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陰謀:田中義一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日本帝國三大首相:明治時期的伊藤博文、大正時期的桂太郎以及昭和時期的田中義一皆為山口縣人。田中義一接任首相前後,歷經東京大地震、金融風暴、米的騷動,是日本開國以來經濟最差的時期,為解決經濟糧食等問題,軍頭組閣的田中義一展開連串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如滿洲事件及出兵干涉俄國內政,這些以侵略為本質的行動,活化了日本帝國主義。
田中義一這號人物,對台灣人來說也許陌生,但看此書便能暸解他在任期間所制定的政策,如何陰沈謀略著對中國的侵略到太平洋戰爭,對臺灣殖民統治的關聯性。
目錄
目 錄
序 章 走上軍人之路
第一章 佔領中國大陸之構想
第二章 邁向軍事現代化
第三章 實現帝國擴軍目標
第四章 政界與軍界之糾紛
第五章 對中國侵略之演進
第六章 對西伯利亞的野心
第七章 引導日本完成軍國體制
第八章 總體戰事體制下的政黨政治
終 章 走向敗亡的日帝昭和與田中義一
補 章 關於《田中奏摺》
試閱
兩個田中首相
在日本的歷屆首相中,有兩個田中首相。
多數日本人都會馬上想到田中角榮,他提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論」,用他那獨特的腔調博得了日本的人氣。
本書的主人公則是另外一個田中首相,他就是進入昭和時代第一個擔任總理大臣的田中義一。
田中義一是距今約八十年前昭和初期軍人出身的首相,與聲名顯赫的田中角榮首相相比,留給人的印象大概早已非常淡薄。
但是,這兩個田中首相是有若干共同之處的,田中角榮本是新潟縣長岡市一個農民的兒子,卻爬上了最高權力者的寶座;田中義一不過是長州兵營轎夫的三兒子,入伍陸軍後竟扶搖直上,最後當上了總理。
由於這樣的經歷,田中角榮曾被稱為「庶民宰相」、「當代豐臣秀吉」,他一就任總理,就在平民百姓中獲得了極大的人氣。田中義一則操一口山口方言,說到自己總是「俺」、「俺」的,被叫做「俺俺首相」,也是在平民百姓中極有人氣。
田中角榮表面看起來大大咧咧,實際上心裡緻密的計算無異於電腦,有著引率世事的能力;同樣,田中義一表面看起來也是不大在乎細枝末節,可實際上卻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有意義的資訊情報。
田中義一是個軍人,但是很早他就開始對政治、經濟、教育乃至思想意識等方面非常關心。同樣很早開始,他就不只在軍界,而且在政界、財界、官僚階層等各個方面建立好了人脈關係。從而,他想出了把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與軍事統合起來的國家戰略。
也是由於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日本,成為「大正德先生(大正民主)」的時代。摒棄戰爭、促進民主、要求普選的運動蓬勃發展,一九二五(大正十四)年五月五日還頒布了普通選舉法。在這樣一個時代,軍事這個方面要起一定的作用並得到國民認知,是件極其困難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舉國為戰的戰爭形態出現,對於看到這點並想儘快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軍事官僚們來說,大正時代明顯地是個逆風的時代。在這種氣候下,要想一步步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當然就必須想到一定要使軍事和其他領域聯合起來,甚至融合起來。
但是,田中義一比較早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利用各種機會宣傳他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主張。田中義一以一介武夫當上了伊藤博文所組織的政友會的第四代總裁,最後擔任了總理大臣,其背景就正是由於他是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先導。為什麼對田中評價不好
就是在田中義一及其政友會執掌政權的時候,發生了炸死張作霖(一九二八年六月)卻編造謊言上奏天皇的事情,這使得天皇勃然大怒。田中義一雖然志尚未酬,也只能撒手政權。這實在是始料未及的。被稱為「滿洲一起重大事件」的炸死張作霖事件,是田中義一出身母體—日本陸軍激進派軍官炮製的。
