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名物新證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名物新證”所追求的“新”,第一是研究方法。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於一身的考古學異軍突起,為名物學的方法革新賦予了最為重要的條件。第二是研究層次的深化以及研究內涵的豐富。由單純對“物”的關注發展為“文”、“物”並重,即注重對“物”的人文意義的揭示與闡發。也就是說,與作為母體的傳統學科相比,今天的名物研究應有着古典趣味之外的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的關照。
目錄
詩:文學的,歷史的
大雅.公劉
小雅.大田
豳風.七月
大雅.緜
小雅.斯干
小雅.楚茨
小雅.賓之初筵
秦風.小戎
鄭風.清人
小雅.出車
大雅.韓奕
小雅.鼓鍾
小雅.大東
小雅.都人士
鄘風.君子偕老
秦風.終南
附論
駟馬車中的詩思
詩之旗
詩之酒
引用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
詩中“物”與物中“詩”—關於名物研究(代新版後記)
《揚之水談名物》總目
序/導讀
春天還沒有到的時候,去了周原,沒能看見周原的美。而周原的春天是很美的 ── 曹瑋君一路都這麼說。他很長時間在周原從事發掘,現在作了省考古所的領導,說起周原,總還帶着感情。
但周原依然有風景。箭括嶺前,原地平衍開闊,青青淺淺一片新綠。太陽光淡淡的,岐山一道長長的影子勾畫出周原的邊際。只是“瞻彼中林”,“依彼平林”,漆水、沮水、西雍,詩中的河山,已不復舊日容顏。雖不至於“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今天的周原,畢竟不是周人的周原。《河山集》中說,那時候的周原,包括現在陝西省的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個縣的大部分,兼有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個縣的少部分。而今,周原歷經河水侵蝕、切割,儘管名稱依舊,所指的範圍,卻已經很小很小了。
路經一道深深的原溝,這是扶風與岐山的縣界。過一個蘋果園,不多遠,便是岐山鳳雛村的西周建築遺址。遺址緊貼道邊,已經回填,地面上新草離離,看去像一塊撂荒的地。自文王時代、甚至更早,直到西周末年,這裏曾是一片由庭、堂、室、塾及兩廂與迴廊組成的四合院式建築群 ── 根據建築遺跡勾畫出來的一幅復原圖,足教人驚異。溥彼周原,曾經成熟了一個綿延數千年的文明,腳踩在這樣一片沃土上,就不大有“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曠達,也不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悲慨,而是實實在在想尋找,尋找“天地之悠悠”的昨日之留,哪怕只是星星點點。
扶風召陳的建築遺址比鳳雛要大,保護得也好。遺址周邊建了圍牆,原址同樣回填 ── 回填是保護,否則,經冬歷春,冰封水潦,很快就會蕩然無存。原址的一部分地面做了復原。遺址的前面,塑了一個古公亶父的立像,膝前繫芾,一手持龜甲,一手拄臿 ── 臿,好像是漢代的樣式。不很高的基座上,刻了《緜》中的幾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于兹。”古公亶父未必“築室于兹”,但他是在周原開拓基業的領袖人物,站在這兒,是一個很好的象徵。
一路經過出土簋的齊家陂塘,看見好大的一塘水。曹瑋君指點着遠遠近近的各個方向──美陽、劉家、雲塘、京當,等等,都是出土重要銅器的地方。不論周原怎樣變化,這沉埋地底的銅器,總還是依稀當年。扶風白家村的一處青銅器窖藏,出土微史家族的銅器一百零三件,有銘文的,就有七十四件。著名的史牆盤,便是其中之一。盤有長銘二百八十四字,由頌揚歷代周王而說到輔佐諸臣,再說到君臣和諧才可以得“天”佑助,最後歸結到史牆各代祖先如何臣事先王。頌揚之辭未免誇飾,但歷數文武成康昭各王業績,與《詩》《書》等先秦文獻相合,可以互證、互補,它的重要,自不待言。
這一回,臉對臉,看見了真的史牆盤。器身裏裏外外烏黑油亮,盤沿以下一圈長尾鳥紋規整秀麗,銘文字字清晰。它真真切切就在面前,教人一時間無由馳想。而這人與物的相遇,雖近在咫尺,卻又分明橫亙着邈遠的時間和空間。只覺得它竟接通了古與今的幽隔,雖然仍是幽隔,但歲月中失落掉的 ── 應該說,是氣象罷;史實,尚在其次 ── 究竟有了尋找、追問的一點憑藉。也許因為這相遇是在周原,是在周人的周原,所以這感覺,和在大都市博物館隔着玻璃展櫃的“參觀”,大不一樣。
