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的氣味(十週年新編版)
內容簡介
充滿港市生活感,
處處散發幽微古典之光,
這就是基隆的魅力。
★雨港女兒鄭栗兒x基隆女婿鄭順聰,十年歡聚,新編基隆人文地景深刻之作!
★小吃北霸天,縱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眾多絕品美食,100 plus家海派推薦!
★基隆港、和平島、大武崙、七堵、暖暖……散步晃遊推薦,雨都走逛上了癮!
在這裡,盡情品味山海的氣息;
在這裡,隨處都是溢出的詩意;
在這裡,歲月流轉,每一步都是深情。
基隆不是只會下雨,不是只有廟口小吃,這個港市雖然不夠嶄新,但在街頭巷尾中,在浮光掠影中,在海天一色中,都有其生活的美與好。
雨港女兒鄭栗兒、基隆女婿鄭順聰,把對於基隆的情感投射,化為深情文字,帶我們解讀風捎來的訊息,帶我們躲進雨中的咖啡廳,帶我們聆聽私密的海潮之聲,帶我們走進屬於雨都與港都的歲月故事。
「無論如何,這本書最重要的是一個邀請,來自基隆女兒和基隆女婿的一個熱情的邀請,請你來基隆盡情玩耍,請你來基隆吃吃喝喝,不管有沒有下雨,就帶一把傘來吧!」
—鄭栗兒
「在基隆,視窗的轉換快速且輕易,此刻米苔目與小菜的甜辣醬仍在口腔縈繞,下一刻即是山巒的芬多精,漫步至山頂,隨時可見蔚藍的海洋。氣氛瞬轉,塵世與綠意如此貼近,這就是基隆的魅力。」
—鄭順聰
★★★晃遊路線,走跳推薦
這不是懶人包,每一步都是深情;這裡可能有點雜亂,對心來說卻是自由與解放。走在基隆的路上,也許連某一個坑洞,都是有歷史的。
● 曾仔寮山與基隆地標:穿梭山巷、縱覽港區,氣氛更勝九份
● 仙洞與白米甕,體會流浪的滋味,歡唱無名英雄那卡西
● 大武崙砲台與情人湖:拜訪老鷹的家,走在如詩的古老山徑
● 中正公園:上山下山無限可能,這裡有台灣第一個文學步道
● 七堵的市街與河岸:山谷間秀麗所在,盡賞自然與人工之美
● 暖暖:以藝術文學、朋友故舊取暖,暖呼呼的,都在暖暖之中
● 外木山湖海大道:找回青春無敵,人生歸零之後的幸福出發點
● 和平島與正濱漁港:欣賞跌宕的海岸線,一睹討海人的況味
● 海洋廣場與西岸碼頭:有歷史建築,有時代精神,有豪華郵輪夜景
● 忘憂谷與八斗子:一步綠接一步藍,360度山與海的絕美境地
● 旭川河與三棟樓:老基隆的回憶,充滿著許多故事和懷舊氛圍
● 基隆中元祭:活在歲月的流轉中,跟著水燈敬重生靈
● 奠濟宮廟口:在百年巷道聞香,用味覺解開城市的身世之謎
● 哨船頭:曾經眷顧過基隆的金刀比羅宮大神,一直福佑這座海洋城市
★★★咖啡小憩,詩意推薦
來基隆遇到下雨,一點都沒關係。鑽進咖啡館,不管從早期帶有濃濃日本氣息,到現在獨樹一格的創意風格,都可以從中看見不同的咖啡之夢。
● 咖啡護照:臨基隆港的第一面窗
● 古基咖啡:攝影巨匠眼中的懷舊基隆
● Eddie's Café:最有在地視野的咖啡館
● 夏朵義式咖啡:享受一小時的溢出時光
● 星巴克義14迴味門市:飲盡歷史的餘味
● 丸角自轉生活咖啡:跑單幫的往昔榮光
● 夏隆咖啡:品嚐海洋的紳派氣息
★★★小吃地圖十區,海派推薦
「南府城,北基隆」,除了廟口夜市,基隆小吃處處令人驚豔。在大台北地區,若想要品嚐價格實惠、味道一流的小吃,就要到基隆去!
● 火車站前:美食大街孝三路,選擇多樣,在地人的心頭好
● 媽祖廟慶安宮:牌樓前的攤車,神出鬼沒,要媽祖保佑才嚐得到
● 仁愛市場商圈:高聳的集合住宅內,藏著美食的奇幻空間
● 廟口:攤攤幾乎都是強棒,堪稱小吃界的北霸天
● 安一路與西定路:沒有觀光客,是最純粹道地的平民小吃
● 劉銘傳路:劉銘傳坐鎮,斜坡下一處溫馨的小食肆
● 基隆市政府:基隆的銀座區,街道巷弄遍布時代的氣味
● 中正路沿線:除了藍海,還暗藏許多獨特滋味
● 流浪頭與七堵:香料與族群的熔爐,各地味道在此生根
● 基隆伴手禮:自用送友兩相宜,基隆的氣味打包回家
處處散發幽微古典之光,
這就是基隆的魅力。
★雨港女兒鄭栗兒x基隆女婿鄭順聰,十年歡聚,新編基隆人文地景深刻之作!
★小吃北霸天,縱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眾多絕品美食,100 plus家海派推薦!
★基隆港、和平島、大武崙、七堵、暖暖……散步晃遊推薦,雨都走逛上了癮!
在這裡,盡情品味山海的氣息;
在這裡,隨處都是溢出的詩意;
在這裡,歲月流轉,每一步都是深情。
基隆不是只會下雨,不是只有廟口小吃,這個港市雖然不夠嶄新,但在街頭巷尾中,在浮光掠影中,在海天一色中,都有其生活的美與好。
雨港女兒鄭栗兒、基隆女婿鄭順聰,把對於基隆的情感投射,化為深情文字,帶我們解讀風捎來的訊息,帶我們躲進雨中的咖啡廳,帶我們聆聽私密的海潮之聲,帶我們走進屬於雨都與港都的歲月故事。
「無論如何,這本書最重要的是一個邀請,來自基隆女兒和基隆女婿的一個熱情的邀請,請你來基隆盡情玩耍,請你來基隆吃吃喝喝,不管有沒有下雨,就帶一把傘來吧!」
—鄭栗兒
「在基隆,視窗的轉換快速且輕易,此刻米苔目與小菜的甜辣醬仍在口腔縈繞,下一刻即是山巒的芬多精,漫步至山頂,隨時可見蔚藍的海洋。氣氛瞬轉,塵世與綠意如此貼近,這就是基隆的魅力。」
—鄭順聰
★★★晃遊路線,走跳推薦
這不是懶人包,每一步都是深情;這裡可能有點雜亂,對心來說卻是自由與解放。走在基隆的路上,也許連某一個坑洞,都是有歷史的。
● 曾仔寮山與基隆地標:穿梭山巷、縱覽港區,氣氛更勝九份
● 仙洞與白米甕,體會流浪的滋味,歡唱無名英雄那卡西
● 大武崙砲台與情人湖:拜訪老鷹的家,走在如詩的古老山徑
● 中正公園:上山下山無限可能,這裡有台灣第一個文學步道
● 七堵的市街與河岸:山谷間秀麗所在,盡賞自然與人工之美
● 暖暖:以藝術文學、朋友故舊取暖,暖呼呼的,都在暖暖之中
● 外木山湖海大道:找回青春無敵,人生歸零之後的幸福出發點
● 和平島與正濱漁港:欣賞跌宕的海岸線,一睹討海人的況味
● 海洋廣場與西岸碼頭:有歷史建築,有時代精神,有豪華郵輪夜景
● 忘憂谷與八斗子:一步綠接一步藍,360度山與海的絕美境地
● 旭川河與三棟樓:老基隆的回憶,充滿著許多故事和懷舊氛圍
● 基隆中元祭:活在歲月的流轉中,跟著水燈敬重生靈
● 奠濟宮廟口:在百年巷道聞香,用味覺解開城市的身世之謎
● 哨船頭:曾經眷顧過基隆的金刀比羅宮大神,一直福佑這座海洋城市
★★★咖啡小憩,詩意推薦
來基隆遇到下雨,一點都沒關係。鑽進咖啡館,不管從早期帶有濃濃日本氣息,到現在獨樹一格的創意風格,都可以從中看見不同的咖啡之夢。
● 咖啡護照:臨基隆港的第一面窗
● 古基咖啡:攝影巨匠眼中的懷舊基隆
● Eddie's Café:最有在地視野的咖啡館
● 夏朵義式咖啡:享受一小時的溢出時光
● 星巴克義14迴味門市:飲盡歷史的餘味
● 丸角自轉生活咖啡:跑單幫的往昔榮光
● 夏隆咖啡:品嚐海洋的紳派氣息
★★★小吃地圖十區,海派推薦
「南府城,北基隆」,除了廟口夜市,基隆小吃處處令人驚豔。在大台北地區,若想要品嚐價格實惠、味道一流的小吃,就要到基隆去!