田中義一計畫構築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尚未完成,就被其同夥扯住了後腿。田中身為陸軍的總頭目,對於在此期間陸軍所犯的罪行難以脫盡干係,因之,他死之後,對他的評價甚為不高。
不僅如此,作為田中鄉黨的長州(山口)出身的將官也都未能再任軍中要職。過去在陸軍中樞部門任職的長州出身者,都以這個事件為轉折,開始遭到冷遇。
對於田中義一的評價,就是到了今天,也因他曾使天皇震怒這一事件而極為不好。敢於對天皇做出謊奏,這當然要遭到批判,誰也沒有辦法。但是,出現這種情況,實實在在是因為由於當時勢力日漸增長的日本陸軍,尤其是關東軍已經開始擁有了極大的發言權。
編造謊言上奏天皇,與其說是田中義一的本意,不如說是陸軍軍官將校們督促田中義一幹的。田中應該負的責任是他未能抵制住來自軍方的壓力。考察田中義一的所作所為時,無視當時軍方激進派的動態,恐怕也是不對的。
還有一件事給田中義一的評價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那就是所謂的「田中奏摺」。
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有一種看法,認為田中義一親手炮製的所謂「田中奏摺」是後來侵略中國的藍圖,田中義一就是侵略中國的主謀或發起人。
戰後,在學術界中也有一些人展開了「田中奏摺」真偽之爭。時至今日,已經否定了「田中奏摺」的存在。然而,把田中義一視為亞洲太平洋戰爭主謀之一的評價,聲音依然很大,這是因為田中所鋪設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道路,與不久之後發生的滿洲事變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也成為日中兩國十五年戰事的起點。
的確,是田中義一所構想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把日本引上了戰爭的道路,這一點我也贊成,不過我還想附加一些保留意見。不管是在戰前還是戰後,日本社會上對於田中義一起了什麼作用的評價,基本上是否定的。三.一五鎮壓共產黨的事件、三次出兵中國山東、炸死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所謂「滿洲一起重大事件」)等許多事件都與田中義一有直接的關係,從而給人的感覺是田中義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先導者。
由田中義一奠定基礎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後來變得完全由軍部執掌實權了,因之赤裸裸地露出了完全依賴軍事力量的實質,無論是對內對外,都根本不重視運用政治去進行調整、交涉的合理手段。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即大正德先生(大正民主)時代;換言之,正是民主主義、和平主義紮根日本的時候,田中義一所標榜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構想,可以說不僅滲透了軍界,而且擴大到了政界、官僚階層,以至財界,從而使日本走上了戰爭的道路。
那麼,對民主主義及和平日漸關心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日本怎麼會轉變成三十年代的軍國主義和戰爭的日本呢?透過田中義一的政治生涯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應該是很有必要且頗有意義的。
本書打算暫且把因「日本軍國主義現形」而臭名昭著的田中義一以及對他的評價放置一旁,而從客觀的立場看一看在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的政治軍事史上,田中義一究竟佔有怎樣的地位。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說一下田中義一是如何走上帝國軍人之路的。
田中義一的出生地—萩
明治維新五年之前的一八六四(元治一)年六月二十日,田中義一出生於山口縣萩南片河町(菊屋橫町),其父田中信佑是擔任「陸尺」(轎夫)工作的長州藩的一個小兵,處於士兵中的最下層。其母叫美世。
現在的萩市,從山口縣的政治經濟中心山口市出發車程不到一個小時,已經成為一個以「萩燒」(萩市特種陶瓷)和觀光旅遊地著稱的山陰地區的中小城市了。
一六○○(慶長五)年關原會戰之後,原來稱霸中國地方的毛利只剩下防州、長州兩個州了,於是就把駐地定在了面日本海的邊境小城萩。
