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精選集
內容簡介
席慕蓉三十年的創作歷程,精選不同年代的散文代表作,混合使用鋼筆與畫筆,從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到《寫給幸福》、《寫生者》的自我成長經驗、家族書寫,到《我的家在高原上》、《黃羊.玫瑰.飛魚》、《大雁之歌》、《金色的馬鞍》、《諾恩吉雅》的蒙古家鄉情調,席慕蓉透過散文展現生命的高潮起伏,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
本書特色
★蔣勳專文推薦
★席慕蓉親自挑選創作歷程的精彩代表作
本書特色
★蔣勳專文推薦
★席慕蓉親自挑選創作歷程的精彩代表作
名人推薦
席慕蓉兼備文學創作與美術才藝。我曾看她的畫展,看得入迷;也曾聽她朗誦詩,聽得熱淚湧起。而今我讀她精選的散文,以天地想像、人世感應,掌握精確之外有屬於不可求、包容著美的無盡意。
席慕蓉莊嚴而敏感,矜持而親切。她用有情之眼穿透現象面,構圖佈局,不只是說她自己,不只是寫一時一地一景;帶著歷史意識、壯遊的心,她的筆追根究柢,問身世、問國族、問天命,心搏如日光牽繫著遠方的高原,完成代表她的蒙古史詩。
──陳義芝
席慕蓉莊嚴而敏感,矜持而親切。她用有情之眼穿透現象面,構圖佈局,不只是說她自己,不只是寫一時一地一景;帶著歷史意識、壯遊的心,她的筆追根究柢,問身世、問國族、問天命,心搏如日光牽繫著遠方的高原,完成代表她的蒙古史詩。
──陳義芝
目錄
編輯前言.推薦席慕蓉∕陳義芝
寫給穆倫.席連勃──序《席慕蓉精選集》∕蔣 勳
席慕蓉散文觀
輯一 前 塵
我的記憶 031
貓 緣 037
成長的痕跡 043
蓮座上的佛 052
那串葡萄 057
生日卡片 060
星期天的早上 063
飄 蓬 068
黃粱夢裡 074
時 光 082
嚴 父 091
貝 殼 093
孤獨的樹 095
畫幅之外的 098
街 景 103
回 音 112
軀 殼 115
睡 蓮 117
昨 日 120
花之音 122
輯二 昨 夜
蝶 翅 127
透明的哀傷 129
泰姬瑪哈 131
汗諾日美麗之湖 133
蘇武的神話 143
今夕何夕 153
風裡的哈達 161
松漠之國 173
源 181
──寫給哈斯
故 居 190
此 身 193
嘎仙洞 199
丹僧叔叔 209
──一個喀爾瑪克蒙古人的一生
盛 宴 232
母 語 235
無 題 238
夏日草原 241
河流的荒謬劇 244
夏天的夜晚 248 異鄉的河流 251
輯三 此 刻
記憶廣場 279
真實的人生 285
有一首詩 297
重返灣仔 303
七月十日 312
七月十四日 321
十月二十三日 331
關於揮霍 333
對照集 340
走 馬 347
曼德拉山岩畫 353
瑪麗亞.索 359
──與一位使鹿鄂溫克女獵人的相遇
席慕蓉散文寫作年表 379
席慕蓉散文重要評論索引 381
寫給穆倫.席連勃──序《席慕蓉精選集》∕蔣 勳
席慕蓉散文觀
輯一 前 塵
我的記憶 031
貓 緣 037
成長的痕跡 043
蓮座上的佛 052
那串葡萄 057
生日卡片 060
星期天的早上 063
飄 蓬 068
黃粱夢裡 074
時 光 082
嚴 父 091
貝 殼 093
孤獨的樹 095
畫幅之外的 098
街 景 103
回 音 112
軀 殼 115
睡 蓮 117
昨 日 120
花之音 122
輯二 昨 夜
蝶 翅 127
透明的哀傷 129
泰姬瑪哈 131
汗諾日美麗之湖 133
蘇武的神話 143
今夕何夕 153
風裡的哈達 161
松漠之國 173
源 181
──寫給哈斯
故 居 190
此 身 193
嘎仙洞 199
丹僧叔叔 209
──一個喀爾瑪克蒙古人的一生
盛 宴 232
母 語 235
無 題 238
夏日草原 241
