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神傳說:歷史記憶與民間信仰中的趙雲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從歷代史籍、明清現存方志、各地民間傳說故事集,並配合田野調查,來蒐集整理各地趙雲祠墓、遺跡紀念物和民間傳說等資料,並予以釐清、考證其歷史源流,不再侷限以往僅從史傳、小說或表演藝術等面向來討論趙雲,而是試圖以地域性的視角來了解人們如何形塑其對趙雲的「歷史記憶」。藉著梳理中國與臺灣各地趙雲民間信仰與傳說的發展情形,體現走出經典的趙雲,仍在民間信仰與傳說中不斷持續演化與增長的文化價值。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材料與方法/3
一、研究範圍/3
二、研究材料/6
三、研究方法/10
第三節 文獻檢討/12
一、三國人物傳說研究/12
二、民間信仰與信仰相傳說研究/15
三、以趙雲為主題的研究/17
第四節 研究大綱與架構/21
第五節 預期成果/22
第二章 常山雲起,仁從公孫(成長與初登場時期):河北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24
第一節 正定趙雲廟及其信仰崇祀源流/25
一、崇祀之始:成為明代鄉賢祠之首/25
二、專祀:清以來的趙雲廟/28
第二節 故里之爭:正定、臨城兩地的趙雲遺跡與傳說/38
一、正定與臨城的趙雲遺跡、紀念物/39
二、正定與臨城的趙雲傳說/49
第三章 當陽護主,平領桂陽(中年建功立業時期):兩湖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90
第一節 湖北當陽的趙雲遺跡與傳說/91
一、移動的長坂:綠(櫟)林長坂、當陽坂與長坂雄風/91
二、以當陽救主事件為背景的傳說/105
第二節 湖北其他地區相關趙雲的傳說/123
一、從元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到民間傳說〈竹筒保駕〉——從湖北武漢到湖北襄樊/124
二、依附延續《三國演義》發展出的湖北地區風物、地名傳說/130
三、湖北其他地區自行發展的風物傳說/145
第三節 湖南桂陽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149
一、桂陽芙蓉峰趙雲祠廟、遺跡與傳說/153
二、桂陽鹿峰及關口的遺跡與傳說/169
第四節 湖南安鄉子龍庵及相關傳說/183
第四章 入蜀征伐,敕葬錦屏(晚年時期及亡歿):四川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191
第一節 兩座子龍墓祠及其傳說/191
一、被認定的四川大邑子龍墓祠及相關傳說/191
二、被否定的河南南陽趙雲墓祠及其傳說/231
第二節 趙雲駐防大邑的遺跡與傳說/239
一、靜惠山的遺跡及紀念物/239
二、望軍樓的過去與現在/246
三、趙雲駐防大邑的傳說/250
第三節 四川其他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265
一、成都的趙雲遺跡與傳說/265
二、雅安的趙雲遺跡與信仰/279
三、重慶的趙雲傳說/292
四、犍為火井與趙子龍取神火傳說/298
第五章 子龍成神,護佑鄉土:臺灣子龍廟的創建與靈驗傳說/305
第一節 建廟傳說/307
一、神像來自水漂流木/307
二、神像迎自中國大陸/315
三、同源或分靈的神明/329
四、天降並濟世的神明/352
第二節 靈驗傳說:神助、顯威與懲罰/365
一、保境安民傳說/365
二、解厄應求傳說/376
三、施展神力傳說/381
四、顯威懲罰傳說/386
第六章 走入民間的趙子龍:趙雲信仰與傳說的綜合考察/390
第一節 特色的考察/390
一、明、清趙雲祠廟與遺跡、紀念物的擴散與創造/390
二、趙雲傳說的地域性發展/394
三、趙雲英雄傳說與信仰的特質性/401
第二節 意蘊的考察/405
一、民眾形塑與記憶的趙雲/405
二、信仰聯繫與體現的趙雲/407
第七章 結 論/413
第一節 回顧與成果/413
第二節 省思與展望/415
附 錄:《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暨趙雲年表/419
參考文獻/42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材料與方法/3
一、研究範圍/3
二、研究材料/6
三、研究方法/10
第三節 文獻檢討/12
一、三國人物傳說研究/12
二、民間信仰與信仰相傳說研究/15
三、以趙雲為主題的研究/17
第四節 研究大綱與架構/21
第五節 預期成果/22
第二章 常山雲起,仁從公孫(成長與初登場時期):河北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24
第一節 正定趙雲廟及其信仰崇祀源流/25
一、崇祀之始:成為明代鄉賢祠之首/25
二、專祀:清以來的趙雲廟/28
第二節 故里之爭:正定、臨城兩地的趙雲遺跡與傳說/38
一、正定與臨城的趙雲遺跡、紀念物/39
二、正定與臨城的趙雲傳說/49
第三章 當陽護主,平領桂陽(中年建功立業時期):兩湖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90
第一節 湖北當陽的趙雲遺跡與傳說/91