同時看到的還有折斝、師同鼎,又有黃堆出土的一件陽燧。陽燧是祭祀的時候用來取火的銅鏡,這一件只有手掌大的一點兒,上面綠鏽斑斑。曹瑋君說,因為鏽得太厲害,沒法取火,但做了一件複製品作取火試驗,中心聚焦的地方不過黃豆大的一個亮點,聚光好極了。
還有幾塊銅餅,每塊差不多一斤重。曹瑋君說,這是製作青銅器的原料,在產地製成這種樣子,然後運了來,加工製作成銅器。那麼,詩中說到的“南金”,也會是這樣運來的吧。
又有一件四璜組玉佩,玉質細潤,合了玉珠、瑪瑙珠、各樣玉飾,共六百件穿成長長的一串。它“消失”了多少代、多少世,偶然重返人間,竟然還是活生生的 ── 可以講述“佩玉將將”的故事,也可以令人想像出“巧笑之瑳,佩玉之儺”的一點風致 ── 因為它早把生命的因子灌注在詩裏,而詩是不曾消失的。
歸途,過渭河大橋。渭水河床不很寬,只中心有一綫淺淺的水。
渭水和渭水的支流,是詩中最常提到的水。“居岐之陽,在渭之將”,“淠彼涇舟,烝徒楫之”,“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涇、渭、漆、沮豐沛的水量,曾為周原帶來一片溫潤、茂盛的綠。《河山集》中說,兩周時期的渭水,河床大約很淺,於是會有兩種景象:其一,若非河流流經峽谷之中或高峰之下,則在常水位時,河面必然相當遼闊,水勢也必浩淼;其二,河床既淺,侵蝕的基準面便相對抬高,河流兩側的侵蝕因此不至於十分嚴重,原面因此能夠保持完整,因此而有面積很大的周原、太原。
河山不總是依舊。比起來,文字的生命反倒最長久 ── 河山孕育出來的詩,不是成為一個永遠的存在?
生命和它一樣永久的金石,可以作證。
很早就對文物有興趣,但很長時間僅僅是興趣而已。後來,承暢安先生之介,得與遇安先生識,於是可以常常請教考古學方面的問題。先生五十年代初與沈從文先生有過一段交往,有時會講起這一段交往中的故事。沈先生很早便採用了“二重證據法”來作文獻與文物的考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一個重要的成果。沈先生還有一篇題作《“ 瓟斝”和“點犀䀉”》的妙文,專講《紅樓夢》“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的兩件古器,卻因此揭出文字的機鋒與文物的雙重奧義,由物的虛虛實實,而見出人的真真假假。讀罷令人擊節。也就在這篇文章中,沈先生希望有人結合文獻和文物對古代名著進行研究,乃至直接提出了撰寫《詩經名物新證》的課題。遇安先生說,作文獻考證和文物研究,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才是達到了一個高的境界,這樣的學問,才不是死學問。沈先生提出來的“新證”系列,的確是一個新的角度,可是直到現在,還沒有人去做。
這“新的角度”,令人心動。從那以後,便有了“詩經名物新證”的醞釀與寫作,而遇安先生也因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直到付梓之前為它安排版式和賜序。
這是書稿得以完成的主要動力。而經常的談話(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授課)也總是充滿收穫的,許多想法,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
書稿涉及不止一個方面,為了儘量求得準確,而拜請了幾方面的專家審閱。陳公柔、吳小如、黃永年、谷林、陳樂民、徐蘋芳、傅熹年、李學勤、王世民、陳美東諸位先生,都曾審閱了書稿中的若干篇章,並且提出了切實而中肯的意見。
需要查閱的資料很多,卻不是能夠容易找見,於是四處拜求師友。楊成凱、齊東方、李零、曹瑋、沈昌文、俞曉群、王之江、陸灝、陳星燦、鍾曉青、辛德勇、姚敏蘇、蔣恆、孫歌、劉躍進、吳興文諸君,都曾給予熱情的幫助。
文學所提供了一方可以靜心讀書、寫作的樂土。文學所、語言所、歷史所資料室的師友,始終給予方便 ── 包括一再原諒我的“違章”,而這樣的方便,是完成這部書稿的基本條件。
寫出第一篇《秦風.小戎》之後,便開始在《中國文化》連載 ── 劉夢溪先生始終的支持和鼓勵,是完成書稿的動力之一。
李航同志幫助編製了附在書末的兩種索引 ── 在精疲力竭的最後階段,這樣的幫助,真是太需要了。
最後,是楊璐君的熱誠支持,書稿才能夠以書的面貌問世。
總之,友情是溫暖的,深厚的。而我更有一個始終可以獲得溫暖與支持的家。我覺得,我是幸運的。
但仍然不免傷感:三年苦作,一“經”未窮,竟已皓首,沒有看見“燈火闌珊處”,卻已經“為伊消得人憔悴”了。
記於夫婿授綏將及廿載之際
雖然近年的關注點不曾離開名物,但“走出先秦”的確已經很久。打開電腦裏的“詩經名物新證&rdquo
試閱
一、關於詩經名物研究
二、詩與詩學的建立
三、從“西土”到“中國”
四、周之“南國”與“二南”
五、歷史中的細節