河流的荒謬劇 244
夏天的夜晚 248 異鄉的河流 251
輯三 此 刻
記憶廣場 279
真實的人生 285
有一首詩 297
重返灣仔 303
七月十日 312
七月十四日 321
十月二十三日 331
關於揮霍 333
對照集 340
走 馬 347
曼德拉山岩畫 353
瑪麗亞.索 359
──與一位使鹿鄂溫克女獵人的相遇
席慕蓉散文寫作年表 379
席慕蓉散文重要評論索引 381
序/導讀
寫給穆倫.席連勃
蔣勳
重看了席慕蓉一九八二年以後,一直到最近的散文精選。看到一個頗熟悉的朋友,在長達三十年間,持續認真創作,看到她寫作的主題意識與文字力量都在轉變。而那轉變,同時,也幾乎讓我看到了台灣戰後散文書寫風格變化的一個共同的縮影。
席慕蓉第一本散文集是《成長的痕跡》,作者對自己那一時間的文學書寫,定了一個很切題的名字。席慕蓉寫作的初衷,正是大部分來自於自己的成長經驗。她在《成長的痕跡》這本集子中很真實也很具體地述說自己成長中的點滴,圍繞著父親、母親、丈夫、孩子、學生,席慕蓉架構起八零年代台灣散文書寫的一種特殊體例。
讀到第一篇〈我的記憶〉,我就停下來想了很久。
席慕蓉年長我應該不超過四歲,但是她在〈我的記憶〉裡講到在戰爭中的「逃難」經驗,我愣了一下,那「逃難」是具體的,有畫面的,有細節的。我忽然想起來,我ㄧ出生就跟著父母逃難,但是,我的「逃難」沒有畫面,沒有我自己的「記憶」,而是經由父母轉述的情節。
席慕蓉在〈我的記憶〉裡這麼清晰地描述──
我想,我是逃過難的。我想,我知道什麼叫逃難。在黑夜裡來到嘈雜混亂的碼頭,母親給每個孩子都穿上太多的衣服,衣服裡面寫著孩子的名字。再給每個人手上都套一個金戒指。
我在這裡沒有看到戰爭的直接書寫,但是看到了戰爭前「逃難」時一家人為離散落難做的準備。
台灣戰後散文書寫一直持續著這個主題,是「戰爭移民」離亂到南方以後,安定一陣子,隔著一點安全距離對「逃難」的記憶。
席慕蓉寫〈我的記憶〉是在八零年代,那個時候,每天早晨,孩子跟父母道別,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沒有哪一個父母需要把孩子的名字寫在衣服裡面。
席慕蓉野心不大的散文書寫,並不想寫戰爭,甚至也不是寫「逃難」,而是在幸福的年代輕輕提醒──我們是幸福的。
我初識席慕蓉是在七零年代的後期,台灣還沒有解嚴,我剛從法國回來,在雄獅美術做編輯,也在大學兼幾門課。席慕蓉比我早兩年從歐洲回國,結了婚,在大學專任教職,有兩個孩子,家庭穩定而幸福。
多年後重讀那一時期席慕蓉的作品感觸很深,〈我的記憶〉裡寫到「母親」被人嘲笑,因為逃難的時候,還帶著「有花邊的長窗簾」。別人嘲笑「母親」──「把那幾塊沒用的窗簾帶著跑」。
「誰說沒用呢?」席慕蓉反問著──「在流浪的日子結束以後,母親把窗簾拿出來,洗好,又掛在離家萬里的窗戶上。在月夜裡,隨風吹過時,母親就常常一個人坐在窗前,看那被微風輕輕拂起的花邊。」
席慕蓉對「安定」「幸福」「美」的堅持或固執,一直傳遞在她最初的寫作裡。或許,因為一次戰爭中幾乎離散的恐懼還存在於潛意識中,使書寫者不斷強調著生活裡看來平凡卻意義深長的溫暖與安定,特別是家庭與親人之間的安定感。
席慕蓉持續寫作畫畫,然而她的文學與藝術創作,不曾干擾攪亂她幸福安定的婚姻與家庭生活。
不是很多創作者能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也不是很多創作者在現實生活的安定與藝術之間能夠做到兼顧兩全。
席慕蓉處理創作時的感性自由,與在處理現實生活時的理性態度,有令人羨慕的均衡。尤其做為她的朋友,除了感覺到她在創作領域任由情感肆無忌憚地馳騁奔瀉之外,卻也捏一把冷汗,常常慶幸那馳騁奔瀉可以適當地在現實生活裡不逾越規矩。
喜愛席慕蓉散文和詩的書寫的讀者,應該讀得出她在文字間流露的兼具感性與理性的聰敏智慧。
在精選集收錄自《有一首歌》的散文裡席慕蓉這樣分析自己──
到底哪一個我才是真正的我呢?
