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新視角
以此脈絡討論整個歐洲的歷史發展,皇皇巨著,內容豐富,極有可讀性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歐洲人何以好戰?騎士如何對抗基督?貴族軍人何以習文經商?」本書提出歐洲人的歷史發展依循「草原文化傳統」,並由「貴族文化引領」,此一觀察歷史的角度是過去沒有的,值得重視,上架後,勢必引起歷史教授、老師的研讀興趣,並可作為理想的歷史系及研究所教科書。
數千年前,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和日爾曼人相繼進入歐洲,但保留了草原游牧民族崇尚自由,及尚武、尚力、尚勇的習性,好鬥嗜殺,也在貴族領導下,創造了希臘、羅馬文明。後來歐洲人接受基督教洗禮,變得不再勇悍,竟然在十字軍東征中,多次敗給伊斯蘭民族。
歐洲人檢討起來,認為問題出在基督教把他們的鬥性及崇尚自由的習性消磨了,於是在貴族支持及引領下,出現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追回原有的心靈自由及鬥性,在藝術、文學、哲學、科學各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
在接續的文化發展中,仍由貴族引領,創造出理性主義和工業革命。歐洲人也把鬥性轉向商業發展,組成民族國家,再發展出民主政治,創造輝煌的現代文明,
本書以此脈絡討論整個歐洲的歷史發展,皇皇巨著,內容豐富,極有可讀性。
數千年前,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和日爾曼人相繼進入歐洲,但保留了草原游牧民族崇尚自由,及尚武、尚力、尚勇的習性,好鬥嗜殺,也在貴族領導下,創造了希臘、羅馬文明。後來歐洲人接受基督教洗禮,變得不再勇悍,竟然在十字軍東征中,多次敗給伊斯蘭民族。
歐洲人檢討起來,認為問題出在基督教把他們的鬥性及崇尚自由的習性消磨了,於是在貴族支持及引領下,出現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追回原有的心靈自由及鬥性,在藝術、文學、哲學、科學各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
在接續的文化發展中,仍由貴族引領,創造出理性主義和工業革命。歐洲人也把鬥性轉向商業發展,組成民族國家,再發展出民主政治,創造輝煌的現代文明,
本書以此脈絡討論整個歐洲的歷史發展,皇皇巨著,內容豐富,極有可讀性。
目錄
代序及導讀 給歐亞大陸板塊一個新的歷史解釋 馮永芳專訪
第一篇 歐洲貴族和草原文化
1、貴族在歐洲歷史中的作用
2、高揚活性心理元素
3、歐洲的個人本位
4、二元對立思維
5、愛情在貴族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篇 希臘神話和英雄主義時代
6、英雄主義時代 貴族出場
7、英雄主義時代的情緒支配
8、神話中的人神關係
9、英雄主義時代的兩性關係
第三篇 希臘文明和貴族文化
10、希臘文明和貴族文化
第四篇 羅馬與貴族文化
11、羅馬的軍事擴張主義
12、貴族失去文化引領權
第五篇 歐洲的宗教文化
13、結束了沒有信仰的時代
14、歐洲人經受了一次思想培訓
15、修道院的引領作用
16、王權與教權的衝突
17、基督教的自我暴露
18、血腥的宗教戰爭
19、宗教改革
20、基督教從東方得到的啟示
附錄:中國何以是非宗教國家?
第六篇 中世紀騎士和貴族文化
21、中世紀的騎士和貴族文化
第七篇 文藝復興
22、從歷史記憶中溫習傳統
23、商人創建了新城市
24、審美文化的復興
25、城市的政治試驗
26、巴洛克和洛可可
27、重建情感世界
28、神本變人本
29、從虛假世界走向真實世界
30、美第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31、從鄉下人到城裡人
32、貴族的思維變革
33、跳出基督教的反智牢籠
34、財富觀改變 減少貴族的破壞性
35、文藝復興和民族主義國家
第八篇 宮廷的兩種引領
36、宮廷的兩種引領
第九篇 啟蒙運動
37、歷史新角色需要理性
38、《百科全書》改變人的觀念世界
39、對帝制的批判
40、進入外宇宙和內宇宙
41、總結歐洲人的政治智慧
42、沙龍成了社會文化源
43、貴族是啟蒙運動的中堅
第十篇 英國的歷史
44、有王冠憲章作先例
45、保持三角形政治結構
46、光榮革命
第十一篇 法國大革命
47、法國大革命剖析
48、法國大革命生成
第十二篇 德國歷史與德國貴族
49、德國歷史與德國貴族
後記 揭示歷史研究的新空間 孟馳北
第一篇 歐洲貴族和草原文化
1、貴族在歐洲歷史中的作用
2、高揚活性心理元素
3、歐洲的個人本位
4、二元對立思維
5、愛情在貴族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篇 希臘神話和英雄主義時代
6、英雄主義時代 貴族出場
7、英雄主義時代的情緒支配
8、神話中的人神關係
9、英雄主義時代的兩性關係
第三篇 希臘文明和貴族文化
10、希臘文明和貴族文化
第四篇 羅馬與貴族文化
11、羅馬的軍事擴張主義
12、貴族失去文化引領權
第五篇 歐洲的宗教文化
13、結束了沒有信仰的時代
14、歐洲人經受了一次思想培訓
15、修道院的引領作用
16、王權與教權的衝突
17、基督教的自我暴露
18、血腥的宗教戰爭
19、宗教改革
20、基督教從東方得到的啟示
附錄:中國何以是非宗教國家?
