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蘭西的閒話:我看法國文化精神
融合最貼近的人文觀察與親身體驗的生活點滴,帶你從裡到外看盡法國!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旅居法國二十五年的鄭寶娟,以既在地又外來的獨特眼光,融合最貼近的人文觀察與親身體驗的生活點滴,帶你從裡到外看盡法國!
法國,在一般人眼中是集浪漫、時尚、文藝氣息於一身,美麗卻模糊的名詞。但對長期旅居法國的鄭寶娟而言,它有太多故事可以說。
信奉「玩樂第一,工作第二」的法國人,一頓飯可以吃上兩三個小時,度假一個月還嫌太少,生活步調之悠哉,缺乏時間觀念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深信「吃不好等於白活」,開懷大嚼,從不汲汲營營於減肥。乍看之下活得開懷自在的法國人,卻同時也是歐盟國家中最常服用鎮定劑、最愛當公務人員、最怕搬家的;說話小動作特別多、話風輕飄飄的法國人給人外向的印象,但他們卻連鄰居都當成隱形人,可以幾十年不相往來,如果一個獨居者在巴黎死去,屍體可能在斷氣的七年又九個月後才被發現!
全書談法國的光輝燦爛,也描繪它身後的陰影。如設計師一般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捕捉法國永恆不變的文化與精神底蘊,使書中閒話有了美麗的重量。
本書特色
★ 作者旅居法國二十五年,深度觀察法國的所見所聞。不走觀光客走馬看花式的行程,深入一般人對法國浪漫想像的背後,從法國的民族性、社會現象談到文化與歷史,以其生花妙筆加上敏銳觀察力和旁徵博引的信手拈來,帶讀者了解法國文化與人文精神!
				法國,在一般人眼中是集浪漫、時尚、文藝氣息於一身,美麗卻模糊的名詞。但對長期旅居法國的鄭寶娟而言,它有太多故事可以說。
信奉「玩樂第一,工作第二」的法國人,一頓飯可以吃上兩三個小時,度假一個月還嫌太少,生活步調之悠哉,缺乏時間觀念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深信「吃不好等於白活」,開懷大嚼,從不汲汲營營於減肥。乍看之下活得開懷自在的法國人,卻同時也是歐盟國家中最常服用鎮定劑、最愛當公務人員、最怕搬家的;說話小動作特別多、話風輕飄飄的法國人給人外向的印象,但他們卻連鄰居都當成隱形人,可以幾十年不相往來,如果一個獨居者在巴黎死去,屍體可能在斷氣的七年又九個月後才被發現!
全書談法國的光輝燦爛,也描繪它身後的陰影。如設計師一般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捕捉法國永恆不變的文化與精神底蘊,使書中閒話有了美麗的重量。
本書特色
★ 作者旅居法國二十五年,深度觀察法國的所見所聞。不走觀光客走馬看花式的行程,深入一般人對法國浪漫想像的背後,從法國的民族性、社會現象談到文化與歷史,以其生花妙筆加上敏銳觀察力和旁徵博引的信手拈來,帶讀者了解法國文化與人文精神!