修建萩城用了三年零八個月。但因一八六三(文久三)年移駐山口(現山口市),萩城遂被廢棄,現在萩城只剩下了以鬱鬱蔥蔥的指月山為背景的斷壁殘垣了。稍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田中義一的誕生處還留下了一小塊,位於環繞菊屋家(萩藩豪商)白牆的小巷(菊屋橫町)的中段。而菊屋家是一個到萩市旅遊者必然要去的地方。
講明治維新史時,不能不提到的奇兵隊指揮官高杉晉作也出生在菊屋橫町這條小巷上,參觀高杉晉作誕生之處的旅遊者絡繹不絕,而相距不過百米的田中義一誕生之處,卻是無人問津,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田中義一誕生之處立著一塊不大顯眼的牌子,如果你不注意去找,很可能發現不了。牌子上寫著:
田中乙熊於文久三年在此處誕生,他是幕府末期藩主轎夫田中信佑的三男。乙熊三歲時遷至平安古,長大成人後改名為義一。十三歲時成為新堀小學校的代課教師(非正式教師),在此期間參加了萩之亂,以後進了陸軍大學。大正七年後任陸軍大臣,接著晉升為大將,再次任陸軍大臣。大正十四年就任政友會總裁,昭和二年任總理大臣,並兼外務大臣、拓務大臣。
從田中義一誕生之處沿菊屋橫町走五十米左右,就到了吳服町大街。向左拐就能看到有一個田中義一像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這座田中義一像立在名叫素水園的一個小公園裡,這裡距離田中義一誕生之處,直線距離不到三百米。現在,素水園已經整治得非常漂亮了,萩市博物館等均已開館營業,通往萩城遺址的交通十分方便。建有田中義一立像的廣場與萩城遺址之間的距離也顯得大大縮短。
吳服町大街是一條筆直的大街,從菊屋家通向萩城遺址,田中義一立像恰恰把這條大街遮斷了,就像是對未曾關注田中義一誕生之處和田中義一其人的遊客發出呼喚一樣。田中義一立像的面部表情十分安詳,略呈笑容,彷彿是在沉靜地等候著世人對自己一生的評價。
田中義一立像上有個牌子寫著「田中義一大將之像」幾個字。這座田中義一立像是萩町大正會立的。據萩市觀光旅遊科的介紹,一九三二(昭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作為田中義一後援會的大正會建了一個田中義一立像,那個田中穿的是軍裝。二戰中,準確說是一九四四年,由於戰爭物資緊缺,日本政府命令大家把金屬全都捐獻出來,這座田中義一立像於是也未能倖免。現在的田中義一立像是一九六三(昭和三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重新立的,新的田中立像穿的不是軍裝而成了大衣。說到穿軍裝的像,在萩市還有一個與田中義一很有關係的山縣有朋的像,這座像立在萩市市民公園裡。這座像是以雕塑長崎原爆公園和平紀念像而名聲大作的雕刻家北村西望雕塑的,是二二六事件發生的一九三六(昭和十一)年應陸軍青年將校之請而雕塑的。雕像為山縣任第一軍司令官率兵出征時的形象,當時正值日清戰爭,曾經擔任過總理大臣的山縣有朋自報奮勇地要求出戰,所以這座雕像的山縣有朋穿著軍裝,騎著戰馬。一九九二年以前,這座雕像一直放在東京都武藏野市井之頭公園內北村雕塑展覽廳的大門口。後來應萩市的要求,才把這座雕像移到了現在的地方。與田中義一像距離一公里遙遙相對,但是一個穿軍裝,一個穿大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山縣有朋自從擔任總理大臣之後,正式場合向來都是穿軍裝。不管是從留下的照片看還是從相關資料看,他都不是穿軍裝就是穿和服。反之,田中義一從就任政友會總裁當天起,就痛痛快快地脫下了軍裝,換上了西服。
不知道是由於時代變化,還是由於兩人性格的差異,田中義一和山縣有朋做法大不一樣。山縣當了總理大臣之後,也還是把自己看成武士,拒絕穿西服,正像他講話時,老是自稱「一介武夫」一樣。山縣是個沉默寡言的軍人,是個讓人感到不好接近的孤高人物。與山縣相反,田中義一話比較多,從保存至今日的錄音資料也能看出田中善於言談。有一部記錄影片是田中義一在帝國國會的就職演說,他從頭到尾不看稿子,左手背在後面,目光環視全場,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田中的口才之好,是歷屆總理大臣中絕無僅有的。這部記錄影片,現在在萩市的田中故居還可以隨時看到。田中演說的內容姑且不說,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田中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像軍人,有這種做法的人在軍人當中是很少見的。那麼,田中義一的這種做法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裡我們就看一看他是如何走上軍人之路的。
