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曾文溪流域綜論

  • 95 399
    4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曾文溪發源於「水山」,其中上游丘陵山地的地質年輕脆弱,在造山運動中,這些未變質且膠結不良的土石,不斷被抬升,新的斷層於平原區不斷開始發育,然也因這種地質,曾文溪由它的縱、橫斷面、流向、流量及鄰近的地形特徵,順應千百萬年自然營力的作用形成今日河川的面貌,在嘉南平原演化出一段臺灣移民開括的歷史。

本書的發想,來自於民國100年社區大學與日本交流的經驗,當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向水利署提出「百年走百川」的計劃,實施過程中碰撞出「流域學習」的概念。

民國104年,林朝成老師、王筱雯老師擬將「流域學習」的理念帶進成功大學的通識課程和專業服務學習行動。其間,認識了地理學家《大臺南的地形》一書的作者—楊宏裕。楊老師紮實的在地考察功夫,正可承續先前時報文化、經典雜誌說曾文溪故事的風格,在曾文溪上、中、下游的地景中說出一個個的故事、地形的學理與聚落生活的方式。

同時,邀集跨領域的學者許泰文、黃世輝、鍾振坤、莊孟憲加入專書的撰寫,以充實曾文溪多面向的內涵,為曾文溪流域學習做了知識的準備工作。

作者

林朝成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長期致力於社會議題的耕耘,並創辦臺南社區大學。

楊宏裕

前北門高中地理科老師。「由地理變遷談歷史演進」為楊老師一慣的導覽方式,著有《大臺南的地形》一書。

高凱俊

承天府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長期致力於臺南文化研究及導覽活動,著有《臺南孔子廟》、《臺灣城殘蹟》等書。

王筱雯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專長為河川復育、環境規劃與評估、河相學等,曾參與七家灣溪拆壩及河川生態復育運動。

許泰文

臺灣海洋大學副校長暨河海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專長為海洋及海岸工程研究,其研發之海浪波動程式已成功應用於臺灣環島、義大利威尼斯潟湖和德國北海等地區淹水預報,並於2016年獲頒水利界最高榮譽「大禹獎」。

黃世暉

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教授。黃老師於博士班留學日本,因而接觸到日本社會設計概念,返國後仍長期關注日本里山里海議題。