是那個快快樂樂地做著妻子,做著母親的婦人嗎?
是那個在暮色裡,手抱著一束百合,會無端地淚落如雨的婦人嗎?
是那個謹謹慎慎地做著學生,做著老師的女子呢?
還是那一個獨自騎著單車,在迂迴的山路上,微笑地追著月光走的女子呢?
席慕蓉一連串地自我詢問,似乎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事實上,她的「謹謹慎慎」,似乎
是為了守護一整個世代在戰爭離亂後難得的安定幸福吧,而那「謹謹慎慎」對生活安定的期盼也一點不違反她內心底層對自由、奔馳、狂放熱烈夢想的追求。
多年前,有一次席慕蓉開車帶我和心岱夜晚從高雄縣橫越南橫到台東,車子在曲折山路裡飛馳,轉彎處毫不減速,幽暗裡看到星空、原野、大海,聞到風裡吹來樹木濃郁的香,一樣還要大叫大嚷,驚嘆連連,也一樣毫不減速。
我坐在駕駛座旁,側面看著席慕蓉,好像看著一個好朋友背叛著平日的「謹謹慎慎」的那個自己,背叛著那個安定幸福的「妻子」與「母親」的腳色。我好像看到席慕蓉畫了一張結構工整技法嚴謹的油畫──(她正規美術學院出身的科班技巧,總使我又羨慕又忌妒,她創作上的認真,也一直使我又尊敬又害怕)但是,她忽然不滿意了,把一張可能受眾人讚美的畫作突然都塗抹去了,狂亂不羈地大筆觸揮灑下,隱隱約約還透露著細緻委婉的底蘊心事。我想像她坐在畫前,又想哭又想笑,拿自己沒辦法。
我喜歡那時候的席慕蓉,又哭又笑,害怕失去安定幸福,又知道自己自由了,像她在南橫山路上的狂飆,像她在大地蒼宇間全心的驚嘆呼叫,看到一個在安定幸福時刻不容易看到的席慕蓉,看到一個或許在更長久基因裡就一直在傳承的游牧種族的記憶,奔放,自由,豪邁,遼闊,激情──我忽然看著車速毫不減緩的席慕蓉說:「妳真的是蒙古人唉──」
席慕蓉前期的散文書寫裡提到的「蒙古」並不多,〈飄蓬〉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一篇。讀者隱約感覺到席慕蓉應該有另一個名字──穆倫.席連勃。我有一次央求席慕蓉用蒙古語發音給我聽。「慕蓉」聽起來像一條在千里草原上緩緩流著的寬闊「大河」。我很高興我的朋友有一個叫「大河」的名字,她,當然是不應該永遠是「謹謹慎慎」的。
這一本散文精選,分為三輯,第一輯結束在《寫給幸福》、《寫生者》。已經到了接近九零年代前後,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是在一九八八年。公教人員的解嚴是一九八九年八月一日,席慕蓉在這一年八月底前就到了蒙古高原。
九零年代以後,台灣解嚴了,一般人容易看到初初解嚴後社會被放大的失序、混亂、吵雜,甚至因此懷念起戒嚴時代的「謹慎」「安定」。
但是,從文學書寫來看,九零以後的議題顯然多起來了,議題多,絕不是「失序」,絕不是「吵雜」,而是一種「自由」的開始。
九零年代,台灣的創作者和讀者,一起開始經驗從剛剛由「威權」控制的「秩序」裡解放出來的「自由」,享受那種忍不住的「自由」的快樂與狂喜。
「自由」的初期總是要有一點放肆任性的,每一個人都爭相發言,用來掙脫綑綁太久的束縛感,用來表達自己,用來讓別人聆聽自己、理解自己。
