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目的和效果:言意思維與文學想像(簡體中文版)
Meaning- Purpose and Effects: Literary Dialectics and Imagery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言意思辨貫穿於一切經典詮釋和文學解讀。
從哲理思辨到文化語言、到文學作品,言意關係──言語表現與個人、與作品隱喻或象徵內涵等等的探求,往往關涉著思想或文本詮釋上更本源、更有機而整體的掌握。
這也是本書這八篇研究主要關切的標的:思想或文學藝術,在“言”、“意”關係的自覺及反思下,透過思辨性或藝術性語言的運用,可以“發明”什麼樣獨特的意義和理解,發揮什麼樣文字和語言的效果,並由此能夠探求作者表現的積極目的與創作的完整意蘊──而這都植基於能夠會通言意之間“表現”與“所表現”等種種辯證關係的本源性認知…
從哲理思辨到文化語言、到文學作品,言意關係──言語表現與個人、與作品隱喻或象徵內涵等等的探求,往往關涉著思想或文本詮釋上更本源、更有機而整體的掌握。
這也是本書這八篇研究主要關切的標的:思想或文學藝術,在“言”、“意”關係的自覺及反思下,透過思辨性或藝術性語言的運用,可以“發明”什麼樣獨特的意義和理解,發揮什麼樣文字和語言的效果,並由此能夠探求作者表現的積極目的與創作的完整意蘊──而這都植基於能夠會通言意之間“表現”與“所表現”等種種辯證關係的本源性認知…
目錄
前言
目錄
◎王弼“得意忘言”之玄學方法論及其詮釋價值
一、前言
二、呈現經典深義的方法
三、應合時代的新解
1、學術上對漢人繁瑣經學的反彈
2、思想上儒道會通的需要
3、社會上自然與名教對立的難題
四、樹立玄學的體系
1、以無為本—本體論
2、因用見體—認識論
3、崇本息末—價值論
五、結語
◎人情樞機,情理之家——論《世說新語‧言語篇》
一、篇名釋義與發凡體例:
二、人情樞機(一):通達人事
三、人情樞機(二):妙解性靈
四、結論
◎時間與存有─僧肇《物不遷論》釋義評析
一、前言
二、文本宗旨與辯證方法
(一)文本宗旨
(二)論述結構
三、逐段詮解
四、結論
◎從“言”“意”之辨到“隱秀”之美—劉勰創作論如何超越言不盡意的困境
一、前言
二、創作的困境—言不盡意
三、“隱秀”的超越
四、結語
◎《九歌‧山鬼》的形象與審美意象
一、前言
二、特殊的形象描繪
三、審美意象與效果
四、結語
◎現世、超越與尋訪──解讀李白詩之“夢”
一、前言
二、李白之夢
(1)懷人之夢
(2)客途之夢
(3)理想追求之夢
三、世事之夢—表達自我實現的期望和失落
四、人生如夢—存在的自由與超越
1、主體的自由
2、存在的超越性
五、生命情調—由生命力和宇宙觀所建構
六、結語
[附錄]
◎深遠與奇峭—論蘇軾《後赤壁賦》之結構與象徵
一、前言
二、結構與解釋
三、象徵意義
(1)“不定”
(2)“當下”
(3)“感受”
(4)“理解”
四、結論
◎宋代詩論“不即不離”之寫意精神—以詠物詩、題畫詩為例
一、前言
二、詩論中“不即不離”的層次
1、著題與離題
2、形中見神、離形得似
3、忘形寫意、象外求神
三、“不即不離”的目的
1、妙脫蹊徑的方法
2、擴大詩境
四、結語
◎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目錄
◎王弼“得意忘言”之玄學方法論及其詮釋價值
一、前言
二、呈現經典深義的方法
三、應合時代的新解
1、學術上對漢人繁瑣經學的反彈
2、思想上儒道會通的需要
3、社會上自然與名教對立的難題
四、樹立玄學的體系
1、以無為本—本體論
2、因用見體—認識論
3、崇本息末—價值論
五、結語
◎人情樞機,情理之家——論《世說新語‧言語篇》
一、篇名釋義與發凡體例:
二、人情樞機(一):通達人事
三、人情樞機(二):妙解性靈
四、結論
◎時間與存有─僧肇《物不遷論》釋義評析
一、前言
二、文本宗旨與辯證方法
(一)文本宗旨
(二)論述結構
三、逐段詮解
四、結論
◎從“言”“意”之辨到“隱秀”之美—劉勰創作論如何超越言不盡意的困境