● 火車站前:美食大街孝三路,選擇多樣,在地人的心頭好
● 媽祖廟慶安宮:牌樓前的攤車,神出鬼沒,要媽祖保佑才嚐得到
● 仁愛市場商圈:高聳的集合住宅內,藏著美食的奇幻空間
● 廟口:攤攤幾乎都是強棒,堪稱小吃界的北霸天
● 安一路與西定路:沒有觀光客,是最純粹道地的平民小吃
● 劉銘傳路:劉銘傳坐鎮,斜坡下一處溫馨的小食肆
● 基隆市政府:基隆的銀座區,街道巷弄遍布時代的氣味
● 中正路沿線:除了藍海,還暗藏許多獨特滋味
● 流浪頭與七堵:香料與族群的熔爐,各地味道在此生根
● 基隆伴手禮:自用送友兩相宜,基隆的氣味打包回家
目錄
【代序】十年後再論:生活感與港市氛圍
【初版前言】基隆相對論:雨港女兒 × 基隆女婿
輯一 風起
山巷與貓:曾仔寮山與基隆地標
流浪的盡頭:仙洞與白米甕
老鷹的家:大武崙砲台與情人湖
遍路家山:中正公園
輯一 山嵐
山谷間秀麗所在:七堵的市街與河岸
清新空氣與綠意襲來:都在暖暖之中
輯三 雨落
六十年老橋下的咖啡香:金豆咖啡與品味迴廊
基隆港的第一扇窗:咖啡護照
綿延著懷舊與抒情:古基咖啡
在地最堅持:Eddie's Café
絕非歐洲的小歇時光:夏朵義式咖啡
鈴蘭燈亮了:星巴克義14迴味門市
公園頂的日本風:丸角自轉生活咖啡
有信仰的所在:夏隆咖啡
輯四 潮聲
我的私密海岸線:外木山湖海大道
水氣一樂園:和平島與正濱漁港
與基隆港同步呼吸:海洋廣場與西岸碼頭
山海交錯的絕美境地:忘憂谷與八斗子
注定消失的樓:旭川河與三棟樓
輯五 人氣
在歲月中流轉的生靈故事:基隆中元祭
穿越時空的愛情:廟口夜市
幸福的回歸:哨船頭華麗轉身
【附錄】小吃一百‧海派推薦
【初版前言】基隆相對論:雨港女兒 × 基隆女婿
輯一 風起
山巷與貓:曾仔寮山與基隆地標
流浪的盡頭:仙洞與白米甕
老鷹的家:大武崙砲台與情人湖
遍路家山:中正公園
輯一 山嵐
山谷間秀麗所在:七堵的市街與河岸
清新空氣與綠意襲來:都在暖暖之中
輯三 雨落
六十年老橋下的咖啡香:金豆咖啡與品味迴廊
基隆港的第一扇窗:咖啡護照
綿延著懷舊與抒情:古基咖啡
在地最堅持:Eddie's Café
絕非歐洲的小歇時光:夏朵義式咖啡
鈴蘭燈亮了:星巴克義14迴味門市
公園頂的日本風:丸角自轉生活咖啡
有信仰的所在:夏隆咖啡
輯四 潮聲
我的私密海岸線:外木山湖海大道
水氣一樂園:和平島與正濱漁港
與基隆港同步呼吸:海洋廣場與西岸碼頭
山海交錯的絕美境地:忘憂谷與八斗子
注定消失的樓:旭川河與三棟樓
輯五 人氣
在歲月中流轉的生靈故事:基隆中元祭
穿越時空的愛情:廟口夜市
幸福的回歸:哨船頭華麗轉身
【附錄】小吃一百‧海派推薦
試閱
十年後再論:生活感與港市氛圍
◎鄭栗兒、鄭順聰
一、基隆十年:改變與重生
栗兒:二○一五年基於一種使命感,讓消沉已久的基隆,過去榮光重新被看見,我和順聰合著《基隆的氣味》(二○一五年九月出版),以「在地的情感,文學的敘述,外來的發現」,揭曉基隆獨一無二的魅力,帶領一股基隆熱風潮,不管是飲食文化或是山海風光,讓許多離開基隆的孩子們,回來看看故鄉,還有外來的觀光客願意來此駐足。
機緣如此奇妙,也正好契合彼時基隆港城市再生計畫,不論是重塑港口風景,維修歷史古蹟,社區景觀設計,文創書店興起,加上諸多年輕文史工作者熱忱投入等等,我們像領頭羊似,見證二○一五到二○二五基隆奇蹟式的十年改變。
從忠一路天橋、圓環拆除,並打通馬路至中山一路揭開序曲,串連到海洋廣場的國門廣場,配合二○二二年六月城市博覽會開始啟用,原本遮蔽港景的半弧形建築也拆了,舊公車站則改建成玻璃屋,還建了一座我從小熱愛的夢幻噴水池(雖然很小),基隆塔落成(二○二三)迎來新的觀光潮,東岸新旅客中心進駐的商城亦風光開幕(二○二四),而期盼已久的基隆城際轉運站也終於竣工運作(二○二四年七月一日),讓我們可以好好去搭車,不用再被風吹雨淋,至今,基隆港門面改造,就剩跨越中正路,連結田寮河、文化中心的天橋「跨越平台」及觀景階梯尚待完成,整體基隆港的國家海洋門戶概念,已逐步構築成舒適宜人的親水性港口。
至於大歷史場景再現部分,隨著要塞司命部及官邸、校官眷舍,以及旭丘指揮所、漁會正濱大樓等歷史建築修復,乃至可追溯至西荷時期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考古等計畫,深入探索世界中的基隆定位,成為這十年的顯學。
不得不提及一件我們深以為傲的改變,在初版《基隆的氣味》一開場,和順聰的對話中,我曾提到(見頁22),基隆港口樓群為何不能效仿挪威卑爾根港典雅的建築風貌,後來正濱漁港果然克服萬難,油漆成一排港灣間的彩虹屋,成為今日基隆獨特的打卡景點,也帶動正濱漁港的美食文化,在精緻的咖啡館和特色餐廳,欣賞美景、享用美食外,再去廢墟迷瘋狂的阿根納造船廠拍個網美照。這十年來,基隆的重生不僅是圍繞基隆港市中心景觀變化,更溢出到沿海外圍一帶的好吃好玩了。
順聰:這十年來,基隆慢慢掃除了髒、破、舊,不再那麼落漆(lak-tshat),逐漸被外縣市的人們認識,來基隆不只是廟口吃吃就走:文史工作者、地方創生團體、作家及文青、藝術與學術單位等,紛紛來基隆探索與創作,累積的成果相當豐碩,反映在這幾年基隆書籍之量多質精。
