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成為自己的修行從內心裡找到真正的「神力」 「傳說中,龍擁有呼風喚雨的神力,受到人們的敬愛……」一條小小的青蛇在聽了關於龍的傳說後,燃起了無限嚮往,心想:「只要我有威風的角、神氣的鬍鬚、強而有力的爪子,就可以變成龍了!」於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艱辛的「成龍」之路── 本書原初概念出自資深繪本作家曹俊彥,於一九九〇年代《新生兒童月刊》「曹叔叔講古」短篇漫畫故事專欄的其中一則,篇名為〈真龍〉,在經過三十五年的歲月洗滌,而今交由新一代繪本作者曹益欣接手轉譯為繪本。 從寥寥數格、無字又黑白的〈真龍〉,發展到48頁、色彩飽和滿盈且文圖並茂的《小青想要變成龍》,延續核心旨趣和敘事脈絡,本質的義涵和妙趣不褪不減,將寓意深遠又興味無限的小品,捏塑為屬於數位世代的「新.民間故事」。 當然,這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更是一則關於追尋自我價值的寓言:小青的修行之路,讓人察覺,原來能帶來巨大影響和扭變困境的力量,並不在於威風的外表,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意和實際的行動,尤其是——澄澈的勇敢、堅持與善良。 曹益欣以仿舊的筆觸與色彩,從偶像崇拜的心理狀態切入並做出嶄新的提問,反覆思索著:什麼是真正的成功?什麼是傑出優秀的人該有的樣子呢?隨著小青一路追尋、一路挖掘,即使眼前去處茫茫,但命運終究能湧泉以報,到那時也將發現:原來,面對並成為真實而美好的自己,就是最強大的修行了。本書特色➣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更是一則關於追尋自我價值的寓言。➣延續核心旨趣和敘事脈絡,以仿舊的筆觸、濃厚明亮的色彩、妙趣橫生的情節,既傳承寓意深遠的創作,亦提出嶄新的思考,形塑出屬於數位世代的「新.民間故事」。
以母親的語言和生長的土地對話──聊聊「核能」,一個不分大人小孩都該了解的議題 彼⼀⼯,海邊仔的電廠發生事故。目睭看會著的物件,啥物攏無改變,嘛啥物攏改變矣...... 我無哭。外口出日頭,毋過阮袂當自由自在出去拍球、𨑨迌,因為有看袂出來的危險。 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目光,描繪核災後的世界。在她的眼中,那些看不見、摸不到、聞不到,卻無所不在的輻射,就像隱形的威脅,悄悄改變了生活的每個角落。陽光依舊明媚,熟悉的家園就在眼前,卻成了無法觸及的風景。 啟發自2011年福島核災事故,資深繪本創作者陶樂蒂以一貫飽滿的顏色、溫潤的線條,逐筆刻畫出災後倖存者的徬徨與無奈,藉由穩定的平移視角,如日常紀錄短片般的畫面,從生活小事開始喚起你我對核能議題的深度思考。用臺語、華語的雙語版本,對母語是臺語的我來講,意義誠重大。向望咱臺灣後一代的囡仔,未來攏會當平安健康來大漢。。 在《我沒有哭》出版15年後,採取華台雙語並行的方式推出了《我無哭》,不只是展現出語言的轉換之美,更是濃郁情感的延伸,讓這個關於失去、勇氣與改變的故事,能夠深刻地觸動到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在閱讀裡,我們仍然必須深深關懷與愛著這顆湛藍美麗的小星球。 我們在《我無哭》裡,看見了一個小女孩觀察到了生活裡的變與不變,而她貌似堅強的「我無哭(我沒有哭)」的反覆自述,正是最宏亮的醒鐘之聲。讓人不禁想追問,當核災發生後,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我們究竟會失去什麼,又該如何面對未來?──《我無哭》正溫柔地提醒著我們,地球上的空氣、海流都是相通的,當巨大的災禍降臨,即使再年幼的孩子、再遙遠的國境,也必須共同承受著驟變的衝擊,誰都不能置身事外,誰也不能倖免。本書特色⬤飽滿的顏色、溫潤的線條,從生活小事開始喚起彼此對核能議題的思考。⬤華台雙語並行的方式,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情感的延伸。
