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島嶼的愛和向望

透過文字,苦心闡述作為主體的臺灣歷史,以及前人的努力,以及臺灣走到現在的不容易。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342
    38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台灣史地台灣研究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周婉窈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玉山社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3/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我們走到現在,未來應該可以越來越好;
但是,我們絕不能忘記我們的前輩、無名的平民和我們所尊敬的社會菁英們的犧牲。
因為他們的犧牲、他們的血汗和努力,我們才能走到今天,讓希望有機會落實。
 

周婉窈


本書集結了臺灣史學者周婉窈寫於二○○八〜二○一六年期間的文章,
而這八年正好是臺灣主體意識遭受強烈衝擊的時期,
對於長期從事臺灣史研究、關心臺灣社會發展的她來說,
有如踏入陰暗的幽谷,看不到日光。

於是,在這八年中,
我們在太陽花運動、反課綱微調等社會運動場域中,
都能看見周婉窈教授親自參與、積極以專業知識導正視聽的身影。
此外,她也透過文字,苦心闡述作為主體的臺灣歷史,以及前人的努力,
以及臺灣走到現在的不容易。

周教授戲稱這本文集是「抗戰八年文集」,
是臺灣價值對抗強國價值的努力,
內容分為「呼喚轉型正義」、「思索我們的歷史」、
「歷史的文學向度」、「懷思故人」、「向望的所在」五篇,
以史家的角度,寫史也寫人,
從不同領域反思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書特色

1.    一個台灣史學者在學術論文之外,以史家的角度,思考國家、社會、族群等各種面向的文字記錄,寫史也寫人。

2.    從這些文章中,我們看到幾位台灣歷史研究前輩如王世慶、曹永和等人的風骨與堅持,看到作家平路在小說中所展露的台灣宿命與台灣人的焦慮,知道台灣在轉型正義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    在周婉窈教授的歷史之筆下,這些文章都不僅只是發言稿或序文,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底蘊。

作者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晚報出版部,1989)、《臺灣歷史圖說》(中研院臺史所,1997;增訂本:聯經,2009)、《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3)、《海洋與殖民地臺灣史論集》(聯經,2012)、《少年臺灣史》(玉山社,2014)等書,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並主編多種圖書。《臺灣歷史圖說》,目前有韓文譯本(新丘文化,2003)、日文譯本(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3),以及英文版 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南天書局,2015)。

史學著作之外,作者曾出版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允晨,2009),以及人物傳記《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近年來,作者和臺灣史研究生一起經營「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和同名臉書。

目錄

自序
 
呼喚轉型正義
曾待定義的我的三十一歲、尚待定義的臺灣
讓我們在這裡立碑,為了您和島嶼的未來
二二八剝奪了我們什麼?兼談轉型正義和共犯結構
關於「轉型正義」的補充說明及其他
死亡的月份過了嗎?……以及一些思絮
道阻且長,總會天光
Thiàⁿ kap ǹg-bāng:在愛和希望中懷思林家嬤孫
校園轉型正義是接力賽
 
思索我們的歷史
為了歷史的和解
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莫那魯道
英雄、英雄崇拜及其反命題
歷史的悲哀與希望
日治五十年:殖民統治、近代化,兩者的糾葛及其遺產
在遺忘與重生中認同臺灣:從北部原住民的祖源傳說談起
臺大海洋史研究的承先與啟後
 
歷史的文學向度
在歷史的夾縫中唱一首美麗的哀歌
向望(ǹg-bāng)藝術的福爾摩沙的來臨
魂兮歸來,臺灣的無名戰士
壯哉,鍾先生!
活化河洛話古老的美
戰後一艘向望之船的落難記事:大時代洶浪中的舞者蔡瑞月

懷思故人
記前輩學者最後的身影和遺響:追念王世慶先生
在島嶼的頓挫和奇異恩典中回思您給出的美好:悼念師母鄭惠美女士
大林、嘉農,以及我所認識和不認識的鄉前輩劉萬來先生
相信你永遠和我們同行:懷思陳伯楨老師(一九七三〜二○一五)
關於曹永和老師的幾則回憶
溫厚無私的臺灣文史工作先驅黃天橫先生
樹在人已遠:懷思黃天橫先生
 
向望的所在
我們的青春、我們的福爾摩沙、我們共同的未來
  Lán ê chheng-chhun, lán ê Formosa, lán kiōng-tông ê bī-lâi
鄭南榕的路、我們的課題、臺灣史的未來
馬偕在臺灣史上的角色和地位

