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人生一瞬

2006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4個人喜歡
  • 79 237
    300

出版情報

詹宏志提取並書寫存在的綠光往事

2008/08/18 人是如何界定自己的?「靠存在的記憶」詹宏志說。 詹宏志自小即擅長記憶、閱讀,還有數學。以一種近乎神童的本事,拿到國文課本第一天,他總是從頭到尾念過一遍,也就順便背下來。有一種人,台上的數學老師講完課,台下的他也就明白了,不太需要練習,詹宏志就是這種人。 他無時無刻不在閱讀,後來一小時能夠閱讀到十萬字。 以採訪維生的年輕時候,他不用錄音機也不需要筆記,就能把採訪對象說的話「原文重播」到稿紙上,幾乎一字不差。 遠流出版總經理時代,他是唯一一個把遠流一年出版的四百種書全數讀過的人,所以也是唯一一個能與各書系編輯溝通的人,少數能夠寫出胡適體和李敖體文章的出版人。 三年前的六月,他宣布從城邦集團退休,心裡清楚此生不太可能戒掉出版,只不過「必須抑制下來」,「我是病入膏肓的編輯」。 他的大腦與心智結構奇特詭異如一部相對論級的推理小說,媒體以「先知與革命家」封之,而一段逞凶鬥狠的年少歲月則像跳tone的情節,硬生生插進他文人的人生軌跡上。 颱風將臨之天,黃昏,坐在PChome大會議室裡的詹宏志陷入他的綠光往事,他的記憶如同電影畫面,聲音、表情、氣味、顏色、光線,還有對白,他彷彿記得一切,一個故事牽引出另一個故事,還有數說不盡的細節,卻不知道遺忘有多長。不斷的回頭,提取存在的記憶並書寫下來以確定人生不只是一場夢境,而是一段留下腳印的旅程,詹宏志這樣界定自己,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帶著「看似溫和,破壞力卻大得不得了」的性格,「永遠在創業」,日子過得好似野戰部隊,身陷不可測的漩渦。如此疾速向前,不停切換頻道的人生,詹宏志未敢輕易揭開記憶之匣,人永遠無法拿此時此刻與漫長的過去對抗。 然而想要書寫記憶的心志一直沒有改變。1987年,久病的父親過世,與父親的記憶不斷纏擾他、壓迫他,詹宏志一一記下待書寫的篇名,有一部分當時已經成文在筆記本上,甚至前言也有了,這一點有好友楊澤見證,但終究因為人在江湖,就這麼耽擱下來了。 一直到1996年,他創辦的電子報「明日報」關閉,時間忽然停止,心情空了出來,詹宏志把筆記本拿出來看,接續書寫,記憶都還在那裡,復又窖藏了十年,安安靜靜的,不增不減的。 記憶至少要窖藏十年才得以提取,以百分之百的誠實審視,轉換為文字,詹宏志嚴格規定自己。 2001年《壹周刊》創刊,轉戰《壹周刊》的明日報同事來邀寫專欄,「寫什麼?怎麼寫?」,有一張憂愁面容的詹宏志那時更加憂愁了,他擔心《壹週刊》的性格,不適合寫數位趨勢並談論出版產業,又或必須把知性文章寫得通俗一點,也就是說,以前所寫的文章現下都不能用了,如此情況,他逼出自己交了兩篇60年代的記憶,又寫了兩篇80年代的旅行,一開始不太統一的筆調漸漸趨於一致後,每週一篇的專欄寫作正式成為生活的規律,寫了一整年,修改三年,被催出版,他總是以「我再改一次」推遲,陳雨航便用一句「再改一次就永遠不會出了」頂回去,這就是2006年讓文化界驚豔的《2018551277534》(馬可孛羅)。雖然詹宏志至今仍然不明白這一系列「看起來和社會沒有什麼關係」的文章集結為何會暢銷,可對迷戀他腦袋的粉絲來說,閱讀《人生一瞬》就像挖了一條通往詹宏志大腦的密道,入侵至他複雜到難以釐測的腦細胞,他的心靈。如果是朋友,通常出現一種「原來我不認識詹仔」症候群。 記憶的封印一旦掀開,書寫就停止不了,《人生一瞬》像一張張安靜的風景畫,「幾乎沒有完整的故事」;《2018551344878》(馬可孛羅)則寫人,寫一個一個的片段,有一篇提到喬治.史坦納的《勘誤表》,其中援引荷馬史詩《伊里亞德》部分,因為原來的譯本並沒有呼應到史坦納所講述故事的重點,詹宏志遂親自重譯。這是一種寫文章的態度,或者應該說,他就是非找到「對的敘述語氣」不可,「對我來說,寫作最大的障礙就是找到對的tone,一種語氣,敘述的語氣和我所相信的事必須一致」。 許多年前他寫《城市人》(麥田),尋思良久才找到「先寫所以,再寫因為」的新文體,破壞掉舊有的文章架構,「可是當要說自己的故事時,那些語言都不能用了」。六O年代的記憶沉澱了,有了位置,但七O年代的變化太大也太快,情緒太強,「所以至今我還無法料理七O年代」。七O年代,詹宏志來到台北,和詩人羅智成、楊澤成了台大室友,從前只在書上看到的名字一口氣都認識了,「我還和每一個老師吵架,和每一個架構都衝突」,這樣的狂飆,他一直找不到對應的文體來述說,以及,他與母親的關係。很多人疑問詹宏志為何只寫父親而略過了母親,「我和父親太疏離,和母親因為親近,關係複雜許多」。 記憶像一場沒有止盡的旅行,越過《人生一瞬》和《綠光往事》,最華麗的冒險、最困難的搏鬥,對詹宏志來說,還沒有開始呢。 *文中詹宏志照片,攝影/賀大新,由馬可孛羅提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中年聽雨客舟中,睿智深情,清澈溫潤,小津電影般的自傳回憶散文。《壹週刊》專欄結集,寫半生浪遊,與美好人事物的遇合,「令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