以母親的語言和生長的土地對話──聊聊「核能」,一個不分大人小孩都該了解的議題 有一工,生理人共一項物仔提出來賣。毋過,大部份的人對這个物件攏無了解。賣的人講這是好物仔,就按呢,逐家攏想欲愛這項好物仔。買好物仔的人愈來愈濟……小小一座臺灣島嶼,是否需要再啟動一座核四廠呢?這樣的提問激起了各界不同見解,尤其在日本福島核災事故之後,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辯論,正反論見銳利交鋒,始終爭戰不休究竟,「核能」是好是壞?哪裡好?又哪裡壞?──資深繪本創作者黃郁欽認為自己也應該用擅長的畫筆來傳達自己的意見,並期盼能邀請更多親子加入討論,畢竟,將來腳下這片土地是要留給孩子們在長大後承繼與賴以為生。用家己的母語來思考遮的代誌,就是期待逐家面對選擇的時陣,攏會當分清楚啥物才是真正的好物仔。自華語版問世後,至今過了十幾載,在核廠陸續終止運作與退役、中央政府非核家園、淨零碳排的願景下,黃郁欽再度嘗試以台文改寫內容,延續了原初創作的深刻內涵,台語的聲調、遣詞,更增添了幾分屬於土地的堅韌與溫度。這是一則現代寓言,略為斑駁紋理且灑脫的畫作風格,刻意圓潤化造型的「好物仔」,大方搭配著橙與綠、黃與藍的對比色,清新、活潑,不只是作者希望能藉著這種親切的方式來鼓勵更多讀者觸及議題,亦猶如反映著二十世紀初人們初見核能時原為歡欣鼓舞、充滿希望的時代氛圍。然而,穿梭在畫面之間,一段又一段口吻輕鬆卻又涵義深刻的犀利提問,試圖為我們逐一揭開那刻意被隱藏在貌似烏托邦的夢幻包裝之下,暗自洶湧的危機──這敢正經是好物仔?咱上好愛想予清楚。本書特色⬤藉由配色活潑、筆觸灑脫的畫面風格,期盼能邀請更多親子勇於觸及能源與環境議題⬤延續了原初創作的內涵,以台文重新改寫,期盼刺激更多人一起思考淨零碳排、非核家園願景的核心初衷。
蔥仔開花,開啟臺灣女權新篇章從觀音山腳到世界舞臺,張聰明改寫人生,展開跨越時代的航行;她在幕後推動臺灣女子教育,以溫柔堅強的女力,推動歷史齒輪…… 女性時常被喻為花朵,嬌豔芬芳。可在百年前男尊女卑的時代,又有多少人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張聰明,原名張蔥仔,出生於淡水河畔觀音山腳下,一個童養媳的命運,卻在臺灣開港之初、在時代的波濤中,散發堅毅智慧的光芒。她不願纏足,為此飽受養家虐待,但在養祖母陳塔嫂的庇護下接觸基督信仰,開啟了人生全新篇章。 1872年,張蔥仔在馬偕牧師的教會裡學會識字;1878年受洗,她改名為「聰明」,象徵新身分與使命的開始。此後,馬偕與張聰明兩人共結連理,攜手走遍臺灣,傳教、行醫、辦學…… 張聰明是臺灣第一位環遊世界的女性,曾在加拿大以流利的英文公開致詞,為臺灣女性贏得國際尊重。後來,她成為牛津學堂首位女性教師,為臺灣近代女性教育奠定了基石;也推動建立女子學堂,突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枷鎖,展現無畏的魄力與遠見。馬偕辭世後,她仍繼續投入教會與社會服務,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這片土地與她所相信的價值。 「女人在臺灣史上不曾缺席」──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百週年,藉由《蔥仔甘願變聰明》,還原張聰明不凡的一生。