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常識:以《詩經》、《楚辭》為起點,貫通史家筆力與哲人思想的中國文學通論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詩經》到現代文學──
探尋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發展與精神流變
▎開啟中國文學之源
本書以通俗而深刻的筆觸,系統梳理中國文學從上古至六朝的發展軌跡。全書由淺入深,首章闡述《詩經》、《楚辭》之起源與性質,揭示中國文學與西方史詩不同的開端。作者指出,《詩經》為北方民間詩歌總集,情感真摯而自然;《楚辭》則以屈原為中心,展現南方浪漫的抒情精神。兩者一質一華,為中國文學奠定「風」、「騷」並立的格局,也象徵理性與情感、民歌與個人創作的融合起點。
▎歷史與哲學的文學光彩
第二講轉入歷史家與哲學家的著作,如《尚書》、《春秋》、《左傳》、《戰國策》,展示歷史敘事與文學表現的交融。作者認為,這些史書不僅記載事實,更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和鮮明人物描寫,開創中國敘事文學之先河。哲學家部分則論及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強調他們以辯論、寓言、比喻為文辭手法,使思想與文學互為表裡。尤其《莊子》之浪漫、《孟子》之辯麗,皆為後世散文與思想文學的典範。
▎漢代文學的繁榮與轉折
第三講集中於漢代文學的全貌,詳論賦家、史家與論文家三大類。賦體由辭章華麗的枚乘、司馬相如開創,至揚雄、班固等人益趨雕琢,反映帝國盛世的豪華氣象;而司馬遷以《史記》開創「紀傳體」,成為史學與文學結合的最高成就。作者特別指出,《史記》之敘事技巧與人物塑造,遠超前代,奠定後世傳記文學的範式。另一方面,賈誼、王充等論文家則以雄辯見長,使理論文字呈現思想之力。此期文學雖多模擬,然其宏偉的格局與筆法,為後世文學奠下深厚基礎。
▎建安以降的詩歌風華
最後一講論魏晉以至六朝的文學變化。作者視建安時期為中國抒情詩真正成熟之時,曹操父子、王粲、劉楨等人開創豪放悲壯的「建安風骨」。繼之陶潛以平淡自然之語描寫隱逸人生,成為人格與詩意統一的典型。此外,書中亦評析《古詩十九首》及民間樂府之真摯動人,顯示詩歌由宮廷雅頌轉向人間情感的過程。至此,文學的主體由史學與哲思移入個人心靈,象徵中國古典文學邁向成熟的人文境界。
【本書特色】:
本書以淺白而嚴謹的文字,系統性梳理中國文學自上古至六朝的發展脈絡,內容涵蓋詩歌、散文、史傳與哲學。作者以深厚學養揭示《詩經》、《楚辭》之源流,並將歷史、思想與文學融為一體,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全書語氣平實卻見批評眼光,既是中國文學史的入門書,也是一部引人思考文學精神與文化傳承的經典之作。
探尋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發展與精神流變
▎開啟中國文學之源
本書以通俗而深刻的筆觸,系統梳理中國文學從上古至六朝的發展軌跡。全書由淺入深,首章闡述《詩經》、《楚辭》之起源與性質,揭示中國文學與西方史詩不同的開端。作者指出,《詩經》為北方民間詩歌總集,情感真摯而自然;《楚辭》則以屈原為中心,展現南方浪漫的抒情精神。兩者一質一華,為中國文學奠定「風」、「騷」並立的格局,也象徵理性與情感、民歌與個人創作的融合起點。
▎歷史與哲學的文學光彩
