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是無心插柳的尋找,一個新發現與下一個新發現綿密地構成一個個陷阱,把我吸進這個夢幻寫實的經驗。一開始,就停不住了……
一切都從「月光」開始。
他是任職於金融界的專業經理人,但骨子裡卻住著一個愛登山、愛寫詩的浪漫老靈魂。當有一次不經意地發現,那首他從小耳熟能詳的〈月光小夜曲〉,背後似乎有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後,他展開了整個故事的追尋──他想要去找一條深埋在宜蘭南澳山區、已被時間與自然湮蓋的「沙韻之路」。對他來說,這是一條「不曾走過的路」,充滿天啟似的召喚不斷誘引著他……
故事源於七十多年前,在南澳深山,一位十七歲的泰雅少女沙韻.哈勇,幫被徵召到南洋當兵的日籍警員揹行李出來時,不幸失足落水。當時的日籍統治者拿這事故當皇民化教育的題材,為沙韻鑄了一口鐘、作了一首歌、拍了一部電影。然後,這一切又隨著台灣光復淡去,只在蘇花公路旁留下一座說明碑,以及那首〈沙韻之鐘〉——後更名為〈月光小夜曲〉,一首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大約聽過、卻多半不知其來由的抒情民歌。
為了還原這條「沙韻之路」,他常常一個人,跋山涉水,餐風露宿,披荊斬棘,後來則加入愛侶的默默跟隨與陪伴。而藉著問路,他也逐漸認識了一群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的大小朋友。該族的歷史,也從這群朋友口中越聊越多。山上的泰雅老獵人成為湮滅古道的最佳嚮導,找路的敏銳天賦與開路的敬業精神讓跟隨者既感動又讚嘆,他也開始學習用獵人的角度,觀察、行走於山間。有一天當他發現,原本夜行山林會忐忑恐懼的他,突然可以戴起頭燈,聽到哪有聲音就往哪裡去,追尋起飛鼠、山羌,而心情是興奮的,山上的黑暗對他來說,變成是掩護,而不再令他害怕時,他知道,不知不覺中,他已被這片山林徹底改造了……
一切都從「月光」開始。
他是任職於金融界的專業經理人,但骨子裡卻住著一個愛登山、愛寫詩的浪漫老靈魂。當有一次不經意地發現,那首他從小耳熟能詳的〈月光小夜曲〉,背後似乎有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後,他展開了整個故事的追尋──他想要去找一條深埋在宜蘭南澳山區、已被時間與自然湮蓋的「沙韻之路」。對他來說,這是一條「不曾走過的路」,充滿天啟似的召喚不斷誘引著他……
故事源於七十多年前,在南澳深山,一位十七歲的泰雅少女沙韻.哈勇,幫被徵召到南洋當兵的日籍警員揹行李出來時,不幸失足落水。當時的日籍統治者拿這事故當皇民化教育的題材,為沙韻鑄了一口鐘、作了一首歌、拍了一部電影。然後,這一切又隨著台灣光復淡去,只在蘇花公路旁留下一座說明碑,以及那首〈沙韻之鐘〉——後更名為〈月光小夜曲〉,一首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大約聽過、卻多半不知其來由的抒情民歌。
為了還原這條「沙韻之路」,他常常一個人,跋山涉水,餐風露宿,披荊斬棘,後來則加入愛侶的默默跟隨與陪伴。而藉著問路,他也逐漸認識了一群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的大小朋友。該族的歷史,也從這群朋友口中越聊越多。山上的泰雅老獵人成為湮滅古道的最佳嚮導,找路的敏銳天賦與開路的敬業精神讓跟隨者既感動又讚嘆,他也開始學習用獵人的角度,觀察、行走於山間。有一天當他發現,原本夜行山林會忐忑恐懼的他,突然可以戴起頭燈,聽到哪有聲音就往哪裡去,追尋起飛鼠、山羌,而心情是興奮的,山上的黑暗對他來說,變成是掩護,而不再令他害怕時,他知道,不知不覺中,他已被這片山林徹底改造了……
編輯推薦
一名編輯對林克孝先生的懷念
前些天又作了這個夢:我和朋友下山途中,不小心錯過山徑,陷入比人高的草叢中,他在前頭徒手「開路」,我在後頭勉力跟著,起初因為一直可以聽見山腳公路上汽車疾駛而過的呼嘯聲,並不特別覺得害怕,只是心裡犯嘀咕:「原本輕輕鬆鬆的郊山踏青,這下可要一身狼狽了……」然後走到某一段,公路的車聲依然清晰可聞,透過草叢縫隙我也清楚看到下方不遠處朋友的身影,而且他剛剛就是從我當下停腳的位置移動過去的,但此刻全無痕跡,無論我手怎麼撥、腳怎麼踩,都越不過這短短一段距離,最後竟心慌不爭氣地流淚了……
這樣的情節其實是自己十多年前的一段小小遭遇,現實在兩人踉踉蹌蹌穿過草叢下山後迅速落幕,但潛意識(很沒有創意地)在生命陷於困頓惶惑時,一再召喚它來到夢境……
一直在想:我想說些什麼?或者更正確地說是:我能說些什麼?
