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自2019年由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共同發起「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以來,該會議已發展為兩岸華語教育領域的重要年度學術平台。研討會採取兩岸輪流舉辦的模式,旨在深化人文交流,促進華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承與發展。
歷屆會議吸引兩岸與海外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參與,包括臺灣成功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暨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逐步形成一個跨地域、跨領域的華語教學學術共同體。即使在疫情期間,研討會仍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持續推進,展現兩岸教育界在艱困環境下的堅持與合作精神。
2024年第五屆研討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主辦,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國家教育研究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與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協辦。主辦單位臺師大華語系在師資培育、教材編撰、課程設計與研究推廣上具備完整體系與豐富經驗,長期致力於培養具國際視野的華語文教育專業人才;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則以深厚的國際中文教育基礎與優秀的研究傳統著稱;國家教育研究院在語文教育、語料庫建置與能力基準推廣上的成果,更為臺灣華語文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本屆研討會以「新時代的華語教學創新與跨域發展」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數位科技、文化傳播與師資培訓等議題,探討如何在全球化與AI時代中重新定位華語文教育的角色與價值。會議內容涵蓋專題演講、研究論文發表、主題座談與學術沙龍等多元形式,促進兩岸學者與青年研究者的深度交流與理論對話。
本書《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即為此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彙編,收錄多篇具代表性的研究論文,內容涵蓋華語教學理論、教材編寫、語料庫研究、語音語義探討、跨文化溝通及AI輔助教學應用等面向。書中所呈現的研究成果,不僅展現兩岸學者在華語文教育領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經驗,也反映了當代華語教學在數位化、智能化浪潮下的發展趨勢與挑戰。
本書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價值,無論是探討語言學與教育科技結合的可能性,或是分析文化脈絡中華語教學的策略與方法,皆提供寶貴的研究視野。它不僅為兩岸華語教學提供學術參考與政策啟發,更為教師、教材編寫者及研究生建立學術對話與合作的基礎。
回顧研討會五年的歷程,從初始的學術交流到跨國線上合作,再到如今結合人工智慧與多模態教學的新篇章,這個平台不僅見證了兩岸教育界的持續互動,也象徵著華語文教育在全球化時代的成長與轉型。透過本論文集的出版,兩岸學者共同傳遞的,不只是知識與方法,更是一份推動華語文教育永續發展的共同信念。
《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不僅是一部學術成果彙編,更是一座連結兩岸、放眼世界的橋樑。它凝聚了教育專業的智慧與文化的溫度,為新時代的華語文教學描繪出更寬廣的未來藍圖。
【編者簡介】
曾金金 主編
曾金金博士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華語文教學系的專任教授。2025年休假期間擔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台灣講座。曾博士於1988年在台灣大學獲得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學位,1991在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獲得語言學碩士,1995在該校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身為語言學家、語音學家和華語教師培育者,她早期的研究重點是語音學、中介語和第二語言習得。近年來,她的研究領域擴展到漢語方言教師教育、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策略以及為歐洲漢語研究開發中介語韻律資料庫。
【序】
序 言
由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於2019年共同發起的「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採用臺灣、大陸輪流舉辦的方式進行,其主要宗旨是加強兩岸人文交流,促進華語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承傳播。
2019年第一屆研討會由湖南師範大學唐賢清副校長率領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20餘名師生來臺灣交流,開啟合作先聲。2020年第二屆及2021年第三屆研討會在疫情導致兩岸交流受阻的背景下舉辦。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精誠協作,克服諸多困難,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順利推進研討會。這兩屆研討會吸引了臺灣東海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暨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兩岸多所高校200餘名師生代表參與,影響逐漸擴大。研討會主要設置專題講座、研究生學術報告、專家點評三部分,為兩岸師生特別是青年研究生提供了華語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學術交流平臺,在疫情背景下有效促進了兩岸華語教學界的溝通與合作。
2023年「第四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參與師生除了發起單位,還有來自上海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原大學等近十所兩岸知名大學,透過研究生論文發表、專家主題式座談、學術沙龍等多項學術研討活動,促進兩岸師生交流探討華語文教學及中華文化傳播理論與方法,讓出席實體會議的海內外師生都能在情誼和學術上彼此充分地互動與交流。