她的故事不僅是一位女性改寫自身命運的傳奇,更是臺灣近代史上值得銘記的篇章。願此跨越百年、橫渡大洋的勇氣與精神,在今日繼續啟發你我,尋找屬於自己的信念與道路。誠摯推薦胡長松/作家黃雅淳/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楊心怡/廣播主持、製作人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劉清彥/童書作家與兒童節目主持人歐玲瀞/佳音電臺「藝文生活家」節目主持人盧方方/後青春繪本館主編戴華萱/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適讀年齡:親子共讀5歲以上;獨立閱讀8歲以上本書特色1.星月書房最新本土繪本企畫──「臺灣女性第一人」首部曲,且看這群時代、身家、領域和性情各異的女性們,如何改寫人生,獨領風騷。2.張聰明勇敢超越時代框架,展現信仰的力量,以及女性追求自我價值與社會貢獻的無限可能,凸顯臺灣近代女性覺醒與世代傳承的意義。3.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性別平等」(目標5)精神相呼應,展現女性在推動教育、公平正義與社會改革中的強大力量。4.跳脫常見傳記書寫,提供新的切入觀點,鮮活生動。書後附張聰明生平大事記年表,以及航海路線地圖,縱軸深化歷史認識,橫軸增進世界觀。
※本書獲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出版※風啊風,一直吹,雨啊雨,一直落,樹仔花蕊澹漉漉,狗仔貓咪走無路。 烏雲朵朵聚來,天色漸漸暗去,風一陣一陣略帶涼冷氣息地間歇吹動大地,忽然,一滴、兩滴……好幾滴小水珠掉在這裡、那裡,未料頃刻間就劈哩趴啦稀里嘩啦下起大雨!沒多久,四處溼答答,每一棵樹的葉尖垂流的雨水逐漸匯聚成一道道小瀑布,每一朵花的蕊心也快要承受不了雨滴每每降落的重量而愈來愈彎曲著枝莖,小狗小貓更是加快腳步奔逃,想趕緊找個方寸空間好從頭到腳把打溼的短毛張揚甩一甩── 開頭的兩句歌詞鋪陳,就已充分勾勒出一幅你我十分熟悉且充滿動態的多彩畫面,這即是作者黃靜雅筆下的文字魅力,淺白、文雅、充滿韻律和細膩的生活感,每一首作品是朗朗上口的歌謠,也是滿盈著溫暖和兒趣般純真的短詩,句句間更似乎藏著永遠講不完又聽不膩的一則則日常小故事。 如《春天佇佗位》,這一次《緊來阮兜覕》亦是巧妙透過台文的音韻,尤其清晰地描摹出素日裡下雨的聲音和景況。而畫家鹿雅也行雲流水地使用著藍黃互補色調,扣合著大眾對冷暖色彩的直覺,令大面積的藍色堆疊出下雨時戶外颼颼涼意的水氣,暈開的橙黃也烘托出大家在室內圍聚避雨、逐漸熱鬧暖和起來的光亮與溫馨,為文字中蘊含的想像、氣氛激盪出加倍具體且聚焦的視覺畫面。 本次亦再次邀請到資深音樂製作人Hank謝漢克與他帶領的專業且道地的聲音團隊,策畫並演出精彩俏皮的音樂故事劇,讓大小讀者一邊飽覽繪本中的色彩溫度,一邊用聲音立體探索豐富的場景──這一個只在雨天裡發生的小故事,是如此耐讀又好聽呢!本書特色⬤經典歌謠擴寫改編而成,朗朗上口的台文,淺白、文雅,且充滿韻律和細膩的生活感。⬤藍黃互補色調,扣合著大眾對冷暖色彩的直覺,具體呈現出歌謠中蘊含的想像畫面。⬤音樂故事劇自然、俏皮,讓親子以聽覺探索雨日風景的豐富趣味,亦是最佳的床邊共讀選擇。