目錄
						推薦序  邱坤良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自序)
。好吃好玩好時尚:法國人這樣生活
我所認識的法國人
玩樂第一工作第二
天字第一號狗痴
鄰居節
吃不好等於白活
咖啡與沙龍
香奈兒的巴黎
名牌:奢華的同義字
到麗都當王
。法國靈魂裡的香頌:文化與社會制度
艾菲爾鐵塔上的雄雞
沒有摩天樓群與霓虹燈海的巴黎
刻在城市眉棱上的名字
法國女人真幸運
從「French kiss」到「婚前財產公證」
法國越來越八卦
鄉土是我們生存的根基
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
政府:劫富濟貧的義俠羅賓漢
銀髮的「新興世代」
從「二輪選舉」談到「左右共治」
。永遠的情人:點綴法國的歷史與風流人物
斷頭臺與五個共和
一場「深沉的對打」
比司法豁免權靈光的隨身護符
莒哈絲的不倫戀
愛情的烏托邦
以筆當劍鋤除人間不義的雨果
知識份子之死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自序)
。好吃好玩好時尚:法國人這樣生活
我所認識的法國人
玩樂第一工作第二
天字第一號狗痴
鄰居節
吃不好等於白活
咖啡與沙龍
香奈兒的巴黎
名牌:奢華的同義字
到麗都當王
。法國靈魂裡的香頌:文化與社會制度
艾菲爾鐵塔上的雄雞
沒有摩天樓群與霓虹燈海的巴黎
刻在城市眉棱上的名字
法國女人真幸運
從「French kiss」到「婚前財產公證」
法國越來越八卦
鄉土是我們生存的根基
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
政府:劫富濟貧的義俠羅賓漢
銀髮的「新興世代」
從「二輪選舉」談到「左右共治」
。永遠的情人:點綴法國的歷史與風流人物
斷頭臺與五個共和
一場「深沉的對打」
比司法豁免權靈光的隨身護符
莒哈絲的不倫戀
愛情的烏托邦
以筆當劍鋤除人間不義的雨果
知識份子之死
序/導讀
						  自序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
蔡明亮的電影《你那邊幾點》裡,主角小康透過一只標示兩種時間的腕錶,去追想他女友在巴黎的日常活動。台北與巴黎的夏令時差是六個小時,冬令時差則再加一小時,巴黎是個不能與他同步作息的陌生國度。他買了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的《四百擊》,要把巴黎看個真確,然而那個巴黎存在於他出生之前,已成過去。到了巴黎的他女友,置身於寒風瑟瑟滿眼蕭索的異國街道,因為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隔閡,被囚在冰雪岩石大夜般的孤獨裡,與過眼的人事物毫無交流,只留下錯失的遺憾。
小康和他女友的遭遇使我想起出發到法國前後的我。為了不至於在異國迷失,我曾透過大量印刷與影像資料去了解這個國家,也叩訪不少居住過法國的同胞,聽他們講述親身經歷,自認做了進入異文化的充足準備。可涉足法蘭西的土地後,仍不斷受到激烈的文化震撼,才發現中國人,尤其是台灣人,面對的主要是美日兩國,多大一部份的世界始終在我們所謂的「世界視野」之外,而那種殘缺的世界視野,必然存在著嚴重的盲區。
轉眼之間,我在法國已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馬上要與在母國生活過的時間等長了,有時午夜夢迴,回想起在台灣生活的種種,總有彷如隔世之感。《你那邊幾點》電影裡小康亡故的父親末了出現在巴黎,朝著協和廣場的摩天輪走去,彷彿開始了另一次輪迴,這個情節也看得我於心戚戚。做為一個外來者,空降到一個如此異己的文化環境裡,由牙牙學語開始,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也都得從頭學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好幾年時間,每回買棍子麵包總是吃一半丟一半,因為那種內綿外焦的麵包置於室溫中兩三小時就變得又乾又硬,直到有一天看一個鄰居買了一大綑回家,問他那麼多麵包不怕吃不完丟了可惜嗎,他告訴我棍子麵包可以切段儲存在冷凍庫,每次酌量取出用微波爐解凍,吃起來跟剛出爐的新鮮貨幾乎沒兩樣。才發現生活本身事事皆學問,因為沒有父母親長手把手的經驗傳遞,全得靠自己虛心學與虛心問,簡直像重頭活了一遍。
這就說到做個外來者的好處了。融入那個新世界的實際需要使得因循苟且變得不可能,好奇心與求知慾重新被激活,閱讀和旅行的興致也跟著甦醒,這兩者都是一門觀看的藝術,透過別人來照見自己。然而時日一久,什麼是「別人」什麼是「自己」的界限就模糊了,我進入的那個法國往往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深,它是鏡像的兩面,因為於她,我早已不是個觀光客、過路者,而是一個公民、家庭成員,一個落戶者。
然而越深入法國文化,它越是歧義叢生。這個人口佔全球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國家,產生了最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全世界農業出口、核能生產、觀光旅遊、奢侈品出口的第一大強國,是太空與軍備、音像文化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國,是世界衛生組織欽定的醫療保健制度最健全的國家,國民平均壽命與日本並列世界最高,各為東西兩大長壽國,女性達到八十四歲、男性達到七十七歲的高壽,還以每年一個季度的長度繼續增加著。它又充滿樂觀前瞻的精神,是西歐國家中唯一一個每名婦女生育超過兩個孩子的國家,出生率超過死亡率四十個百分點。
這個進步的工業國家,優秀人才與企業卻在超重稅負的壓迫下被迫離鄉背井另覓前途。最具原創力的民族卻逐漸淪為文化守成主義者,用限制配額與政府津貼來保護本國文化工業。社會保險幾乎掏空了國庫,可老百姓卻還拼命買保險、吞鎮定劑、抗拒出門遷徙轉業,寧可幹公務人員捧鐵飯碗也不願意進入私人企業去大展長才。所以當美國總統歐巴馬爭取改革體制實踐社會「公平的再分配」,建立全面醫療保險制度時,才會被保守的共和黨人譏為是在開「法國式的進化倒車」!