收在這本集子裡「輯二」的作品,都是席慕蓉創作於九零年代解嚴以後的散文。席慕蓉書寫自己家族歷史,尋找自己血緣基因的作品多起來了。從書名來看──《我的家在高原上》、《江山有待》、《黃羊.玫瑰.飛魚》、《大雁之歌》、《金色的馬鞍》、《諾恩吉雅》,那深藏在席慕蓉血液裡的蒙古基因顯露了出來。她一次一次去蒙古,她不斷向朋友講述蒙古,她書寫蒙古,要朋友跟她一起去蒙古,一九九一年十六名朋友跟她去烏蘭巴托參加了蒙古國的國慶。
或許我們很少細想,台灣解嚴以前,是不會有「蒙古國」的,我們也不可能去參加「蒙古國」的「國慶」。
文學書寫裡的個人和她所屬的社會一起經歷著思想心靈上的「解嚴」。在那個時期,席慕蓉一說起蒙古就要哭,像許多人一樣激動,迫不亟待,要講述自己,講述別人不知道的自己。
有一次跟席慕蓉去苗栗一家作客,主人熱情,當時積極推動台灣獨立,他熱情好客,親自下廚做菜,拿出好酒,酒喝多了,私下偷偷問我:「席慕蓉為什麼老說蒙古?」
我笑了笑,看著這個從早到晚「愛台灣」掛在口邊的朋友說:「你老兄不是也老是說台灣嗎?」喝多了酒,這「老兄」忽然眼眶一紅,就哭了起來。
我喜歡台灣的九零年代,我珍惜台灣九零年代的文學書寫,我珍惜每一個人一次天真又激動的自我講述。每一個人都開始講自己,因此,每一個人也才有機會學習聆聽他人。台灣九零年代的散文書寫記錄著解嚴以後的真實歷史。
收在精選集「輯二」中的幾篇作品相對於「輯一」,篇幅都比較長。很顯然,席慕蓉的散文書寫,到了九零年代之後,由於對歷史時間縱深與地理空間的開展,她前期來自於個人成長單純生活經驗的感觸,必須擴大,可以容納更具思想性與資料性的論述,她在「輯一」裡比較純粹個人感性的散文文體風格,也一變而加入了時代深沉感喟的論辯。
對於熟悉席慕蓉前期文體唯美風格的讀者,未嘗不也是一種新的挑戰。創作者,讀者,都在與整個時代對話,一起見證九零年代台灣解嚴以後的新文學書寫的變化。
〈今夕何夕〉、〈風裡的哈達〉都是席慕蓉第一次回蒙古尋根之後的心事書寫。那是一九八九年,解嚴後的第一年,許多人踏上四十年不能談論、假裝不存在,無從論述的土地,許多人開始回去,親自站在那土地上,重新思考「故鄉」的意義。台灣的散文書寫擺脫了假想「鄉愁」的夢魘回憶。
〈今夕何夕〉只是在找一個「家」,一個父親口中的「家」,父親不願意再回去看一眼的「家」,席慕蓉回去了,到了「家」的現場,然而「家」已經是一片廢墟。
就是
蔣勳
重看了席慕蓉一九八二年以後,一直到最近的散文精選。看到一個頗熟悉的朋友,在長達三十年間,持續認真創作,看到她寫作的主題意識與文字力量都在轉變。而那轉變,同時,也幾乎讓我看到了台灣戰後散文書寫風格變化的一個共同的縮影。
席慕蓉第一本散文集是《成長的痕跡》,作者對自己那一時間的文學書寫,定了一個很切題的名字。席慕蓉寫作的初衷,正是大部分來自於自己的成長經驗。她在《成長的痕跡》這本集子中很真實也很具體地述說自己成長中的點滴,圍繞著父親、母親、丈夫、孩子、學生,席慕蓉架構起八零年代台灣散文書寫的一種特殊體例。
讀到第一篇〈我的記憶〉,我就停下來想了很久。