年歲漸長,記憶發酵。孩提往事一幕幕,如此鮮明多彩,卻令人心生疑惑:「這一切都是真的嗎?」詹宏志遠離童年,墜入關於記憶的提問,這是四歲的水中之光?還是少年暴雨下的迷濛山路?他搜索自己,企圖從靈光一閃的畫面中,建立起自己私密的個人史。

而這正如同他遠遊世界的歷程一般,每一幅地景乍然停格,暈染著光圈,一秒、兩秒,北海道大雪,尼泊爾牧羊少女嫣然一笑,彷彿有著什麼逗引著他,他於是也停下來,輾轉思索,他想知道屬於自己的故事。

詹宏志穿越時間的旅程,回憶紛至沓來,只有他在自我的鏡影中,瞥見黃蝴蝶幾隻飛,窗際布滿想像的星斗,水妖的歌聲若隱若現,海邊飄來蒼白的女屍,如一朵盛開的花。詹宏志勇敢地在記憶的甬道中劃下一根火柴,一瞬之光,點亮生命的迷彩,他意外憶起夏日清晨未醒的蜻蜓,而草蛇從光裸的腳背上游過去,時間彷彿凍結千年之久。

幼年的自己,貪看天色的流轉與人事的流轉,「坐在窗口,他會看見這些人生的重覆,以及它的荒謬與無關緊要,如果他坐得再久一點,譬如說一兩百年,他或許也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興衰,也一樣是荒謬重覆和無關緊要」。詹宏志與童年對話,自己的故事清晰得如同觀看他人的影片一般。「他有時感到超出年紀的哀傷,甚至動搖了童真。」然而記憶大雪紛飛,淡季人生的異國旅館,如果展開的是一本推理小說,一處一處陌生的人情與風景,就成為遺忘憂愁與創傷的藥引。
詹宏志是一位永遠不合時宜的時空旅者,常常在錯誤的季節來到一個地方,只因他心有所悟:「大自然在最孤寂的時候,也有遺世獨立的孤寂絕景,你往僻靜之處走去,它也饗你以安寧的身心盛宴」。當你不隨人事喧囂流轉,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沙漏節奏讓生命流逝。

於是詹宏志的旅行,是把自己拋擲到世界盡頭的場地裡,「心境已老,想知道的卻是老靈魂的來歷」。旅行是濃縮的人生,而人生中偶然的遭遇,一個個一閃即逝的過程,力量憾人、纏綿不去,詹宏志深深了解,自己將帶著這種種不明意義的畫面走向餘生。因為那就是自己的故事了,一如時光的啟示。

人生一瞬,記憶如落英飄遠。書分二輯,輯一是生命時間軸下的凝思與追憶,輯二則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與不可忘懷。