第六篇 中世紀騎士和貴族文化
21、中世紀的騎士和貴族文化
第七篇 文藝復興
22、從歷史記憶中溫習傳統
23、商人創建了新城市
24、審美文化的復興
25、城市的政治試驗
26、巴洛克和洛可可
27、重建情感世界
28、神本變人本
29、從虛假世界走向真實世界
30、美第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31、從鄉下人到城裡人
32、貴族的思維變革
33、跳出基督教的反智牢籠
34、財富觀改變 減少貴族的破壞性
35、文藝復興和民族主義國家
第八篇 宮廷的兩種引領
36、宮廷的兩種引領
第九篇 啟蒙運動
37、歷史新角色需要理性
38、《百科全書》改變人的觀念世界
39、對帝制的批判
40、進入外宇宙和內宇宙
41、總結歐洲人的政治智慧
42、沙龍成了社會文化源
43、貴族是啟蒙運動的中堅
第十篇 英國的歷史
44、有王冠憲章作先例
45、保持三角形政治結構
46、光榮革命
第十一篇 法國大革命
47、法國大革命剖析
48、法國大革命生成
第十二篇 德國歷史與德國貴族
49、德國歷史與德國貴族
後記 揭示歷史研究的新空間 孟馳北
序/導讀
代序及導讀
給歐亞大陸板塊一個新的歷史解釋
記者馮永芳問:
孟老,您歷時14年,完成了120萬字的巨著《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開創了人類草原文化學系統理論後,經過10年的研究,推出四十多萬字的巨著 《中國歷史新視角》上、下卷,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歷史。最近,您撰寫的《歐洲歷史新視角》初稿已完成,一個完整的草原文化體系將呈現給世界。在《歐洲歷史新視角》中,您對歐亞大陸板塊進行了連通性的思考,歐亞大陸板塊是一塊極其重要的板塊,幾乎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足以改變人類進程的事件都發生在這裡,為什麼這裡對人類歷史有那麼大的影響?
作者孟馳北答:
中亞是歐亞板塊的分水嶺,也是歐亞大陸古代文化資訊傳播的主要發源地,從前我一直沒想明白,中亞為何對世界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新疆社科院研究員王冶來先生提出一個觀點:在遠古時期,喜馬拉雅山的抬升還沒有完全屏絕印度洋暖濕氣流的進入,在當時的人類生存方式下,中亞是人類生存的「相對好環境」。水草豐茂,氣候溫和,極宜放牧。後來由於喜馬拉雅山的繼續抬升,這片土地接受的暖濕氣流越來越少,土地漸漸沙化,使亞歐大陸北部的草場退化,引發了游牧民族對草場的爭奪,加劇了游牧民族的流動性。
問:
從氣候學的角度來解釋文化現象,也頗有道理。
答:
是呀,這就可以解答我的疑惑了,中亞的七河流域,額爾濟斯河、伊黎河、錫爾河、阿姆河、烏拉爾河、卡拉庫姆運河等,那裡水草豐美,是游牧民族的天堂。繁盛的絲綢之路上,商人的駝隊、馬隊在這裡輾轉,如果沿途都是沙漠,僅僅靠相隔遙遠的驛站,如何能給這些龐大的畜群和商人隊伍保障後勤供給?中亞應該是水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也只有這樣,才能孕育出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中的兩支──中亞的雅利安游牧民族(日爾曼游牧民族屬於這一支)、新疆一帶的阿勒泰語系游牧民族。另一支閃米特游牧民族(閃族)是在兩河流域孕育而出的。
問:
游牧民族的特性就是「動」,歐亞大陸所有民族幾乎都是游牧民族和農業土著民族的混合體。您在這方面做了長期的研究,想聽聽您的看法。
答:
雅利安游牧民族四處遷徙,有一支進入印度,和印度當地農業土著達羅毗荼人混合,後來又有白匈奴和蒙古人混進,這就構成了今天的印度人。雅利安游牧民族和波斯的土著混合的結果,成了今天的伊朗人。中國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是雅利安游牧民族的一支「塞種人」進入金城(今蘭州),但游牧民族不習慣定居,他們靜不下來,一直在不斷遷徙,塞種人從蘭州進入隴南,再到漢中平原、江漢平原,這個線路是完全可能的。