從八月十一日午前接到媒體一通語意含混不明的電話起,與其說是刻意保持緘默,不如說我對林大哥的離去──他於宜蘭南澳山區告別這個世界──陷入一種近乎「失語」的狀態。當剎時幾乎所有媒體都高度關注林大哥十年來在這片山林的踏查,以及他與此地泰雅Klesan的深厚情誼,而林大哥以其在南澳山區探索經歷寫下的書《找路》,也受到出版以來前所未有的矚目與傳佈時,我一方面想林大哥會樂意的,他寫這本書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Klesan與他們傳統世居之地能更被守護、尊重與欣賞;一方面,身為編輯之一,我卻無法不感到遺憾(還有種種也許至今仍說不分明的感受),心裡的某一角落會不停冒出質問自己的聲音:為什麼沒有讓這樣一本書在更早時候就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儘管,如果林大哥不是客氣,我也沒有誤解,書從設計、編製到最後完成的樣貌,他都是喜歡的;儘管,書出版後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會不經意聽到身邊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表示喜歡這本書,默默地,像潛流似地,林大哥有了許多因書而結緣的知音……
以經濟學者及金融界專業經理人為人所熟知的林大哥,我想,要不是因為《找路》這樣一本與財經全然無關、題材特殊的書,自己與他應該會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這作者──編輯的因緣際會,我很珍惜,但很難侈言因此對林大哥有多深的了解。回想起幾次討論書稿,無論是下班後一身筆挺西裝,或是休假時一派輕鬆便裝,林大哥總是一貫的溫文謙和認真又帶著幽默,偶有公務電話冒出真的是天文數字的數字(以千萬或億為單位),才稍稍提醒了我們在財經專業領域他肩負著怎樣運籌帷幄的重任。不過,只要談到山、談到Klesan的友人、談到泰雅傳統文化,他真誠的神情自然散發出一種隱隱的熱力與光彩,沒有激越誇張的言詞,卻深深感染、打動著我們,一如他舉重若輕的平實文字,輕易地就把我們帶進那「夾雜著傳奇色彩、魔幻寫實、人情溫暖與歷史厚度的真實故事」(引自張小虹〈文字的山林〉)。
而起初,南澳於我,真的只是地圖上一個陌生的地名。關於七十多年前泰雅十七歲少女沙韻失足落水的悲劇,從一樁地方上的小事件演變成無限上綱的愛國傳奇,再到一夕之間被刻意抹除遺忘的戲劇性轉折,我也是一無所知的。甚至,對於許多人來說耳熟能詳,或者多少有些印象的〈月光小夜曲〉,年紀已經老大不小的我,(很抱歉地)還是盡乎空白,於是更不可能曉得它的前世是一首日文歌曲〈沙韻之鐘〉。我知道,這真讓人傻眼!但林大哥是位非常稱職的「嚮導」,在他流暢的書寫引領下,我帶著唯一的行囊──想像力「上路」了,透過白紙黑字圖像照片翻越崇山峻嶺,與沙韻相遇,神遊林大哥幾度親身探索、又努力一站一站刻寫下來的被廢棄的古道,幸會了那重塑、改造了林大哥生命的山水人物。
但最初為什麼開始?那「無心插柳的尋找」,在「幫沙韻走回家」後為什麼還無止盡地持續投入著?說到根底,林大哥似乎總不欲用理性的分析來闡明這一切,而源於「無言的衝動」的內在強烈召喚,讓他「不只是經過」,讓長年行山的他一再踏入同一片山林,並且懷抱虔敬愈走愈自在,愈走愈深入,那深入既是地理空間的勘查爬梭、時間軸線的回溯探究,也是人我交流的相互滋養,更是心靈原鄉的不斷延展……也許正因林大哥並非生來就是Klesan,但他在話語中,還有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泰雅耆老及傳統狩獵文化的孺慕景仰,為我對尊重異族群文化的抽象認知,填進了最真實動人的血肉。對泰雅文化有深切認同的他,當然也了解原住民在台灣主流社會居於相對弱勢的不利地位,不過他所想的,顯然不是臣服於主流價值的「西瓜偎大邊」;林大哥已完成的,以及還來不及實現的,想必都是和南澳當地族人一起攜手編織的……另類的出口──那是另一重夢想未竟的深深遺憾。
《找路》於二○一○年年初出版後,林大哥正逢金控公司業務最繁忙吃重的時候,而我們也開始追趕該年度的出版計劃,彼此要聯絡碰頭有時還真不容易安排(有的約定就在時間蹉跎中再也沒有機會履行了)。可是,我記得林大哥打給我的其中兩通電話。一次是書出了一段時日後,他很欣喜地提到南澳當地有愈來愈多自發性的尋根行動,似乎冥冥之中因緣慢慢俱足,除了原就在拍攝的電影《不一樣的月光》外,另有一部紀錄片《哈卡巴里斯》也開始進行。一次是大約今年春天的時候吧,他說他把兩個小朋友都帶上老武塔國小的遺址,一向謙沖和氣的口吻中,有種為人父掩不住的興奮與驕傲……那時的我渾然不知,這會是我和林大哥最後一次的對話……
在林大哥這一段以「沙韻之路」為起點的夢幻寫實追尋中,有幸沾上一點點邊,是我們深深以此為榮的。林大哥把《找路》一書獻給早一步離去的泰雅老獵人Dokas san時,寫道:「那條路上,我都在欣賞您的背影,那麼順暢的節奏,把披荊斬棘都化成流暢的舞姿。」而我再一次翻讀《找路》,再一次循著林大哥探索過的步徑,不止重新喚起當日初讀老獵人認真砍路的感動,也在不免模糊的視線中,再見林大哥有時略帶一抹靦腆的溫暖笑容……(文/遠流出版社主編張詩薇 2011.8.22)
目錄
「沙韻之路」地圖 6
推薦序一升起的故事瓦歷斯.諾幹 8
推薦序二文字的山林張小虹 11
自序 14
1.行前會議 21
沙韻之路 22
月光的遺址──沙韻之鐘 28
不被重視的重要歷史 36
被錯過的事件現場 44
2.踏上旅途 53
莎韻橋下 54
栴檀──苦楝樹下的起點 58
Gon-gulu 65
老武塔──南澳群的邊疆前哨 74
種白菜的獵寮 85
老工寮最後一夜 96
Wuli-giagu 103
山蘇的王國,流興的初遇 112
「沙韻之鐘」唯一的殘骸 124
懸空的古道 130