同時我也見證並參與了《巴黎競賽報》描述的那場「比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更澈底的革命」─近二十年來,法國人正逐漸擺脫害怕冒風險的習性,開始信任起金融家與投資顧問,對土地與房產的興趣慢慢轉移到股市。並且開放襟懷接納外來移民,成了歐共體國家中移民入籍的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對變化與遷徙也不再疑慮重重,二○一二年有近三百萬法國公民在海外就業,有三萬多家法國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立分號,並且創立了無數如「無國界醫生」那類非官方的龐大國際慈善機構。
二十幾年來對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觀察體悟終於有了進行全面性爬梳與整理的機會了。下筆時,謹記大學者金克木先生的曉喻:「文化就是國情,就是國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所以我就以直接寫法國人來寫法國文化,而且遵循金先生所說的:「不僅要找出抽象模式,更要舉出具體事例。」盡量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做驗證。同時也援用《鏡像下的日本人》(Behind the Mask)那本研究日本國民性之大著的做法,借文藝作品中的經典人物與事例來解說某種普遍的思想與行為傾向,該書作者相信:「虛構與現實之間沒有界碑,人們腦中的期望也是現實人生的重要部份,文藝作品中的英雄不是從天而降的,他們就長在社會的土壤之上。」希望收錄到這個集子的文字,不是些有口無心的俗見,也不是點到為止的印象式學問,這種寫法,是有些兒「種莊稼當花兒看」,裡頭有來自典籍的人文血脈情緣,更有我自己這份家常的點滴會心。
我極不願讓寫作成為學院才女幹的技術活,熟極而流地生產既能討好市場也能取悅文評家的文字,我給自己設立的品檢標準是「沒有亂砍樹」─—既然出書需要消耗大量紙張,而紙張的取得端靠砍伐森林,那麼就力圖把文章寫得有內容有觀點,免得白白浪費森林資源。我也深為自己不用電腦所以從不上網路而自豪,這保證了我的文字透出來的將永遠不會是光碟的氣息。
鄭寶娟 二○一二年六月于巴黎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
蔡明亮的電影《你那邊幾點》裡,主角小康透過一只標示兩種時間的腕錶,去追想他女友在巴黎的日常活動。台北與巴黎的夏令時差是六個小時,冬令時差則再加一小時,巴黎是個不能與他同步作息的陌生國度。他買了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的《四百擊》,要把巴黎看個真確,然而那個巴黎存在於他出生之前,已成過去。到了巴黎的他女友,置身於寒風瑟瑟滿眼蕭索的異國街道,因為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隔閡,被囚在冰雪岩石大夜般的孤獨裡,與過眼的人事物毫無交流,只留下錯失的遺憾。
小康和他女友的遭遇使我想起出發到法國前後的我。為了不至於在異國迷失,我曾透過大量印刷與影像資料去了解這個國家,也叩訪不少居住過法國的同胞,聽他們講述親身經歷,自認做了進入異文化的充足準備。可涉足法蘭西的土地後,仍不斷受到激烈的文化震撼,才發現中國人,尤其是台灣人,面對的主要是美日兩國,多大一部份的世界始終在我們所謂的「世界視野」之外,而那種殘缺的世界視野,必然存在著嚴重的盲區。
轉眼之間,我在法國已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馬上要與在母國生活過的時間等長了,有時午夜夢迴,回想起在台灣生活的種種,總有彷如隔世之感。《你那邊幾點》電影裡小康亡故的父親末了出現在巴黎,朝著協和廣場的摩天輪走去,彷彿開始了另一次輪迴,這個情節也看得我於心戚戚。做為一個外來者,空降到一個如此異己的文化環境裡,由牙牙學語開始,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也都得從頭學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好幾年時間,每回買棍子麵包總是吃一半丟一半,因為那種內綿外焦的麵包置於室溫中兩三小時就變得又乾又硬,直到有一天看一個鄰居買了一大綑回家,問他那麼多麵包不怕吃不完丟了可惜嗎,他告訴我棍子麵包可以切段儲存在冷凍庫,每次酌量取出用微波爐解凍,吃起來跟剛出爐的新鮮貨幾乎沒兩樣。才發現生活本身事事皆學問,因為沒有父母親長手把手的經驗傳遞,全得靠自己虛心學與虛心問,簡直像重頭活了一遍。
