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日本殖民主義的幽靈
內容簡介
在皇民化運動下的「滿洲」和台灣,一些中國人曾經詛咒自己的文化,憎惡自己的血液,為了要把自己的種姓徹底改變為日本人,而囂喊呻吟。今天,日本軍歌在地下電波中四處擴散,八瓣菊花旗彷彿日本皇室的十六瓣菊花旗,在台灣的天空飄揚……。這是日帝皇民化運動以來台灣的奇恥和奇變。
親愛的兄弟,制止這狂亂和愚昧吧!
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亡靈在戰後美蘇對峙的冷戰構造中復活,並且陸續增殖和壯大,建立了一個以天皇和天皇體制、戰犯官僚和將校,以及戰爭財閥為基礎的親美、反蘇、保守的長期政權。而台灣的抗日志士摧折,忠奸顛倒,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的殘存影響,在國民黨惡政的歪曲中,以反國民黨的形式,逐步發展為反中國和奇異的親日主義。
――陳映真
當「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詛咒四十年住這塊土地,吃這塊土地,卻不認同這塊土地的中國人!」、「中國豬,滾回去!」的呼囂響徹校園,響徹社會,響徹遊行示威隊伍時,你懦弱地緘默,以臉上卑怯的笑容掩飾心靈深處的恐懼;你跟著附和句句鞭笞你出生尊嚴的狂言,甚至到電台辱罵你自己的祖鄉和宗姓……啊,你不敢挺身出而為自己的出生保衛起碼的尊嚴,勇敢地同反民族的勢力鬥爭!
親愛的兄弟,很多的時候,抵抗是為了不使對方淪為禽獸,而鬥爭正是為了尋求真誠的團結。
――陳映真
今年,我們迎來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八十週年紀念。為了發揚映真先生的遺志,人間出版社謹從《陳映真全集》當中選編有關日本殖民歷史與意識批判的文論,出版這本《驅逐日本殖民主義的幽靈》,作為「陳映真文選」系列的開篇之作,同時也與林書揚先生的《日本軍國主義豈是孤魂野鬼》和纐纈厚教授的《新日本軍國主義的新階段》,共同作為「人間」鑑往知來的節日獻禮,希望愛台灣的台灣青年可以靜下心來認真研讀,進而找到未來的光明大道。
――藍博洲
親愛的兄弟,制止這狂亂和愚昧吧!
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亡靈在戰後美蘇對峙的冷戰構造中復活,並且陸續增殖和壯大,建立了一個以天皇和天皇體制、戰犯官僚和將校,以及戰爭財閥為基礎的親美、反蘇、保守的長期政權。而台灣的抗日志士摧折,忠奸顛倒,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的殘存影響,在國民黨惡政的歪曲中,以反國民黨的形式,逐步發展為反中國和奇異的親日主義。
――陳映真
當「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詛咒四十年住這塊土地,吃這塊土地,卻不認同這塊土地的中國人!」、「中國豬,滾回去!」的呼囂響徹校園,響徹社會,響徹遊行示威隊伍時,你懦弱地緘默,以臉上卑怯的笑容掩飾心靈深處的恐懼;你跟著附和句句鞭笞你出生尊嚴的狂言,甚至到電台辱罵你自己的祖鄉和宗姓……啊,你不敢挺身出而為自己的出生保衛起碼的尊嚴,勇敢地同反民族的勢力鬥爭!
親愛的兄弟,很多的時候,抵抗是為了不使對方淪為禽獸,而鬥爭正是為了尋求真誠的團結。
――陳映真
今年,我們迎來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八十週年紀念。為了發揚映真先生的遺志,人間出版社謹從《陳映真全集》當中選編有關日本殖民歷史與意識批判的文論,出版這本《驅逐日本殖民主義的幽靈》,作為「陳映真文選」系列的開篇之作,同時也與林書揚先生的《日本軍國主義豈是孤魂野鬼》和纐纈厚教授的《新日本軍國主義的新階段》,共同作為「人間」鑑往知來的節日獻禮,希望愛台灣的台灣青年可以靜下心來認真研讀,進而找到未來的光明大道。
――藍博洲
目錄
導言 陳映真的日本殖民歷史與意識的批判╱藍博洲
【代序】
•反對作為帝國主義奴才的反華言行――紀念台灣光復
【抗日史】
•日本人在台灣的「三光政策」
•虛施懷柔,實為誘殺――從一九○二年雲林「歸順式」大屠殺說起
•保衛林少?抗日英名演講會.主席報告
•台灣的「義和團」運動
•永遠不居上位的領袖人物蔣渭水
•台灣女性革命家
•李友邦和「台灣獨立革命黨」
•「八.一五:記憶和歷史」題解
【七七抗戰紀念】
•中國人任人恣意侮辱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了――「七七抗戰四十二週年紀念會」演講
•認識日本軍國主義――七七抗戰四十六週年紀念講演會主席致詞
•反對日本新的擴張主義和帝國主義――勝利四十週年七七抗戰紀念講演會主席致詞
•一次國際性抗日文化活動――「七七抗戰五十一週年」記
•抗日在台灣――紀念七七抗戰五十五週年學術演講會發言
【花岡事件】
•《怒吼吧,花岡!》演出的話
•石飛仁的正義感與海峽兩岸之冷漠
•「花岡事件展覽」前言
•究明台拓營運關係 明確日本國家犯罪責任
•紀念花岡蜂起事件六十年
【日本軍國主義批判】
•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
•人民應該起來爭取反對日本軍事帝國主義復活運動中的主體性
•《侵略》和《侵略原史》――介紹森正孝先生批判日本侵略歷史的兩部傑出紀錄影片
•從一部日片(《聯合艦隊》)談起
•台灣內部的日本――再論日本戰爭電影《聯合艦隊》
•異哉,新「知日派」之言!
