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1

  • 95 694
    73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本書以「近代化」與「殖民統治」的兩面性,
作為理解與評斷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歷史的線索。


日治時期,對於臺灣社會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是重要的轉變期;要瞭解臺灣的歷史與今日的面貌,日本的五十年統治,都是無法迴避、必須直接面對的議題。總結日本對臺灣的治理,可以得出近代化與殖民的兩面性:一方面臺灣在這段期間經歷近代化,而逐漸展開社會、經濟、法制、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建設,但另一方面這些邁向近代化的建設,都是依附在日本殖民政策的必要前提下進行。

對當時的日本而言,獲得臺灣作為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不斷地思考如何對待這個海外領土,而有不同的爭論;日本殖民臺灣的統治政策也並非始終一致,而有其階段性的變化。就社會史的研究範疇而言,日治時期基本上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包括占領初期如何將臺灣納入日本的統治體制;以及後續展開的社會安全與福利措施;還有進入戰爭時期之後,面對總體戰下,社會動員對整個臺灣社會的衝擊。

本書的內容即涵蓋以上各個環節,蒐羅翻譯日本近年來關於日治臺灣的學術研究文章,並且針對臺灣菁英對日本統治的對抗、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責任,以及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化等問題逐一進行討論;以期將日本學界對日治臺灣社會史最新的研究與歷史反省,介紹給國內的讀者,讓我們得以理解日本如何看待這段殖民的歷史,也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自身的過去,並建立屬於臺灣的世界觀。

譯者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助理教授

郭雲萍

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助理教授

阮文雅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李為楨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岩口敬子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周俊宇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班研究生

龔玉齡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生活應用與保健系助理教授

曾妙慧

淡江大學保險學系助理教授

林果顯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目錄



導論 薛化元

壹 民族的虛構性
小坂井敏晶撰∕李衣雲譯

貳 臺灣領有
小熊英二撰∕吳玲青譯

參 梅謙次郎與後藤新平
--初期臺灣法制之法典與慣習
淺野豐美撰∕郭雲萍譯

肆 殖民地近代化統治中的社會學
--從後藤新平的臺灣統治談起
野村明宏撰∕阮文雅譯

伍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尊重舊慣與同化政策
--戶口調查簿中女性的姓與改姓名
栗原純撰∕李為楨譯

陸 臺灣總督府對雲林事件的因應與保甲制
--日本領臺初期臺灣人之抵抗與協助
野口真廣撰∕岩口敬子、周俊宇譯

柒 「異身同體」之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小熊英二撰∕郭雲萍譯

捌 「文化政治」和殖民地社會事業的「近代化」政策
大友昌子撰∕龔玉齡譯

玖 1921年至1933年臺灣殖民地社會事業
的二重構造與貧民救助事業的擴大
大友昌子撰∕曾妙慧譯

拾 關於臺灣殖民地統治初期的衛生行政
--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所見之臺灣公醫制度為中心
栗原純撰∕李為楨譯

拾壹 異民族的教化方針與其施行方法
近藤正己撰∕阮文雅譯

拾貳 「皇民化」政策的形成
近藤正己撰∕林果顯譯

拾參 臺灣未完成的去殖民化
駒込武撰∕李為楨譯

序/導讀

導論

薛化元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日治時期,對於臺灣社會和政治經濟文化而言,都是重要的轉變期。其中,至少包含了兩個重要的面向,一個是近代化的面向,一個則是殖民統治社會的面向。而無論是日本國內或是其他國家的研究者,對於近代化面向發展之外的殖民化問題,皆有相當程度的檢討與批判。在晚近的臺灣史研究中,關於「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論文,其代表可參見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的《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中,專設「殖民地近代性」之篇,收錄專題論文多篇,例如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並木真人,〈朝鮮的「殖民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殖民地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之前置性考察〉等;以及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等。至於社會史在這個轉變中,有幾個重要的層面,包括制度層面、法制層面、社會控制層面,以及社會事業和社會安全措施層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基於前述歷史的特色,本書以「近代化與殖民」為名,凸顯全書的主題與意旨。本書也是教育部顧問室「教育部補助推動臺灣文史藝術國際交流計畫」的「臺灣文史藝術研究論文中(外)譯暨出版」項下的計畫成果,而提出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翻譯引進日本學者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史的研究成果,便利國內相關系所的學生研讀。