「在北國短暫夏日的某一天……像水珠一樣的幼卵中,牠們甦醒過來。」 被譽爲「風之藝術家」的新宮晉,讓乘風的藝術透過帝王斑蝶的雙翅輕輕翩翩搧拍,在平面二度空間裡起身舞動。 與《草莓》的紅、《鯨鯊》的藍相襯,這一次在《蝴蝶之旅》中他選擇的是絢爛而不刺目的「黃」;這是帝王斑蝶的主色,牠們在四、五月現蹤世上,帶來了如夏的銘黃橙紅,劃下了一道翻山越嶺長途遷徙的軌跡,也是屬於牠們的「光年」──帝王斑蝶向著太陽、乘著日芒,往更溫暖的南方飛去,度過了冬天,再循著春日天候的氣息,找到早已融雪的乳草原,誕下又一個世代。 「我於二〇〇六年初到墨西哥時,在山中偶然遇到成群的帝王斑蝶,從此,我對這不斷輪迴的神祕小生命,著迷不已。」(摘自《蝴蝶之旅》後記,新宮晉) 紅、藍、黃三原色在吸收光之後,構築出我們視覺裡的色彩世界,而《草莓》的紅、《鯨鯊》的藍、《蝴蝶之旅》的黃,更為我們轉譯了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萬物交融的內裡脈絡,精緻而瑰麗。 隨著新宮晉的文/美學語彙,在見方開本內,深深潛入藏於戔戔微物之中的恢弘巨觀,讓我們在詩性裡不斷去窺見、探索、了解帝王斑蝶的生態循環的規律與奧妙,展開一趟又一趟關於生命不休止的長征壯遊。本書特色⬤透過文字與圖像的美學,了解帝王斑蝶的生物特色。⬤在理解生態的節奏裡,展開一段探索生命哲學的旅程。⬤《草莓》的紅、《鯨鯊》的藍、《蝴蝶之旅》的黃,構築出精緻且瑰麗的微物巨觀。
<p> <strong>是寵物?還是食物?</strong><br /> <strong>居家養雞人告訴你不知道的雞事,</strong><br /> <strong>以及除了吃牠之外的趣事、大小事。</strong><br /> <br /> 你吃雞肉嗎?<br /> 你喜歡吃雞蛋嗎?<br /> 炸雞排、炸雞翅、歐姆蛋捲、迷迭香烤雞腿……<br /> 這些你愛吃的食物都包含雞肉和雞蛋;<br /> 而且根據農委會統計,<br /> 台灣每年每人平均要吃超過三十公斤的雞肉。<br /> <br /> 但是你知道雞會作夢嗎?<br /> 知道有雞的地方就有江湖嗎?<br /> 為何雞晚上都早早就寢呢?<br /> 還有,雞與恐龍會有什麼關係?<br /> <br /> 作者李盈瑩,從台北遷居到宜蘭後,在自家旁邊空地養起了雞。她透過細膩的日常觀察、與雞的親密互動,娓娓道來一切關於雞的冷知識與趣味情事,並集結多位農友與專家的經驗累積,讓居家養雞也能輕易上手。<br /> <br /> 無論你想把雞當作寵物還是食物,本書都可以給你最好的經驗與解答。</p>
相對於災難、印傭、排華、交通紊亂等刻板印象, 本書中的印尼既豐富多元又繽紛, 是個充滿活力、樂天的微笑國度。 萬萬沒想到,身上流著一點台灣原住民血液的我,在二○○九年開始的五年半印尼駐外生活中,台灣原住民的純樸、笑口常開、喜愛分享與群體感很重的性格,竟會在印尼許多原住民族朋友的身上找到了共鳴點、發酵,讓我可以享受如魚得水、悠遊自得的感覺。 作者因公派駐印尼五年半,親身接觸、探訪這個被極度刻板印象化的國度,除了體會台灣與印尼之間所存在的歷史情結之外,也憑著微笑換來了串串美好的記憶。返台後,他將對印尼的觀察與回憶書寫成冊,希望透過這些記錄,讓多一點的台灣人認識這個多元化國家,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拓展國人的視野,開闊台灣的國際空間。 本書特色 1. 從台灣人的角度,多面相介紹印尼這個東南亞的萬島之國。 2. 特別著重台灣、中國與印尼之間的關係消長,以及華人在印尼的處境變遷,可為增進台印關係的歷史借鏡。 3. 擁有台灣原住民血統的作者,特別深入印尼各大離島,追尋當地的人文與風情,傳達出不同於一般的文化深度。