一、前言
二、創作的困境—言不盡意
三、“隱秀”的超越
四、結語
◎《九歌‧山鬼》的形象與審美意象
一、前言
二、特殊的形象描繪
三、審美意象與效果
四、結語
◎現世、超越與尋訪──解讀李白詩之“夢”
一、前言
二、李白之夢
(1)懷人之夢
(2)客途之夢
(3)理想追求之夢
三、世事之夢—表達自我實現的期望和失落
四、人生如夢—存在的自由與超越
1、主體的自由
2、存在的超越性
五、生命情調—由生命力和宇宙觀所建構
六、結語
[附錄]
◎深遠與奇峭—論蘇軾《後赤壁賦》之結構與象徵
一、前言
二、結構與解釋
三、象徵意義
(1)“不定”
(2)“當下”
(3)“感受”
(4)“理解”
四、結論
◎宋代詩論“不即不離”之寫意精神—以詠物詩、題畫詩為例
一、前言
二、詩論中“不即不離”的層次
1、著題與離題
2、形中見神、離形得似
3、忘形寫意、象外求神
三、“不即不離”的目的
1、妙脫蹊徑的方法
2、擴大詩境
四、結語
◎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序/導讀
前言
言意思辨貫穿於一切經典詮釋和文學解讀。
從哲理思辨到文化語言、到文學作品,言意關係──言語表現與個人、與作品隱喻或象徵內涵等等的探求,往往關涉著思想或文本詮釋上更本源、更有機而整體的掌握。
這也是本書這八篇研究主要關切的標的:思想或文學藝術,在“言”、“意”關係的自覺及反思下,透過思辨性或藝術性語言的運用,可以“發明”什麼樣獨特的意義和理解,發揮什麼樣文字和語言的效果,並由此能夠探求作者表現的積極目的與創作的完整意蘊──而這都植基於“表現”與“所表現”等言意之間關係的全幅認知。
首能省思言意之間精湛而富有啟發性的辯證關係的,始於哲理上的“言意之辯”。一當王弼明白以“得意忘言”揭示其辯證於言意之間、“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一套方法論作為經典詮釋的思維基礎,這般經由文本的“言”與“意”交互辯證而會通旨歸的思維,既成為解讀經典更好的的進路,也立下詮釋學上有所發明、並藉以創設新理論的方法典範。如此言意思維──藉由詮釋進路,建構讀者、作品和作者之間更為本質性的對話,而成立其“一家之言”──不只是解開既有經典之謎的關鑰,更足以為開發新的創見、新的界域之認知基礎。
王弼之前,從哲理到文化、文學的論域,敏銳的作者早已意識到言意微妙而辯證豐富的關係。而自此以言意認知為基礎的方法論提出之後,“言”與“意”的深度思考,通過片段到全域,通過解釋到辯證,通過常言到奧義,會通了“事”與“理”、會通了條理和義理、會通了抽象的玄理到“理”“事”相對相即的交互辯證,實現在對話、文本、和作品中;以認知、暗示、影響、文化溝通的形態,以文學和語言“情意我”的表現,以理論論述,融通了形上形下遍及存在存有的理解。溯洄於言意關係的理解和辯證,我們得以在文化語境裡整體而本原地掌握語言、掌握意義、掌握創作的目的和效果。
本書八篇研究,從“得意忘言”之玄學方法論說起,說明王弼如何由此走出漢人解經的傳統,開創了一套以言意思辨為基礎、會通多義而直探本原的詮釋學方法,並因此建構了足以為一家之言的哲學本體論、體用論。
如此,創造性的天才為後人示範了詮釋方法如何開拓新路,從此讓一眾文本盡皆在新的詮釋眼光下產生了新的觀點、新的視野,雖得魚忘筌,得兔忘蹄,而更能全幅地照顧到文本解釋與思想體系的一致性、完備性以及適用性的問題。如此,這“盡而不盡”的體用關係,後續啟發了言意之間無數饒富生機的解讀和運作。
此後,更為寬廣而靈活的詮釋邊界,也成了文化畛域擴充和溝通的管道。當言意思考隨著玄風回饋給了語言,竟使得一向重“文”的文化傳統,獨獨在六朝這個時期,語言的地位竟與文字平分秋色,並在“清談”風氣的加持下,成就了表達與欣賞的藝術性。言語,於是立幟於四大實現人品與才性的首要科選之標目;《世說‧言語》篇展現了一百零八條典則,“瑚璉之器” ,成為人物品鑒之風標,征示善解人情、通達世事的機栝。後來紅樓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豈非根源於此?
