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蜜之地:穿越巴爾幹的旅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收錄繁體中文版專序
☆加贈巴爾幹地圖彩色拉頁、巴爾幹關鍵詞、及彩色照片
《失落的衛星》作者、全球真實故事獎得主 劉子超 深入巴爾幹之旅
見證「歐洲火藥庫」上宗教與種族的衝突、思索歷史、傾聽人心故事
「土耳其語中,BAL代表蜜,KAN代表血。
在這片血與蜜的大地上,
民族主義帶來歸屬與認同,也帶來動盪和反抗,還有虛妄動人的未來,
在這個世界上,鮮有事物比虛妄的希望更動人。」--劉子超
李郁淳、陳德政、楊理博、張潔平、廖志峰、廖偉棠、鍾文音、鴨寶 好評推薦
關於本書:
繼《失落的衛星》、《午夜降臨前抵達》後,「全球真實故事獎」得主、單向街年度旅遊作家劉子超再出發,從義大利邊境的里雅斯特出發,行經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波赫、塞爾維亞、北馬其頓、希臘等八個國家、二十三個城鎮,踏上處處有鄂圖曼帝國歷史遺跡的土地,經過一座又一座的天主教堂、東正教堂以及清真寺,看到不同信仰共處一地又分庭抗禮;傾聽來自不同民族的年輕人訴說家庭與生活的故事。
在斯洛維尼亞,他闖入當地的詩歌沙龍,看見詩人如何用語言重建家園;在蒙特內哥羅,認識一名當地少女,雖然受聘為美國比薩店接外賣電話,卻從沒吃過披薩;在克羅埃西亞,懷抱著南斯拉夫舊夢的克羅地亞青年,沉湎於修繕共和國舊物;在莫斯塔爾,種族讓這個城市分裂成兩種系統:郵政、電力公司、公車、消防隊、足球隊、醫院、垃圾回收廠……彼此不能共用;塞爾維亞的電商教父,靠著開課教年輕人用短影片做買賣,推崇從羅馬尼亞去到美國開創美妝品牌的ABH;而經歷上個世紀末三年又十個月的塞拉耶佛圍城的老婦,選擇用沉默面對過去……
美麗的山谷、帝國的殘影、歷史的幽靈與人類的愛恨,劉子超都一一記下,巴爾幹在書中不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充滿掙扎與希望的真實存在。劉子超透過雙腳與雙眼親自感受這個愛恨濃烈的地區最平實的面貌,在血與蜜的大地上,閱讀巴爾幹的艱難,也看到無比動人的希望。
☆加贈巴爾幹地圖彩色拉頁、巴爾幹關鍵詞、及彩色照片
《失落的衛星》作者、全球真實故事獎得主 劉子超 深入巴爾幹之旅
見證「歐洲火藥庫」上宗教與種族的衝突、思索歷史、傾聽人心故事
「土耳其語中,BAL代表蜜,KAN代表血。
在這片血與蜜的大地上,
民族主義帶來歸屬與認同,也帶來動盪和反抗,還有虛妄動人的未來,
在這個世界上,鮮有事物比虛妄的希望更動人。」--劉子超
李郁淳、陳德政、楊理博、張潔平、廖志峰、廖偉棠、鍾文音、鴨寶 好評推薦
關於本書:
繼《失落的衛星》、《午夜降臨前抵達》後,「全球真實故事獎」得主、單向街年度旅遊作家劉子超再出發,從義大利邊境的里雅斯特出發,行經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波赫、塞爾維亞、北馬其頓、希臘等八個國家、二十三個城鎮,踏上處處有鄂圖曼帝國歷史遺跡的土地,經過一座又一座的天主教堂、東正教堂以及清真寺,看到不同信仰共處一地又分庭抗禮;傾聽來自不同民族的年輕人訴說家庭與生活的故事。
在斯洛維尼亞,他闖入當地的詩歌沙龍,看見詩人如何用語言重建家園;在蒙特內哥羅,認識一名當地少女,雖然受聘為美國比薩店接外賣電話,卻從沒吃過披薩;在克羅埃西亞,懷抱著南斯拉夫舊夢的克羅地亞青年,沉湎於修繕共和國舊物;在莫斯塔爾,種族讓這個城市分裂成兩種系統:郵政、電力公司、公車、消防隊、足球隊、醫院、垃圾回收廠……彼此不能共用;塞爾維亞的電商教父,靠著開課教年輕人用短影片做買賣,推崇從羅馬尼亞去到美國開創美妝品牌的ABH;而經歷上個世紀末三年又十個月的塞拉耶佛圍城的老婦,選擇用沉默面對過去……
美麗的山谷、帝國的殘影、歷史的幽靈與人類的愛恨,劉子超都一一記下,巴爾幹在書中不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充滿掙扎與希望的真實存在。劉子超透過雙腳與雙眼親自感受這個愛恨濃烈的地區最平實的面貌,在血與蜜的大地上,閱讀巴爾幹的艱難,也看到無比動人的希望。
目錄
給台灣中文版的專序
序幕 的里雅斯特:我即將遠行
第一章 斯洛維尼亞:夜晚的角落
第二章 札格雷布:心碎博物館
