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五道全史,已過萬重山:從張騫鑿空到阿拉伯貿易盛世,探索建構於絲路的國際互動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收錄罕見文獻,追溯文化交融真實樣貌
深入少數民族世界,解讀語言與文化多樣性
學者合力,補全絲路研究拼圖
⚑ 突破傳統的絲路定義
本書跳脫課本僅聚焦綠洲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框架,將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含唐蕃古道)、以及極少被論及的東北亞絲綢之路納入整體探討,構建「絲路五道」的研究架構。這一宏觀視角使絲綢之路的空間與歷史層次更為全面,賦予絲綢之路研究真正的「全史」格局。
⚑ 跨領域學者群的聯合鉅作
全套書由十多位來自不同大學與研究機構的資深學者共同撰寫。各章主題明確、邏輯清晰,彼此相互關聯,系統性強。從地理走向、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到考古證據,無不深入分析。
⚑ 融合傳世文獻與新出土發現
本書充分結合傳世文獻、出土文書與考古資料,包括敦煌、吐魯番、黑水城文書,乃至墓誌、壁畫等珍貴資料。更難能可貴的是,編寫團隊曾赴絲綢之路沿線十餘國進行實地考察與學術調查,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書中亦廣泛引用佉盧文、突厥文、粟特語、西夏文等少數民族文書,與漢文資料對讀交證,展現出深厚的語言學與歷史學功底。
⚑ 跨文化、跨語言的學術成果
本書強調多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特別關注絲路沿線各民族對中西文化傳播的貢獻。如回鶻、粟特、突厥、契丹等民族不僅是貿易的推動者,也是文化、宗教與技術的傳播者。書中詳述這些民族如何在語言、宗教、醫學與工藝上與漢地互動,並從中形成獨特的文化交融現象。絲綢之路不再只是單向的商品流通通道,更是一條多元文明互鑒之路。
⚑ 學術與普及兼具
全書行文兼具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圖文並茂,內容豐富、脈絡清晰,雅俗共賞。無論是專業學者、教師,或對絲路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普通讀者,皆能從中獲得啟發。
⚑ 一部全景式絲綢之路巨作
是目前學界罕見的以全域視角系統性整合絲路五大路線的權威著作。其創新選題、堅實論據與深厚學術價值,使之不僅為研究者提供重要參考,也為歷史文化愛好者開啟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之旅。這是一部值得珍藏與細讀的絲綢之路全景鉅作。
本書特色:本書是《絲路五道全史》上冊,深入探索絲綢之路的多樣性,除傳統的綠洲與海上絲路外,獨到涵蓋西南、草原、東北亞絲綢之路,拓展歷史視野。作者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內容新穎豐富。書中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獻與多語種資料,學術價值極高。內容圖文並茂,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為全景式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著作。
深入少數民族世界,解讀語言與文化多樣性
學者合力,補全絲路研究拼圖
⚑ 突破傳統的絲路定義
本書跳脫課本僅聚焦綠洲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框架,將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含唐蕃古道)、以及極少被論及的東北亞絲綢之路納入整體探討,構建「絲路五道」的研究架構。這一宏觀視角使絲綢之路的空間與歷史層次更為全面,賦予絲綢之路研究真正的「全史」格局。
⚑ 跨領域學者群的聯合鉅作
全套書由十多位來自不同大學與研究機構的資深學者共同撰寫。各章主題明確、邏輯清晰,彼此相互關聯,系統性強。從地理走向、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到考古證據,無不深入分析。
⚑ 融合傳世文獻與新出土發現
本書充分結合傳世文獻、出土文書與考古資料,包括敦煌、吐魯番、黑水城文書,乃至墓誌、壁畫等珍貴資料。更難能可貴的是,編寫團隊曾赴絲綢之路沿線十餘國進行實地考察與學術調查,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書中亦廣泛引用佉盧文、突厥文、粟特語、西夏文等少數民族文書,與漢文資料對讀交證,展現出深厚的語言學與歷史學功底。
⚑ 跨文化、跨語言的學術成果
本書強調多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特別關注絲路沿線各民族對中西文化傳播的貢獻。如回鶻、粟特、突厥、契丹等民族不僅是貿易的推動者,也是文化、宗教與技術的傳播者。書中詳述這些民族如何在語言、宗教、醫學與工藝上與漢地互動,並從中形成獨特的文化交融現象。絲綢之路不再只是單向的商品流通通道,更是一條多元文明互鑒之路。
⚑ 學術與普及兼具
全書行文兼具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圖文並茂,內容豐富、脈絡清晰,雅俗共賞。無論是專業學者、教師,或對絲路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普通讀者,皆能從中獲得啟發。
⚑ 一部全景式絲綢之路巨作
是目前學界罕見的以全域視角系統性整合絲路五大路線的權威著作。其創新選題、堅實論據與深厚學術價值,使之不僅為研究者提供重要參考,也為歷史文化愛好者開啟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之旅。這是一部值得珍藏與細讀的絲綢之路全景鉅作。