哈卡巴里斯,誰堆的石頭? 139
布蕭丸溫泉 154
莫很,夢中豪宅 161
紫色的河與好漢坡 168
Dolas獵寮與好漢坡的路 174
Klesan泰雅胸前的尖刀 183
猴子的溪 190
老獵人與Binan獵寮 198
重返南澳 207
一種台北 215
3.行後聚會 225
火邊的故事 226
獵人vs動物 234
獵與被獵 246
山中恩泰雅緣 251
路有什麼道理? 260
4.也許是這樣的結局──我的沙韻故事 269
泰雅「媽媽」 270
跋 280
懷念彩虹橋彼端的Dokas san 286
推薦序一升起的故事瓦歷斯.諾幹 8
推薦序二文字的山林張小虹 11
自序 14
1.行前會議 21
沙韻之路 22
月光的遺址──沙韻之鐘 28
不被重視的重要歷史 36
被錯過的事件現場 44
2.踏上旅途 53
莎韻橋下 54
栴檀──苦楝樹下的起點 58
Gon-gulu 65
老武塔──南澳群的邊疆前哨 74
種白菜的獵寮 85
老工寮最後一夜 96
Wuli-giagu 103
山蘇的王國,流興的初遇 112
「沙韻之鐘」唯一的殘骸 124
懸空的古道 130
哈卡巴里斯,誰堆的石頭? 139
布蕭丸溫泉 154
莫很,夢中豪宅 161
紫色的河與好漢坡 168
Dolas獵寮與好漢坡的路 174
Klesan泰雅胸前的尖刀 183
猴子的溪 190
老獵人與Binan獵寮 198
重返南澳 207
一種台北 215
3.行後聚會 225
火邊的故事 226
獵人vs動物 234
獵與被獵 246
山中恩泰雅緣 251
路有什麼道理? 260
4.也許是這樣的結局──我的沙韻故事 269
泰雅「媽媽」 270
跋 280
懷念彩虹橋彼端的Dokas san 286
序/導讀
名家推薦一
文字的山林◎張小虹(文化評論家,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大學時認識的克孝,瀟灑遊走在登山社、現代詩社與台青社。他當台大校刊副總編輯時,我們是剛入台青社的小嘍囉,總還記得在活動中心二樓天井迴廊的一端,遠遠望見穿著登山衣登山鞋的克孝,永遠像是剛從山裡回來的陽光男孩。
再見克孝時,他已是叱吒金融界的經理人,穿西裝打領帶,運籌帷幄。只有每次聽他講起山裡的故事時,年少時記憶中那個寫詩的攀岩爬山的克孝又回來了。克孝是個精彩的「說山人」,總把山裡的故事搬演得神靈活現,幽默風趣之餘還不忘調侃與促狹,讓我每回聽每回豔羨,每回讚嘆歡喜。
而這回「說山人」的口述本領,終於變成栩栩如生的文字書寫,《找路》一書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也能生動感受克孝這七年來在宜蘭南澳山區的生命經歷與變化,那夾雜著傳奇色彩、魔幻寫實、人情溫暖與歷史厚度的真實故事。為了尋覓七十年前失足落水的十七歲泰雅族少女沙韻,他帶著古地圖與GPS走進山區,歷盡千辛萬苦,走出了「沙韻之路」的泰雅古道,也走出了他生命裡的柳暗花明。原本只是一個突發奇想的浪漫衝動,卻徹底改變了他與山、他與人的關係,從一個外來的登山客,轉變為一個可以感受泰雅祖靈庇護的「山的子民」,結婚成家,生女生子,和一群原住民朋友成為生死與共的莫逆之交。「人的一生無法完成所有的夢想,甚至無法完成任何的夢想。所以我把已完成的這段歷程,回溯算成我的夢想之一,覺得自己終於做了一件以後不會後悔沒做的事」。我們眼中傾注生命能量完成的偉大夢想,克孝卻用了最平實謙遜的文字,替自己定位。
他在書中說爬山找路都需要技巧,「找古道的人就需要一些盜墓者的技巧與靈感,從植物和植被的變化、合理的路徑原則、可能的舊廢棄物以及細膩的地面觀察來判斷古道位置」。那作為文字作者的克孝,他的敘事結構和修辭技巧又如何呢?《找路》以行前會議開場,將閱讀的過程轉化為「旅程」,他以他最熟悉的嚮導身分,循循善誘我們跟著他進入山中探險。他穿梭古今,流暢爬梳清史、日本殖民史、原住民部落史、人類學研究。他穿插藏閃,在史實與傳奇中靈活跳接,有如電影感強烈的蒙太奇。他引經據典,從嚴肅的日本帝國主義到浪漫的鄭愁予詩句,還不時巧妙鑲嵌自己早年的詩作。他聰明幽默,善於製造懸疑氛圍與自嘲情境,感性深處卻又有散文詩般的動人表達。而更重要的是,他讓「登山」與「找路」成為可以加以細緻區分的差異,如果前者強調征服與成就,那後者則是謙卑與感恩,在荒煙蔓草中學步,領受大自然的規律,改變生命的對待。
大概大多數人會將《找路》這本書當成「古道踏查」、「自然文學」或「山岳書寫」的範例,但我卻私心揣想這終究也是一本愛的羅曼史。《找路》在表面的敘事結構上以「追尋」為主題,失落的古道、失落的部落、失落的歷史與地理記憶,但這「追尋」主題的核心,卻終究是十七歲失足落水的泰雅族少女沙韻,讓沙韻成為整本《找路》詩意與哲理的「繆思」,喚醒詩人的慾望,在大地山林之中來回穿梭奔走,無盡溫柔,一心只想為她走出她未能走出的那段「回家的路」。而沙韻之為「繆思」,又同時召喚著詩人年輕時在司馬庫斯古道相遇的另外兩名泰雅族少女,後雖重返故地卻佳人已杳,徒留悵惘。而《找路》最動人的部分,卻是在飄渺虛幻、作為慾望投射的「繆司」之外,還有一個活生生的女子Yen,陪著詩人餐風露宿、無怨無悔。書裡直接提到她的部分不多,但她卻與沙韻一樣無所不在,緘默中有一種為愛相隨的認定與交付。她的出現改寫了傳統詩人──繆司的配置關係,讓《找路》作為一本當代愛的羅曼史,有了死生契闊、執子之手的動人深度。(當然這時我的耳邊馬上響起本書作者的讀者反應,妳們念文學的人總是愛把問題搞得這麼複雜。)
月光下的古道,無人的獵寮,奔流的溪水,《找路》不是把山林文字化,而是讓文字流變成山林,我們看到聽到嗅聞到的,不只是白紙黑字圖像照片,更是時間永恆的流動與自然無情的變化,無有定貌,亦未有終始。
名家推薦二
升起的故事◎瓦歷斯.諾幹(作家,文史工作者)
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在哪裡呢?