2024年「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為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主辦單位具有完整的華語文人才及師資培育機制,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學程與專班(華語教育IB國際教師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不管是對華語文的教學,或是師資培育等,都有完善的體系及成熟的經驗。本系所培育之師資目前在全臺灣之華語相關系所居領導地位,在海外亦在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希望透過承辦此會議,結合海內外華語文相關專家學者,強化合作連結,優化臺灣華語文產業人才培育、輸出的全球布局。合辦單位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是2002年成立的以國際中文教育為主體的專業學院,擁有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僑華人研究中心、漢語國際傳播研究院、中文水平考試(HSK)考點。該院秉承“傳語弘文,立己達人”院訓,經多年發展積澱,已形成語言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兼備的辦學格局。
現有專兼職教師40餘人,高級職稱教師約70%,具有海外教學經歷者逾80%。每年培養長短期國際學生600餘人,來自近30個國家,並承擔全校2000餘名國內生的語言藝術課程教學任務。華文教育基地工作輻射37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影響廣泛,美譽度高。學院招收漢語言本科生以及對外漢語(華文教育方向)學碩、國際中文教育專碩、新聞與傳播(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領域)專碩。本科教學成果獲湖南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研究生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另一合辦單位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中心依據教育部政策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發展主軸,結合專家、語料庫及資訊科技,進行語文教育及建立知識基礎的相關研究與內容發展等業務。研究發展包括國語文、英語文、華語文、閩南語、客語、及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字詞讀音調查等研究發展。內容發展,包括辦理國語字辭典編修及學術名詞編譯等業務,並提供線上查詢服務,及配合教育部辦理「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修訂審議等工作。在華語文研究發展,中心自2013年執行教育部「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華語文語料庫及能力基準應用」、「華語文教育課程指引研發與語料庫應用推廣」計畫、「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發展與推廣計畫」及臺灣華語文學習型辭典研發與線上服務系統建置等計畫。除了建置臺灣華語文語料庫(簡稱COCT)、研發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簡稱TBCL)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簡稱《參考指引》)外,亦出版多種技術報告。計畫成果已整合至「華語文語料庫與能力基準整合應用系統」,並持續分享、推廣。「臺灣華語文語料庫(COCT)」為當前語料類別最完整、內容最新且數量最多的正體字華語文應用語料庫。
協辦單位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簡稱「臺華會」)成立於2002年,為內政部認可之學術團體之一。臺華會主要宗旨為推動華語文教學-中文為第二語言之教學-領域發展,並提昇華語教師之專業能力,以促進臺灣華語文教學之國際交流合作。學會採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制,臺華會累計到2024年8月會員人數是1470位個人會員,絕大多數是各大學的教授及華語教師,少部份是民間機構及企業人士,而團體會員人數則是70個,包括了近乎全臺灣各大學的華語系所及華語中心,也包括數個民間機構,是臺灣最具代表性,也是規模最大的華語教學專業團體。
「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個匯集了兩岸華語教學領域專家學者的國際性盛會。此次研討會旨在促進兩岸華語教學的交流與合作,探討新時代下華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與挑戰。活動包括專題演講、分組討論、學術報告、工作坊等多個環節,涵蓋的主題涉及華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材開發與創新、人工智慧/智能技術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方法與策略等多個方面。此次研討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促進兩岸華語教學合作與發展的重要機會。我們誠摯希望各界華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推動兩岸華語教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本次研討會鼓勵用多種語言發表華語教學相關論文,並與跨領域研究相互結合,以激發更多創新和協作,促進國際華語教學的發展,並探索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義與影響。
【目錄】
. 第五届新时代两岸华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唐贤清
.由糾錯到引導―生成式AI 支持下Feedforward 導向華語教學模式初探/砂岡和子
.从组合、聚合关系看融媒汉语学习词典的学习性/杨玉玲
.新媒体语言中新興词汇用法―姿态動詞的意义扩展研究/劉美君、鄧文英
.基于词表的两岸词语差异比较及对越汉语教学/阮黄英、李丽娟
.AI 時代的華語教學方向芻議/連育仁
.從TBCL(2020)與CPGS(2021)的對比看華語教學詞彙大綱編製的若干問題―以兩岸差異詞、成語及短語之處理為中心/金錫永
.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华语教学模式重构与实践路径/郑艳群