在日本相關研究學者及出版社的支持之下,本書收入的文章完全合乎原始計畫的構想,也順利收入了計畫原訂的篇章內容。而挑選的文章即係環繞前述制度層面、法制層面、社會控制層面,以及社會事業和社會安全措施層面各個層面來選取的。此外,日本殖民臺灣的統治政策並非始終一致,而有其階段性的變化。就社會史範疇而言,我們認為日治時期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包括占領初期如何將臺灣納入日本統治的體制,加強社會控制,以及陸續展開的社會安全及福利措施;而在進入戰爭時期之後,更面對著總體戰之下,社會動員對整個臺灣社會的衝擊。當然,臺灣菁英對於日本的統治政策與措施,也有包括對抗在內的回應。因而全書的內容,大體上也就包括了臺灣如何被日本領有的問題,社會控制的問題,社會安全與福利措施的問題,以及戰爭時期四個部分。此外,日本殖民臺灣五十一年,雖然1945年以後,臺灣脫離日本統治,但是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責任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此一層面,我們也選取了對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地體制後,遺留未完的歷史問題部分進行討論。

我們所選取的文章,除了在總體戰期間近藤正己在過去被日本視為此一階段研究的重要代表性著作,以及小熊英二在社會文化史領域受到重視的代表作之外,其他部分的文章,則多屬2000年以後的論文,特別還有幾篇是2007、2008年新的論文。透過這些翻譯的文章,不僅可以讓臺灣的讀者對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史的研究,包括最近的成果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能注意到,日本研究者對於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發展的歷史反省面向。

為了方便讀者了解本書的內容安排,以及選取文章的意義,以下依照順序作簡要的介紹及導讀。

一、臺灣如何被日本領有

臺灣作為日本帝國第一個殖民地,日本帝國在取得臺灣之後,無論是從「民族」的理論,或是實際上如何看待臺灣或是臺灣人,乃至政策的採擇,都必須面對如何建構將臺灣納入帝國的問題。在此部分,總共收入了五篇論文。其中第一篇和第二篇主要是從理論論述的討論切入。其餘三篇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基本上,則是討論日本領臺期間(初期)如何建構臺灣法制,特別是在臺灣引進日本內地法制或是近代法制時,如何在法體系中處理臺灣舊慣的問題。

其中第一篇〈民族的虛構性〉(民族的虛構性)一文,為2002年由東京大學出版會所出版小坂井敏晶《民族という虛構》一書的第一章。本文從「虛構」這個觀點切入,討論所謂的「民族」與「共同體」的概念。而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重新省視由統計、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科學」所建構出的「民族」概念,闡述「民族」並不是一種天生自然的存在,而是後天透過排除與再建構而生產出來的虛構概念。這篇論文的理論論述,恰可作為本書對於臺灣社會史論述的基石,讓我們省思許多我們視為當然、亙古存在的事物∕概念,事實上是透過人類的文化與歷史所產生,並且會不斷變化。本文從實證的例子與理論相印證,建構出小(土反)井獨特的論點,而所謂的單一民族或血緣民族,事實上在歷史上是相當難得的,民族的遷徙與融合,讓血緣民族成為一種「虛構」。然而,為了群體得以形塑出相屬感,「虛構的民族」是具有其正面意義存在的。〈民族的虛構性〉即在論證我們如何把「虛構的民族觀」當成了「事實」,而又是哪些狀況,形塑了民族甚至族群的區隔。為了要取得民族內部的凝聚力,「我們」與「他者」之間的區分是為必要,因此民族同一性是在主觀之中產生的虛構立場,而不能以實體的方式來理解之。小(土反)井所提出的這個看法,對於理解民族、共同體乃至群體的主觀∕主體性,有極大的助益。

