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上冊):史言紀實系列之二
Civil Life: Part One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史言的長篇紀實文學《蒼生》分上下二冊出版。故事以山東某村張姓家族為核心,輻射宗族鄰里、基層幹部、知識青年等群體,在土改分田的歡欣、合作社的集體勞作、大躍進的狂熱與饑荒的煎熬中,展現農民與土地的血脈羈絆,勾勒出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農村的滄桑畫卷。“蒼生”在國人的語境中,指的就是農民,人們說到“天下蒼生”,會由然感到歷史的亙遠,人生的壯闊,胸中洋溢著濃重的悲憫,還帶著某種蒼涼的意味兒。作者以深情的筆觸,描絵農民的苦樂、悲歡、煎熬、掙扎,認命而不甘屈服,處絕境猶執著求生,寫出中國農民凝血含淚的親情,生死相依的愛情,同甘共苦的鄉親哥們兒友情。雖如同泥土草芥般卑微,但也可贊可歎,可歌可泣,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沉重,生命的悲壯,人性的偉大,以及精神力量的堅不可摧。幾十年來,在偌大的中國,龐大的農民群體像一個特殊的種姓,用血肉之軀支撐著社會的根基,卻難以平等地直起腰身,像大河岸上的縴夫,彎曲著脊樑,艱難跋涉,但無緣登上千帆競渡的文明進步航船,殊可嗟歎。
作者以冷峻筆觸還原歷史褶皺:公社大鍋飯的困頓、階級鬥爭的荒誕、市場經濟衝擊下的倫理裂變,交織成一代農民的生存史詩,細節中浸透鄉土中國的堅韌與陣痛。《蒼生》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歡錄,更是一部鐫刻著集體傷痕與時代轍痕的民間檔案與歷史。
作者以冷峻筆觸還原歷史褶皺:公社大鍋飯的困頓、階級鬥爭的荒誕、市場經濟衝擊下的倫理裂變,交織成一代農民的生存史詩,細節中浸透鄉土中國的堅韌與陣痛。《蒼生》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歡錄,更是一部鐫刻著集體傷痕與時代轍痕的民間檔案與歷史。
目錄
1~25章
序/導讀
◎自序◎
作者史言,一衰朽老翁也,自年輕即酷愛文學,但大半生中,運動不斷,工作繁巨,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寫作,祗在報刊上發表過短小詩文,退休後得償夙願,先是寫成一部多卷體長篇小說《另冊歲月》,後改名為《往事》於2019年出版,此後費時數年又完成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蒼生》,此作通過敘述山東某地一村莊張姓人家及和他們相關連的各色人等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時期(上世紀50至90年代)約四十年間的生活經歷,反映這期間中國農村的社會變遷和農民的遭際命運。
作者本人和妻子都出身於農民家庭,雖有幸通過求學轉換了“身份”,但兩人的祖輩,父輩,親戚,大多是農民,我們的生命和農民血肉相連,後雖離開了老家,但一直在小縣城工作,機關企業的同事,員工,多是農民出身,或本身就是農民,作者還曾多次奉派參加工作隊(組),到農村參加彼時的“運動”,因而對農村情況有較深的瞭解,對自己所接觸,熟悉或聽聞的不少農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苦樂悲歡感同身受,聲氣相通,不少人和事可謂驚心動魄,時常為之嗟歎。心有塊壘,不吐不快,遂立意為我國人數最多但又最為不幸的此一階層的真實樣貌描繪一幅形象的圖譜。不敢妄稱為農民發聲,算是為之吟唱一曲且行且歎的長歌。