•憂憤――三根山所謂「殉國七士廟」
•團結亞洲.太平洋和日本全地區的公民――堅決制止日本假PKO之名再次向海外進行軍事擴張!
•《向日本控訴:赤裸揭露本世紀獸類集團暴行血證》跋
•強盜的說詞――評日本右派「太平洋戰爭為民族解放戰爭」論
•日本軍國主義蠢蠢欲動
【為了公理正義的抗議】
•抗議日人藤尾正行來台――在「聲討藤尾正行侵略妄言講演會」由主席宣讀
•不可為一時權宜犧牲民族大義――在「聲討藤尾正行侵略妄言講演會」發言
•探索批判的、自立的日本關係和日本論――從藤尾暴言事件想起
•台灣各界要求日本天皇臨終前為其侵華罪責向中國人民鄭重道歉之備忘錄
•為人道、公理、正義,向日本政府抗議
【皇民主義批判】
•日本殖民地台灣的體質
•帝國主義者司馬遼太郎
•(對談)日本的戰爭責任和台灣的「日本情懷」――從吉田信行的投書展開
•誰在姑息養奸?
•皇民化及其隔代殘留:台灣的「日本化」
•台獨運動和新皇民主義――馬關割台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歌唱〈同期之櫻〉的老人們――皇民化運動的傷痕
•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
•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
•不許新的「台灣文奉會」復辟!
•齷齪殘暴的「武士道」和天皇意識形態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
【史觀與文化批判】
•台灣史瑣論
•日帝下殖民地時代台灣知識分子的歷史
•日本再侵略時代與台灣的日本論――王墨林《後昭和的日本像》序
•沉默的照片.雄辯的歷史――蒐集日據下台灣史照片的隨想
•一個「新史觀」的破綻
•關於台灣國中歷史教科書問題
•台獨派.皇民遺老和日本右派的構圖
•《台灣論》之暴言及其共犯構造
•從台灣都市青少年崇日風尚說起
•「日本接觸」實相與虛相
•盼望日本大眾端正對台灣的視角――祝賀藍博洲《幌馬車之歌》日譯本的出版
【代後記】
•十句話
【代序】
•反對作為帝國主義奴才的反華言行――紀念台灣光復
【抗日史】
•日本人在台灣的「三光政策」
•虛施懷柔,實為誘殺――從一九○二年雲林「歸順式」大屠殺說起
•保衛林少?抗日英名演講會.主席報告
•台灣的「義和團」運動
•永遠不居上位的領袖人物蔣渭水
•台灣女性革命家
•李友邦和「台灣獨立革命黨」
•「八.一五:記憶和歷史」題解
【七七抗戰紀念】
•中國人任人恣意侮辱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了――「七七抗戰四十二週年紀念會」演講
•認識日本軍國主義――七七抗戰四十六週年紀念講演會主席致詞
•反對日本新的擴張主義和帝國主義――勝利四十週年七七抗戰紀念講演會主席致詞
•一次國際性抗日文化活動――「七七抗戰五十一週年」記
•抗日在台灣――紀念七七抗戰五十五週年學術演講會發言
【花岡事件】
•《怒吼吧,花岡!》演出的話
•石飛仁的正義感與海峽兩岸之冷漠
•「花岡事件展覽」前言
•究明台拓營運關係 明確日本國家犯罪責任
•紀念花岡蜂起事件六十年
【日本軍國主義批判】
•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
•人民應該起來爭取反對日本軍事帝國主義復活運動中的主體性
•《侵略》和《侵略原史》――介紹森正孝先生批判日本侵略歷史的兩部傑出紀錄影片
•從一部日片(《聯合艦隊》)談起
•台灣內部的日本――再論日本戰爭電影《聯合艦隊》
•異哉,新「知日派」之言!
•憂憤――三根山所謂「殉國七士廟」
•團結亞洲.太平洋和日本全地區的公民――堅決制止日本假PKO之名再次向海外進行軍事擴張!
•《向日本控訴:赤裸揭露本世紀獸類集團暴行血證》跋
•強盜的說詞――評日本右派「太平洋戰爭為民族解放戰爭」論
•日本軍國主義蠢蠢欲動
【為了公理正義的抗議】
•抗議日人藤尾正行來台――在「聲討藤尾正行侵略妄言講演會」由主席宣讀
•不可為一時權宜犧牲民族大義――在「聲討藤尾正行侵略妄言講演會」發言
•探索批判的、自立的日本關係和日本論――從藤尾暴言事件想起
•台灣各界要求日本天皇臨終前為其侵華罪責向中國人民鄭重道歉之備忘錄
•為人道、公理、正義,向日本政府抗議
【皇民主義批判】
•日本殖民地台灣的體質
•帝國主義者司馬遼太郎
•(對談)日本的戰爭責任和台灣的「日本情懷」――從吉田信行的投書展開
•誰在姑息養奸?
•皇民化及其隔代殘留:台灣的「日本化」
•台獨運動和新皇民主義――馬關割台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歌唱〈同期之櫻〉的老人們――皇民化運動的傷痕
•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
•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
•不許新的「台灣文奉會」復辟!
