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的塵封沉墜─君士坦丁堡的落日悲歌:皇室陰影、軍閥亂政與教會對抗,見證拜占庭帝國的輝煌與殞落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座千年不倒的城牆,如何在信仰與背叛中裂出第一道縫?
每一位皇帝的加冕,都是帝國命運的賭注與倒數計時
▎帝國,不只是歷史的記憶
拜占庭帝國,一個延續千年的文明傳奇,從古羅馬的餘燼中誕生,又在火與鐵的洗禮中重塑自己。本書從希拉克略的改革開始,揭開帝國在東西戰線上的進退得失,深入探討宮廷婚姻、繼承爭鬥與民意動盪,呈現一幅帝國內部權力重組的劇烈畫卷。
▎皇權之下,血與信仰交織
從聖像破壞到教會妥協,從伊琳娜女皇的攝政到巴西爾一世的崛起,每一位統治者都在信仰與權力之間掙扎。他們不僅與軍隊鬥,也與神職對峙,帝國的命運往往在一次詔令、一場兵變中逆轉。
▎文化光芒與權力暗影的交錯
馬其頓王朝帶來知識與法律的復興,編年史與典章制度重構了帝國的文明肌理。然而在文藝與學術興盛的背後,外戚干政、皇位爭奪仍如陰影般揮之不去,形成一種華麗卻矛盾的政治現實。
▎當秩序不再,亂世登場
隨著軍閥勢力壯大與宮廷政變頻仍,拜占庭逐步走向內耗與分裂。軍人、貴族與教會三方角力,逐步削弱皇權象徵,最終在塞爾柱與十字軍的多重干政下,帝國的疆界與信仰體系遭遇空前衝擊。
▎從沉沒中發光的文明遺產
即便最終淪陷,拜占庭的法律、語言、藝術與信仰卻未隨之消亡。它們傳入東歐與西歐,影響了俄羅斯的國教、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以及今日的宗教與歷史觀。本書最後一章,將帶你走入拜占庭留給現代世界的思想遺產。
[本書特色]
從權力遊戲到文化光輝,拜占庭帝國在千年歷史中不斷重塑自身。本書以故事化方式描繪皇室爭鬥、信仰矛盾、軍事征伐與政治改革,刻劃一個文明如何在內憂外患中生存、失衡與重生。透過生動章節與深刻視角,讀者得以重新認識這個曾經影響東西方世界的帝國靈魂。
每一位皇帝的加冕,都是帝國命運的賭注與倒數計時
▎帝國,不只是歷史的記憶
拜占庭帝國,一個延續千年的文明傳奇,從古羅馬的餘燼中誕生,又在火與鐵的洗禮中重塑自己。本書從希拉克略的改革開始,揭開帝國在東西戰線上的進退得失,深入探討宮廷婚姻、繼承爭鬥與民意動盪,呈現一幅帝國內部權力重組的劇烈畫卷。
▎皇權之下,血與信仰交織
從聖像破壞到教會妥協,從伊琳娜女皇的攝政到巴西爾一世的崛起,每一位統治者都在信仰與權力之間掙扎。他們不僅與軍隊鬥,也與神職對峙,帝國的命運往往在一次詔令、一場兵變中逆轉。
▎文化光芒與權力暗影的交錯
馬其頓王朝帶來知識與法律的復興,編年史與典章制度重構了帝國的文明肌理。然而在文藝與學術興盛的背後,外戚干政、皇位爭奪仍如陰影般揮之不去,形成一種華麗卻矛盾的政治現實。
▎當秩序不再,亂世登場
隨著軍閥勢力壯大與宮廷政變頻仍,拜占庭逐步走向內耗與分裂。軍人、貴族與教會三方角力,逐步削弱皇權象徵,最終在塞爾柱與十字軍的多重干政下,帝國的疆界與信仰體系遭遇空前衝擊。
▎從沉沒中發光的文明遺產
即便最終淪陷,拜占庭的法律、語言、藝術與信仰卻未隨之消亡。它們傳入東歐與西歐,影響了俄羅斯的國教、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以及今日的宗教與歷史觀。本書最後一章,將帶你走入拜占庭留給現代世界的思想遺產。
[本書特色]
從權力遊戲到文化光輝,拜占庭帝國在千年歷史中不斷重塑自身。本書以故事化方式描繪皇室爭鬥、信仰矛盾、軍事征伐與政治改革,刻劃一個文明如何在內憂外患中生存、失衡與重生。透過生動章節與深刻視角,讀者得以重新認識這個曾經影響東西方世界的帝國靈魂。