觀光客湧至,背包客留下足跡,時不時成為全台的觀光焦點,感覺基隆變漂亮了,變得很不一樣。
如此之改變如潛伏的暗潮,雖說港埠的水平面依然穩定,水面下卻擾動不已。
我的觀察是,基隆市民表面上依然好客有禮,內心其實很矛盾—很高興基隆的好被看見,許多歷史文化與產業工藝再度光耀,卻疑慮如此之改變,會對既有的生活造成不便—基隆人的不便相當特別,擁擠潮濕是常態,交通與氣候曲曲折折的,其他地方的不便,基隆人可是習以為常。
雨都居民的疑慮是:生活習慣與人際脈絡被這樣的打開干擾,怕原有的安逸日子一去不復返。藏得很深的基隆人,對這樣的改變有意見,卻又不擅於怒吼衝撞,得維持一種包容與平衡,卻陷在深層的悲觀中。
許多人樂意新建設,非常積極地想要大步邁進。
卻有更多沉默螺旋,在關鍵時刻,選擇不改變。
二、重新凝視:基隆美學
栗兒:我站在信二路、義二路交接的這座早年「岸田吳服店」(現為泰舍泰式餐廳),從遺留的亭仔腳圓拱立柱穿越過去,來到昭和時期的義重町,這曾是台灣罕見計劃性地仿銀座煉瓦街,興建成歐洲維多利亞風格的亭仔腳街屋,也因此,義重町被譽為「基隆銀座」。
二○二四年夏天,我去捷克旅行的第一站是特爾奇小鎮(Telč),是以長方形的薩哈利亞修廣場為主體,兩側環繞著色彩繽紛,帶有山形牆及迴廊的房屋,融合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洛可可等建築風格,造型精緻獨特,被譽為「童話小鎮」的世界文化遺產。
所謂的迴廊,其實就是亭仔腳,如果拿一張過去義重町紅磚長街屋的照片,和特爾奇小鎮對照,一點都不遜色。特爾奇小鎮從十六世紀重建至今,仍保留完好,如詩如畫的景致,成為居民的驕傲,甚至每一棟都有編號和故事。但曾經最接近歐洲的義重町,卻僅存「岸田吳服店」本體建築,原來山牆上代表基隆的日文「キ」字標誌也已消失。
我覺得並非懷舊感就一定要是媚日,而是美學這種欣賞的眼光,是從日常而來,是從視野而來,也是一種文化的養成,是經過時間的堆疊與沉澱,然後看見一層層幽微的透光,那是無法以言語形容,而你知道那就是美,因為真正的美是可以歷經時間的考驗,它必須經過思考,去設想一百年後的樣子。
可是從一九四○年代,台灣一直處於不確定的歸屬感,所以很多的建設都是很急促的,很便宜行事的,就像「油漆美學」。我從小居住的曾仔寮山頭,一開門的長階山牆,就漆著藍色的反共標語,到後來又是整片代表海洋的藍色,到現在中山一路的曾仔寮山,還是在階梯漆著藍色「斑馬線」。我無意詆毀這樣的創意,而是要思考再幾年後,風吹雨淋潮濕的基隆,這些油漆藍會成為什麼掉漆模樣,就像目前正濱漁港的彩虹屋也是要定期維護。
所以,在規劃公共美學藝術方面,不能只以一面的想法或消化預算就自行其事,應該要有更多的對話,更深刻的沉思。很多時候,為什麼要保留「原色」,就是那是最符合自然美學的元素,最能順著自然而發展,因為我們都抵不過時間的摧殘。如果你問我,如今代表基隆美學的建築或景觀是什麼呢?我想想,還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群,不管是陽明海運那整排建築,或是重新翻修好的要塞司令部系列、旭丘指揮所……,它們都經歷時代的考驗,還是散發幽微的古典之光。
順聰:美學不只是表面的漂漂亮亮,更非濃妝豔抹那般踵事增華,最好是由內而外氣質之散發。美要成為真正的美,得經過深層的探索,充分認識自己後,找到信心讓自我充分展現,這才是媠(suí)。
《基隆的氣味》出版後,我有計畫地走踏全日本,不只是旅遊征服之野望,更關注日本的城市建設與美感磨作,一步一腳印踏實取經,看是否可以給台灣帶點啟示。
跟台灣一樣四面環海,海港旅遊是日本觀光的重點,日本南北各處遊覽,我極愛門司港的歷史風情,神戶之清新與異人館,留戀小樽與函館的小鎮風光⋯⋯但我認為,最像基隆港的,是九州的長崎。
皆為山巒環繞的港區,是各地移民與文化之融合,接受大量外來文明洗禮。長崎跟基隆真的很像,反應在飲食,超級經典!有漢人傳來的強棒麵(什錦麵)、角煮(割包),更有土耳其飯,精緻無比的長崎蛋糕!基隆更不用說,是漳泉小吃、福州飲食、日本料理、外省菜與洋食之集大成。
猶記得第一天到訪長崎,我不知不覺走了三萬多步,尋著荷蘭人行過的歷史小徑,到大浦天主堂敬拜,豪富所住的哥拉巴園一定不能錯過,裡頭有日本喫茶的起源地「自由亭」,喝咖啡配長崎蛋糕,浪漫極了!隔天則到出島與原爆紀念館緬懷。
這座城市無論哪處,都將歷史建物與痕跡修整得恰到好處。現代設施也一應俱全,沿著港畔步行,有亮眼的輪船中心、水濱森林公園、隈研吾設計的長崎縣美術館、百貨公司、嶄新的縣廳建築等等—如此之賞心悅目,引得我隔天還穿上運動鞋,用慢跑的方式再穿繞一次。
卻是啊卻是,轉入在地人民居,即日式生活之乾淨,走得愈裡面,愈是幽靜。
對外是表面,有便利的現代設施,引領觀光客領略城市身世;在自己的裡面,日常安靜持續,不受干擾的在地生活。
「表」與「裏」兼顧,這是我心愛的長崎,基隆理應也可以。
對外的「表基隆」,具備現代之便利,迎接觀光旅遊,盈溢新美感;屬於在地人的「裏基隆」,傳統與慣習依舊,人情溫暖,體感自在。