走上帝國軍人之路
明治維新以後,以做雨傘、賣雨傘為業的田中家,已經不可能全家都再沿著祖業發展了。田中家的老三田中義一就必須離開家走自己的道路,這是遲早的事。
少年時代的田中,談不上什麼一帆風順。他很頑皮,這好像是早已蓋棺論定的。萩市是個教育很發達的地方,擁有很多非常好的私塾,最有名的就是藩校名校明倫館,然而,田中義一卻並未能順利地找到學習的機會。或許說他非常頑皮就是因此而來的。田中義一十一歲時當了江向戶長役場(大致相當於街道辦事處或者區政府)的雜工,接著得到進育英塾學習的機會,得以師從著名漢學家岡田謙道。十三歲時,被新辦的一所小學校新堀小學校錄用為代課教員,第二年,由他當時的老師石部誠忠(桂太郎的表弟,後來擔任過岡山縣令)的推薦,離開萩市,當了時任長崎法院法官笠原半九郎的書童。這是一八七九(明治十二)年四月的事。
據田崎末松《田中義一評傳》一書之說,田中義一就是在笠原半九郎這裡熟讀了《資治通鑑》、《韓非子》等中國古典的。這是受了他在萩市時的老師石部誠忠的影響。石部誠忠認為根據吉田松陰的「應割易取之朝鮮、滿洲、支那」的觀點,田中應該增加對中國的瞭解和關心。
田中義一為什麼把軍人作為終生的職業呢?許多評傳的觀點是,要想「割易取之朝鮮、滿洲、支那」,當軍人是最合適最直接的道路。然而,這種看法只不過是一種推測,因為我們在田中義一的函件等文字記錄中,沒有發現他談到過吉田松陰。田中義一對中國的「關心」,其精神土壤中,如果說有吉田松陰的影響,也只是這個觀點引起了他的興趣。
田中義一二十歲的時候,一八八三(明治十六)年二月十六日。進入了當時位於東京霞關、旨在培養基層軍官的陸軍教導團炮兵科,終於邁出了走上帝國軍人之路的第一步。同年八月,參加陸軍士官學校(簡稱「陸士」)的入學考試,被錄取,於十二月八日進入該校步兵科學習。由此,田中義一開始走上帝國陸軍軍人之路。田中義一後來成為軍官中的尖子,最後爬到很高的位置,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可是,在他走上帝國軍人之路以前,道路並不平坦,繞了很大的圈子,經歷了不少磨練。
戰前,陸軍所需幹部的培養補充,管道是從陸軍幼年學校到「陸士」,再到陸軍大學。但是這個制度是明治二十九年左右才建立起來的。為日本陸軍奠定基礎的山縣有朋、大山巗、乃木希典、桂太郎等這些活躍於明治維新的長州人,都沒有上過正規的軍事院校。從「兵學校」(一八六七年創立,後改為「兵學所」)、「兵學寮」(一八六九年創立)等進入「陸士」學習的情況是後來才見到的。其代表人物有在日俄戰爭中戰功卓著的兒玉源太郎、曾任首相的寺內正毅等軍人。田中義一等人結束了「陸士」的學習之後,一步步成為帝國陸軍的幹部。從陸軍幹部的補充制度上看,如若把山縣有朋等人看成第一代,把兒玉源太郎等人算成第二代,田中義一等人則是第三代。這一代一般是指「陸士」原第一屆到第十一屆出身的軍人。就是在田中義一「陸士」畢業前後,陸軍士官學校的制度逐漸確定下來了。
軍中歷練
一八八三(明治十六)年十二月,田中義一從教導團到「陸士」上學去了。採用和他同樣辦法上「陸士」的只有少數人,不過其中也有幾個軍界知名的人物,如:河合操(大分縣人)、橋本勝太郎(岐阜縣人)、柴勝三郎(茨城縣人)等。和田中義一同期進入「陸士」的有大庭二郎(山口縣人)、山梨半造(山梨縣人)等。
在「陸士」上學期間,田中義一的學習成績並不算好,在二百個學員中,只能排到第四十位。在「陸士」跟他同學,後來當了大將的大庭二郎說,論學習成績,田中義一不能說好,他不是不行,是不願意追求分數,不好好學;他要是好好學,肯定成績好。田中義一熱心於幫助別人,像個大哥,或者說像個領導人物似的。(引自高倉徹一編《田中義一傳記(下)》)
一八八六(明治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田中義一從「陸士」畢業,當上了步兵第一連隊(駐東京)的陸軍少尉。從少尉升到中尉,通常需要四年半乃至五年的時間,但是田中義一只用三年半的時間就升到了中尉,此後更是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在他晉升為中尉的同時,他獲得了去陸軍大學校學習的機會。
在陸軍大學校學習期間,田中義一也還是跟在「陸士」學習時一樣,對於課堂教學無甚興趣,在戰術、兵學等課的討論中,他常常對所提問題作出與眾不同的答案,而不拘泥於課本上的框框。當時的一個教官曾經說過,田中義一在率兵實戰方面是有天才的,至於高等戰術、兵學等課程,他學得並不好。(引自保利史華《當總理大臣之前的田中義一》)