第三章 達爾馬提亞:冰與火之歌
第四章 黑山:去山巔呼喊
第五章 莫斯塔爾Ⅰ:解體概要
第六章 莫斯塔爾Ⅱ:問題的核心
第七章 塞拉耶佛:圍城記憶
第八章 斯雷布尼查:漫長的陰影
第九章 貝爾格勒Ⅰ:藍色火車
第十章 貝爾格勒Ⅱ:肖像與觀察
第十一章 科索沃Ⅰ:雪落荒原
第十二章 科索沃Ⅱ:黑鳥之地
第十三章 奧赫里德:大湖之聲
第十四章 斯高彼亞:躁動的解析
尾聲 雅典:我愚蠢的心
後記
序幕 的里雅斯特:我即將遠行
第一章 斯洛維尼亞:夜晚的角落
第二章 札格雷布:心碎博物館
第三章 達爾馬提亞:冰與火之歌
第四章 黑山:去山巔呼喊
第五章 莫斯塔爾Ⅰ:解體概要
第六章 莫斯塔爾Ⅱ:問題的核心
第七章 塞拉耶佛:圍城記憶
第八章 斯雷布尼查:漫長的陰影
第九章 貝爾格勒Ⅰ:藍色火車
第十章 貝爾格勒Ⅱ:肖像與觀察
第十一章 科索沃Ⅰ:雪落荒原
第十二章 科索沃Ⅱ:黑鳥之地
第十三章 奧赫里德:大湖之聲
第十四章 斯高彼亞:躁動的解析
尾聲 雅典:我愚蠢的心
後記
試閱
序幕 的里雅斯特:我即將遠行
(前略)巴爾幹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關於民族和國家的故事;關於暴力和戰爭的故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故事;關於「冷戰」和南斯拉夫的故事;然後是危機、崩潰、分裂並最終走向重生的故事。
在我成長的歲月裡,這些故事對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我時常面對世界地圖,盯著巴爾幹半島,想像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上演的地點。對我來說,巴爾幹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像一個形容詞,充滿傷痛、掙扎、求索和希冀的複雜含義。
現代意義上的巴爾幹,其實是近兩百年才形成的概念。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巴爾幹半島最普遍的地理稱呼是「歐洲的土耳其」或「魯米利亞」,即鄂圖曼土耳其征服自原來拜占庭帝國的「羅馬」土地。
那時,民族的概念還未曾成形,人們的身分認同幾乎都依附於宗教信仰,而非民族身分。這種缺乏民族認同感的前現代狀態,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當攜帶著民族主義火炬的活動家們踏入現今希臘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時,他們驚詫地發現,這裡混居的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只曉得自己是基督徒,對於「希臘人」或「保加利亞人」這種民族標籤,茫然無知。
「民族」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得以理解周圍的環境和歷史,但人們並非天然地從屬於「民族」。換句話說,這種共同體意識並非自古有之,而是作為一種思潮,在特定的歷史時刻顯現。
在的里雅斯特郊區,有一條歷史悠久的「拿破崙大道」,見證了軍事征途和思想交融的歷史。這條五公里長的步道從的里雅斯特的奧比齊納鎮,一直延伸到著名的氣泡酒之鄉普羅塞克村。它沿著喀斯特山脊延展,遠離海風的侵襲。的里雅斯特的居民喜歡在這裡散步騎車,享受休閒時光。
在啟程前往巴爾幹之前,我特意先去至這條步道。因為正是拿破崙的軍隊,像播撒種子一樣,將民族主義的理念傳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某種意義上,「拿破崙大道」就是一條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路線。
一九七三年,伴隨著法國大革命的號角,新生的共和國呼喚法蘭西人民團結一心、捍衛家園。民族主義第一次釋放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而它的理論源流可以追溯到伏爾泰、盧梭等人的啟蒙學說。
拿破崙對德意志和義大利地區的入侵,直接刺激了當地民族主義的產生。在伊利里亞地區(Illyria) ,也就是今日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一帶,也開始出現一種斯拉夫民族的認同,最終蔓延為泛斯拉夫民族主義運動。