一、移動的長坂:綠(櫟)林長坂、當陽坂與長坂雄風/91
二、以當陽救主事件為背景的傳說/105
第二節 湖北其他地區相關趙雲的傳說/123
一、從元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到民間傳說〈竹筒保駕〉——從湖北武漢到湖北襄樊/124
二、依附延續《三國演義》發展出的湖北地區風物、地名傳說/130
三、湖北其他地區自行發展的風物傳說/145
第三節 湖南桂陽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149
一、桂陽芙蓉峰趙雲祠廟、遺跡與傳說/153
二、桂陽鹿峰及關口的遺跡與傳說/169
第四節 湖南安鄉子龍庵及相關傳說/183
第四章 入蜀征伐,敕葬錦屏(晚年時期及亡歿):四川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191
第一節 兩座子龍墓祠及其傳說/191
一、被認定的四川大邑子龍墓祠及相關傳說/191
二、被否定的河南南陽趙雲墓祠及其傳說/231
第二節 趙雲駐防大邑的遺跡與傳說/239
一、靜惠山的遺跡及紀念物/239
二、望軍樓的過去與現在/246
三、趙雲駐防大邑的傳說/250
第三節 四川其他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265
一、成都的趙雲遺跡與傳說/265
二、雅安的趙雲遺跡與信仰/279
三、重慶的趙雲傳說/292
四、犍為火井與趙子龍取神火傳說/298
第五章 子龍成神,護佑鄉土:臺灣子龍廟的創建與靈驗傳說/305
第一節 建廟傳說/307
一、神像來自水漂流木/307
二、神像迎自中國大陸/315
三、同源或分靈的神明/329
四、天降並濟世的神明/352
第二節 靈驗傳說:神助、顯威與懲罰/365
一、保境安民傳說/365
二、解厄應求傳說/376
三、施展神力傳說/381
四、顯威懲罰傳說/386
第六章 走入民間的趙子龍:趙雲信仰與傳說的綜合考察/390
第一節 特色的考察/390
一、明、清趙雲祠廟與遺跡、紀念物的擴散與創造/390
二、趙雲傳說的地域性發展/394
三、趙雲英雄傳說與信仰的特質性/401
第二節 意蘊的考察/405
一、民眾形塑與記憶的趙雲/405
二、信仰聯繫與體現的趙雲/407
第七章 結 論/413
第一節 回顧與成果/413
第二節 省思與展望/415
附 錄:《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暨趙雲年表/419
參考文獻/424
序/導讀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成都旣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衆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然歛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七年卒,追諡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成都旣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衆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然歛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七年卒,追諡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試閱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三十多年來,以《三國》為題材的戲劇、電影、卡通以及電玩遊戲等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的重新拍攝與出版發行;而且不僅華人世界,就連日本都掀起一波波「三國熱」,在日本廣大三國愛好者評選「你最喜歡的三國人物」中,趙雲被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諸葛亮。 近年以趙雲為主角的電玩遊戲,如臺灣第三波公司發行的《三國趙雲傳》、捷友資訊的《傲世蒼龍趙雲傳》;還有影視,如劉德華主演之《三國之見龍卸甲》及中國湖南衛視拍攝之《武神趙子龍》亦先後推出,顯見趙雲實深獲大眾所喜,儼然躍升成為現代三國題材的主流主角。
然在學術面向,尤其民間文學的研究方面,仍多圍繞民間傳說題材最為豐富的「關羽」、「諸葛亮」或「張飛」等人物為研究對象;至於「趙雲」,近年來雖有運用各種文獻史料試圖補《三國志》記載闕漏,以建構歷史上完整的趙雲生平者,以及從小說、戲曲等來探討其形象者,但卻仍缺乏自「民間」的視角來探究者。因此筆者數年前進入民間文學領域,修習彭師衍綸開設之「中國民間傳說」課程時,隨即選定三國趙雲之傳說為學期報告之研究主題。從陳壽《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的趙雲本傳(後簡稱《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援引的《趙雲別傳》及《華陽國志》等史籍,到元話本《三國志平話》、元明之際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明清則以《大明一統志》及清代湖北、湖南等地方志為考察,並採擷近代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和《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中有關趙雲之傳說,探討趙雲歷史地位之提升及其在民間傳說中之形象。在論述的過程中,同窗友人告知臺南有間主祀趙雲的廟宇,遂於網路搜尋到臺南佳里永昌宮架構的網頁中,其中展示部分「永昌宮」的建廟及靈驗傳說,在徵詢廟方同意後,逕引這些傳說以為其中一節之論,未幾便倉促完成立論不夠成熟的〈從史籍、小說到民間信仰與傳說探究趙雲形象之遞嬗〉一文。