作為小說,書中的人物和故事自然是虛構的,但內容又是真實的,其中的史實,甚至不少生活細節都有所本,凡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對書中所寫的那些事,當會認同,當時就是那樣的,對裡邊的人物也會感到似曾相識,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或自己熟人的影子。有些事情現在看來非常荒誕,過分殘酷,讓人不好理解,但是那種事情的確發生過,十分不幸,那確實就是我們並不十分久遠的過往,而且,即便是現在,農民的境遇比之其他社會階層,依然是最差最苦的,特別可悲的是,短時間內,似乎還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作者讀過不少寫農民的作品,其中不少著力刻畫農民的愚昧,狹隘,怯懦,自私甚至狡猾,我承認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信的,但在本人看來,我國千千萬萬的農民身處社會的最底層,付出最多,所得最少,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像工具一樣沉默無聲,孜孜矻矻,胼手胝足,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糧棉衣食,而他們自己卻常常身陷困頓饑寒。他們捨命掙扎,不屈不撓,“雖九死而未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用身軀,脊樑,血肉構築起社會的根基。中國農民作為一個群體的生存狀況在全世界也堪稱一個特殊的景象,他們展現的精神力量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我所接觸的農民為數不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們發自內心的善良,對家人無與倫比的責任心,難以想象的忍辱負重以及超乎極限的耐受痛苦的堅韌,他們的愚昧,狹隘是環境生存條件使然,至於怯懦,似乎是大多數國人的通病,非獨農民如此,而他們的自私甚至狡猾毋寧說是迫不得已,出於求生和自保的本能。我以這種理念描述書中的正面人物,自認為同樣甚至更加近於真實。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深知寫這種內容的作品難受歡迎,但是書中寫的是一個家族及其相關連的人們的事,其身後則是千千萬萬一代代農民,他們多少年來遭受著種種歧視,在我們的社會中,農村人是一種另類形式的事實上的“賤民”,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幾乎是一個貶義詞,這是怎樣的不公,何等的荒誕,作者像社會上許多人一樣,對他們“哀其不幸”,但並不“站著說話不腰疼”,“怒其不爭”,因為以他們所處的地位和自身條件,在困境中,何止是“爭”,簡直就是掙扎,掙命,拼盡全力,個人,家人才得以存活,有時還難免災殃,甚至死滅。作者為他們歌哭,希望得到讀者諸君的共鳴。
作品完稿後,曾向大陸幾家出版社投寄,未得回音,後經多番審核刪改,方得在17K小說網連載,反響尚可。現先在海外出版繁體中文電子版和紙質版,作者深切盼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作品在大陸印行上市。
是為序。
史言