整個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成為歐洲社會政治思想的巨浪,勢不可擋地推動著「民族構建」。它如一場燎原大火,以暴烈的方式重新勾畫了歐洲的版圖:義大利和德國相繼統一;奧匈帝國基於民族原則解體;巴爾幹半島上的諸國相繼崛起——它們都基於民族原則擺脫了鄂圖曼土耳其人的統治,成立了主權國家。
在很多歐洲自由主義者眼中,巴爾幹的現實很難符合他們心中民族自決的理想。在德意志和義大利這樣的新國家裡,民族主義打破了中世紀小國的各自為政,使其能夠結合成符合經濟理性的大單位,但在巴爾幹,結果卻恰恰相反。
隨著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逐漸減小,「巴爾幹」的稱謂開始獲得更廣泛的使用,其負面含義也隨之凸顯。「巴爾幹化」一詞應運而生,用以形容一個昔日帝國在民族獨立運動的風暴中分崩離析的過程。
巴爾幹的暴力時代由此開始。整個二十世紀,在這片土地上爆發過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屠殺、種族清洗、難民潮和人口交換。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寫道:「在這些人民中引入西方(關於民族主義)的思考方式,結果是造成屠殺......那樣的屠殺其實只是相互依存的鄰邦,被致命的西方觀念煽動而進行的極端民族鬥爭。」
***
到了一九九0年代,巴爾幹繼續呈現它的故事,而此時的我已經成為這些故事的見證者。
記憶中,每當新聞聯播臨近尾聲,那些遠在巴爾幹半島的聲音就會短暫地傳入耳畔:南斯拉夫的解體與內戰流離失所的難民,殘酷的種族清洗和大屠殺,還有北約「外科手術」式的轟炸。播音員的音調平靜而穩定,彷彿所述之事與我們並不相干,而是發生在遙遠的星球。
然而,一九九九年五月七日,北約的五顆巡航導彈從不同方向擊中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導致三名記者犧牲,數十人受傷。我清楚地記得,成千上萬的北京市民第二天走上街頭,高舉橫幅和旗幟,抗議北約的野蠻行徑。那一幕,讓當年的我想到了八十年前的「五四運動」。歷史似乎在某個瞬間重演,而同樣的情感穿越時空,再次燃起。從那一刻起,巴爾幹在我心中不再是遙遠的異域,而變成了一片我決定日後踏足的土地。
時光荏苒,二十餘年轉瞬即逝。二0二二年冬天,巴爾幹再度浮上心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奧地利格拉茨的美術館,看到了波士尼亞女藝術家卡梅里奇(Šejla Kamerić)的作品《波士尼亞女孩》。在這張黑白照片上,女藝術家身著白色背心,目光直視前方。照片背後的牆面上,是對波士尼亞女性惡劣的詆毀言論,那是一名荷蘭士兵的塗鴉。
一九九五年七月,這名荷蘭士兵所屬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未能阻止塞族軍隊進入聯合國劃定的安全區,最終導致大約八千名波士尼亞族穆斯林遭到屠戮,這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成為二戰後歐洲最嚴重的一起種族屠殺事件。
接著,我在維也納的軍事博物館看了塞拉耶佛刺殺事件的展覽,再次深受觸動。
展示櫃裡陳列著奧匈帝國王儲法蘭茲·斐迪南大公遇刺時所穿的天藍色制服。領子右側是一個直徑僅幾毫米的破洞——正是這枚破洞,引爆了民族主義的火藥,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了帝國的坍塌與千萬生命的消逝。
斐迪南大公的遺體先是從巴爾幹腹地運抵的里雅斯特港,再由鐵路運回維也納。我突然想到或許可以循著這一線索,從的里雅斯特出發,開始我的巴爾幹之行。
走在「拿破崙大道」上,我一邊聽著卡塔拉尼的詠歎調<我即將遠行>(Ebben, n’andro loutana),一邊幻想著即將開始的旅程。亞得里亞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透過松林和山毛櫸,可以看到鑲著金邊的雲朵在海上聚攏。一輛貨輪劃破海面跳蕩的金幣,緩緩駛向港口。