有鑒於前文論述不夠全面的缺失,爾後陸續查找、翻閱歷代之總志、方志資料,發現不僅湖北、湖南,在四川、河北、河南等各地方志中,尚有不少有關趙雲之遺跡、祠廟及傳說的記載,尤其透過自清至民國間屢次重修、新修方志資料交叉比對後,皆可探究這些紀念物與祠廟的演變之跡。至於民間傳說部分,在中國大陸於1980年代前後,各地大量採集、出版的三國傳說故事集和《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各地分卷中,皆有採錄到一部分與趙雲相關的傳說;再加上近年來河北正定及四川大邑組織的趙子龍文化研究協會及在地文人個別出版的刊物中,亦有不少緬懷趙雲遺跡和對趙雲相關傳說的記錄或延伸發展。以上各種文獻資料記載,皆在在突顯當地百姓對趙雲的崇拜並建構他們對趙雲共同記憶的圖像,深感有進行系統性的整理、爬梳與研究的必要。
此外,在研究報告完成後不久,筆者亦走訪位於臺南佳里,歷史悠久、規模氣派宏偉的永昌宮,從廟方耆老口中得知在趙雲未曾涉足的臺灣,從南到北,甚至東部的宜蘭、臺東,都有以趙雲為主祀的廟宇。在由「臺灣趙子龍聯誼會」於民國一百年(2011)發行的《趙子龍信仰在臺灣——探尋全臺子龍廟》一書中即提到:「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於臺南佳里子龍廟永昌宮集會,會中成立『臺灣趙子龍聯誼會』,共有二十一間宮、廟、壇加入會員。」 該書亦簡略記載加入聯誼會各宮壇的建廟沿革及部分神蹟傳說;然當時雖已有二十一間崇祀趙雲的宮廟加入聯誼會,但仍有如宜蘭頭城「慶安堂」、臺中大肚「合興宮」及嘉義中埔「順平宮」等主祀趙子龍的宮廟,或未及於聯誼會初創之時加入,抑或至今始終未曾加入,是以該書中並未列入介紹。以宮廟數量及知名度而言,趙子龍信仰在臺灣廣泛的民間信仰體系中雖屬小眾,但其中卻不乏為地區庄頭的大廟,如臺南佳里「永昌宮」、臺南東山崎腳「子龍廟」、雲林虎尾「拱雲宮」及臺中大肚「合興宮」等皆然,當地居民與廟之情感黏著,對子龍信仰相當虔誠,有些傳說在信眾間仍不斷流傳,但更多的卻因鮮少傳講而僅存於少數文史資料中。隨著時序演進,人們逐漸對傳統文化無感,這些民間傳說於不久的將來,或可能即消失殆盡,因此保存紀錄與進行探究,正是身為民間文學研究者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
本文研究目的有三:其一,試圖梳理中國各地趙雲遺跡、祠廟與傳說之生成與演變之跡,並探討其相互間的關係。其二,了解臺灣子龍廟的起源、建廟及靈驗傳說,並頗析其在子龍信仰中的功能與作用。最後,探究擁有趙雲歷史實體的中國及子龍信仰大宗的臺灣,如何運用傳說的傳播或交流,建構其對趙雲文化與信仰的認同與歷史記憶。
第二節 研究範圍、材料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傳說是眾多民間文學形式當中的一種,它不僅「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地方古蹟、自然風物、社會習俗等有關」,且「雖有某種歷史成分做依據,但也具有虛構、想像、誇張的藝術成分」,即是具有「歷史性和地方性的口頭文學」。 海內外眾多學者都曾對傳說進行分類,但大抵都是依照傳說描述對象的性質,將傳說區分為「人物傳說」、「史事傳說」和「地方風物傳說」三大類;而後程薔再將「敘述、描寫成分較重的」歸為「描述性傳說」,「解析、說明成分重的」則屬於「解釋性傳說」 之兩大類。本文以趙雲的民間傳說與信仰傳說為研究範疇,探討趙雲自出生至死亡,及死後受民間信仰崇拜的所有傳說,是以不僅橫跨三大類傳說,且「描述性」、「解釋性」兩種型態亦皆有之。
以三國人物傳說來說,目前被記載、採錄下來與趙雲有關的傳說,不僅數量不及關羽、張飛、諸葛亮、劉備及曹操等人,而且流傳範圍與年代也不若上述諸人之廣遠,多集中在河北、湖北、湖南及四川等固定地域。這些區域似未脫離《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所述及趙雲生平的活動範圍,其中河北為其故鄉及從屬公孫瓚時的主要活動地;湖北、湖南則為追隨劉備後,「長坂救主」、「收桂陽」及「截江救主」等生平經典功績戰役所在地;至於四川,則係入蜀後,隨諸葛亮南征北討及死後埋骨之處。這些傳說雖未過度超越其生平活動的空間廣度,但卻明顯彌補、增添了史志與小說中未及的時間長度,構築趙雲完整的「生平傳說」及部分死後的「信仰傳說」。其中在諸地理志的史籍,尤其明、清以來這些區域的方志記載中,開始出現大量與趙雲有關的遺跡、紀念物及祠宇等,甚至還有不少當時文人詩文的記錄,在在顯示趙雲在這些地區屢受官員仕紳的重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是日漸提升。因此,不僅《三國志平話》、元雜劇及《三國演義》所衍生或延伸出的人物、史事傳說,亦有不少地方風物傳說、習俗傳說、飲食文化傳說等,皆與方志記載中的趙雲遺跡、紀念物與祠廟有關,而這些記錄正可以探究各類傳說的演變之跡。