這需要硬體配合軟體的完善規劃,且跟市民充分溝通,達成共識來形塑。「表」與「裏」沒有確切的隔閡與規定,是基隆市民共同的默契,隱隱然有所界線,各取所需,各得自在。
表基隆有新穎的「美感」,裏基隆是舒適的「體感」,結合過去與現在,都要有「好感」才是。
三、未來展望:基隆的樣子
栗兒:一樣在東北季風漫天飛雨中,踩著泥濘去仁愛市場熟悉的南北貨商店採買,在花草街帶走一盆植物,經過委託行剛開門的丸角咖啡館,和店內的柳老闆點頭打個招呼,走在和我年紀一樣大的31號橋,想想,再去橋下的孝三路嘉珍雞鴨莊,排隊買最後的燒臘便當。或者晴日,黃昏大縱走基隆港邊廣場,從西岸到東岸,再從東岸回到西岸,六點整,棲息在城際轉運站上方的八哥鳥群準時大合唱晚安曲,然後暮色西沉,山頂上我的小學旁,基隆地標已經燃起閃亮亮的LED燈。
有時,我希望這些新與舊,永遠就是這樣,保持著生活感和港市氛圍,唯一期望的,就是機車停好,不要騎在人行道上,要能禮讓行人,讓我們有一個可以方便行走的空間。有點熱鬧,但不要太喧譁;有點塵囂,但又可以躲進綠意,或是海濱。有一點基隆的老破舊,但也帶入國際港的郵輪燈火;有一點文青風,但還是保留大隱隱於市的深度;有一點隨興自在的人生態度,隨時又可以繼續流浪旅行,但無論如何,我都會回來,這就是我的家,我的城市。
順聰:新與舊、表與裏之間,並非隔閡,而是一種流動,可以接合美感與體感,以好感環繞,這是我在基隆最理想的狀態—就像這座城市的特質,山與海隨時可望可臨,一條小徑就可貫穿街市與綠意,塵世與自然相鄰,這是基隆真正的美。
美的流動需要引導,我琢磨十年,生發三個想法:
一、綠徑植物園:停下腳步來仔細觀察,其實基隆不只有海,更被各種植物環繞著。除了山巒裡因水氣氤氳而時時油亮的樹木,市區有公園以及尋常人家綠手指點化的花草盆栽,這之間,可以理出一條條綠色路徑,編織成綠色網絡。
我要重新強調《基隆的氣味》第一版就有的綠牆(見頁24),我將沿途捕捉拍攝的苔蘚與蕨類組合成圖,這就是基隆特色之綠徑,低調不顯眼,可活潑潑地呼吸著。若好好整理規劃,可將整座基隆港串連成一座大植物園。
二、名人紀念館:這在重視人文藝術的國家,以及台灣許多縣市已做得相當完善,基隆還在起步中。除了許梓桑故居與林開郡洋樓等顯著的歷史建物,許多基隆在地的創作者是跟雨都緊密相繫的。譬如攝影大師鄭桑溪,其黑白照片不僅記錄老基隆,更增添藝術之深度,是否,可以設立實體的常態紀念館?我鍾愛的台語歌詞之王葉俊麟,除了以港口為主題的歌詞,其字裡行間綿綿情意,就是一種基隆感性,在港畔散步邊聽其作詞的歌曲,不只基隆布魯斯,更是雨都聲情。
至於文學,內舉不避栗兒姊,其老家就是經典作品《閣樓小壁虎》靈感來源,乃位於山坡帶屋簷的典型雙層老屋,依然安靜地留存著,有故事有歷史更具在地性,這是基隆夢幻文學館。
三、雨的圖書館:基隆這座城市很適合閱讀,怎說?因常下雨,不適合在外頭,得在室內找處地方坐下,靜起心來,望著窗外綿綿細雨落下,這是最適合閱讀的所在。
「雨的圖書館」得座落於山海港畔間,一邊看船隻出入與黑鳶飛翔,另一邊以青翠山巒滌洗身心靈。館內必定要有看雨的精心設計,閱讀之餘觀賞雨的諸般姿態,美感體感並蒂,成為在基隆的好感經驗。
山谷間秀麗所在:七堵的市街與河岸
◎鄭順聰
我問太太,故鄉七堵有何特色?她著實想了一陣子,才回說:
「七堵的火車頭,分前站佮後站。」
個性篤實的她講得很實際,點出七堵作為交通輻輳之重要性。
現在的七堵火車站,已統合共構為一座新站體,但在二○○七年啟用前,七堵可是有兩座火車站。若坐火車南下往台北方向,得在水泥斜屋頂、位於東新街的「後站」搭乘。要是北上往基隆或宜蘭方向,則在前站上車—早期稱為「七堵驛」,木造站房據聞建於一九一二年,現瀏整為鐵道紀念公園,月台不再有列車停靠,幽靜清新,大榕樹與老車站相陪伴。無論是扶著長輩來散步緬懷,或陪小孩走鐵軌玩平衡遊戲,舊史蹟成為七堵的新特色。
太太說,還是學生時,若搭火車去基隆港,得從後站穿越寬長四方的隧道,稍稍爬個坡到前站搭乘。大學畢業後,就像大多數的基隆青年,工作地點在台北,每天搭車通勤往返。入夜,上班族的她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到七堵,旅客一下車擠滿了前站月台,穿越懷舊電影般的日式木造建築,順原路貼著調車場圍牆逆向而行,對面來的車燈刺眼且危險,趕緊轉入隧道到彼端盡頭,就是溫暖的家。
有一陣子,常陪她坐火車沿著基隆河谷回家,前站與台一線之間的市街,就像台灣大部分的小鎮,有廟宇、市場、小吃三樣基本配備。七堵這山間河谷秀麗所在,信仰中心是敬拜媽祖的慶濟宮,熱絡的南興市場不僅在地人鍾愛,大基隆地區甚至汐止人還會遠道而來。這兒是山產與特產的匯集地,貨齊全,新鮮又便宜,應有盡有,真的是超耐逛市場。
七堵的小吃,好似河谷風景,淡雅中帶奇崛,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味:蘇家米苔目軟白滑溜,湯頭清鮮,黑白切選擇多,用料實在,還有多款沾醬調味,店面相當乾淨。比較著名的是臭聞千里的臭粿仔,太太避之唯恐不及,我卻被那味道深深吸引,多像盲目的愛情(誤)。廟旁有不定時出沒的蛋餅攤,炸得油香噴薄,甜辣醬滿溢,更有隨買隨帶走方便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的各式早點。午後,車輪餅攤車推到區公所旁,在地腔稱管仔粿(kóng-á-kér),有紅豆、奶油、花豆、菜脯米四種內餡可選,是太太最喜歡的午後點心。
