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經濟、政治、科學、宗教的全方位角度
描繪地方社會與石化巨頭的拉扯及協商
歷時八年田野調查,剖析重工業發展的社會後果
邀請公民思考,應採取何種行動,才能降低「犧牲體系」的損害?
麥寮的地理環境以「風頭水尾」著稱,在過去的生產條件下,農作不易,靑年人口也大量外流。當台塑決定將六輕設廠於麥寮時,鄉親們紛紛期盼麥寮能改頭換面。一九九四年,六輕正式動工,以塡海造陸的方式打造離島工業區,使麥寮原生的海岸線幾乎全被廠區取代。自此,大大小小的煙囪聳立,新的地景標誌誕生,讓麥寮成了一座「煙囪之城」。
原以為設廠帶來的繁榮,足以讓鄉親安身立命,但隨後的發展卻讓原本的期待破滅,二〇一〇年七月的兩場大火事故更引爆了麥寮人的憤怒。地方頭人串連起來,首次成功動員全鄉十二村的鄉民參與抗爭,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一齊施壓關切之下,台塑終於同意提供制度性的補償,令全鄉居民每年都能從「敦親睦鄰」基金中獲得回饋。再加上石化業帶給地方政府的龐大稅收,讓鄉公所得以提供鄉民充足的福利,這又使麥寮獲得了另一個稱號:「福利之鄉」。
單一企業竟能對地方社會影響如此深遠,麥寮-六輕無疑是引人省思的案例。本書以「矛盾共生」的概念,剖析廠、鄉兩造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六輕堪稱是當地最有力的行動者,它既以免費健檢、農漁輔導等回饋措施安撫民心,卻也挾著龐大資源,駁斥外界的污染指控。但另一方面,台塑也必須順應地方社會原先的運作邏輯,例如參與媽祖遶境、協助民眾解決交通及淸潔問題等等。當巨型廠區已徹底改變了鄉村形貌,居民也反過來要求企業負責,讓此一石化巨擘儼然扮演著如同地方政府的角色。
麥寮的案例亦讓公民從宏觀層次來思考,每當大型工廠要到一地設置,在地團體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監督企業,並展開協商?而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則看到了資本主義治理手段的綿密演化,以及社區面對資本與國家力量進逼時如何自我保護。綜上所述,本書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與量化研究,針對石化業衝擊的多方面向所進行之考察,有助於我們思辨能源政策,並嘗試摸索產業與社會共贏的模式。
本書特色
◎切入視角全面,既細究資本力量對麥寮無孔不入的浸透,又同時彰顯地方社會的能動性。
◎訪遍居民、政治頭人、六輕員工等各路行動者,提供平衡的觀點。人物刻畫立體,不讓敘事落入僵硬簡化的「加害者vs.受害者」二元框架。
◎熱血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實踐,忠實刻畫鄉村居民的現實困境,兼具溫度與深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詹順貴(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周桂田(臺灣大學國發所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我本來吃到八十歲,現在剩吃到七十歲……一些資源若給我,對國家有幫助,那也沒關係啊。你不能說沒有給我回饋,只叫我來犧牲,你要嗎?」(麥寮居民)
「我們一直在澄清說我們沒有污染,外面的人不相信啊,那我們就組成農業跟漁業的輔導團隊,正面地跟農漁民做溝通輔導。」(台塑人員)
「那是你養殖技術的問題,為什麼同一個地方養魚的人有的會死,有的不會死。」(漁民阿金)
「台塑到底是生意人,政府要做的是保護人民……所以六輕有問題嗎?只用肚臍想也知道有問題,不然他要花什麼錢,對不對?這很簡單的邏輯。」(受輔導漁民阿輝)
「我都跟台塑說,麥寮如果不是超越一個鄉鎮的城市,台塑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就沒有永續發展的機會,這就是重點……他們聽到覺得有道理,應該是說建設麥寮對地方有幫助。我也跟他們說,那應該是企業裡面的成本……麥寮鄉這個鄉讓你們在這裡創造那麼大的經濟產值,應該大家要互相幫忙。」(麥寮前鄉長許忠富)
