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民國政治與外交漩渦揭開民族主義的隱秘潛流民國是中國近代充滿動盪與變革的時代,民族主義作為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本書深入探討民國時期民族主義思潮及其與政治互動關係,側重的時段是民國建立後的十多年,詳論了北洋時期政局的動盪更迭、內政與外交互聯互動,既有風雲跌宕的歷史洪流,也有個體在大時代中的思想激盪。隱伏其間的民族主義思潮,是推動其時中國政治、外交等歷史進程的重要力量,並塑造出普通民眾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成為理解近代中國轉型的關鍵。
一場虛擬與現實的對話 一場科學與神學的和解 從歌手到作家,G.E.M.鄧紫棋驚爆跨界,首部科幻愛情小說《啓示路》重磅登場! 硬核科幻設定融合細膩溫情敘事,在虛擬與真實的邊界,回歸人類愛之原點。 方文山、陳銘、曾寶儀、蔡康永、王晉康、何炅、韓寒、郝景芳 感動推薦 「平裝版」隨書附贈2張書籤 「平裝版」裝幀:書名燙銀工藝,珠光紙印刷,整面水油保護,收藏更持久。 《啓示路》是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一顆破碎的心在尋找完整的愛,一個被激活的意識在尋求真實的存在,一個受造的生命在尋覓宇宙的奧秘。而在這一場橫跨科學、哲學與神學的探索中,或許愛才是最終的答案——它讓分離的靈魂相遇,讓破碎的心靈癒合,讓虛幻的存在成真。
蘇維埃革命作為中共首次獨立領導的革命運動,基本奠定了中共武裝革命的思想和邏輯基礎,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第一個中央政權,通過對蘇區的獨立控制,顯現出中共的政治理念、動員能力和控制藝術。 ——黃道炫 中央蘇區史,在中共黨史中是一段「別樣的經歷」。1927年國共分裂,中國共產黨憑藉其真誠的信仰、嚴密的組織、強大的動員,僅僅數年後幾十萬人的中共武裝即矗然挺立。不過,再強的張力也有限界,到1930年代中期,諸多不利因素共同擠迫着中國革命,中央蘇區遭遇嚴重挫折。本書循着中共在中央蘇區成長、壯大以及遭遇挫折的複雜軌跡從中央蘇區的煉成、燃燒的革命、消耗戰中的資源陷阱、內外擠迫下的社會政治困境、第五次「圍剿」與反「圍剿」的戰爭等內容展開講述,展現了1933—1934年前後中央蘇區的革命與建設。中國革命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每一代革命者都付出了犧牲。革命,將在撤離中央蘇區的路途上,重新出發。
一本書讀懂中國政治史以"波峰與波谷"形象概括兩千年的政治進程 史學名家經典作者閻步克是北京大學史學名家 深入淺出,通俗好讀古代政治體制的普及讀物,史料豐富,?述精彩秦漢時期,中華帝國初步奠定了它的「政治常態」,即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呈金字塔結構的官僚政治制度。以「政治常態」作為中軸線,兩千年的政治制度變遷可以構成一個波形圖,中央集權強盛階段,呈現「波峰」;中央集權衰弱階段,顯現「波谷」。本書題為「波峰與波谷」,以此描述秦漢魏晉南北朝專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軌跡。秦漢是一個波峰,其時帝國的規模、制度的進步和管理的水平,都處於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晉南北朝則陷入波谷:帝國面臨?動盪、分裂,在體制上也出現了變態、扭曲。此後,雖然王朝不斷變遷,但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儒家正統和「士大夫政治」卻綿綿不斷,愈發成熟。雖然時常會發生「政治變態」,但終會因各種因素回歸到「政治常態」。而在整個過程,制度會愈發完善,中央集權愈發成熟,波動也就會逐漸平緩。中國政治文化體制的連續性,幾乎是舉世無雙的,它顯示了吸收異化因素的巨大能力,歷經變遷而保持?其基本特徵和深層結構。四千年的中國史,夏商周的早期國家可以說是其政治文化體制的1.0版,兩千年儒教帝國可以說是其2.0的升級版。直到今天,世界這五分之一的人口,依然生活在一種獨特體制之下。中國國家升級換代的3.0版,正在形成之中。 閻步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性科研項目,以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形成的標誌特徵,各地區的文明化進程等為研究重點。本書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撰述,以兼具通俗性與學術性的方式,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近2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對距今5500年至3500年我國各地區文明遺址的考古發現,圖文並茂地作了精彩還原和概括闡述。本書使探源工程的綜合性成果首次以著作的形式呈現於眾,是讀者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一部精要之作。
選取中國人民大學12位師德高尚、造詣深厚的學術領軍大家。 以大師為榜樣,胸懷"國之大者",心存民族大義。 他們的人生歷程是一座座取之不盡的學術寶藏,可以使青年學子在字裏行間仰望學術之崇高。欲為大學,必有大師。從陝北公學到華北聯大,從華北大學到中國人民大學,88年來,一批又一批大先生匯聚這所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共同奏出與共和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時代交響樂。本書展現了12位大先生的風采,他們既具有相當的學術造詣和深厚的學術資歷,又具有廣納英才而育之的慧眼與胸襟。回顧大先生們負笈求學、追求真理、勤於治學、教書育人的人生歷程,以期弘揚老一輩人大學人的治學品格和道德風範,展現這所以「人民」為名的大學傳承不絕的精神薪火。