同樣聞名的烏龍伯七堵咖哩麵,其營業時間更橫跨了早中晚,滿足這交通輻輳處往來人們各時段的口腹需求,且隨著外地移居人口增加暨假日觀光客,許多安靜的小吃突然搶手起來:大排長龍的家傳營養三明治,巷子內的臭豆腐、麵線、無刺虱目魚,以及後站口的雞塊麵,學生的最愛。老牌國富飯店歇業了好可惜,媽祖廟口的宣騰莊人氣喧騰,七賢橋頭還有家族常來聚會的全家福海鮮餐廳。
七堵街上有間豆干坤,外地人幾乎都不知道,七、八點開門,早早就賣完。你買幾斤豆乾,就要買多少斤的油豆腐,總量有管制。錢要先準備好,不找五百一千的大鈔,放入桌上的盤子內,老闆捧起倒入錢櫃內,將盤子擦乾淨,手洗一洗,再將豆乾與油豆腐拿給客人,食材都有透明板隔開,極度規矩愛乾淨。
有幸成為七堵的女婿,岳母若得知阿聰要陪女兒回家,清晨就去排隊買豆乾油豆腐,連同扎實的豬肉同鍋滷,滷得濃厚超下飯。岳父一大早登上長壽山,撥開露水與壤土,將剛吐尖的竹筍挖出,帶下山入清水煮,不需沾醬,自是幼嫩清甜。招待女婿的豐盛餐桌,還有現流的小卷與馬頭魚,岳父親手栽植的蔬菜,剛從市場買回的鯊魚煙與紅燒肉,岳母的拿手絕活炒米粉等等,餐桌幾乎快擺不下了。
我從香噴噴的滷汁中夾出一塊油豆腐,四四方方的,一咬開外皮,果真老皮嫩肉,香氣隨白內餡牽引出美味美好—這是我熟悉的七堵人,個性溫和有禮,內在細緻醇美,散發著誠懇的單單純純。
結婚後,女兒生了兩個,常全家一起回七堵,沒有刻意計畫就將許多景點踏足:從後火車站走到苗圃,爬上坡翻過山嶺,竟可到暖暖街上,是一段舒服的爬山歷程。同側山脈還有景點泰安瀑布,若從姜子寮登山口起步,得爬一千兩百階到山頂,相當累人也相當過癮。河岸對面山區的瑪陵坑,據說是原住民語「女巫墳墓」的意思,曾帶孩子去金明昌農場看台灣水鹿,瑪陵坑溪上游夏天戲水清涼又清澈,若開車走二高會望見壯觀的赤裸岩壁,在地人稱「石獅山」。
探尋七堵,除了開車與坐火車,我暢快的選擇,就是慢跑。火車從台北出發,過松山、南港、汐止,在五堵站下車,站體搭建於高架橋上,得迂迴而下,來到抽水站高堤旁的路面。
我將慢跑鞋帶繫好,舒展筋骨稍稍做暖身,打開手機的運動APP,用電子地圖定位,此時的我,仍在新北市的汐止區。
剛起步會比較迂迴,鑽入長安橋頭開口處,得繞過水閘口S型轉彎,來到鋪設完整的自行車道,與在地居民與單車騎士並行。
跑著跑著來到一段柏油馬路,竟是如此灰澹荒蕪,體能也進入初階段的調適了——就在此時,前方浮現亮眼的景點標示,一踏上,木棧道拉長沿山丘迤邐而上,且繞過水泥廠那巨大的桶槽,於酡紅夕照中,煥發奇特的末日感。
對慢跑者而言,爬坡又硬又累,幸有巨大桶槽陪行盤繞而上,邊跑邊看奇景的漸層變化,就不那麼累了。繞到山之後至木棧道的最高處,陡然就下坡,降到山間的凹陷處,此為台鐵五堵舊隧道。隧道分前後兩段,整理得很親民,立牌介紹歷史,還在內壁打炫奇的光。
隧道中奔跑,清楚聽見自己的喘息聲,體內的血液正沸騰,更有穿越時光的惝恍感。出了隧道,正式踏入基隆市的嶺腳(Niá-kha),於公車休息站旁的空地穿出,面對加油站旁的千祥橋。
這兒是上下高速公路的節點,車輛川流急躁,過此路口我總特別謹慎。一突破,真正就鄰於河岸,兩側人工截直的水泥堤防,覆上青翠植被。
逆基隆河而上,多是彎曲的河道,陸路未發達前,交通主動脈為水運。先民於河面上彎繞航行,當頭面對一堵堵山壁,就將沿岸的地名以堵(tóo)排列。從五堵開始,我會跑過北五堵(百福社區),六堵工業區,到七堵我太太的娘家,再過去,為日治時期以鐵橋著名的八堵。
跑了三、四公里,我的體能進入艱困期,遠望路途遙遠,浮現停步的念頭,拖著乳酸堆積的下半身沉甸甸前行。有些路段並無人行步道,本在左岸的我得跨越百福橋到另一側才得續行。若體力充足,可繞至百福公園看看,那兒有廟宇、甕窯雞、運動中心,搭設在公園旁的波浪橋造型別緻,是在地人徜徉的祕境。
這段河岸最有畫面感的,非百福車站莫屬。於基隆河對岸遙望,流線型站體以青山為屏、綠水為映,火車通過更拉長了整體的造型感。薄暮時分,南北列車交會,路燈、站體、車窗點點亮起—我的體能,因這璀璨而再度飽滿。
過百福社區,河道沿六堵工業區而行,這是台灣設立的第一座工業區。擘劃完整且嚴謹,與一般對工廠的刻板印象不同,望入廠區內頗有素淨感,且在河岸種植蒼翠樹木,路筆直寬大,跑起來還算舒服。
工業區設立前,這兒可是純樸的農村,圍牆上的壁畫說明歷史,要衝處的廟宇記載往昔的痕跡:從圳頭福德宮開始,過五福橋沿著六堵工業區經過生肖公園,就是慈鳳宮與頂圳土地公廟,山壁刻著「六堵險圳」四字,銘記山區水利設施之險峻不易。
望著基隆河潺潺流動,想起岳父曾說過:蔡姓祖先本在平溪種茶,採收後擔運到六堵河岸交船(kau-tsûn),船隻順基隆河而下,運至大稻埕精製。先祖發現七堵地理位置好,田土肥沃,便買地改在此耕作維生。不料,日治時期有土匪出沒,下山來搶劫,岳父的阿公跑去報警,被土匪得知,橫生生硬綁架到深山去。
阿媽急著營救丈夫,就追了上去,但山區路徑複雜,要怎麼找?