第二篇〈臺灣領有〉(台灣領有)為1998年由新曜社出版之《〈日本人〉的境界--沖繩.アイヌ.台灣.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一書的第四章。本文透過詳細的史料與論證,闡述1895年前後日本領有臺灣的經緯。並從當時日本的內政與外交角度,探討當時臺灣作為日本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對日本帝國帶來的問題,亦即從當時日本在國體論的脈絡下所建構的「日本人」的概念,來探究異地臺灣該如何被定位在帝國的領域之內,而不損及被建構出來的「日本人」概念的困境。本篇與前一篇〈民族的虛構性〉可作為一種「概念建構」的理論與歷史事件的呼應。就原文的脈絡而言,本篇是小熊英二繼《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之後,以日本國內與國外的殖民地--沖繩、愛奴、臺灣與朝鮮為例,再繼續論述「民族」形塑的問題。亦即探討日本帝國在獲得殖民地後,要如何處理殖民的問題,是要將殖民地的人民當作受其支配的被殖民者看待,亦或是要將殖民者培育成未來的「日本人」,是日本帝國政府一直面臨的抉擇。也就是「日本人」的界定,究竟要如何以「民族」的觀點來看待的問題。在〈臺灣領有〉中,小熊英二詳細論述了日本才剛取得殖民地臺灣時,並沒有任何殖民地經驗,因此對於如何定位與統治臺灣,有相當分歧的意見。此文即是從語言教育的角度,來探討在分歧的意見下,日本剛統治臺灣的時候,是如何處理臺灣人的語言、文明化與同化等問題。

第三篇淺野豐美〈梅謙次郎與後藤新平--初期臺灣法制之法典與慣習〉(梅謙次郎と後藤新平--初期台灣法制における法典と慣習),選自2008年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出版的《帝國日本的植民地法制:法域統合□帝國秩序》一書第一編〈台灣的領有□住民的地位〉的第四章。本篇論文透過影響日治初期臺灣法制發展的兩個重要人士--梅謙次郎和後藤新平,討論日治初期臺灣法制的形成與發展。針對日本領有臺灣以後,臺灣法制的建立問題,當時明治政府的外國顧問立場分歧,丹尼遜(Henry Willard Denison)主張屬人法制,卡庫德(W. M. H. Kirkwood)主張屬地法制。而梅謙次郎和後藤新平對於臺灣法制的見解也剛好站在屬人法制與屬地法制的不同立場。在憲法以及新改正的條約是否施於臺灣等問題上,深受當時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器重的法制局長梅謙次郎,基本上認為條約改正應擴大於臺灣,支持屬人法制,主張日本憲法部分施行於臺灣的論點。而以擔任臺灣民政長官,作為「兒玉.後藤體制」主要決策者的後藤新平,則站在著名的「科學與生物學之原則」,主張「破壞法律制定的原則」,摒棄屬人法制,支持由屬地式領域性的法體系所建構的「法域」。雖然基本的法見解不同,不過在實定法的運作層面,他們的見解也有相似的一面。

關於臺灣的舊慣問題,梅謙次郎主張實行屬人的二重法制度,即當事者為內地人和西洋人時採行日本本土的民刑法,當事者都是臺灣本島人時則無論民事或刑事的裁判上都採行舊慣。而後藤新平在法制的運作上,也不主張在臺日人或外國人採行臺灣人的舊慣,只是強調必須尊重臺灣舊慣,慎重地思考「是否可適用於內地法律,或者必須另外制定特殊法律」,以達到樹立臺灣獨自的法域,即屬地式法制度的目的。

第四篇野村明宏的〈殖民地近代化統治中的社會學--從後藤新平的臺灣統治談起〉(植民地における近代的統治に関する社会学――後藤新平の台湾統治をめぐって),發表在《京都社會學年報》第7號,是一篇從社會學視角切入,以後藤新平為中心的「兒玉.後藤體制」探討日治時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精裝
    • ISBN
    • 978986032033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60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