喀斯特岩壁上,兩個女孩在練習攀岩。一隻獵鷹在高空盤旋,目光越過灰色山岩,俯瞰義大利與斯洛維尼亞的邊境。在那裡,在巴爾幹,不同的種族、文化曾經彼此交融、交鋒,甚至相互殘害。
民族原本只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但這種抽象的想像卻驅使無數人為之殺戮或赴死。我甚至覺得,當西方給予這些國家定義其民族的方式時,也在某種意義上提供了它們毀滅自身的武器。
***
往事像年深日久的油漆,緩緩剝落。
二0一三年,我初次抵達的里雅斯特時,對穆賈村並未太過留意。那是義大利與斯洛維尼亞邊境附近的一個寧靜漁村,位於的里雅斯特以南五公里處,一條邊境線從穆賈的喀斯特高原上橫穿而過。
午後,我走出旅館,乘公共汽車前往穆賈。我要從那裡啟程,一路穿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波黑、塞爾維亞、科索沃、北馬其頓和希臘,最終抵達巴爾幹半島的最南端——雅典。
的里雅斯特的街頭,空氣中瀰漫著海水的鹹味和烤咖啡豆的香氣。我走過塞爾維亞東正教堂、威爾第歌劇院和義大利統一廣場。一個穿著風衣、戴著禮帽的男人走進路邊的咖啡館。桌子上鋪著挺括的桌布,擺著精巧的檯燈。每當有客人落座,打著領結的侍者就將檯燈捻亮。
咖啡館是典型的維也納分離派風格,也是的里雅斯特「昨日世界」的殘留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的解體讓這座城市劃歸義大利版圖,而斯洛維尼亞地區則被納入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
佔領的里雅斯特後,義大利開始將這座城市義大利化:「新劇院」更名為「威爾第劇院」,「大廣場」更名為「義大利統一廣場」,斯拉夫人遭到驅逐,斯洛維尼亞語學校被迫關閉,巴爾幹文化中心被暴徒焚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成為戰敗國,南斯拉夫重新佔領的里雅斯特。同化過程又一次開始,只不過這一次方向截然相反。
在短短半個世紀內,的里雅斯特三易其手,身分認同搖擺不定。直到一九五四年,邊界爭議才徹底解決:的里雅斯特正式歸屬義大利,而周邊主要由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地區則劃歸南斯拉夫。穆賈的喀斯特高原成為「鐵幕」落下的地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分界線。
我坐上車,沿著風景如畫的海岸線飛馳,很快就到了穆賈。它是一個洋溢著寧靜氣息的小漁村,除了碼頭附近的幾家海鮮餐館,店鋪大都關門歇業。老城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威尼斯哥特式教堂,彎曲的小巷沿著山坡蜿蜒而上。山頂有一座隱秘的城堡,如今是一位雕塑家的幽居之所。
我又換上一輛鄉村巴士,駛向喀斯特高原的邊境地帶。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碧海銀光映襯著湛藍的天空,清涼的空氣中飄來松樹的清香。一座石砌的小教堂俯瞰著幽靜的海灣,耳畔隱隱傳來遙遠港口的卸貨聲。
下了車,我朝著斯洛維尼亞的方向走。路邊是一片片葡萄園,沿著平緩起伏的丘陵,一直蔓延到斯洛維尼亞一側。陽光蕩漾,葡萄架投下斑駁的陰影。我步行前往邊境——從地圖上看,邊境線恰好從一座葡萄莊園的中間穿過。
一條碎石小路通向一道半開的鐵門。我猶豫了片刻,還是決定進去看看。院子裡有一座農宅,門廊下擺著一張傷痕纍纍的木桌,上面放著藤條籃和農具。宅子的前方有一條土路,沿著殘存的石牆,通向山坡上的葡萄藤和橄欖樹。
「您好,有人在家嗎?」我喊了幾聲。
沒人回答。院子裡靜悄悄的。這讓我覺得最好不要未經許可就四處走動。
一隻薑黃色小貓沿著石牆走過來,停下腳步,看了看我,又若無其事地走開。 就在這時,門開了,一個男人從屋內走了出來。
布魯諾.萊納爾登先生年近花甲,白髮如霜,就連眉毛也已經花白,但是臉頰卻因日曬而顯得健康紅潤,兩道深深的笑紋勾勒出纖薄的嘴唇。他伸出一隻大手,跟我握了握。常年的戶外勞作,讓這隻手變得寬厚有力。
我說明來意,說自己想瞭解一些葡萄莊園的歷史。萊納爾登先生會意地點了點頭,就彷彿他早已料到。