.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璀璨非遗(Living Heritage)专栏为例/郭佳逸
.基于语料库统计的两岸华语程度副词“超”的比较研究/何其芳
.汉语谐音双关和谐音仿拟句阅读的ERPs 研究/胡建刚、高瑜泽.基于教培行业转型需求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现状、困境与对策―以在线教育比邻中文Blingo 为例/田逢雪
.「巨」、「高」、「大」之搭配詞對比研究/許芳綺
.数位化提升延展了写作主客体时空―探索基于互联网在线写作新序列实证研究/林小苹、许振隆、杨子曦、温羽贝、杨佩珊、卢青云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的华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姜彦汝
.TBCL 分級字表中初級漢字兩岸規範比較初探/邱詩雯
.兩岸華語文能力基準之發展研究/劉慧敏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母语者介词“在”习得研究/沈媛
.課本的比較分析―加強對外華語教學中口語練習的必要性/穆明智
.探討兩岸初級華語教材在漢字知識呈現方式上之差異/陳冠妃
.从理论到应用―现代汉字教具开发策略/胡蓉
.臺灣華語教材和印度華語教材編寫歷程研究/裴氏越河
.基于模因论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以中韩2014-2023 年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赵雪君、韩容洙
.浅谈人工智能对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翻译的影响/杨氏美玲
.多義動詞「換」之語義探究與教學應用/陳逸馨
.越南學生漢語介音聽辨偏誤分析與其教學建議/陸永強、杜克性
.中俄專家視角下的數智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傳播路徑研究/李衍
.臺灣華語合音現象在華語教學中的教材建議/林宜臻
.由臺灣華語/-uo/、/-ou/ 發音特徵討論外籍華語學習者/-uo/、/-ou/ 學習情形與教學策略/張愷今
.日籍學生及華語母語者對華語前後鼻音韻尾之聽辨感知/藤本紀子
.融入SDGs 之中高級華語文教材編寫設計/楊于萱、陳麗宇、張家芳
.情境式任務導向教學之華語教材設計―「以發生車禍怎麼辦?」為例/戴禎儀、信世昌
.賞識思維融入初級當代中文教學之研究/崔含雨
.第五届新时代两岸华语教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辞/沈敏
自2019年由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共同發起「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以來,該會議已發展為兩岸華語教育領域的重要年度學術平台。研討會採取兩岸輪流舉辦的模式,旨在深化人文交流,促進華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承與發展。
歷屆會議吸引兩岸與海外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參與,包括臺灣成功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暨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逐步形成一個跨地域、跨領域的華語教學學術共同體。即使在疫情期間,研討會仍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持續推進,展現兩岸教育界在艱困環境下的堅持與合作精神。
2024年第五屆研討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主辦,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國家教育研究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與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協辦。主辦單位臺師大華語系在師資培育、教材編撰、課程設計與研究推廣上具備完整體系與豐富經驗,長期致力於培養具國際視野的華語文教育專業人才;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則以深厚的國際中文教育基礎與優秀的研究傳統著稱;國家教育研究院在語文教育、語料庫建置與能力基準推廣上的成果,更為臺灣華語文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本屆研討會以「新時代的華語教學創新與跨域發展」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數位科技、文化傳播與師資培訓等議題,探討如何在全球化與AI時代中重新定位華語文教育的角色與價值。會議內容涵蓋專題演講、研究論文發表、主題座談與學術沙龍等多元形式,促進兩岸學者與青年研究者的深度交流與理論對話。
本書《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即為此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彙編,收錄多篇具代表性的研究論文,內容涵蓋華語教學理論、教材編寫、語料庫研究、語音語義探討、跨文化溝通及AI輔助教學應用等面向。書中所呈現的研究成果,不僅展現兩岸學者在華語文教育領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經驗,也反映了當代華語教學在數位化、智能化浪潮下的發展趨勢與挑戰。
本書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價值,無論是探討語言學與教育科技結合的可能性,或是分析文化脈絡中華語教學的策略與方法,皆提供寶貴的研究視野。它不僅為兩岸華語教學提供學術參考與政策啟發,更為教師、教材編寫者及研究生建立學術對話與合作的基礎。
回顧研討會五年的歷程,從初始的學術交流到跨國線上合作,再到如今結合人工智慧與多模態教學的新篇章,這個平台不僅見證了兩岸教育界的持續互動,也象徵著華語文教育在全球化時代的成長與轉型。透過本論文集的出版,兩岸學者共同傳遞的,不只是知識與方法,更是一份推動華語文教育永續發展的共同信念。
《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不僅是一部學術成果彙編,更是一座連結兩岸、放眼世界的橋樑。它凝聚了教育專業的智慧與文化的溫度,為新時代的華語文教學描繪出更寬廣的未來藍圖。
【編者簡介】
曾金金 主編