我們圍著篝火,山安靜起來,樹叢打開耳朵,泥土溼潤妥貼,火光就要撐開神祕的時光甬道,這時老人安坐上位,一些語言的精靈流洩了出來,然後,我們準備好了,把馳騁在山林的疲累的心,調整為放鬆的河流,我們「準備好聽故事」,於是,故事最迷人的地方,緩緩啟動,故事,升起來了。
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自白著,自己是部落裡最不懂得說故事的那種人──沒有文學素養的人──至少,我的父親就比我「文學」的多了。
小時候就聽過父親說起蜂蜜的故事。
父親在很小的年紀就已經是孤兒,孤兒的父親曾經久住叔叔家,但總是偷溜回到夏坦森林的竹造老家。他說,有這麼一天,在一棵大樹底下睡覺,細瘦的手不知不覺伸進樹根旁的石縫,手指頭漸漸溼黏香甜,原來是手掌挖進了難得的糖蜂窩寶藏,這種藏身在石縫深處的糖蜂蜜汁最是可口膩人,於是另一隻手也伸進縫隙裡,也是在不知不覺間全身沾滿了蜜汁,最後掏空縫隙裡的蜂蜜,父親說,那真是甜蜜的下午,甜蜜到自己再度昏昏欲睡,身子骨一吋吋輕飄飄飛升了起來,其實是一群蜜蜂將父親抬進更為隱密的石洞裡,因為早先的蜜汁都已經爬在父親的身上了。等到落日將盡,父親醒來,離開石洞,揮走了沾在身上的蜜蜂,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從此以後,父親不再害怕任何蜜蜂的叮螫,就連裝著毒牙的虎頭蜂叮上幾口,肌膚平滑如水,根本不會起腫。我甚至曾經看過父親將一窩高掛果樹的蜂巢咬碎吞入肚子,向我們這些孩子以示勇敢之威。有意思的是,父親掀開褲管,對著大腿上似乎是某種硬物撞擊成凹的痕跡說,八二三炮戰(一九五八年),有一顆對岸匪砲彈的碎屑擊入大腿,頓時血流如注,父親說,當時一點感覺都沒有,就像虎頭蜂咬一口似地,因為這是他與蜜蜂之間的故事,所以根本就沒有痛楚之感。父親問我相不相信?我毫不遲疑地相信著。因為,「故事」讓每個歷史的畫面生猛鮮活、無所不能。
應該是在一九九一年,初識克孝。當時,《獵人文化》雜誌慘澹經營著,創刊號是以宜蘭澳花部落為主題,報導著澳花部落的變遷。日後雜誌依賴知名或不知名的友人一千、五百的捐款支撐著,克孝也在捐款者的行列裡。有一天,克孝登門來到豐原租屋處,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年輕漢人,說是來處理公司財務,並且稍微透露年輕時在司馬庫斯獲得老獵人搭救情事。二○○四年,我依稀記得克孝向我訂了幾箱日本甜柿,最近一次的見面,也是在二○○四年秋天的台北紫藤廬。幾年後的一天,新聞竟出現克孝以台新金發言人發表談話,在山村的一角,我只能是目瞪著螢幕上那個謎樣的男人而口呆著。二○○九年十一月,接到《找路》的初稿。將近二十年,我與克孝的交情,就像在都市叢林裡被大樓遮掩得時隱時現的獵徑,直到老獵人「把路開到他覺得對得起祖靈才會走下一步」,這條祖靈監視的獵徑正是這樣一本書,一本獻給老獵人Dokas san的故事之書,一本接連著漢人與原住民的荒野山徑。
初讀《找路》,你以為這是一本城市人接近荒野部落的朝聖之旅,以為是人文登山客追索遺落在叢山峻嶺之間的歷史遺緒,太多自以為是的想像恰恰遮蔽了想像的風景。《找路》找尋的,其實並非是神祕而險惡的山野,爬梳的並非是時光掩蔽的聊齋志怪。《找路》的本質是,褪盡財經風暴的克孝傳述泰雅老人說故事的老靈魂。
好了,你可以開始佈置你的心情,燃起山野中的篝火或是鋼筋鞏固下的日光燈,聆聽風聲或者是CD唱盤跌宕音符的聲息,然後手指捻起第一頁,心情調整為大南澳溪的流水,開始溯河,接著,故事會帶領你「在山上遇見奇怪的影子」,這就是全書故事祕密的所在。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喜歡聽故事的祕密──故事讓我們有所依歸,故事讓我們逐漸堅強──因為故事,我們的心靈才能從在任何一個時空,握手。
文字的山林◎張小虹(文化評論家,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大學時認識的克孝,瀟灑遊走在登山社、現代詩社與台青社。他當台大校刊副總編輯時,我們是剛入台青社的小嘍囉,總還記得在活動中心二樓天井迴廊的一端,遠遠望見穿著登山衣登山鞋的克孝,永遠像是剛從山裡回來的陽光男孩。
再見克孝時,他已是叱吒金融界的經理人,穿西裝打領帶,運籌帷幄。只有每次聽他講起山裡的故事時,年少時記憶中那個寫詩的攀岩爬山的克孝又回來了。克孝是個精彩的「說山人」,總把山裡的故事搬演得神靈活現,幽默風趣之餘還不忘調侃與促狹,讓我每回聽每回豔羨,每回讚嘆歡喜。
而這回「說山人」的口述本領,終於變成栩栩如生的文字書寫,《找路》一書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也能生動感受克孝這七年來在宜蘭南澳山區的生命經歷與變化,那夾雜著傳奇色彩、魔幻寫實、人情溫暖與歷史厚度的真實故事。為了尋覓七十年前失足落水的十七歲泰雅族少女沙韻,他帶著古地圖與GPS走進山區,歷盡千辛萬苦,走出了「沙韻之路」的泰雅古道,也走出了他生命裡的柳暗花明。原本只是一個突發奇想的浪漫衝動,卻徹底改變了他與山、他與人的關係,從一個外來的登山客,轉變為一個可以感受泰雅祖靈庇護的「山的子民」,結婚成家,生女生子,和一群原住民朋友成為生死與共的莫逆之交。「人的一生無法完成所有的夢想,甚至無法完成任何的夢想。所以我把已完成的這段歷程,回溯算成我的夢想之一,覺得自己終於做了一件以後不會後悔沒做的事」。我們眼中傾注生命能量完成的偉大夢想,克孝卻用了最平實謙遜的文字,替自己定位。
他在書中說爬山找路都需要技巧,「找古道的人就需要一些盜墓者的技巧與靈感,從植物和植被的變化、合理的路徑原則、可能的舊廢棄物以及細膩的地面觀察來判斷古道位置」。那作為文字作者的克孝,他的敘事結構和修辭技巧又如何呢?《找路》以行前會議開場,將閱讀的過程轉化為「旅程」,他以他最熟悉的嚮導身分,循循善誘我們跟著他進入山中探險。他穿梭古今,流暢爬梳清史、日本殖民史、原住民部落史、人類學研究。他穿插藏閃,在史實與傳奇中靈活跳接,有如電影感強烈的蒙太奇。他引經據典,從嚴肅的日本帝國主義到浪漫的鄭愁予詩句,還不時巧妙鑲嵌自己早年的詩作。他聰明幽默,善於製造懸疑氛圍與自嘲情境,感性深處卻又有散文詩般的動人表達。而更重要的是,他讓「登山」與「找路」成為可以加以細緻區分的差異,如果前者強調征服與成就,那後者則是謙卑與感恩,在荒煙蔓草中學步,領受大自然的規律,改變生命的對待。
大概大多數人會將《找路》這本書當成「古道踏查」、「自然文學」或「山岳書寫」的範例,但我卻私心揣想這終究也是一本愛的羅曼史。《找路》在表面的敘事結構上以「追尋」為主題,失落的古道、失落的部落、失落的歷史與地理記憶,但這「追尋」主題的核心,卻終究是十七歲失足落水的泰雅族少女沙韻,讓沙韻成為整本《找路》詩意與哲理的「繆思」,喚醒詩人的慾望,在大地山林之中來回穿梭奔走,無盡溫柔,一心只想為她走出她未能走出的那段「回家的路」。而沙韻之為「繆思」,又同時召喚著詩人年輕時在司馬庫斯古道相遇的另外兩名泰雅族少女,後雖重返故地卻佳人已杳,徒留悵惘。而《找路》最動人的部分,卻是在飄渺虛幻、作為慾望投射的「繆司」之外,還有一個活生生的女子Yen,陪著詩人餐風露宿、無怨無悔。書裡直接提到她的部分不多,但她卻與沙韻一樣無所不在,緘默中有一種為愛相隨的認定與交付。她的出現改寫了傳統詩人──繆司的配置關係,讓《找路》作為一本當代愛的羅曼史,有了死生契闊、執子之手的動人深度。(當然這時我的耳邊馬上響起本書作者的讀者反應,妳們念文學的人總是愛把問題搞得這麼複雜。)
月光下的古道,無人的獵寮,奔流的溪水,《找路》不是把山林文字化,而是讓文字流變成山林,我們看到聽到嗅聞到的,不只是白紙黑字圖像照片,更是時間永恆的流動與自然無情的變化,無有定貌,亦未有終始。
名家推薦二
升起的故事◎瓦歷斯.諾幹(作家,文史工作者)
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在哪裡呢?