為什麼說是這條線路?歷史依據在哪裡?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楚文化和中原文化,這兩種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性,為什麼?就因為楚文化中有雅利安文化的成分。古代黃河流域的學者孔子、孟子很少提到崑崙山,但在楚國的屈原卻多次提到,《屈原.九歌.山鬼》說:「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屈原.天問》說:「崑崙懸圃,其居安在?」黃河流域的思想家不提崑崙,江漢一帶的學者文人卻多提,這就可以猜測,雅利安文明到了楚國,《九歌》就是草原民族的民歌、文學的再造。
雅利安游牧民族進入希臘,在邁錫尼文明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文明;雅利安游牧民族進入羅馬,創造了古羅馬文明。世界上幾個古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中國、印度、波斯文明都和雅利安游牧民族有關。雅利安民族帶到歐洲去的是草原文化。到歐洲時,歐洲已有原始農業,但他們的原始農業沒有發展起來,為什麼?因為游牧民族勇敢而不勤勞,把在戰爭中掠奪和俘虜來的奴隸當勞動力,讓他們從事農業勞動。農業勞動在歐洲一直被認為是低賤的事情,奴隸制結束,中歐又出現了較長時期的農奴制度,農業勞動一直是被歧視的。
4世紀時,由於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匈奴開始西遷,西元300年到800年,受匈奴西遷的影響,日爾曼游牧民族整部落、整部落地向歐洲縱深推進,建立了許許多多王國,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牧業民族與農業民族大融合,時間延續了500年,形成了今天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日爾曼民族的草原習氣很重,他們更加強化了歐洲的草原文化。歐洲的草原文化傳統能繼承下來,和貴族有直接關係,草原文化的傳承者和捍衛者是貴族,引領西歐文化的是貴族。
西歐的貴族和中國貴族大不相同,歐洲貴族是軍功貴族,在戰爭中立功的人被授予貴族身分,以後代代世襲。他們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高貴的血統,二是維護草原文化傳統。中國貴族是權貴,一批人掌握了朝政,子女家人都成為貴族,這種身分隨朝代的滅亡而消失。雅利安民族進入印度、波斯後,都成為主流民族,但進入中國的雅利安民族則被同化了,中國的農耕文化太強盛,草原文化一直沒有占到上風。
問:
東西方文化差別的根源在哪裡?
答:
歐亞板塊分成兩個明顯不同的文化圈,一個是草原文化傳統圈,一個是農耕文化圈。在東方,因為農業人口眾多,農業文化縝密完善,具有極強的同化力,游牧民族可以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甚至奪取政權建立帝國,但在文化上卻是徹底的失敗者。再強大的游牧民族進入東方農業文化網路後,就意味著把游牧民族從原始初民身上承傳下來的、人類在數百年時間錘鍊出來的、能保證和大自然抗爭的心理層次的文化含量化為烏有,而用農業民族心理層次的文化含量去代替。
而在歐洲,農業人口稀少,農業文化底子本來就稀薄,又受到游牧民族的頻頻破壞,一直建不起像中國那樣包羅萬象的農業文化體系,所以同化力非常差,牧業文化就不至於受到粉碎性的摧殘。那份從原始初民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遺產就得以保存,它就使歐洲的歷史保持了創造的活力。
問:
您還撰寫了一本《佔有論》,對東西方人的財富觀念做出了嶄新的解讀,並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比較。
答:
歐洲和亞洲文化有一個重要的不同,是財富佔有方式的不同。我在《佔有論》中詳細論述過這個觀點。人的生存就是要佔有,能佔有到需要的生活資料就能生存;反之就會被消滅。歐洲人繼承了原始人佔有財富的方法,即通過戰爭掠奪他人的財富。中國以及其他地區的農業民族從原始社會起,就對人類做出一個巨大的貢獻,即依靠勞動創造財富,向土地要財富,這就改變了原始人對財富的佔有方式。創造出了新的財富佔有方式,對這一貢獻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從此,人類不再用生命和鮮血來換取財富了,而是靠辛勤勞動來換取生存。因為對財富佔有方式的不同,也引出一系列的不同。