可能是土匪忙著拉人質,沒發現阿公身上有一串古錢,清朝那種中間穿孔的,他沿路偷偷地丟,讓阿媽有跡可循,跟在後頭一枚一枚撿,一段一段尋找。
故事說到此,好似西方童話;可惜到最後,找到的是悲傷的結局。
沿著基隆河岸,我不止息奔跑著,從七賢橋、七堵吊橋、崇智橋到大華橋,顏色與姿態各異,晚上甚至有投影光雕。
一路上變化的風景,如沿途釋放的古錢,引領我尋找撿拾:欣賞堤岸、軌道、工業設施、鐵橋之人工美,沿途的山巒、林木、飛鳥、石頭是原初的自然美。
從河岸往市街,從前站到後站,幸好,最後的終點是溫暖的餐桌,七堵家的豐盛晚餐正等著我:
平凡啊,就是一種幸福。
◎鄭栗兒、鄭順聰
一、基隆十年:改變與重生
栗兒:二○一五年基於一種使命感,讓消沉已久的基隆,過去榮光重新被看見,我和順聰合著《基隆的氣味》(二○一五年九月出版),以「在地的情感,文學的敘述,外來的發現」,揭曉基隆獨一無二的魅力,帶領一股基隆熱風潮,不管是飲食文化或是山海風光,讓許多離開基隆的孩子們,回來看看故鄉,還有外來的觀光客願意來此駐足。
機緣如此奇妙,也正好契合彼時基隆港城市再生計畫,不論是重塑港口風景,維修歷史古蹟,社區景觀設計,文創書店興起,加上諸多年輕文史工作者熱忱投入等等,我們像領頭羊似,見證二○一五到二○二五基隆奇蹟式的十年改變。
從忠一路天橋、圓環拆除,並打通馬路至中山一路揭開序曲,串連到海洋廣場的國門廣場,配合二○二二年六月城市博覽會開始啟用,原本遮蔽港景的半弧形建築也拆了,舊公車站則改建成玻璃屋,還建了一座我從小熱愛的夢幻噴水池(雖然很小),基隆塔落成(二○二三)迎來新的觀光潮,東岸新旅客中心進駐的商城亦風光開幕(二○二四),而期盼已久的基隆城際轉運站也終於竣工運作(二○二四年七月一日),讓我們可以好好去搭車,不用再被風吹雨淋,至今,基隆港門面改造,就剩跨越中正路,連結田寮河、文化中心的天橋「跨越平台」及觀景階梯尚待完成,整體基隆港的國家海洋門戶概念,已逐步構築成舒適宜人的親水性港口。
至於大歷史場景再現部分,隨著要塞司命部及官邸、校官眷舍,以及旭丘指揮所、漁會正濱大樓等歷史建築修復,乃至可追溯至西荷時期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考古等計畫,深入探索世界中的基隆定位,成為這十年的顯學。
不得不提及一件我們深以為傲的改變,在初版《基隆的氣味》一開場,和順聰的對話中,我曾提到(見頁22),基隆港口樓群為何不能效仿挪威卑爾根港典雅的建築風貌,後來正濱漁港果然克服萬難,油漆成一排港灣間的彩虹屋,成為今日基隆獨特的打卡景點,也帶動正濱漁港的美食文化,在精緻的咖啡館和特色餐廳,欣賞美景、享用美食外,再去廢墟迷瘋狂的阿根納造船廠拍個網美照。這十年來,基隆的重生不僅是圍繞基隆港市中心景觀變化,更溢出到沿海外圍一帶的好吃好玩了。
順聰:這十年來,基隆慢慢掃除了髒、破、舊,不再那麼落漆(lak-tshat),逐漸被外縣市的人們認識,來基隆不只是廟口吃吃就走:文史工作者、地方創生團體、作家及文青、藝術與學術單位等,紛紛來基隆探索與創作,累積的成果相當豐碩,反映在這幾年基隆書籍之量多質精。
觀光客湧至,背包客留下足跡,時不時成為全台的觀光焦點,感覺基隆變漂亮了,變得很不一樣。
如此之改變如潛伏的暗潮,雖說港埠的水平面依然穩定,水面下卻擾動不已。
我的觀察是,基隆市民表面上依然好客有禮,內心其實很矛盾—很高興基隆的好被看見,許多歷史文化與產業工藝再度光耀,卻疑慮如此之改變,會對既有的生活造成不便—基隆人的不便相當特別,擁擠潮濕是常態,交通與氣候曲曲折折的,其他地方的不便,基隆人可是習以為常。
雨都居民的疑慮是:生活習慣與人際脈絡被這樣的打開干擾,怕原有的安逸日子一去不復返。藏得很深的基隆人,對這樣的改變有意見,卻又不擅於怒吼衝撞,得維持一種包容與平衡,卻陷在深層的悲觀中。
許多人樂意新建設,非常積極地想要大步邁進。
卻有更多沉默螺旋,在關鍵時刻,選擇不改變。
二、重新凝視:基隆美學
栗兒:我站在信二路、義二路交接的這座早年「岸田吳服店」(現為泰舍泰式餐廳),從遺留的亭仔腳圓拱立柱穿越過去,來到昭和時期的義重町,這曾是台灣罕見計劃性地仿銀座煉瓦街,興建成歐洲維多利亞風格的亭仔腳街屋,也因此,義重町被譽為「基隆銀座」。
二○二四年夏天,我去捷克旅行的第一站是特爾奇小鎮(Telč),是以長方形的薩哈利亞修廣場為主體,兩側環繞著色彩繽紛,帶有山形牆及迴廊的房屋,融合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洛可可等建築風格,造型精緻獨特,被譽為「童話小鎮」的世界文化遺產。
所謂的迴廊,其實就是亭仔腳,如果拿一張過去義重町紅磚長街屋的照片,和特爾奇小鎮對照,一點都不遜色。特爾奇小鎮從十六世紀重建至今,仍保留完好,如詩如畫的景致,成為居民的驕傲,甚至每一棟都有編號和故事。但曾經最接近歐洲的義重町,卻僅存「岸田吳服店」本體建築,原來山牆上代表基隆的日文「キ」字標誌也已消失。
我覺得並非懷舊感就一定要是媚日,而是美學這種欣賞的眼光,是從日常而來,是從視野而來,也是一種文化的養成,是經過時間的堆疊與沉澱,然後看見一層層幽微的透光,那是無法以言語形容,而你知道那就是美,因為真正的美是可以歷經時間的考驗,它必須經過思考,去設想一百年後的樣子。
可是從一九四○年代,台灣一直處於不確定的歸屬感,所以很多的建設都是很急促的,很便宜行事的,就像「油漆美學」。我從小居住的曾仔寮山頭,一開門的長階山牆,就漆著藍色的反共標語,到後來又是整片代表海洋的藍色,到現在中山一路的曾仔寮山,還是在階梯漆著藍色「斑馬線」。我無意詆毀這樣的創意,而是要思考再幾年後,風吹雨淋潮濕的基隆,這些油漆藍會成為什麼掉漆模樣,就像目前正濱漁港的彩虹屋也是要定期維護。
所以,在規劃公共美學藝術方面,不能只以一面的想法或消化預算就自行其事,應該要有更多的對話,更深刻的沉思。很多時候,為什麼要保留「原色」,就是那是最符合自然美學的元素,最能順著自然而發展,因為我們都抵不過時間的摧殘。如果你問我,如今代表基隆美學的建築或景觀是什麼呢?我想想,還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群,不管是陽明海運那整排建築,或是重新翻修好的要塞司令部系列、旭丘指揮所……,它們都經歷時代的考驗,還是散發幽微的古典之光。