席慕蓉年長我應該不超過四歲,但是她在〈我的記憶〉裡講到在戰爭中的「逃難」經驗,我愣了一下,那「逃難」是具體的,有畫面的,有細節的。我忽然想起來,我ㄧ出生就跟著父母逃難,但是,我的「逃難」沒有畫面,沒有我自己的「記憶」,而是經由父母轉述的情節。
席慕蓉在〈我的記憶〉裡這麼清晰地描述──
我想,我是逃過難的。我想,我知道什麼叫逃難。在黑夜裡來到嘈雜混亂的碼頭,母親給每個孩子都穿上太多的衣服,衣服裡面寫著孩子的名字。再給每個人手上都套一個金戒指。
我在這裡沒有看到戰爭的直接書寫,但是看到了戰爭前「逃難」時一家人為離散落難做的準備。
台灣戰後散文書寫一直持續著這個主題,是「戰爭移民」離亂到南方以後,安定一陣子,隔著一點安全距離對「逃難」的記憶。
席慕蓉寫〈我的記憶〉是在八零年代,那個時候,每天早晨,孩子跟父母道別,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沒有哪一個父母需要把孩子的名字寫在衣服裡面。
席慕蓉野心不大的散文書寫,並不想寫戰爭,甚至也不是寫「逃難」,而是在幸福的年代輕輕提醒──我們是幸福的。
我初識席慕蓉是在七零年代的後期,台灣還沒有解嚴,我剛從法國回來,在雄獅美術做編輯,也在大學兼幾門課。席慕蓉比我早兩年從歐洲回國,結了婚,在大學專任教職,有兩個孩子,家庭穩定而幸福。
多年後重讀那一時期席慕蓉的作品感觸很深,〈我的記憶〉裡寫到「母親」被人嘲笑,因為逃難的時候,還帶著「有花邊的長窗簾」。別人嘲笑「母親」──「把那幾塊沒用的窗簾帶著跑」。
「誰說沒用呢?」席慕蓉反問著──「在流浪的日子結束以後,母親把窗簾拿出來,洗好,又掛在離家萬里的窗戶上。在月夜裡,隨風吹過時,母親就常常一個人坐在窗前,看那被微風輕輕拂起的花邊。」
席慕蓉對「安定」「幸福」「美」的堅持或固執,一直傳遞在她最初的寫作裡。或許,因為一次戰爭中幾乎離散的恐懼還存在於潛意識中,使書寫者不斷強調著生活裡看來平凡卻意義深長的溫暖與安定,特別是家庭與親人之間的安定感。
席慕蓉持續寫作畫畫,然而她的文學與藝術創作,不曾干擾攪亂她幸福安定的婚姻與家庭生活。
不是很多創作者能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也不是很多創作者在現實生活的安定與藝術之間能夠做到兼顧兩全。
席慕蓉處理創作時的感性自由,與在處理現實生活時的理性態度,有令人羨慕的均衡。尤其做為她的朋友,除了感覺到她在創作領域任由情感肆無忌憚地馳騁奔瀉之外,卻也捏一把冷汗,常常慶幸那馳騁奔瀉可以適當地在現實生活裡不逾越規矩。
喜愛席慕蓉散文和詩的書寫的讀者,應該讀得出她在文字間流露的兼具感性與理性的聰敏智慧。
在精選集收錄自《有一首歌》的散文裡席慕蓉這樣分析自己──
到底哪一個我才是真正的我呢?
是那個快快樂樂地做著妻子,做著母親的婦人嗎?
是那個在暮色裡,手抱著一束百合,會無端地淚落如雨的婦人嗎?
是那個謹謹慎慎地做著學生,做著老師的女子呢?
還是那一個獨自騎著單車,在迂迴的山路上,微笑地追著月光走的女子呢?