我們圍著篝火,山安靜起來,樹叢打開耳朵,泥土溼潤妥貼,火光就要撐開神祕的時光甬道,這時老人安坐上位,一些語言的精靈流洩了出來,然後,我們準備好了,把馳騁在山林的疲累的心,調整為放鬆的河流,我們「準備好聽故事」,於是,故事最迷人的地方,緩緩啟動,故事,升起來了。
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自白著,自己是部落裡最不懂得說故事的那種人──沒有文學素養的人──至少,我的父親就比我「文學」的多了。
小時候就聽過父親說起蜂蜜的故事。
父親在很小的年紀就已經是孤兒,孤兒的父親曾經久住叔叔家,但總是偷溜回到夏坦森林的竹造老家。他說,有這麼一天,在一棵大樹底下睡覺,細瘦的手不知不覺伸進樹根旁的石縫,手指頭漸漸溼黏香甜,原來是手掌挖進了難得的糖蜂窩寶藏,這種藏身在石縫深處的糖蜂蜜汁最是可口膩人,於是另一隻手也伸進縫隙裡,也是在不知不覺間全身沾滿了蜜汁,最後掏空縫隙裡的蜂蜜,父親說,那真是甜蜜的下午,甜蜜到自己再度昏昏欲睡,身子骨一吋吋輕飄飄飛升了起來,其實是一群蜜蜂將父親抬進更為隱密的石洞裡,因為早先的蜜汁都已經爬在父親的身上了。等到落日將盡,父親醒來,離開石洞,揮走了沾在身上的蜜蜂,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從此以後,父親不再害怕任何蜜蜂的叮螫,就連裝著毒牙的虎頭蜂叮上幾口,肌膚平滑如水,根本不會起腫。我甚至曾經看過父親將一窩高掛果樹的蜂巢咬碎吞入肚子,向我們這些孩子以示勇敢之威。有意思的是,父親掀開褲管,對著大腿上似乎是某種硬物撞擊成凹的痕跡說,八二三炮戰(一九五八年),有一顆對岸匪砲彈的碎屑擊入大腿,頓時血流如注,父親說,當時一點感覺都沒有,就像虎頭蜂咬一口似地,因為這是他與蜜蜂之間的故事,所以根本就沒有痛楚之感。父親問我相不相信?我毫不遲疑地相信著。因為,「故事」讓每個歷史的畫面生猛鮮活、無所不能。
應該是在一九九一年,初識克孝。當時,《獵人文化》雜誌慘澹經營著,創刊號是以宜蘭澳花部落為主題,報導著澳花部落的變遷。日後雜誌依賴知名或不知名的友人一千、五百的捐款支撐著,克孝也在捐款者的行列裡。有一天,克孝登門來到豐原租屋處,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年輕漢人,說是來處理公司財務,並且稍微透露年輕時在司馬庫斯獲得老獵人搭救情事。二○○四年,我依稀記得克孝向我訂了幾箱日本甜柿,最近一次的見面,也是在二○○四年秋天的台北紫藤廬。幾年後的一天,新聞竟出現克孝以台新金發言人發表談話,在山村的一角,我只能是目瞪著螢幕上那個謎樣的男人而口呆著。二○○九年十一月,接到《找路》的初稿。將近二十年,我與克孝的交情,就像在都市叢林裡被大樓遮掩得時隱時現的獵徑,直到老獵人「把路開到他覺得對得起祖靈才會走下一步」,這條祖靈監視的獵徑正是這樣一本書,一本獻給老獵人Dokas san的故事之書,一本接連著漢人與原住民的荒野山徑。
初讀《找路》,你以為這是一本城市人接近荒野部落的朝聖之旅,以為是人文登山客追索遺落在叢山峻嶺之間的歷史遺緒,太多自以為是的想像恰恰遮蔽了想像的風景。《找路》找尋的,其實並非是神祕而險惡的山野,爬梳的並非是時光掩蔽的聊齋志怪。《找路》的本質是,褪盡財經風暴的克孝傳述泰雅老人說故事的老靈魂。
好了,你可以開始佈置你的心情,燃起山野中的篝火或是鋼筋鞏固下的日光燈,聆聽風聲或者是CD唱盤跌宕音符的聲息,然後手指捻起第一頁,心情調整為大南澳溪的流水,開始溯河,接著,故事會帶領你「在山上遇見奇怪的影子」,這就是全書故事祕密的所在。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喜歡聽故事的祕密──故事讓我們有所依歸,故事讓我們逐漸堅強──因為故事,我們的心靈才能從在任何一個時空,握手。
試閱
Gon-gulu
如果那天沒有走錯路,我會不會錯過這一切?