鍾振坤

成大都市計劃系博士後研究員。就讀臺大城鄉所碩士班期間,曾投入七股反濱南運動,隨後負笈荷蘭台夫特大學,持續研究土地與防洪議題。

莊孟憲

真理大學生態觀光經營學系講師。曾參與官田水稚復育,並長期推動環境教育,近年來亦不遺餘力地投入臺南重要濕地與埤塘調查。

目錄

第一章 序論...........................................................................................1
各章節簡介..........................................................................................4
以「里山里海」概念,賦予曾文溪流域新願景...............................7
走跳山野的男子,引領我們認識曾文溪的地形地貌.......................9
烏山頭與曾文水庫翻越山嶺的連結.................................................11
青瞑蛇的擺盪,留下了美麗與哀愁.................................................15
防洪不只是硬道理,必須軟硬兼施、系統考量..............................19
生態、水利工程、經濟的交互影響.................................................22
第二章 曾文溪流域全覽...................................................................29
曾文溪的特色....................................................................................31
一、中上游地區常成為豪雨中心.............................................31
二、中上游地區地質相對更年輕脆弱.....................................32
三、格子狀水系.........................................................................33
四、未形成大沖積扇的大河.....................................................33
五、水庫興建後輸沙量的改變.................................................34
六、下游改道氾濫頻繁.............................................................35
曾文溪流域的地質背景....................................................................36
第三章 鄒族的故鄉:曾文溪上游地景風貌.................................45
曾文溪上游的地景觀察好所在..........................................................46
一、曾文溪的源流與特富野古道.............................................49
二、十字路東邊阿里山公路大崩壁.........................................51
三、鄒族兩大社──特富野與達邦.........................................53
四、特富野步道與特富野古道.................................................57
五、從特富野到樂野一帶的曾文溪河道地景..........................59
六、消失的裸女瀑布.................................................................62
七、隙頂山與二延平山.............................................................65
八、龍美與山美.........................................................................67
九、達娜伊谷.............................................................................68
十、茶山.....................................................................................73
十一、射免潭.............................................................................75
十二、茶山瀑布.........................................................................77
十三、大埔拱橋.........................................................................78
小結....................................................................................................80
第四章 南部水資源的重地:曾文溪中游地景風貌...................83
曾文溪中游的地景觀察好所在........................................................85
一、大埔湖濱公園.....................................................................85
二、曾文水庫觀景樓.................................................................87
三、曾文水庫大壩.....................................................................89
四、曾文水庫導水隧道與防淤隧道.........................................93
五、嘉南大圳東口.....................................................................96
六、嘉南大圳西口與天井漩渦 .................................................98
七、曾文二號橋──清淤砂石堆置所在...............................101
八、小普陀山離堆丘地景.......................................................103
九、玉井曾文溪玉豐大橋.......................................................105
十、南化水庫 ...........................................................................107
十一、南化淨水廠....................................................................110
十二、口林曲流........................................................................112
十三、大匏崙曲流....................................................................113
十四、頭社河階........................................................................115
十五、臺南水道(山上淨水廠)..............................................117
小結...................................................................................................119
第五章 青瞑蛇的故事:曾文溪下游地景風貌..........................123
曾文溪下游的地景觀

序/導讀

林朝成、李佳蓉/ 撰

臺灣山高地狹,溪流眾多而流路短促。曾文溪從海拔2609 公尺的「水山」雲間,流向北迴歸線下方,來到四季如春的嘉南平原,在安南區與七股區之間,流入臺灣海峽。

曾文溪中上游丘陵山地的地質年輕脆弱,在造山運動中, 這些未變質且膠結不良的土石,不斷被抬升,新的斷層於平原區不斷開始發育,然也因這種地質,曾文溪由它的縱、橫斷面、流向、流量及鄰近的地形特徵,順應千百萬年自然營力的作用形成今日河川的面貌,在嘉南平原演化出一段臺灣移民開拓的歷史。鹽分地帶文學家,臺南市文獻委員吳新榮先生(1907- 1967),稱曾文溪為臺南古文明之河、南瀛的母河。母河山川如此多嬌,其氾濫擺盪卻如此多乖,河水改道,泥沙淤積,雨過天青,添了多少滄桑,就添了多少田地。

曾文溪古稱漚汪溪,「漚汪」(Au-ang)之音乃平埔族蕭壟社之一社名,後轉為漢語發音所致。「曾文溪」自古以來是一句閩南語,曾文者罾門也。罾,讀若「曾」聲,《說文解字》: 「罾,魚網也」,段玉裁注「形如仰繖,蓋四維而舉之」;罾,四角魚網之謂「罾仔」即用罾網捕魚、蝦。「文」、「門」, 古音相同。罾門或許意謂著下罾捕魚,行人濟渡或是罾艇泊靠之門吧。陳肇興(1831- 不詳)《茅港曉發》詩有「雨濕罾門渡, 風生鐵線橋」可為證(吳茂成等人,2001:127-131)。曾文溪居民或以漁撈維生,原是盛產漁蝦之地啊。

