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首位報導廣島原爆真相的普立茲得獎記者 × 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

Fallout: The Hiroshima Cover-up and the Reporter Who Revealed It to the World
被噤聲的廣島原爆真相吹哨者,娓娓道來美國政府想掩蓋的事實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3個人喜歡
  • 79 300
    380

出版情報

一篇驚世的逆風報導如何形成?──以《廣島》記錄浩劫的重中之重

2025/07/28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甫於前一年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從東京發出電報,通知《紐約客》雜誌的副總編輯威廉.蕭恩(William Shawn),他已蒐集完「廣島」的採訪資料,五天後將返抵紐約。 《紐約客》總部與著名的《紐約時報》大樓位在同一條街上,但與大出版集團不同的是,只占幾層樓的《紐約客》辦公室明顯破舊不堪。天花板的灰泥剝落,牆壁上油漆裂痕蔓生。一名該雜誌的作家曾說「髒亂成為員工引以為傲的特點」。《紐約客》在二戰前原本是內容幽默、輕鬆的雜誌,戰爭結束後,此刻正打算恢復這樣的基調,繼續刊出漫畫、城中熱話專欄、小說等內容,當然也有許多業配廣告。 《紐約客》創辦人兼總編輯哈洛德.羅斯(Harold Ross)收到赫西的初稿後,認為這是「無庸置疑的傑作」,但他還是照慣例提出大量疑問與修改意見攻勢,連他自己也承認他「讀到過分狂熱」。接下來幾天,羅斯、蕭恩與赫西三人,窩在走廊角落樸素的總編輯辦公室裡拼命地改稿。他們逐一檢視每個詞,編輯強度開到最大,因為他們相信,這篇文章很可能會轟動世界。 這篇報導就是後來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優秀新聞寫作」、「新新聞主義原點」的〈廣島〉。 ─── 回過頭來說這篇報導的寫作緣起: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原子彈在廣島上空引爆後,雖然馬上吸引了嗜血的媒體前往,但美國政府與軍方很快便開始嚴格控管訊息,化為廢墟的廣島也成為「記者禁入區」;日本媒體更是被完全禁止報導原爆以免「擾亂公共安寧」。 事實上,赫西並非是最早試圖進入廣島的記者,但少數幾位嘗試進入廣島採訪並希望產出有別於政府宣傳報導的記者,紛紛收到驅逐出境的威脅、被美國占領官員找碴、文稿寄出後莫名遺失,甚至會遭指控協助日本散播政治宣傳,聲稱戰敗國在多年遂行侵略、犯下諸多惡貫滿盈的暴行後,如今卻企圖博取國際同情。 對赫西與蕭恩來說,他們嗅到了當時報導風向令人不安的一面,某些實情顯然受到隱瞞,而《紐約客》願意放手一搏,嘗試讓赫西進入日本。而赫西也正是這項任務的完美人選。二戰期間赫西始終謹守規則,他親身從戰場取材的作品給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名盡忠職守的愛國記者。雖然在獲得普立茲獎的小說《阿達諾之鐘》裡他曾委婉地批評喬治.派頓將軍具有「破壞傾向」,但整體來說,赫西是曾獲表揚的戰爭英雄,這使他成為「特洛伊木馬」,通過了採訪核准,成功抵達廣島。 ─── 就在羅斯、蕭恩與赫西三人仍在「閉關編輯」時,《紐約客》絕大部分的員工對於要刊出〈廣島〉一事完全一無所知。為了不讓消息洩漏,羅斯與蕭恩決定徹底保密,以至於《紐約客》團隊的員工都在忙著製作他們以為即將要出刊的「假刊號」。甚至連廣告商也被蒙在鼓裡,直到出刊後才發現自家廣告版面竟然緊鄰著核子浩劫的慘狀。 由於蕭恩強烈建議必須以全篇幅刊載,讓文章更具衝擊與挑釁性,羅斯對這個冒險的想法曾陷入糾結,但當他拿出二十一年前的第一期《紐約客》時,他望著自己撰寫的創刊詞如此寫道:「探求隱藏幕後的真實……秉持良心滿足讀者知的權利……完整呈現真相,無所畏懼。」於是他說服了自己,這一期就只刊登〈廣島〉。 最終,《紐約客》引爆了全球輿論,兩個月後就以書籍形式出版,即是本書《廣島》。世界各地的新聞同業相繼推崇三人的膽識,盛讚這篇報導。而赫西本人,儘管羅斯希望他在出刊後盡快返回日本,但不知為何他在世人面前消失了幾個月,再度復出後他改以創作小說為主,直到四十年後他才重返故地,繼續追蹤六位採訪對象的餘生,並將內容增補於本書第五章中。 直至今日,最初刊登〈廣島〉那期《紐約客》裡第一頁的「編輯的話」,讀來仍令人玩味:「親愛的讀者……我們之中其實很少人理解原子彈具有何等不可思議的破壞力,而或許每個人可以花點時間,思索使用這種武器的嚴重意涵。」