•齷齪殘暴的「武士道」和天皇意識形態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
【史觀與文化批判】
•台灣史瑣論
•日帝下殖民地時代台灣知識分子的歷史
•日本再侵略時代與台灣的日本論――王墨林《後昭和的日本像》序
•沉默的照片.雄辯的歷史――蒐集日據下台灣史照片的隨想
•一個「新史觀」的破綻
•關於台灣國中歷史教科書問題
•台獨派.皇民遺老和日本右派的構圖
•《台灣論》之暴言及其共犯構造
•從台灣都市青少年崇日風尚說起
•「日本接觸」實相與虛相
•盼望日本大眾端正對台灣的視角――祝賀藍博洲《幌馬車之歌》日譯本的出版
【代後記】
•十句話
序/導讀
【導言】
陳映真的日本殖民歷史與意識的批判
藍博洲
日本軍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的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據台灣新竹州竹南郡中港庄的陳映真,從小就聽父親告訴他們幾個孩子,說他們有一個叔公在割台後日軍登陸向南進軍時,和同鄉青年撿起清王朝遺留下來的還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槍械到鄰鄉去抵抗。但是,他的叔公一上陣就被打死了。到夜裡,他阿公才把自己弟弟的屍體掮回家來。他常聽父母親說,他們預想,等到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出生的他長大了,這場戰爭應該早已結束,從而希望他的一生能在一個和平,沒有戰爭的世界中度過。戰爭末期,日人佯為「內台一如」,廢日台生教育隔離制,實則換湯不換藥。八歲的他進入台北的小學就讀。他清晰記得,一九四五年美軍轟炸,從台北「疏開」(疏散)到鄉下鶯歌時,發現在台灣庶民世界,包括下課後的他的同儕,全是講閩南話的汪洋大海,使得習得稍好日語的他,也花了一小段時間,適應閩南語達於圓熟。台灣光復那一天,在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他父親叫母親弄了一桌比較好的晚飯,拿著《漢和字典》,把孩子們的名字逐字找了出來,告訴他們,說他們的名字,是中國字寫成的名字――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從電影展開的日本軍國主義批判
陳映真最早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是在一九六八年二月刊行的《文學季刊》第六期〈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署名許南村。彼時,年當而立,已經在台北讀書圈小有名氣的小說創作者,看了日本東寶一九六七年出品的電影《日本最長的一日》。之後,作為一個亞洲人與新生一代的中國人的他,針對這部對於瘋狂的所謂「大和魂」和「日本精神」沒有任何批判的電影「所散播的危險意識」――「召喚日本軍閥陰靈,否認日本的戰爭責任,企圖在『日本的第一次敗北』的敵愾氣氛中再度煽起戰爭的火種,陰謀把日本帶向再武裝,再侵略的道路」,義無反顧地以「一個帝國主義的被害人」的立場,發表了這篇批判「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的影評,呼籲「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新世代的亞洲人」必須嚴重地關切這個問題,同時一起深刻地、全面地檢舉批判這部《日本最長的一日》。
彼時彼地,陳映真的聲音毋寧是絕無僅有清醒而孤獨的吶喊吧!響應而從者寡。不久,他也因為組織讀書會而入獄了。
近二十年後。
一九八五年,長年在日本呼籲日本民眾反省日本過去的戰爭犯罪,揭發當前日本再擴張危機的日本高松中學教諭森正孝,透過台灣旅日立教大學戴國煇教授的邀請,與其他幾位日本學者一同來台,參與七七抗戰紀念演講會,並且帶來批判日本侵略歷史的兩部傑出紀錄影片《侵略》和《侵略原史》,在會中首次向中國觀眾公映。七月六日,陳映真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影評,介紹這兩部發人深省的紀錄片。他指出,《侵略原史》主要說明日本近百年的現代化是明治維新後侵犯朝鮮和江華島、併吞台灣和朝鮮、向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不斷擴張和侵略的歷史,是以全東亞各民族和民眾的痛苦作為代價的「發展」和繁榮。它敘述了日本侵台的三大時期――第一期的日軍武力攻掠與台灣民眾的激烈抵抗(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一五年);第二期的經濟掠奪和陰險的懷柔同化政策,以及霧社抗日事件;第三期則始於日軍侵略中國東北的十五年中日戰爭期間在台灣進行的「皇民化」運動和作為侵略南洋基地的軍事基地化政策。它強調,日本對台侵略、殖民支配的具體經驗是日本帝國主義嗣後侵略朝鮮、中國的指導「範本」;因此,台灣在日本侵略史的結構中成了對外擴張、實行殖民統治的實驗基地與侵略原史。但是日本歷史教科書卻有意隱諱這段殖民罪行,即一般日本民眾和文化界也加以忽視。《侵略》則記錄了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本土而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盧溝橋事件的過程,以及南京大屠殺事件和殘酷的「三光政策」(燒光、搶光和殺光),以此喚醒一般只關注自己的被害與悲慘體驗的日本公民對於日本侵略朝鮮與中國的犯罪意識,不使日本重蹈侵略覆轍。陳映真藉此呼籲:「中日兩國真正的和平與團結的事業,應該從中日兩國一切愛好和平、正義的民眾,在堅決批判侵略和共犯結構的基礎上堅定地團結開始。」