這就說到做個外來者的好處了。融入那個新世界的實際需要使得因循苟且變得不可能,好奇心與求知慾重新被激活,閱讀和旅行的興致也跟著甦醒,這兩者都是一門觀看的藝術,透過別人來照見自己。然而時日一久,什麼是「別人」什麼是「自己」的界限就模糊了,我進入的那個法國往往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深,它是鏡像的兩面,因為於她,我早已不是個觀光客、過路者,而是一個公民、家庭成員,一個落戶者。
然而越深入法國文化,它越是歧義叢生。這個人口佔全球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國家,產生了最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全世界農業出口、核能生產、觀光旅遊、奢侈品出口的第一大強國,是太空與軍備、音像文化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國,是世界衛生組織欽定的醫療保健制度最健全的國家,國民平均壽命與日本並列世界最高,各為東西兩大長壽國,女性達到八十四歲、男性達到七十七歲的高壽,還以每年一個季度的長度繼續增加著。它又充滿樂觀前瞻的精神,是西歐國家中唯一一個每名婦女生育超過兩個孩子的國家,出生率超過死亡率四十個百分點。
這個進步的工業國家,優秀人才與企業卻在超重稅負的壓迫下被迫離鄉背井另覓前途。最具原創力的民族卻逐漸淪為文化守成主義者,用限制配額與政府津貼來保護本國文化工業。社會保險幾乎掏空了國庫,可老百姓卻還拼命買保險、吞鎮定劑、抗拒出門遷徙轉業,寧可幹公務人員捧鐵飯碗也不願意進入私人企業去大展長才。所以當美國總統歐巴馬爭取改革體制實踐社會「公平的再分配」,建立全面醫療保險制度時,才會被保守的共和黨人譏為是在開「法國式的進化倒車」!
同時我也見證並參與了《巴黎競賽報》描述的那場「比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更澈底的革命」─近二十年來,法國人正逐漸擺脫害怕冒風險的習性,開始信任起金融家與投資顧問,對土地與房產的興趣慢慢轉移到股市。並且開放襟懷接納外來移民,成了歐共體國家中移民入籍的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對變化與遷徙也不再疑慮重重,二○一二年有近三百萬法國公民在海外就業,有三萬多家法國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立分號,並且創立了無數如「無國界醫生」那類非官方的龐大國際慈善機構。
二十幾年來對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觀察體悟終於有了進行全面性爬梳與整理的機會了。下筆時,謹記大學者金克木先生的曉喻:「文化就是國情,就是國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所以我就以直接寫法國人來寫法國文化,而且遵循金先生所說的:「不僅要找出抽象模式,更要舉出具體事例。」盡量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做驗證。同時也援用《鏡像下的日本人》(Behind the Mask)那本研究日本國民性之大著的做法,借文藝作品中的經典人物與事例來解說某種普遍的思想與行為傾向,該書作者相信:「虛構與現實之間沒有界碑,人們腦中的期望也是現實人生的重要部份,文藝作品中的英雄不是從天而降的,他們就長在社會的土壤之上。」希望收錄到這個集子的文字,不是些有口無心的俗見,也不是點到為止的印象式學問,這種寫法,是有些兒「種莊稼當花兒看」,裡頭有來自典籍的人文血脈情緣,更有我自己這份家常的點滴會心。
我極不願讓寫作成為學院才女幹的技術活,熟極而流地生產既能討好市場也能取悅文評家的文字,我給自己設立的品檢標準是「沒有亂砍樹」─—既然出書需要消耗大量紙張,而紙張的取得端靠砍伐森林,那麼就力圖把文章寫得有內容有觀點,免得白白浪費森林資源。我也深為自己不用電腦所以從不上網路而自豪,這保證了我的文字透出來的將永遠不會是光碟的氣息。
鄭寶娟 二○一二年六月于巴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