我們或許會找到捷徑
那條省去三次輪迴的捷徑 ──1984
第一次面試
2003年舊曆過年前,我和Yen第一次揹上背包,帶著兩天糧食與帳篷走進山裡。目標:老武塔,或者看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我們計畫開車到栴檀,停車,下到溪谷,搭營過夜;次日清晨就沿著上次問到,也已經小探了一段的溪邊小徑走向老武塔。沒想到半夜車入產業道路不久,就被一棵倒木做的路障擋住去路。心中不安地撤回莎韻橋下的營地:坍方了嗎?在山上就是擔心山崩。不過還沒進去就被擋住,總比已經進去,出來時才被擋住好多了。
次日天亮回來,才看清楚是路面在鋪水泥,喜憂參半。我們把車停在路邊,揹起背包,多走了幾公里的路進去。來到栴檀,拿著GPS及一份兩萬五千分之一的地圖,正式展開我的沙韻之路的田野踏查。雖然晚了不少時間才從登山口出發,但一進去後,由於事前讀了太多紀錄與資料,把地圖都背得滾瓜爛熟,走起來竟有Deja vu(似曾相識)的感覺。山路從河床攀上山腰接上古道,清晰的古道顯示這一段還經常被利用。我們越過舊吊橋依舊傾懸在半空中的楠溪,走過一個標示著19數字的老石碑(以後才知道這是日本時代的里程碑,整條路似乎只剩下這一個了),跨過合流溪,一路順暢地沿著長滿山海棠與蕨類的古道走進來。
到這裡,一切都像是電影的replay(重複播映),和我的幻想一樣流暢與悠揚。
直到一個叉路口,左邊一條山徑斜向山腰,直行的古道則突然野草叢生,路跡很明顯沒有左上的山徑清楚。前方古道坍塌了嗎?這應是一條高繞的銜接道路,這是山上常見的現象,我的直覺判斷。沒有猶豫的我爬上往左的山徑,路很快帶我上稜線。站在稜線上,我赫然看到另一面是一幅山高水深的動畫攤在我眼前。每一座山都又高又陡又尖,而穿插其間的是一條幼年期嘩嘩喧嚷,切割很深的S形山谷溪流。嚴厲的山,不友善的水。看到這種景象已令人敬畏幾分,何況地圖告訴我,有朝一日走完沙韻之路後,就是要從那邊回來。看到這個險峻的畫面,剛才的輕鬆感剎那消失,甚至所見到的山區還不是此行的目標,心中卻已有一絲絲寒意。這第一次的照會,我給她的印象應該不會太好,I am not ready yet。
真的小溪
沿著稜線我們繼續走,我越走越喘,路越爬越高,終於高到我開始起懷疑:也高繞太遠了吧!看日薄西山,午後的風開始帶來晚霧,我決定撤回古道,迅速下山。
回到古道叉路,時間已晚,我必須立刻找一個水源搭營。地圖建議我還是續走剛才一度放棄的古道,幾百公尺後可以遇見一條小溪。這條地圖沒有標示名稱的小溪,兩年後我才曉得泰雅人叫它Gon-gulu,意思是,好巧,小溪。
沿著較不明顯,但其實猶在盡責的古道,果然我們下到小溪邊。不期然的,小溪邊還搭了一個迷你獵寮,一些做陷阱的獵具堆在角落。我們迅速在獵寮邊搭好帳篷,趁天未全黑前打理好一切,包括晚餐。晚餐後,我攤開地圖研究,看看這次的錯誤及早上的耽擱使我必須修正多少計畫。小溪躲滿了斯文豪氏赤蛙,那是一種住在水邊的中型蛙,最早由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蒐集記錄,遂以其名命名之。斯文豪氏赤蛙的叫聲和山下那種嘓嘓的蛙聲完全不同,聽起來「啾」的一聲好像是鳥叫。我就在啾啾蛙鳴的圍繞下,推算行程,等待黑夜。
坐在小溪邊,我毫不知道一個重要的時刻正在接近。
兩個人
「你們不是兩個人嗎?還有一個呢?」
突然一聲長嘯,在小溪溪谷回盪。我一抬頭,兩個獵人由古道走下溪谷,其中一位若無其事地問我這個問題。「你怎麼知道我們有兩個人?」「看你們的腳印就知道了。」
我怎麼會問獵人這種笨問題!
很快他們就用砍好的柴升起煮飯的火,並如所有山裡的原住民一樣邀我們一起用餐。餐前他們依慣例灑一些米酒在地上,念念有詞的祈求祖靈護佑。這一餐有個意外,雖然我們已經吃過晚餐了,但我還是要強調我們吃到久已未曾吃過的好米飯,何況是在這種深山中。比較起不久前我們用瓦斯爐煮出來的粥(在這裡先向Yen道歉,但她也知道我講的是千真萬確),他們用木柴生的火竟可以將飯煮到令已吃飽的人還讚不絕口,讓我對這兩個看來似乎粗枝大葉的獵人有種不太吻合的印象。
餐後,一個年紀較大,微微發福,不多話的獵人開始整理獵具與武器,偶爾回答一些我的問題;一位就笑臉盈盈地和我們天南地北聊天。有開心的話題,也有遺憾的故事;例如身邊這個小獵寮的主人,年紀已不小而且生病了,可能無法再上山打獵了。到這裡為止和我以前登山的經歷有些雷同,總有一些愉快且獲益良多的偶遇,一則使我對原住民充滿敬佩,一則留下一些難忘的夜晚。只是離開以後,僅剩回憶且日漸消逝。但這次不同,很大的不同。
話題,精確地說是我的問題,當然會引向流興社、日本路、老金洋、比亞毫及哈卡巴里斯等等老部落的現狀及路況。在他們口中,這些就是老家,是後院,也是獵場。想到今天下午看到的駭人畫面,我更覺得必須向他們問更多的問題才能安心。獵人不看地圖,也不需地圖,但我必須從他們口中的印象描述翻譯成對我可靠的路線說明,標記在我的地圖上。終於,我覺得一晚不夠,我向那位笑臉盈盈的獵人要了山下的電話,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可以請教他。他一口答應,但問題是我們都忘了立刻做。等到我回到帳篷,他們帶上頭燈上老武塔出獵,我還沒想起沒有要到電話。
他們倆就這樣消失在夜裡。我則回到帳篷,伴著主人不再回來的小獵寮,度過這一環繞著斯文豪氏赤蛙蛙鳴的小溪之夜。
寫在石頭上的號碼
次日清晨,我們爬上老武塔,途中經過昨夜有人遺留的火堆。古道在進入部落前被一個幾年前的大山崩切斷了,所以費一番功夫才找到殘留著龐大駁坎的老部落。不過我更精密的目標是老武塔警駐在所和蕃童教育所遺址,然在叢林中但見堆石處處,蔓草叢生,一時也不知何處是目標。還未親臨現場時確實沒想到遺址已是如此地被森林掩蓋與湮滅,沒有熟路的人指引,想找一個自己沒看過也沒來過的特定遺址,有點像大海撈針。我穿梭看了幾塊雖然長滿蕨類,但規模仍可揣摩是較大的平坦地,遂自欺欺人的說服自己總有一塊是校園,應可以算找到了,乃匆匆回頭下山。
