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全集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台詩案」入獄,後貶黃州,乃築室東坡,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改元元祐,高太后臨朝,起用舊黨司馬光,招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因反對盡廢新法,引起舊黨疑忌,出知杭、潁、定三州。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祐舊臣,又被貶至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病逝於常州。諡文忠。
	
	蘇軾是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宋代文學的又一位宗師。在思想上,他融儒、佛、道為一體:入世之志,超脫之性,任性逍遙之行集於一身。蘇轍在論及其兄的時候指出:「(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矣。」(《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轍《欒城集》卷二十二)這是對蘇軾之知識結構、思想源流非常中肯、非常全面的評價。蘇軾自己更認為儒、釋、道相通又相成。他在《南華長老題名記》中稱佛家「一念正真,萬法皆具」,又說:「子思子曰:『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孟子則以為聖人之道,始於不為穿窬(ㄩˊ:門邊牆上的圭形小洞)。;而穿窬之惡,成於言不言……是二法者,相反而相為用。儒與釋皆然。」「南華長老明公,其始蓋學於子思、孟子者,其後棄家為浮屠氏。不知者以為逃儒歸佛,不知其猶儒也……宰官行世間法,沙門行出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
	
	在《宸奎閣碑》中又說明佛只有與孔、老合,人們才樂於信從:「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軼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璉(懷璉,賜號大覺禪師)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遊。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外之屨滿矣。仁宗皇帝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傅,自然得道,與璉問答,親書頌詩以賜之……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
	
	在《論修養帖寄子由》中既說明自己打通釋道,進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自在境界,又以此來誘導其弟:「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ㄧˋ:供作蔽覆的東西)。盡,眼自有明,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方?明若可求,即還是翳。故不可於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貓兒狗子,得飽熟睡,腹搖鼻息,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可謂貓兒狗子已入佛地?故凡學者,但當觀心除愛,自粗及細,念念不忘,會作一日,得無所除。」《祭龍井辯才文》更表現出蘇軾從總體上溝通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其兼收並蓄,自足圓通的博大胸懷:「嗚呼!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實際上,這正是根於儒術又出入釋道,既有儒者修、齊、治、平之術,又有道家養生之術,還有佛家的大自在之方;本於儒則入世濟民,追求功業;出入佛老則寵辱皆忘,波瀾不驚;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純任自然,超脫達觀;無往不適,進入圓融通脫的化境,所以蘇軾才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才。
	
	本書特色
	
	無論藝術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著蘇軾的影子,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仍然極其需要蘇軾。
	中國文學藝術的歷史上,蘇軾是一位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
目錄
	前言 /001
	文化史上第一人(代序)(于景祥)/
	
	◎第一篇:詩
	初發嘉州 /
	和子由澠池懷舊 /
	王維吳道子畫 /
	和子由踏青(選一) /
	石蒼舒醉墨堂 /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
	遊金山寺 /
	吳中田婦歎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選一) /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
	望海樓晚景五絕(選一) /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
	新城道中(其一) /
	飲湖上初晴後雨 /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有美堂暴雨 /
	法惠寺橫翠閣 /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選一) /
	病中游祖塔院 /
	書焦山綸長老壁 /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
	送春 /
	寄黎眉州 /
	東欄梨花 /
	篔簹谷 /
	韓幹馬十四匹 /
	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
	百步洪 /
	送參寥師 /
	續麗人行 /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
	初到黃州 /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紅梅三首(選一) /
	琴詩 /
	寒食雨二首(其二) /
	海棠 /
	洗兒戲作 /
	東坡 /049
	次荊公韻四絕(選一) /
	題西林壁 /
	廬山二勝二首(選一) /
	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
	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 /
	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二首(選一) /
	登州海市並序 /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選一)/
	送賈訥倅眉 /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選一) /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選一) /
	贈劉景文 /
	泛潁 /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荔支歎 /
	食荔支二首(選一) /
	縱筆 /
	被酒獨行,遍至子雲、威、徽、
	先覺四黎之舍三首(選一)/
	汲江煎茶 /
	儋耳 /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選一) /073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第二篇: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念奴嬌(大江東去)/
	醉翁操(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 /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滿庭芳(三十三年) /
	滿庭芳(蝸角虛名) /
	滿庭芳(歸去來兮) /
	滿江紅(江漢西來) /
	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
	木蘭花令(霜餘已失長淮闊) /
	臨江仙(一別都門三改火) /
	臨江仙(忘卻成都來十載) /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
	少年游(去年相送) /
	南歌子(山與歌眉斂) /
	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 /
	南鄉子(悵望送春杯) /
	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
	望江南(春未老) /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
	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
	洞仙歌(冰肌玉骨) /
	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 /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
	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
	蝶戀花(籟籟無風花自嚲) /
	永遇樂(明月如霜) /
	永遇樂(長憶別時) /
	行香子(清夜無塵) /
	更漏子(水涵空) /
	陽關曲(暮雲收盡劇清寒)/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浣溪沙(五首) /
	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
	沁園春(孤館燈青) /
	