一、關於詩經名物研究
首先要說,這本書雖然以名物考證為題,其實並不僅僅局限在名物考證之內。這裏偏重的,是用考古材料 ── 主要是科學發掘而獲得的成果,證史、證詩。用了“名物”一詞,是表明它仍從傳統中來;而所謂“新證”,則申言它與傳統的名物研究並不相同。
名物考證,自來是詩經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所謂“六經名物之多,無逾於詩者,自天文地理,宮室器用,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靡一不具,學者非多識博聞,則無以通詩人之旨意,而得其比興之所在”(納蘭成德《毛詩名物解.序》)。而前人所說“詩經名物”,又多指草木鳥獸蟲魚而言。孔子最早提出“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爾雅》之《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則為名物詮釋之宗。此後遂有詩經名物研究中的“博物學”一系,乃專以“多識”為務,考校詩中草木鳥獸蟲魚之名,記述異聞異稱,此中以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為最古,後世治名物者多從之。至清,此學乃成其大,著述更較歷代為多。該洽者,當推姚炳《詩識名解》和多隆阿《毛詩多識》,而圖文並茂的兩部名著,則是徐鼎《毛詩名物圖說》和日人岡元鳳的《毛詩品物圖考》。徐氏教學為業,而自幼用心詩經名物;岡元鳳則以醫為業,精於本草,但兩家都很注重實踐,並且頗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比較而言,徐圖的文字說明更詳細一些,即所謂“博引經、傳、子、史外,有闡明經義者,悉捃拾其辭”(《發凡》)。而就圖的工致與準確來說,則徐氏稍遜。總之,這兩本書可以說是這一類題目中總結性的著作了。但是“博物學”一系的詩經名物研究,卻始終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如劉承乾《毛詩多識.序》所言:“古今異時,鄉土殊產,徒執今時所目驗與夫方俗之稱名,以求當時《風》《雅》《頌》之所詠,有以知其齟齬而不能合也。”而鄭樵作《通志.昆蟲草木略》時,一面指出“多識”之要,一面已對陸璣、孫炎、郭璞等人的著述頗有微辭,所謂“物之難明者,為其名之難明也,名之難明者,謂五方之名既已不同,而古今之言亦自差別”,而這一困惑,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今人陸文郁《詩草木今釋》、吳厚炎《詩經草木彙考》,力求用現代植物學分類法為詩之草木作詮釋,陸著簡明扼要,釋義多可據,文字也清俊可喜,是同類著作中最有成就的一部,但仍有若干定名不能令人信服。正如夏緯英《植物名釋札記.序》中所言:“對於這些名稱的解釋,不僅需要植物學、農學、醫藥學等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涉及到文字、音韻、方言、古文獻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而這還僅僅是就植物名釋而言。
其二,“詩三百”感物造端,比興託諷,多舉鳥獸蟲魚草木之名,注詩者探究其實,原在於因此可以對詩有更為深透的理解。但“博物學”一系的名物研究,往往只在“多識”一面用力,而把詩義的推闡置於一邊。蔡卞的《毛詩名物解》,算是比較注意推尋詩中名物的比興之意,納蘭成德在序中稱它“貫穿經義,會通物理,頗有思致”,則似過譽。其實此著穿鑿附會之處不少,鮮有可取。姚炳《詩識名解》於詮釋名物之際,時或結合詩意略作串解,惟所得不是很多。牟應震《毛詩物名考》考校物名也時或顧及詩之比興,惜乎終未在此處用力。而前舉今人所作兩種,則“詩經草木”研究也,無涉詩旨之探求。草木鳥獸蟲魚,只是詩中名物之一端,舉凡宮室、車服、官制、祭祀,禮、樂、兵、農,等等,自古也都歸於名物研究之列。許謙《詩集傳名物鈔》、沈萬鈳《詩經類考》、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顧棟高《毛詩類釋》,是此類著述中比較有名的幾部。但均以稱舉前人之說為主,自己的見解很少,又因為成書晚,不若孔穎達《毛詩正義》多有保存散佚之功,故只可以算作彙纂式的著述,不能自名一家。而歷代經學家注詩雖不以“名物”為題,其實訓詁多半不離名物,這從毛傳便已經開始,是訓詁、名物並重,且去古未遠,學有師承,可信者多。鄭玄注《禮》注得好,而對詩中名物的詮釋,則遜於毛。宋人解詩特重詩義的推求,但名物研究並未偏廢。范處義《詩補傳》、嚴粲《詩緝》,均以疏解平實見長,名物詮釋也頗有見地。