老武塔是這個山區第一個大部落,我不會這樣三言兩語就離開這裡的,但Gon-gulu是這一篇的主角,讓我趕快回去一下,我有一些預感。
回到Gon-gulu營地,果然在昨晚營地邊一塊大石頭上,有人用夜裡留下的木炭寫了一個電話號碼,笑臉盈盈的一排數字。
這個號碼雖然沒有立刻用上,但終究產生巨大的作用;我的田野踏查,從此走入一個我從未想到的結果。感覺我像是向偉大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Jane Goodall)伸出好奇之手的那隻小猩猩,不知道自己正在改寫自己的小歷史,以及人與猩猩的大關係。我在這一帶的勘查從此完全變了:由單純問路,到和一群年輕泰雅讀資料、看地圖、有機會一起上山探勘,到我們想把所有老部落在叢林中全定位出來(後來他們真的做到了),把僅存的耆老記憶留在地圖上;到最後,我甚至覺得我像在尋根,想到老泰雅在山上的遺跡正受風吹雨打、正遭到山豬鑽鑿、正被樹根伸入撥開,心中就不捨與著急。
我和泰雅友人們在山上圍著篝火喝米酒,在山下則暢飲冰啤酒,有時在南澳,有時在台北。我跟著去打獵,聽他們吹牛比較誰厲害;也跟著他們捕魚,並眼睜睜看到漁獲消失在眾人不解的扼腕中。我碰過了親自目睹沙韻落難的人的後代,和念過流興國小的人一起到坐落著「沙韻之鐘」鐘台的流興國小校園,也和百年前泰雅英雄Wilan Taiya(威蘭‧太亞)的曾孫,坐在家中暢快地對飲。我到了以前看地圖會跳過去,覺得沒登山意義的地方。我以前想像的不可輕易入侵之神祕又危險的地帶,現在變成最熟悉的山區。
我和山的關係被他們改善了,望著深霧繚繞的崇山峻嶺,我不會再興起恐懼與神祕的敬畏,而是感受祖靈的召喚。甚至,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在山上看到登山隊會覺得像看到外人;在南澳南溪看到露營者,也覺得他們不懂這裡,不願意接觸這裡,只是在利用這裡。但真的泰雅比我大方,他們還是歡迎這些只是利用這裡的人,否則,我怎麼有機會踏上那第一步?
每當我回想這一切一切的發展,我就會想起在Gon-gulu遇見兩個獵人的第一晚,也是唯一的一晚,因為那天我們走錯了路。
如果那天沒有走錯路,我會不會錯過這一切?
我們或許會找到捷徑
那條省去三次輪迴的捷徑 ──1984
第一次面試
2003年舊曆過年前,我和Yen第一次揹上背包,帶著兩天糧食與帳篷走進山裡。目標:老武塔,或者看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我們計畫開車到栴檀,停車,下到溪谷,搭營過夜;次日清晨就沿著上次問到,也已經小探了一段的溪邊小徑走向老武塔。沒想到半夜車入產業道路不久,就被一棵倒木做的路障擋住去路。心中不安地撤回莎韻橋下的營地:坍方了嗎?在山上就是擔心山崩。不過還沒進去就被擋住,總比已經進去,出來時才被擋住好多了。
次日天亮回來,才看清楚是路面在鋪水泥,喜憂參半。我們把車停在路邊,揹起背包,多走了幾公里的路進去。來到栴檀,拿著GPS及一份兩萬五千分之一的地圖,正式展開我的沙韻之路的田野踏查。雖然晚了不少時間才從登山口出發,但一進去後,由於事前讀了太多紀錄與資料,把地圖都背得滾瓜爛熟,走起來竟有Deja vu(似曾相識)的感覺。山路從河床攀上山腰接上古道,清晰的古道顯示這一段還經常被利用。我們越過舊吊橋依舊傾懸在半空中的楠溪,走過一個標示著19數字的老石碑(以後才知道這是日本時代的里程碑,整條路似乎只剩下這一個了),跨過合流溪,一路順暢地沿著長滿山海棠與蕨類的古道走進來。
到這裡,一切都像是電影的replay(重複播映),和我的幻想一樣流暢與悠揚。
直到一個叉路口,左邊一條山徑斜向山腰,直行的古道則突然野草叢生,路跡很明顯沒有左上的山徑清楚。前方古道坍塌了嗎?這應是一條高繞的銜接道路,這是山上常見的現象,我的直覺判斷。沒有猶豫的我爬上往左的山徑,路很快帶我上稜線。站在稜線上,我赫然看到另一面是一幅山高水深的動畫攤在我眼前。每一座山都又高又陡又尖,而穿插其間的是一條幼年期嘩嘩喧嚷,切割很深的S形山谷溪流。嚴厲的山,不友善的水。看到這種景象已令人敬畏幾分,何況地圖告訴我,有朝一日走完沙韻之路後,就是要從那邊回來。看到這個險峻的畫面,剛才的輕鬆感剎那消失,甚至所見到的山區還不是此行的目標,心中卻已有一絲絲寒意。這第一次的照會,我給她的印象應該不會太好,I am not ready yet。
真的小溪
沿著稜線我們繼續走,我越走越喘,路越爬越高,終於高到我開始起懷疑:也高繞太遠了吧!看日薄西山,午後的風開始帶來晚霧,我決定撤回古道,迅速下山。
回到古道叉路,時間已晚,我必須立刻找一個水源搭營。地圖建議我還是續走剛才一度放棄的古道,幾百公尺後可以遇見一條小溪。這條地圖沒有標示名稱的小溪,兩年後我才曉得泰雅人叫它Gon-gulu,意思是,好巧,小溪。
沿著較不明顯,但其實猶在盡責的古道,果然我們下到小溪邊。不期然的,小溪邊還搭了一個迷你獵寮,一些做陷阱的獵具堆在角落。我們迅速在獵寮邊搭好帳篷,趁天未全黑前打理好一切,包括晚餐。晚餐後,我攤開地圖研究,看看這次的錯誤及早上的耽擱使我必須修正多少計畫。小溪躲滿了斯文豪氏赤蛙,那是一種住在水邊的中型蛙,最早由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蒐集記錄,遂以其名命名之。斯文豪氏赤蛙的叫聲和山下那種嘓嘓的蛙聲完全不同,聽起來「啾」的一聲好像是鳥叫。我就在啾啾蛙鳴的圍繞下,推算行程,等待黑夜。
坐在小溪邊,我毫不知道一個重要的時刻正在接近。
兩個人
「你們不是兩個人嗎?還有一個呢?」
突然一聲長嘯,在小溪溪谷回盪。我一抬頭,兩個獵人由古道走下溪谷,其中一位若無其事地問我這個問題。「你怎麼知道我們有兩個人?」「看你們的腳印就知道了。」
我怎麼會問獵人這種笨問題!