曾文溪的記述與研究,《諸羅縣志》、《臺南縣志稿》頗多記載,前輩文史學家,臺南市文獻委員盧嘉興(1918-1992) 亦有《鹿耳門地理演變考》等經典之作。近二十年來,流域的風雲、大河的故事吸引人關注,「人與河」衍生出來的環境生態,河川保育、水患防洪以及流域所孕育出的人文、地理等問題,中時文化發行大河的故事,其中《曾文溪:戀戀母河》(2001)一書為集合諸多文史專家、跨域學者的曾文溪大故事的敘述,也作為關懷曾文溪的一個具體的行動。2009 年,經典雜誌《川流臺灣:福爾摩沙水經注》一系列的拍攝寫作計畫, 出版了《曾文溪:南瀛第一河》,作者群實地踏勘,順著曾文溪的不同地域與環境、生態與屬性,做了完整記錄報導,涵蓋了自然、人文景觀與聚落的發展。此外,博士論文的研究, 如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1998)、吳建昇《道光三年以前臺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2010),亦呈現相當豐碩的成果。在以上的研究論述下,所以規劃編寫本書,一者,關於自己生長的土地,我們所知總有不足,因此,順著新的研究觀點和新的發現,給予整合論述,以作為階段性地方知識的經驗和視野,實有其必要;再者,就教學與傳播的角度,也需要因一本大學適用、一般大眾接受的教本,以認識臺南的母河;三者,本書企圖鼓舞學習者將流域的知識轉譯為行動學習,化為守護的力量,以體會參與式知識的構成。

本書的發想,來自於民國100 年社區大學與日本交流的經驗,當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向水利署提出「百年走百川」的計畫,實施過程中碰撞出「流域學習」的概念。「流域學習」源自於鶴見川流域網絡工房(TRNet)的推動經驗,其辦理流域活動的六大理念為「流域地圖共享」、「自然與城市文化的再發現與學習」、「河川的保護與復育」、「自然與都市共生的流域生活文化」、「發展各種夥伴關係」和「發展可持續性的流域交流」,這六大理念已成為社區大學河川教育的宗旨。民國104 年,本人擬將「流域學習」的理念帶進成功大學的通識課程和專業服務學習行動,開設了「曾文溪流域綜論」和「里山里海的方案規劃與實踐」二門課,並邀集成功大學水利系王筱雯老師與真理大學陳餘鋆老師共同討論課程內容和教材的寫作。其間,認識了地理老師《大臺南的地形》一書的作者── 楊宏裕。楊老師紮實的在地考察功夫,正可承續先前時報文化、經典雜誌說曾文溪故事的風格,在曾文溪上、中、下游的地景中說出一個個的故事、地形的學理與聚落生活的方式。同時,邀集跨領域的學者許泰文、高凱俊、黃世輝、鍾振坤、莊孟憲加入專書的撰寫,以充實曾文溪多面向的內涵。經由本課程助教李佳蓉全程的投入,居間的聯繫和用心的編錄,終於完成本書之編寫工作。為曾文溪流域學習做了知識的準備工作, 以下為各章節及撰稿老師的簡介。

各章節簡介

閱讀「序論」可通盤了解本書內容,並收錄部分課程討論內容。讀者可針對有興趣的細節,搭配各章節進行深度閱讀。

「曾文溪流域全覽」、「鄒族的故鄉:曾文溪上游地景風貌」、「南部水資源的重地:曾文溪中游地景風貌」、「青瞑蛇的故事:曾文溪下游地景風貌」等章節由前北門高中地理科楊宏裕老師執筆。四篇長文希望藉由全流域的導覽與個別地景的解說,對曾文溪有見樹又見林的全面認識。楊老師認為以全台第九大河卻要哺育全台最大平原的地理現實,曾文溪注定成就了她的不凡,但也伴隨必然的辛酸。所以我們在這四個章節中,會看到很多第一,這裡有全臺最大的灌溉系統、最大的水庫、最大的刈香活動;但曾文溪也是全臺河流中最過勞的母親河〈供水量占總流量比率最高〉。這條母親河正竭盡所能的哺育著上游的鄒族、中游的平埔族與無所不在的漢民族。楊老師介紹這條河流雕琢出來的自然地景,也報導人地互動成就的人文地景;希望大家親近、了解曾文溪,同時也能更體貼、更善待這辛勞的母親河。