金石堂好好聽

曲目

聽全部
  • 1 書店員導讀

作者/書店員導讀/名人導讀



一九四五年被噤聲的廣島原爆真相, 「原子瘟疫吹哨者」轟動全球的秘密調查,首位揭露美國政府欲掩蓋的原爆餘波效應的記者

美國政府先後於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促成了二戰的完結,卻也在同一時間開啟了廣島與長崎居民永難擺脫的夢魘

記者約翰・赫西親赴廣島秘密調查的報導,一舉踢爆美國當局淡化原爆傷亡、掩蓋輻射傷害的政治操作,至今仍是美國新聞史上最震撼人心的調查報導。該獨家報導立即引起全球轟動,激起全球對核武威脅最深層的恐懼與擔憂,並確實在防止核戰再度爆發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被噤聲的廣島原爆真相──

「核災吹哨者」轟動全球的秘密調查,

首位揭露美國政府欲掩蓋的原爆餘波的記者。

 

★《出版者周刊》&《浮華世界》年度選書

★《城鎮與鄉村》(Town & Country)年度選書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 2020年最值得關注的100本書

★ 榮獲2021年美國指標性傳記寫作獎項「斯珀伯圖書獎」(Sperber prize)

 

「一九四五年以來,讓世界免於核彈災難的,

是對廣島浩劫的記憶。」 ──約翰.赫西 John Hersey

 

▍「無聲的閃光」粉碎了整座城市,剝奪了數十萬人的未來,也泯滅了人類的良知──

 

1945年8月6日早晨,暱稱「小男孩」的原子彈劃破廣島的天空,粉碎了整座城市。這是第一枚實際用於戰爭的原子彈,也是當時戰爭史上使用過最大的炸彈。廣島自此成為一片焦土,成為一座怵目驚心、滿是殘骸與灰燼的廢墟;逾十萬名居民被大火吞噬、被建築物活埋重擊,在烈焰中灰飛煙滅。然而,多數美國人和其他國家,對於這項殘虐的新型武器毫不知情,對於其所可能造成的毀滅性後果也一無所知。

 

美國政府先後於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促成了二戰的完結,卻也在同一時間開啟了廣島與長崎居民永難擺脫的夢魘。倖存者展開如煉獄般的「後原爆」之路,他們目睹了遠多於自己所能想像的死亡,並飽受原子彈輻射遺毒的侵擾,包含毛髮脫落、口耳鼻冒血、難以癒合的潰爛皮肉、持續高燒、作嘔、喪失食慾與不孕等後遺症。

 

然而,美國政府在投下原子彈後,開始了一連串秘密宣傳和信息鎮壓運動,並成功隱匿了原子彈長期且致命的輻射危害,他們稱該武器為「威力較大的火砲武器」且「絕無放射性破壞物質」,並形容原子彈「拯救了更多的性命」。經戰爭部審查的媒體報導,向全世界淡化了原爆災後的現實……直到一年後,《紐約客》記者約翰.赫西,以一篇偉大的獨家報導敲響關鍵的警鐘。

 

▍新聞史上最危險且震撼的調查──無所畏懼的逆風報導,揭露政府不願承認的真相!