順聰:美學不只是表面的漂漂亮亮,更非濃妝豔抹那般踵事增華,最好是由內而外氣質之散發。美要成為真正的美,得經過深層的探索,充分認識自己後,找到信心讓自我充分展現,這才是媠(suí)。
《基隆的氣味》出版後,我有計畫地走踏全日本,不只是旅遊征服之野望,更關注日本的城市建設與美感磨作,一步一腳印踏實取經,看是否可以給台灣帶點啟示。
跟台灣一樣四面環海,海港旅遊是日本觀光的重點,日本南北各處遊覽,我極愛門司港的歷史風情,神戶之清新與異人館,留戀小樽與函館的小鎮風光⋯⋯但我認為,最像基隆港的,是九州的長崎。
皆為山巒環繞的港區,是各地移民與文化之融合,接受大量外來文明洗禮。長崎跟基隆真的很像,反應在飲食,超級經典!有漢人傳來的強棒麵(什錦麵)、角煮(割包),更有土耳其飯,精緻無比的長崎蛋糕!基隆更不用說,是漳泉小吃、福州飲食、日本料理、外省菜與洋食之集大成。
猶記得第一天到訪長崎,我不知不覺走了三萬多步,尋著荷蘭人行過的歷史小徑,到大浦天主堂敬拜,豪富所住的哥拉巴園一定不能錯過,裡頭有日本喫茶的起源地「自由亭」,喝咖啡配長崎蛋糕,浪漫極了!隔天則到出島與原爆紀念館緬懷。
這座城市無論哪處,都將歷史建物與痕跡修整得恰到好處。現代設施也一應俱全,沿著港畔步行,有亮眼的輪船中心、水濱森林公園、隈研吾設計的長崎縣美術館、百貨公司、嶄新的縣廳建築等等—如此之賞心悅目,引得我隔天還穿上運動鞋,用慢跑的方式再穿繞一次。
卻是啊卻是,轉入在地人民居,即日式生活之乾淨,走得愈裡面,愈是幽靜。
對外是表面,有便利的現代設施,引領觀光客領略城市身世;在自己的裡面,日常安靜持續,不受干擾的在地生活。
「表」與「裏」兼顧,這是我心愛的長崎,基隆理應也可以。
對外的「表基隆」,具備現代之便利,迎接觀光旅遊,盈溢新美感;屬於在地人的「裏基隆」,傳統與慣習依舊,人情溫暖,體感自在。
這需要硬體配合軟體的完善規劃,且跟市民充分溝通,達成共識來形塑。「表」與「裏」沒有確切的隔閡與規定,是基隆市民共同的默契,隱隱然有所界線,各取所需,各得自在。
表基隆有新穎的「美感」,裏基隆是舒適的「體感」,結合過去與現在,都要有「好感」才是。
三、未來展望:基隆的樣子
栗兒:一樣在東北季風漫天飛雨中,踩著泥濘去仁愛市場熟悉的南北貨商店採買,在花草街帶走一盆植物,經過委託行剛開門的丸角咖啡館,和店內的柳老闆點頭打個招呼,走在和我年紀一樣大的31號橋,想想,再去橋下的孝三路嘉珍雞鴨莊,排隊買最後的燒臘便當。或者晴日,黃昏大縱走基隆港邊廣場,從西岸到東岸,再從東岸回到西岸,六點整,棲息在城際轉運站上方的八哥鳥群準時大合唱晚安曲,然後暮色西沉,山頂上我的小學旁,基隆地標已經燃起閃亮亮的LED燈。
有時,我希望這些新與舊,永遠就是這樣,保持著生活感和港市氛圍,唯一期望的,就是機車停好,不要騎在人行道上,要能禮讓行人,讓我們有一個可以方便行走的空間。有點熱鬧,但不要太喧譁;有點塵囂,但又可以躲進綠意,或是海濱。有一點基隆的老破舊,但也帶入國際港的郵輪燈火;有一點文青風,但還是保留大隱隱於市的深度;有一點隨興自在的人生態度,隨時又可以繼續流浪旅行,但無論如何,我都會回來,這就是我的家,我的城市。
順聰:新與舊、表與裏之間,並非隔閡,而是一種流動,可以接合美感與體感,以好感環繞,這是我在基隆最理想的狀態—就像這座城市的特質,山與海隨時可望可臨,一條小徑就可貫穿街市與綠意,塵世與自然相鄰,這是基隆真正的美。
美的流動需要引導,我琢磨十年,生發三個想法:
一、綠徑植物園:停下腳步來仔細觀察,其實基隆不只有海,更被各種植物環繞著。除了山巒裡因水氣氤氳而時時油亮的樹木,市區有公園以及尋常人家綠手指點化的花草盆栽,這之間,可以理出一條條綠色路徑,編織成綠色網絡。
我要重新強調《基隆的氣味》第一版就有的綠牆(見頁24),我將沿途捕捉拍攝的苔蘚與蕨類組合成圖,這就是基隆特色之綠徑,低調不顯眼,可活潑潑地呼吸著。若好好整理規劃,可將整座基隆港串連成一座大植物園。
二、名人紀念館:這在重視人文藝術的國家,以及台灣許多縣市已做得相當完善,基隆還在起步中。除了許梓桑故居與林開郡洋樓等顯著的歷史建物,許多基隆在地的創作者是跟雨都緊密相繫的。譬如攝影大師鄭桑溪,其黑白照片不僅記錄老基隆,更增添藝術之深度,是否,可以設立實體的常態紀念館?我鍾愛的台語歌詞之王葉俊麟,除了以港口為主題的歌詞,其字裡行間綿綿情意,就是一種基隆感性,在港畔散步邊聽其作詞的歌曲,不只基隆布魯斯,更是雨都聲情。
至於文學,內舉不避栗兒姊,其老家就是經典作品《閣樓小壁虎》靈感來源,乃位於山坡帶屋簷的典型雙層老屋,依然安靜地留存著,有故事有歷史更具在地性,這是基隆夢幻文學館。
三、雨的圖書館:基隆這座城市很適合閱讀,怎說?因常下雨,不適合在外頭,得在室內找處地方坐下,靜起心來,望著窗外綿綿細雨落下,這是最適合閱讀的所在。
「雨的圖書館」得座落於山海港畔間,一邊看船隻出入與黑鳶飛翔,另一邊以青翠山巒滌洗身心靈。館內必定要有看雨的精心設計,閱讀之餘觀賞雨的諸般姿態,美感體感並蒂,成為在基隆的好感經驗。
山谷間秀麗所在:七堵的市街與河岸
◎鄭順聰
我問太太,故鄉七堵有何特色?她著實想了一陣子,才回說:
「七堵的火車頭,分前站佮後站。」
個性篤實的她講得很實際,點出七堵作為交通輻輳之重要性。
現在的七堵火車站,已統合共構為一座新站體,但在二○○七年啟用前,七堵可是有兩座火車站。若坐火車南下往台北方向,得在水泥斜屋頂、位於東新街的「後站」搭乘。要是北上往基隆或宜蘭方向,則在前站上車—早期稱為「七堵驛」,木造站房據聞建於一九一二年,現瀏整為鐵道紀念公園,月台不再有列車停靠,幽靜清新,大榕樹與老車站相陪伴。無論是扶著長輩來散步緬懷,或陪小孩走鐵軌玩平衡遊戲,舊史蹟成為七堵的新特色。
太太說,還是學生時,若搭火車去基隆港,得從後站穿越寬長四方的隧道,稍稍爬個坡到前站搭乘。大學畢業後,就像大多數的基隆青年,工作地點在台北,每天搭車通勤往返。入夜,上班族的她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到七堵,旅客一下車擠滿了前站月台,穿越懷舊電影般的日式木造建築,順原路貼著調車場圍牆逆向而行,對面來的車燈刺眼且危險,趕緊轉入隧道到彼端盡頭,就是溫暖的家。
有一陣子,常陪她坐火車沿著基隆河谷回家,前站與台一線之間的市街,就像台灣大部分的小鎮,有廟宇、市場、小吃三樣基本配備。七堵這山間河谷秀麗所在,信仰中心是敬拜媽祖的慶濟宮,熱絡的南興市場不僅在地人鍾愛,大基隆地區甚至汐止人還會遠道而來。這兒是山產與特產的匯集地,貨齊全,新鮮又便宜,應有盡有,真的是超耐逛市場。