	◎第三篇: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
	留侯論 /
	賈誼論 /
	教戰守策 /
	上梅直講書 /
	南行前集敘 /
	決壅蔽 /
	日喻 /
	李氏山房藏書記 /
	喜雨亭記 /
	淩虛台記 /
	超然台記 /
	放鶴亭記 /
	靈壁張氏園亭記 /
	石鐘山記 /
	書吳道子畫後 /
	王安石贈太傅 /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
	游定惠院 /
	與言上人 /
	書臨皋亭 /
	記承天寺夜遊 /
	書上元夜遊 /
	答謝民師書 /
	答張文潛縣丞書 /
	《范文正公集》敘 /
	方山子傳 /
	前赤壁賦 /
序/導讀
	序
	
	文化史上第一人(代序)
	
	蘇軾(1036年—1101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深受梅堯臣和主考官歐陽修賞識。仁宗末年,上制策,要求政治改革。然而在王安石變法時,因政見不合,上書反對變法。由於未被採納,便請外調,出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徐、湖三州。
	
	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台詩案」入獄,後貶黃州,乃築室東坡,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改元元祐,高太后臨朝,起用舊黨司馬光,招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因反對盡廢新法,引起舊黨疑忌,出知杭、潁、定三州。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祐舊臣,又被貶至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病逝於常州。諡文忠。
	
	蘇軾是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宋代文學的又一位宗師。在思想上,他融儒、佛、道為一體:入世之志,超脫之性,任性逍遙之行集於一身。蘇轍在論及其兄的時候指出:「(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矣。」(《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轍《欒城集》卷二十二)這是對蘇軾之知識結構、思想源流非常中肯、非常全面的評價。蘇軾自己更認為儒、釋、道相通又相成。他在《南華長老題名記》中稱佛家「一念正真,萬法皆具」,又說:「子思子曰:『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孟子則以為聖人之道,始於不為穿窬(ㄩˊ:門邊牆上的圭形小洞)。;而穿窬之惡,成於言不言……是二法者,相反而相為用。儒與釋皆然。」「南華長老明公,其始蓋學於子思、孟子者,其後棄家為浮屠氏。不知者以為逃儒歸佛,不知其猶儒也……宰官行世間法,沙門行出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
	
	在《宸奎閣碑》中又說明佛只有與孔、老合,人們才樂於信從:「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軼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璉(懷璉,賜號大覺禪師)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遊。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外之屨滿矣。仁宗皇帝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傅,自然得道,與璉問答,親書頌詩以賜之……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
	
	在《論修養帖寄子由》中既說明自己打通釋道,進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自在境界,又以此來誘導其弟:「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ㄧˋ:供作蔽覆的東西)。盡,眼自有明,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方?明若可求,即還是翳。故不可於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貓兒狗子,得飽熟睡,腹搖鼻息,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可謂貓兒狗子已入佛地?故凡學者,但當觀心除愛,自粗及細,念念不忘,會作一日,得無所除。」《祭龍井辯才文》更表現出蘇軾從總體上溝通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其兼收並蓄,自足圓通的博大胸懷:「嗚呼!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實際上,這正是根於儒術又出入釋道,既有儒者修、齊、治、平之術,又有道家養生之術,還有佛家的大自在之方;本於儒則入世濟民,追求功業;出入佛老則寵辱皆忘,波瀾不驚;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純任自然,超脫達觀;無往不適,進入圓融通脫的化境,所以蘇軾才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才。
	
	于景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