席慕蓉一連串地自我詢問,似乎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事實上,她的「謹謹慎慎」,似乎
是為了守護一整個世代在戰爭離亂後難得的安定幸福吧,而那「謹謹慎慎」對生活安定的期盼也一點不違反她內心底層對自由、奔馳、狂放熱烈夢想的追求。
多年前,有一次席慕蓉開車帶我和心岱夜晚從高雄縣橫越南橫到台東,車子在曲折山路裡飛馳,轉彎處毫不減速,幽暗裡看到星空、原野、大海,聞到風裡吹來樹木濃郁的香,一樣還要大叫大嚷,驚嘆連連,也一樣毫不減速。
我坐在駕駛座旁,側面看著席慕蓉,好像看著一個好朋友背叛著平日的「謹謹慎慎」的那個自己,背叛著那個安定幸福的「妻子」與「母親」的腳色。我好像看到席慕蓉畫了一張結構工整技法嚴謹的油畫──(她正規美術學院出身的科班技巧,總使我又羨慕又忌妒,她創作上的認真,也一直使我又尊敬又害怕)但是,她忽然不滿意了,把一張可能受眾人讚美的畫作突然都塗抹去了,狂亂不羈地大筆觸揮灑下,隱隱約約還透露著細緻委婉的底蘊心事。我想像她坐在畫前,又想哭又想笑,拿自己沒辦法。
我喜歡那時候的席慕蓉,又哭又笑,害怕失去安定幸福,又知道自己自由了,像她在南橫山路上的狂飆,像她在大地蒼宇間全心的驚嘆呼叫,看到一個在安定幸福時刻不容易看到的席慕蓉,看到一個或許在更長久基因裡就一直在傳承的游牧種族的記憶,奔放,自由,豪邁,遼闊,激情──我忽然看著車速毫不減緩的席慕蓉說:「妳真的是蒙古人唉──」
席慕蓉前期的散文書寫裡提到的「蒙古」並不多,〈飄蓬〉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一篇。讀者隱約感覺到席慕蓉應該有另一個名字──穆倫.席連勃。我有一次央求席慕蓉用蒙古語發音給我聽。「慕蓉」聽起來像一條在千里草原上緩緩流著的寬闊「大河」。我很高興我的朋友有一個叫「大河」的名字,她,當然是不應該永遠是「謹謹慎慎」的。
這一本散文精選,分為三輯,第一輯結束在《寫給幸福》、《寫生者》。已經到了接近九零年代前後,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是在一九八八年。公教人員的解嚴是一九八九年八月一日,席慕蓉在這一年八月底前就到了蒙古高原。
九零年代以後,台灣解嚴了,一般人容易看到初初解嚴後社會被放大的失序、混亂、吵雜,甚至因此懷念起戒嚴時代的「謹慎」「安定」。
但是,從文學書寫來看,九零以後的議題顯然多起來了,議題多,絕不是「失序」,絕不是「吵雜」,而是一種「自由」的開始。
九零年代,台灣的創作者和讀者,一起開始經驗從剛剛由「威權」控制的「秩序」裡解放出來的「自由」,享受那種忍不住的「自由」的快樂與狂喜。
「自由」的初期總是要有一點放肆任性的,每一個人都爭相發言,用來掙脫綑綁太久的束縛感,用來表達自己,用來讓別人聆聽自己、理解自己。
收在這本集子裡「輯二」的作品,都是席慕蓉創作於九零年代解嚴以後的散文。席慕蓉書寫自己家族歷史,尋找自己血緣基因的作品多起來了。從書名來看──《我的家在高原上》、《江山有待》、《黃羊.玫瑰.飛魚》、《大雁之歌》、《金色的馬鞍》、《諾恩吉雅》,那深藏在席慕蓉血液裡的蒙古基因顯露了出來。她一次一次去蒙古,她不斷向朋友講述蒙古,她書寫蒙古,要朋友跟她一起去蒙古,一九九一年十六名朋友跟她去烏蘭巴托參加了蒙古國的國慶。
或許我們很少細想,台灣解嚴以前,是不會有「蒙古國」的,我們也不可能去參加「蒙古國」的「國慶」。