順流而下,言意之間寓含的深刻辯證,竟連奧義宏深的佛學經論之解釋,都運用了這道法門。
被譽為“解空第一”的僧肇,其徹解空義的《物不遷論》,就是解析了常言常語內蘊與外延的寓意層次並交互辯難,辨明真空之義,因而發揮而闡明了向時中土思維尚難以接軌、難以洞徹的佛學至理,跨越了天竺到中土思想的鴻溝,奠定中國佛學的根基。支撐起這場辯難的,就是文化思維裡深刻的“言意”認知。
此等“言意”思維、言意關係的深度認知,類似于一種文化思維裡的“基本預設”,普泛貫通于傳統文化中各類語文論述、文藝理論和實作。於是有了《文心雕龍》關於一切作品與思辨的“文外曲旨”之敏會,在這道言意之辯的歷史脈絡下,挑戰由來已久的創作與思辨的困境──“言不盡意”,提出了文學語言“隱秀”的價值認識,將創作上的言意問題,提升到美學價值、到文學語言本質的層次。
此下論文則從言意的哲理思辨進入文學作品與理論的解讀。在此認知下,理解文本中此等言意關係的思路和運用,以解釋作品和作者;經由其“言”之所之、所表現,理解其塑造、經營了何等“意”之所至;並擴展至解釋文學社群的集體主張和理論思維。透過《九歌‧山鬼》篇、李白詩作、以及蘇軾《後赤壁賦》的三篇論文,探討作者在傳統的言意關係中,塑造、經營了什麼樣的自我表現──特別是,文學總有其刻意經營的語言,而經由“言”所以表現出的具象比喻與象徵,又能如何地反映、傳遞出作品之內外“意”、之延伸與涵蘊、之效果;甚至在巧妙的結構與象徵的營造下,表現其心靈中更為幽微曲折的面向。而最後總結于宋代詩論“不即不離”之寫意精神,探討言意關係在這個博學又善於反思的時代裡,更精湛更豐富的辯證理解,而這也構成宋代文藝思想代表性的發明──“寫意”精神重要之一環。
王弼以來,言意辯證的方法意識,不只廓清了漢代解經片段而堆累的詮釋迷霧,其深度的言意理解,在語言風尚和文學文論的推展下,會通體用,辨析多義,從作為人情處世之機要的日常言語,到文學語言含蘊豐富的藝術表現,也奠定了士人文化裡清通簡要的綜合判斷力。此後,籠罩在這一架構下,語言和內涵的廣大辯證,造就了文化語境的深層基礎。
言意關係的理解,啟發哲理思辨,也創造了文學意象和感受。“文”,作為一含蘊內外意識的立體結構,從語言、意象的塑造,到巧構靈思幻境,無不充斥著言意交互發明、交互辯證的精神。從此,“意”在言外,也在言語層次交錯的機栝中;而“言”則以辯證地表意、達意,寄寓“情”、“意”之本源與目的。
於是,這般的言意理解,也將是吾人面對龐大經典、古今扞格,所持以會通傳統到現代的有效思維和進路。這道橋樑,植基於更整體而有機的詮釋方法,從本原處、從綜合意義上,建立有系統、有延伸性的解釋架構,不只在於解析文本或名義,同時也探索思想、行為、創作等更本源性的目的、意義和效果,而不窮詰一隅,糾擾於紛繁亂目的複雜萬象。在這個“每事各為意”的時代裡,藉助其統宗會元、崇本息末之功,為吾人從事研究、從事思辨之用:以詮釋為發明,探求古今文本“言”與“意”之間,超越畛域與表像,更有感受性、更有反思性、更有啟悟性的價值。
而這或許也是今天人文知識最好的目的。