語言學大師王力精心編寫 學習古代漢語必備入門讀本《古代漢語常識》是一本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地介紹古代漢語常識的書。本書由漢語發展史鳥瞰、甚麼是古代漢語、為甚麼要學習古代漢語、怎樣學習古代漢語、古代漢語的文字、古今字義、古代漢語的詞彙、古代漢語的語法、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文言的學習、為甚麼學習古代漢語要學點天文學、中國古代的曆法、天文和曆法的關係、理想的字典等十四個板塊構成。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詞彙學、語法學、訓詁學、修辭學以及與學習古代漢語密切相關的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內容既適合於初學者自學,也可供中小學生、大學生閱讀和教師們參考。即使是一些專業研究工作者,也能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
在中國的千年帝制時代,乾隆皇帝繼承並鞏固起來的大清帝國達到了權力與威望的頂端。然而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幾個月裡,整個大清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卻被一股名為「叫魂」的妖術攪得天昏地暗。百姓惶恐,官員奔命,連乾隆也寢食難安。作者細緻入微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除妖運動。本書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切片,來看整個中國社會跟政治運作的機理。它引入了西方漢學界不同的研究方法,幫助我們重新看待中國歷史,拓展對於中國史的研究切面和方向。
上古時代,酒器在等級禮制中佔有特殊地位,以致爵、尊這樣的酒器之名,變成了人的等級地位用詞。「爵」是最重要的品位之名,「尊」是最基本的身份地位之詞。酒爵(與酒尊)等級用於維繫人之尊卑。經精細考辨,作者梳理了「爵」之概念變遷,揭示出「五爵」是一套「容量化器名」,遂將五等之差與「以小為貴」等典禮用爵的等級架構公諸於眾,一種史上絕無僅有的「容量化」等級酒器禮制得見天日。此項研究具有更深層次的理論意義。「道在器中」,在奇異的飲酒器禮制背後,潛藏在禮學邏輯下的一套「體系」浮現出來,整齊清晰,高下有序,體現了古人構建華夏禮樂的卓越能力。
黨史重要課題本書是關於1949年國共和談的最新力作 名家撰寫作者羅平漢是黨史研究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史料翔實、筆觸生動對民?理解中國共?黨具有很大的啟發1949年對於中國,是一個改天換地的年代。在舊政權覆滅、新政權誕生之前,國共之間曾圍繞如何結束內戰、實現和平進行協商,1949年4月,中共代表團與南京政府代表團在北平展開和平談判。1949年國共和談結束後,南京政府的代表團成員都選擇留在北平參加新政協、參加新中國建設,堪為人類談判史上的一個奇跡,也生動演繹了何為江山大勢。本書通過翔實史料、真實場景、嚴謹考證,生動記述了1949年國共和談的歷史始末,釐清了一些重要史實,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歷史邏輯?人心向背決定了歷史的走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走向世界」?那還用說!難道能夠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嗎?哪怕你不情不願,兩腳彷彿拖着鐵鐐和鐵球,你也只好走向這世界,因為你絕沒有辦法走出這世界,即使兩腳生了翅膀。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世界,就成為人的世界。——錢鍾書 我一九八○至一九八四年間為《走向世界叢書》每種撰寫敘論時,將觀察和論述的角度從「書」轉移到「人」,另行系列寫作,自林鍼至單士釐人各一章,再加上補敘史事的前三章,成了這樣一冊書。書名就叫作《走向世界》。——鍾叔河
統一與分裂在中國歷史上交替出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背後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宿命的輪迴?中國歷史的統一與分裂是葛劍雄二十多年來一直思索的重點問題,作者審視中國歷史,提出如何認識統一時期和分裂時期的複雜因素,如地理環境、人口的增長與遷徙、生産方式、經濟水準、文化制度、關鍵人物的作爲、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各種因素是如何制約制約中國歷史上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本書史料紮實,分析深入,不以王朝起訖為統一的終始,不以定論成說為立論的依據,返觀紛擾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實的歷史疆域,以凝練的筆觸,釐清統一與分裂的長度、詮釋統一與分裂的標準,穿透千年的時空隧道,追尋中國歷史的分分合合,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中國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魏晉研究創新之作突破「政治集團」範式,從家族史的維度研究魏晉史 史料豐富,考證嚴謹搜集梳理大量史料,特別是參考豐富的日本相關研究成果 新歷史寫作的範本本書在文筆精練,寫作生動,講史實演繹如故事般精彩「魏晉之際,天下多故」,這一時期豪族並起,政權更迭頻繁,各種社會爭鬥極其劇烈。