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The Woman Who Cracked the Anxiety Code
認知療法「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9個人喜歡
  • 79 435
    550

出版情報

當心理師行過地獄之路……

2022/07/18 不同於其他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在莊博安心理師的《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出版前,一次與他碰面談新書,他輕描淡寫地說起一段陳年往事,但這段往事,卻像炸彈般,在我心裡炸出一個大洞。 這個大洞裡有一個讀高中的男孩,他因每日超過八小時「強逼自己不斷開關門檢查的」強迫症,以及被掐緊咽喉般難以喘息的?望憂鬱症,僅能每日祈禱自己隔天不會再醒來……但他的家人卻對他說:「你怎麼不乾脆去死啦!」而男孩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傷心,沒有憤怒;相反地,男孩卻感到安心。原來男孩經由此句話,而理解到自己雖然萬般痛苦,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選擇──他‧還‧可‧以‧選‧擇‧去‧死。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冰冷與殘忍的事實。而究竟是什麼樣的絕境,才會讓一個高中男孩覺得死亡是一個安心的選擇? 想來那必定是最黑、最暗的地底吧,他叫喊、他嘶吼、他呼救,但他身旁圍繞的大人,卻都自顧不暇,逐漸地,他也沉默;彷彿最後一剷土,從他頭頂落下,像要掩埋了他…… 但,他緩緩掙脫,且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行過地獄之路的博安心理師,將自己20多年來與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共處,如何一步一步拾回自己的過程,再加上他多年來所諮商的個案,書寫成《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一書。 此書與其他討論焦慮的書,最大的不同,除了是作者博安心理師也走過焦慮的煎熬與痛苦以外,這本書也更深刻,以及更深度地談了焦慮的根源。 焦慮的根源並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完美主義、天生個性愛操煩,或沒安全感等等。焦慮的根源往往是過往生命中未曾去處理的創傷。創傷極可能發生在你年幼時,當時這創傷可能太劇烈、太疼痛了,而你因為求生存,而得去忽略、無視或埋住這份情緒與感受。但當你忽略、無視或埋住,情緒與感受並不會消失,它們仍然存在你的血液裡、你的身體裡。它們像鬼魅一樣,附著在各種讓你焦慮的事情上。 如果沒有回頭去看見那份情緒與感受,焦慮的對象只會不斷轉移。今天你會為了明天的上頭報告而焦慮失眠,但當明天報告完,你又會為後天的開會而惴惴不安……你不斷疲於奔命。 就像同樣走過童年痛楚的蘇絢慧心理師,她為這本新書所寫的推薦序結尾,她寫著:「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出這樣的能量,讓現代焦慮的心靈有被深度理解的機會,能夠重新被看見、被整理,讓早年很難承受的經歷,能有允許被好好感覺,也好好安放的權利。」 是啊,只有當那些早年很難承受的傷痛,能好好被感覺,以及好好被安放,我們也才有機會,好好走上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不斷被無盡的焦慮牢牢拘禁與綑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她率先從生物學的角度,揭露神經系統對於情緒的影響,

引領時代地揭露了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連結,卻因為身為女性

以及獨排眾議的見解,遭受當時心理健康領域當權派所排擠,

然而無數受益於她的著作的讀者,見證了其獨特療法的價值。

 

*****

 

二十多歲時,克萊兒・維克斯經診斷,罹患了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的結核病,被迫入住療養院。雖然後來醫生發現是誤診了,但她的心律不整並未改善,自此長年陷入焦慮。後來經過一個朋友提點,她發現自己的焦慮來源原來是被恐懼所驚嚇,這個認識對她意義重大。很快地她便掌握重點——她必須停止對抗恐懼。

 

由於維克斯的學術專業是生物學,她得以深入觀察所有生物都擁有的神經系統,從而了解我們的原始大腦——後來她理解到,這與人類的情緒激發模式密切相關。又因為親身經歷過心智與身體之間形成的強力循環,維克斯後來發展出治療焦慮症等神經(失調)病症的萬用療法,她用以下簡單的口訣總結這套獨特療法:

 

「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

 

維克斯後來成為醫生,治療焦慮症的成效頗受病患肯定,但有病患向她反映,雖然她的建議很有用,然而一旦離開診所,效果就大打折扣。該病患建議她「寫下所有細節,省得得一再重複告訴病患」。這個建議催生了維克斯的首部著作。

 