據說,後來田中義一除了官府公文之外,唯讀武俠小說。他之所以不大善於緻密謹嚴的談吐,而是靠從容淡定、寬讓大度的為人,建立了很好的人際關係,由這一點也可以得到旁證。一八九二(明治二十五)年十二月,田中義一「陸大」一畢業就擔任了第一師團的副官,接著參加了一八九四(明治二十七)年爆發的日清戰爭。同年八月三十日,田中義一所屬的第一師團接到命令,一個半月之後,十月十六日就從廣島縣宇品港出發了。第一師團登陸後直接進入戰鬥,相繼攻陷大連、旅順。在此期間,田中義一屢建戰功,當年十二月八日便晉升為步兵大尉,調任第二旅團副官。第二年日軍班師回國,一八九五(明治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田中義一經廣島縣宇品港回到了東京。
在日本的歷屆首相中,有兩個田中首相。
多數日本人都會馬上想到田中角榮,他提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論」,用他那獨特的腔調博得了日本的人氣。
本書的主人公則是另外一個田中首相,他就是進入昭和時代第一個擔任總理大臣的田中義一。
田中義一是距今約八十年前昭和初期軍人出身的首相,與聲名顯赫的田中角榮首相相比,留給人的印象大概早已非常淡薄。
但是,這兩個田中首相是有若干共同之處的,田中角榮本是新潟縣長岡市一個農民的兒子,卻爬上了最高權力者的寶座;田中義一不過是長州兵營轎夫的三兒子,入伍陸軍後竟扶搖直上,最後當上了總理。
由於這樣的經歷,田中角榮曾被稱為「庶民宰相」、「當代豐臣秀吉」,他一就任總理,就在平民百姓中獲得了極大的人氣。田中義一則操一口山口方言,說到自己總是「俺」、「俺」的,被叫做「俺俺首相」,也是在平民百姓中極有人氣。
田中角榮表面看起來大大咧咧,實際上心裡緻密的計算無異於電腦,有著引率世事的能力;同樣,田中義一表面看起來也是不大在乎細枝末節,可實際上卻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有意義的資訊情報。
田中義一是個軍人,但是很早他就開始對政治、經濟、教育乃至思想意識等方面非常關心。同樣很早開始,他就不只在軍界,而且在政界、財界、官僚階層等各個方面建立好了人脈關係。從而,他想出了把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與軍事統合起來的國家戰略。
也是由於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日本,成為「大正德先生(大正民主)」的時代。摒棄戰爭、促進民主、要求普選的運動蓬勃發展,一九二五(大正十四)年五月五日還頒布了普通選舉法。在這樣一個時代,軍事這個方面要起一定的作用並得到國民認知,是件極其困難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舉國為戰的戰爭形態出現,對於看到這點並想儘快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軍事官僚們來說,大正時代明顯地是個逆風的時代。在這種氣候下,要想一步步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當然就必須想到一定要使軍事和其他領域聯合起來,甚至融合起來。
但是,田中義一比較早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利用各種機會宣傳他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主張。田中義一以一介武夫當上了伊藤博文所組織的政友會的第四代總裁,最後擔任了總理大臣,其背景就正是由於他是構築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先導。為什麼對田中評價不好
就是在田中義一及其政友會執掌政權的時候,發生了炸死張作霖(一九二八年六月)卻編造謊言上奏天皇的事情,這使得天皇勃然大怒。田中義一雖然志尚未酬,也只能撒手政權。這實在是始料未及的。被稱為「滿洲一起重大事件」的炸死張作霖事件,是田中義一出身母體—日本陸軍激進派軍官炮製的。
田中義一計畫構築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尚未完成,就被其同夥扯住了後腿。田中身為陸軍的總頭目,對於在此期間陸軍所犯的罪行難以脫盡干係,因之,他死之後,對他的評價甚為不高。
不僅如此,作為田中鄉黨的長州(山口)出身的將官也都未能再任軍中要職。過去在陸軍中樞部門任職的長州出身者,都以這個事件為轉折,開始遭到冷遇。
對於田中義一的評價,就是到了今天,也因他曾使天皇震怒這一事件而極為不好。敢於對天皇做出謊奏,這當然要遭到批判,誰也沒有辦法。但是,出現這種情況,實實在在是因為由於當時勢力日漸增長的日本陸軍,尤其是關東軍已經開始擁有了極大的發言權。