作者

詹宏志
出生於1956年。雙魚座。畢業自台灣大學經濟系。現職PC Home Online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一個大家都不陌生卻十分好奇的人;有人說他是縱橫數位時代的鬼才,也有人稱他是出版界的奇才。雖然,他經常提醒大家別再用「趨勢專家」的字眼來形容他,然而他的每個創意,所做的每件事往往總是走在最前端。因之他的《趨勢索隱》、《創意人》、《城市人》,多年來,一直是從事創意產業工作者封為經緯的作品。
睽違多年,詹宏志藉由新作《人生一瞬》,與喜愛他的朋友、讀者,進行一種極私密、溫和的對話;他不談數位趨勢、也不論出版產業的願景,而是感性、知性地寫他的孩提往事、青澀的青春時光,以及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情感。同時,在這本書裡,他旅行中愛玩、愛吃的本事可也是令人發噱!對詹宏志而言,《人生一瞬》是他在時間的洗鍊、沈澱下,坦然地面對自己內裡、自我審視,首部半自傳性的文學作品。

目錄

輯一  時間
記憶之柱 1956/煤炭堆上的黃蝴蝶 1958/父親回家時 1959/水中之光 1960/海上漂流的花朵 1960/羅斯金的憤怒 1961/蛇 1961/木瓜先生 1962/張望者 1962/我爸爸的恐龍 1964/穿山小孩 1967/後車站 1968/繁星若夢 1958/風雨中的計算機 1969/山路 1969/珊瑚礁中的龍蝦 1970/小刀 1970/稻田舞女 1970/當睡人醒來 1975/但願少年有知 1978/孔子雕像下 1982/咖啡應有的樣子 1982/咖啡館裡的革命者 1984/依莎貝拉的來信 1986/給我全世界 1997/賽蓮之鄉 1998

輯二 地方
祖谷溫泉 日本.四國/治癒的旅行 日本.日光/山陰道上 日本.山陰/驚喜的晚餐 日本.九州/火與海的國度 日本.九州/奧入瀨溪谷 日本.東北/雪埋的旅館 日本.立山/煙中巴士 日本.北海道/國民休閒村 日本.北海道/雪國的誘惑 日本.北海道/三大蟹邂逅 日本.北海道/冰下魚 日本.北海道/步行食遊 日本.北海道/史蒂文森窮病之處 美國.加州/波士頓的私家偵探 美國.波士頓/鱈魚角的同性戀旅館 美國.鱈魚角/距離 美國.德州/回到沼澤地 美國.紐奧良/菜單上的語言 法國.巴黎/來到巴黎的康有為 法國.巴黎/獻給約瑟夫.虎克 英國.倫敦/一個人的餐酒 義大利.翡冷翠/喜瑪拉雅山麓下 尼泊爾.那加闊/在那遙遠的地方 尼泊爾.那加闊/走到世界的盡頭 俄國.勘察加/富麗怪奇 香港