序/導讀

自序

二○○九年八月五日深夜,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網站刊出我的文章〈曾待定義的我的三十一歲、尚待定義的臺灣〉。該日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第二天莫拉克颱風帶來超大豪雨,到九日為止,南部、東部和山區受災非常慘重,小林村慘遭土石流吞沒。這就是大家記憶猶新的八八風災,是臺灣自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大的水患。

在八八風災的當下,臺灣年輕人即刻集結投入救災行動。如果將來有人研究二十一世紀初臺灣年輕人如何透過網路,尤其是PTT,形成一個具有國族意義的以大臺灣為範圍的「imagined community」,那麼,我認為八八風災是關鍵,網路則有如Benedict Anderson所標舉的印刷術。

當時風雨不大的地方,很多人躲在家裡看網路消息,很焦慮。我也在螢幕前猛搜尋訊息,有個情況讓我很意外和訝異:我發現拙文〈曾待定義的我的三十一歲、尚待定義的臺灣〉在轉傳中,也被我常看的部落格討論。那是部落格時代,臉書在臺灣還不盛行。

這篇文章其實是奉好友胡慧玲女士之命寫的,當時她是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的執行長,為紀念陳文成逝世二十八年,舉辦「接力串寫」活動,也就是每個人回想╱擬想自己三十一歲那年是怎樣的一個情況。陳文成死時才三十一歲。記得有大學生寫未來式,想像打游擊。我寫文章很慢,加上要教書和改作業,花了兩個月才寫好,可能內容觸動了讀者什麼的,廣被轉傳,甚至中國也有著名部落格轉貼。

這篇文章讓我了解到網路世界的無遠弗屆,同時打破網路文章不能寫長的迷思。它也激發臺大學生為陳文成博士立碑的想法和行動。此文開啟我在部落格及其後臉書發文的日子;網路文章不用受限於紙面媒體的篇幅,也不用靠人脈關係刊文,而且可以寫清楚,不怕被扭曲。收在這本文集的文章(含多篇序文),大多數在網路發表過。我發表在臉書的文章以「反微調課綱」為最多,由於性質的關係,沒收到這裡。這本書以「愛和向望」為名,分為五大主題:一、呼喚轉型正義;二、思索我們的歷史;三、歷史的文學向度;四、追思故人;五、向望的所在。歷史研究者重視時間,所以每個主題的文章以寫作先後為序,相信對注重時代感的讀者而言,會有某種條理在。

書中唯一從來沒發表過的文章是紀念師母鄭惠美女士的長文。當時只是想記下所思所感,以及對師母的懷念,也是想自我療癒。校對時看到寫作日期,足足五年前了,實在不敢相信時間過這麼快。過去幾年,多位師長離我們而去,張炎憲教授和劉元孝先生是我應該寫,卻沒寫的。前者有特別的原因,後者實在是因為劉老師太低調,借用他的詞彙是「低調的二次方」。追思故人是我們對摯愛敬愛的人唯一能做的,真正想望的是:他們永遠與我們同行。

很感謝玉山社願意出版這些因時因地因人而寫的文章。我不是文字作家,只是一個以研究臺灣歷史為職志的工作者,這裡記下了學術論文所無法傳達的思想和感情,以及我對島嶼天光的向望。
 

周婉窈
二○一七年二月四日
於龍坡里芬陀利室

試閱

馬偕在臺灣史上的角色和地位

去年(二○一五)臺灣長老教會舉辦「臺灣長老教會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的各種慶祝活動,包括四月五日在林口體育館的感恩禮拜,萬人參加,盛況空前。一百五十年從何算起?我們來看看教會怎麼說:「一八六五年英國長老教會差派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駐臺宣教,是新教繼荷蘭人之後第二度進入臺灣。英國和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宣教師在臺灣努力播種、耕耘,雖然沒能讓臺灣成為基督教社會,但至少建立一個穩定發展的教會,存續至今。」(《臺灣教會公報新聞網》,二○一四.十二.十七)這個簡短的說明,可以說是具有歷史感的自我評估,寫得很好。新教兩度進入臺灣,中間有二百零三年(一六六二~一八六五)的空白,超過兩個世紀。順便一提,天主教的宣教情況頗為類似,第二度進入臺灣距離西班牙勢力撤離北臺灣,共二百一十七年(一六四二~一八五九)。

臺灣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人口將近六%,並不是很高,但也不算太低;其中在臺宣教最久的天主教和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徒,大約各佔總人口的一%。比例雖然不高,但論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如天主教之於慈善工作、長老教會之於本土文化,都是大大超乎比例的。若論兩者對原住民語言的保存、人才的培育,那就更難以估量了。