1962年,《幸福就在轉念後》(Hope and Help for Your Nerve)出版,這是一本為一般大眾撰寫焦慮症「自療」專書。儘管當時的精神醫學社群普遍無視這本書,維克斯的治療口碑仍藉由病患持續在醫界傳開來。《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後在多國熱銷,她也颳起旋風,廣獲媒體邀約(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熱情邀約她合作訪談節目),世界各地的讀者信件與電話大量湧入,更有不少病患登門造訪她的澳洲住處,感謝這位博士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甚至拯救了他們的人生。一些心理健康領域重量級學者,也開始注意到維克斯及其療法,與她進行交流。

 

恐慌、憂鬱、焦慮、懼曠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日後精神醫學界傾向細分疾病,但維克斯認為,當中有許多疾患其實「病出同源」,也因此她都採取同一套方法治療廣泛的精神問題,也就是現代教科書所稱的「精神官能症」,同時稱呼它們「神經疾病」,除了避免批評意味,也點出這些疾病都是暫時、而且可以治癒的。

 

*****

 

克萊兒・維克斯思考活躍奔放、不喜因循守舊,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贏得了全球讚賞,亦是第一位取得澳洲歷史最悠久大學科學博士的女性。由於多才多藝且興趣廣泛,維克斯曾經從學者生涯轉換跑道,成立旅行社,後來又轉往醫學領域發展,最終成了醫生。

 

她是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先驅,徹底顛覆看待「焦慮」這個重大文明病的角度。《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已是六十年前,至今持續再版、依然暢銷,繼續造福眾多有焦慮症困擾的人。即使在克萊兒・維克斯死後三十年的現在看來,她的治療方法依然先進,而且證實有效。然而,她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這本書,就帶您一窺她走在時代前端的見解,以及她豐富且深具啟發的經歷。(更詳盡的內容介紹,請參見網頁中目錄的各章引文。)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克萊兒‧維克斯在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出版了探討「神經病症」的暢銷書,享譽全球,然而儘管有許許多多病患對她心懷感激,如今她卻幾乎已為世人遺忘。這本極具啟發的傳記……完整揭露了這名優秀女性不凡的一生,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值得讚揚。——《書籍與出版》(Books + Publishing

 

►克萊兒‧維克斯憑藉著跳脫框架的思考,以及極為敏銳的臨床診斷,開發出一套治療計畫,長年以來讓數千萬名病患受益無窮。——大衛‧巴洛(David Barlow),波士頓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榮譽教授

 

►這本傳記讓克萊兒‧維克斯這名澳洲醫生的成就不再遭到埋沒,重新站上焦慮症診斷與治療的歷史舞台。本書展現出優秀記者的純熟功力,描繪一位個性無拘無束、思想創新的女性多采多姿的經歷,讓讀者理解演化與精神理論的歷史,重新認識維克斯的治療方法與著作。——卡洛兒‧密道頓(Carol Middleton),《澳洲書評》

 

►克萊兒‧維克斯對於焦慮治療做出的貢獻時常遭到外界忽視,這本傳記重新給予了認可。——《科學人》

作者

作者/茱蒂絲‧霍爾(Judith Hoare)

茱蒂絲‧霍爾目前擔任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與《澳洲金融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記者。她的生涯起始於《西洋棋盤》節目,可算是一九七○年代澳洲社會議題類型節目的鼻祖,之後她加入《澳洲金融評論報》,主跑坎培拉聯邦政治新聞,後來轉而投入專題寫作,最終負責編輯該報的長篇新聞報導,一九九五年被任命為專題副總編輯,任職長達二十年。

譯者/吳凱琳

台大外文系畢,曾任職於出版社、雜誌社與網路媒體,現為自由工作者。譯作包括《創新的兩難》、《橡皮擦計畫》、《訂閱經濟》、《指數投資末日》、《崩盤》、《第五風暴》與《房間裡的大人》等。

序/導讀

目錄

 

引言

序言 克萊兒‧維克斯的真知灼見

克萊兒‧維克斯首次建立她的治療方法時,完全與主流理論背道而馳——當時主流理論認為,讓病患直接面對恐懼症有可能引發精神病。維克斯的方法是全然接受恐懼,她認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擺脫痛苦與恐慌。她的著作預示了數十年後學術的發展,她採取的方法後來也經證實是有效的。

 