「臺江內海的聚落與變遷」章節由承天府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高凱俊老師執筆。高老師長期致力於臺南文化研究及導覽活動,著有《臺南孔子廟》、《臺灣城殘蹟》等書。本章主要在介紹臺江內海陸化的過程中,陸化的潮埔地,成為人民開墾的新天地,也漸漸形成為聚落。隨著時間演進,幾次大風雨,山洪暴發,造成曾文溪改道,內海迅速淤積,以致於與濱外沙洲相連;此種陸浮現象加速新聚落的形成,也造成某些聚落的消失或遷徙。由於臺江內海面積廣大,本文討論的聚落範圍,是以今將軍溪為北界,鹽水溪為南界(即昔日臺江內海北段)來說明。第二節從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談起,接著第三節由曾文溪河道的變遷與治理,來說明臺江內海陸化與聚落增加的主因及治理後的影響。第四節才談到臺江內海沿岸聚落的變遷興衰細節,在時間上分為三個歷史時期,由十六、十七世紀開始,接著清初至道光三年以前,最後是道光三年以後至日治1938 年曾文溪治水工事竣工為止。

「曾文溪的河流演育」章節由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老師執筆。王老師專長為河川復育、環境規劃與評估、河相學等,過去曾參與七家灣溪拆壩及河川生態復育運動,也樂於帶領學生親臨水利工程現場,以「做中學」的方式進行創新教學。同時也與筆者共同開授成大通識「曾文溪流域綜論」, 帶領學生進行跨領域的思考。透過此章節,讀者可以一個系統性的方式來了解曾文溪的河相變遷,水文、地形、植被、歷史、人造結構物等都是促成河川形貌改變的因子。

「適合臺灣西南海岸的管理對策」章節由臺灣海洋大學副校長暨河海工程學系許泰文老師執筆。許老師長期致力於海洋及海岸工程研究,其研發之海浪波動程式已成功應用於臺灣環島、義大利威尼斯潟湖和德國北海等地區淹水預報, 並於2016 年6 月獲頒水利界最高榮譽「大禹獎」(許家寧, 2016)。本章將介紹台灣西南海岸所面臨之海岸侵蝕議題與管理對策。藉由了解歷年來海岸線變動的情況,分析西南海岸發生侵蝕主要原因,針對海岸工法、風險管理以及海岸空間規劃三個面向提出六個面向海岸管理之對策,分別為法規設立、空間規劃、加強資料監測、定期結構物維護、改良預報技術以及研擬極端災害防護對策。透過此章,將可了解海岸管理的工程與非工程手段,同時反思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里山里海與社區發展」章節由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黃世輝老師執筆。黃老師於博士班留學日本,因而接觸到日本社會設計概念,返國後仍長期關注日本里山里海議題。透過此章節,黃老師介紹了里山里海的概念,並分享日本能登半島如何以里山里海作為整體發展願景等案例,可作為未來曾文溪流域聚落發展之參考依據。

「七股水文脈絡與產業變遷」章節由成大都市計劃系博士後研究員鍾振坤老師口述、李佳蓉整理。鍾老師就讀臺大城鄉所碩士班期間,投入七股反濱南運動,對七股的環境具有深度地研究及人文關懷。隨後負笈荷蘭台夫特大學,研究土地與防洪議題。返台後,擔任成大都計博士後研究員,也是本課程於2015 年第二學期里海七股組的分組指導老師。此章節從巨觀尺度探討全球的洋流、海岸變遷的沙源供給方式,而後透過微觀尺度,介紹七股潮汐獨一無二的地理風貌,相信必能讓讀者對於七股有更全面而嶄新的看法。

「曾文溪流域陸域生態探索」章節由真理大學生態觀光經營學系莊孟憲老師執筆。莊老師過去曾號召在地民眾一同關心官田水雉復育,並長期推動環境教育,近年來不餘遺力地投入臺南重要濕地與埤塘調查。此章節將與讀者分享曾文溪流域的珍貴物種。