1895年後,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踏上了現代化的路程。處於兩個政權、新舊時代之間,台灣人的生活則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除了髮型、衣服、房子等看得到的物質,在現代教育的開展下,腦袋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著迷於講述歷史故事的蔡蕙頻,整理了她最想述說的30個關於日治台灣的大小事,想要用這30個故事,帶領讀者一同認識日治時期的台灣。 本書特色 ◎晚清時期的明星戰役、日本人的高麗菜頭…還有還有,那些發生在台灣的小小故事,都在史料邊角裡,見證台灣人曾經的生活。 ◎當台灣人剪掉辮子、穿起西服、放開小腳以後,改變的不只是外表,還有隨之而來的思想革命。 ◎法律、時間、家庭觀念的變化,是怎麼體現在一般台灣人的生活中呢? ◎在台灣人的想法裡,西醫和漢醫是怎麼一起照顧自己的身體呢? ◎比起洗澡,以前的台灣人竟然更在意洗衣服這件事。 ◎每個發生在身邊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背後都有值得說說的小故事。 ◎30個作者心心念念的關鍵詞,這次我們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一看。 ◎以故事提煉歷史的醍醐味,如果歷史課本曾經讓你覺得無聊、喪氣,那麼來看看這些故事,或許會是認識歷史的好選擇。
「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父」、「國語」, 台灣人知多少? 我們對於代表著流亡符號的「國慶」、「國號」、「國旗」、「國歌」……, 是否應該有所檢討而思變革? 若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台灣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等,其實是沿用那個蔣介石所說的「已滅亡了」的國家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等。這些都是流亡政權的符號,還蘊含著「一黨專政」的意涵。 1949年底以後,台灣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形成了兩個各自發展的政治實體(political entity)。台灣這個政治實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獨立存在至今。我們有必要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做全面性的理解。進一步讓台灣能以正常的現代民主自由國家的身分走進世界,盡全民之力避免以中國流亡政權的性質被併吞到專制中國。否則,這將是一大悲劇。 本書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提出歷史的追蹤、理解與檢討,也提出變革改易的方案與討論。
說來奇妙,生命裡有一種堅韌,必須要遇見困難時,才會顯現出來。當媳婦孕育了三個小生命,並且發生了一連串狀況時,我不斷被提醒,也不斷被磨練。我告訴自己,放下自尊,放下自大!在一連串的奇蹟中,經風暴、過黑夜,直到天明,都是因為愛。包括母子的、婆媳的、家人的、醫護的、祖孫的……作家、電台主持人溫小平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當獨生兒子夫婦好不容易懷了小孩,卻發生一波又一波的突發狀況,幾乎讓他們一家人難以招架……,幸好有堅定的信仰照護,也有教友們的代禱陪伴,才從這些過程中重新領受與學習到生命重要的課題……在台灣婦女晚婚的趨勢下,高齡產婦所面對的,遠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複雜及困難,本書記錄了她及家人所經歷的過程,還有女性生產前後相關的醫學知識。本書特色✽高齡產婦在台灣已成普遍現象,雖然是個人及家庭的個案,但其實際經驗很值得參考借鏡。✽由台北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宋碧琳醫師審定