文學書寫裡的個人和她所屬的社會一起經歷著思想心靈上的「解嚴」。在那個時期,席慕蓉一說起蒙古就要哭,像許多人一樣激動,迫不亟待,要講述自己,講述別人不知道的自己。
有一次跟席慕蓉去苗栗一家作客,主人熱情,當時積極推動台灣獨立,他熱情好客,親自下廚做菜,拿出好酒,酒喝多了,私下偷偷問我:「席慕蓉為什麼老說蒙古?」
我笑了笑,看著這個從早到晚「愛台灣」掛在口邊的朋友說:「你老兄不是也老是說台灣嗎?」喝多了酒,這「老兄」忽然眼眶一紅,就哭了起來。
我喜歡台灣的九零年代,我珍惜台灣九零年代的文學書寫,我珍惜每一個人一次天真又激動的自我講述。每一個人都開始講自己,因此,每一個人也才有機會學習聆聽他人。台灣九零年代的散文書寫記錄著解嚴以後的真實歷史。
收在精選集「輯二」中的幾篇作品相對於「輯一」,篇幅都比較長。很顯然,席慕蓉的散文書寫,到了九零年代之後,由於對歷史時間縱深與地理空間的開展,她前期來自於個人成長單純生活經驗的感觸,必須擴大,可以容納更具思想性與資料性的論述,她在「輯一」裡比較純粹個人感性的散文文體風格,也一變而加入了時代深沉感喟的論辯。
對於熟悉席慕蓉前期文體唯美風格的讀者,未嘗不也是一種新的挑戰。創作者,讀者,都在與整個時代對話,一起見證九零年代台灣解嚴以後的新文學書寫的變化。
〈今夕何夕〉、〈風裡的哈達〉都是席慕蓉第一次回蒙古尋根之後的心事書寫。那是一九八九年,解嚴後的第一年,許多人踏上四十年不能談論、假裝不存在,無從論述的土地,許多人開始回去,親自站在那土地上,重新思考「故鄉」的意義。台灣的散文書寫擺脫了假想「鄉愁」的夢魘回憶。
〈今夕何夕〉只是在找一個「家」,一個父親口中的「家」,父親不願意再回去看一眼的「家」,席慕蓉回去了,到了「家」的現場,然而「家」已經是一片廢墟。
就是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執筆的欲望
9折
特價441元
加入購物車
英雄時代
9折
特價360元
加入購物車
胡馬依北風
9折
特價333元
加入購物車
當夏夜芳馥:席慕蓉畫作精選集
9折
特價495元
加入購物車
我給記憶命名
9折
特價360元
加入購物車
除你之外
9折
特價315元
加入購物車
寫給海日汗的 21 封信
9折
特價342元
加入購物車
金色的馬鞍
9折
特價306元
加入購物車
回顧所來徑
9折
特價252元
加入購物車
給我一個島
9折
特價288元
加入購物車
晨讀10分鐘:青春無敵早點詩—中學生新詩選
9折
特價252元
貨到通知
大師說故事:蝸牛先生的名言
9折
特價234元
加入購物車
以詩之名
9折
特價315元
加入購物車
席慕蓉精選集
9折
特價342元
停售
寧靜的巨大
9折
特價261元
加入購物車
2006/席慕蓉(足本)
9折
特價405元
停售
2006/席慕蓉(7月-12月)
9折
特價288元
加入購物車
邊緣光影
9折
特價243元
加入購物車
迷途詩冊(32開)
9折
特價198元
加入購物車
時光九篇
9折
特價234元
加入購物車
我摺疊著我的愛
9折
特價216元
加入購物車
百年遊記II山.水.樓.園
9折
特價261元
貨到通知
席慕蓉.世紀詩選
9折
特價162元
加入購物車
無怨的青春
9折
特價189元
加入購物車
七里香
9折
特價189元
加入購物車
評論十家(第二集)
9折
特價162元
加入購物車
寫生者
9折
特價162元
加入購物車
江山有待
9折
特價198元
加入購物車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