編造謊言上奏天皇,與其說是田中義一的本意,不如說是陸軍軍官將校們督促田中義一幹的。田中應該負的責任是他未能抵制住來自軍方的壓力。考察田中義一的所作所為時,無視當時軍方激進派的動態,恐怕也是不對的。
還有一件事給田中義一的評價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那就是所謂的「田中奏摺」。
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有一種看法,認為田中義一親手炮製的所謂「田中奏摺」是後來侵略中國的藍圖,田中義一就是侵略中國的主謀或發起人。
戰後,在學術界中也有一些人展開了「田中奏摺」真偽之爭。時至今日,已經否定了「田中奏摺」的存在。然而,把田中義一視為亞洲太平洋戰爭主謀之一的評價,聲音依然很大,這是因為田中所鋪設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道路,與不久之後發生的滿洲事變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也成為日中兩國十五年戰事的起點。
的確,是田中義一所構想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把日本引上了戰爭的道路,這一點我也贊成,不過我還想附加一些保留意見。不管是在戰前還是戰後,日本社會上對於田中義一起了什麼作用的評價,基本上是否定的。三.一五鎮壓共產黨的事件、三次出兵中國山東、炸死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所謂「滿洲一起重大事件」)等許多事件都與田中義一有直接的關係,從而給人的感覺是田中義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先導者。
由田中義一奠定基礎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後來變得完全由軍部執掌實權了,因之赤裸裸地露出了完全依賴軍事力量的實質,無論是對內對外,都根本不重視運用政治去進行調整、交涉的合理手段。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即大正德先生(大正民主)時代;換言之,正是民主主義、和平主義紮根日本的時候,田中義一所標榜的舉國為戰國家體制的構想,可以說不僅滲透了軍界,而且擴大到了政界、官僚階層,以至財界,從而使日本走上了戰爭的道路。
那麼,對民主主義及和平日漸關心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日本怎麼會轉變成三十年代的軍國主義和戰爭的日本呢?透過田中義一的政治生涯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應該是很有必要且頗有意義的。
本書打算暫且把因「日本軍國主義現形」而臭名昭著的田中義一以及對他的評價放置一旁,而從客觀的立場看一看在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的政治軍事史上,田中義一究竟佔有怎樣的地位。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說一下田中義一是如何走上帝國軍人之路的。
田中義一的出生地—萩
明治維新五年之前的一八六四(元治一)年六月二十日,田中義一出生於山口縣萩南片河町(菊屋橫町),其父田中信佑是擔任「陸尺」(轎夫)工作的長州藩的一個小兵,處於士兵中的最下層。其母叫美世。
現在的萩市,從山口縣的政治經濟中心山口市出發車程不到一個小時,已經成為一個以「萩燒」(萩市特種陶瓷)和觀光旅遊地著稱的山陰地區的中小城市了。
一六○○(慶長五)年關原會戰之後,原來稱霸中國地方的毛利只剩下防州、長州兩個州了,於是就把駐地定在了面日本海的邊境小城萩。
修建萩城用了三年零八個月。但因一八六三(文久三)年移駐山口(現山口市),萩城遂被廢棄,現在萩城只剩下了以鬱鬱蔥蔥的指月山為背景的斷壁殘垣了。稍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田中義一的誕生處還留下了一小塊,位於環繞菊屋家(萩藩豪商)白牆的小巷(菊屋橫町)的中段。而菊屋家是一個到萩市旅遊者必然要去的地方。
講明治維新史時,不能不提到的奇兵隊指揮官高杉晉作也出生在菊屋橫町這條小巷上,參觀高杉晉作誕生之處的旅遊者絡繹不絕,而相距不過百米的田中義一誕生之處,卻是無人問津,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田中義一誕生之處立著一塊不大顯眼的牌子,如果你不注意去找,很可能發現不了。牌子上寫著:
田中乙熊於文久三年在此處誕生,他是幕府末期藩主轎夫田中信佑的三男。乙熊三歲時遷至平安古,長大成人後改名為義一。十三歲時成為新堀小學校的代課教師(非正式教師),在此期間參加了萩之亂,以後進了陸軍大學。大正七年後任陸軍大臣,接著晉升為大將,再次任陸軍大臣。大正十四年就任政友會總裁,昭和二年任總理大臣,並兼外務大臣、拓務大臣。
從田中義一誕生之處沿菊屋橫町走五十米左右,就到了吳服町大街。向左拐就能看到有一個田中義一像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這座田中義一像立在名叫素水園的一個小公園裡,這裡距離田中義一誕生之處,直線距離不到三百米。現在,素水園已經整治得非常漂亮了,萩市博物館等均已開館營業,通往萩城遺址的交通十分方便。建有田中義一立像的廣場與萩城遺址之間的距離也顯得大大縮短。
吳服町大街是一條筆直的大街,從菊屋家通向萩城遺址,田中義一立像恰恰把這條大街遮斷了,就像是對未曾關注田中義一誕生之處和田中義一其人的遊客發出呼喚一樣。田中義一立像的面部表情十分安詳,略呈笑容,彷彿是在沉靜地等候著世人對自己一生的評價。
田中義一立像上有個牌子寫著「田中義一大將之像」幾個字。這座田中義一立像是萩町大正會立的。據萩市觀光旅遊科的介紹,一九三二(昭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作為田中義一後援會的大正會建了一個田中義一立像,那個田中穿的是軍裝。二戰中,準確說是一九四四年,由於戰爭物資緊缺,日本政府命令大家把金屬全都捐獻出來,這座田中義一立像於是也未能倖免。現在的田中義一立像是一九六三(昭和三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重新立的,新的田中立像穿的不是軍裝而成了大衣。說到穿軍裝的像,在萩市還有一個與田中義一很有關係的山縣有朋的像,這座像立在萩市市民公園裡。這座像是以雕塑長崎原爆公園和平紀念像而名聲大作的雕刻家北村西望雕塑的,是二二六事件發生的一九三六(昭和十一)年應陸軍青年將校之請而雕塑的。雕像為山縣任第一軍司令官率兵出征時的形象,當時正值日清戰爭,曾經擔任過總理大臣的山縣有朋自報奮勇地要求出戰,所以這座雕像的山縣有朋穿著軍裝,騎著戰馬。一九九二年以前,這座雕像一直放在東京都武藏野市井之頭公園內北村雕塑展覽廳的大門口。後來應萩市的要求,才把這座雕像移到了現在的地方。與田中義一像距離一公里遙遙相對,但是一個穿軍裝,一個穿大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山縣有朋自從擔任總理大臣之後,正式場合向來都是穿軍裝。不管是從留下的照片看還是從相關資料看,他都不是穿軍裝就是穿和服。反之,田中義一從就任政友會總裁當天起,就痛痛快快地脫下了軍裝,換上了西服。
不知道是由於時代變化,還是由於兩人性格的差異,田中義一和山縣有朋做法大不一樣。山縣當了總理大臣之後,也還是把自己看成武士,拒絕穿西服,正像他講話時,老是自稱「一介武夫」一樣。山縣是個沉默寡言的軍人,是個讓人感到不好接近的孤高人物。與山縣相反,田中義一話比較多,從保存至今日的錄音資料也能看出田中善於言談。有一部記錄影片是田中義一在帝國國會的就職演說,他從頭到尾不看稿子,左手背在後面,目光環視全場,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田中的口才之好,是歷屆總理大臣中絕無僅有的。這部記錄影片,現在在萩市的田中故居還可以隨時看到。田中演說的內容姑且不說,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田中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像軍人,有這種做法的人在軍人當中是很少見的。那麼,田中義一的這種做法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裡我們就看一看他是如何走上軍人之路的。
走上帝國軍人之路
明治維新以後,以做雨傘、賣雨傘為業的田中家,已經不可能全家都再沿著祖業發展了。田中家的老三田中義一就必須離開家走自己的道路,這是遲早的事。
少年時代的田中,談不上什麼一帆風順。他很頑皮,這好像是早已蓋棺論定的。萩市是個教育很發達的地方,擁有很多非常好的私塾,最有名的就是藩校名校明倫館,然而,田中義一卻並未能順利地找到學習的機會。或許說他非常頑皮就是因此而來的。田中義一十一歲時當了江向戶長役場(大致相當於街道辦事處或者區政府)的雜工,接著得到進育英塾學習的機會,得以師從著名漢學家岡田謙道。十三歲時,被新辦的一所小學校新堀小學校錄用為代課教員,第二年,由他當時的老師石部誠忠(桂太郎的表弟,後來擔任過岡山縣令)的推薦,離開萩市,當了時任長崎法院法官笠原半九郎的書童。這是一八七九(明治十二)年四月的事。