第二講轉入歷史家與哲學家的著作,如《尚書》、《春秋》、《左傳》、《戰國策》,展示歷史敘事與文學表現的交融。作者認為,這些史書不僅記載事實,更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和鮮明人物描寫,開創中國敘事文學之先河。哲學家部分則論及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強調他們以辯論、寓言、比喻為文辭手法,使思想與文學互為表裡。尤其《莊子》之浪漫、《孟子》之辯麗,皆為後世散文與思想文學的典範。
▎漢代文學的繁榮與轉折
第三講集中於漢代文學的全貌,詳論賦家、史家與論文家三大類。賦體由辭章華麗的枚乘、司馬相如開創,至揚雄、班固等人益趨雕琢,反映帝國盛世的豪華氣象;而司馬遷以《史記》開創「紀傳體」,成為史學與文學結合的最高成就。作者特別指出,《史記》之敘事技巧與人物塑造,遠超前代,奠定後世傳記文學的範式。另一方面,賈誼、王充等論文家則以雄辯見長,使理論文字呈現思想之力。此期文學雖多模擬,然其宏偉的格局與筆法,為後世文學奠下深厚基礎。
▎建安以降的詩歌風華
最後一講論魏晉以至六朝的文學變化。作者視建安時期為中國抒情詩真正成熟之時,曹操父子、王粲、劉楨等人開創豪放悲壯的「建安風骨」。繼之陶潛以平淡自然之語描寫隱逸人生,成為人格與詩意統一的典型。此外,書中亦評析《古詩十九首》及民間樂府之真摯動人,顯示詩歌由宮廷雅頌轉向人間情感的過程。至此,文學的主體由史學與哲思移入個人心靈,象徵中國古典文學邁向成熟的人文境界。
【本書特色】:
本書以淺白而嚴謹的文字,系統性梳理中國文學自上古至六朝的發展脈絡,內容涵蓋詩歌、散文、史傳與哲學。作者以深厚學養揭示《詩經》、《楚辭》之源流,並將歷史、思想與文學融為一體,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全書語氣平實卻見批評眼光,既是中國文學史的入門書,也是一部引人思考文學精神與文化傳承的經典之作。
目錄
第一講 詩經與楚辭
第二講 古代的歷史家與哲學家
第三講 漢之賦家、歷史家與論文家
第四講 魏晉文學
第五講 中世紀文學(一)
第六講 中世紀文學(二)
第七講 古代戲曲(一)
第八講 古代戲曲(二)
第九講 古代小說(一)
第十講 古代小說(二)
第十一講 18世紀文學
第十二講 19世紀文學
第十三講 20世紀初期文學
第二講 古代的歷史家與哲學家
第三講 漢之賦家、歷史家與論文家
第四講 魏晉文學
第五講 中世紀文學(一)
第六講 中世紀文學(二)
第七講 古代戲曲(一)
第八講 古代戲曲(二)
第九講 古代小說(一)
第十講 古代小說(二)
第十一講 18世紀文學
第十二講 19世紀文學
第十三講 20世紀初期文學
試閱
第一講 詩經與楚辭
我們現在所能得到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只有兩部:一部是《詩經》,一部是《楚辭》。
一
我們開始敘述中國的文學,覺得有一件事很奇怪:中國在她的文學史的第一章,乃與希臘與印度不同,中國無《依利亞特》與《奧特賽》,無《馬哈巴拉泰》與《拉馬耶那》,乃至並無一篇較《依利亞特》諸大史詩簡短的、劣下的、足以表現中國古代的國民性與國民生活與偉大的人物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的人物,足以供構成史詩的資料的,當然不在少數,卻僅能成為簡樸如人名、地名字典的編年史與敘事極簡捷的《史記》的本紀或列傳中的人名,而終於不能有一篇大史詩出現。我們不能相信,當古代的時候,中國的各地乃絕對的沒有產生過敘述大英雄的、國民代表的偉大事蹟的簡短的民歌;但其所以不能將那許多零片集合融冶而為一篇大史詩以遺留給我們者,其最大原因恐在於:那時沒有偉大天才的詩人如所謂荷馬、瓦爾米基之流以集合之、融冶之;而其一小部分的原因,則在於中國的大學者如孔丘、墨翟之流,僅知汲汲於救治當時的政治上、社會上、道德上的弊端,而完全忽略了國民的文學資料的保存的重要。因此,我們的在古代的許多民間傳說,乃終於漸漸地為時代所掃除、所泯滅而一無痕跡可尋了。這真是我們的一種極大的損失!