「歷史是在危難時刻航行的指針。歷史說明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是這樣。」戰爭時期,強權的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對戰局以及戰後的世界,產生相當影響。太平洋戰爭時,並非政治主體、沒有發言權的台灣,被夾在幾大政權中數次走過烽火邊緣。那麼,當時的台灣,又處在什麼樣的局勢之中?歷任多家媒體駐美、駐華府特派員,長年從事美國東亞外交事務研究的資深記者王景弘,透過爬梳美國、日本的官方紀錄與研究資料,整理戰爭期間美日兩國的戰略與決策,從中看出台灣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以及成為空襲目標的原因。同時,更試圖從台灣人的角度,理解兩國在戰爭時的布局與策略。戰後尋求建構自己國家的台灣人,不能再忽視這場決定台灣人民命運的戰爭,慵懶的把中國自己塗脂抹粉的「抗戰史」,當作自己的歷史。台灣需要從不同層面觀察,客觀尋找大國的戰略考慮與事實真相,從中得到教育。本書特色◎ 太平洋戰爭時,台灣屬於日本帝國,無論是投降或參戰都不是一個主體,沒有發言權。◎ 當時的台灣,處在什麼樣的局勢之中?唯有好好回答這個問題,才能對現在有更深的認識。◎ 資深記者王景弘,繼《列入紀錄:危疑年代(1970~1973)的台灣外交私密談話》、《1949大流亡》、《台灣會生存下去》、《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後,再度爬梳諸多檔案、紀錄,以台灣作者的眼光,整理出台灣人對這場戰爭應該知道的事件。◎ 參考資料包括美國、日本的檔案、官方紀錄與研究資料,試圖從台灣的角度,理解兩國在戰爭時的布局與策略。◎ 彭明敏教授、李筱峰教授專文推薦
收錄70則世界各國有代表性人物的墓誌銘及相關事蹟 墓誌銘乃人一生的印記 道別,若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必然面對的課題,以墓誌銘形式追憶先人,應可減緩所愛之人離逝的哀慟。 《墓誌銘風景: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為詩人李敏勇收錄70則世界各國有代表性人物的墓誌銘及相關事蹟,橫跨文學、政治、思想、科學等各方面。如台灣的盧修一、單國璽、楊逵、許常惠、高一生;美國的羅素、海明威;日本的小津安二郎、谷崎潤一郎;法國的雨果、盧梭;德國的康德、克卜勒……等。 李敏勇認為,墓誌銘是超越時空的人間徽章,訴說著永不磨滅的故事與情感,也是逝者與生者的連繫。不但能瞭解當時的社會氛圍、歷史、文化,亦可瞭解其一生,以及處世的哲學與智慧。 受限於傳統禮俗,過去台灣人將生死議題視為禁忌,對墓園亦普遍懷有恐懼。然而,近年來生死學、臨終議題極受注目,在日漸高齡化、追求「善終」的今日,介紹世界各國具有貢獻、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墓誌銘,必能扭轉關於墓園的既定印象,帶起台灣墓園文化革新。