本書特色:本書是《絲路五道全史》上冊,深入探索絲綢之路的多樣性,除傳統的綠洲與海上絲路外,獨到涵蓋西南、草原、東北亞絲綢之路,拓展歷史視野。作者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內容新穎豐富。書中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獻與多語種資料,學術價值極高。內容圖文並茂,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為全景式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著作。
目錄
序
總論
第一章 絲綢之路的開通
第二章 兩漢時期的絲路與東西方關係
第三章 西南絲路的開通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東西方交流
第五章 隋唐絲路的繁榮
總論
第一章 絲綢之路的開通
第二章 兩漢時期的絲路與東西方關係
第三章 西南絲路的開通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東西方交流
第五章 隋唐絲路的繁榮
試閱
一、絲綢之路概念的形成
「絲綢之路」這一名詞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產物,在古希臘、古羅馬的著作中,有一個比印度更遠的國家──賽里斯(Seres)盛產絲綢,其出產的絲綢經由中亞、西亞到達羅馬,羅馬人為之痴迷。但絲綢的生產工藝、絲綢之路東段的具體走向,在西方人眼中則一直蒙著神祕的面紗。近代以降,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地的擴張,以歐洲人為視角的地理大發現不斷拓展其對中國、對中亞的了解。西元1868年,德國地理學家、東方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來到中國,在中國14個省進行了為期長達4年的地理考察。從1877年開始,李希霍芬陸續將他在中國收集到的資料整理為五卷著作──《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這一著作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德文原作Seidenstrasse或Sererstrasse)的概念。有時,他又命之曰「商業之路」(德文原作Handelsstrassen)。由此可見,「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連接中國與西方、印度等的古代貿易密切相關。學術界普遍的說法是,李希霍芬將自西元前114年至西元127年連接中國與河中以及印度的絲綢貿易的西域通道稱為「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準確,這一說法並非出現在《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書中,而見於李希霍芬於1877年6月2日所做演講〈論截至西元二世紀為止的中亞絲綢之路〉中。李希霍芬之演講依時間先後將絲綢之路的歷史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間接絲綢貿易階段,指絲綢離開中國後經過不止一次的中間交易,方到達中亞。而直接絲綢貿易則為第二階段,指絲綢從中國直接交易到「圖蘭低地」(即中亞)。第二階段「開始於西元前114年……結束於西元120年,斯時統治著整個第二個階段的漢朝勢力已黯淡下來」。值得留意的是,在李希霍芬眼中,第二階段結束於120年而非127年。其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lbert Hermann)在二十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流通道。在此書中,赫爾曼說:「『絲綢之路』一詞蓋由李希霍芬始用,專指那條中亞絲綢之路,即西元前114年至西元127年間中國與烏滸河(即阿姆河)、藥殺水(錫爾河的古稱)附近的國家及與印度之間進行絲綢貿易的中亞絲綢之路。」李希霍芬所謂的西元120年在這裡變成了西元127年。這是赫爾曼有意如此處理還是不小心出錯,現已無法判斷,但127年之說成為學界的共識。
在李希霍芬、赫爾曼之後的一百多年間,尤其是最近半個世紀,絲綢之路成為國際史學界的一門顯學,其研究的時代由兩漢時期延伸至自張騫出使西域到明代西北國際貿易的衰落,其研究的地域由河中、印度等地延伸至古羅馬帝國,其研究的內容也由單純的絲綢之路貿易延伸至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人物、宗教等的交流、借鑑與融合。
其實,早在張騫「鑿空」之前,絲綢之路即已存在。早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就看到大夏有經印度輸入的中國邛竹杖、蜀布。因此在中國與中亞還不相通時,絲綢也是透過印度運往大夏。邛竹,又名方竹、羅漢,主要產地在中國雲南東北部,也產於廣西、福建等地。漢代時,中國的邛竹杖已經透過身毒傳到了大夏。此外,在大約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前一世紀時,中國的桃種已經傳入波斯,後來又輸入亞美尼亞、希臘等地。西元一世紀時,桃樹種子輸入羅馬,被羅馬史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y Eleder)稱為「波斯樹」。
河西史前墓葬中出土的海貝、蚌殼、玉石、瑪瑙、綠松石等,原本都不產於河西,要麼來自西域,要麼來自東南沿海,都是經過間接交換而來。據學界研究,海產品之西傳,應由東南沿海經貴州、四川而入青海,又進入甘肅中部,並折而向西,進入河西走廊。同時,經過河西走廊,還存在著一條由西向東延伸的玉石之路,這條道路由新疆和田直達河南安陽。法國學者蒂埃里.扎爾科內(Thierry Zarcone)甚至認為傳統的「絲綢之路」之謂名不副實,應該改稱「玉石之路」。來自河西周邊地區的瑪瑙、綠松石等,都是沿著這條道路在東西方穿行。西方文化東輸與東方文化西進,兩條傳播道路交會於河西,孕育了絲綢之路的雛形,誠如嚴文明先生所言:「早先是西方的青銅文化帶著小麥、綿羊和冶金技術,不久又趕著馬匹進入新疆,而且繼續東進傳入甘肅等地;東方甘肅等地的粟和彩陶技術也傳入新疆,甚至遠播中亞。這種互動傳播的情況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即本書所說的綠洲絲綢之路,或曰沙漠絲綢之路、陸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最早指的就是這條道路。至於本書所說的其餘四條道路,都可以說是這一概念的延伸。