 

在廣島原爆後一年的1946年8月,《紐約客》刊出普立茲獎得主約翰・赫西親赴廣島秘密調查的報導,一舉踢爆美國當局淡化原爆傷亡、掩蓋輻射傷害的政治操作,至今仍是美國新聞史上最震撼人心的調查報導。該獨家報導立即引起全球轟動,激起全球對核武威脅最深層的恐懼與擔憂,並確實在防止核戰再度爆發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赫西的報導是第一個真正有效且受到國際關注的針對核武的警告,說明了核武對文明所將構成的存亡威脅;此後,它激勵了一代代的社運者與領導人努力避免核戰爆發,我們明瞭了原子浩劫的恐怖,因為赫西向我們展現了它的景象。自報導刊出以後,再也沒有領導人或政黨能在完全不了解核武攻擊的可怕後果的情況下,威脅採取核武行動,也就是說,該行動要不是出於故意的無知,就是虛無主義的殘暴。

 

▍在戰爭被壓縮成冰冷的傷亡數字之後,請記住每一個數字,都有自己的名字──

 

知名記者萊斯莉.布魯姆精彩地重溯赫西當年的不畏多方施壓的逆風旅程,他以懾人的筆法忠實呈現六名倖存者的故事,一舉扭轉當時的主流輿論,更影響戰後列強的核武政策。赫西以精煉且冷靜的文字,仔細描述「被爆者」在城市降下死亡時的記憶與後續的創傷,他將原子戰爭的面目與有血有肉的真實臉孔相連,那些臉孔屬於一位撫養三個子女的辛苦寡婦、一位年輕職員、兩位醫師、一位神父和一位牧師,那些臉孔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每一個人。

 

「倘若戰事再起,這便是你和其他數百萬平民百姓可能面臨的遭遇。」這篇偉大的報導打破了冰冷的傷亡統計數字,提醒世人廣島的悲劇真實可及,並持續讓人們在廣島人民身上看見自己。愛因斯坦亦針對報導表示:「赫西先生真實描繪了原子彈對人類造成的駭人影響……文中描繪的景象攸關人類的未來,必定會令所有富責任感的人們深感憂慮。」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盛浩偉 作家

 

【震撼推薦】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組主任

李明璁 社會學家/作家

何榮幸 《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吳曉樂 作家

房慧真 作家

陳又津 作家

張子午 《報導者》主編

黃崇凱 小說家

 

國際讚譽

 

「扣人心弦的歷史。研究深入且講述精闢的重要故事。」──美國新聞界「三巨頭」之一、CBS新聞主播 丹.拉瑟(Dan Rather)

 

「作者精準掌握核彈議題,撰寫赫西如何產出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新聞界最偉大作品的戲劇性故事,令人信服。」──揭露水門事件之《華盛頓郵報》記者 卡爾.伯恩斯坦 (Carl Bernstein)

 

「布魯姆精采地講述了赫西如何創作出如史詩般的報導,對人們看待原子戰爭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提醒我們曾經從赫西的報導中汲取了何種教訓。」──前美國國防部長 威廉.佩里(William J. Perry)

 

「在毀滅世界的核武似乎幾乎被遺忘之時,布魯姆雄辯地重現赫西於一九四六年令人震驚的報導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再次想起了巨大的人類災難。」──普立茲獎得主 理查德.羅德斯(Richard Rhodes)

 

