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英時:著作與志業
從余先生的著作,瞭解他的畢生志業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余英時先生於二○二一年秋天遠去,各界震悼不已。在王德威院士的倡議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規劃了「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由王德威教授與我主編,這一專輯:「為表達對先生的敬意與思念,我們重溫他的重要著作,並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給青年一輩學者,以期實踐薪火相傳的意義」。試圖呈現這一代史學、文學、經學、政治學者對余先生著作的閱讀與理解,乃至於反思甚至挑戰,希望引領青年學者與讀者重新通過閱讀余先生的著作,探索人文學的各個面向,從而形成自己的學術思考。《閱讀余英時:著作與志業》一書以「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為基礎,但內容更為豐富。收錄了之前未及編進專輯的陳來教授的紀念文,又邀得黃進興教授允許我們轉刊他回憶從學於余先生的文章,同時,唐小兵教授的文章也得以完整版呈現。本書既讀書,也懷人,在編排上則是先以首次出版的年份先後為序,評介余先生的十二種著作,再以六篇紀念文章,展現余先生的學術志業。——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 胡曉真
【關於余英時】
余英時(1930~2021)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目錄
● 〈溶實證與詮釋於一爐:寫在《方以智晚節考》初版發行五十週年〉,廖肇亨—《方以智晚節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增訂擴大版,1986。
● 〈思想史的內在理路—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遺產〉,蔡長林—《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6;台北:華世出版社重印本,198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增訂本,1996。
● 〈紅學的無窮法門—《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的典範意義〉,胡曉真—《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1981年增訂再版。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德威—《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 〈五四與反五四的「內在融合」:余英時先生的胡適研究〉,黃克武—《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增訂版。
● 〈魂入世間:價值的呼喚〉,黃冠閔—《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4
●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李孝悌—《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述評〉,鍾彩鈞—《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3。
● 〈史學大師的思想史視野-從《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談起〉,呂妙芬—《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4
● 〈讀《東漢生死觀》紀念余英時先生遠遊〉,李貞德—《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評介余英時先生大作《人文與民主〉,朱雲漢—《人文與民主》,臺北:時報文化,2010。
● 〈從巫術文化到現代科學—余英時論天人之際重要觀點的繼承與發展〉,范麗梅—《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 〈師門六年記〉,黃進興
● 〈建立「海外文化王國」—余英時先生1960 年代的一個構想〉,王汎森
● 〈余英時論中國文化和自由民主接榫的精神資源〉,丘慧芬
● 〈二零二一,春風遠矣—敬悼余英時先生〉,唐小兵
● 〈與余英時先生的學術交往雜憶〉,陳來
● 〈通古今之變者,必究天人之際—紀念余英時先生〉,葛兆光
序/導讀
前言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 胡曉真
余英時先生於二零二一年秋天遠去,各界震悼不已。在王德威院士的倡議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規劃了「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由王德威教授與我主編,發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31 卷4 期(2021.12)。這一專輯採取了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如專輯的〈前言〉所述:「為表達對先生的敬意與思念,我們重溫他的重要著作,並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給青年一輩學者,以期實踐薪火相傳的意義」。我們試圖呈現這一代史學、文學、經學、政治學者對余先生著作的閱讀與理解,乃至於反思甚至挑戰,希望引領青年學者與讀者重新通過閱讀余先生的著作,探索人文學的各個面向,從而形成自己的學術思考。同時,專輯也收錄了王汎森、丘慧芬、唐小兵幾位教授對余先生的緬懷,或者對其所思所論的考察。
《閱讀余英時:著作與志業》一書以「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為基礎,但內容更為豐富。我們收錄了之前未及編進專輯的陳來教授的紀念文,又邀得黃進興教授允許我們轉刊他回憶從學於余先生的文章,同時,唐小兵教授的文章也得以完整版呈現。為了讓本書更具收藏價值,我們還徵求作者提供珍藏的照片。讀者可看到余先生不同時期的影像,亦可一窺他與當代重要學者的相處之情。其中更有一張余先生早年粉墨登場演出京劇的照片,由王德威教授提供,尤其難得,讓人不禁懷思余先生在學者、師長形象之外的另一種形貌,豈不令人神往。
本書既讀書,也懷人,在編排上則是先以首次出版的年份先後為序,評介余先生的十二種著作,再以六篇紀念文章,展現余先生的學術志業。在本書出版之際,必須感謝「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授權,允晨文化全力支持,更要特別感謝「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惠予贊助。余先生於1986 年與多位海外教授向蔣經國總統倡議成立國際學術基金會,以振興國際漢學,因而之後有「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之成立,先生並擔任創會董事。1988 年,多位中研院院士在院士會議中連署成立「中國文哲研究所」,余先生即為該所創所諮詢委員。這些無疑都是先生之「志業」的一種展現。今日我們以《閱讀余英時:著作與志業》一書向余先生致敬,也寄託著對臺灣人文學術發展的深深關切。願余先生的著作與信念繼續啟發青年學者,願文化的薪傳世代相承。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