七堵的小吃,好似河谷風景,淡雅中帶奇崛,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味:蘇家米苔目軟白滑溜,湯頭清鮮,黑白切選擇多,用料實在,還有多款沾醬調味,店面相當乾淨。比較著名的是臭聞千里的臭粿仔,太太避之唯恐不及,我卻被那味道深深吸引,多像盲目的愛情(誤)。廟旁有不定時出沒的蛋餅攤,炸得油香噴薄,甜辣醬滿溢,更有隨買隨帶走方便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的各式早點。午後,車輪餅攤車推到區公所旁,在地腔稱管仔粿(kóng-á-kér),有紅豆、奶油、花豆、菜脯米四種內餡可選,是太太最喜歡的午後點心。
同樣聞名的烏龍伯七堵咖哩麵,其營業時間更橫跨了早中晚,滿足這交通輻輳處往來人們各時段的口腹需求,且隨著外地移居人口增加暨假日觀光客,許多安靜的小吃突然搶手起來:大排長龍的家傳營養三明治,巷子內的臭豆腐、麵線、無刺虱目魚,以及後站口的雞塊麵,學生的最愛。老牌國富飯店歇業了好可惜,媽祖廟口的宣騰莊人氣喧騰,七賢橋頭還有家族常來聚會的全家福海鮮餐廳。
七堵街上有間豆干坤,外地人幾乎都不知道,七、八點開門,早早就賣完。你買幾斤豆乾,就要買多少斤的油豆腐,總量有管制。錢要先準備好,不找五百一千的大鈔,放入桌上的盤子內,老闆捧起倒入錢櫃內,將盤子擦乾淨,手洗一洗,再將豆乾與油豆腐拿給客人,食材都有透明板隔開,極度規矩愛乾淨。
有幸成為七堵的女婿,岳母若得知阿聰要陪女兒回家,清晨就去排隊買豆乾油豆腐,連同扎實的豬肉同鍋滷,滷得濃厚超下飯。岳父一大早登上長壽山,撥開露水與壤土,將剛吐尖的竹筍挖出,帶下山入清水煮,不需沾醬,自是幼嫩清甜。招待女婿的豐盛餐桌,還有現流的小卷與馬頭魚,岳父親手栽植的蔬菜,剛從市場買回的鯊魚煙與紅燒肉,岳母的拿手絕活炒米粉等等,餐桌幾乎快擺不下了。
我從香噴噴的滷汁中夾出一塊油豆腐,四四方方的,一咬開外皮,果真老皮嫩肉,香氣隨白內餡牽引出美味美好—這是我熟悉的七堵人,個性溫和有禮,內在細緻醇美,散發著誠懇的單單純純。
結婚後,女兒生了兩個,常全家一起回七堵,沒有刻意計畫就將許多景點踏足:從後火車站走到苗圃,爬上坡翻過山嶺,竟可到暖暖街上,是一段舒服的爬山歷程。同側山脈還有景點泰安瀑布,若從姜子寮登山口起步,得爬一千兩百階到山頂,相當累人也相當過癮。河岸對面山區的瑪陵坑,據說是原住民語「女巫墳墓」的意思,曾帶孩子去金明昌農場看台灣水鹿,瑪陵坑溪上游夏天戲水清涼又清澈,若開車走二高會望見壯觀的赤裸岩壁,在地人稱「石獅山」。
探尋七堵,除了開車與坐火車,我暢快的選擇,就是慢跑。火車從台北出發,過松山、南港、汐止,在五堵站下車,站體搭建於高架橋上,得迂迴而下,來到抽水站高堤旁的路面。
我將慢跑鞋帶繫好,舒展筋骨稍稍做暖身,打開手機的運動APP,用電子地圖定位,此時的我,仍在新北市的汐止區。
剛起步會比較迂迴,鑽入長安橋頭開口處,得繞過水閘口S型轉彎,來到鋪設完整的自行車道,與在地居民與單車騎士並行。
跑著跑著來到一段柏油馬路,竟是如此灰澹荒蕪,體能也進入初階段的調適了——就在此時,前方浮現亮眼的景點標示,一踏上,木棧道拉長沿山丘迤邐而上,且繞過水泥廠那巨大的桶槽,於酡紅夕照中,煥發奇特的末日感。
對慢跑者而言,爬坡又硬又累,幸有巨大桶槽陪行盤繞而上,邊跑邊看奇景的漸層變化,就不那麼累了。繞到山之後至木棧道的最高處,陡然就下坡,降到山間的凹陷處,此為台鐵五堵舊隧道。隧道分前後兩段,整理得很親民,立牌介紹歷史,還在內壁打炫奇的光。
隧道中奔跑,清楚聽見自己的喘息聲,體內的血液正沸騰,更有穿越時光的惝恍感。出了隧道,正式踏入基隆市的嶺腳(Niá-kha),於公車休息站旁的空地穿出,面對加油站旁的千祥橋。
這兒是上下高速公路的節點,車輛川流急躁,過此路口我總特別謹慎。一突破,真正就鄰於河岸,兩側人工截直的水泥堤防,覆上青翠植被。
逆基隆河而上,多是彎曲的河道,陸路未發達前,交通主動脈為水運。先民於河面上彎繞航行,當頭面對一堵堵山壁,就將沿岸的地名以堵(tóo)排列。從五堵開始,我會跑過北五堵(百福社區),六堵工業區,到七堵我太太的娘家,再過去,為日治時期以鐵橋著名的八堵。
跑了三、四公里,我的體能進入艱困期,遠望路途遙遠,浮現停步的念頭,拖著乳酸堆積的下半身沉甸甸前行。有些路段並無人行步道,本在左岸的我得跨越百福橋到另一側才得續行。若體力充足,可繞至百福公園看看,那兒有廟宇、甕窯雞、運動中心,搭設在公園旁的波浪橋造型別緻,是在地人徜徉的祕境。
這段河岸最有畫面感的,非百福車站莫屬。於基隆河對岸遙望,流線型站體以青山為屏、綠水為映,火車通過更拉長了整體的造型感。薄暮時分,南北列車交會,路燈、站體、車窗點點亮起—我的體能,因這璀璨而再度飽滿。
過百福社區,河道沿六堵工業區而行,這是台灣設立的第一座工業區。擘劃完整且嚴謹,與一般對工廠的刻板印象不同,望入廠區內頗有素淨感,且在河岸種植蒼翠樹木,路筆直寬大,跑起來還算舒服。
工業區設立前,這兒可是純樸的農村,圍牆上的壁畫說明歷史,要衝處的廟宇記載往昔的痕跡:從圳頭福德宮開始,過五福橋沿著六堵工業區經過生肖公園,就是慈鳳宮與頂圳土地公廟,山壁刻著「六堵險圳」四字,銘記山區水利設施之險峻不易。
望著基隆河潺潺流動,想起岳父曾說過:蔡姓祖先本在平溪種茶,採收後擔運到六堵河岸交船(kau-tsûn),船隻順基隆河而下,運至大稻埕精製。先祖發現七堵地理位置好,田土肥沃,便買地改在此耕作維生。不料,日治時期有土匪出沒,下山來搶劫,岳父的阿公跑去報警,被土匪得知,橫生生硬綁架到深山去。
阿媽急著營救丈夫,就追了上去,但山區路徑複雜,要怎麼找?
可能是土匪忙著拉人質,沒發現阿公身上有一串古錢,清朝那種中間穿孔的,他沿路偷偷地丟,讓阿媽有跡可循,跟在後頭一枚一枚撿,一段一段尋找。
故事說到此,好似西方童話;可惜到最後,找到的是悲傷的結局。
沿著基隆河岸,我不止息奔跑著,從七賢橋、七堵吊橋、崇智橋到大華橋,顏色與姿態各異,晚上甚至有投影光雕。
一路上變化的風景,如沿途釋放的古錢,引領我尋找撿拾:欣賞堤岸、軌道、工業設施、鐵橋之人工美,沿途的山巒、林木、飛鳥、石頭是原初的自然美。
從河岸往市街,從前站到後站,幸好,最後的終點是溫暖的餐桌,七堵家的豐盛晚餐正等著我:
平凡啊,就是一種幸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