他告訴我,喀斯特高原的乾燥冷風、亞得里亞海的濕潤海風,以及伊斯特里亞半島的溫和陽光,共同締造了這裡的小氣候。從他祖父那輩起,家族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耕種了。
「一九二九年,一場罕見的大霜凍幾乎摧毀了我們所有的橄欖樹。」萊納爾登先生說,「但我的祖父沒有氣餒,他悉心照顧那些倖存的樹苗,終於讓它們重新抽芽發枝。如今,那些橄欖樹已經屹立了九十餘年。」
「這裡也產葡萄酒嗎?」我好奇地問。
「是的,我們這裡既產橄欖油,也釀葡萄酒。」萊納爾登先生說,「想品嚐一下葡萄酒嗎?」
「我很榮幸。」
萊納爾登先生打開宅門,裡面原來是一間儲藏酒桶的酒窖。他從架上拿起兩瓶紅葡萄酒和兩瓶白葡萄酒,又回到門廊上。
我們依次品嚐四瓶葡萄酒:晃動杯子,聞一聞,輕抿一小口。
「你覺得怎麼樣?」萊納爾登先生問。
「這是陽光、雨露、土壤與歲月共同醞釀的味道。」我說。
「別忘了,還有人。」萊納爾登先生笑道,「葡萄酒是一年辛勤勞作的結果。 如果說是大自然造就了橄欖油,那就是人和大自然一起造就了葡萄酒。」
這時,那隻薑黃色的小貓再次優雅地踱步而來,尾巴像雪茄煙霧一樣翹起來,裝作不經意地撩我的小腿——貓可真是一種迷人的動物。
我提起邊境線,正是它將我吸引到穆賈和萊納爾登先生的葡萄園。我問萊納爾登先生,邊境線是否影響過他的莊園?
萊納爾登先生仔細聽著我的問題,然後拉起我的胳膊,走到農宅另一側的石牆前。牆邊放著一隻陳舊的橡木桶,牆面上有一道黃色的直線。牌匾上寫著,根據一九五四年的邊境協定,義大利落在黃線的一側,南斯拉夫落在黃線的另一側——也就是說,萊納爾登先生家的房子和葡萄園剛好被一分為二。
「我們需要護照,才能從房子的一側,走到另一側。」萊納爾登先生開玩笑說。時過境遷,談起往事時,他想用這種方式來消解當年的困境。
實際上,萊納爾登先生的父親失去了一半的葡萄園,曾經的橄欖油壓榨廠也被劃到了南斯拉夫境內,他父親只能將橄欖運到遠在維琴察的工廠。到了一九九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斯洛維尼亞獨立,但要得等到二00四年斯洛維尼亞加入歐盟,萊納爾登先生才把原先屬於他家的土地租回來。
萊納爾登先生瞇起眼睛,抬手指向南邊斯洛維尼亞的土地。放眼望去,這片高低起伏的丘陵上遍植橄欖樹和葡萄藤,到了夏天想必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 邊境線從中間穿過,分隔兩國,但植被到處越界生長。
離開萊納爾登先生的莊園,我沿著一條砂石小路,跨過邊境,進入斯洛維尼亞。這裡不再有海關、崗哨和荷槍實彈的士兵,眼前的景色亦如義大利那一側。
白雲拂過太陽,光影時明時暗。如今,這裡的邊境線不再具有實際意義,但衝突的痕跡依然烙印在人們的記憶中。
(前略)巴爾幹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關於民族和國家的故事;關於暴力和戰爭的故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故事;關於「冷戰」和南斯拉夫的故事;然後是危機、崩潰、分裂並最終走向重生的故事。
在我成長的歲月裡,這些故事對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我時常面對世界地圖,盯著巴爾幹半島,想像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上演的地點。對我來說,巴爾幹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像一個形容詞,充滿傷痛、掙扎、求索和希冀的複雜含義。
現代意義上的巴爾幹,其實是近兩百年才形成的概念。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巴爾幹半島最普遍的地理稱呼是「歐洲的土耳其」或「魯米利亞」,即鄂圖曼土耳其征服自原來拜占庭帝國的「羅馬」土地。
那時,民族的概念還未曾成形,人們的身分認同幾乎都依附於宗教信仰,而非民族身分。這種缺乏民族認同感的前現代狀態,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當攜帶著民族主義火炬的活動家們踏入現今希臘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時,他們驚詫地發現,這裡混居的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只曉得自己是基督徒,對於「希臘人」或「保加利亞人」這種民族標籤,茫然無知。