二○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作者史言,一衰朽老翁也,自年輕即酷愛文學,但大半生中,運動不斷,工作繁巨,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寫作,祗在報刊上發表過短小詩文,退休後得償夙願,先是寫成一部多卷體長篇小說《另冊歲月》,後改名為《往事》於2019年出版,此後費時數年又完成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蒼生》,此作通過敘述山東某地一村莊張姓人家及和他們相關連的各色人等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時期(上世紀50至90年代)約四十年間的生活經歷,反映這期間中國農村的社會變遷和農民的遭際命運。
作者本人和妻子都出身於農民家庭,雖有幸通過求學轉換了“身份”,但兩人的祖輩,父輩,親戚,大多是農民,我們的生命和農民血肉相連,後雖離開了老家,但一直在小縣城工作,機關企業的同事,員工,多是農民出身,或本身就是農民,作者還曾多次奉派參加工作隊(組),到農村參加彼時的“運動”,因而對農村情況有較深的瞭解,對自己所接觸,熟悉或聽聞的不少農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苦樂悲歡感同身受,聲氣相通,不少人和事可謂驚心動魄,時常為之嗟歎。心有塊壘,不吐不快,遂立意為我國人數最多但又最為不幸的此一階層的真實樣貌描繪一幅形象的圖譜。不敢妄稱為農民發聲,算是為之吟唱一曲且行且歎的長歌。
作為小說,書中的人物和故事自然是虛構的,但內容又是真實的,其中的史實,甚至不少生活細節都有所本,凡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對書中所寫的那些事,當會認同,當時就是那樣的,對裡邊的人物也會感到似曾相識,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或自己熟人的影子。有些事情現在看來非常荒誕,過分殘酷,讓人不好理解,但是那種事情的確發生過,十分不幸,那確實就是我們並不十分久遠的過往,而且,即便是現在,農民的境遇比之其他社會階層,依然是最差最苦的,特別可悲的是,短時間內,似乎還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作者讀過不少寫農民的作品,其中不少著力刻畫農民的愚昧,狹隘,怯懦,自私甚至狡猾,我承認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信的,但在本人看來,我國千千萬萬的農民身處社會的最底層,付出最多,所得最少,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像工具一樣沉默無聲,孜孜矻矻,胼手胝足,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糧棉衣食,而他們自己卻常常身陷困頓饑寒。他們捨命掙扎,不屈不撓,“雖九死而未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用身軀,脊樑,血肉構築起社會的根基。中國農民作為一個群體的生存狀況在全世界也堪稱一個特殊的景象,他們展現的精神力量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我所接觸的農民為數不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們發自內心的善良,對家人無與倫比的責任心,難以想象的忍辱負重以及超乎極限的耐受痛苦的堅韌,他們的愚昧,狹隘是環境生存條件使然,至於怯懦,似乎是大多數國人的通病,非獨農民如此,而他們的自私甚至狡猾毋寧說是迫不得已,出於求生和自保的本能。