在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的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的博士論文中,將關公傳說主要劃分為「生平傳說」與「成神後的傳說」兩大部分來考察。 關羽成神甚早,且於宋代以後屢受帝王封賞,民間各地已然積累不少神蹟與信仰傳說,並多見載於眾史志與文人筆記中。然趙雲於明清之後,才廣為與其生平有關或民間傳聞中其足跡曾履及的某些地方所立廟崇祀,在史志中亦甚少有神蹟、靈驗傳說被記載與流傳,僅有四川大邑因趙雲墓祠立於此之故,方有較多這方面的記載。時至今日中國各地的趙雲祠宇,在歷經清末民初的戰亂、文革以來的破壞,及現今政治上對民間信仰的壓抑與控制,目前留存下來或重建的並不多。因此,除了四川大邑外,極少數地區尚有趙雲神祇之靈驗傳說流傳者,僅散見於各地報章報導或網路資料中。
至於趙雲未曾到訪之處,時至今日如福建長泰縣及中國以外地區的馬來西亞 與臺灣各地皆有一些崇祀趙雲的廟宇,然目前似乎僅有馬來西亞與臺灣的諸宮廟擁有廣大信眾而香煙不絕。相較於文化多元且漢人民間信仰時受政策壓抑的馬來西亞,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臺灣之民間信仰發展尤盛,近幾十年來陸續有宮廟加入子龍信仰之林,目前已有四十五間以上祀有趙雲的宮、廟、壇,數量幾乎達馬來西亞七倍以上;因此,考量信仰文化、體系與沿革,以及田野調查、訪談的可行性,本文僅先以臺灣地區之信仰傳說為主要探討範圍。在臺灣這四十多間的宮、廟、壇中,以趙雲為主祀或共同主祀者;並排除私人神壇性質,而為設立宮廟供大眾祭拜並有委員會相關組織者分別有:新北市板橋區臺北子龍府、桃園市大溪區奉安宮、臺中市大肚區和合興宮、彰化縣和美鎮集聖宮、雲林縣虎尾鎮拱雲宮、雲林縣莿桐鄉雲天宮、雲林縣莿桐鄉忠雲宮、雲林縣斗六市天龍宮、嘉義縣布袋鎮普天宮、嘉義縣中埔鄉順平宮、臺南市佳里區永昌宮、臺南市東山區崎腳子龍廟、臺南市後壁區龍興宮、高雄市大寮區趙雲廟、屏東縣恆春鎮四溝千鋒殿、臺東縣臺東市東凌宮及宜蘭縣頭城鎮慶安堂等十七間。本文即以以上宮廟的「建廟傳說」及「靈驗傳說」為論述主體,至於以趙雲為陪祀者,如:苗栗縣後龍鎮和興宮及嘉義縣布袋鎮嘉應廟等,與主祀趙雲之宮廟有沿革或神像來歷傳說相承,以及歷史悠久且文獻記載和相關傳說豐富者,亦會納入研究探討之列。
二、研究材料
本文以趙雲信仰與民間傳說為研究核心,透過各種書面文獻及實地田野調查、口述資料等兩種文本資料的蒐集,進行文本內的分析與各種文本間的交叉比對研究。
(一)書面文獻蒐集
1、史傳與歷代志書
首先依據陳壽《三國志‧趙雲傳》和他傳中有關趙雲的記述、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的《趙雲別傳》條目、清代趙一清《三國志注補》及王復禮《季漢五志》等史傳、注疏為基礎,了解歷史上記載、建構的趙雲人物之原始與基本形象。再從歷代地理總志,如《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方輿勝覽》、《輿地廣記》、《大明一統志》及《大清一統志》等,到明、清各省、州、縣地方志中,自各志的祀典、祠廟、古蹟、文人詩文與雜事等分志類目中,爬梳整裡各地和趙雲相關的遺跡、紀念物、祠廟與傳說的記載,並探究其生成和演變之跡。
2、《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與三國相關戲曲
現存最早且較為完整的三國故事專書,為刊刻於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的《三國志平話》;其後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現存有諸多版本,本文研究採用而今最廣為流傳的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清代毛宗崗(1632-1709)批訂的《三國演義》。另外,元雜劇裡如朱凱的《劉玄德醉走黃鶴樓》、高文秀的《劉玄德讀赴襄陽會》;以及清代京劇的《長坂坡》、《黃鶴樓》等劇目,皆有趙雲出場的相關橋段。以上不論小說、戲曲或說書話本的成形,皆或多或少汲取當時民間傳說的元素,而其流傳亦對後世民間傳說的發展影響甚鉅,故透過對這些文獻的剖析與比對,將有助於了解趙雲民間傳說生成的源流梗概。
3、三國傳說集與中國各地民間文學集
1980年代之後中國各地民間文學學者及工作者,分別組織、蒐集並出版了一些三國傳說故事集,其中不分地域廣泛收錄的有:鍾敬文、許鈺與董曉萍主編的《三國演義的傳說》,江雲、韓致中編的《三國外傳》,鄭伯成、韓進林搜集整理的《曹操三請諸葛亮》,諸葛緯編的《三國人物傳說》,王一奇等編《三國人物別傳》,王登雲編《三國傳說故事365》及浙江文藝出版社編《三國名人傳說》等。至於以地區為單位自行蒐集整理的則有:湖北省當陽縣文化館編的《長坂坡》,湖北省咸寧地區群眾藝術館編的《三國故事傳說集》,河南省南陽地區群眾藝術館編的《三國傳說》,以及熊永於荊州當地採錄並經潤飾、改寫的《荊州三國傳說》等。此外,尚有各省縣市採集編纂的民間故事大部頭資料彙編,如《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北卷》、《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當陽卷》、《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猇亭卷》,以及四川成都、大邑與河北正定等地的《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各地分卷中,以上皆或多或少收錄與趙雲相關的傳說,將這些文獻資料整理、分類後,再進行比對與分析。
