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獻叢刊序跋彙錄(全一冊)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集結十四年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印行之臺灣文獻叢刊之弁言及後記集印。計有二百九十三種﹑五百六十五冊﹑八千餘面﹐凡四萬八百一十萬字﹐定名為《臺灣文獻叢刊序跋彙錄》﹐於一九七一年出版由中華書局。
目錄
序/周憲文
第一章 臺灣割據志卷頭語(第一種)/周憲文
第二章 臺灣鄭氏紀事後記(第五種)/周憲文
第三章 閩海紀要弁言(第一一種)/周憲文
第四章 東征後記(第一二種)/周憲文
第五章 靖海紀事後記(第一三種)/夏德儀
第六章 治臺必告錄弁言(第一七種)/周憲文
第七章 臺灣志略弁言(第一八種)/夏德儀
第八章 陽台筆記後記( (第二十種)/夏德儀
第九章 巡臺退思錄弁言(第二一種)/夏德儀
第十章 海紀輯要弁言(第二二種)/夏德儀
第十一章 閩海紀略弁言(第二三種)/周憲文
第十二章 海上見聞錄弁言(第二四種)/夏德儀
第十三章 賜姓始末弁言(第二五種)/吳幅員
第十四章 臺灣雜詠合刻弁言(第二八種)/周憲文
第十五章 臺灣彙錄甲集弁言(第三一種)/夏德儀
第十六章 從徵實錄弁言(第三二種)/夏德儀
第十七章 靖海紀略弁言(第三三種)/周憲文
第十八章 靖海志後記(第三五種)/夏德儀
附:靖海志及海上見聞錄合校記
第十九章 臺灣紀事弁言(第三六種)/夏德儀
第二十章 雲林縣採訪冊弁言(第三七種)/周憲文
第二十一章 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弁言(第三八種)/夏德儀
第二十二章 甲戌公牘鈔存弁言(第三九種)/夏德儀
臺海思慟錄弁言(第四十種)/周憲文
第二十三章 北郭園詩鈔弁言(第四一種)/夏德儀
第二十四章 海南雜著弁言(第四二種)/夏德儀
第二十五章 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弁言(第四三種)/周憲文
第二十六章 裨海記遊弁言(第四四種)/方豪
第二十七章 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弁言(第四六種)/夏德儀
第二十八章 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後記/曹永和
附: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譯文考證
第二十九章 戴施兩案紀略弁言(第四七種)/周憲文
第三十章 苑裏志弁言(第四八種)/周憲文
第三十一章 滄海遺民謄稿後記(第五十種)/周憲文
第三十二章 臺灣生熟番紀事後記(第五一種)/周憲文
第三十三章 安平縣雜記弁言(第五二種)/周憲文
第三十四章 臺戰演義弁言(第五三種)/夏德儀
第三十五章 臺灣教育碑記弁言(第五四種)/夏德儀
第三十六章 臺灣採訪冊弁言(第五五種)/周憲文
第三十七章 臺灣採訪冊弁言(第五五種)/周憲文
第三十八章 閩海贈言弁言(第五六種)/方豪
第三十九章 割據三記弁言(第五七種)/夏德儀
第四十章 嘉義管內採訪冊弁言(第五八種)
序/導讀
(自序)
十四年頭,匆匆過去。
十四年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共計印行臺灣文獻叢刊二九三種五六五冊,凡八千餘面,四八一○萬字。這一叢刊,真正是我「一手造成」,備極艱辛。現在,我瞬將退休,同人決定拿這十四年來我們所寫的弁言及後記集印,定名為「臺灣文獻叢刊序(指弁言)跋(指後記)彙錄」,藉留紀念,囑置一言;雅意拳拳,既感且愧!