以「里山里海」概念,賦予曾文溪流域新願景
仝卜年(1780-1848)《上劉玉坡制軍論臺灣時事書》云: 「溪南劃歸臺南,溪北仍歸嘉義」,曾文溪自古以來即為清代臺南與嘉義兩縣的天然界線(吳茂成等人,2001:88-89)。戰後原臺南縣以曾文溪將全縣劃分為溪南地區與溪北地區,現今雖已不用此劃分原則,但從耆老訪談中,此二名詞亦頻繁地出現,可見曾文溪在當地人的心中,「隔離帶」的概念已植入意識之中。縣市合併後,溪南的建設如火如荼,然溪北地區似乎未見合併後之展望,曾文溪似乎仍是一個無形的「阻礙」。2014 年12 月,有一次與七股人陳昆和律師及北門社大柳秀慧主任的茶敘中討論到,曾文溪之地理位置居中,應作為大臺南發展願景。「流域綜合治理」曾文溪流域全覽
楊宏裕/ 撰


曾文溪發源於阿里山山脈水山(又稱東水山,2,609 公尺),主流全長138.47 公里,流域面積為1,176.64 平方公里(經濟部水利署全球資訊網,2016)。以「主流長度」來說居全臺第四,但以「流域面積」來說則只居全臺第九,它的體態可說是「修長型」身材。曾文溪流域的平均高度、坡度、相對高度分別為521 公尺、17 度10 分、264 公尺;坡降為17/1,000, 屬於丘陵型流域(沈淑敏、楊貴三,2010:93)。

曾文溪一般以大埔、山上為分界(圖2-1),大埔以上部分為上游,以縱谷、橫谷地形為主;山上與大埔之間為中游, 以曲流地形與縱谷盆地為主;山上以下為下游,曾文溪流貫寬廣的嘉南平原,於臺灣島極西點七股區與安南區之間的海岸注入臺灣海峽。

除了上述的主流外,曾文溪還有眾多支流,較重要有名者如後堀溪(南化水庫)、官田溪(烏山頭水庫)、菜寮溪(化石與惡地)、塔乃庫溪(達娜伊谷)。

我們在本章將做全流域的簡介,三到五章則順流而下,依序介紹曾文溪上、中、下游較具特色且較易親近的地景觀察好所在。從地景點狀的描述,串連起面的概況,呈現曾文溪的地景面貌。

曾文溪的特色

一、中上游地區常成為豪雨中心

曾文溪流域每平方公里平均逕流量可達每年2,006,800 立方公尺,年逕流量達23.6 億立方公尺,換算水庫容量,可裝滿曾文水庫5 次。這可能與曾文溪中上游主、支流皆開口向西南,直接迎接西南氣流,並搭配地形抬升作用有密切關係(圖2-2)。

再者根據研究,阿里山是臺灣梅雨季豪大雨日數最多的地方,從阿里山至臺南這東北-西南的區域是發生頻率最高的主軸(陳泰然,1988:151-162)。民國85 年賀伯颱風期間,阿里山地區是最大的豪雨中心,測得連續24 小時累積雨量1,749 mm,創下臺灣歷史紀錄;兩日累積雨量1,987 mm(阿里山站) (陳正改,1997:215-256)。

民國98 年莫拉克颱風期間,阿里山地區是最大的豪雨中心。從8 月5 日20 時起至8 月10 日8 時為止,阿里山站總累積雨量達2884 mm,已超越賀伯颱風(阿里山站,1987 mm) 及民國90 年納莉颱風(下盆站,2319 mm)的降雨紀錄。而且阿里山站48 及72 小時累積雨量竟達2361 mm 及2748 mm,皆創臺灣歷史紀錄。結果,曾文溪、高屏溪的洪峰流量大於預估的200 年重現期洪峰流量,帶來大家記憶猶新的八八風災慘重災情(經濟部水利署,2009:I-II)。