試閱

自序
記憶金庫
金庫開啟,記憶驚飛。
就在某一天,像一群拍翅驚散的蝙蝠一樣,那些本來在記憶倉庫裡沈睡的塵封片段,沒來由地突然成群撲到我的臉上,揮也揮不去。但當我倒反過來想要捕捉它們,卻怎麼樣也捉不著具體的重量與形狀。
那些片段常常是童年記憶裡的某種感官記錄,昔日住家榻榻米暗角微微晃動的光影、光影中輕舞漂浮帶有熱炒蒜頭味道的灰塵、灰塵中震動著遠方收音機裡歌仔戲令人昏昏欲睡的哭調唱腔、哭調唱腔聲中有一支熱天午後行進中鑼鼓喧嘩的葬禮隊伍……。
或者是一些腦中浮現的默片一般的凝結場景,傍晚時分小學教室潑水後清涼的紅磚長廊、操場邊上空蕩蕩的單槓鐵架與低眉靜默的榕樹群、後山上排列整齊的香蕉園和鳳梨田、一名少女在樓梯口回眸時哀怨的眼神……。
那些喧囂交雜的聲音、放肆挑逗的氣味,以及刺激奪目的顏色,有時候無比清晰,有時候泛白模糊,我不免要疑惑,那些官覺庫存都是真實的嗎?如果是真實的,為什麼當我想要記得它們的時候,它們就嘲弄似地忽遠忽近、游離不定呢?或者它們是扭曲或虛構的嗎?如果是虛假的,那麼,由這些記憶片段所建造構成的我自己,到底又是誰呢?
就在某一天,我突然記起這許多事情和畫面來……。年輕時候的我,無暇回顧平淡生活的過去,在汲汲營營的職場社會裡一心向前,心思被辦公室的爭權奪利佔滿,渾不知這些片段畫面記憶對我的意義。父親過世的那個晚上,我沈默載著他的遺體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細雨濛濛,路燈閃爍,小貨車濕漉漉的車輪涮涮涮地轉動著,彷彿奔向不再有光明的未來。我不知道該傷心還是該專心,思緒難以集中。忽然之間,記憶倉庫打開,灰撲撲衝出來千百隻蝙蝠,無方向地散落亂飛,洒得我滿頭滿臉。從那之後,往事盤旋,思緒就停不了了,我常常陷入在某件意義不明的記憶裡。
我猜想,我不但失去了父親,大概也已經不再年輕了。
那個細雨奔馳的晚上,我和車內父親的遺體沈默相處著,我坐在前座,他躺在小貨車後廂平坦處,一塊事先準備好的紅布蓋著他,微微呈現一個人形,這倒是很像他生前我們兩人的關係,我總是不知道該跟他說些什麼。雖然負責葬儀的婦人一再交待,我一定要一路向他解釋路途,並提醒他過橋,免得他成了迷途的鬼魂,但我還是開不了口,他是我的父親,他帶著我走過深山和城鎮,他永遠是認得路的。
記憶中我和父親的直接對話,總數也許不超過一百句,我們好像沒什麼可講,或者說我們的關係好像不是建立在對談之上。在家裡,父親好像不是小孩傾訴的對象,母親才是;可是父親也不曾責備我或處罰我,母親才會。母親是家中情緒的核心,父親的存在則像一片佈景,標示著這個家庭的來歷,卻沒什麼作用。特別是在小時候,經常不在家的父親總是在夜裡回家,早上我偷偷打開紙門窺看,一床紅被面裹著一個聳起的人形,就像現在車內的他,蒙頭蓋著,安靜的,沈睡著……。
往事襲向心頭,後來的一段時間,我暗暗咀嚼記憶與追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想到幾乎天底下什麼事都談的希臘聖哲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我在他的全集裡找了一找,果然也討論到靈魂、官覺、和記憶,在他一篇叫<關於記憶與回想>(On Memory and Reminiscence)的短文裡,開宗明義便問道:「記憶的對象是什麼?」接著又自答說,我們不可能記得未來,未來只能做為意見或期待的對象,我們也不可能記得現在,因為現在是知覺感受的對象,與記憶有關聯的,只能是過去。
記憶,既不是感受,也不是觀念。記憶,是時間流逝後我們的某種知覺或觀念的狀態或情感。因此,所有的記憶,都隱含著一段消失的時光。
是呀,消失的時光。我所有的記憶,代表的就是所有我已經失去的時光,無知的、青春的、不那麼青春的,即使是不愉快的傷害與傷痕,如今也成為追憶的對象,或者說,正是因為失去了,它們如今都成了我的美好過去。
但我們真的不能記得未來嗎?在我沈溺於過去的時候,我彷彿回溯了人生的許多轉折點,每一個轉折點都曾經有兩條以上的路,我選擇了其中一條,回想之際不免沈吟,如果當時選擇了另一條路會如何?另一條路會把我帶到另一個天堂或者是另一種地獄?那裡顯然有另一種未來,另一種人生,另一種身份,另一個場所,以及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我。
