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為古兆申訪談實錄。古兆申(古蒼梧)為香港著名作家、文化工作者,著有詩集《銅蓮》、隨筆散文《備忘錄》、《祖父的大宅》、評論集《一木一石》、《今生此時今世此地》、《書寫戲夢》,與余丹合作翻譯注解《崑曲演唱理論叢書》。
自2002年開始香港文化人口述歷史工程,作者盧瑋鑾展開了一段不可回頭的長路──或深或淺,或多或少地進入許多香港文化人的人生旅途,讓他更理解身處香港這個「奇異」空間的知識份子,如何艱難尋路,盡一己之力,發聲發熱。古兆申的訪談,顯示了跨越香港,遠觸歐美,回顧海峽兩岸的不同視野,怎樣磨練一個香港文化人的心神,從多元而多變的抉擇中,信念始終不移,堅定了曲折的道路。
雙程路,有來有往,有東有西,各種文化差異,要汲取,要認同,面對審美、政治、文化的殊異,未免有激動、喜悅、徬徨。經過幾十年的奔波,無數衝擊,曲折路上一再考量,他終於回歸中國優雅文化。這其實是他的一貫性向,調適了青中年時候的一切乍驚乍喜的翻騰,回環曲折後,遂重投純化的中國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讀者會在本書裡,看出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複雜變化,同時,又對中國文化之情的不離不棄 。在香港,這塊「奇異」的地方,作為多作反省的知識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識的認同。
─小思
談到久矣不見的老朋友古蒼梧,自不然勾起對這位溫文儒雅卻又嫉惡如仇的詩人、崑曲愛好及推廣者的懷念之情。放下電話後,旋即找出蒼梧的作品來讀,古蒼梧的作品非但引古證今、說理證明,還洞徹玄微、勾勒要旨,以說其亦不勝嚮往,且也足以體認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關懷。
─戴天
序/導讀
前言
雙程路怎樣走?
六十年代就認識了青年的古兆申。儘管熟,合作機會也不少,仍對他有太多不理解。只覺時代不同,他思想變化也多樣。例如對於他由美國回來前後的意識型態轉變,長生活於香港的我,實在無法理解。他在《盤古》的態度變化,我有點跟不上。他和溫健騮辦《文學與美術》、《文美》,走的路,許多我不能認同。他去巴黎,我取笑他是另類浪漫主義。在台灣解嚴前,他為台灣編《漢聲》,到內地採風取料,我說兩岸溝通,就靠你們搞民俗藝術先行了。八十年代,與戴天、黃繼持、鄭樹森等好友,辦《八方》,正不遲不早接上內地開窗迎風的時代,做好文化交流、中介平台的本份。過一陣子,他又一頭栽進茶文化、崑曲中,入迷得一生一世,使我這個只在外圍閒蕩的人,難以妥貼接近。但通過這次訪談,大概可以整理出一幅讓人了解的古氏路線圖來。
從一個人的發展路線圖看,我察悟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更不宜把它看成標榜個人的成果。而是體認出香港這塊土地,長久以來,無意間培育了人的內心自由。「內心自由」一詞,我是從殷海光先生的〈自由的倫理基礎〉一文中借來。殷先生獎自由的理論太豐富,我只借用或該說截取其中一小段:「內心自由,我叫做開放心靈的自由,同意於心靈不作囚徒的自由……一個人想要他的身體不作囚徒淺而易行,想要他的心靈不作囚徒則非有超越他的時代和環境的才識及訓練不可,……一定得做許多聰明的反思。」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管治者對文化發展,是採取半明半暗、自生自滅的「放任」政策,沒有強硬制約的外在規範,逼得非人人遵從不可。正因如此,只要有個人理想、有文化發展理念的人,總可以「自由」接受不同思想,向不同道路走去。眾多文化人訪談中,這種隨個人理念發展的文化氣氛,十分顯明,令香港文化路線頗為駁雜。正因如此,幾乎人人有幅自己的路線圖,有的從一而終,有的變化多端,拼圖識世態,十分可觀。
古兆申的路線圖,顯示了他的思路曲折多變卻又從一而終。這樣說並沒有矛盾。四十多年來,他以敏感思維,就即內心自由遊走於各種文化理念中,不懈的尋路,不斷的反思,不避自我調整。雙程路,有來有往,有東有西,各種文化差異,要汲取,要認同,面對審美、政治、文化的殊異,未免有激動、喜悅、徬徨。經過幾十年的奔波,無數衝擊,曲折路上一再考量,他終於回歸中國的雅文化。這其實是他的一慣性向,調適了青中年時候的一切乍驚乍喜的翻騰,回環曲折後,遂重投純化的中國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讀者會在本書裡。看出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複雜變化,同時,又對中國文化知情的不離不棄。在香港,這塊「奇異」的地方,作為多作反省的知識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識的認同。
由於把十六萬字的訪談文字稿加以撮錄,章節間容或偶有重疊跳接的部分,細意讀來,問題不大。此書特別處,註釋文字較多,為的是以核實詳註來補充口述時的史料不足,有了這些註釋,這雙程路,也非古兆申一個人的故事了,善讀者自會在當中尋出更多路線圖,我想古兆申不會介意的。
盧瑋鑾
二○一○年二月十六日
雙程路怎樣走?