首先,我得說明兩點。
第一、 我不想在此向人訴苦。因在這一動亂的時代,這一叢刊居然能夠出版,且能延續到今天而接近完成的階段,則任何困難,都已有代價;我祇有感佩各方的支持與寬容,絕對不應再歎苦經。
第二、 我不想在此自我表揚。因為一切功績(假使是有功績的話),都應歸諸臺灣銀行當局以及可以管到這一工作的有關人士;如果他們堅持不可,我有何力使它出版。
至於本叢刊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在臺灣文化史上的價值如何?這當留待社會人士的公斷。如其果為「浪費公帑」(這是本叢刊經常所受的責難),則我個人應負完全責任,絕不推諉。不過,有一點不妨指明:像本叢刊這樣以一省區為範圍的出版物(本叢刊原嚴格以臺灣為範圍,後來因為臺灣的歷史與南明不可分割,所以逐漸擴及南明史料),而且繼續出版至如此之久,如此之多,這不論在中國、在世界(更毋論在臺灣),都是很難得的。
歷史的研究,是件極難的工作。沒有史料,固然無從下手;沒有正確的史觀(正確的觀點與方法),則史料愈富,謊言愈多,有不如無。要是外人或後人以為我們出版這一叢刊,原有什麼周詳的計畫,凡有正確史觀的人,都會了解這是不符事實的。本叢刊出版的最初動機,祇因曹永和先生在拙著《清代台灣經濟史》上引自舊籍的文字恐有錯誤,替我做了一番「復按」的工作,因而使我想起這些舊籍不無重刊的必要;如此而已。因此,我們原是「出一本算一本」;假使事前知道要出至三百餘種,說實在的,那就一本都無法出版。因我絕不敢想像這樣的計畫,而這樣的計畫也絕不會得到通過。
說到本叢刊的弁言,我們有一原則,即凡原書已有序文者,非有必要,不再寫作。同時,弁言(或後記)的寫作者,也不就是原書的整理者。
因為本叢刊的出版,原無周詳的計畫,故其缺點是不少的。至於標點之不無錯誤、印刷之不如人意(參看臺灣研究叢刊第九十六種「二十年來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出版物」,其中還有吳幅員先生對本叢刊的詳細報導),猶其餘事。
凡是我們能夠收集的臺灣文獻,可說大體都已整理出版,今後我們所能收集的,可能不會太多。但是,不說大陸與海外,即在臺灣,據我所知,其實還有不少資料;例如某機構,就有大批明清檔案,我們曾經多次接洽,初則以尚未開箱,繼則以恐怕散失,未允抄錄;這不是我們所能收集的。還有更奇特(其實很平常)的作風;我們知道某機關持有這些資料,商請抄錄,被以「我們就要出版」婉拒;但是,多少年來,未見印行。總而言之,「私字當頭」。但我希望公開資料的風氣及早形成,這與學術進步的前途大有關係。
本叢刊「屢瀕於危」,要是沒有楊亮功先生的一再大力挽回,「起死回生」,何來今日?為公為私,我都得在此深致謝忱。
周憲文於惜餘書室
試閱
自序
十四年頭,匆匆過去。
十四年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共計印行臺灣文獻叢刊二九三種五六五冊,凡八千餘面,四八一○萬字。這一叢刊,真正是我「一手造成」,備極艱辛。現在,我瞬將退休,同人決定拿這十四年來我們所寫的弁言及後記集印,定名為「臺灣文獻叢刊序(指弁言)跋(指後記)彙錄」,藉留紀念,囑置一言;雅意拳拳,既感且愧!
首先,我得說明兩點。
第一、我不想在此向人訴苦。因在這一動亂的時代,這一叢刊居然能夠出版,且能延續到今天而接近完成的階段,則任何困難,都已有代價;我祇有感佩各方的支持與寬容,絕對不應再歎苦經。
第二、我不想在此自我表揚。因為一切功績(假使是有功績的話),都應歸諸臺灣銀行當局以及可以管到這一工作的有關人士;如果他們堅持不可,我有何力使它出版。
至於本叢刊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在臺灣文化史上的價值如何?這當留待社會人士的公斷。如其果為「浪費公帑」(這是本叢刊經常所受的責難),則我個人應負完全責任,絕不推諉。不過,有一點不妨指明:像本叢刊這樣以一省區為範圍的出版物(本叢刊原嚴格以臺灣為範圍,後來因為臺灣的歷史與南明不可分割,所以逐漸擴及南明史料),而且繼續出版至如此之久,如此之多,這不論在中國、在世界(更毋論在臺灣),都是很難得的。
歷史的研究,是件極難的工作。沒有史料,固然無從下手;沒有正確的史觀(正確的觀點與方法),則史料愈富,謊言愈多,有不如無。要是外人或後人以為我們出版這一叢刊,原有什麼周詳的計畫,凡有正確史觀的人,都會了解這是不符事實的。本叢刊出版的最初動機,祇因曹永和先生在拙著《清代台灣經濟史》上引自舊籍的文字恐有錯誤,替我做了一番「復按」的工作,因而使我想起這些舊籍不無重刊的必要;如此而已。因此,我們原是「出一本算一本」;假使事前知道要出至三百餘種,說實在的,那就一本都無法出版。因我絕不敢想像這樣的計畫,而這樣的計畫也絕不會得到通過。