西晉,從平吳實現統一起算,僅僅維持了三十七年,其中十六年還在「八王之亂」的兵燹中度過,如此短命的統一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西晉的歷史常常被簡單概括為奢靡、貪婪和清談誤國。但它處於歷史轉折點上,是重要的政治過渡時期,其內容和啟示意義豐富而深刻,成為後來者的鏡鑑。 本書採用政治史與家族史相結合的寫法,力圖突破既往「政治集團」與「黨爭說」的分析範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脈絡中探討西晉權力結構從形成到崩潰的過程,對魏晉之際的政治過程作了細膩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晉大族之間的政治、婚姻、交往網絡,探究這一網絡在魏晉政治變局中發揮的作用,讓讀者能夠在政治過程的細微之處,看清楚事件的原貌,還原出真相。
本書聚焦19世紀最後十年,中華帝國被刻骨銘心的戰敗震驚,第一次彌散出全國性的危機感(1894—1895),仿效海外的政治改革(1898)隨後而至,不幸的是,連續的失敗至世紀末演化成巨大灾難,一場國家參與動員的全民排外運動震驚了世界,並引發了新的國際戰爭(1900)。這段歷史無比深刻地體現了古老中國面對現代世界的挫折和轉變。本書將晚清政治、思想、外交、經濟、社會、民生置於開闊的全球化視野中,藉助大量史料深度解讀晚清政府的政治外交、中外衝突交涉等,旨在對教科書等一般歷史著作進行必要的補充和糾正,提供健全的歷史常識和較為普世的價值觀。文筆通俗易懂,內容扎實嚴謹,除正文之外,旁徵博引史料,並附大量註釋,提供參考和延伸閱讀。李禮新著《失敗:1891—1900 清王朝的戰爭、改革和排外》是關於中國近代歷史寫作的一個新嘗試。本書視野開闊,文獻豐富,以全球史的眼光來觀察1891—1900年之間的中國,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中國歷史的這些關節點,涉及中西互動、中外關係、中外衝突等一系列問題以及各領域中外人物。雖然寫作方式是面向大眾閱讀,但是資料的使用非常豐富和嚴謹。這是一部精彩而生動的敘事史,對我們理解19世紀最後十年的中國,將是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王笛 澳門大學傑出教授、歷史系主任這本書聚焦於1891年以後的關鍵十年。大清王朝的命運在此期間發生逆轉,同光時代自強新政的表面風光成為過往,日益加重的生存危機驅使國人不懈地探索。作者抓住這十年間的每一個關鍵場景,通過呈現豐富和真實的細節,帶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這本書沒有刻意迎合常見於歷史教科書的宏大敘事,卻能夠將這些場景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和連貫的故事。這是一本可以讓人輕鬆地閱讀卻又激發思考的書。 ——李懷印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教授本書重構中國近代史敘事,以時代人物為中心的敘事新穎獨到,引人入勝,這些故事涉及到當時中國的政治、思想、外交、經濟諸多內容,作者的深刻之處在於善於將這些事件與進程置於「全球脈絡」中予以講述,進而能夠將講述對象置於廣闊的相互關係情境中來理解。因此在敘述中很多以往的「近代民族敘事」和「國內變局」都成為了「全球變化」的一部分。本書帶給我們的那個中國,既是百餘年前的過去,又是我們當代歷史的起源。——李雪濤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長
國際關係焦點美日關係是影響亞太乃至全球的重要因素 現實借鑒意義美國對日本的打壓對發展中經濟體有警示意義 行文通俗易懂作者對日本社會有長期深刻洞察,闡述深入淺出•曾經在一片廢墟上創造了東亞奇跡的日本國民和他們的企業為甚麼在泡沫經濟崩潰後長期不能重新振作而甘願「躺平」?日本的泡沫經濟只是經濟問題嗎?•美國未來學家赫爾曼.卡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已經預言「21世紀就是日本的世紀」。但是,這個論斷到底是在讚美日本還是在警告世界呢?本書揭示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究竟發生了甚麼,美國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霸主角色。長期以來,美國對日本的打壓從汽車、半導體等領域的貿易摩擦開始,不讓日本的技術引領市場;發展到影響日本的貨幣匯率、貨幣政策,土地政策,法律制定以及外資准入標準。日本近三十年的經濟低迷,實際源自美國對日本的持續打壓,最終導致日本徹底「躺平」。而上述美國對日本從商業到民生的步步緊逼,只是為了維持自身的「帝國循環」,所以才有了收割日本、支撑本國的霸權行徑。
★ 正版授權:劉慈欣授權並監督創作,書裏有劉慈欣寫給讀者的一封信。★ 忠實改編:「考據式」漫改,歷時6年,扒出隱藏設定,補充海量細節。★ 降低門檻:重點難點全部圖解,還原重要場景,輕鬆看懂《三體》故事。★ 嚴謹科普:專家全篇審讀,保證知識可靠。★ 故事好看:360度深挖人設,故事更緊湊,更好讀。
本卷有關梁啟超的早年歲月。從出生到戊戌變法失敗,短短二十五年中,他從一個邊陲之地熟讀四書五經的少年,蛻變為將孔子改制與明治維新嫁接一處的年輕變革者。他拜入康有為門下,結集同道,公車上書,辦刊《時務報》,25歲成為「百日維新」的重要推手,在歷史巨浪的推動下登上政治舞台,迅速成長為新時代的啟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