二、中上游地區地質相對更年輕脆弱

一般提到臺灣山地都喜歡用「地質年輕脆弱」來形容,但相對而言,曾文溪中上游丘陵山地的地質就顯得更年輕、更脆弱。本區正位於臺灣最年輕、地層未變質的西部麓山帶,而且地處西部麓山帶的中、南段。以臺灣造山運動的歷程而言,臺灣中部正處於造山帶發展最顛峰成熟階段,而臺灣南部則進入造山帶發展的年輕成長階段(參見「曾文溪流域的地質背景」)。

所以本區山地地質不僅是臺灣最年輕脆弱者,而且這些未變質且膠結不良的土石,正不斷被抬升到更高處。再搭配本區斷層相對活躍,新的斷層正於平原區開始發育……。

本區常成為豪大雨中心加上這樣的地質背景,大概可以理解曾文水庫大量淤積的主要原因。如莫拉克颱風前曾文水庫集水區內的崩塌地約有600 處,共計250 公頃。莫拉克颱風後, 影像上判釋的崩塌地大幅增加至1,717 處,總面積達1,467 公頃(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11:11)。

三、格子狀水系

曾文溪中上游有近百公里的流路,在阿里山脈南北走向的主支脈間縱橫盤旋。所以曾文溪中、上游是由很多縱谷與橫谷組成的格子狀水系。由縱谷到橫谷2 的轉折處,因較狹窄,多被選為水壩位址(詳見圖4-2),一方面可減少構築經費,一方面又可利用後方較寬廣的縱谷地形來當儲水庫,如南化水庫(照片2-1)、曾文水庫。

四、未形成大沖積扇的大河

臺灣地下水最豐富的三個地方:濁水溪沖積扇、屏東平原、宜蘭平原,皆是有大沖積扇的地方。但臺灣第四長河曾文溪就是沒有大沖積扇,沒有良好的沖積扇扇頂補注,地下水自然也不豐富;這便是嘉南平原的地下水較為匱乏的原因之一。

曾文溪缺乏大沖積扇地形,主因可能是:嘉南平原與臺南丘陵地帶中,沒有可形成大沖積扇的斷層地形(石再添等, 1996:207)。不過河流離開山地進入平原的河段(二溪大橋到曾文大橋),還是出現淤積問題。曾文溪下游部分為延長河, 是海岸平原擴張後所形成。

五、水庫興建後輸沙量的改變

因上述的「豪雨中心」與「相對更年輕脆弱」的氣候、地質背景,曾文溪的輸沙量每年可高達2.65 億公噸(許泰文等人,2005);長期輸沙的結果,使得過去曾文溪下游一直向西堆積推進。然而,曾文水庫於1973 年4 月底開始蓄水,每年實施水庫淤積監測,曾文水庫歷年實測淤積量為767 萬公噸/ 年 (顏沛華等人,2002)。張瑞津教授的相關研究(陳翰霖、張瑞津,2007:60),也顯示水庫興建後,主流下游平均年逕流量減少近三億公噸,也是輸沙量減少的原因。

輸沙量減少的結果,使得曾文溪河床高程呈現持續侵蝕之狀態。在距離河口70 公里長度的河道中,1974 至1990 年累積侵蝕量共約1200 萬立方公尺(趙榮宗,2006:33)。

2006 至2009 年的較新量測資料,也顯示河床高程呈現下降情況,下降幅度約一公尺;部分河段溪壑線〈斷面最低點連線〉下降達三公尺。期間累計沖刷量達1186 萬立方公尺, 河口到西港大橋為主要沖刷河段(潘志宏等,2014:5-36 至5-37)。

輸沙量減少可能是河口到西港大橋成為沖刷河段的主因, 再者流路固定與重大洪水事件也加重主流河槽的持續下切。如何讓中上游的「沙」順利還諸下游的河床與海岸,而不要堆積在水庫中,已成為今日流域內各水庫的首要營運課題。