「布魯姆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研究人員和美麗的作家,她的敘述毫不費力,而這種技巧掩蓋了這類創作所需的技能和辛勤的勞動……儘管本書討論了嚴肅的議題,讀起來還是很令人愉快,這都有賴於作者完美無瑕的每一個段落,她清晰的敘事結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見解。」──《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 威廉.朗格維舍(William Langewiesche)

 

「在記錄赫西如何實現歷史上最偉大的新聞成就之一時,布魯姆自己也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壯舉。本書是快節奏且深度報導的啟示。」──美國知名作家與評論者 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

 

「引人入勝……事實證明,記者們所面臨的問題無論在過去或現在──例如放慢速度、講述大故事、講述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悲劇故事──都一樣困難。了解赫西如何破解密碼,對於我們在後疫情時代前進很有幫助。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編輯與出版人 凱爾.波普(Kyle Pope)

 

「扣人心弦……布魯姆精心研究了政府如何竭盡全力地阻止公民傳播真相,在現下這樣令人擔憂的時刻,這正是每個人都應該閱讀的內容。」──《華盛頓郵報》

 

「在廣島和長崎遭到轟炸後的幾個月裡,美國人幾乎沒有被告知對倖存者造成了何種破壞性影響。布魯姆描述了赫西如何在《紐約客》中揭露真相,並對核戰永遠存在的危險性提出警告。」──《紐約時報書評》

 

「這部引人入勝、細緻入微的編年史,揭示了如何打破『危險麻木』的統計數據,並向權力說真話。」──《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

 

「布魯姆揭示了美國新聞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篇報導背後的迷人故事,有關赫西於一九四六年針對廣島原子彈的研究報導。一部挖掘歷史的深度作品。」──《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最佳的新聞工作!這部緊湊的作品講述了赫西的故事──他競相收集消息來源,絕對保密地寫作,然後發表了深具同情心、令人難以置信且痛苦的報導。」──《彭博商業週刊》

 

「引人入勝……布魯姆巧妙地將那些被當權者刪除、忽視、扭曲和審查(有關向日本平民投擲原子彈)的內容拼湊起來。她的調查範圍很廣,包括採訪讓她能夠接觸到迄今為止未發表的手稿,以及對多語種檔案和耶魯大學拜內克圖書館的赫西論文的研究。不僅具歷史意義,對於當代的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強烈推薦。」──美國圖書館協會

 

「為政府編造故事以證明其所採取行動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見解,也為無畏地報導廣島真實發生的事情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基督科學箴言報》

 

「當美國戰機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時,多數美國人皆全心全意地支持該次襲擊,然而,在戰地記者赫西揭露廣島倖存者駭人聽聞的故事後,他們的認可就瓦解了。儘管公眾已看過臭名昭著的蘑菇雲圖像,卻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廣島居民所遭受的損失。」──《經濟學人》

 

「對掩蓋事件的描述,包括美國否認炸彈的放射性後果以及赫西用來躲避審查的特洛伊木馬策略,既令人著迷又令人不安。」──《雪梨晨鋒報》

 

「構思精巧、研究無懈可擊的作品……《無聲的閃光》應該被放在書架上的赫西的《廣島》旁邊,作為自由報導真相的勇氣的證明,無論誰試圖壓制他們的使命。」──《紐約書刊》

 

「非常精彩……這本書有力地展示了一個勇敢的美國記者,如何揭開二十世紀最致命的掩蓋事件──原子彈的真實影響。」──《原子科學家公報》

 

「引人入勝。經過艱苦的研究,以準確無誤的眼光看待戰後社會栩栩如生的生動細節,並讓世界了解核輻射真正恐怖的風險。」──《書單》

 

「在美國和俄羅斯正在放棄限制核武,並開始新的核軍備競賽的協議的現下尤為重要。這是一個提醒,不要忽視核戰可能帶來的痛苦和徹底的破壞。」──《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布魯姆的作品和赫西的作品一樣,證明了優秀新聞的力量。她出色地再現了他作為終極吹哨人的脆弱地位,以及他驚天動地的報導。」──報書人書評網站(Bookreporter.com)