第一章 誤診

二十多歲時,維克斯經診斷罹患了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的結核病,被迫遠離自家,住進療養院。雖然半年後醫生表示是誤診了,維克斯卻沒有因此鬆了口氣,由於心律不整問題沒有改善,她相信自己有嚴重心臟病。多年後她終於明白心智與身體的連結,恐懼一旦無法舒緩就會激化神經系統,導致心跳加快。

 

第二章 備受期待的掌上明珠

克萊兒的人生志趣與勤奮的性格,在很年輕時就已嶄露無遺;她遺傳了母親范的企圖心。在當時性別角色定義明確,但克萊兒從小就被教導要走入世界,母親要她謹記在心,她的祖先包括了多位成就卓著的女性,至少在紐蘭家族是如此。

 

第三章 維克斯的轉變

維克斯初期的生涯發展,猶如動物學系恩師蘭斯洛特‧哈里森的翻版。維克斯後來亦被後世視為動物學領域的開創者,雖然沒多久便捨棄這條路,但她帶走了三樣東西:觀察的重要性、動物和人類共同擁有的遺傳特徵,以及如何將片段知識融入更大的框架中。

 

第四章 遇見奧魯索

奧魯索在哈里森召集的跨領域考察團與維克斯相遇時,時年三十四歲,比維克斯年長十二歲。這名學者曾在索姆服役,此地曾發生多次戰役,它們真實呈現了戰爭的恐怖。維克斯當時仍未被恐懼綁架,但奧魯索已因戰事而切身感受過強烈恐懼。

 

第五章 蜥蜴寶寶與蜥蜴腦

哈里森和維克斯希望,藉由探究蜥蜴的胎盤演化與哺乳動物的生殖演化之間,有哪些相近之處,為演化研究提供新觀點。維克斯深入觀察所有生物都擁有的神經系統——這些本能不受意識控制,是了解原始大腦的第一塊磚。後來她理解到,這與人類的激發模式密切相關。

 

第六章 死亡的陰影

1928年,哈里森因腦溢血過世,維克斯瞬間失去恩師,某種恐懼向她席捲而來,沒多久她發現原本健康無虞的身體,不知怎的開始變得衰弱。她雖努力不懈地完成博士課程,對外展現出充滿自信的形象,但她對自我的認知與外界對她的認知,兩者之間其實存在著明顯落差。

 

第七章 沉沒與漂浮

維克斯經歷過心智與身體之間形成的強力循環,她發現自己原來是被恐懼所驚嚇,這個真相對她意義重大。很快地她便掌握重點,她必須停止對抗恐懼,因為恐懼是本能反應,對抗只會造成反效果。原本不明所以的痛苦如今得到了解釋,她也因此獲得解放。

 

第八章 達爾文與問題的核心

達爾文之所以被稱為「第一位心理學家」,是因為他的最後一本著作《人和動物的情感表達》,將其學術研究拓展至過去少有人仔細描繪的心智海洋。這是人類首度為了理解心智和身體的生物運作,而進行廣泛的研究;心智與身體之間透過自律神經系統形成相互關係,這正是維克斯研究的核心。

 

第九章 轉投跨領域名師門下

艾略特・史密斯強烈反對佛洛伊德所稱的「新的性科學」,因此他訓練精神科醫生時,堅持引導他們從生物學觀點理解神經系統。維克斯從他身上學到,單純的生物學家……會注意到解剖事實隱含的某些心理學意涵,解釋心智與心智運作時,會評論其中涉及的神經面向。

 

第十章 啟發寫作風格與主題的著作

艾略特‧史密斯和同事湯姆‧哈瑟利‧皮爾著手探究砲彈驚恐症後,看到的是難以承受的恐懼。他們兩人辨識出的一個重要現象,後來也成為維克斯診斷的核心——那就是害怕恐懼情緒。這是維克斯所提出最歷久不衰的見解,幫助世人理解、治療與治癒神經疾病。

 

第十一章 寒冷氣候的生活

在倫敦大學學院實驗室待了七個月後,轉投入艾略特‧史密斯門下之前,維克斯中斷了學術研究工作,休了長假,與朋友凡斯和未婚夫奧魯索一同旅行。除了從事三人共同熱愛的活動,維克斯也可趁機收集庇里牛斯山的蜥蜴物種。1930年5月底,她動身展開生平第一次歐洲短期旅遊。

 

第十二章 貝絲之歌

維克斯年僅二十多歲時,便已廣泛涉獵且深入理解古典音樂,歐洲之旅讓她對古典音樂的體悟更上一層樓。她理解呼吸屬於神經系統的某種自主功能,人類擁有部分掌控力。擁有好歌喉的她想朝歌唱家發展,歌唱家需要伴奏者,於是維克斯請到優秀的古鋼琴老師伊莉莎白‧科爾曼。