但我當時想像得不同,我選擇的是一種我以為會發生的未來,也棄絕了我以為我不想要的未來。這些未來顯然都過去了,有的沒有發生,有的胎死腹中,然而我還記得它們嗎?有的我記得,有的則蹤跡難尋,有的則混在偽裝的記憶裡,成為我人鬼不分的困惑,我有時候要問自己:「這是發生過的事嗎?還是僅僅為我曾經擁有的想像?」
追問過去,是老去的表徴,但這也只是自然規律,並不丟臉。我甚至因而有了寫作的衝動,我想記錄自己的來歷,甚至包括了形成我雛型的六十年代的台灣,以及人生的某些片段流連。這個衝動,也許和初民或原始部落在文明的曙光裡記錄民族的起源和遷變,並無兩樣,而記憶的結果,究竟是神話還是真實,也一樣難以考究。我的意思是說:「別追問我真假了,如果真實的記憶有破洞,我只能用虛構想像把它補起來。」我無意騙人,我只是不願見往日自己的人生滿是遺忘的空缺。
我把這些記錄所得,一篇篇寫在當時剛在台灣創刊的<壹周刊>裡,成為一個專欄。一年之後,我停了筆,然後又花了四年來修改它。也沒改什麼,每天加一個字減兩個字,一種口氣到另一種口氣,改了好像沒改,卻花了好多時間。也許尋找記憶往事的人,流連在已經消逝的時光,眷戀不肯去,也是自然的。
現在時間到了,我決心把這些文章印出來了。我想像這是一個人與記憶(或是遺忘)搏鬥的記錄,因為是關於記憶,所有的故事也就如亞理士多德所說,都隱藏了一段失去的時光。那一段段時光,相對於永恆的時間,如露如電,似泡沫又如幻影,只能和昔日專欄的名稱一樣,叫它<人生一瞬>
雪埋的旅館
有些書適合你帶著去旅行,有些書激起你想去旅行的欲望,有些書你只會一面讀一面贊歎,但你不會去它所描述的地方。
帶著去旅行的書,有的用來排遣路途上的無聊時光,像是一本陪你在機場轉機的通俗小說(為什麼是小說?這個時候我幾乎不讀論文);有的則用來指引你在路上「看、買、遊」的一切行動,常見的當然是一本資料詳盡的導遊書,厚厚的,含地圖與照片,供你到了現場對照之用。
激發你旅行欲望的書,卻可能是任何文章的片段。因為作者用了特殊的情感,描寫了某些地方的風情、食物,或者一個經驗,突然之間,電擊一般,你動了要去那個地方的念頭。如果不是這種機緣式的心靈邂逅,旅行雜誌幾乎是不可能的類型;雜誌的閱讀,充滿意外的樂趣,而不是系統,你很難帶著五本雜誌拼起來的一條路線去旅行(但我的確看過一位朋友,帶著一整本密密麻麻雜誌、報紙的剪報資料,預備去旅行)。我偶而會在某本雜誌的文章中,讀到一兩行文字或是見到一張照片,突然就興起前往該地的念頭。
那一次旅行的起因就是這樣。先是在雜誌文章看到那家旅館的照片,那是一個遺世獨立的景觀,一家木造平房旅館,孤伶伶地屹立在高懸的山峰頂上,資料上說它海拔2450公尺,但背後是更雄偉壯大的群山風景,幾座高大的山脈連綿環抱著這家前後空無一物的孤絕旅館;那張空蕩無人的照片,突然間就觸動了我,心裡想:「有一天,要到這裡來旅行。」
不久,又是幾個朋友相約要到日本旅行的時候,我負責設計旅程,我立刻就想起那家山中孤伶伶的旅館,它其實是在一條熱門的旅遊路線的邊緣上,你只要從主線往深山裡再走一點路,來到登山客們入山的起點,就能找到那家旅館。但季節時間有點危險,書上說旅館在十一月中旬就封館了,一直要等到第二年五月雪化山開的時候才營業,算算我們到達的日程已經是十一月十一日,不曉得旅館還開不開嗎?
打電話過去問,發現它還開著,旅館的人說,今年營業到十一月十四日,十五日他們要用木板把整個旅館釘起來,十六日旅館的工作人員就全部撤離了;下旬以後,豪雪隨時會降下,那個時候,山就封了,也上不了了。如果我們是十一日上山,旅館還是營業的,但旅館的人說,最近已經下了好幾場雪,山路陡滑不好走,路上要小心。
旅館有個美麗的名字,叫「雷鳥莊」;雷鳥是附近山區的一種高山禽類,一般棲息在2300公尺以上的高地,夏季的羽毛是棕、黑兩色條紋,春秋兩季就變成棕、白兩色,到了冬天羽毛就轉成全白。旅館位於日本著名的立山、黑部「北阿爾卑斯」旅遊線上,先搭乘各種交通工具來到山路最高點的室堂平一站,再往山麓走去,走到立山、別山、和大日岳的交界處,標高2450公尺,就是「雷鳥莊」的所在,也是登北阿爾卑斯山脈的基地。