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則很有些別出心裁 ── 以自己推定的世次重新編排詩的順序,又以二十八宿分別作為每卷的名稱,不過何楷留心典章制度,引證詳博,故書中的名物考訂,間有勝義。清代詩經學,名物訓詁,成就最大。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毛詩後箋》、陳奐《詩毛氏傳疏》,是此類著作中最重要的三部。馬著更在名物考證中,把清代學者所擅長的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融會貫通,因此而使不少疑案渙然冰釋。而這樣的方法,在馬氏筆底,已近極致,若再執意強求,或者反成蛇足。事實上《高本漢詩經註釋》一書已指出了其中的不少錯誤,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多涉名物考證,而又考校比較信實的,尚有不少,如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汪龍《毛詩異義》,等等。而不少學問家為古籍作疏,也都特別注意到名物的考證,此中自然多涉詩之名物,如桂馥《說文義證》、錢繹《方言箋疏》、孫詒讓《周禮正義》,等等。至於散見於清代學術筆記中有關名物考證的意見,則更多,雖然精采者並不是隨處可見。詩經名物的研究,今人有條件比古人做得更好一點兒。甲骨、金文、古器物乃至古代文化遺址不斷發現,古史的冥茫晦昧處,竟亮起一點一點的星光。於是,由名物之微而考證詩之所詠所思,也成為可能 ── 林義光《詩經通解》、聞一多之詩經研究,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陳戍國《詩經芻議》、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都已先後運用金文材料詮解詩義。但遺憾的是,近世以來,名物研究作為一個專題,卻久被冷落。如前所述,前人在這方面的一大缺失,是只見物,不見詩,因此即便對詩中之名物考證得確鑿,也依然不能復原此物當日在詩中的生命。這是不是在把詩列入文學研究的時代以後,名物研究愈益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
當然,詩,第一是文學的,但是因為它終究不能脫離產生它的時代,所以,它又是歷史的,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那一葉歷史中的諸多方面。而歷史中的細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謂“名物”體現出來。由物而見史、見詩,這本來是名物研究的一大優勢,因此這一領域實在不應如此沉悶。何況今天已經有條件以新的研究方法發揮它固有的優勢──文字考據的同時,更援實物以證,並因此揭出其中所包含的歷史的、文化的因素,也因此使物與詩互為映照、互見光彩。
這自然是受時代之賜的一大方便。但不論古今,詩經研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闡發詩義。《高本漢詩經註釋.序言》:“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看出來,現在研究詩經的人,當有雙層的工作要做。第一,在每一篇詩裏,他必須盡可能的把難字難句都解釋清楚,他要顧到各家的異文,古代各家的歧見;取捨之間,亦必要有語文學上的理由。誠然,在有些情形之下,某字某句的確實的意義如何,是要看詩的內容或意旨是甚麼才能決定……”“第二,以上述初步工作為基礎,他還要從頭至尾,把整篇的詩讀通,把字句銜接起來,看出整篇意旨。假若先秦時代或漢代早期有某種傳說是關於詩的歷史背景的,他自然要查看,在詩的本文中是否能找出根據來支持那一說……”這是一種很誠懇的治學態度,《新證》首先想做的,也是這一點。與此並行的,是對考古發現中的實物作整理與甄別。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在考古與歷史資料的結合上,最有意義的不是能互相印證的考古資料與歷史記載,而是兩者間的矛盾”。在上古史中,不論文獻還是實物,都已被時間的水流沖刷得支離破碎;若能從中發現二者間的矛盾,並進而揭櫫其中的深層原因,當然最好,但實物與詩、詩與史的互證,融通圓滿,已經很難,何況,《新證》的最終目的,尚不在於為詩中所詠之物定“象”,也不在於為考古發現之器定“名”,更不在於指今所發見之某器,為詩中所詠之某物,而是力求在二者的遙相呼應處,接通它們本來應有的聯繫,並因此而透現歷史的風貌。這很可能是不準確的,但卻極有可能是真實的。那麼,從這樣一個角度,是不是可以更見出詩的光芒?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