 

第十三章 維克斯博士的歐洲旅遊諮詢辦公室

維克斯在遊歷歐洲各地後,決定開設一家歐洲旅遊諮詢辦公室。她已想好藉由為報紙撰寫專欄,來支撐這間辦公室的營運,此外還著手撰寫一本旅遊指南。但是隨著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原本快要完成的指南、每週專欄以及收入,同時化為烏有。

 

第十四章 戰爭的世界

二戰期間維克斯一家反覆搬遷,這期間維克斯在醫學院上課,科爾曼則在音樂學院工作,兩人盡可能花時間相處。雖然一開始母親范就接受了科爾曼,但後來兩人的關係仍愈來愈緊張。維克斯的妹妹達爾西則認為,科爾曼占用了她姊姊的時間、注意力與關愛。

 

第十五章 維克斯博士回歸

1945年3月,四十二歲的維克斯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她穿上畢業袍領取學位證書時,已經在瑞秋佛斯特醫院工作。1940年代末期,她在雪梨的邦迪郊區、距離貝爾維尤山不遠的海濱開設自己的一般診所,直到退休前,一直維持與前述醫院的聯盟合作。

 

第十六章 女性之家

家中沒有人不知道科爾曼對維克斯的意義。兩人間的親密關係讓妹妹達爾西感到不安,她不滿維克斯總是把科爾曼放在第一位。維克斯愛她妹妹,但選擇科爾曼成為人生伴侶。這三人之間需要一道門相互隔開。他們買下位於克雷蒙恩一幢擁有十八間房的大坪數聯邦式房屋……

 

第十七章 首部著作誕生

一名病患發現,維克斯在診療室說的話非常有激勵效果,但是當他離開診所後就失去效用,於是便要求維克斯「寫下所有細節,這樣就不需要跟每個人重複說一遍」。維克斯於是將她的建議錄音,分送給病患。後來她常說,是病患讓她理解到重複與強化的力量。

 

第十八章 寫給那些苦於神經疾病的人們

在首部著作《幸福就在轉念後》中,維克斯揭露了她為焦慮、恐慌與驚懼等病症開發的萬用解方: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維克斯極力避免標籤化,她偏愛統稱許多病症為「神經」疾病。日後精神醫學界雖然區隔出不同的焦慮狀態,但她都採取同一種治療方法。

 

第十九章 不科學的科學

二十世紀中葉,研究人員同時在實驗室與臨床現場,探究牽涉到心理學、神經學以及荷爾蒙等領域的複雜路徑。佛洛伊德學派仍持續獲得不少人認同,但醫生和科學家偏愛以生物學觀點看待精神疾病。維克斯的研究方法以生物學為取向,它的歷史意義在於點出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連結。

 

第二十章 掌控市場

在精神醫學社群,有些人對《幸福就在轉念後》絲毫不感興趣,另有些人則百般挑剔,不過維克斯的醫學同業對它的接受度較高,畢竟她是他們的一份子。維克斯成功治癒病患的消息持續在同業間傳散,當醫生看到他們的病患因為閱讀她的著作而獲得幫助,便將這本書介紹給其他人。

 

第二十一章 第二個家

如今維克斯的工作重點都放在新書上,她也因此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不少人對她充滿感激。她正是因此認識了喬伊絲‧斯基恩‧基廷。為了回報維克斯,斯基恩‧基廷同樣對她毫無保留地付出。斯基恩‧基廷全家居住的公寓,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肯辛頓區,這裡也成了維克斯永久的家。

 

第二十二章 失敗的合夥生意 

有不少讀者相信,自己是因為閱讀維克斯的著作而順利康復,1960年代中期某個時間點,維克斯開始讓一些熱心的仰慕者成為商業夥伴,她偏愛這樣的工作模式。他們真心理解她的著作能發揮什麼影響力,對她來說,這項因素要比其他商業考量來得重要。

 

第二十三章 遠離懼曠症

維克斯偏好用單一的統合方法治療焦慮症狀,她認為眾多新的疾病標籤,只不過是以下這個問題的不同樣貌:害怕恐懼。隨著神經科學持續發展,以及人們對神經生物學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佐證了她的療法:比起了解不同焦慮疾病的差異,了解它們的相同之處更有用。