曾金金博士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華語文教學系的專任教授。2025年休假期間擔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台灣講座。曾博士於1988年在台灣大學獲得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學位,1991在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獲得語言學碩士,1995在該校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身為語言學家、語音學家和華語教師培育者,她早期的研究重點是語音學、中介語和第二語言習得。近年來,她的研究領域擴展到漢語方言教師教育、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策略以及為歐洲漢語研究開發中介語韻律資料庫。
【序】
序 言
由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於2019年共同發起的「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採用臺灣、大陸輪流舉辦的方式進行,其主要宗旨是加強兩岸人文交流,促進華語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承傳播。
2019年第一屆研討會由湖南師範大學唐賢清副校長率領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20餘名師生來臺灣交流,開啟合作先聲。2020年第二屆及2021年第三屆研討會在疫情導致兩岸交流受阻的背景下舉辦。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精誠協作,克服諸多困難,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順利推進研討會。這兩屆研討會吸引了臺灣東海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暨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兩岸多所高校200餘名師生代表參與,影響逐漸擴大。研討會主要設置專題講座、研究生學術報告、專家點評三部分,為兩岸師生特別是青年研究生提供了華語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學術交流平臺,在疫情背景下有效促進了兩岸華語教學界的溝通與合作。
2023年「第四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參與師生除了發起單位,還有來自上海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原大學等近十所兩岸知名大學,透過研究生論文發表、專家主題式座談、學術沙龍等多項學術研討活動,促進兩岸師生交流探討華語文教學及中華文化傳播理論與方法,讓出席實體會議的海內外師生都能在情誼和學術上彼此充分地互動與交流。
2024年「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為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主辦單位具有完整的華語文人才及師資培育機制,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學程與專班(華語教育IB國際教師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不管是對華語文的教學,或是師資培育等,都有完善的體系及成熟的經驗。本系所培育之師資目前在全臺灣之華語相關系所居領導地位,在海外亦在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希望透過承辦此會議,結合海內外華語文相關專家學者,強化合作連結,優化臺灣華語文產業人才培育、輸出的全球布局。合辦單位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是2002年成立的以國際中文教育為主體的專業學院,擁有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僑華人研究中心、漢語國際傳播研究院、中文水平考試(HSK)考點。該院秉承“傳語弘文,立己達人”院訓,經多年發展積澱,已形成語言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兼備的辦學格局。
現有專兼職教師40餘人,高級職稱教師約70%,具有海外教學經歷者逾80%。每年培養長短期國際學生600餘人,來自近30個國家,並承擔全校2000餘名國內生的語言藝術課程教學任務。華文教育基地工作輻射37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影響廣泛,美譽度高。學院招收漢語言本科生以及對外漢語(華文教育方向)學碩、國際中文教育專碩、新聞與傳播(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領域)專碩。本科教學成果獲湖南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研究生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另一合辦單位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中心依據教育部政策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發展主軸,結合專家、語料庫及資訊科技,進行語文教育及建立知識基礎的相關研究與內容發展等業務。研究發展包括國語文、英語文、華語文、閩南語、客語、及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字詞讀音調查等研究發展。內容發展,包括辦理國語字辭典編修及學術名詞編譯等業務,並提供線上查詢服務,及配合教育部辦理「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修訂審議等工作。在華語文研究發展,中心自2013年執行教育部「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華語文語料庫及能力基準應用」、「華語文教育課程指引研發與語料庫應用推廣」計畫、「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發展與推廣計畫」及臺灣華語文學習型辭典研發與線上服務系統建置等計畫。除了建置臺灣華語文語料庫(簡稱COCT)、研發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簡稱TBCL)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簡稱《參考指引》)外,亦出版多種技術報告。計畫成果已整合至「華語文語料庫與能力基準整合應用系統」,並持續分享、推廣。「臺灣華語文語料庫(COCT)」為當前語料類別最完整、內容最新且數量最多的正體字華語文應用語料庫。
協辦單位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簡稱「臺華會」)成立於2002年,為內政部認可之學術團體之一。臺華會主要宗旨為推動華語文教學-中文為第二語言之教學-領域發展,並提昇華語教師之專業能力,以促進臺灣華語文教學之國際交流合作。學會採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制,臺華會累計到2024年8月會員人數是1470位個人會員,絕大多數是各大學的教授及華語教師,少部份是民間機構及企業人士,而團體會員人數則是70個,包括了近乎全臺灣各大學的華語系所及華語中心,也包括數個民間機構,是臺灣最具代表性,也是規模最大的華語教學專業團體。