「民族」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得以理解周圍的環境和歷史,但人們並非天然地從屬於「民族」。換句話說,這種共同體意識並非自古有之,而是作為一種思潮,在特定的歷史時刻顯現。
在的里雅斯特郊區,有一條歷史悠久的「拿破崙大道」,見證了軍事征途和思想交融的歷史。這條五公里長的步道從的里雅斯特的奧比齊納鎮,一直延伸到著名的氣泡酒之鄉普羅塞克村。它沿著喀斯特山脊延展,遠離海風的侵襲。的里雅斯特的居民喜歡在這裡散步騎車,享受休閒時光。
在啟程前往巴爾幹之前,我特意先去至這條步道。因為正是拿破崙的軍隊,像播撒種子一樣,將民族主義的理念傳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某種意義上,「拿破崙大道」就是一條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路線。
一九七三年,伴隨著法國大革命的號角,新生的共和國呼喚法蘭西人民團結一心、捍衛家園。民族主義第一次釋放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而它的理論源流可以追溯到伏爾泰、盧梭等人的啟蒙學說。
拿破崙對德意志和義大利地區的入侵,直接刺激了當地民族主義的產生。在伊利里亞地區(Illyria) ,也就是今日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一帶,也開始出現一種斯拉夫民族的認同,最終蔓延為泛斯拉夫民族主義運動。
整個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成為歐洲社會政治思想的巨浪,勢不可擋地推動著「民族構建」。它如一場燎原大火,以暴烈的方式重新勾畫了歐洲的版圖:義大利和德國相繼統一;奧匈帝國基於民族原則解體;巴爾幹半島上的諸國相繼崛起——它們都基於民族原則擺脫了鄂圖曼土耳其人的統治,成立了主權國家。
在很多歐洲自由主義者眼中,巴爾幹的現實很難符合他們心中民族自決的理想。在德意志和義大利這樣的新國家裡,民族主義打破了中世紀小國的各自為政,使其能夠結合成符合經濟理性的大單位,但在巴爾幹,結果卻恰恰相反。
隨著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逐漸減小,「巴爾幹」的稱謂開始獲得更廣泛的使用,其負面含義也隨之凸顯。「巴爾幹化」一詞應運而生,用以形容一個昔日帝國在民族獨立運動的風暴中分崩離析的過程。
巴爾幹的暴力時代由此開始。整個二十世紀,在這片土地上爆發過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屠殺、種族清洗、難民潮和人口交換。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寫道:「在這些人民中引入西方(關於民族主義)的思考方式,結果是造成屠殺......那樣的屠殺其實只是相互依存的鄰邦,被致命的西方觀念煽動而進行的極端民族鬥爭。」
***
到了一九九0年代,巴爾幹繼續呈現它的故事,而此時的我已經成為這些故事的見證者。
記憶中,每當新聞聯播臨近尾聲,那些遠在巴爾幹半島的聲音就會短暫地傳入耳畔:南斯拉夫的解體與內戰流離失所的難民,殘酷的種族清洗和大屠殺,還有北約「外科手術」式的轟炸。播音員的音調平靜而穩定,彷彿所述之事與我們並不相干,而是發生在遙遠的星球。
然而,一九九九年五月七日,北約的五顆巡航導彈從不同方向擊中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導致三名記者犧牲,數十人受傷。我清楚地記得,成千上萬的北京市民第二天走上街頭,高舉橫幅和旗幟,抗議北約的野蠻行徑。那一幕,讓當年的我想到了八十年前的「五四運動」。歷史似乎在某個瞬間重演,而同樣的情感穿越時空,再次燃起。從那一刻起,巴爾幹在我心中不再是遙遠的異域,而變成了一片我決定日後踏足的土地。
時光荏苒,二十餘年轉瞬即逝。二0二二年冬天,巴爾幹再度浮上心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奧地利格拉茨的美術館,看到了波士尼亞女藝術家卡梅里奇(Šejla Kamerić)的作品《波士尼亞女孩》。在這張黑白照片上,女藝術家身著白色背心,目光直視前方。照片背後的牆面上,是對波士尼亞女性惡劣的詆毀言論,那是一名荷蘭士兵的塗鴉。