一九八七年春節前後,日片《聯合艦隊》在台灣的電影政策單位、大眾傳播影劇部門、電影批評界和一般文化界「給予直接和間接的幫助和鼓舞」下,在台北盛大上映。陳映真看了電影,認為它「有明顯、嚴重的日本軍國主義色彩」,於是寫了〈從一部日片談起〉,二月六日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他批判《聯合艦隊》雖然「討論了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但「並不是在反省和批評使日本走上軍事帝國主義
戰爭的、政治經濟學上的問題,從而責究日本侵略戰爭對各被害民族與人民所造成嚴重而深刻的損害責任。」作為「一個以長達八年的時間從事對日本抗戰,為了抵抗日本侵略付出了重大的生命與財產的代價的民族和人民」,他感到更可悲的是,曾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台灣「竟有電影政策單位,在基本上限制日片進口的條件下,選擇了《聯合艦隊》這樣的日本帝國主義電影上映」;而大眾傳播更以刊映廣告和大力揄
揚的「影評」推介。他感嘆地說,「除了王墨林的一篇」,甚至連「比較獨立的電影評論和文化、知識界的一般,也尚未出現對於《聯合艦隊》日本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嚴肅批判。」然而,〈從一部日片談起〉刊出之後,即有兩位讀者去信編輯部批評。其中一位匿名者「坦率」提出幾點徹底親日的反論。陳映真對「這種不知以被害為被害的被害」感到「背脊森冷的悲愴」,於是又寫了〈台灣內部的日本――再論日本戰爭電影《聯合艦隊》〉,在三月二十七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他藉由日本著名影評人山田和夫《描寫戰爭的眼光:虛偽的映像》對日本戰爭電影「右傾化」的深刻批判,回答這位匿名讀者的問題,同時讓更多人「理解一九五○年中期以後,日本戰爭電影結構性的『右傾化』歷史和意義」。最後,他沉痛地說,近年來台灣內部已經儼然存在超年齡和省籍的「日本崇拜」,以致「青年以抗日為老一代人的『歷史包袱』和『歷史恩怨』,聲言要『獨立地看日本』,『拋棄歷史偏見』。」他同時不點名「台獨派」說,「有少數一些人以對日批評是執政黨和外省人(或『中國人』)之事,使抗日成為『頑固』、『保守』、『非台灣』的代詞!」從而成為「這個地球上,尋遍每一個角落都找不到的詫奇。」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五日到十六日,也是七七抗戰紀念的活動,轟動日本知識圈的紀錄片《怒祭戰友魂》(The Emperor’s Naked Army Goes On)在台北舉行三場放映觀賞會。陳映真寫了〈一次國際性抗日文化活動〉,介紹原一男這部片子的情節:從南洋戰場倖存回來的原皇軍奧崎謙三體悟到天皇和天皇制實為驅策日本人民發動瘋狂、慘絕戰爭的元凶,於是疾走日本,大肆糾彈天皇與保守政治,因此偶然間發現:日本宣告投降後第二十三天,南洋戰區依然以軍法處決了三名日本士兵。奧崎謙三於是展開充滿道德執念與戲劇性的追究真相之旅。在攝影機前,他層層揭發了戰爭末期日軍以人肉充飢的內幕等真人真事。陳映真在文章中摘引了同時來台演出報告劇《延命天皇》的石飛仁的話說:「湧向原一男的《怒祭戰友魂》的電影院有許多當今日本高中學生。他們想知道他的父親、爺爺一代到底做過什麼?為什麼平時不講,或者講的內容不一樣?責任,尤其是倫理上的責任,是會留傳的……留傳在因為不悔改認錯而向內腐蝕的、民族的心靈。」
(未完……)
陳映真的日本殖民歷史與意識的批判
藍博洲
日本軍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的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據台灣新竹州竹南郡中港庄的陳映真,從小就聽父親告訴他們幾個孩子,說他們有一個叔公在割台後日軍登陸向南進軍時,和同鄉青年撿起清王朝遺留下來的還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槍械到鄰鄉去抵抗。但是,他的叔公一上陣就被打死了。到夜裡,他阿公才把自己弟弟的屍體掮回家來。他常聽父母親說,他們預想,等到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出生的他長大了,這場戰爭應該早已結束,從而希望他的一生能在一個和平,沒有戰爭的世界中度過。戰爭末期,日人佯為「內台一如」,廢日台生教育隔離制,實則換湯不換藥。八歲的他進入台北的小學就讀。他清晰記得,一九四五年美軍轟炸,從台北「疏開」(疏散)到鄉下鶯歌時,發現在台灣庶民世界,包括下課後的他的同儕,全是講閩南話的汪洋大海,使得習得稍好日語的他,也花了一小段時間,適應閩南語達於圓熟。台灣光復那一天,在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他父親叫母親弄了一桌比較好的晚飯,拿著《漢和字典》,把孩子們的名字逐字找了出來,告訴他們,說他們的名字,是中國字寫成的名字――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從電影展開的日本軍國主義批判