目錄
序言 千年帝國的餘光:拜占庭的歷史厚度與當代意義
第一章 帝國的承繼與重構:希拉克略的改革與隱憂
第二章 王朝交替中的鬥爭與動盪:從君士坦丁四世到利奧三世
第三章 皇室與信仰之爭:
從君士坦丁五世到伊琳娜女皇
第四章 動盪中的秩序重建:從米海爾三世到巴西爾一世
第五章 學問與權力的交錯:馬其頓王朝的文化與政治遺產
第六章 帝國的盛極與潰敗:巴西爾二世與軍事霸權的代價
第七章 衰敗的回音:宮廷政變與軍閥政治的交織
第八章 邊境烽火與十字軍干政:東西世界的衝撞
第九章 君士坦丁堡的終章:最後皇帝與最終戰役
第十章 文明的轉生:拜占庭遺產與世界歷史
第一章 帝國的承繼與重構:希拉克略的改革與隱憂
第二章 王朝交替中的鬥爭與動盪:從君士坦丁四世到利奧三世
第三章 皇室與信仰之爭:
從君士坦丁五世到伊琳娜女皇
第四章 動盪中的秩序重建:從米海爾三世到巴西爾一世
第五章 學問與權力的交錯:馬其頓王朝的文化與政治遺產
第六章 帝國的盛極與潰敗:巴西爾二世與軍事霸權的代價
第七章 衰敗的回音:宮廷政變與軍閥政治的交織
第八章 邊境烽火與十字軍干政:東西世界的衝撞
第九章 君士坦丁堡的終章:最後皇帝與最終戰役
第十章 文明的轉生:拜占庭遺產與世界歷史
試閱
第五章 學問與權力的交錯:馬其頓王朝的文化與政治遺產
第一節 利奧六世的哲學王美名
利奧六世(Leo VI),又被後世尊稱為「哲學家皇帝」,是馬其頓王朝第二位統治者,自西元886年即位以來,其統治歷經四十餘年,在政治、法律、文化與宗教各層面皆留下深刻印記。他的治理風格兼具思辨性與制度性,在拜占庭史上塑造出一種少見的「學者皇帝」形象。
利奧的知識涵養與語言才華在即位之前即已廣受讚譽。他不僅熟稔古典希臘文學,亦擅長拉丁語、法律條文與神學辯證。他的私人圖書館藏書豐富,包含大量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與早期教父文集。他以哲學訓練與法理思維面對政務決策,與先前多倚賴軍功或宮廷血統統治者迥異。
在法律體系方面,利奧六世最偉大的政績即為完成《巴西利卡法典》的編纂與頒布。該法典在其父巴西爾一世原始編纂基礎上,整合並更新拜占庭長期累積的羅馬法資產,重新以希臘語條文化呈現,使法律適用性更為廣泛,亦為後世東正教世界奠定法學根基。此舉展現出利奧對制度化治理與公正行政的重視,也反映出哲學王統治中的理性主義取向。
除了法制建設,利奧亦著有多部作品,如《講道集》(Homilies)、《論戰術》(Tactica)與《訓誡錄》(Book of the Eparch)等,涵蓋宗教、軍事與經濟領域。他特別重視皇室教育與官僚訓練,主張「帝王之道不僅靠劍,更需靠理」。這種融合理性與權威的政治形象,為其贏得拜占庭士大夫階層的尊重,也使他成為文人政權的範例。
然而,利奧的哲學王形象並非毫無瑕疵。他在宗教政策上多次與教會發生衝突,尤其在婚姻問題上引發嚴重爭議。他先後娶四位皇后,其中第四位佐伊.卡波諾普西娜(Zoe Carbonopsina)為生下繼承人而強行迎娶,觸怒教會,導致與牧首尼古拉一世產生嚴重對立,後者甚至拒絕為皇子施洗。這場風波揭露出利奧在實踐哲學治理時,亦無法完全擺脫皇室繼承與政治現實的壓力。
儘管如此,利奧六世的文治實績仍成為後世對他高度評價的核心。他成功使馬其頓王朝邁入制度穩定與文化繁榮的階段,並為其子君士坦丁七世留下良好學術與治理傳統。君士坦丁七世後來延續其父政策,強化文學與歷史書寫,完成多部帝國歷史文獻,也進一步確立馬其頓王朝作為「文治中興」代名詞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宮廷與教會之間的摩擦