 

「巧妙地重建了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掩蓋事件之一的隱藏歷史……驚心動魄的敘述。」──《城鎮與鄉村》(Town & Country)

 

編輯推薦


戰火下值得受珍視的「知的權利」。
(文/尖端出版企劃主編蔡旻潔)


在廣島原爆後一年,《紐約客》刊出普立茲獎得主約翰・赫西親赴廣島秘密調查的報導,一舉踢爆美國當局淡化原爆傷亡、掩蓋輻射傷害的政治操作,至今仍是美國新聞史上最震撼人心的調查報導。「倘若戰事再起,這便是你和其他數百萬平民百姓可能面臨的遭遇。」這篇偉大的報導打破了冰冷的傷亡統計數字,提醒世人廣島的悲劇真實可及,並持續讓人們在廣島人民身上看見自己。

我至今仍難忘懷初讀《無聲的閃光》時所感受到的震撼與感動,對於現今已知核武毀滅性威力的我們而言,極難想像二戰時面對此未知新型武器的人們,在政治操作下曾如此樂觀地看待其所帶來的後續效應。赫西激起全球對核武威脅最深層的恐懼與擔憂,並確實在防止核戰再度爆發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我們明瞭了原子浩劫的恐怖,全是因為吹哨者赫西向我們展現了它的景象。

作者

萊斯莉.布魯姆Lesley M. M. Blume 

 

屢獲殊榮的新聞記者、傳記作家,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

 

在跟隨著擔任新聞工作者的父親的足跡進入新聞編輯室後,開始了其新聞媒體生涯,作品見於《浮華世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巴黎評論》等眾多刊物中。

 

曾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晚間廣播的直播記者和研究員,報導過歷史性總統選舉、911襲擊、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及無數主題與事件。 

 

譯者簡介

 

李珮華

 

曾任職書店店員、編輯、版權,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我們好好的》、《黎明》、《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作家們都喝什麼酒》、《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英文版,合譯)。譯文賜教:leelois@gmail.com。

 

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
 
序言
第一章 照片並非故事全貌
第二章 全球獨家
第三章 麥克阿瑟的封閉王國
第四章 六位倖存者
第五章 廣島紀事
第六章 引爆
第七章 餘波
結語
 
誌謝
詞彙對照表
參考資料

 

序/導讀

推薦序

 

思索廣島原爆的艱難

盛浩偉(作家)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暴行,你會想到什麼?在臺灣,大多數人第一直覺浮現的答案,應該會是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或南京大屠殺。確實,這兩件都是明確且駭人的戰爭罪行,後者至多有三十萬名,而前者則有將近六百萬名手無寸鐵、包含老弱婦孺在內的平民被系統性地殺害。然而,還有一個事件,其中也有上萬名平民死亡,但我們卻不會直覺將之貼上「暴行」的標籤──那就是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兩枚原子彈。

 

兩次原子彈爆炸之下,當場死亡的平民,總和估計約有三十多萬名,另外,如果再加上受到嚴重燒灼傷、不治而亡,或是暴露於大劑量輻射、接觸到輻射塵而致病、致癌,餘生飽受折磨而亡的人數,則總和可能達到五十萬名。以臺灣為例具體想像,那大概就是整個板橋區,或是整個苗栗縣、嘉義縣或南投縣的所有人口,全都消失殆盡的意思。

 

單純以死亡人數之規模,還有後續對環境的種種影響來看,兩次原爆的嚴重與殘酷程度,並沒有比其他戰爭罪行好到哪裡去。然而如果逕自將之認定為「暴行」,或許也多少會激起我們心中的不安。畢竟,正是兩枚原子彈直接促使日本投降,也因此它彷彿帶有一種正義的色彩,是一種制裁的力量。要是它被認定為暴行,好像就失去了正當性,也會像是在幫日本的侵略戰爭、軍國主義進行辯護一樣。於是,我們很可能會傾向於認為:這是大日本帝國所應得,縱使原爆很殘酷,但也是一種必要之惡。