「絲綢之路」這一名詞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產物,在古希臘、古羅馬的著作中,有一個比印度更遠的國家──賽里斯(Seres)盛產絲綢,其出產的絲綢經由中亞、西亞到達羅馬,羅馬人為之痴迷。但絲綢的生產工藝、絲綢之路東段的具體走向,在西方人眼中則一直蒙著神祕的面紗。近代以降,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地的擴張,以歐洲人為視角的地理大發現不斷拓展其對中國、對中亞的了解。西元1868年,德國地理學家、東方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來到中國,在中國14個省進行了為期長達4年的地理考察。從1877年開始,李希霍芬陸續將他在中國收集到的資料整理為五卷著作──《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這一著作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德文原作Seidenstrasse或Sererstrasse)的概念。有時,他又命之曰「商業之路」(德文原作Handelsstrassen)。由此可見,「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連接中國與西方、印度等的古代貿易密切相關。學術界普遍的說法是,李希霍芬將自西元前114年至西元127年連接中國與河中以及印度的絲綢貿易的西域通道稱為「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準確,這一說法並非出現在《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書中,而見於李希霍芬於1877年6月2日所做演講〈論截至西元二世紀為止的中亞絲綢之路〉中。李希霍芬之演講依時間先後將絲綢之路的歷史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間接絲綢貿易階段,指絲綢離開中國後經過不止一次的中間交易,方到達中亞。而直接絲綢貿易則為第二階段,指絲綢從中國直接交易到「圖蘭低地」(即中亞)。第二階段「開始於西元前114年……結束於西元120年,斯時統治著整個第二個階段的漢朝勢力已黯淡下來」。值得留意的是,在李希霍芬眼中,第二階段結束於120年而非127年。其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lbert Hermann)在二十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流通道。在此書中,赫爾曼說:「『絲綢之路』一詞蓋由李希霍芬始用,專指那條中亞絲綢之路,即西元前114年至西元127年間中國與烏滸河(即阿姆河)、藥殺水(錫爾河的古稱)附近的國家及與印度之間進行絲綢貿易的中亞絲綢之路。」李希霍芬所謂的西元120年在這裡變成了西元127年。這是赫爾曼有意如此處理還是不小心出錯,現已無法判斷,但127年之說成為學界的共識。
在李希霍芬、赫爾曼之後的一百多年間,尤其是最近半個世紀,絲綢之路成為國際史學界的一門顯學,其研究的時代由兩漢時期延伸至自張騫出使西域到明代西北國際貿易的衰落,其研究的地域由河中、印度等地延伸至古羅馬帝國,其研究的內容也由單純的絲綢之路貿易延伸至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人物、宗教等的交流、借鑑與融合。
其實,早在張騫「鑿空」之前,絲綢之路即已存在。早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就看到大夏有經印度輸入的中國邛竹杖、蜀布。因此在中國與中亞還不相通時,絲綢也是透過印度運往大夏。邛竹,又名方竹、羅漢,主要產地在中國雲南東北部,也產於廣西、福建等地。漢代時,中國的邛竹杖已經透過身毒傳到了大夏。此外,在大約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前一世紀時,中國的桃種已經傳入波斯,後來又輸入亞美尼亞、希臘等地。西元一世紀時,桃樹種子輸入羅馬,被羅馬史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y Eleder)稱為「波斯樹」。
河西史前墓葬中出土的海貝、蚌殼、玉石、瑪瑙、綠松石等,原本都不產於河西,要麼來自西域,要麼來自東南沿海,都是經過間接交換而來。據學界研究,海產品之西傳,應由東南沿海經貴州、四川而入青海,又進入甘肅中部,並折而向西,進入河西走廊。同時,經過河西走廊,還存在著一條由西向東延伸的玉石之路,這條道路由新疆和田直達河南安陽。法國學者蒂埃里.扎爾科內(Thierry Zarcone)甚至認為傳統的「絲綢之路」之謂名不副實,應該改稱「玉石之路」。來自河西周邊地區的瑪瑙、綠松石等,都是沿著這條道路在東西方穿行。西方文化東輸與東方文化西進,兩條傳播道路交會於河西,孕育了絲綢之路的雛形,誠如嚴文明先生所言:「早先是西方的青銅文化帶著小麥、綿羊和冶金技術,不久又趕著馬匹進入新疆,而且繼續東進傳入甘肅等地;東方甘肅等地的粟和彩陶技術也傳入新疆,甚至遠播中亞。這種互動傳播的情況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即本書所說的綠洲絲綢之路,或曰沙漠絲綢之路、陸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最早指的就是這條道路。至於本書所說的其餘四條道路,都可以說是這一概念的延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