「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個匯集了兩岸華語教學領域專家學者的國際性盛會。此次研討會旨在促進兩岸華語教學的交流與合作,探討新時代下華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與挑戰。活動包括專題演講、分組討論、學術報告、工作坊等多個環節,涵蓋的主題涉及華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材開發與創新、人工智慧/智能技術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方法與策略等多個方面。此次研討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促進兩岸華語教學合作與發展的重要機會。我們誠摯希望各界華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推動兩岸華語教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本次研討會鼓勵用多種語言發表華語教學相關論文,並與跨領域研究相互結合,以激發更多創新和協作,促進國際華語教學的發展,並探索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義與影響。
【目錄】
. 第五届新时代两岸华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唐贤清
.由糾錯到引導―生成式AI 支持下Feedforward 導向華語教學模式初探/砂岡和子
.从组合、聚合关系看融媒汉语学习词典的学习性/杨玉玲
.新媒体语言中新興词汇用法―姿态動詞的意义扩展研究/劉美君、鄧文英
.基于词表的两岸词语差异比较及对越汉语教学/阮黄英、李丽娟
.AI 時代的華語教學方向芻議/連育仁
.從TBCL(2020)與CPGS(2021)的對比看華語教學詞彙大綱編製的若干問題―以兩岸差異詞、成語及短語之處理為中心/金錫永
.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华语教学模式重构与实践路径/郑艳群
.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璀璨非遗(Living Heritage)专栏为例/郭佳逸
.基于语料库统计的两岸华语程度副词“超”的比较研究/何其芳
.汉语谐音双关和谐音仿拟句阅读的ERPs 研究/胡建刚、高瑜泽.基于教培行业转型需求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现状、困境与对策―以在线教育比邻中文Blingo 为例/田逢雪
.「巨」、「高」、「大」之搭配詞對比研究/許芳綺
.数位化提升延展了写作主客体时空―探索基于互联网在线写作新序列实证研究/林小苹、许振隆、杨子曦、温羽贝、杨佩珊、卢青云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的华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姜彦汝
.TBCL 分級字表中初級漢字兩岸規範比較初探/邱詩雯
.兩岸華語文能力基準之發展研究/劉慧敏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母语者介词“在”习得研究/沈媛
.課本的比較分析―加強對外華語教學中口語練習的必要性/穆明智
.探討兩岸初級華語教材在漢字知識呈現方式上之差異/陳冠妃
.从理论到应用―现代汉字教具开发策略/胡蓉
.臺灣華語教材和印度華語教材編寫歷程研究/裴氏越河
.基于模因论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以中韩2014-2023 年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赵雪君、韩容洙
.浅谈人工智能对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翻译的影响/杨氏美玲
.多義動詞「換」之語義探究與教學應用/陳逸馨
.越南學生漢語介音聽辨偏誤分析與其教學建議/陸永強、杜克性
.中俄專家視角下的數智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傳播路徑研究/李衍
.臺灣華語合音現象在華語教學中的教材建議/林宜臻
.由臺灣華語/-uo/、/-ou/ 發音特徵討論外籍華語學習者/-uo/、/-ou/ 學習情形與教學策略/張愷今
.日籍學生及華語母語者對華語前後鼻音韻尾之聽辨感知/藤本紀子
.融入SDGs 之中高級華語文教材編寫設計/楊于萱、陳麗宇、張家芳
.情境式任務導向教學之華語教材設計―「以發生車禍怎麼辦?」為例/戴禎儀、信世昌
.賞識思維融入初級當代中文教學之研究/崔含雨
.第五届新时代两岸华语教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辞/沈敏
目錄
. 第五届新时代两岸华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唐贤清
.由糾錯到引導―生成式AI 支持下Feedforward 導向華語教學模式初探/砂岡和子
.从组合、聚合关系看融媒汉语学习词典的学习性/杨玉玲
.新媒体语言中新興词汇用法―姿态動詞的意义扩展研究/劉美君、鄧文英
.基于词表的两岸词语差异比较及对越汉语教学/阮黄英、李丽娟
.AI 時代的華語教學方向芻議/連育仁
.從TBCL(2020)與CPGS(2021)的對比看華語教學詞彙大綱編製的若干問題―以兩岸差異詞、成語及短語之處理為中心/金錫永
.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华语教学模式重构与实践路径/郑艳群
.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璀璨非遗(Living Heritage)专栏为例/郭佳逸
.基于语料库统计的两岸华语程度副词“超”的比较研究/何其芳
.汉语谐音双关和谐音仿拟句阅读的ERPs 研究/胡建刚、高瑜泽.基于教培行业转型需求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现状、困境与对策―以在线教育比邻中文Blingo 为例/田逢雪
.「巨」、「高」、「大」之搭配詞對比研究/許芳綺
.数位化提升延展了写作主客体时空―探索基于互联网在线写作新序列实证研究/林小苹、许振隆、杨子曦、温羽贝、杨佩珊、卢青云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的华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姜彦汝
.TBCL 分級字表中初級漢字兩岸規範比較初探/邱詩雯
.兩岸華語文能力基準之發展研究/劉慧敏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母语者介词“在”习得研究/沈媛
.課本的比較分析―加強對外華語教學中口語練習的必要性/穆明智