言意思辨貫穿於一切經典詮釋和文學解讀。
從哲理思辨到文化語言、到文學作品,言意關係──言語表現與個人、與作品隱喻或象徵內涵等等的探求,往往關涉著思想或文本詮釋上更本源、更有機而整體的掌握。
這也是本書這八篇研究主要關切的標的:思想或文學藝術,在“言”、“意”關係的自覺及反思下,透過思辨性或藝術性語言的運用,可以“發明”什麼樣獨特的意義和理解,發揮什麼樣文字和語言的效果,並由此能夠探求作者表現的積極目的與創作的完整意蘊──而這都植基於“表現”與“所表現”等言意之間關係的全幅認知。
首能省思言意之間精湛而富有啟發性的辯證關係的,始於哲理上的“言意之辯”。一當王弼明白以“得意忘言”揭示其辯證於言意之間、“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一套方法論作為經典詮釋的思維基礎,這般經由文本的“言”與“意”交互辯證而會通旨歸的思維,既成為解讀經典更好的的進路,也立下詮釋學上有所發明、並藉以創設新理論的方法典範。如此言意思維──藉由詮釋進路,建構讀者、作品和作者之間更為本質性的對話,而成立其“一家之言”──不只是解開既有經典之謎的關鑰,更足以為開發新的創見、新的界域之認知基礎。
王弼之前,從哲理到文化、文學的論域,敏銳的作者早已意識到言意微妙而辯證豐富的關係。而自此以言意認知為基礎的方法論提出之後,“言”與“意”的深度思考,通過片段到全域,通過解釋到辯證,通過常言到奧義,會通了“事”與“理”、會通了條理和義理、會通了抽象的玄理到“理”“事”相對相即的交互辯證,實現在對話、文本、和作品中;以認知、暗示、影響、文化溝通的形態,以文學和語言“情意我”的表現,以理論論述,融通了形上形下遍及存在存有的理解。溯洄於言意關係的理解和辯證,我們得以在文化語境裡整體而本原地掌握語言、掌握意義、掌握創作的目的和效果。
本書八篇研究,從“得意忘言”之玄學方法論說起,說明王弼如何由此走出漢人解經的傳統,開創了一套以言意思辨為基礎、會通多義而直探本原的詮釋學方法,並因此建構了足以為一家之言的哲學本體論、體用論。
如此,創造性的天才為後人示範了詮釋方法如何開拓新路,從此讓一眾文本盡皆在新的詮釋眼光下產生了新的觀點、新的視野,雖得魚忘筌,得兔忘蹄,而更能全幅地照顧到文本解釋與思想體系的一致性、完備性以及適用性的問題。如此,這“盡而不盡”的體用關係,後續啟發了言意之間無數饒富生機的解讀和運作。
此後,更為寬廣而靈活的詮釋邊界,也成了文化畛域擴充和溝通的管道。當言意思考隨著玄風回饋給了語言,竟使得一向重“文”的文化傳統,獨獨在六朝這個時期,語言的地位竟與文字平分秋色,並在“清談”風氣的加持下,成就了表達與欣賞的藝術性。言語,於是立幟於四大實現人品與才性的首要科選之標目;《世說‧言語》篇展現了一百零八條典則,“瑚璉之器” ,成為人物品鑒之風標,征示善解人情、通達世事的機栝。後來紅樓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豈非根源於此?