4、近代出版以趙雲為主題的專著
近年有不少以趙雲為傳主的小說,有近代中國評書名家袁闊成編著的《趙子龍》、河北正定民間文學作家王京瑞所著的《趙子龍傳奇》、張蘭亭的《趙子龍傳》、李雲舒編著的《三國演義名將趙雲傳奇》、曹偉的《三國猛將趙雲傳》以及戴宗立的《三國演義之鐵膽英雄趙子龍》等,這些傳記大多仍本於史籍、小說中的趙雲,加入創作者自行虛構想像之情節,然有些亦援用一些民間傳說之元素,確是值得探討與分析的部分。此外,還有地方性出版以趙雲遺跡與祠墓為考察的專著(文),如衛復華《子龍墓祠志》及陳樹文《趙雲與通都大邑》等,皆提供相當豐富的傳說資料。
5、臺灣宗教信仰調查資料與記錄
日治時期有丸井圭治郎於大正七年(1918)編的《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以及昭和八年(1933)相良吉哉編著的《台南州祠廟名鑑》對臺灣廟宇進行詳細的調查與報告,當中包含沿革及部分傳說的資料記錄;另片崗巖的《臺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的《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與增田福太郎的《臺灣本島の宗教》等皆有相關資料以資參考。戰後則有劉枝萬主持調查,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於《臺灣文獻》發表的〈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以及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連載於《臺北文獻》的〈清代臺灣之寺廟〉,上述資料均有助釐清以趙子龍為主祀廟宇中,某些創建較早、歷史悠久者的建廟沿革及其發展狀況。此外,近年各地方政府出版的縣市、鄉鎮志,或委由學者、民間學人調查出版,如臺南縣政府編印的《南瀛神明傳說誌》、《南瀛祀神故事誌》等書籍中,針對民間信仰與神明傳說部分,皆為實地口述調查資料之記載,相當值得參考與研究。
6、宮廟或文化協會出版的刊物及文字資訊
廟沿革簡介、廟志、各宮廟自行印刷的善書、趙聖帝君真經、各宮廟委員會開會手冊等資料,以及各種碑刻及楹聯的文字內容。另還有臺灣趙子龍聯誼會出版的《趙子龍信仰在臺灣》、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出版的《走訪趙子龍信仰》、四川大邑趙子龍文化研究會出版的《大邑子龍文化》、《趙子龍與三國文化》,以及河北省趙子龍研究會編輯的刊物。以上皆為本研究所需的重要參考資料。
7、其他參考資料
有些傳說係由報章媒體採訪報導,另有些則書寫於網路文章或個人部落格中;此外,還有趙雲相關戲劇、電玩遊戲中的所運用民間傳說元素,這些材料皆為現代研究傳說所必須汲取並予以考證者。
(二)田野調查訪談資料
除了文獻蒐集整理分析外,仍需進行田野調查,蒐集趙雲傳說的口述文本資料,以補書面文獻之不足。然因囿於人力與時間資源的限制,本研究僅能以臺灣趙雲信仰傳說為田野調查核心,並僅以臺灣主祀趙雲的廟宇為對象,觀察信仰與社區的依存關係,以及各種傳說對趙雲信仰的作用與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田調之訪談對象大致有:⑴廟方人員:各宮廟委員、總幹事、管理員或曾擔任過宮廟各項職務者。⑵地方耆老與當地文史研究者。⑶各宮廟所在地的信眾與活動參與者。
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使用錄音筆、照相機等科技工具,如實記錄受訪人講述內容。在採集之口述資料的整理,會採重點節錄或部分逐字稿方式呈現;至於語言記錄方面,若以閩南語講述者,則會以北京漢語記字並維持部分閩南語口語轉換漢字方式並行,並盡量做到「只是梳理陳沓的詞句及做填縫式的補述,並不改動任何原有的情節單元」 的基本原則。此外,亦當如實的記下採訪時的人、時與地,除非受訪者要求匿名。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三十多年來,以《三國》為題材的戲劇、電影、卡通以及電玩遊戲等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的重新拍攝與出版發行;而且不僅華人世界,就連日本都掀起一波波「三國熱」,在日本廣大三國愛好者評選「你最喜歡的三國人物」中,趙雲被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諸葛亮。 近年以趙雲為主角的電玩遊戲,如臺灣第三波公司發行的《三國趙雲傳》、捷友資訊的《傲世蒼龍趙雲傳》;還有影視,如劉德華主演之《三國之見龍卸甲》及中國湖南衛視拍攝之《武神趙子龍》亦先後推出,顯見趙雲實深獲大眾所喜,儼然躍升成為現代三國題材的主流主角。