陳映真最早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是在一九六八年二月刊行的《文學季刊》第六期〈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署名許南村。彼時,年當而立,已經在台北讀書圈小有名氣的小說創作者,看了日本東寶一九六七年出品的電影《日本最長的一日》。之後,作為一個亞洲人與新生一代的中國人的他,針對這部對於瘋狂的所謂「大和魂」和「日本精神」沒有任何批判的電影「所散播的危險意識」――「召喚日本軍閥陰靈,否認日本的戰爭責任,企圖在『日本的第一次敗北』的敵愾氣氛中再度煽起戰爭的火種,陰謀把日本帶向再武裝,再侵略的道路」,義無反顧地以「一個帝國主義的被害人」的立場,發表了這篇批判「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的影評,呼籲「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新世代的亞洲人」必須嚴重地關切這個問題,同時一起深刻地、全面地檢舉批判這部《日本最長的一日》。
彼時彼地,陳映真的聲音毋寧是絕無僅有清醒而孤獨的吶喊吧!響應而從者寡。不久,他也因為組織讀書會而入獄了。
近二十年後。
一九八五年,長年在日本呼籲日本民眾反省日本過去的戰爭犯罪,揭發當前日本再擴張危機的日本高松中學教諭森正孝,透過台灣旅日立教大學戴國煇教授的邀請,與其他幾位日本學者一同來台,參與七七抗戰紀念演講會,並且帶來批判日本侵略歷史的兩部傑出紀錄影片《侵略》和《侵略原史》,在會中首次向中國觀眾公映。七月六日,陳映真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影評,介紹這兩部發人深省的紀錄片。他指出,《侵略原史》主要說明日本近百年的現代化是明治維新後侵犯朝鮮和江華島、併吞台灣和朝鮮、向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不斷擴張和侵略的歷史,是以全東亞各民族和民眾的痛苦作為代價的「發展」和繁榮。它敘述了日本侵台的三大時期――第一期的日軍武力攻掠與台灣民眾的激烈抵抗(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一五年);第二期的經濟掠奪和陰險的懷柔同化政策,以及霧社抗日事件;第三期則始於日軍侵略中國東北的十五年中日戰爭期間在台灣進行的「皇民化」運動和作為侵略南洋基地的軍事基地化政策。它強調,日本對台侵略、殖民支配的具體經驗是日本帝國主義嗣後侵略朝鮮、中國的指導「範本」;因此,台灣在日本侵略史的結構中成了對外擴張、實行殖民統治的實驗基地與侵略原史。但是日本歷史教科書卻有意隱諱這段殖民罪行,即一般日本民眾和文化界也加以忽視。《侵略》則記錄了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本土而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盧溝橋事件的過程,以及南京大屠殺事件和殘酷的「三光政策」(燒光、搶光和殺光),以此喚醒一般只關注自己的被害與悲慘體驗的日本公民對於日本侵略朝鮮與中國的犯罪意識,不使日本重蹈侵略覆轍。陳映真藉此呼籲:「中日兩國真正的和平與團結的事業,應該從中日兩國一切愛好和平、正義的民眾,在堅決批判侵略和共犯結構的基礎上堅定地團結開始。」
一九八七年春節前後,日片《聯合艦隊》在台灣的電影政策單位、大眾傳播影劇部門、電影批評界和一般文化界「給予直接和間接的幫助和鼓舞」下,在台北盛大上映。陳映真看了電影,認為它「有明顯、嚴重的日本軍國主義色彩」,於是寫了〈從一部日片談起〉,二月六日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他批判《聯合艦隊》雖然「討論了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但「並不是在反省和批評使日本走上軍事帝國主義
戰爭的、政治經濟學上的問題,從而責究日本侵略戰爭對各被害民族與人民所造成嚴重而深刻的損害責任。」作為「一個以長達八年的時間從事對日本抗戰,為了抵抗日本侵略付出了重大的生命與財產的代價的民族和人民」,他感到更可悲的是,曾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台灣「竟有電影政策單位,在基本上限制日片進口的條件下,選擇了《聯合艦隊》這樣的日本帝國主義電影上映」;而大眾傳播更以刊映廣告和大力揄
揚的「影評」推介。他感嘆地說,「除了王墨林的一篇」,甚至連「比較獨立的電影評論和文化、知識界的一般,也尚未出現對於《聯合艦隊》日本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嚴肅批判。」然而,〈從一部日片談起〉刊出之後,即有兩位讀者去信編輯部批評。其中一位匿名者「坦率」提出幾點徹底親日的反論。陳映真對「這種不知以被害為被害的被害」感到「背脊森冷的悲愴」,於是又寫了〈台灣內部的日本――再論日本戰爭電影《聯合艦隊》〉,在三月二十七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他藉由日本著名影評人山田和夫《描寫戰爭的眼光:虛偽的映像》對日本戰爭電影「右傾化」的深刻批判,回答這位匿名讀者的問題,同時讓更多人「理解一九五○年中期以後,日本戰爭電影結構性的『右傾化』歷史和意義」。