.探討兩岸初級華語教材在漢字知識呈現方式上之差異/陳冠妃
.从理论到应用―现代汉字教具开发策略/胡蓉
.臺灣華語教材和印度華語教材編寫歷程研究/裴氏越河
.基于模因论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以中韩2014-2023 年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赵雪君、韩容洙
.浅谈人工智能对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翻译的影响/杨氏美玲
.多義動詞「換」之語義探究與教學應用/陳逸馨
.越南學生漢語介音聽辨偏誤分析與其教學建議/陸永強、杜克性
.中俄專家視角下的數智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傳播路徑研究/李衍
.臺灣華語合音現象在華語教學中的教材建議/林宜臻
.由臺灣華語/-uo/、/-ou/ 發音特徵討論外籍華語學習者/-uo/、/-ou/ 學習情形與教學策略/張愷今
.日籍學生及華語母語者對華語前後鼻音韻尾之聽辨感知/藤本紀子
.融入SDGs 之中高級華語文教材編寫設計/楊于萱、陳麗宇、張家芳
.情境式任務導向教學之華語教材設計―「以發生車禍怎麼辦?」為例/戴禎儀、信世昌
.賞識思維融入初級當代中文教學之研究/崔含雨
.第五届新时代两岸华语教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辞/沈敏
.由糾錯到引導―生成式AI 支持下Feedforward 導向華語教學模式初探/砂岡和子
.从组合、聚合关系看融媒汉语学习词典的学习性/杨玉玲
.新媒体语言中新興词汇用法―姿态動詞的意义扩展研究/劉美君、鄧文英
.基于词表的两岸词语差异比较及对越汉语教学/阮黄英、李丽娟
.AI 時代的華語教學方向芻議/連育仁
.從TBCL(2020)與CPGS(2021)的對比看華語教學詞彙大綱編製的若干問題―以兩岸差異詞、成語及短語之處理為中心/金錫永
.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华语教学模式重构与实践路径/郑艳群
.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璀璨非遗(Living Heritage)专栏为例/郭佳逸
.基于语料库统计的两岸华语程度副词“超”的比较研究/何其芳
.汉语谐音双关和谐音仿拟句阅读的ERPs 研究/胡建刚、高瑜泽.基于教培行业转型需求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现状、困境与对策―以在线教育比邻中文Blingo 为例/田逢雪
.「巨」、「高」、「大」之搭配詞對比研究/許芳綺
.数位化提升延展了写作主客体时空―探索基于互联网在线写作新序列实证研究/林小苹、许振隆、杨子曦、温羽贝、杨佩珊、卢青云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的华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姜彦汝
.TBCL 分級字表中初級漢字兩岸規範比較初探/邱詩雯
.兩岸華語文能力基準之發展研究/劉慧敏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母语者介词“在”习得研究/沈媛
.課本的比較分析―加強對外華語教學中口語練習的必要性/穆明智
.探討兩岸初級華語教材在漢字知識呈現方式上之差異/陳冠妃
.从理论到应用―现代汉字教具开发策略/胡蓉
.臺灣華語教材和印度華語教材編寫歷程研究/裴氏越河
.基于模因论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以中韩2014-2023 年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赵雪君、韩容洙
.浅谈人工智能对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翻译的影响/杨氏美玲
.多義動詞「換」之語義探究與教學應用/陳逸馨
.越南學生漢語介音聽辨偏誤分析與其教學建議/陸永強、杜克性
.中俄專家視角下的數智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傳播路徑研究/李衍
.臺灣華語合音現象在華語教學中的教材建議/林宜臻
.由臺灣華語/-uo/、/-ou/ 發音特徵討論外籍華語學習者/-uo/、/-ou/ 學習情形與教學策略/張愷今
.日籍學生及華語母語者對華語前後鼻音韻尾之聽辨感知/藤本紀子
.融入SDGs 之中高級華語文教材編寫設計/楊于萱、陳麗宇、張家芳
.情境式任務導向教學之華語教材設計―「以發生車禍怎麼辦?」為例/戴禎儀、信世昌
.賞識思維融入初級當代中文教學之研究/崔含雨
.第五届新时代两岸华语教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辞/沈敏
序/導讀
序 言
由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於2019年共同發起的「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採用臺灣、大陸輪流舉辦的方式進行,其主要宗旨是加強兩岸人文交流,促進華語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承傳播。
2019年第一屆研討會由湖南師範大學唐賢清副校長率領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20餘名師生來臺灣交流,開啟合作先聲。2020年第二屆及2021年第三屆研討會在疫情導致兩岸交流受阻的背景下舉辦。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精誠協作,克服諸多困難,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順利推進研討會。這兩屆研討會吸引了臺灣東海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暨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兩岸多所高校200餘名師生代表參與,影響逐漸擴大。研討會主要設置專題講座、研究生學術報告、專家點評三部分,為兩岸師生特別是青年研究生提供了華語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學術交流平臺,在疫情背景下有效促進了兩岸華語教學界的溝通與合作。
2023年「第四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參與師生除了發起單位,還有來自上海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原大學等近十所兩岸知名大學,透過研究生論文發表、專家主題式座談、學術沙龍等多項學術研討活動,促進兩岸師生交流探討華語文教學及中華文化傳播理論與方法,讓出席實體會議的海內外師生都能在情誼和學術上彼此充分地互動與交流。