然在學術面向,尤其民間文學的研究方面,仍多圍繞民間傳說題材最為豐富的「關羽」、「諸葛亮」或「張飛」等人物為研究對象;至於「趙雲」,近年來雖有運用各種文獻史料試圖補《三國志》記載闕漏,以建構歷史上完整的趙雲生平者,以及從小說、戲曲等來探討其形象者,但卻仍缺乏自「民間」的視角來探究者。因此筆者數年前進入民間文學領域,修習彭師衍綸開設之「中國民間傳說」課程時,隨即選定三國趙雲之傳說為學期報告之研究主題。從陳壽《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的趙雲本傳(後簡稱《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援引的《趙雲別傳》及《華陽國志》等史籍,到元話本《三國志平話》、元明之際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明清則以《大明一統志》及清代湖北、湖南等地方志為考察,並採擷近代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和《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中有關趙雲之傳說,探討趙雲歷史地位之提升及其在民間傳說中之形象。在論述的過程中,同窗友人告知臺南有間主祀趙雲的廟宇,遂於網路搜尋到臺南佳里永昌宮架構的網頁中,其中展示部分「永昌宮」的建廟及靈驗傳說,在徵詢廟方同意後,逕引這些傳說以為其中一節之論,未幾便倉促完成立論不夠成熟的〈從史籍、小說到民間信仰與傳說探究趙雲形象之遞嬗〉一文。
有鑒於前文論述不夠全面的缺失,爾後陸續查找、翻閱歷代之總志、方志資料,發現不僅湖北、湖南,在四川、河北、河南等各地方志中,尚有不少有關趙雲之遺跡、祠廟及傳說的記載,尤其透過自清至民國間屢次重修、新修方志資料交叉比對後,皆可探究這些紀念物與祠廟的演變之跡。至於民間傳說部分,在中國大陸於1980年代前後,各地大量採集、出版的三國傳說故事集和《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各地分卷中,皆有採錄到一部分與趙雲相關的傳說;再加上近年來河北正定及四川大邑組織的趙子龍文化研究協會及在地文人個別出版的刊物中,亦有不少緬懷趙雲遺跡和對趙雲相關傳說的記錄或延伸發展。以上各種文獻資料記載,皆在在突顯當地百姓對趙雲的崇拜並建構他們對趙雲共同記憶的圖像,深感有進行系統性的整理、爬梳與研究的必要。
此外,在研究報告完成後不久,筆者亦走訪位於臺南佳里,歷史悠久、規模氣派宏偉的永昌宮,從廟方耆老口中得知在趙雲未曾涉足的臺灣,從南到北,甚至東部的宜蘭、臺東,都有以趙雲為主祀的廟宇。在由「臺灣趙子龍聯誼會」於民國一百年(2011)發行的《趙子龍信仰在臺灣——探尋全臺子龍廟》一書中即提到:「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於臺南佳里子龍廟永昌宮集會,會中成立『臺灣趙子龍聯誼會』,共有二十一間宮、廟、壇加入會員。」 該書亦簡略記載加入聯誼會各宮壇的建廟沿革及部分神蹟傳說;然當時雖已有二十一間崇祀趙雲的宮廟加入聯誼會,但仍有如宜蘭頭城「慶安堂」、臺中大肚「合興宮」及嘉義中埔「順平宮」等主祀趙子龍的宮廟,或未及於聯誼會初創之時加入,抑或至今始終未曾加入,是以該書中並未列入介紹。以宮廟數量及知名度而言,趙子龍信仰在臺灣廣泛的民間信仰體系中雖屬小眾,但其中卻不乏為地區庄頭的大廟,如臺南佳里「永昌宮」、臺南東山崎腳「子龍廟」、雲林虎尾「拱雲宮」及臺中大肚「合興宮」等皆然,當地居民與廟之情感黏著,對子龍信仰相當虔誠,有些傳說在信眾間仍不斷流傳,但更多的卻因鮮少傳講而僅存於少數文史資料中。隨著時序演進,人們逐漸對傳統文化無感,這些民間傳說於不久的將來,或可能即消失殆盡,因此保存紀錄與進行探究,正是身為民間文學研究者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
本文研究目的有三:其一,試圖梳理中國各地趙雲遺跡、祠廟與傳說之生成與演變之跡,並探討其相互間的關係。其二,了解臺灣子龍廟的起源、建廟及靈驗傳說,並頗析其在子龍信仰中的功能與作用。最後,探究擁有趙雲歷史實體的中國及子龍信仰大宗的臺灣,如何運用傳說的傳播或交流,建構其對趙雲文化與信仰的認同與歷史記憶。
第二節 研究範圍、材料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傳說是眾多民間文學形式當中的一種,它不僅「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地方古蹟、自然風物、社會習俗等有關」,且「雖有某種歷史成分做依據,但也具有虛構、想像、誇張的藝術成分」,即是具有「歷史性和地方性的口頭文學」。 海內外眾多學者都曾對傳說進行分類,但大抵都是依照傳說描述對象的性質,將傳說區分為「人物傳說」、「史事傳說」和「地方風物傳說」三大類;而後程薔再將「敘述、描寫成分較重的」歸為「描述性傳說」,「解析、說明成分重的」則屬於「解釋性傳說」 之兩大類。本文以趙雲的民間傳說與信仰傳說為研究範疇,探討趙雲自出生至死亡,及死後受民間信仰崇拜的所有傳說,是以不僅橫跨三大類傳說,且「描述性」、「解釋性」兩種型態亦皆有之。