利奧六世的統治時期,儘管在文化與法治上開創文治新局,卻也因宗教政策與個人婚姻問題而與教會產生劇烈摩擦,突顯出拜占庭帝國內部皇權與教權長期並存卻不斷拉鋸的緊張關係。
最具爭議的事件即為「第四婚風波」。拜占庭教會自古以來視三次婚姻為上限,四婚則被視為不合教規、褻瀆聖禮。然而,由於利奧六世前三任皇后皆未能誕下男嗣,他為延續皇統,不得不迎娶佐伊.卡波諾普西娜為第四任皇后。此舉不僅違反教會規範,更直接觸怒了當時的牧首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 Mystikos)。
尼古拉一世堅決反對利奧的第四婚,並拒絕為其子君士坦丁施洗,甚至公開宣布皇帝已墮入「淫亂與褻聖」的罪中。這場公開對抗一度將皇權與教會置於決裂邊緣,引發宮廷內部與神職圈層的極大動盪。利奧被迫暫時讓步,將佐伊從皇后冊封中除名,並暫緩兒子的公開儀式。
然而,利奧並未長久忍讓。為保障子嗣合法性與皇權穩定,他迅速罷黜尼古拉,改任教義較為寬容的尤菲米烏斯(Euthymius)為牧首。尤菲米烏斯隨後為君士坦丁施洗,並協助皇帝修補皇室與教會的名義裂痕。這一人事更替實質削弱教會自主性,使牧首職位更趨向皇帝任命權的延伸。
但此舉亦非毫無代價。教會高層對尤菲米烏斯的正統性產生質疑,進一步激發神學爭論與宗教圈分裂。部分修道院公開抗議宮廷干涉宗教事務,部分主教則拒絕與新任牧首共祭,造成教內分歧。甚至有反對者撰文批判皇帝為「披著哲學外衣的無神者」。
除婚姻爭議外,利奧六世對聖禮與禮拜儀式之干預亦引發教會不滿。他推行禮拜語言簡化、典禮縮時等措施,希望提升信徒參與度,但此舉被守舊派視為「皇帝干政神事」,違反教義自主原則。他亦嘗試規範修道院財產與人事任命權,使教會資源與人事逐漸納入國家治理體系,進一步引起神職階層反彈。
從這些爭議可見,利奧六世試圖建立一個由皇權主導、教會配合的「協同治理模式」,卻在實踐中多次踩踏教會自主底線。這種「哲學王」型統治者在推動理性改革之餘,忽略宗教情感與制度傳統之韌性,最終導致皇權與教會的雙向消耗。
利奧六世後期雖成功維繫統治穩定,卻在宗教事務上的干預留下深刻裂痕。後來君士坦丁七世繼位後,便致力於修補這些關係,恢復牧首權威,重申教會自主,反映出馬其頓王朝皇室對於宗教與政治關係的再調整需求。
第三節 法律編纂與宗教立法
在拜占庭帝國的歷史長河中,利奧六世的統治以其龐大的法律工程與宗教法制調整留下深遠影響。他不僅延續父親巴西爾一世的立法計畫,更以哲學王之姿,試圖透過制度的重新建構來界定皇權與信仰、俗世與神權之間的權力疆界。
最具代表性的法典成果,莫過於《巴西利卡法典》。該法典原由巴西爾一世發起,企圖將查士丁尼時代以拉丁文頒行的《民法大全》重新編譯為通行的希臘語,並簡化內容以利行政實用。利奧六世繼位後親自監督完成這部龐大的法律工程,使其達到六十卷、涵蓋私法、刑法、訴訟程序乃至行政規範的完整體系。《巴西利卡法典》成為東羅馬帝國直至其末期的主要法律依據,也為後來東正教地區的法律傳統奠定基礎。
法典編纂的過程中,利奧不僅整合羅馬法的世俗原則,亦積極納入基督教教義與宗教實踐。他頒布《法律》,針對婚姻、繼承、教會財產與修道院規制提出具體法條,試圖使宗教秩序與法律體系融合為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令,是關於婚姻制度的條文化。利奧對婚姻次數、結婚年齡與合法程序進行細緻規範,並賦予教會在婚姻裁決中的具體角色。他要求所有婚姻必須經由主教認證,否則視為非法聯姻。此一措施既鞏固教會對婚姻神聖性的定義,也使國家得以透過教會機構掌握人口、財產與繼承事務。
然而,在宗教立法方面,利奧亦展示出控制傾向。他對異端與異教的打壓延續前朝政策,明令禁止巫術儀式、猶太教公開聚會,並對未受洗的異族居民進行限制性規範。儘管此舉表面維護信仰純潔,實則進一步強化皇權對宗教空間的主導權,令教會在其法律體系中逐漸淪為行政附屬。