我以這種理念描述書中的正面人物,自認為同樣甚至更加近於真實。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深知寫這種內容的作品難受歡迎,但是書中寫的是一個家族及其相關連的人們的事,其身後則是千千萬萬一代代農民,他們多少年來遭受著種種歧視,在我們的社會中,農村人是一種另類形式的事實上的“賤民”,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幾乎是一個貶義詞,這是怎樣的不公,何等的荒誕,作者像社會上許多人一樣,對他們“哀其不幸”,但並不“站著說話不腰疼”,“怒其不爭”,因為以他們所處的地位和自身條件,在困境中,何止是“爭”,簡直就是掙扎,掙命,拼盡全力,個人,家人才得以存活,有時還難免災殃,甚至死滅。作者為他們歌哭,希望得到讀者諸君的共鳴。
作品完稿後,曾向大陸幾家出版社投寄,未得回音,後經多番審核刪改,方得在17K小說網連載,反響尚可。現先在海外出版繁體中文電子版和紙質版,作者深切盼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作品在大陸印行上市。
是為序。
史言
二○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試閱
25(1)
河灣村,經過一年多的折騰,“衛東”派揚風奓毛,整天吆喝“形勢一片大好”,“換新天”派垂頭喪氣,他們覺得白呼隆了,秫秸換杆草越搗鼓越短,河灣村不光沒有“換新天”,連先前那樣的“天”也見不著了,真的“陰合了”,看不見丁點兒亮了。他們覺得論人心,論是非,自己處處在理,可怎麼都鬥不過對方,讓你渾身是嘴,也說不過他們,有一種“啞巴被驢日了”那種感覺,有理沒法兒講。六七年冬天,公社革命委員會下令各大隊群眾組織搞“大聯合”,成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啥“三結合”?上邊是革命幹部的代表,群眾組織的代表,解放軍的代表“三結合”,大隊一級,就是革命幹部的代表、群眾組織的代表、民兵的代表“三結合”,河灣村原先的幹部,支書死了,一個支委蹲了大獄,吳家槐被結合當了革委主任兼党的核心組長,他二弟吳家利是民兵連長,鮑華是群眾組織代表都進了革委,公社安排李老七進革委,李老七不願跟他們摻和,說啥也不幹,公社領導反復做工作,才強捏著鼻子進了“班子”,當了副主任。張廣坪和瘋子六都給他鼓勁,“叫幹,為啥不幹?就為了礙他們的眼,也得幹。”李老七祗好在裡頭支應著,說話不頂用,不過掛個名,給那夥人當陪襯。經過文革,吳家槐在河灣村官兒更大了,他三弟當了縣革委宣傳組的副組長,派記者來河灣採訪,寫了長篇報導,題目是“劈波斬浪舉旗人”,說吳家槐根正心紅,苦大仇深,土改以來,歷次運動衝在前頭,經過文革的洗禮,煥發了革命青春,帶領全大隊貧下中農、革命群眾在“繼續革命”的征途上奮勇前進。大隊革委組織社員“學習”這篇文章,吳家槐更跩了。
村裡兩派群眾組織“聯合”了,但是面和心不和,還在暗鬥。六八年秋天,大隊革委按上頭佈置開展“清隊”。張德成說,看出來了嗎?頭兩年,整大個兒的“黑幫”,現在該收拾平頭百姓了。張廣坪說,還不知道弄個啥樣哩。“清隊”開始,大隊招開批鬥會,用大批判為“清隊”開路。大隊革委研究批鬥對象,村裡的幾類分子包括張廣培上臺接受批判,革委委員都同意,有人提出,西頭季士遠頭些年闖關東,幹過豐軍,把他也弄上臺批。李老七說,這季士遠從關東回來不少年了,老婆長心臟病死到關外了,就小芳一個閨女,當豐軍,是哪輩子的事,爺倆可可憐憐的,嚇唬他做麼。吳家利又提出,勞改釋放分子瘋子六、地主羔子陳和尚、貧下中農叛徒劉小燕也上臺,李老七反對,說不合政策,末了,吳家槐一錘定音,說,季士遠多年在外,歷史複雜,誰知道他幹過啥,弄他上臺,對其他幹過這個那個的是個警告。瘋子六回村後,沒有現行活動,讓他在社員會上檢討,認識原先錯誤,和尚上臺批鬥,沒問題。對劉小燕,大隊組織年輕社員和她一起開小會,搞“鬥私批修”。李老七想了想,覺得再爭也擰不過他們,就不吱聲了。