以三國人物傳說來說,目前被記載、採錄下來與趙雲有關的傳說,不僅數量不及關羽、張飛、諸葛亮、劉備及曹操等人,而且流傳範圍與年代也不若上述諸人之廣遠,多集中在河北、湖北、湖南及四川等固定地域。這些區域似未脫離《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所述及趙雲生平的活動範圍,其中河北為其故鄉及從屬公孫瓚時的主要活動地;湖北、湖南則為追隨劉備後,「長坂救主」、「收桂陽」及「截江救主」等生平經典功績戰役所在地;至於四川,則係入蜀後,隨諸葛亮南征北討及死後埋骨之處。這些傳說雖未過度超越其生平活動的空間廣度,但卻明顯彌補、增添了史志與小說中未及的時間長度,構築趙雲完整的「生平傳說」及部分死後的「信仰傳說」。其中在諸地理志的史籍,尤其明、清以來這些區域的方志記載中,開始出現大量與趙雲有關的遺跡、紀念物及祠宇等,甚至還有不少當時文人詩文的記錄,在在顯示趙雲在這些地區屢受官員仕紳的重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是日漸提升。因此,不僅《三國志平話》、元雜劇及《三國演義》所衍生或延伸出的人物、史事傳說,亦有不少地方風物傳說、習俗傳說、飲食文化傳說等,皆與方志記載中的趙雲遺跡、紀念物與祠廟有關,而這些記錄正可以探究各類傳說的演變之跡。
在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的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的博士論文中,將關公傳說主要劃分為「生平傳說」與「成神後的傳說」兩大部分來考察。 關羽成神甚早,且於宋代以後屢受帝王封賞,民間各地已然積累不少神蹟與信仰傳說,並多見載於眾史志與文人筆記中。然趙雲於明清之後,才廣為與其生平有關或民間傳聞中其足跡曾履及的某些地方所立廟崇祀,在史志中亦甚少有神蹟、靈驗傳說被記載與流傳,僅有四川大邑因趙雲墓祠立於此之故,方有較多這方面的記載。時至今日中國各地的趙雲祠宇,在歷經清末民初的戰亂、文革以來的破壞,及現今政治上對民間信仰的壓抑與控制,目前留存下來或重建的並不多。因此,除了四川大邑外,極少數地區尚有趙雲神祇之靈驗傳說流傳者,僅散見於各地報章報導或網路資料中。
至於趙雲未曾到訪之處,時至今日如福建長泰縣及中國以外地區的馬來西亞 與臺灣各地皆有一些崇祀趙雲的廟宇,然目前似乎僅有馬來西亞與臺灣的諸宮廟擁有廣大信眾而香煙不絕。相較於文化多元且漢人民間信仰時受政策壓抑的馬來西亞,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臺灣之民間信仰發展尤盛,近幾十年來陸續有宮廟加入子龍信仰之林,目前已有四十五間以上祀有趙雲的宮、廟、壇,數量幾乎達馬來西亞七倍以上;因此,考量信仰文化、體系與沿革,以及田野調查、訪談的可行性,本文僅先以臺灣地區之信仰傳說為主要探討範圍。在臺灣這四十多間的宮、廟、壇中,以趙雲為主祀或共同主祀者;並排除私人神壇性質,而為設立宮廟供大眾祭拜並有委員會相關組織者分別有:新北市板橋區臺北子龍府、桃園市大溪區奉安宮、臺中市大肚區和合興宮、彰化縣和美鎮集聖宮、雲林縣虎尾鎮拱雲宮、雲林縣莿桐鄉雲天宮、雲林縣莿桐鄉忠雲宮、雲林縣斗六市天龍宮、嘉義縣布袋鎮普天宮、嘉義縣中埔鄉順平宮、臺南市佳里區永昌宮、臺南市東山區崎腳子龍廟、臺南市後壁區龍興宮、高雄市大寮區趙雲廟、屏東縣恆春鎮四溝千鋒殿、臺東縣臺東市東凌宮及宜蘭縣頭城鎮慶安堂等十七間。本文即以以上宮廟的「建廟傳說」及「靈驗傳說」為論述主體,至於以趙雲為陪祀者,如:苗栗縣後龍鎮和興宮及嘉義縣布袋鎮嘉應廟等,與主祀趙雲之宮廟有沿革或神像來歷傳說相承,以及歷史悠久且文獻記載和相關傳說豐富者,亦會納入研究探討之列。
二、研究材料
本文以趙雲信仰與民間傳說為研究核心,透過各種書面文獻及實地田野調查、口述資料等兩種文本資料的蒐集,進行文本內的分析與各種文本間的交叉比對研究。
(一)書面文獻蒐集
1、史傳與歷代志書
首先依據陳壽《三國志‧趙雲傳》和他傳中有關趙雲的記述、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的《趙雲別傳》條目、清代趙一清《三國志注補》及王復禮《季漢五志》等史傳、注疏為基礎,了解歷史上記載、建構的趙雲人物之原始與基本形象。再從歷代地理總志,如《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方輿勝覽》、《輿地廣記》、《大明一統志》及《大清一統志》等,到明、清各省、州、縣地方志中,自各志的祀典、祠廟、古蹟、文人詩文與雜事等分志類目中,爬梳整裡各地和趙雲相關的遺跡、紀念物、祠廟與傳說的記載,並探究其生成和演變之跡。
2、《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與三國相關戲曲
現存最早且較為完整的三國故事專書,為刊刻於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的《三國志平話》;其後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現存有諸多版本,本文研究採用而今最廣為流傳的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清代毛宗崗(1632-1709)批訂的《三國演義》。另外,元雜劇裡如朱凱的《劉玄德醉走黃鶴樓》、高文秀的《劉玄德讀赴襄陽會》;以及清代京劇的《長坂坡》、《黃鶴樓》等劇目,皆有趙雲出場的相關橋段。以上不論小說、戲曲或說書話本的成形,皆或多或少汲取當時民間傳說的元素,而其流傳亦對後世民間傳說的發展影響甚鉅,故透過對這些文獻的剖析與比對,將有助於了解趙雲民間傳說生成的源流梗概。
3、三國傳說集與中國各地民間文學集