我們現在所能得到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只有兩部:一部是《詩經》,一部是《楚辭》。這兩部大作品,都是西元前3、4世紀後(商之中葉)至西元前1世紀(漢中葉)的出產物。《詩經》大約是西元前3、4世紀至西元前6世紀的中國北部的民間詩歌的總集(《詩經》內容甚雜,但以民間詩歌為最多);《楚辭》大約是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1世紀的中國南部的作品的總集,其中亦有一部分是「非南方人」所仿作的。除了這兩部作品以外,古代的中國文學中,沒有什麼更重要的、更偉大的作品了。雖然有幾篇作品,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5、26世紀左右,如《吳越春秋》所載之〈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相傳以為是黃帝時作,又如《帝王世紀》所載之〈擊壤歌〉,《尚書大傳》所載之〈卿雲歌〉三章,相傳以為堯、舜時作之類,雖我們不能說其偽跡如明人所作之〈皇娥歌〉、〈白帝子歌〉之明顯,然其真實之時代我們卻絕不能斷定能較《詩經》更早至一、二世紀以前。記載這些詩歌的書,本不甚可靠,也許其時代較《詩經》為更後。且此種作品,俱為不甚重要之零片,在文學史上俱無甚價值可言,自上古以至秦,除《詩經》與《楚辭》外,合真偽的詩歌而並計之(其實大部分是偽的),其總數不過百篇,只能集成極薄的一小本。所以我們論中國的古代文學,捨《詩經》與《楚辭》以外,直尋不出什麼更重要的、更偉大的文學作品出來。且這兩部不朽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過極偉大、極久遠的影響。
我們現在所能得到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只有兩部:一部是《詩經》,一部是《楚辭》。
一
我們開始敘述中國的文學,覺得有一件事很奇怪:中國在她的文學史的第一章,乃與希臘與印度不同,中國無《依利亞特》與《奧特賽》,無《馬哈巴拉泰》與《拉馬耶那》,乃至並無一篇較《依利亞特》諸大史詩簡短的、劣下的、足以表現中國古代的國民性與國民生活與偉大的人物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的人物,足以供構成史詩的資料的,當然不在少數,卻僅能成為簡樸如人名、地名字典的編年史與敘事極簡捷的《史記》的本紀或列傳中的人名,而終於不能有一篇大史詩出現。我們不能相信,當古代的時候,中國的各地乃絕對的沒有產生過敘述大英雄的、國民代表的偉大事蹟的簡短的民歌;但其所以不能將那許多零片集合融冶而為一篇大史詩以遺留給我們者,其最大原因恐在於:那時沒有偉大天才的詩人如所謂荷馬、瓦爾米基之流以集合之、融冶之;而其一小部分的原因,則在於中國的大學者如孔丘、墨翟之流,僅知汲汲於救治當時的政治上、社會上、道德上的弊端,而完全忽略了國民的文學資料的保存的重要。因此,我們的在古代的許多民間傳說,乃終於漸漸地為時代所掃除、所泯滅而一無痕跡可尋了。這真是我們的一種極大的損失!
我們現在所能得到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只有兩部:一部是《詩經》,一部是《楚辭》。這兩部大作品,都是西元前3、4世紀後(商之中葉)至西元前1世紀(漢中葉)的出產物。《詩經》大約是西元前3、4世紀至西元前6世紀的中國北部的民間詩歌的總集(《詩經》內容甚雜,但以民間詩歌為最多);《楚辭》大約是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1世紀的中國南部的作品的總集,其中亦有一部分是「非南方人」所仿作的。除了這兩部作品以外,古代的中國文學中,沒有什麼更重要的、更偉大的作品了。雖然有幾篇作品,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5、26世紀左右,如《吳越春秋》所載之〈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相傳以為是黃帝時作,又如《帝王世紀》所載之〈擊壤歌〉,《尚書大傳》所載之〈卿雲歌〉三章,相傳以為堯、舜時作之類,雖我們不能說其偽跡如明人所作之〈皇娥歌〉、〈白帝子歌〉之明顯,然其真實之時代我們卻絕不能斷定能較《詩經》更早至一、二世紀以前。記載這些詩歌的書,本不甚可靠,也許其時代較《詩經》為更後。且此種作品,俱為不甚重要之零片,在文學史上俱無甚價值可言,自上古以至秦,除《詩經》與《楚辭》外,合真偽的詩歌而並計之(其實大部分是偽的),其總數不過百篇,只能集成極薄的一小本。所以我們論中國的古代文學,捨《詩經》與《楚辭》以外,直尋不出什麼更重要的、更偉大的文學作品出來。且這兩部不朽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過極偉大、極久遠的影響。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