■ 很明顯的,這不只是麥寮的問題,更是整個臺灣的共同問題。我們的工業/科技如何與社會共存?矛盾如何調節,社會如何永續?這是大哉問,本書透過麥寮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一個可以繼續分析的概念架構,深具啟發之意義。——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 相較於國營的中油與台糖自建宿舍區形成一個「公司城」(company town),本案例凸顯了壟斷性的私營大企業無法自創「新市鎮」而必須與既存的社區周旋。……本書凸顯了整體運作邏輯中的衝突與矛盾,但又必須與衝突矛盾共生的局面。這與過往凸顯社區的平順與穩定的運作不相同。——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 針對六輕的研究相當多,但鮮少有如此全面性的調查,從生計經濟、地方政治、宗教組織、公共衛生等各個面向,來剖析資本龐大的工業體如何在原以農漁業為主的地方社會生根蔓衍,進而造成居民在談論自身受害經驗時的無奈與失語。「矛盾共生」是本書的關鍵概念,不只說明了麥寮人面對六輕時的兩難處境,也精準刻繪了生命在工業無所不在的人類世紀元中,普遍而複雜的受苦經驗與生存之道。——呂欣怡(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 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與訪談,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師生組成的雲林麥寮訪調隊,自2013年至2020年間先後出隊八次,梳理麥寮人如何與龐大的石化巨獸共存,台塑六輕又如何透過提供農業安定基金、農漁輔導計畫、免費健檢,乃至與地方宮廟、地方選舉與政治互用,打造福利之鄉,消弭煙囪下的抗爭。本書是青年社會學子的熱血之作,深刻掌握地方社會與六輕的矛盾共生關係,值得讀者細細閱讀。——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本書透過不同主題,生動地呈現在一個風頭水尾之地,政治菁英、企業、居民、學者…等不同性質的利害關係人,如何環繞著一連串的工安事件,在「污染與發展」這幅權威性的舊地圖之外探索新的道路,對於如何超越發展主義霸權及其批判,具有重要啟發。——許甘霖(麥寮子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以前所謂「風頭水尾」的麥寮鄉,現設有台塑六輕——全台灣最大的石化工業區。此外,台塑亦位居世界第六大石化產業。麥寮和巨大企業台塑相互形成了「矛盾共生」的緊密關係。一方面工業區所延伸諸多災難,如大爆炸和嚴重的空氣、海和土地污染。另一方面,台塑的繳稅與它的「敦親睦鄰」、「回饋」和「福利」等措施如長庚醫院,反成有毒的搖錢樹。從牡蠣養池、媽祖遶境、民意代表的「紅包」、人口變遷,以及道路車禍議題等敘事, 我們可以閱讀陳瑞樺的研究小組花了十年貼近田野、細緻分析麥寮和台塑六輕的愛恨交織。——彭保羅(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共存共榮只能是想像嗎?麥寮與六輕產生的矛盾情緒來自經濟發展與生活權的拉扯,再來是利益的分配。每當利益當頭,被忽視的就是弱勢民意,這是最令人心疼的事,成為民意代表的三年,我理解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踐踏民主,可強行衝撞卻會挑起地方未知的恐懼,因此如何「共存」?就是得有更多確實的討論,以及「參詳tsham−siâng」。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思考這些問題的一個引導。——廖郁賢(雲林縣議員)
■ 感謝清華麥寮訪調團,把社會學關懷化作具體的知識行動, 他們的田野考察引領讀者從多個面向瞭解在地,生動地描繪出麥寮與六輕矛盾的共生關係。——劉仲恩(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本書立體地勾勒出麥寮和六輕間的矛盾關係,解釋在地人與之衝突、協商、妥協甚或轉而依賴的多重原因,也凸顯出污染爭議中科學、經濟與地方政治的複雜交織,發人深省。——簡妤儒(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目錄
目錄
序/導讀
序
從三輕到六輕:臺灣資本主義的治理軌跡
1998年台塑六輕開始在麥寮營運,2010年7月發生重大的公安事件,在地方菁英的領導下,麥寮與台塑建立了「制度性回饋制度」,構成一種「雙母體矛盾共生」,工業資本與地方社會因此展現了新的關係。從臺灣資本主義發展的軌跡來看,這是資本治理的細緻化與深刻化。我們可以從三輕、五輕、到六輕的發展歷程看出這個治理軌跡的演變。