2024年「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為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主辦單位具有完整的華語文人才及師資培育機制,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學程與專班(華語教育IB國際教師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不管是對華語文的教學,或是師資培育等,都有完善的體系及成熟的經驗。本系所培育之師資目前在全臺灣之華語相關系所居領導地位,在海外亦在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希望透過承辦此會議,結合海內外華語文相關專家學者,強化合作連結,優化臺灣華語文產業人才培育、輸出的全球布局。合辦單位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是2002年成立的以國際中文教育為主體的專業學院,擁有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僑華人研究中心、漢語國際傳播研究院、中文水平考試(HSK)考點。該院秉承“傳語弘文,立己達人”院訓,經多年發展積澱,已形成語言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兼備的辦學格局。
現有專兼職教師40餘人,高級職稱教師約70%,具有海外教學經歷者逾80%。每年培養長短期國際學生600餘人,來自近30個國家,並承擔全校2000餘名國內生的語言藝術課程教學任務。華文教育基地工作輻射37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影響廣泛,美譽度高。學院招收漢語言本科生以及對外漢語(華文教育方向)學碩、國際中文教育專碩、新聞與傳播(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領域)專碩。本科教學成果獲湖南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研究生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另一合辦單位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中心依據教育部政策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發展主軸,結合專家、語料庫及資訊科技,進行語文教育及建立知識基礎的相關研究與內容發展等業務。研究發展包括國語文、英語文、華語文、閩南語、客語、及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字詞讀音調查等研究發展。內容發展,包括辦理國語字辭典編修及學術名詞編譯等業務,並提供線上查詢服務,及配合教育部辦理「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修訂審議等工作。在華語文研究發展,中心自2013年執行教育部「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華語文語料庫及能力基準應用」、「華語文教育課程指引研發與語料庫應用推廣」計畫、「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發展與推廣計畫」及臺灣華語文學習型辭典研發與線上服務系統建置等計畫。除了建置臺灣華語文語料庫(簡稱COCT)、研發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簡稱TBCL)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簡稱《參考指引》)外,亦出版多種技術報告。計畫成果已整合至「華語文語料庫與能力基準整合應用系統」,並持續分享、推廣。「臺灣華語文語料庫(COCT)」為當前語料類別最完整、內容最新且數量最多的正體字華語文應用語料庫。
協辦單位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簡稱「臺華會」)成立於2002年,為內政部認可之學術團體之一。臺華會主要宗旨為推動華語文教學-中文為第二語言之教學-領域發展,並提昇華語教師之專業能力,以促進臺灣華語文教學之國際交流合作。學會採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制,臺華會累計到2024年8月會員人數是1470位個人會員,絕大多數是各大學的教授及華語教師,少部份是民間機構及企業人士,而團體會員人數則是70個,包括了近乎全臺灣各大學的華語系所及華語中心,也包括數個民間機構,是臺灣最具代表性,也是規模最大的華語教學專業團體。
「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個匯集了兩岸華語教學領域專家學者的國際性盛會。此次研討會旨在促進兩岸華語教學的交流與合作,探討新時代下華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與挑戰。活動包括專題演講、分組討論、學術報告、工作坊等多個環節,涵蓋的主題涉及華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材開發與創新、人工智慧/智能技術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方法與策略等多個方面。此次研討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促進兩岸華語教學合作與發展的重要機會。我們誠摯希望各界華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推動兩岸華語教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本次研討會鼓勵用多種語言發表華語教學相關論文,並與跨領域研究相互結合,以激發更多創新和協作,促進國際華語教學的發展,並探索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義與影響。
由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於2019年共同發起的「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採用臺灣、大陸輪流舉辦的方式進行,其主要宗旨是加強兩岸人文交流,促進華語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承傳播。
2019年第一屆研討會由湖南師範大學唐賢清副校長率領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20餘名師生來臺灣交流,開啟合作先聲。2020年第二屆及2021年第三屆研討會在疫情導致兩岸交流受阻的背景下舉辦。湖南師範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精誠協作,克服諸多困難,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順利推進研討會。這兩屆研討會吸引了臺灣東海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暨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兩岸多所高校200餘名師生代表參與,影響逐漸擴大。研討會主要設置專題講座、研究生學術報告、專家點評三部分,為兩岸師生特別是青年研究生提供了華語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學術交流平臺,在疫情背景下有效促進了兩岸華語教學界的溝通與合作。