很可惜的是,這些貢獻大都不為臺灣社會所看見。原因何在?就我個人觀察所及,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教會史的研究成果沒融入一般歷史的書寫中,導致教外人士欠缺這方面的認知─也就是教會史歸教會史,臺灣史歸臺灣史,彷彿是兩個平行世界。這個現象,歸根究柢,是因為我們還在摸索、思考臺灣歷史如何書寫,哪些研究應該整合進來。我個人做了一些嘗試,在二○一四年出版的拙書《少年臺灣史》中,試著將基督教入臺放到臺灣歷史的大脈絡中予以呈現,也提及天主教和長老教會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包括長老教會在戰後民主化歷程中的角色。但願個人的嘗試和努力,能起一些連結教會史和整合研究的效應。

今天我的角色好像也是這樣。馬偕在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史上,以及臺灣長老教會傳教歷史上,都具有開拓性的關鍵地位。他的名字和馬雅各醫生、李庥牧師、巴克禮牧師等人,都是早期宣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對教會中人,這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不過,臺灣社會大眾對他們可能都很陌生,馬偕應該還是最普為人所知的一位。今天遊客只要到淡水街走走,就可以看到馬偕的雕像,以及相關景點。雖然如此,一般人對他的生平以及他對臺灣的貢獻,大都不甚了了。

關於馬偕,從教會史角度切入的研究不少,我個人沒從事過相關的研究,也不具有教會史的素養,實在沒資格來談馬偕。不過,戴寶村教授和鄭仰恩教授的講題「馬偕來臺的時空背景與時代意義」和「穿越時空看馬偕」,應可提供很好的梗概,讓我以下的論述有了認知上的基礎。順便一提,馬偕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對我們研究十九世紀後半葉的臺灣歷史非常有幫助。我猜想詹素娟教授的演講內容與此有關。就我注意所及,如果能整合臺灣開港通商之後的西文記錄,如史溫侯(Robert Swinhoe)、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馬偕等人的作品,會有很多新發現,至少可以釐清當時歷史現場人群稱呼的「所指」,如:平埔、熟番、生番、漢人、客家等,以及人群與人群之間的關係。

從大歷史脈絡來看,長老教會對臺灣的貢獻還在於引進近代教育,其內容包括科學和音樂。臺灣的近代女子教育,也是以教會學校為其濫觴。臺語的羅馬字化,長老教會的功勞更是巨大。羅馬字化其實也是文字化,只是漢人社會從菁英到庶民執著於漢字,鮮能將拼音書寫視為文字化。《臺灣府城教會報》對保存臺語貢獻極大,它本身也是極為珍貴的大宗歷史材料。這些今天不及深論,只能點到為止。

在這裡,我真正想談的是,馬偕作為當代臺灣的歷史性「精神泉源」的這個面相─也就是馬偕對臺灣這塊土地及其人民的愛與奉獻,在當代臺灣的作用和意義。關於愛與奉獻的具體內容,我就不多贅述,想直指核心。

首先,讓我先講講我如何將馬偕帶到課堂上。我在臺大開設一門「臺灣文史經典名著」,這是屬於臺大「經典學程」的課,不是歷史專業的課程。當初受邀開課時,就想不能放棄,一定要在西洋、中國、日本經典行列中為臺灣經典創造空間。起初這門課的名稱是「臺灣史經典名著」,以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獻為主,後來延伸到文學作品,所以就改名「文史經典」。這門課的閱讀清單每次都會有所更動,但一定包括原住民題材(傳說、小說、詩文),以及馬偕的From Far Formosa。受限於上課時間,From Far Formosa主要是選讀馬偕個人的生平和傳教過程,動植物、地理、地質等部分就得略過。英文原文之外,學生可對讀翻譯本,我選用林晚生的《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一般而言,學生讀後的反應都很不錯。

From Far Formosa是馬偕在臺灣傳教二十三年後返回加拿大述職時寫成的書。起頭的這段文字,是馬偕的心靈告白,非常動人,也最為人所傳誦:

Far Formosa is dear to my heart. On that island the best of my years have been spent. There the interest of my life has been centered. I love to look up to its lofty peaks, down into its yawning chasms, and away out on its surging sea. I love its dark-skinned people—Chinese, Pepohoan, and savage—among whom I have gone these twenty-three years, preaching the gospel of Jesus. To serve them in the gospel I would gladly, a thousand times over, give up my life…. There I hope to spend what remains of my life, and when my day of service is over I should like to find a resting-place within sound of its surf and under the shade of its waving bamboo.