從陳儀開始的結黨營私、官商勾結等惡質政治文化, 至今仍深深影響台灣,導致現今的政治亂象難以遏止。 陳儀(一八八三~一九五○),中國浙江紹興人。戰後,國民政府派他來接收台灣,出任長官公署行政長官。雖名為長官,但他卻失政連連,導致二二八事件爆發,許多台籍菁英不明下落,他也因此下台,但後來又出任浙江省主席,顯露投共傾向,終至被押來台。 一九四九年底,國民政府結束在中國二十二年的統治。翌年,陳儀以通(共)匪謀叛遭槍決。 陳儀從而立之年開始,即現身中國近代史舞台,舉凡孫文當選臨時大總統時的政府,或是袁世凱、孫傳芳陣營,都可見其蹤影。自從蔣介石北伐、國民政府於一九二七年成立後,他即在蔣陣營效命,深獲蔣介石器重。 本書針對陳儀的家世、出身歷程、締結的人脈,結合動態的採訪實錄、靜態的文史資料、名人傳記軼事等,剖析其從政為官之路,並進而揭露國民政府帶來的、醜陋的官場文化,及其對台灣政治的影響。 本書特色 1. 揭露國府接收台灣,並不只是政權上的轉移,更是文化思想的強勢移植。 2. 從陳儀的從政歷程與為官之道,審視中華民國體制下的台灣,其官、商、學界間錯縱複雜的利益糾葛。 3. 為台灣目前政治、社會與學界等亂象探源。
我是台灣詩人。雖然我通常用漢字中文書寫,嘛認為漢字佇父母語有某種地位,有時亦會用漢字台文書寫。但是,語言的問題意識存在佇我的腦海,提醒我面對。……台灣的無國家歷史以及被殖民經驗,無佇這個島嶼形成語言及文化的主體性。咱的新文學歷史烙印日本語佮中國語(漢字轉化的話文)的形跡,致使語文主體性重建的文化工程,有多重面向:漢字台文、漢羅台文、全羅台文,並嘸是完全是主體性的恢復。詩人李敏勇,秉持著這樣的心情,十六年來陸續用漢字台文發表詩與歌詞,誠如他所說:「雖然我無參與台語文的書寫團體,我嘛無真濟台語文作品,但是我關心這個面向。」這本以漢字台文創作的詩集,一如既往是他對土地、對社會、對歷史的觀察與心境抒發,不同的是,他以漢字台文創作的形式,表達了他對母語創作的關心與支持。全書收錄四十九首漢字台文詩,以及十八首漢字台文歌詞。本書特色1.用漢字台文創作的通行台語詩,不會有看不懂的隔閡感,很快就能融入詩中意境。2.用母語—福台語創作,抒發對台灣的愛與期待,更加具有親切感與現實感。3.一如之前的漢字中文創作,詩中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種種面向,有相當直白、懇切的觀察與表達。4.除收錄四十九首漢字台文詩外,另有〈台灣頌〉等十八首漢字台文歌詞。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蘇東啟和他的夫人蘇洪月嬌,對民主政治的堅持,對雲林鄉土的奉獻,不僅及於他們的一生,甚至延續到他們的下一代。作為政治人物,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奮鬥,是非功過不見得一定完美無瑕,但是他們在逆境中戰鬥不懈的勇氣,與鍥而不捨的毅力,和前輩李萬居一起建構了傳頌後代的「雲林風骨」、「李萬居精神」、「蘇東啟精神」、「蘇洪典範」(女性從政),卻是他們留給台灣這塊土地最可貴的資產。這兩位民主前輩的一生,正代表了台灣民主政治走過的歷程,值得細讀與省思。本書特色1. 從蘇東啟與蘇洪月嬌的一生,看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2. 雲林「蘇家班」的崛起過程。
共匪?漢奸?台獨?一個記錄時代的真實傳奇。張志群先生,人稱「張伯伯」,他二十二歲以前在中國,小學五年級就迷上社會主義,十六歲投奔中國抗日戰爭淪陷區的「新四軍」,獻身共產革命。一九四七年,他來到台灣,沒有感受到毛澤東高喊「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的震撼,也沒有親眼看到國民黨軍隊倉皇撤離上海的敗逃窘狀,但他那顆獻身革命的「心」始終熾熱,也一直以一個「等待上級指令」的共產主義信徒之心情,為迎接「解放台灣」做準備。直到一九八八年,一趟中國探親之旅,目睹中國共產革命的「偉大成果」,他的夢,整個破碎!因為共產中國的現況已完全背離當初所宣揚的人道與公義精神、民主與自由的追求,於是他轉而認同台灣,決心落地生根做台灣人。這是個真實傳奇,故事還在進行中,你我,每一個台灣人,都是同台演員。他經歷過大時代的動亂,也驗證台海兩岸的社會差異,他的故事,值得台灣人去認識與省思民主自由才是我們的共同價值;他的故事,是全體台灣人不分族群融洽相處的好典範。