 

但問題就在這裡了:我們真的明白,這有多「惡」嗎?如果不明白這份惡的實際面貌,那麼該如何討論這有多「必要」?作為一種懲罰,這程度是合宜,或是過份?至此,單純的概念式空談已經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具體的情況。

 

本書《無聲的閃光》所講述的,就是在二戰結束的時空當下,一個讓世人理解具體情況的吹哨者的故事。那時美國人民對於實際情況的瞭解,比今日的我們還要少,只知道政府憑靠著一種強力新型武器結束了戰爭。但是這個武器造成了多少死亡?現場的情況如何?一切消息都被政府嚴格控管乃至封鎖。由於戰爭已經持續多年,各地戰事消息已經令人疲乏,再加上對日本的憤恨深植人心,以及政府的公關宣傳,所以當時主流輿論大多沉浸在勝利的喜悅,而未對真實情況加以探求。

 

在這樣的氛圍底下,唯有一位得過普立茲獎的記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他秉持著記者對真相的追求,進行了深入調查,並且以一種獨特的形式寫成長篇報導,勾勒了六位平民對原爆的實際見聞與生命交集。這篇刊登在《紐約客》上的〈廣島〉(Hiroshima;日後也印行成單行本),如今已在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新聞報導的行列當中,它也為我們先前那個「必要之惡」的問題,提供了具體而詳實的參照。並且,是從這篇報導開始,人們才開始正視核武所可能造成的種種威脅。迄今許多討論、思考,可以說都是源自於它。

 

《無聲的閃光》帶領讀者俯瞰這篇了不起的報導如何誕生,也讓讀者體會到其中的複雜、張力與多個面向。書中詳盡地呈現了促成這篇報導的所有推手,當然包括主角約翰・赫西、《紐約客》的編輯主事者們,此外也有受訪者們,以及取材路上的助力與阻力,跌宕精彩。而更令人瞠目的,則是報導刊出之後的迴響。

 

一方面,赫西的報導將原先科學的、冷冰冰的統計數字還原回真實的經驗與見聞,讓讀者體會到原爆的恐怖,並激起了原先沉睡的良心;但另一方面,二戰一結束,冷戰隨即準備拉開序幕,赫西的報導,無疑威脅到政府、軍方、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的信譽與正當性,或甚至被敵對陣營的蘇聯視為展示武力的宣傳。本書赤裸裸呈現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論辯、角力、公關戰,也能讓讀者在閱讀之際反思自身習以為常的各種想法、立場,其是否受到操控?背後究竟有沒有真相能夠支持?

 

思索原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都太習慣明辨善惡的二元對立思考,也經常以為可以把加害者跟被害者簡單地區分開來。但是原爆議題往往會讓人發現,必要之惡的正義與不義,兩者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而加害者也很可能同時是被害者,反之亦然。困難之處就在於,我們必須先提起勇氣直視原爆造成的滿目瘡痍與大量死傷,並在這樣的沉痛之中,不輕易地將受難與罪行兩相抵銷,並持續思索倫理的界線,以及什麼才是最適恰的行為與選擇。過度而不當的懲罰未必能夠實現正義,反而可能在日後成為催生極端分子的溫床。

 

很可惜的是,在臺灣書市很難找到約翰・赫西《廣島》的譯本,而近期最能讓讀者接觸原爆主題的書,也僅有井伏鱒二的《黑雨》而已。但也因此,《無聲的閃光》之出版更顯珍貴。透過這本書,讀者能夠接觸到原爆議題的深刻,此外,也能夠看見新聞工作者努力不懈、追求真相的熱血,體會到真相的重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38083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1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