我們到達室堂平時,山上已經積雪處處,巴士停靠的地方正好在室堂平著名的「立山旅館」的門前;「立山旅館」規模不小,也是孤立在丘上,有群山為背景,氣勢也十分不凡,但它地處人來人往的觀光要道,地上的白雪到處是踏痕污漬,還有等車人群的喧囂,少了一點深山裡雅潔幽靜的感覺。
我們從「立山旅館」出發,遠離道路往山區深處走去;走了不到十分鐘,山路開始變得崎嶇難行,不僅路狹窄而多起伏,路上也積了不少雪,鬆軟與滑溜兼而有之,讓我們走起來戰戰兢兢。但景觀是美麗的,放眼望去是一層又一層的山脈,沒有盡頭。有趣的是,在狹隘崎嶇的小路旁,立著長長高高的細竹竿,隨著強風搖曳,竹竿的頂端漆成惹目的大紅色,不知道它的用途,用來做路標也奇怪了點,如果綁上布條就更像宗教上的旗幡。
正當我們一面驚嘆景色的壯麗,一面小心腳下的步伐時,兩位快步行走的路人悄悄地逼近我們;那是兩位勞動者模樣的行人,穿著長統雨靴,頭上綁著白毛巾,肩上扛著巨大的鋁架背負。他們手裡拄著拐杖,步調平均而敏捷,口裡呼出白煙,喘著氣噓噓作響,速度卻有我們的兩倍,完全無視於腳下崎嶇不平的地形與不斷滑落的碎石。
當他們越過我們的時候,我看到他們背上肩負的有保溫盒、有成捆的報紙、有乾淨的床單毛巾;我突然意會過來,這顯然是深山旅館的工作人員,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能夠運送旅館所需的物資補給,所有的東西都得靠人力一點一滴背負進去。我們看著快速遠去的背影,心裡昇起一絲不安與罪疚,正是因為有這些期望僻靜隔離的「雅士」,就有另外一群勞動者必須為他們背負重擔(後來我在電視上無意中看到報導,那些背負平約是三十公斤)。
大約走了近一個小時的山路,包含途中在號稱「高山之鏡」的火山湖停憩片刻,我們終於來到這家山中旅館的門前。這是一家完全用原木搭建的「山莊」,近乎歐式的「山小屋」(Chalet),只是更乾淨漂亮;入門處有一個點著火爐的客廳,桌椅擦拭得一塵不染,好像全新一樣。從門口眺望,往前看下去是俯瞰眾山,回頭看卻要仰望更高大的群山,風景真是賞心悅目極了。雖然是積雪處處,溫度恐怕也在零度左右,我們卻已走出了一身汗,僅穿著汗衫就站在門口喝起飲料來(孤絕的山中竟然還有飲料販賣機,只是屋子後面放了許多壓成一塊一塊的鋁罐垃圾,我們不敢增添別人的負擔,乖乖地自己把垃圾帶下山)。
旅館還是十足的日本系統,一樣附有早晚兩餐;到了晚飯桌上,竟然還有新鮮的生魚片,我們才明白下午看到兩人背負保溫盒的原因。不可思議的是,這家旅館是町營旅館(區公所直營的旅館),工作者根本就是公務員;他們的目標不是獲利,而是要讓登山的人有一個落腳之處。這裡原有一家私營的山莊,幾年前毀於一次雪崩災難,後來地方政府重建旅館,蓋得更大更好,就是不能讓國民失去山中旅行的權利。
夜晚休息之後,我看到點著一盞小燈的餐廳裡,一群工作人員在收拾洗淨的桌巾,兩人一組合力摺疊,步驟一絲不苟,心中有無限的感觸。這是多麼自我要求的民族!多麼令人尊敬的公務員!在深山裡頭,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他們的工作一樣的嚴格。
第二天我們懷著感激和敬意準備離開,我問起那些漆成紅色的長竹竿;他們告訴我,每年豪雪季節工作人員必須離開,大雪將會掩埋整個區域和旅館,明年當他們回來時,就得依賴那一小段露出雪面的紅色竹竿,沿著路找到旅館的位置,再把旅館從雪中挖出來,清理乾淨後才能夠再度營業。什麼時候回來?他們說每年的五月,雪就不再下了,但積雪還是要用人力清除,大概要整理一星期才能恢復原樣。
回程的山路,再仰頭看著那些高高長長的紅頭竹竿,想像厚雪掩埋的景象,滋味似乎是不同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724742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城邦指定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