一九九五年七月,這名荷蘭士兵所屬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未能阻止塞族軍隊進入聯合國劃定的安全區,最終導致大約八千名波士尼亞族穆斯林遭到屠戮,這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成為二戰後歐洲最嚴重的一起種族屠殺事件。
接著,我在維也納的軍事博物館看了塞拉耶佛刺殺事件的展覽,再次深受觸動。
展示櫃裡陳列著奧匈帝國王儲法蘭茲·斐迪南大公遇刺時所穿的天藍色制服。領子右側是一個直徑僅幾毫米的破洞——正是這枚破洞,引爆了民族主義的火藥,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了帝國的坍塌與千萬生命的消逝。
斐迪南大公的遺體先是從巴爾幹腹地運抵的里雅斯特港,再由鐵路運回維也納。我突然想到或許可以循著這一線索,從的里雅斯特出發,開始我的巴爾幹之行。
走在「拿破崙大道」上,我一邊聽著卡塔拉尼的詠歎調<我即將遠行>(Ebben, n’andro loutana),一邊幻想著即將開始的旅程。亞得里亞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透過松林和山毛櫸,可以看到鑲著金邊的雲朵在海上聚攏。一輛貨輪劃破海面跳蕩的金幣,緩緩駛向港口。
喀斯特岩壁上,兩個女孩在練習攀岩。一隻獵鷹在高空盤旋,目光越過灰色山岩,俯瞰義大利與斯洛維尼亞的邊境。在那裡,在巴爾幹,不同的種族、文化曾經彼此交融、交鋒,甚至相互殘害。
民族原本只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但這種抽象的想像卻驅使無數人為之殺戮或赴死。我甚至覺得,當西方給予這些國家定義其民族的方式時,也在某種意義上提供了它們毀滅自身的武器。
***
往事像年深日久的油漆,緩緩剝落。
二0一三年,我初次抵達的里雅斯特時,對穆賈村並未太過留意。那是義大利與斯洛維尼亞邊境附近的一個寧靜漁村,位於的里雅斯特以南五公里處,一條邊境線從穆賈的喀斯特高原上橫穿而過。
午後,我走出旅館,乘公共汽車前往穆賈。我要從那裡啟程,一路穿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波黑、塞爾維亞、科索沃、北馬其頓和希臘,最終抵達巴爾幹半島的最南端——雅典。
的里雅斯特的街頭,空氣中瀰漫著海水的鹹味和烤咖啡豆的香氣。我走過塞爾維亞東正教堂、威爾第歌劇院和義大利統一廣場。一個穿著風衣、戴著禮帽的男人走進路邊的咖啡館。桌子上鋪著挺括的桌布,擺著精巧的檯燈。每當有客人落座,打著領結的侍者就將檯燈捻亮。
咖啡館是典型的維也納分離派風格,也是的里雅斯特「昨日世界」的殘留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的解體讓這座城市劃歸義大利版圖,而斯洛維尼亞地區則被納入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
佔領的里雅斯特後,義大利開始將這座城市義大利化:「新劇院」更名為「威爾第劇院」,「大廣場」更名為「義大利統一廣場」,斯拉夫人遭到驅逐,斯洛維尼亞語學校被迫關閉,巴爾幹文化中心被暴徒焚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成為戰敗國,南斯拉夫重新佔領的里雅斯特。同化過程又一次開始,只不過這一次方向截然相反。
在短短半個世紀內,的里雅斯特三易其手,身分認同搖擺不定。直到一九五四年,邊界爭議才徹底解決:的里雅斯特正式歸屬義大利,而周邊主要由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地區則劃歸南斯拉夫。穆賈的喀斯特高原成為「鐵幕」落下的地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分界線。
我坐上車,沿著風景如畫的海岸線飛馳,很快就到了穆賈。它是一個洋溢著寧靜氣息的小漁村,除了碼頭附近的幾家海鮮餐館,店鋪大都關門歇業。老城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威尼斯哥特式教堂,彎曲的小巷沿著山坡蜿蜒而上。山頂有一座隱秘的城堡,如今是一位雕塑家的幽居之所。