很快他們就用砍好的柴升起煮飯的火,並如所有山裡的原住民一樣邀我們一起用餐。餐前他們依慣例灑一些米酒在地上,念念有詞的祈求祖靈護佑。這一餐有個意外,雖然我們已經吃過晚餐了,但我還是要強調我們吃到久已未曾吃過的好米飯,何況是在這種深山中。比較起不久前我們用瓦斯爐煮出來的粥(在這裡先向Yen道歉,但她也知道我講的是千真萬確),他們用木柴生的火竟可以將飯煮到令已吃飽的人還讚不絕口,讓我對這兩個看來似乎粗枝大葉的獵人有種不太吻合的印象。
餐後,一個年紀較大,微微發福,不多話的獵人開始整理獵具與武器,偶爾回答一些我的問題;一位就笑臉盈盈地和我們天南地北聊天。有開心的話題,也有遺憾的故事;例如身邊這個小獵寮的主人,年紀已不小而且生病了,可能無法再上山打獵了。到這裡為止和我以前登山的經歷有些雷同,總有一些愉快且獲益良多的偶遇,一則使我對原住民充滿敬佩,一則留下一些難忘的夜晚。只是離開以後,僅剩回憶且日漸消逝。但這次不同,很大的不同。
話題,精確地說是我的問題,當然會引向流興社、日本路、老金洋、比亞毫及哈卡巴里斯等等老部落的現狀及路況。在他們口中,這些就是老家,是後院,也是獵場。想到今天下午看到的駭人畫面,我更覺得必須向他們問更多的問題才能安心。獵人不看地圖,也不需地圖,但我必須從他們口中的印象描述翻譯成對我可靠的路線說明,標記在我的地圖上。終於,我覺得一晚不夠,我向那位笑臉盈盈的獵人要了山下的電話,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可以請教他。他一口答應,但問題是我們都忘了立刻做。等到我回到帳篷,他們帶上頭燈上老武塔出獵,我還沒想起沒有要到電話。
他們倆就這樣消失在夜裡。我則回到帳篷,伴著主人不再回來的小獵寮,度過這一環繞著斯文豪氏赤蛙蛙鳴的小溪之夜。
寫在石頭上的號碼
次日清晨,我們爬上老武塔,途中經過昨夜有人遺留的火堆。古道在進入部落前被一個幾年前的大山崩切斷了,所以費一番功夫才找到殘留著龐大駁坎的老部落。不過我更精密的目標是老武塔警駐在所和蕃童教育所遺址,然在叢林中但見堆石處處,蔓草叢生,一時也不知何處是目標。還未親臨現場時確實沒想到遺址已是如此地被森林掩蓋與湮滅,沒有熟路的人指引,想找一個自己沒看過也沒來過的特定遺址,有點像大海撈針。我穿梭看了幾塊雖然長滿蕨類,但規模仍可揣摩是較大的平坦地,遂自欺欺人的說服自己總有一塊是校園,應可以算找到了,乃匆匆回頭下山。
老武塔是這個山區第一個大部落,我不會這樣三言兩語就離開這裡的,但Gon-gulu是這一篇的主角,讓我趕快回去一下,我有一些預感。
回到Gon-gulu營地,果然在昨晚營地邊一塊大石頭上,有人用夜裡留下的木炭寫了一個電話號碼,笑臉盈盈的一排數字。
這個號碼雖然沒有立刻用上,但終究產生巨大的作用;我的田野踏查,從此走入一個我從未想到的結果。感覺我像是向偉大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Jane Goodall)伸出好奇之手的那隻小猩猩,不知道自己正在改寫自己的小歷史,以及人與猩猩的大關係。我在這一帶的勘查從此完全變了:由單純問路,到和一群年輕泰雅讀資料、看地圖、有機會一起上山探勘,到我們想把所有老部落在叢林中全定位出來(後來他們真的做到了),把僅存的耆老記憶留在地圖上;到最後,我甚至覺得我像在尋根,想到老泰雅在山上的遺跡正受風吹雨打、正遭到山豬鑽鑿、正被樹根伸入撥開,心中就不捨與著急。
我和泰雅友人們在山上圍著篝火喝米酒,在山下則暢飲冰啤酒,有時在南澳,有時在台北。我跟著去打獵,聽他們吹牛比較誰厲害;也跟著他們捕魚,並眼睜睜看到漁獲消失在眾人不解的扼腕中。我碰過了親自目睹沙韻落難的人的後代,和念過流興國小的人一起到坐落著「沙韻之鐘」鐘台的流興國小校園,也和百年前泰雅英雄Wilan Taiya(威蘭‧太亞)的曾孫,坐在家中暢快地對飲。我到了以前看地圖會跳過去,覺得沒登山意義的地方。我以前想像的不可輕易入侵之神祕又危險的地帶,現在變成最熟悉的山區。
我和山的關係被他們改善了,望著深霧繚繞的崇山峻嶺,我不會再興起恐懼與神祕的敬畏,而是感受祖靈的召喚。甚至,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在山上看到登山隊會覺得像看到外人;在南澳南溪看到露營者,也覺得他們不懂這裡,不願意接觸這裡,只是在利用這裡。但真的泰雅比我大方,他們還是歡迎這些只是利用這裡的人,否則,我怎麼有機會踏上那第一步?
每當我回想這一切一切的發展,我就會想起在Gon-gulu遇見兩個獵人的第一晚,也是唯一的一晚,因為那天我們走錯了路。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