最後,他沉痛地說,近年來台灣內部已經儼然存在超年齡和省籍的「日本崇拜」,以致「青年以抗日為老一代人的『歷史包袱』和『歷史恩怨』,聲言要『獨立地看日本』,『拋棄歷史偏見』。」他同時不點名「台獨派」說,「有少數一些人以對日批評是執政黨和外省人(或『中國人』)之事,使抗日成為『頑固』、『保守』、『非台灣』的代詞!」從而成為「這個地球上,尋遍每一個角落都找不到的詫奇。」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五日到十六日,也是七七抗戰紀念的活動,轟動日本知識圈的紀錄片《怒祭戰友魂》(The Emperor’s Naked Army Goes On)在台北舉行三場放映觀賞會。陳映真寫了〈一次國際性抗日文化活動〉,介紹原一男這部片子的情節:從南洋戰場倖存回來的原皇軍奧崎謙三體悟到天皇和天皇制實為驅策日本人民發動瘋狂、慘絕戰爭的元凶,於是疾走日本,大肆糾彈天皇與保守政治,因此偶然間發現:日本宣告投降後第二十三天,南洋戰區依然以軍法處決了三名日本士兵。奧崎謙三於是展開充滿道德執念與戲劇性的追究真相之旅。在攝影機前,他層層揭發了戰爭末期日軍以人肉充飢的內幕等真人真事。陳映真在文章中摘引了同時來台演出報告劇《延命天皇》的石飛仁的話說:「湧向原一男的《怒祭戰友魂》的電影院有許多當今日本高中學生。他們想知道他的父親、爺爺一代到底做過什麼?為什麼平時不講,或者講的內容不一樣?責任,尤其是倫理上的責任,是會留傳的……留傳在因為不悔改認錯而向內腐蝕的、民族的心靈。」
(未完……)
試閱
反對作為帝國主義奴才的反華言行――紀念台灣光復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今天又逢每年一度的台灣光復節。早在今年三月台灣政權易手之前,個別的人、個別的「專家學者」、個別的地方自治體――如台北市,就忙著重新解釋台灣光復的歷史。例如,今天的副總統呂秀蓮,就曾在一九九五年四月率團拜訪中日《馬關條約》簽約處――日本下關春帆樓,公開向日本右翼人民、學界和政界表示對日本當年割占台灣的謝忱,理由是,日本割據台灣使台灣脫離了中國;日本對台的殖民統治使台灣現代化。又例如,上一屆的台北市市府,就硬生生的將台灣光復改稱為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式的「終戰」。今年光復節前夕,一群學者精英在政局迷離、股市震盪的背景下,還在電視台上大談「『光復論』是蔣介石政權用來取得對台獨裁統治的合法性而建構出來的神話,應該取消」云云。向來,反對中國的帝國主義和他的僕從,都以製造和宣傳對於中國的、惡意的刻板印象為其手段。例如說中華文化野蠻、黑暗、與現代化格格不入。又例如說中國人狡猾、不誠實、監守自盜、酷愛面子、不衛生、愚鈍等等,帝國主義先以這些刻板印象抹黑中國和中國人,取得他們征服、支配和壓迫中國和中國人的合法性。今天的台獨派也用同樣的技倆反對和侮辱中國和中國人,積非成是,鼓動猖狂的反華思想。
台獨炮製的第一個刻板說法是,日本的殖民統治使原本野蠻落後的台灣現代化。事實是怎樣呢?
在帝國主義交相凌迫下,清朝政府早已認識到台灣是「東南七省之門戶」,先後派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人來台,在艱困中撥給巨大財政,在台建設現代化國防、電訊、郵政,實施現代化學堂、鋪設電線、開採煤礦和硫磺,發展現代化的國際商貿。說日帝據台前的台灣為野蠻落後,完全不合事實。日帝據台後,雖然帶來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但主要是日本獨占資本在台排外式的發展,透過制度性壓抑台灣本地資本來完成殖民宗主國的資本積累。一九三九年以後台灣的工業產值,內含大量農產加工工業、製糖工業的產值,加上戰爭工業的誇大性和一時性,其成就不能過高評價。帝國主義在殖民地鋪設鐵路,首先是為了便捷地吸收原料和輸出工業產品,更深、更機動地統治殖民地。日本在台統治也一樣。在殖民地開辦現代教育,首先是為殖民統治培養下級本地幹部,但學科選擇、入學人數的民族限制、教材教員的差別十分嚴重。日帝在台也不例外。在殖民地辦理現代醫療和衛生,首先是為了保護殖民集團在殖民地的健康,並保證健康的殖民地勞動力。日本也不例外。
第二個刻板說法,是說台灣人民盼到了國民黨軍隊來台接收,可是一眼就看到了軍容萎靡、軍紀鬆弛的國民黨軍隊,從此無不大失所望,台灣人與中國走向殊途。台灣光復,是落後破落的中國對(因日據而)先進的台灣的強權支配。這個刻板說法在最近幾年也流傳到日本。他們說,原來以為能夠戰勝軍容威武的日本皇軍的國軍,必然更為了得,結果大失所望。又說,台灣人看慣了日本皇軍的整齊威武,兩相比較之下,大失所望。
對於國軍初來台灣的印象,不論事後對事實的認識如何,必須看到台灣人民長期受日帝威暴積悒的憤怒和台灣人民從殖民地體制解放出來的喜悅。即使國民黨的反動性不久就暴露出來,相當大一部分的台灣人也立即看到了,光復固然使台灣人民從殖民地體制下解放出來,但也同時回到一個充滿半殖民半封建重大矛盾的家族,認識到從此要和這個家族的先進分子一同改革舊中國,從而使台灣得到真正的解放。後來在五○年代白色恐怖中被屠殺的無數台灣人、外省人、原住民青年就是這些人。說台灣人看到來台國軍就和祖國異心,不合事實。
再一個刻板的說法,是說光復迎來的國民黨,是繼日本之後對台實施「殖民統治」的外來政權。台獨派說,國民黨來台後,實施對台胞任用的歧視政策、獨裁統治,把普通話強加於人,搞警察政治,壓制思想、言論、結社自由,與日帝統治台灣無異。