我又換上一輛鄉村巴士,駛向喀斯特高原的邊境地帶。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碧海銀光映襯著湛藍的天空,清涼的空氣中飄來松樹的清香。一座石砌的小教堂俯瞰著幽靜的海灣,耳畔隱隱傳來遙遠港口的卸貨聲。
下了車,我朝著斯洛維尼亞的方向走。路邊是一片片葡萄園,沿著平緩起伏的丘陵,一直蔓延到斯洛維尼亞一側。陽光蕩漾,葡萄架投下斑駁的陰影。我步行前往邊境——從地圖上看,邊境線恰好從一座葡萄莊園的中間穿過。
一條碎石小路通向一道半開的鐵門。我猶豫了片刻,還是決定進去看看。院子裡有一座農宅,門廊下擺著一張傷痕纍纍的木桌,上面放著藤條籃和農具。宅子的前方有一條土路,沿著殘存的石牆,通向山坡上的葡萄藤和橄欖樹。
「您好,有人在家嗎?」我喊了幾聲。
沒人回答。院子裡靜悄悄的。這讓我覺得最好不要未經許可就四處走動。
一隻薑黃色小貓沿著石牆走過來,停下腳步,看了看我,又若無其事地走開。 就在這時,門開了,一個男人從屋內走了出來。
布魯諾.萊納爾登先生年近花甲,白髮如霜,就連眉毛也已經花白,但是臉頰卻因日曬而顯得健康紅潤,兩道深深的笑紋勾勒出纖薄的嘴唇。他伸出一隻大手,跟我握了握。常年的戶外勞作,讓這隻手變得寬厚有力。
我說明來意,說自己想瞭解一些葡萄莊園的歷史。萊納爾登先生會意地點了點頭,就彷彿他早已料到。
他告訴我,喀斯特高原的乾燥冷風、亞得里亞海的濕潤海風,以及伊斯特里亞半島的溫和陽光,共同締造了這裡的小氣候。從他祖父那輩起,家族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耕種了。
「一九二九年,一場罕見的大霜凍幾乎摧毀了我們所有的橄欖樹。」萊納爾登先生說,「但我的祖父沒有氣餒,他悉心照顧那些倖存的樹苗,終於讓它們重新抽芽發枝。如今,那些橄欖樹已經屹立了九十餘年。」
「這裡也產葡萄酒嗎?」我好奇地問。
「是的,我們這裡既產橄欖油,也釀葡萄酒。」萊納爾登先生說,「想品嚐一下葡萄酒嗎?」
「我很榮幸。」
萊納爾登先生打開宅門,裡面原來是一間儲藏酒桶的酒窖。他從架上拿起兩瓶紅葡萄酒和兩瓶白葡萄酒,又回到門廊上。
我們依次品嚐四瓶葡萄酒:晃動杯子,聞一聞,輕抿一小口。
「你覺得怎麼樣?」萊納爾登先生問。
「這是陽光、雨露、土壤與歲月共同醞釀的味道。」我說。
「別忘了,還有人。」萊納爾登先生笑道,「葡萄酒是一年辛勤勞作的結果。 如果說是大自然造就了橄欖油,那就是人和大自然一起造就了葡萄酒。」
這時,那隻薑黃色的小貓再次優雅地踱步而來,尾巴像雪茄煙霧一樣翹起來,裝作不經意地撩我的小腿——貓可真是一種迷人的動物。
我提起邊境線,正是它將我吸引到穆賈和萊納爾登先生的葡萄園。我問萊納爾登先生,邊境線是否影響過他的莊園?
萊納爾登先生仔細聽著我的問題,然後拉起我的胳膊,走到農宅另一側的石牆前。牆邊放著一隻陳舊的橡木桶,牆面上有一道黃色的直線。牌匾上寫著,根據一九五四年的邊境協定,義大利落在黃線的一側,南斯拉夫落在黃線的另一側——也就是說,萊納爾登先生家的房子和葡萄園剛好被一分為二。
「我們需要護照,才能從房子的一側,走到另一側。」萊納爾登先生開玩笑說。時過境遷,談起往事時,他想用這種方式來消解當年的困境。
實際上,萊納爾登先生的父親失去了一半的葡萄園,曾經的橄欖油壓榨廠也被劃到了南斯拉夫境內,他父親只能將橄欖運到遠在維琴察的工廠。到了一九九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斯洛維尼亞獨立,但要得等到二00四年斯洛維尼亞加入歐盟,萊納爾登先生才把原先屬於他家的土地租回來。
萊納爾登先生瞇起眼睛,抬手指向南邊斯洛維尼亞的土地。放眼望去,這片高低起伏的丘陵上遍植橄欖樹和葡萄藤,到了夏天想必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 邊境線從中間穿過,分隔兩國,但植被到處越界生長。
離開萊納爾登先生的莊園,我沿著一條砂石小路,跨過邊境,進入斯洛維尼亞。這裡不再有海關、崗哨和荷槍實彈的士兵,眼前的景色亦如義大利那一側。
白雲拂過太陽,光影時明時暗。如今,這裡的邊境線不再具有實際意義,但衝突的痕跡依然烙印在人們的記憶中。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