從體制上來說,中國是管理型社會,西方是契約式社會。中國人從事農業生產,是分散勞動,但有很多事情需要集體完成,要種地就需要灌溉,要灌溉就要興修水利,還要修建道路、橋樑等,都需要很多人來合作,所以就得靠管理、靠組織,這樣,中國就出現了金字塔式的官僚階層,金字塔頂端的是皇帝。這種管理結構完全是由生產需要決定的,如果沒有管理制度,農業社會就會是一盤散沙。管理最怕七嘴八舌,最好的方式就是專制,「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政令最好出自一人之口。當然,國王一人不可能實行對全國的管理,他需要一支完備的官僚隊伍。
歐洲繼承了原始民主制,在部落內訂幾條法規,讓大家遵守,有重大事件時,就在部落大會或長老會上討論決定。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有自己的公民大會,討論、決定部落各項重大問題,不能一人說了算,沒有總攬執行權力的最高官員,在這種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契約型社會。在契約型的基礎上就發展出後來的法制型社會。
在契約型社會中,人的活性心理元素得到高揚,人的生命爆發力就越來越強大;而管理型社會,要求百姓順從,百姓的整齊劃一是最方便管理的,而個性化和冒尖的人則要耗費較高的管理成本,所以管理層要把百姓變成統計平均數,把人消化在集體中,變成集體的一分子。要做到這樣,就必須貶低人的活性心理元素,宣導人的惰性心理元素。
西方文化是鬥爭文化,必須找對立面,形成的是二元對立思維,古希臘時各城邦都出去發展擴張主義,發展殖民地,古羅馬的擴張發展到極端,建立起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都沒有放棄擴張政策,英、法、德等國也都長期實行擴張主義路線。
中國人尚文、尚禮、尚情,中國長期以來推行「和」文化,和為貴,追求共生共存的「和」思維,說中國人愛好和平,確實有歷史淵源,因為中國人是靠勞動向土地要財富的,幾千年的歷史中,很少向四鄰發動侵略戰爭。隋唐時期侵略過朝鮮,就是因為那時深受草原文化的影響。
農耕文化是生生文化,草原文化是殺生文化。中國農民種糧、種樹、種菜、種花,是為了求生。中國人對「生」有著高度的評價,中國最早的經書《易經》中稱「易」為:「生生之謂易」。中國人重視生命,害怕流血。草原文化是殺生文化,要維持生計就要殺生,殺牛羊,殺野獸,沒有殺,就沒有生。他們看慣了流血和死亡,不懼怕死亡,也不懼怕殺戮。
問:
任何社會都有教化人的問題,宗教和儒家文化在這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他們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
答:
人類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身上存在著原始野性,一旦發作,就會產生破壞性。為了求得社會穩定,必須消除人的原始野性,中國最早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對人進行教化。最早出現的教化活動是宗教儀式,周朝強調「禮」,禮就是行為規範,後來儒家強調倫理道德教育,廣泛宣傳仁、義、禮、智、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
給歐亞大陸板塊一個新的歷史解釋
記者馮永芳問:
孟老,您歷時14年,完成了120萬字的巨著《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開創了人類草原文化學系統理論後,經過10年的研究,推出四十多萬字的巨著 《中國歷史新視角》上、下卷,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歷史。最近,您撰寫的《歐洲歷史新視角》初稿已完成,一個完整的草原文化體系將呈現給世界。在《歐洲歷史新視角》中,您對歐亞大陸板塊進行了連通性的思考,歐亞大陸板塊是一塊極其重要的板塊,幾乎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足以改變人類進程的事件都發生在這裡,為什麼這裡對人類歷史有那麼大的影響?