「殖民主義」、「殖民統治」等用語自有嚴格、客觀的定義。從殖民宗主國來說,是指其資本主義高度發達,要求對外擴張,為尋求其直接宰制下的原料供應地和工業商品傾銷地,乃對外實施帝國主義殖民擴張。一九四五年殘破的國民黨並不符合這個條件。再以殖民地一方來說,在帝國主義下,殖民地的經濟自主性消亡,成為宗主國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工具和附庸,被宗主國強迫承擔農業食品原料的分工,受其殘酷榨取。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灣,國民黨在大陸的國家政權都丟了,國營企業在財政上的公有制,不能說是國民黨所有。台灣本地私人資本反倒在戰後繁榮發達了。這又與殖民統治下本地資本飽受壓抑的歷史事實,兩相違背。此外,殖民統治的暴力性,是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雙重構造。在日帝統治下,是在台日本民族全體對台灣人民全體進行專政,再加上日本獨占資本、台籍大地主階級對台灣農民、中產階級的專政。殖民地人民在人格、政治、經濟、社會上屈從於宗主國國民。一九四五年以後,外省人固然在台實施排他性統治,但淪落社會底層的外省人更多。至於地域歧視,韓國慶尚道人和全羅道人之間的歧視和反歧視鬥爭,至今猶烈,卻不能說是「殖民統治」。有階級社會,就有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國家,就有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壓迫。戰後韓國、台灣、中南美洲各個親美反共軍事獨裁國家對人民的暴行,有時不亞於殖民政權的壓迫。但絕不能據此說這些獨裁政權搞「殖民統治」。光復後國民黨對台統治和其對大陸人民的統治一樣,是封建法西斯統治,不是甚麼「殖民地統治」。倒是一九五○年以後蔣介石獨裁,卻是為美國新殖民主義服務的統治。
還有這樣一個刻板說法,說是光復後國民黨很快禁用日語,使台灣知識分子失去了語言,光復後成了失去語言的一代,被排除在光復後的政治和文化之外。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在世界殖民地史上時間算是很短的了。光復時,用漢語書寫表達的人大有人在,絕不是台灣人全部只能說寫日語。光復後台灣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很多台灣知識分子都以流暢的漢語寫文章評論時政。即使在日據時代,直到一九三七年日帝全面禁用漢語為止,台灣人的刊物如《台灣新民報》,泰半都以流暢的漢語白話發表文章。光復前後的這些刊物,大部分今日仍有復刻本,可以證明。當然,也有
一部分年輩小一點,受日文教育的一代,確實不會寫漢語。然而他們在光復後卻有學習祖國語言的高度積極性,不少人很快的掌握了漢語。其實,台灣人民在日據時期的生活語言是閩南(或客家)語,其本身就是中國方言。閩南語(或客家語)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和中國普通話除細微部分之外,皆如出一轍,對於學習漢語極為方便。誇大光復後語言轉換所造成的困難,不但與事實不合,也表現出對殖民者的依戀。
台灣並非一個自來獨立的民族或國家而淪為日本殖民地。台灣是在祖國大陸淪為次殖民地的總過程中,從中國被割讓出去而淪為日帝的殖民地。因此殖民地的克服,不是恢復台灣原來沒有的獨立與建國,而是復歸於祖國中國。這是理所當然,也是戰後國際處理所公認的。光復的瞬間,一方面使台灣脫離殖民統治,另一方面也將台灣重組到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之中,而與全中國人民一起受到舊中國反動統治的痛苦與壓迫,和全中國人民一起為全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而努力。固然,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是有一些人卻要選擇憎恨自己的民族,重新回到殖民者的支配下。著名作家楊逵就曾譴責那些為台獨和台灣託管論服務的台灣人為「奴才」。
紀念台灣光復節,我們要反對這種奴才的傾向和行為!
――二○○○年十一月《海峽評論》第一一九期「台灣光復」專輯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今天又逢每年一度的台灣光復節。早在今年三月台灣政權易手之前,個別的人、個別的「專家學者」、個別的地方自治體――如台北市,就忙著重新解釋台灣光復的歷史。例如,今天的副總統呂秀蓮,就曾在一九九五年四月率團拜訪中日《馬關條約》簽約處――日本下關春帆樓,公開向日本右翼人民、學界和政界表示對日本當年割占台灣的謝忱,理由是,日本割據台灣使台灣脫離了中國;日本對台的殖民統治使台灣現代化。又例如,上一屆的台北市市府,就硬生生的將台灣光復改稱為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式的「終戰」。今年光復節前夕,一群學者精英在政局迷離、股市震盪的背景下,還在電視台上大談「『光復論』是蔣介石政權用來取得對台獨裁統治的合法性而建構出來的神話,應該取消」云云。向來,反對中國的帝國主義和他的僕從,都以製造和宣傳對於中國的、惡意的刻板印象為其手段。例如說中華文化野蠻、黑暗、與現代化格格不入。又例如說中國人狡猾、不誠實、監守自盜、酷愛面子、不衛生、愚鈍等等,帝國主義先以這些刻板印象抹黑中國和中國人,取得他們征服、支配和壓迫中國和中國人的合法性。今天的台獨派也用同樣的技倆反對和侮辱中國和中國人,積非成是,鼓動猖狂的反華思想。
台獨炮製的第一個刻板說法是,日本的殖民統治使原本野蠻落後的台灣現代化。事實是怎樣呢?