中文翻譯:

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所摯愛的地方,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那裡也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望著島上巍峨的高峰、深峻的山谷及海邊的波濤,令我心曠神怡。我也喜愛島上的住民,這二十三年來我對著那些深膚色的漢人、平埔蕃及原住民傳講耶穌的福音。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我期望剩餘的生命都在那裡服事,當服事之日完結時,願在那裡找到一處有海浪聲及搖曳的竹蔭下得到永遠的安息。(林晚生譯,頁一)

這段文字,近年來受到比較多的關注,內容的精要譜成歌曲〈最後的住家〉,也是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的主題曲之一。

〈最後的住家〉起首反覆唱道:「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很催淚。這首歌詞曲很優美,那是不用說的,但是為何很催淚?為何很多人聽了,心會被打動,會想流淚?那就需要分析了。我去觀賞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時,旁邊坐著一位中年男士。歌劇是從馬偕臨終臥床演起,我旁邊的男士可能淚點很低,張聰明一開口以詠歎調唱起〈這麼多年來〉,他就開始哭,唏哩嘩啦的;接著是馬偕的〈我最後安息的所在〉,唱道: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啊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心未可割離的臺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一生的快樂攏於此。

然後,我也跟著掉眼淚了。

一個海外宣教師,與當地女子結婚,將一生奉獻給宣教地。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些宣教師對當地的愛與奉獻,也會獲得在地人的肯定和懷思。但是,要像馬偕這樣成為一個「現象」,一個「傳奇」,這樣催淚,而且還會繼續催淚下去,那和戰後臺灣歷史是息息相關的。

歷史是人們對特定土地、人民,及其過去的認知;我們是站在歷史的大洪流中,一方面回頭看過去,一方面面向未來。以此,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和認知,是無法和現在的時點以及未來的走向相切割的。這不代表歷史學作為一個學科,沒有客觀的基礎和嚴謹的方法,只是「人」的存在是位處於「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且浮動的時間之流中,因此,人對過去的認知無法和現在╱未來切割開來,三者互相牽引著。從歷史的這個面向來看馬偕,我們才能真正了解為何馬偕成為我們今天的精神泉源,而且是那麼重要的精神泉源。

這樣講好像有點抽象。那麼,讓我們試著用具體的方式來呈現。戰後臺灣,在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下,徹底實施「去臺灣」式的教育,學校不教臺灣歷史、欠缺鄉土教育、禁用臺語等母語,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歷史╱文化,以及「國語」。這不限於學校教育,從中央政府、主流媒體,到文學界、影劇圈,中國民族主義和中華文化論述鋪天蓋地籠罩下來,打造出至少三個教育世代,他們心中沒有臺灣,只有遙遠的中國。(教育世代,educated generation,約以十年為一代。)臺灣不是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所愛,中國才是。臺灣頂多就是鄉土,而且是要被鄙棄的鄉土─啊,那麼沒文化,那麼粗俗!這個「去臺灣」式教育的結果還在,最後一批黨國教育的成功者╱受益者現在還是壯年(四十~五十歲),他們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日,只能祈求新世代盡快成長,將他們的影響力稀釋掉。

臺灣解嚴後,尤其是到了一九九○年代後半,黨國威力逐漸減小,學校開始教授臺灣歷史,社會大眾也開始重視臺灣的歷史和文化。這個變化的具體情況,就容我略過。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受黨國教育影響的人開始有所反省,不少人選擇認同臺灣、認同鄉土。愛自己成長的地方,原本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在臺灣,就是這麼「不自然」。也就是在這種嚴重的反差中,人們發現馬偕、看見馬偕對臺灣的愛和奉獻。這裡講的主要是教外人士,教會中人原本就認識馬偕,肯認他為臺灣所做的一切。

反過來說,如果戰後臺灣不是被中國國民黨統治,沒有經歷以國家力量徹底「去臺灣」的過程,相信絕大多數的在地人是愛臺灣的,且以臺灣為第一奉獻的對象。如果是這樣的話,馬偕的例子就不會那麼突出,就不會成為今日臺灣亟需的精神泉源。

在這裡,我想補充說明的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教育上固然不教臺灣歷史,卻非常重視鄉土教育,且賦予鄉土相當正面的意涵,日本教育家相信鄉土愛是國家愛的基礎。這是日語世代的臺灣人具有鄉土感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他們也是比較不受國民黨意識形態影響的一個世代,後來在反國民黨的過程中,不少人的鄉土認同逐漸提升到「國家認同」的層次。