六十年代就認識了青年的古兆申。儘管熟,合作機會也不少,仍對他有太多不理解。只覺時代不同,他思想變化也多樣。例如對於他由美國回來前後的意識型態轉變,長生活於香港的我,實在無法理解。他在《盤古》的態度變化,我有點跟不上。他和溫健騮辦《文學與美術》、《文美》,走的路,許多我不能認同。他去巴黎,我取笑他是另類浪漫主義。在台灣解嚴前,他為台灣編《漢聲》,到內地採風取料,我說兩岸溝通,就靠你們搞民俗藝術先行了。八十年代,與戴天、黃繼持、鄭樹森等好友,辦《八方》,正不遲不早接上內地開窗迎風的時代,做好文化交流、中介平台的本份。過一陣子,他又一頭栽進茶文化、崑曲中,入迷得一生一世,使我這個只在外圍閒蕩的人,難以妥貼接近。但通過這次訪談,大概可以整理出一幅讓人了解的古氏路線圖來。
從一個人的發展路線圖看,我察悟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更不宜把它看成標榜個人的成果。而是體認出香港這塊土地,長久以來,無意間培育了人的內心自由。「內心自由」一詞,我是從殷海光先生的〈自由的倫理基礎〉一文中借來。殷先生獎自由的理論太豐富,我只借用或該說截取其中一小段:「內心自由,我叫做開放心靈的自由,同意於心靈不作囚徒的自由……一個人想要他的身體不作囚徒淺而易行,想要他的心靈不作囚徒則非有超越他的時代和環境的才識及訓練不可,……一定得做許多聰明的反思。」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管治者對文化發展,是採取半明半暗、自生自滅的「放任」政策,沒有強硬制約的外在規範,逼得非人人遵從不可。正因如此,只要有個人理想、有文化發展理念的人,總可以「自由」接受不同思想,向不同道路走去。眾多文化人訪談中,這種隨個人理念發展的文化氣氛,十分顯明,令香港文化路線頗為駁雜。正因如此,幾乎人人有幅自己的路線圖,有的從一而終,有的變化多端,拼圖識世態,十分可觀。
古兆申的路線圖,顯示了他的思路曲折多變卻又從一而終。這樣說並沒有矛盾。四十多年來,他以敏感思維,就即內心自由遊走於各種文化理念中,不懈的尋路,不斷的反思,不避自我調整。雙程路,有來有往,有東有西,各種文化差異,要汲取,要認同,面對審美、政治、文化的殊異,未免有激動、喜悅、徬徨。經過幾十年的奔波,無數衝擊,曲折路上一再考量,他終於回歸中國的雅文化。這其實是他的一慣性向,調適了青中年時候的一切乍驚乍喜的翻騰,回環曲折後,遂重投純化的中國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讀者會在本書裡。看出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複雜變化,同時,又對中國文化知情的不離不棄。在香港,這塊「奇異」的地方,作為多作反省的知識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識的認同。
由於把十六萬字的訪談文字稿加以撮錄,章節間容或偶有重疊跳接的部分,細意讀來,問題不大。此書特別處,註釋文字較多,為的是以核實詳註來補充口述時的史料不足,有了這些註釋,這雙程路,也非古兆申一個人的故事了,善讀者自會在當中尋出更多路線圖,我想古兆申不會介意的。
盧瑋鑾
二○一○年二月十六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