批鬥會上,季士遠嚇得合合撒撒,散了會,走不了路了,張廣坪家大兒子小河幫小芳把他架回家,當天後半夜,這季士遠竟跑到莊南樹行子裡上了吊。小河跟小芳,上小學是同班同位。季家出了事,小河一直在那裡陪著小芳。張德成說,這個季士遠那老實樣子,當豐軍,也是混窮。怎麼想起來治作他的?一下給治把死了。廣坪說,這些玩意兒不就拿著治把人當日子過嗎?張德成說,季家出了事,小河跑得挺勤,莫不是跟小芳有點意思?張廣坪說,小河重義氣,小芳是他同學,幫忙唄。過了些日子,村裡有人傳說,吳家槐的表侄偏頭,在大隊當民兵副連長,瞅上小芳了,托人上門去“說”,小芳不應口,季士遠也相不中那小子,給拒了。吳家弟兄想借著“清隊”,嚇唬嚇唬季士遠,逼他應這門親,沒想到這季士遠不撐嚇。莊鄉可憐小芳,鄰居嬸子大娘有上家勸她的,也有給她送麼吃的。黑夜裡,幾個閨女跟她做伴兒。莊裡不少人偷偷說,吳家槐這夥子忒不是人玩意兒了,有的說,有啥辦法兒,人家撐勁啊。
和尚在檯子上挨批,會場上的小燕,又氣得慌,又疼得慌,不住地落淚,散了會,兩人往家走,和尚勸小燕,說,你別當事兒,管怎樣整治,咱還是咱,不就在臺上站站嗎?也鬥不了一塊肉去。幾天後,一夥子年輕人開小燕的“鬥私批修”會,小燕抱著自己一歲多的小子來開會。幾個人發言,讓小燕“鬥私批修”,小燕說:“你這夥真值當的,開我的會,叫我‘鬥私批修’,我給你們說,我的‘私’,就是喜歡和尚,他是‘人民內部矛盾’。我沒犯法,沒得錯認。批‘修’?我祗知道蘇聯是‘修正主義’,跟我沾不上邊兒,你這夥說說,啥是修正主義,我成天上隊裡幹活,累得要死,論年吃不上口飽飯,咋就變‘修’了?”小青年們讓她說得結了瓜,過一會,有個愣小子說:“咱莊多少貧下中農小夥子,有的三四十了,還打光棍兒,你是貧農的女兒,倒跟了地主羔子,你這就是‘修正主義’。”劉小燕冷笑道:“合著咱莊的小夥子打光棍得賴我?真新鮮。要是我不管喜歡不喜歡,嫁個貧下中農,就是好主義了?是哪本子書上寫著這樣的理兒,你這夥拿給我瞅瞅,我明白明白。”說得這檔子人大眼瞪小眼,沒話接。又有一個小子指著小燕懷裡的孩子,急赤白裂地說:“你劉小燕為地主階級傳宗接代。”劉小燕急了,把孩子舉著,說:“有本事你掐死他。你們這就是‘鬥私批修’?算了吧。”會後,吳家槐聽了彙報,說:“那妮子難纏,不理她。不用她能,有她難過的時候。”
河灣村,經過一年多的折騰,“衛東”派揚風奓毛,整天吆喝“形勢一片大好”,“換新天”派垂頭喪氣,他們覺得白呼隆了,秫秸換杆草越搗鼓越短,河灣村不光沒有“換新天”,連先前那樣的“天”也見不著了,真的“陰合了”,看不見丁點兒亮了。他們覺得論人心,論是非,自己處處在理,可怎麼都鬥不過對方,讓你渾身是嘴,也說不過他們,有一種“啞巴被驢日了”那種感覺,有理沒法兒講。六七年冬天,公社革命委員會下令各大隊群眾組織搞“大聯合”,成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啥“三結合”?上邊是革命幹部的代表,群眾組織的代表,解放軍的代表“三結合”,大隊一級,就是革命幹部的代表、群眾組織的代表、民兵的代表“三結合”,河灣村原先的幹部,支書死了,一個支委蹲了大獄,吳家槐被結合當了革委主任兼党的核心組長,他二弟吳家利是民兵連長,鮑華是群眾組織代表都進了革委,公社安排李老七進革委,李老七不願跟他們摻和,說啥也不幹,公社領導反復做工作,才強捏著鼻子進了“班子”,當了副主任。張廣坪和瘋子六都給他鼓勁,“叫幹,為啥不幹?就為了礙他們的眼,也得幹。”李老七祗好在裡頭支應著,說話不頂用,不過掛個名,給那夥人當陪襯。經過文革,吳家槐在河灣村官兒更大了,他三弟當了縣革委宣傳組的副組長,派記者來河灣採訪,寫了長篇報導,題目是“劈波斬浪舉旗人”,說吳家槐根正心紅,苦大仇深,土改以來,歷次運動衝在前頭,經過文革的洗禮,煥發了革命青春,帶領全大隊貧下中農、革命群眾在“繼續革命”的征途上奮勇前進。大隊革委組織社員“學習”這篇文章,吳家槐更跩了。