1980年代之後中國各地民間文學學者及工作者,分別組織、蒐集並出版了一些三國傳說故事集,其中不分地域廣泛收錄的有:鍾敬文、許鈺與董曉萍主編的《三國演義的傳說》,江雲、韓致中編的《三國外傳》,鄭伯成、韓進林搜集整理的《曹操三請諸葛亮》,諸葛緯編的《三國人物傳說》,王一奇等編《三國人物別傳》,王登雲編《三國傳說故事365》及浙江文藝出版社編《三國名人傳說》等。至於以地區為單位自行蒐集整理的則有:湖北省當陽縣文化館編的《長坂坡》,湖北省咸寧地區群眾藝術館編的《三國故事傳說集》,河南省南陽地區群眾藝術館編的《三國傳說》,以及熊永於荊州當地採錄並經潤飾、改寫的《荊州三國傳說》等。此外,尚有各省縣市採集編纂的民間故事大部頭資料彙編,如《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北卷》、《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當陽卷》、《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猇亭卷》,以及四川成都、大邑與河北正定等地的《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各地分卷中,以上皆或多或少收錄與趙雲相關的傳說,將這些文獻資料整理、分類後,再進行比對與分析。
4、近代出版以趙雲為主題的專著
近年有不少以趙雲為傳主的小說,有近代中國評書名家袁闊成編著的《趙子龍》、河北正定民間文學作家王京瑞所著的《趙子龍傳奇》、張蘭亭的《趙子龍傳》、李雲舒編著的《三國演義名將趙雲傳奇》、曹偉的《三國猛將趙雲傳》以及戴宗立的《三國演義之鐵膽英雄趙子龍》等,這些傳記大多仍本於史籍、小說中的趙雲,加入創作者自行虛構想像之情節,然有些亦援用一些民間傳說之元素,確是值得探討與分析的部分。此外,還有地方性出版以趙雲遺跡與祠墓為考察的專著(文),如衛復華《子龍墓祠志》及陳樹文《趙雲與通都大邑》等,皆提供相當豐富的傳說資料。
5、臺灣宗教信仰調查資料與記錄
日治時期有丸井圭治郎於大正七年(1918)編的《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以及昭和八年(1933)相良吉哉編著的《台南州祠廟名鑑》對臺灣廟宇進行詳細的調查與報告,當中包含沿革及部分傳說的資料記錄;另片崗巖的《臺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的《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與增田福太郎的《臺灣本島の宗教》等皆有相關資料以資參考。戰後則有劉枝萬主持調查,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於《臺灣文獻》發表的〈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以及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連載於《臺北文獻》的〈清代臺灣之寺廟〉,上述資料均有助釐清以趙子龍為主祀廟宇中,某些創建較早、歷史悠久者的建廟沿革及其發展狀況。此外,近年各地方政府出版的縣市、鄉鎮志,或委由學者、民間學人調查出版,如臺南縣政府編印的《南瀛神明傳說誌》、《南瀛祀神故事誌》等書籍中,針對民間信仰與神明傳說部分,皆為實地口述調查資料之記載,相當值得參考與研究。
6、宮廟或文化協會出版的刊物及文字資訊
廟沿革簡介、廟志、各宮廟自行印刷的善書、趙聖帝君真經、各宮廟委員會開會手冊等資料,以及各種碑刻及楹聯的文字內容。另還有臺灣趙子龍聯誼會出版的《趙子龍信仰在臺灣》、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出版的《走訪趙子龍信仰》、四川大邑趙子龍文化研究會出版的《大邑子龍文化》、《趙子龍與三國文化》,以及河北省趙子龍研究會編輯的刊物。以上皆為本研究所需的重要參考資料。
7、其他參考資料
有些傳說係由報章媒體採訪報導,另有些則書寫於網路文章或個人部落格中;此外,還有趙雲相關戲劇、電玩遊戲中的所運用民間傳說元素,這些材料皆為現代研究傳說所必須汲取並予以考證者。
(二)田野調查訪談資料
除了文獻蒐集整理分析外,仍需進行田野調查,蒐集趙雲傳說的口述文本資料,以補書面文獻之不足。然因囿於人力與時間資源的限制,本研究僅能以臺灣趙雲信仰傳說為田野調查核心,並僅以臺灣主祀趙雲的廟宇為對象,觀察信仰與社區的依存關係,以及各種傳說對趙雲信仰的作用與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田調之訪談對象大致有:⑴廟方人員:各宮廟委員、總幹事、管理員或曾擔任過宮廟各項職務者。⑵地方耆老與當地文史研究者。⑶各宮廟所在地的信眾與活動參與者。
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使用錄音筆、照相機等科技工具,如實記錄受訪人講述內容。在採集之口述資料的整理,會採重點節錄或部分逐字稿方式呈現;至於語言記錄方面,若以閩南語講述者,則會以北京漢語記字並維持部分閩南語口語轉換漢字方式並行,並盡量做到「只是梳理陳沓的詞句及做填縫式的補述,並不改動任何原有的情節單元」 的基本原則。此外,亦當如實的記下採訪時的人、時與地,除非受訪者要求匿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