馬偕很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是外國人,而且來自當時遠為先進的國度,他不顧教會同工的質疑,和臺灣女子結婚成家,並表明要葬在臺灣。這讓我們想起戰後統治臺灣的蔣氏父子,到現在都還沒入葬臺灣之土。反觀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預立遺言表明若有「萬一」,想葬在臺灣,結果他在日本本土過世,家屬遵照遺願,將他的骨灰送來臺灣安葬。這是多麼大的反差!更不要提那些已經六、七十年都住在臺灣,生養兩、三代人,卻完全不認同這塊土地的外來人群了;更糟糕的是黨國教育還培養出同樣心態的本地人,絕對數目可能更多!他們是黨國體制的受益者,靠著黨國機制而成為人上人,他們對臺灣的鄙棄,罄竹難書,順手拈來都是例子。前幾天,馬政府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張善政的發言,充分流露這種心態。對於即將執政的新政府,張善政警告說:「不要逼得我移民海外。」實則他在二○○四年陳水扁連任總統時,就要兒子出國唸書,不要回來。張善政只是個縮影,我們社會養出無數的人,他們佔盡一切便宜,卻毫不感念臺灣,隨時可以將它棄若敝屣,說丟就丟。更有一派人,整天和要併吞臺灣的敵國唱和,甚至緊密合作,不惜犧牲島嶼的權益。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國家嗎?我很懷疑,但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因長期處於不正常狀態,一切都曲扭了;更可怕的是,不少人視曲扭為正常。

在這強烈的反差中,我們聽到「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會想掉眼淚,因為戰後臺灣是不被疼惜的;我們聽到「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會想掉眼淚,因為這塊土地上許許多多的人不願對它有所奉獻。我們聽到「我心未通割離的臺灣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更要掉眼淚了,因為我們不想和臺灣切割,因為我們也想像馬偕一樣,將我們的一生奉獻給它。

站在歷史大河的「此刻」,這是在黨國教育雖已結束而遺緒仍然強大的時點,我們回首過去,痛惜臺灣不被疼惜,所以我們要加倍疼惜它,一百多年前的馬偕,於是成為我們的典範,也是精神泉源。前面我們說過,歷史不只回頭看過去,也望向未來。我們望向怎樣的未來呢?那就是臺灣要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未來。也就是在這個「向望」(ǹg-bāng)上,臺灣是我們chòe-āu ê khiā-ke(我們最後的住家),我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This is the land.”(就是這個地方),在我們朝向這個未來的艱辛奮鬥中,馬偕對臺灣無私的奉獻、全心的奉獻,成為我們的典範,同時也是精神泉源!

歷史牽連著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所以它就會有人的自主性和意志的面向,想自主未必能自主,意志也不必然能抗拒情勢,但它在在定義歷史是「人的歷史」。也因此,歷史必然具有「精神」的向度,過去的整體或個案,都有成為精神泉源的可能。今天我的演講是從歷史人物作為當代的精神泉源的角度來看馬偕,這不是歷史學研究所給出的評價或定位。事實上,此刻我們必須為馬偕的歷史定位做出努力。當我們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之後,愛臺灣、為臺灣奉獻,成為多數人的「天然」時,馬偕或許就不再那麼重要,但歷史一定會記上一筆:在我們找回鄉土愛、確立國家愛的關鍵年代,馬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他過世百餘年後,過去的馬偕奠定了今天和未來的馬偕在臺灣史上的地位。

愛臺灣、一生奉獻臺灣社會的教會人士,其實很多,天主教神父和修女對戰後臺灣的貢獻也非常巨大。他們的事蹟仍等待臺灣社會去發現、去看見。某個意義來說,馬偕是個象徵性人物,我們希望透過他,人們能看見更多可敬愛的人,豐富我們的精神、深化我們的文化。

這幾年來,以舞臺方式呈現馬偕的故事,就我所知,有上述的歌劇《黑鬚馬偕》(二○○八)和歌仔戲《大湧來拍岸 臺灣子婿馬偕》(二○一五)。後者我錯過了,深感遺憾。我個人非常喜歡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希望能有更多人能觀賞。很期待政府或民間組織,可以讓再度演出成為可能,最好能全島巡迴演出。

最後,讓我再引用一次馬偕的話:「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所摯愛的地方,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那裡也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期待有一天,我們不用特地這樣講,不管是對外人或自己人。期待那一天的到臨─當臺灣成為正常的國家,島嶼子民都是天然臺灣人!

二○一六.六.四
收於「第十一屆蔡瑞月文化論壇」手冊,《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臺北:蔡瑞月文化基金會,二○一六),頁三八~四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294148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8
    • 商品規格
    • 14.8*2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