據田崎末松《田中義一評傳》一書之說,田中義一就是在笠原半九郎這裡熟讀了《資治通鑑》、《韓非子》等中國古典的。這是受了他在萩市時的老師石部誠忠的影響。石部誠忠認為根據吉田松陰的「應割易取之朝鮮、滿洲、支那」的觀點,田中應該增加對中國的瞭解和關心。
田中義一為什麼把軍人作為終生的職業呢?許多評傳的觀點是,要想「割易取之朝鮮、滿洲、支那」,當軍人是最合適最直接的道路。然而,這種看法只不過是一種推測,因為我們在田中義一的函件等文字記錄中,沒有發現他談到過吉田松陰。田中義一對中國的「關心」,其精神土壤中,如果說有吉田松陰的影響,也只是這個觀點引起了他的興趣。
田中義一二十歲的時候,一八八三(明治十六)年二月十六日。進入了當時位於東京霞關、旨在培養基層軍官的陸軍教導團炮兵科,終於邁出了走上帝國軍人之路的第一步。同年八月,參加陸軍士官學校(簡稱「陸士」)的入學考試,被錄取,於十二月八日進入該校步兵科學習。由此,田中義一開始走上帝國陸軍軍人之路。田中義一後來成為軍官中的尖子,最後爬到很高的位置,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可是,在他走上帝國軍人之路以前,道路並不平坦,繞了很大的圈子,經歷了不少磨練。
戰前,陸軍所需幹部的培養補充,管道是從陸軍幼年學校到「陸士」,再到陸軍大學。但是這個制度是明治二十九年左右才建立起來的。為日本陸軍奠定基礎的山縣有朋、大山巗、乃木希典、桂太郎等這些活躍於明治維新的長州人,都沒有上過正規的軍事院校。從「兵學校」(一八六七年創立,後改為「兵學所」)、「兵學寮」(一八六九年創立)等進入「陸士」學習的情況是後來才見到的。其代表人物有在日俄戰爭中戰功卓著的兒玉源太郎、曾任首相的寺內正毅等軍人。田中義一等人結束了「陸士」的學習之後,一步步成為帝國陸軍的幹部。從陸軍幹部的補充制度上看,如若把山縣有朋等人看成第一代,把兒玉源太郎等人算成第二代,田中義一等人則是第三代。這一代一般是指「陸士」原第一屆到第十一屆出身的軍人。就是在田中義一「陸士」畢業前後,陸軍士官學校的制度逐漸確定下來了。
軍中歷練
一八八三(明治十六)年十二月,田中義一從教導團到「陸士」上學去了。採用和他同樣辦法上「陸士」的只有少數人,不過其中也有幾個軍界知名的人物,如:河合操(大分縣人)、橋本勝太郎(岐阜縣人)、柴勝三郎(茨城縣人)等。和田中義一同期進入「陸士」的有大庭二郎(山口縣人)、山梨半造(山梨縣人)等。
在「陸士」上學期間,田中義一的學習成績並不算好,在二百個學員中,只能排到第四十位。在「陸士」跟他同學,後來當了大將的大庭二郎說,論學習成績,田中義一不能說好,他不是不行,是不願意追求分數,不好好學;他要是好好學,肯定成績好。田中義一熱心於幫助別人,像個大哥,或者說像個領導人物似的。(引自高倉徹一編《田中義一傳記(下)》)
一八八六(明治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田中義一從「陸士」畢業,當上了步兵第一連隊(駐東京)的陸軍少尉。從少尉升到中尉,通常需要四年半乃至五年的時間,但是田中義一只用三年半的時間就升到了中尉,此後更是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在他晉升為中尉的同時,他獲得了去陸軍大學校學習的機會。
在陸軍大學校學習期間,田中義一也還是跟在「陸士」學習時一樣,對於課堂教學無甚興趣,在戰術、兵學等課的討論中,他常常對所提問題作出與眾不同的答案,而不拘泥於課本上的框框。當時的一個教官曾經說過,田中義一在率兵實戰方面是有天才的,至於高等戰術、兵學等課程,他學得並不好。(引自保利史華《當總理大臣之前的田中義一》)
據說,後來田中義一除了官府公文之外,唯讀武俠小說。他之所以不大善於緻密謹嚴的談吐,而是靠從容淡定、寬讓大度的為人,建立了很好的人際關係,由這一點也可以得到旁證。一八九二(明治二十五)年十二月,田中義一「陸大」一畢業就擔任了第一師團的副官,接著參加了一八九四(明治二十七)年爆發的日清戰爭。同年八月三十日,田中義一所屬的第一師團接到命令,一個半月之後,十月十六日就從廣島縣宇品港出發了。第一師團登陸後直接進入戰鬥,相繼攻陷大連、旅順。在此期間,田中義一屢建戰功,當年十二月八日便晉升為步兵大尉,調任第二旅團副官。第二年日軍班師回國,一八九五(明治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田中義一經廣島縣宇品港回到了東京。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