2023年「第四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參與師生除了發起單位,還有來自上海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原大學等近十所兩岸知名大學,透過研究生論文發表、專家主題式座談、學術沙龍等多項學術研討活動,促進兩岸師生交流探討華語文教學及中華文化傳播理論與方法,讓出席實體會議的海內外師生都能在情誼和學術上彼此充分地互動與交流。
2024年「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為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主辦單位具有完整的華語文人才及師資培育機制,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學程與專班(華語教育IB國際教師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不管是對華語文的教學,或是師資培育等,都有完善的體系及成熟的經驗。本系所培育之師資目前在全臺灣之華語相關系所居領導地位,在海外亦在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希望透過承辦此會議,結合海內外華語文相關專家學者,強化合作連結,優化臺灣華語文產業人才培育、輸出的全球布局。合辦單位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是2002年成立的以國際中文教育為主體的專業學院,擁有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文教育基地、湖南省華僑華人研究中心、漢語國際傳播研究院、中文水平考試(HSK)考點。該院秉承“傳語弘文,立己達人”院訓,經多年發展積澱,已形成語言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兼備的辦學格局。
現有專兼職教師40餘人,高級職稱教師約70%,具有海外教學經歷者逾80%。每年培養長短期國際學生600餘人,來自近30個國家,並承擔全校2000餘名國內生的語言藝術課程教學任務。華文教育基地工作輻射37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影響廣泛,美譽度高。學院招收漢語言本科生以及對外漢語(華文教育方向)學碩、國際中文教育專碩、新聞與傳播(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領域)專碩。本科教學成果獲湖南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研究生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另一合辦單位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中心依據教育部政策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發展主軸,結合專家、語料庫及資訊科技,進行語文教育及建立知識基礎的相關研究與內容發展等業務。研究發展包括國語文、英語文、華語文、閩南語、客語、及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字詞讀音調查等研究發展。內容發展,包括辦理國語字辭典編修及學術名詞編譯等業務,並提供線上查詢服務,及配合教育部辦理「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修訂審議等工作。在華語文研究發展,中心自2013年執行教育部「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華語文語料庫及能力基準應用」、「華語文教育課程指引研發與語料庫應用推廣」計畫、「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發展與推廣計畫」及臺灣華語文學習型辭典研發與線上服務系統建置等計畫。除了建置臺灣華語文語料庫(簡稱COCT)、研發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簡稱TBCL)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簡稱《參考指引》)外,亦出版多種技術報告。計畫成果已整合至「華語文語料庫與能力基準整合應用系統」,並持續分享、推廣。「臺灣華語文語料庫(COCT)」為當前語料類別最完整、內容最新且數量最多的正體字華語文應用語料庫。
協辦單位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簡稱「臺華會」)成立於2002年,為內政部認可之學術團體之一。臺華會主要宗旨為推動華語文教學-中文為第二語言之教學-領域發展,並提昇華語教師之專業能力,以促進臺灣華語文教學之國際交流合作。學會採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制,臺華會累計到2024年8月會員人數是1470位個人會員,絕大多數是各大學的教授及華語教師,少部份是民間機構及企業人士,而團體會員人數則是70個,包括了近乎全臺灣各大學的華語系所及華語中心,也包括數個民間機構,是臺灣最具代表性,也是規模最大的華語教學專業團體。
「第五屆新時代兩岸華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個匯集了兩岸華語教學領域專家學者的國際性盛會。此次研討會旨在促進兩岸華語教學的交流與合作,探討新時代下華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與挑戰。活動包括專題演講、分組討論、學術報告、工作坊等多個環節,涵蓋的主題涉及華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材開發與創新、人工智慧/智能技術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方法與策略等多個方面。此次研討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促進兩岸華語教學合作與發展的重要機會。我們誠摯希望各界華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推動兩岸華語教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本次研討會鼓勵用多種語言發表華語教學相關論文,並與跨領域研究相互結合,以激發更多創新和協作,促進國際華語教學的發展,並探索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義與影響。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