在帝國主義交相凌迫下,清朝政府早已認識到台灣是「東南七省之門戶」,先後派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人來台,在艱困中撥給巨大財政,在台建設現代化國防、電訊、郵政,實施現代化學堂、鋪設電線、開採煤礦和硫磺,發展現代化的國際商貿。說日帝據台前的台灣為野蠻落後,完全不合事實。日帝據台後,雖然帶來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但主要是日本獨占資本在台排外式的發展,透過制度性壓抑台灣本地資本來完成殖民宗主國的資本積累。一九三九年以後台灣的工業產值,內含大量農產加工工業、製糖工業的產值,加上戰爭工業的誇大性和一時性,其成就不能過高評價。帝國主義在殖民地鋪設鐵路,首先是為了便捷地吸收原料和輸出工業產品,更深、更機動地統治殖民地。日本在台統治也一樣。在殖民地開辦現代教育,首先是為殖民統治培養下級本地幹部,但學科選擇、入學人數的民族限制、教材教員的差別十分嚴重。日帝在台也不例外。在殖民地辦理現代醫療和衛生,首先是為了保護殖民集團在殖民地的健康,並保證健康的殖民地勞動力。日本也不例外。
第二個刻板說法,是說台灣人民盼到了國民黨軍隊來台接收,可是一眼就看到了軍容萎靡、軍紀鬆弛的國民黨軍隊,從此無不大失所望,台灣人與中國走向殊途。台灣光復,是落後破落的中國對(因日據而)先進的台灣的強權支配。這個刻板說法在最近幾年也流傳到日本。他們說,原來以為能夠戰勝軍容威武的日本皇軍的國軍,必然更為了得,結果大失所望。又說,台灣人看慣了日本皇軍的整齊威武,兩相比較之下,大失所望。
對於國軍初來台灣的印象,不論事後對事實的認識如何,必須看到台灣人民長期受日帝威暴積悒的憤怒和台灣人民從殖民地體制解放出來的喜悅。即使國民黨的反動性不久就暴露出來,相當大一部分的台灣人也立即看到了,光復固然使台灣人民從殖民地體制下解放出來,但也同時回到一個充滿半殖民半封建重大矛盾的家族,認識到從此要和這個家族的先進分子一同改革舊中國,從而使台灣得到真正的解放。後來在五○年代白色恐怖中被屠殺的無數台灣人、外省人、原住民青年就是這些人。說台灣人看到來台國軍就和祖國異心,不合事實。
再一個刻板的說法,是說光復迎來的國民黨,是繼日本之後對台實施「殖民統治」的外來政權。台獨派說,國民黨來台後,實施對台胞任用的歧視政策、獨裁統治,把普通話強加於人,搞警察政治,壓制思想、言論、結社自由,與日帝統治台灣無異。
「殖民主義」、「殖民統治」等用語自有嚴格、客觀的定義。從殖民宗主國來說,是指其資本主義高度發達,要求對外擴張,為尋求其直接宰制下的原料供應地和工業商品傾銷地,乃對外實施帝國主義殖民擴張。一九四五年殘破的國民黨並不符合這個條件。再以殖民地一方來說,在帝國主義下,殖民地的經濟自主性消亡,成為宗主國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工具和附庸,被宗主國強迫承擔農業食品原料的分工,受其殘酷榨取。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灣,國民黨在大陸的國家政權都丟了,國營企業在財政上的公有制,不能說是國民黨所有。台灣本地私人資本反倒在戰後繁榮發達了。這又與殖民統治下本地資本飽受壓抑的歷史事實,兩相違背。此外,殖民統治的暴力性,是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雙重構造。在日帝統治下,是在台日本民族全體對台灣人民全體進行專政,再加上日本獨占資本、台籍大地主階級對台灣農民、中產階級的專政。殖民地人民在人格、政治、經濟、社會上屈從於宗主國國民。一九四五年以後,外省人固然在台實施排他性統治,但淪落社會底層的外省人更多。至於地域歧視,韓國慶尚道人和全羅道人之間的歧視和反歧視鬥爭,至今猶烈,卻不能說是「殖民統治」。有階級社會,就有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國家,就有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壓迫。戰後韓國、台灣、中南美洲各個親美反共軍事獨裁國家對人民的暴行,有時不亞於殖民政權的壓迫。但絕不能據此說這些獨裁政權搞「殖民統治」。光復後國民黨對台統治和其對大陸人民的統治一樣,是封建法西斯統治,不是甚麼「殖民地統治」。倒是一九五○年以後蔣介石獨裁,卻是為美國新殖民主義服務的統治。
還有這樣一個刻板說法,說是光復後國民黨很快禁用日語,使台灣知識分子失去了語言,光復後成了失去語言的一代,被排除在光復後的政治和文化之外。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在世界殖民地史上時間算是很短的了。光復時,用漢語書寫表達的人大有人在,絕不是台灣人全部只能說寫日語。光復後台灣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很多台灣知識分子都以流暢的漢語寫文章評論時政。即使在日據時代,直到一九三七年日帝全面禁用漢語為止,台灣人的刊物如《台灣新民報》,泰半都以流暢的漢語白話發表文章。光復前後的這些刊物,大部分今日仍有復刻本,可以證明。當然,也有
一部分年輩小一點,受日文教育的一代,確實不會寫漢語。然而他們在光復後卻有學習祖國語言的高度積極性,不少人很快的掌握了漢語。其實,台灣人民在日據時期的生活語言是閩南(或客家)語,其本身就是中國方言。閩南語(或客家語)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和中國普通話除細微部分之外,皆如出一轍,對於學習漢語極為方便。誇大光復後語言轉換所造成的困難,不但與事實不合,也表現出對殖民者的依戀。
台灣並非一個自來獨立的民族或國家而淪為日本殖民地。台灣是在祖國大陸淪為次殖民地的總過程中,從中國被割讓出去而淪為日帝的殖民地。因此殖民地的克服,不是恢復台灣原來沒有的獨立與建國,而是復歸於祖國中國。這是理所當然,也是戰後國際處理所公認的。光復的瞬間,一方面使台灣脫離殖民統治,另一方面也將台灣重組到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之中,而與全中國人民一起受到舊中國反動統治的痛苦與壓迫,和全中國人民一起為全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而努力。固然,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是有一些人卻要選擇憎恨自己的民族,重新回到殖民者的支配下。著名作家楊逵就曾譴責那些為台獨和台灣託管論服務的台灣人為「奴才」。
紀念台灣光復節,我們要反對這種奴才的傾向和行為!
――二○○○年十一月《海峽評論》第一一九期「台灣光復」專輯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