李筱峰最後一本政論集自從高中時代因狂熱閱讀課外書籍以來,我從一個法西斯狂徒覺醒過來,開始成為一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追尋者。進而開始奮筆疾書,諤諤直言。……好不容易熬過了凜冽的軍事戒嚴時代,以為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將有一片清明景象。然而,……積重難返的社會大眾,依舊難改其深層結構的奴性;七十年前心理學家佛洛姆所指陳的「逃避自由」的心態,依舊在受虐性格極深的台灣人身上揮之不去;「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依然在台灣人民身上集體發作。不過,再怎麼失望,都還不敢絕望。我決定少寫政論,不是要完全歸隱山林,而是決定漸漸離開政論的跑道,回到歷史論述的途徑。在告別政論跑道之前,我把這兩、三年來發表的文章結集成冊,一來以資紀念,二來借供二○一二年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大選做為戰備,三來也為台灣歷史做見證。──李筱峰(摘自本書作者自序)
一隻隻離開的同伴們到底被帶到哪裡去了?爺爺心愛的獼猴被收容在保育中心,柵欄內和柵欄外的動物們,一起被擁護在山上的這座家園中,那裡曾經是海,曾經是島是一千年後的人們與一千年前的動物相交會的一刻……詩人夏夏,用小說創作方式,搭配知名動物攝影者張茵嘉的鏡頭,以高雄壽山動物園與壽山野生獼猴為主角,描寫爺爺心愛的獼猴被收容在保育中心,進而認識到人類與動物社會的互相爭奪與互相依賴,希望透過動物的眼光,讓大家對動物與動物園有不同的觀察與體認。也期許透過本書,讓動物園成為動物、生態環境與人類之間的橋樑,在城市中找到最自然的互動與交集。夏夏說:今日的動物園裡能容納形形色色的動物,彷彿地球村一般。但是對某些動物來說,動物園可能是牠們的物種今後生存的唯一棲息地。那麼當我們去參訪動物園時,是否更應該帶著一個「到別人家做客」的心情,讓動物們可以平靜地做夢,遙想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家園。本書特色1. 簡單的故事,生動的攝影照片,傳達動物與人類之間的互相競爭與依賴。2. 適合大人、小孩一起閱讀,讀完之後來一趟動物園之旅,絕對會有不同得感受。
給基督穿上衣服,你將看見方濟;剝去方濟身上的衣服,你將看見基督。方濟……之所以放棄應得的產業而選擇貧窮,是為了跟隨基督。因為天主為了愛人,竟從完美跳入殘缺、由富有變為貧窮。天主降生成人,是為了愛。因此,對小窮人方濟而言,貧窮只是一個管道、一種過程,絕非目的。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愛天主。而貧窮,正是幫助他達到目的的唯一方法。 ──本書頁46聖方濟,一位義大利山城亞西西的布商之子。拋開名利與財富,倣傚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在實際生活中將福音帶入廣大的人群裡。雖然他的外在看似貧苦,內心卻是富足的。八百年後,一群來自東方的基督徒,心懷對唯一至高美善的愛,踏上了追尋聖方濟的旅程。今天,希望你願意坐下來,與作者一同分享這個跨越時空的生命故事。本書特色追尋聖方濟的腳步,不是一趟追求華美聖殿的朝聖之旅,而是一段自我內心的探索旅程。加入宗教情壞的義大利之旅,讓你我真正認識文化背後的意涵。配合作者的手繪插畫,南歐小鎮的寧靜之美,真實地呈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