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惡漢列傳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聽美國職籃雜誌前主編與專業球評娓娓道來,細數那些年NBA賽場上「惡名」在外的25位球星:Metta World Peace、Dennis Rodman、Bill Laimbeer、Charles Oakley、Rick Barry、Charles Barkley、Bruce Bowen、Latrell Sprewell、Rasheed Wallace、Draymond Green、Isaiah Rider、Rick Mahorn、Ben Wallace、Roy Tarpley、Chris Andersen、Stephen Jackson、Patrick Beverley、Matt Barnes、Vernon Maxwell、Allen Iverson、Micheal Ray Richardson、Danny Ainge、Kermit Washington、John Brisker、Marvin Barnes,他們特立獨行,「未被馴化」,他們標榜自己的「強悍」,強調這是他們的出身教會他們的生存方式,然而受到的批評從未少過,爭議也從未停歇。
本書結合上百張授權彩照,透過這25位球星在球場上下的故事,帶您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觀看NBA!
本書特色
1.細數那些年NBA賽場上惡名昭彰的25位球星,重溫他們不下於球技的另類殺傷力!
2.美國職籃雜誌前主編與專業球評的精彩合著,結合上百張授權彩照,呈現NBA另一面真實樣貌!
各界推薦
古硯偉(前《美國職籃雜誌》編輯、主編,聯合報體育記者,緯來體育台、愛爾達體育台、Eleven體育台球評,高雄全家海神籃球顧問。)
目錄
推薦序|球場上的另一面/古硯偉
01 不定時炸彈:Metta World Peace
02 盡情使壞:Dennis Rodman
03 生來反派:Bill Laimbeer
04 別惹硬漢:Charles Oakley
05 口無遮攔的天才:Rick Barry
06 一根腸子直到底:Charles Barkley
07 攔路惡狼:Bruce Bowen
08 鎖喉養家人:Latrell Sprewell
09 我行我素:Rasheed Wallace
10 樹大招風、嘴大惹議:Draymond Green
11 破壞之王:Isaiah Rider
12 壞孩子中的壞孩子:Rick Mahorn
13 強悍本色:Ben Wallace
14 自毀前程:Roy Tarpley
15 他不壞,只是一隻自由之鳥:Chris Andersen
16 行走江湖靠義氣:Stephen Jackson
17 生存的狼性本能:Patrick Beverley
18 樂於擔任反派:Matt Barnes
19 瘋狂麥斯:Vernon Maxwell
20 始終做自己:Allen Iverson
21 不再沉淪:Micheal Ray Richardson
22 強硬,一如既往:Danny Ainge
23 憤怒蠻牛:Kermit Washington
24 惡棍鬼見愁:John Brisker
25 準備好收到「壞消息」了嗎?:Marvin Barnes
序/導讀
序
前美國職籃雜誌主編|古硯偉
過去體育場上,我們很習慣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光環,但如同燈光下必然會有陰影,尤其在NBA,除了正面故事與明星,奠基這項運動超過75年的長河,存在形形色色,如同惡棍一般的球員們。
從破敗的社會底層走出街頭,翻轉階級,翻轉自己人生的故事,過去來自街頭的貧困非裔階級,要翻轉人生,只有籃球和音樂,但實際上,真正能擺脫出身的,遠比想像中艱困,而在亮眼的鎂光燈下,總有那些形形色色,原本應該是常態,卻被認為是異類的球員們近乎被抹除,或是只能佔有偏門的版面,這似乎已經成為約定成俗的不成文規定。
自從1980年代,NBA自前主席David Stern主政開始一掃過去1960與1970年代充斥毒品、暴力和低迷的商業價值,讓這個始終價值位居美國四大職業運動之末的品牌,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在1980年代後的NBA,很大程度隱惡揚善,藏拙露巧,從Larry Bird到Magic Johnson,再到Michael Jordan主宰全聯盟,這些在過去都是貴族氣息強烈,完全有別於過去以往球星的類型,不僅成功讓NBA擺脫過去觀感不佳的形象,而且成功把NBA推向史無前例的高點。
什麼是過去NBA的形象?如果知道1970年代的NBA是怎麼回事,大概可以想像,1979年NBA的總冠軍戰,那是Magic Johnson寫下傳奇MVP的比賽,但卻被放在半夜D-LIVE播出,其中很大原因是,充斥毒品、鬥毆,當時有人說這是一個「太黑」的聯盟,相較於其他職業運動,NBA非裔球員比例佔了大多數。
「當時球員都穿著黑人的大衣大帽,我們也沒想改變這種風氣。」19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球星之一,以反托拉斯法挑戰NBA棄學限制的Spencer Haywood說道,更嚴重的問題是毒品,包含Haywood在內,據說75%的球員都使用古柯鹼,幾乎所有當時頂級球星都在嗑藥,「我常常晚上十點半比賽結束就去跑趴,然後嗑藥嗑到凌晨四點半離開,接著去練球,那就是當時NBA的樣子。」
當時紐約尼克甚至推出了全黑人的陣容,在白人眼中的曼哈頓高級社區看似格格不入,但卻是街頭出身的球員唯一能翻身的機會,當然,毒品、場上鬥毆,就成為那個年代無可擺脫的形象。
但進入1980年之後,David Stern大刀闊斧改造聯盟風氣,但實際上,這些出身自街頭的階級複製解決了嗎?當然不可能,即便根據統計,現在聯盟中出身自貧困單親的黑人家庭如LeBron James一樣的球員,已經剩下不到10%,但那些出身底層,特立獨行,沒有被NBA所馴化的故事仍然吸引著我們。
如同以前的Dennis Rodman到後來的Patrick Beverley、Draymond Green,在他們身上,批評從未少過,爭議從未停歇,他們標榜自己是強悍的,強調這是他們的出身教會他們的生存方式,但反對的人永遠不會接受他們的說詞。
這本書並非要頌揚這些「惡棍」,只是這些球員的存在與出身,是職業運動場上的一體兩面,也是現代籃球運動最根本的開始,如同文化探討,只是一個樣貌與歷史,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NBA與籃球的方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