利奧亦積極規範修道院與主教財政。他下令所有修道院須向皇室申報財產與土地來源,並設立巡察官制度審核修道團體開支與募捐行為。雖以防止濫用信仰為名,卻實質收編教會財政自主權,進一步將宗教機構納入帝國治理架構。
值得注意的是,利奧所建構的法律體系,不僅是工具性的治理手段,更反映其對帝國文明秩序的理性信仰。他認為「法律乃帝國之骨」,主張帝王應具法學素養,並能親自撰修與詮釋律令。他親自講授法律於皇宮學院,並鼓勵宮廷子弟習法,開啟拜占庭政治與法律日益結合的先聲。
第一節 利奧六世的哲學王美名
利奧六世(Leo VI),又被後世尊稱為「哲學家皇帝」,是馬其頓王朝第二位統治者,自西元886年即位以來,其統治歷經四十餘年,在政治、法律、文化與宗教各層面皆留下深刻印記。他的治理風格兼具思辨性與制度性,在拜占庭史上塑造出一種少見的「學者皇帝」形象。
利奧的知識涵養與語言才華在即位之前即已廣受讚譽。他不僅熟稔古典希臘文學,亦擅長拉丁語、法律條文與神學辯證。他的私人圖書館藏書豐富,包含大量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與早期教父文集。他以哲學訓練與法理思維面對政務決策,與先前多倚賴軍功或宮廷血統統治者迥異。
在法律體系方面,利奧六世最偉大的政績即為完成《巴西利卡法典》的編纂與頒布。該法典在其父巴西爾一世原始編纂基礎上,整合並更新拜占庭長期累積的羅馬法資產,重新以希臘語條文化呈現,使法律適用性更為廣泛,亦為後世東正教世界奠定法學根基。此舉展現出利奧對制度化治理與公正行政的重視,也反映出哲學王統治中的理性主義取向。
除了法制建設,利奧亦著有多部作品,如《講道集》(Homilies)、《論戰術》(Tactica)與《訓誡錄》(Book of the Eparch)等,涵蓋宗教、軍事與經濟領域。他特別重視皇室教育與官僚訓練,主張「帝王之道不僅靠劍,更需靠理」。這種融合理性與權威的政治形象,為其贏得拜占庭士大夫階層的尊重,也使他成為文人政權的範例。
然而,利奧的哲學王形象並非毫無瑕疵。他在宗教政策上多次與教會發生衝突,尤其在婚姻問題上引發嚴重爭議。他先後娶四位皇后,其中第四位佐伊.卡波諾普西娜(Zoe Carbonopsina)為生下繼承人而強行迎娶,觸怒教會,導致與牧首尼古拉一世產生嚴重對立,後者甚至拒絕為皇子施洗。這場風波揭露出利奧在實踐哲學治理時,亦無法完全擺脫皇室繼承與政治現實的壓力。
儘管如此,利奧六世的文治實績仍成為後世對他高度評價的核心。他成功使馬其頓王朝邁入制度穩定與文化繁榮的階段,並為其子君士坦丁七世留下良好學術與治理傳統。君士坦丁七世後來延續其父政策,強化文學與歷史書寫,完成多部帝國歷史文獻,也進一步確立馬其頓王朝作為「文治中興」代名詞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宮廷與教會之間的摩擦
利奧六世的統治時期,儘管在文化與法治上開創文治新局,卻也因宗教政策與個人婚姻問題而與教會產生劇烈摩擦,突顯出拜占庭帝國內部皇權與教權長期並存卻不斷拉鋸的緊張關係。
最具爭議的事件即為「第四婚風波」。拜占庭教會自古以來視三次婚姻為上限,四婚則被視為不合教規、褻瀆聖禮。然而,由於利奧六世前三任皇后皆未能誕下男嗣,他為延續皇統,不得不迎娶佐伊.卡波諾普西娜為第四任皇后。此舉不僅違反教會規範,更直接觸怒了當時的牧首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 Mystikos)。
尼古拉一世堅決反對利奧的第四婚,並拒絕為其子君士坦丁施洗,甚至公開宣布皇帝已墮入「淫亂與褻聖」的罪中。這場公開對抗一度將皇權與教會置於決裂邊緣,引發宮廷內部與神職圈層的極大動盪。利奧被迫暫時讓步,將佐伊從皇后冊封中除名,並暫緩兒子的公開儀式。