村裡兩派群眾組織“聯合”了,但是面和心不和,還在暗鬥。六八年秋天,大隊革委按上頭佈置開展“清隊”。張德成說,看出來了嗎?頭兩年,整大個兒的“黑幫”,現在該收拾平頭百姓了。張廣坪說,還不知道弄個啥樣哩。“清隊”開始,大隊招開批鬥會,用大批判為“清隊”開路。大隊革委研究批鬥對象,村裡的幾類分子包括張廣培上臺接受批判,革委委員都同意,有人提出,西頭季士遠頭些年闖關東,幹過豐軍,把他也弄上臺批。李老七說,這季士遠從關東回來不少年了,老婆長心臟病死到關外了,就小芳一個閨女,當豐軍,是哪輩子的事,爺倆可可憐憐的,嚇唬他做麼。吳家利又提出,勞改釋放分子瘋子六、地主羔子陳和尚、貧下中農叛徒劉小燕也上臺,李老七反對,說不合政策,末了,吳家槐一錘定音,說,季士遠多年在外,歷史複雜,誰知道他幹過啥,弄他上臺,對其他幹過這個那個的是個警告。瘋子六回村後,沒有現行活動,讓他在社員會上檢討,認識原先錯誤,和尚上臺批鬥,沒問題。對劉小燕,大隊組織年輕社員和她一起開小會,搞“鬥私批修”。李老七想了想,覺得再爭也擰不過他們,就不吱聲了。
批鬥會上,季士遠嚇得合合撒撒,散了會,走不了路了,張廣坪家大兒子小河幫小芳把他架回家,當天後半夜,這季士遠竟跑到莊南樹行子裡上了吊。小河跟小芳,上小學是同班同位。季家出了事,小河一直在那裡陪著小芳。張德成說,這個季士遠那老實樣子,當豐軍,也是混窮。怎麼想起來治作他的?一下給治把死了。廣坪說,這些玩意兒不就拿著治把人當日子過嗎?張德成說,季家出了事,小河跑得挺勤,莫不是跟小芳有點意思?張廣坪說,小河重義氣,小芳是他同學,幫忙唄。過了些日子,村裡有人傳說,吳家槐的表侄偏頭,在大隊當民兵副連長,瞅上小芳了,托人上門去“說”,小芳不應口,季士遠也相不中那小子,給拒了。吳家弟兄想借著“清隊”,嚇唬嚇唬季士遠,逼他應這門親,沒想到這季士遠不撐嚇。莊鄉可憐小芳,鄰居嬸子大娘有上家勸她的,也有給她送麼吃的。黑夜裡,幾個閨女跟她做伴兒。莊裡不少人偷偷說,吳家槐這夥子忒不是人玩意兒了,有的說,有啥辦法兒,人家撐勁啊。
和尚在檯子上挨批,會場上的小燕,又氣得慌,又疼得慌,不住地落淚,散了會,兩人往家走,和尚勸小燕,說,你別當事兒,管怎樣整治,咱還是咱,不就在臺上站站嗎?也鬥不了一塊肉去。幾天後,一夥子年輕人開小燕的“鬥私批修”會,小燕抱著自己一歲多的小子來開會。幾個人發言,讓小燕“鬥私批修”,小燕說:“你這夥真值當的,開我的會,叫我‘鬥私批修’,我給你們說,我的‘私’,就是喜歡和尚,他是‘人民內部矛盾’。我沒犯法,沒得錯認。批‘修’?我祗知道蘇聯是‘修正主義’,跟我沾不上邊兒,你這夥說說,啥是修正主義,我成天上隊裡幹活,累得要死,論年吃不上口飽飯,咋就變‘修’了?”小青年們讓她說得結了瓜,過一會,有個愣小子說:“咱莊多少貧下中農小夥子,有的三四十了,還打光棍兒,你是貧農的女兒,倒跟了地主羔子,你這就是‘修正主義’。”劉小燕冷笑道:“合著咱莊的小夥子打光棍得賴我?真新鮮。要是我不管喜歡不喜歡,嫁個貧下中農,就是好主義了?是哪本子書上寫著這樣的理兒,你這夥拿給我瞅瞅,我明白明白。”說得這檔子人大眼瞪小眼,沒話接。又有一個小子指著小燕懷裡的孩子,急赤白裂地說:“你劉小燕為地主階級傳宗接代。”劉小燕急了,把孩子舉著,說:“有本事你掐死他。你們這就是‘鬥私批修’?算了吧。”會後,吳家槐聽了彙報,說:“那妮子難纏,不理她。不用她能,有她難過的時候。”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