中油三輕於1976年在高雄林園建立,屬於國家十大建設的一環,當時並無反對事件發生。但建立後污染頻傳,中油都以小額基金補助社區活動,換取居民的支持。1988年「林園事件」爆發巨大的污染,中油最後以13.5億元補償附近居民。2005年三輕準備擴廠時,引發嚴重的「反三輕擴廠」運動,中油最後透過對政治人物的遊說/收買,以23億元「回饋金」為代價,換取三輕可以順利擴廠。反對運動也因此瓦解。
1987年,中油提出在高雄後勁建立五輕後,馬上引發強大的「反五輕運動」。反對者秉持「不溝通、不妥協、不協調」的精神,不准五輕設廠。但是,政府透過動員警力、情治單位、司法手段強力打壓社區抗爭,反對力量因此逐漸被瓦解。最後,中油答應給社區15億元的回饋基金,並於25年後停止運轉。1990年五輕宣布動工。
2010年台塑六輕的工安事件就很不一樣了。大火發生後,地方頭人在拱範宮發誓,絕不私下與台塑訂立密約,並以社區集體的名義與台塑談判,建立所謂的「制度性回饋」。這個新的制度與過去個別的工程補助不一樣,而是以麥寮,以及鄰近地區為對象,進行對整個社區的整體規劃、改善與提升,包括醫療、健康檢查、各種福利補助。更具重要意義的,是台塑後續主動推出的「農漁業輔導計畫」,這項計畫通過長期輔導,不斷地擴大服務,甚至生根,最具有污染掩飾效果,治理威力最強大。
以上是臺灣石化業的發展軌跡。1990年之前,從三輕到五輕的設置,基本上都是以國家的力量,甚至是國家暴力為主軸,再配合資方的金錢補助來籠絡地方居民。2000年代三輕擴廠時,國家層級的力量不見了,資本以籠絡地方層次政治人物為主要手段,並以「回饋金」的形式買通地方。2010年代的麥寮與台塑,雙方的運作都變得更為純熟。地方政治人物不再扮演買辦,但資方的治理手段因此更細緻,雙方都希望創造社區與工業處於互利的共生狀態中。
但是,這種共生是矛盾的。台塑以「科學」來管理麥寮的農漁業,提升農漁業的產量與品質,進而向農民證明,之前生產的問題是農法的錯誤,而不是污染所造成。人與環境的污染問題變成個別農友的農法問題。健檢的問題也一樣,地方民眾的健康問題被歸因到與污染無關的因素,並透過服藥、治療來改善,人與環境的污染問題變成個人的健康管理問題。
麥寮是「煙囪之城」,污染一定是存在的。但是,透過各種福利措施,麥寮人的生產更好、健康也獲得妥善的照護,各種急難救助或獎學金更隨時提供,拉攏與鄉民的感情,雙方構成「矛盾的共生體」。彼此共生,但又充滿矛盾。這種共生體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很明顯的,這不只是麥寮的問題,更是整個臺灣的共同問題。我們的工業/科技如何與社會共存?矛盾如何調節,社會如何永續?這是大哉問,本書透過麥寮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一個可以繼續分析的概念架構,深具啟發之意義。
其實,陳瑞樺教授對於這個問題已經約略地提出了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方面,在這個共生結構中,六輕似乎已經越來越佔據支配性的位置,成為地方社會的新母體。他說:
「台塑集團經由對於地方社會各種生活面向的介入,將自己編織進麥寮地方社會的運作架構中,並且透過對麥寮鄉人、地、水、土各種資訊的掌握,讓自己變成麥寮地方社會運作的資訊母體(the Matrix)。」
可是,另一方面,陳瑞樺也提到,近年來麥寮也興起了「文化麥寮」、「生態麥寮」等各種文化運動,「自從六輕來了」等社運團體也曾進駐麥寮。這些新型態的社會/文化運動能對目前的發展邏輯提出不同路線的論述與挑戰嗎?尤其,在六輕這個「資訊新母體」逐漸強化穩固之際,這種新的文化運動對逐漸產生的新母體會有什麼樣的撞擊?彼此會產生怎樣折衝、妥協、與調整?麥寮的案例提供我們看見未來的窗口。
除了理論上的意涵之外,本書在方法論上也值得注意。這是一本由清華社會所師生經過長期的田野之後所逐漸累積而成的集體研究。從2013年成立「麥寮訪調團」開始,陳瑞樺帶領社會所的研究生前往麥寮,進行為期一至兩週的田野訪調,至2020年為止共8次。出發前舉辦「行前工作坊」,田野回來之後又有「寫作工作坊」,2013年開始,訪調團製作了「麥寮關鍵詞」,讓每一次的討論更為聚焦。2014年首度將訪調成果在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發表,2019年將後續訪調成果在臺灣社會學會年會發表。這些長期的努力,匯集了整個所師生的人力,才慢慢累積而成的集體研究,是研究方法上的新示範。
麥寮的未來,要看台塑、地方運動團體、以及政治人物的互動與表現才能決定,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與研究。小小的麥寮,卻同時讓我們看見資本、國家與公民社會三種力量在這裡角力,也映見了臺灣資本主義越來越細密的發展軌跡。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