作者孟馳北答:
中亞是歐亞板塊的分水嶺,也是歐亞大陸古代文化資訊傳播的主要發源地,從前我一直沒想明白,中亞為何對世界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新疆社科院研究員王冶來先生提出一個觀點:在遠古時期,喜馬拉雅山的抬升還沒有完全屏絕印度洋暖濕氣流的進入,在當時的人類生存方式下,中亞是人類生存的「相對好環境」。水草豐茂,氣候溫和,極宜放牧。後來由於喜馬拉雅山的繼續抬升,這片土地接受的暖濕氣流越來越少,土地漸漸沙化,使亞歐大陸北部的草場退化,引發了游牧民族對草場的爭奪,加劇了游牧民族的流動性。
問:
從氣候學的角度來解釋文化現象,也頗有道理。
答:
是呀,這就可以解答我的疑惑了,中亞的七河流域,額爾濟斯河、伊黎河、錫爾河、阿姆河、烏拉爾河、卡拉庫姆運河等,那裡水草豐美,是游牧民族的天堂。繁盛的絲綢之路上,商人的駝隊、馬隊在這裡輾轉,如果沿途都是沙漠,僅僅靠相隔遙遠的驛站,如何能給這些龐大的畜群和商人隊伍保障後勤供給?中亞應該是水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也只有這樣,才能孕育出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中的兩支──中亞的雅利安游牧民族(日爾曼游牧民族屬於這一支)、新疆一帶的阿勒泰語系游牧民族。另一支閃米特游牧民族(閃族)是在兩河流域孕育而出的。
問:
游牧民族的特性就是「動」,歐亞大陸所有民族幾乎都是游牧民族和農業土著民族的混合體。您在這方面做了長期的研究,想聽聽您的看法。
答:
雅利安游牧民族四處遷徙,有一支進入印度,和印度當地農業土著達羅毗荼人混合,後來又有白匈奴和蒙古人混進,這就構成了今天的印度人。雅利安游牧民族和波斯的土著混合的結果,成了今天的伊朗人。中國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是雅利安游牧民族的一支「塞種人」進入金城(今蘭州),但游牧民族不習慣定居,他們靜不下來,一直在不斷遷徙,塞種人從蘭州進入隴南,再到漢中平原、江漢平原,這個線路是完全可能的。
為什麼說是這條線路?歷史依據在哪裡?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楚文化和中原文化,這兩種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性,為什麼?就因為楚文化中有雅利安文化的成分。古代黃河流域的學者孔子、孟子很少提到崑崙山,但在楚國的屈原卻多次提到,《屈原.九歌.山鬼》說:「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屈原.天問》說:「崑崙懸圃,其居安在?」黃河流域的思想家不提崑崙,江漢一帶的學者文人卻多提,這就可以猜測,雅利安文明到了楚國,《九歌》就是草原民族的民歌、文學的再造。
雅利安游牧民族進入希臘,在邁錫尼文明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文明;雅利安游牧民族進入羅馬,創造了古羅馬文明。世界上幾個古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中國、印度、波斯文明都和雅利安游牧民族有關。雅利安民族帶到歐洲去的是草原文化。到歐洲時,歐洲已有原始農業,但他們的原始農業沒有發展起來,為什麼?因為游牧民族勇敢而不勤勞,把在戰爭中掠奪和俘虜來的奴隸當勞動力,讓他們從事農業勞動。農業勞動在歐洲一直被認為是低賤的事情,奴隸制結束,中歐又出現了較長時期的農奴制度,農業勞動一直是被歧視的。
4世紀時,由於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匈奴開始西遷,西元300年到800年,受匈奴西遷的影響,日爾曼游牧民族整部落、整部落地向歐洲縱深推進,建立了許許多多王國,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牧業民族與農業民族大融合,時間延續了500年,形成了今天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日爾曼民族的草原習氣很重,他們更加強化了歐洲的草原文化。歐洲的草原文化傳統能繼承下來,和貴族有直接關係,草原文化的傳承者和捍衛者是貴族,引領西歐文化的是貴族。
西歐的貴族和中國貴族大不相同,歐洲貴族是軍功貴族,在戰爭中立功的人被授予貴族身分,以後代代世襲。他們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高貴的血統,二是維護草原文化傳統。中國貴族是權貴,一批人掌握了朝政,子女家人都成為貴族,這種身分隨朝代的滅亡而消失。雅利安民族進入印度、波斯後,都成為主流民族,但進入中國的雅利安民族則被同化了,中國的農耕文化太強盛,草原文化一直沒有占到上風。
問:
東西方文化差別的根源在哪裡?