說到本叢刊的弁言,我們有一原則,即凡原書已有序文者,非有必要,不再寫作。同時,弁言(或後記)的寫作者,也不就是原書的整理者。
因為本叢刊的出版,原無周詳的計畫,故其缺點是不少的。至於標點之不無錯誤、印刷之不如人意(參看臺灣研究叢刊第九十六種「二十年來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出版物」,其中還有吳幅員先生對本叢刊的詳細報導),猶其餘事。
凡是我們能夠收集的臺灣文獻,可說大體都已整理出版,今後我們所能收集的,可能不會太多。但是,不說大陸與海外,即在臺灣,據我所知,其實還有不少資料;例如某機構,就有大批明清檔案,我們曾經多次接洽,初則以尚未開箱,繼則以恐怕散失,未允抄錄;這不是我們所能收集的。還有更奇特(其實很平常)的作風;我們知道某機關持有這些資料,商請抄錄,被以「我們就要出版」婉拒;但是,多少年來,未見印行。總而言之,「私字當頭」。但我希望公開資料的風氣及早形成,這與學術進步的前途大有關係。
本叢刊「屢瀕於危」,要是沒有楊亮功先生的一再大力挽回,「起死回生」,何來今日?為公為私,我都得在此深致謝忱。
周憲文於惜餘書室
十四年頭,匆匆過去。
十四年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共計印行臺灣文獻叢刊二九三種五六五冊,凡八千餘面,四八一○萬字。這一叢刊,真正是我「一手造成」,備極艱辛。現在,我瞬將退休,同人決定拿這十四年來我們所寫的弁言及後記集印,定名為「臺灣文獻叢刊序(指弁言)跋(指後記)彙錄」,藉留紀念,囑置一言;雅意拳拳,既感且愧!
首先,我得說明兩點。
第一、我不想在此向人訴苦。因在這一動亂的時代,這一叢刊居然能夠出版,且能延續到今天而接近完成的階段,則任何困難,都已有代價;我祇有感佩各方的支持與寬容,絕對不應再歎苦經。
第二、我不想在此自我表揚。因為一切功績(假使是有功績的話),都應歸諸臺灣銀行當局以及可以管到這一工作的有關人士;如果他們堅持不可,我有何力使它出版。
至於本叢刊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在臺灣文化史上的價值如何?這當留待社會人士的公斷。如其果為「浪費公帑」(這是本叢刊經常所受的責難),則我個人應負完全責任,絕不推諉。不過,有一點不妨指明:像本叢刊這樣以一省區為範圍的出版物(本叢刊原嚴格以臺灣為範圍,後來因為臺灣的歷史與南明不可分割,所以逐漸擴及南明史料),而且繼續出版至如此之久,如此之多,這不論在中國、在世界(更毋論在臺灣),都是很難得的。
歷史的研究,是件極難的工作。沒有史料,固然無從下手;沒有正確的史觀(正確的觀點與方法),則史料愈富,謊言愈多,有不如無。要是外人或後人以為我們出版這一叢刊,原有什麼周詳的計畫,凡有正確史觀的人,都會了解這是不符事實的。本叢刊出版的最初動機,祇因曹永和先生在拙著《清代台灣經濟史》上引自舊籍的文字恐有錯誤,替我做了一番「復按」的工作,因而使我想起這些舊籍不無重刊的必要;如此而已。因此,我們原是「出一本算一本」;假使事前知道要出至三百餘種,說實在的,那就一本都無法出版。因我絕不敢想像這樣的計畫,而這樣的計畫也絕不會得到通過。
說到本叢刊的弁言,我們有一原則,即凡原書已有序文者,非有必要,不再寫作。同時,弁言(或後記)的寫作者,也不就是原書的整理者。
因為本叢刊的出版,原無周詳的計畫,故其缺點是不少的。至於標點之不無錯誤、印刷之不如人意(參看臺灣研究叢刊第九十六種「二十年來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出版物」,其中還有吳幅員先生對本叢刊的詳細報導),猶其餘事。
凡是我們能夠收集的臺灣文獻,可說大體都已整理出版,今後我們所能收集的,可能不會太多。但是,不說大陸與海外,即在臺灣,據我所知,其實還有不少資料;例如某機構,就有大批明清檔案,我們曾經多次接洽,初則以尚未開箱,繼則以恐怕散失,未允抄錄;這不是我們所能收集的。還有更奇特(其實很平常)的作風;我們知道某機關持有這些資料,商請抄錄,被以「我們就要出版」婉拒;但是,多少年來,未見印行。總而言之,「私字當頭」。但我希望公開資料的風氣及早形成,這與學術進步的前途大有關係。
本叢刊「屢瀕於危」,要是沒有楊亮功先生的一再大力挽回,「起死回生」,何來今日?為公為私,我都得在此深致謝忱。
周憲文於惜餘書室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