然而,利奧並未長久忍讓。為保障子嗣合法性與皇權穩定,他迅速罷黜尼古拉,改任教義較為寬容的尤菲米烏斯(Euthymius)為牧首。尤菲米烏斯隨後為君士坦丁施洗,並協助皇帝修補皇室與教會的名義裂痕。這一人事更替實質削弱教會自主性,使牧首職位更趨向皇帝任命權的延伸。
但此舉亦非毫無代價。教會高層對尤菲米烏斯的正統性產生質疑,進一步激發神學爭論與宗教圈分裂。部分修道院公開抗議宮廷干涉宗教事務,部分主教則拒絕與新任牧首共祭,造成教內分歧。甚至有反對者撰文批判皇帝為「披著哲學外衣的無神者」。
除婚姻爭議外,利奧六世對聖禮與禮拜儀式之干預亦引發教會不滿。他推行禮拜語言簡化、典禮縮時等措施,希望提升信徒參與度,但此舉被守舊派視為「皇帝干政神事」,違反教義自主原則。他亦嘗試規範修道院財產與人事任命權,使教會資源與人事逐漸納入國家治理體系,進一步引起神職階層反彈。
從這些爭議可見,利奧六世試圖建立一個由皇權主導、教會配合的「協同治理模式」,卻在實踐中多次踩踏教會自主底線。這種「哲學王」型統治者在推動理性改革之餘,忽略宗教情感與制度傳統之韌性,最終導致皇權與教會的雙向消耗。
利奧六世後期雖成功維繫統治穩定,卻在宗教事務上的干預留下深刻裂痕。後來君士坦丁七世繼位後,便致力於修補這些關係,恢復牧首權威,重申教會自主,反映出馬其頓王朝皇室對於宗教與政治關係的再調整需求。
第三節 法律編纂與宗教立法
在拜占庭帝國的歷史長河中,利奧六世的統治以其龐大的法律工程與宗教法制調整留下深遠影響。他不僅延續父親巴西爾一世的立法計畫,更以哲學王之姿,試圖透過制度的重新建構來界定皇權與信仰、俗世與神權之間的權力疆界。
最具代表性的法典成果,莫過於《巴西利卡法典》。該法典原由巴西爾一世發起,企圖將查士丁尼時代以拉丁文頒行的《民法大全》重新編譯為通行的希臘語,並簡化內容以利行政實用。利奧六世繼位後親自監督完成這部龐大的法律工程,使其達到六十卷、涵蓋私法、刑法、訴訟程序乃至行政規範的完整體系。《巴西利卡法典》成為東羅馬帝國直至其末期的主要法律依據,也為後來東正教地區的法律傳統奠定基礎。
法典編纂的過程中,利奧不僅整合羅馬法的世俗原則,亦積極納入基督教教義與宗教實踐。他頒布《法律》,針對婚姻、繼承、教會財產與修道院規制提出具體法條,試圖使宗教秩序與法律體系融合為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令,是關於婚姻制度的條文化。利奧對婚姻次數、結婚年齡與合法程序進行細緻規範,並賦予教會在婚姻裁決中的具體角色。他要求所有婚姻必須經由主教認證,否則視為非法聯姻。此一措施既鞏固教會對婚姻神聖性的定義,也使國家得以透過教會機構掌握人口、財產與繼承事務。
然而,在宗教立法方面,利奧亦展示出控制傾向。他對異端與異教的打壓延續前朝政策,明令禁止巫術儀式、猶太教公開聚會,並對未受洗的異族居民進行限制性規範。儘管此舉表面維護信仰純潔,實則進一步強化皇權對宗教空間的主導權,令教會在其法律體系中逐漸淪為行政附屬。
利奧亦積極規範修道院與主教財政。他下令所有修道院須向皇室申報財產與土地來源,並設立巡察官制度審核修道團體開支與募捐行為。雖以防止濫用信仰為名,卻實質收編教會財政自主權,進一步將宗教機構納入帝國治理架構。
值得注意的是,利奧所建構的法律體系,不僅是工具性的治理手段,更反映其對帝國文明秩序的理性信仰。他認為「法律乃帝國之骨」,主張帝王應具法學素養,並能親自撰修與詮釋律令。他親自講授法律於皇宮學院,並鼓勵宮廷子弟習法,開啟拜占庭政治與法律日益結合的先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