答:
歐亞板塊分成兩個明顯不同的文化圈,一個是草原文化傳統圈,一個是農耕文化圈。在東方,因為農業人口眾多,農業文化縝密完善,具有極強的同化力,游牧民族可以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甚至奪取政權建立帝國,但在文化上卻是徹底的失敗者。再強大的游牧民族進入東方農業文化網路後,就意味著把游牧民族從原始初民身上承傳下來的、人類在數百年時間錘鍊出來的、能保證和大自然抗爭的心理層次的文化含量化為烏有,而用農業民族心理層次的文化含量去代替。
而在歐洲,農業人口稀少,農業文化底子本來就稀薄,又受到游牧民族的頻頻破壞,一直建不起像中國那樣包羅萬象的農業文化體系,所以同化力非常差,牧業文化就不至於受到粉碎性的摧殘。那份從原始初民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遺產就得以保存,它就使歐洲的歷史保持了創造的活力。
問:
您還撰寫了一本《佔有論》,對東西方人的財富觀念做出了嶄新的解讀,並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比較。
答:
歐洲和亞洲文化有一個重要的不同,是財富佔有方式的不同。我在《佔有論》中詳細論述過這個觀點。人的生存就是要佔有,能佔有到需要的生活資料就能生存;反之就會被消滅。歐洲人繼承了原始人佔有財富的方法,即通過戰爭掠奪他人的財富。中國以及其他地區的農業民族從原始社會起,就對人類做出一個巨大的貢獻,即依靠勞動創造財富,向土地要財富,這就改變了原始人對財富的佔有方式。創造出了新的財富佔有方式,對這一貢獻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從此,人類不再用生命和鮮血來換取財富了,而是靠辛勤勞動來換取生存。因為對財富佔有方式的不同,也引出一系列的不同。
從體制上來說,中國是管理型社會,西方是契約式社會。中國人從事農業生產,是分散勞動,但有很多事情需要集體完成,要種地就需要灌溉,要灌溉就要興修水利,還要修建道路、橋樑等,都需要很多人來合作,所以就得靠管理、靠組織,這樣,中國就出現了金字塔式的官僚階層,金字塔頂端的是皇帝。這種管理結構完全是由生產需要決定的,如果沒有管理制度,農業社會就會是一盤散沙。管理最怕七嘴八舌,最好的方式就是專制,「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政令最好出自一人之口。當然,國王一人不可能實行對全國的管理,他需要一支完備的官僚隊伍。
歐洲繼承了原始民主制,在部落內訂幾條法規,讓大家遵守,有重大事件時,就在部落大會或長老會上討論決定。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有自己的公民大會,討論、決定部落各項重大問題,不能一人說了算,沒有總攬執行權力的最高官員,在這種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契約型社會。在契約型的基礎上就發展出後來的法制型社會。
在契約型社會中,人的活性心理元素得到高揚,人的生命爆發力就越來越強大;而管理型社會,要求百姓順從,百姓的整齊劃一是最方便管理的,而個性化和冒尖的人則要耗費較高的管理成本,所以管理層要把百姓變成統計平均數,把人消化在集體中,變成集體的一分子。要做到這樣,就必須貶低人的活性心理元素,宣導人的惰性心理元素。
西方文化是鬥爭文化,必須找對立面,形成的是二元對立思維,古希臘時各城邦都出去發展擴張主義,發展殖民地,古羅馬的擴張發展到極端,建立起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都沒有放棄擴張政策,英、法、德等國也都長期實行擴張主義路線。
中國人尚文、尚禮、尚情,中國長期以來推行「和」文化,和為貴,追求共生共存的「和」思維,說中國人愛好和平,確實有歷史淵源,因為中國人是靠勞動向土地要財富的,幾千年的歷史中,很少向四鄰發動侵略戰爭。隋唐時期侵略過朝鮮,就是因為那時深受草原文化的影響。
農耕文化是生生文化,草原文化是殺生文化。中國農民種糧、種樹、種菜、種花,是為了求生。中國人對「生」有著高度的評價,中國最早的經書《易經》中稱「易」為:「生生之謂易」。中國人重視生命,害怕流血。草原文化是殺生文化,要維持生計就要殺生,殺牛羊,殺野獸,沒有殺,就沒有生。他們看慣了流血和死亡,不懼怕死亡,也不懼怕殺戮。
問:
任何社會都有教化人的問題,宗教和儒家文化在這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他們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
答:
人類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身上存在著原始野性,一旦發作,就會產生破壞性。為了求得社會穩定,必須消除人的原始野性,中國最早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對人進行教化。最早出現的教化活動是宗教儀式,周朝強調「禮」,禮就是行為規範,後來儒家強調倫理道德教育,廣泛宣傳仁、義、禮、智、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