六、下游改道氾濫頻繁

曾文溪下游大致以臺南市安定區蘇厝為三角洲頂點,南北擺盪於嘉南平原之間。經常改道氾濫的曾文溪,一方面堆積了廣大的新生土地,一方面也讓下游居民飽嘗「走大水」的辛酸。曾文溪流域的子民如何在其帶來的希望與威脅下,尋求安身立命之道,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將多加著墨(照片2-2)。

曾文溪流域的地質背景

大約600 萬年前開始,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8 公分的速率向西北擠壓歐亞大陸板塊東緣的臺灣北部,發生蓬萊造山運動。這碰撞帶逐漸由北往南移,大約300 萬年前開始碰撞臺灣南部(陳文山等人,2016:175)。這一系列由造山到毀山的過程,正在臺灣南北各地進行,每個地區處於不同階段。

在臺灣南方海域,歐亞板塊向東隱沒於菲律賓海板塊之下,馬尼拉海溝東緣的增生楔正快速的成長(如圖2-3,A 剖面)。在臺灣的南部,呂宋島弧前緣已跨上大陸邊緣(陸坡隱沒),增生楔已上陸成山──中央山脈、西部麓山帶,而且不斷成長(如圖2-3,B 剖面)(鄧屬予,2007:1-5)。

在臺灣的中部,呂宋火山弧被擠壓上陸,形成海岸山脈, 此處造山帶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如圖2-3,C 剖面)。由近數十年的測量資料得知,本島地殼抬升速率最大的地區在北緯23 度至23 度半之間(郭基賢,2014:115),相當於連接海岸、中央、玉山、阿里山等山脈最高峰的一線;也符合秀姑巒山、玉山、鹿林山等山峰所連成的東西向大分水嶺(此處概念參考楊貴三教授所帶考察的見解)。

到了臺灣東北部則發生很大變化,原本中南部歐亞大陸板塊隱沒到菲律賓板塊之下,來到島弧邊界(中壢─花蓮), 反轉為菲律賓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之下(如圖2-3,D 剖面)。造山帶脫離了呂宋島弧的碰撞擠壓作用,開始張裂下沉(毀山階段),並成為琉球島弧系統的一部分。

一般地理教科書都會簡單寫道:「臺灣位於琉球島弧和呂宋島弧的轉接點。」其實這段話富有多重意義,從形態上看來,琉球島弧面向東南,而呂宋島弧面向西北。從板塊構造看來,琉球島弧是菲律賓板塊隱沒處,而呂宋島弧是歐亞大陸隱沒處,而臺灣正好位於此隱沒反轉的過渡地帶,中壢到花蓮的連線為兩島弧的邊界。

在臺灣南部,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的方向偏西(余水倍、郭隆晨,2002),因此由東而西逐次產生褶曲,隆起形成山脈, 曾文溪中上游的阿里山山脈就是典型的例子。阿里山山脈常出現逆斷層伴隨褶曲發育,而且這些褶曲的背斜大多呈現西陡東緩的不對稱型態,這反應了伸向朝西的板塊作用力量(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的力量大於歐亞大陸板塊)。

再者,本區的逆斷層的斷面傾向均朝東,因此表現出典型的覆瓦狀構造;而且愈向東逆斷層的傾角愈高,這顯示逆斷層應由東向西依序發生(宋國城、林文正、林偉雄、林慶偉, 2000)。所以阿里山山脈又被稱為衝上斷層山地(林朝棨, 1999:244)。

曾文溪中上游的阿里山山脈,全屬於這種覆瓦狀斷層結構。這些地層多為砂岩、頁岩以及砂頁岩互層,受南北走向, 伸向向西的一系列逆衝斷層作用及褶曲運動,形成一系列南北排列的山系與縱谷。圖2-4 為曾文溪中上游地質剖面圖,剖面橫切曾文溪河谷、東烏山嶺、後崛溪河谷和霍比亞湖山脈。

圖中可看到東烏山嶺與霍比亞湖山脈皆以堅硬的糖恩山砂岩(Tn)為主稜(照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563521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