 

第二十四章 研究恐懼的先驅

神經敏化的人,第一恐懼會如電流般疾速傳遞,對於引發恐懼的危險事件過度反應,無法立即消除這種恐懼。若要達到「心神安寧」,需要身體一起合作,而不是只有心智,這正是維克斯治療原則的重點,用意是抑制神經系統的反應,避免第二恐懼重新觸發第一恐懼的無聲警報。

 

第二十五章 生活在兩個世界

再次回到家後,維克斯又懷念起旅遊的時光,以及沿途享受的奢華生活。返回澳洲後,維克斯不僅享受不到海外旅行的好處,更缺乏知識上的刺激。她熱愛自己的直系家人,但是他們彼此之間缺乏共通點,而且家中麻煩不斷。

 

第二十六章 靈魂伴侶

科爾曼過世一事,考驗著維克斯個人的應對能力。科爾曼不僅僅提供陪伴與親密的情誼,還負責操持家務。喪失科爾曼這個「靈魂伴侶」後,維克斯雖然繼續做著以前就在做的事,但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她,她的日常生活乃至作息常規,都因此被打亂。

 

第二十七章 辯護

維克斯運用她的方法治療廣泛的精神問題,也就是現代教科書所稱的「精神官能症」,但她會盡量避免這種帶有批評意味的說法,而偏愛使用醫學性描述,也就是神經疾病。她的描述暗示這個疾病只是暫時,而非永久的狀態;她認為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是逐漸演變的過程。

 

第二十八章 步入老年

1979年,妹妹達爾西被診斷出失智症,她完全喪失自理能力。高齡近八十歲的維克斯無法自絕於外,然而由於她不願面對達爾西失智可能造成的影響,這也使得她與向她求助的家人關係緊張。緊張的情緒讓維克斯喘不過氣,她只好逃離,跑去住在鄰近社區的莉莉家。

 

第二十九章 BBC與雪片般的來信

法蘭・葛洛夫斯是BBC日間電視節目《卵石磨坊》的製作團隊成員,某次旅行時她偶然讀到維克斯的一本書,就和許多人一樣,她覺得這本書對她個人特別有意義。葛洛夫斯的專長是健康專題報導,她提案要製作一系列訪談,每週定期播出,後來順利獲得核准,成為《卵石磨坊》的單元,最終她聯絡上維克斯……

 

第三十章 關門聲

打從1950年代起,維克斯對待家人就非常慷慨。隨著她的名氣持續看漲,書籍銷售屢創佳績,其他人對她的期待也隨之提高。在她人生最後十年,有時候她會因此苦惱不已。她自己沒有小孩,卻有好幾個孩子需要靠她撫養。有時她會不知道要如何分配,或是如何拒絕金援他們。

 

第三十一章 大腦受傷

1987年某日,維克斯外出時昏倒在人行道上,頭部受到撞擊。由於即時送醫治療,雖然她陷入昏迷將近一星期,但腦部沒有損傷,只是邁入至今仍找不出原因的老化階段。維克斯自己就是醫生,她相當清楚未來的路會是如何,現在的她變得驚慌不安、情緒脆弱。

 

第三十二章 角逐獎項

1989年1月18日,透過卡爾森居中牽線,由病患變成信徒的夏洛特・魯多第一次直接聯絡羅伯特・杜邦博士,希望杜邦能夠「針對提名維克斯博士角逐諾貝爾獎的事,提供協助、建議與意見」。魯多問杜邦,是否願意看看諾貝爾委員會寄來的表格,協助提升維克斯的候選資格?

 

第三十三章 諾貝爾獎提名

1989年是維克斯工作生涯的最後一年。五月時,她完成了最後一本書《焦慮的最新自救手冊》,並在當年順利出版。這是她最後一本耗費大量心力的書,當中收錄了多篇文章、演講、信件與訪談。此時《幸福就在轉念後》已經發行到第二十三版。就在同一年,維克斯也終於獲得較為正式的認可。

 

第三十四章 最後的日子

1990年6月2日,住在安養中心的維克斯有了另一位訪客,就是她的外甥女蒂塔。蒂塔痛恨阿姨不是看著雪梨港過完這一生,她知道,維克斯以前最不希望待的地方就是安養中心,因此她決定去探望她。她告訴阿姨,她是來向她「真心道謝,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後記 遺澤永傳

◎致謝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953764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48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86********219 說:
    2022-04-08
    獨特療法:



    「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