順流而下,言意之間寓含的深刻辯證,竟連奧義宏深的佛學經論之解釋,都運用了這道法門。
被譽為“解空第一”的僧肇,其徹解空義的《物不遷論》,就是解析了常言常語內蘊與外延的寓意層次並交互辯難,辨明真空之義,因而發揮而闡明了向時中土思維尚難以接軌、難以洞徹的佛學至理,跨越了天竺到中土思想的鴻溝,奠定中國佛學的根基。支撐起這場辯難的,就是文化思維裡深刻的“言意”認知。
此等“言意”思維、言意關係的深度認知,類似于一種文化思維裡的“基本預設”,普泛貫通于傳統文化中各類語文論述、文藝理論和實作。於是有了《文心雕龍》關於一切作品與思辨的“文外曲旨”之敏會,在這道言意之辯的歷史脈絡下,挑戰由來已久的創作與思辨的困境──“言不盡意”,提出了文學語言“隱秀”的價值認識,將創作上的言意問題,提升到美學價值、到文學語言本質的層次。
此下論文則從言意的哲理思辨進入文學作品與理論的解讀。在此認知下,理解文本中此等言意關係的思路和運用,以解釋作品和作者;經由其“言”之所之、所表現,理解其塑造、經營了何等“意”之所至;並擴展至解釋文學社群的集體主張和理論思維。透過《九歌‧山鬼》篇、李白詩作、以及蘇軾《後赤壁賦》的三篇論文,探討作者在傳統的言意關係中,塑造、經營了什麼樣的自我表現──特別是,文學總有其刻意經營的語言,而經由“言”所以表現出的具象比喻與象徵,又能如何地反映、傳遞出作品之內外“意”、之延伸與涵蘊、之效果;甚至在巧妙的結構與象徵的營造下,表現其心靈中更為幽微曲折的面向。而最後總結于宋代詩論“不即不離”之寫意精神,探討言意關係在這個博學又善於反思的時代裡,更精湛更豐富的辯證理解,而這也構成宋代文藝思想代表性的發明──“寫意”精神重要之一環。
王弼以來,言意辯證的方法意識,不只廓清了漢代解經片段而堆累的詮釋迷霧,其深度的言意理解,在語言風尚和文學文論的推展下,會通體用,辨析多義,從作為人情處世之機要的日常言語,到文學語言含蘊豐富的藝術表現,也奠定了士人文化裡清通簡要的綜合判斷力。此後,籠罩在這一架構下,語言和內涵的廣大辯證,造就了文化語境的深層基礎。
言意關係的理解,啟發哲理思辨,也創造了文學意象和感受。“文”,作為一含蘊內外意識的立體結構,從語言、意象的塑造,到巧構靈思幻境,無不充斥著言意交互發明、交互辯證的精神。從此,“意”在言外,也在言語層次交錯的機栝中;而“言”則以辯證地表意、達意,寄寓“情”、“意”之本源與目的。
於是,這般的言意理解,也將是吾人面對龐大經典、古今扞格,所持以會通傳統到現代的有效思維和進路。這道橋樑,植基於更整體而有機的詮釋方法,從本原處、從綜合意義上,建立有系統、有延伸性的解釋架構,不只在於解析文本或名義,同時也探索思想、行為、創作等更本源性的目的、意義和效果,而不窮詰一隅,糾擾於紛繁亂目的複雜萬象。在這個“每事各為意”的時代裡,藉助其統宗會元、崇本息末之功,為吾人從事研究、從事思辨之用:以詮釋為發明,探求古今文本“言”與“意”之間,超越畛域與表像,更有感受性、更有反思性、更有啟悟性的價值。
而這或許也是今天人文知識最好的目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