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三定律:駭客偵探的練習題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2022完美犯罪讀這本!」木獎得主自信力作,集本格謎團、社會議題、高端科技於一身的短篇小說集。
媲美《駭客任務》的腦力衝擊,《Deepfake 深度偽造》的科技焦慮,堪比《佈局》的多重反轉!
智能家居、區塊鏈、元宇宙等高端科技,與犯罪小說的巧妙結合,不僅符合島田莊司提倡的二十一世紀新本格推理,也是寫給科技發展史的真摯情書。
人工智慧無限進化的世界,
你,準備好了嗎?
——他要捉住命運的鑰匙,就算是禁忌的潘朵拉盒子,也會毫不猶疑地開啟。
密室殺人 × 死前留言 × 無頭屍體
本格謎團 × 社會議題 × 高端科技
駭客摩爾收到暗網委託,憐憫委託人的慘況,不惜潛入科技公司SH集團,偵查網路犯罪案件。無限進化的智能家居,顛覆認知的虛擬貨幣,未來面貌的元宇宙,前所未有的犯罪手法,無法直視的殘酷人性,案件與互聯網三大定律: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吉爾德定律息息相關,駭客偵探能否看穿三件案件背後的隱藏真相?
智能家居與摩爾定律
集結通訊、傳感器、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的電腦系統,和住家設備完美結合的智能家居,看似無堅不摧,命案的發生,是單純的系統錯誤嗎?
虛擬貨幣與梅特卡夫定律
混沌複雜的人性至惡,駭客試圖破解冷錢包密碼,竟然發現與虛擬貨幣創始人——中本聰有關,世紀之謎的真相近在眉睫,深不可測的惡意卻將他吞沒……
元宇宙與吉爾德定律
小說評論家無故去世,本格推理作家、社會派推理作家、硬漢推理作家緊急出動,哪位偵探將先到達終點?!
我們能否貫徹「不作惡」的原則,成為維護網路安危,與黑帽對立的白帽駭客……
未來的犯罪,似乎符合摩爾定律的軌跡,然而未來還遙遠嗎?
【跨界聯名推薦】
提子墨(知名作家、釜山影展亞洲內容市場展台灣代表)
林慎(人文思想家、劍橋大學犯罪學博士)
孫德俊(馬來西亞數碼達人)
喬齊安(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理事、推理評論家)
楓雨(醫師作家、野草計畫最佳故事創意首獎、Book from Taiwan亞洲專刊、釜山影展亞洲內容市場展台灣代表)
閱讀探戈(台灣犯罪作家企劃長、7th林佛兒獎首獎)
仁狼血黑(作家)
媲美《駭客任務》的腦力衝擊,《Deepfake 深度偽造》的科技焦慮,堪比《佈局》的多重反轉!
智能家居、區塊鏈、元宇宙等高端科技,與犯罪小說的巧妙結合,不僅符合島田莊司提倡的二十一世紀新本格推理,也是寫給科技發展史的真摯情書。
人工智慧無限進化的世界,
你,準備好了嗎?
——他要捉住命運的鑰匙,就算是禁忌的潘朵拉盒子,也會毫不猶疑地開啟。
密室殺人 × 死前留言 × 無頭屍體
本格謎團 × 社會議題 × 高端科技
駭客摩爾收到暗網委託,憐憫委託人的慘況,不惜潛入科技公司SH集團,偵查網路犯罪案件。無限進化的智能家居,顛覆認知的虛擬貨幣,未來面貌的元宇宙,前所未有的犯罪手法,無法直視的殘酷人性,案件與互聯網三大定律: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吉爾德定律息息相關,駭客偵探能否看穿三件案件背後的隱藏真相?
智能家居與摩爾定律
集結通訊、傳感器、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的電腦系統,和住家設備完美結合的智能家居,看似無堅不摧,命案的發生,是單純的系統錯誤嗎?
虛擬貨幣與梅特卡夫定律
混沌複雜的人性至惡,駭客試圖破解冷錢包密碼,竟然發現與虛擬貨幣創始人——中本聰有關,世紀之謎的真相近在眉睫,深不可測的惡意卻將他吞沒……
元宇宙與吉爾德定律
小說評論家無故去世,本格推理作家、社會派推理作家、硬漢推理作家緊急出動,哪位偵探將先到達終點?!
我們能否貫徹「不作惡」的原則,成為維護網路安危,與黑帽對立的白帽駭客……
未來的犯罪,似乎符合摩爾定律的軌跡,然而未來還遙遠嗎?
【跨界聯名推薦】
提子墨(知名作家、釜山影展亞洲內容市場展台灣代表)
林慎(人文思想家、劍橋大學犯罪學博士)
孫德俊(馬來西亞數碼達人)
喬齊安(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理事、推理評論家)
楓雨(醫師作家、野草計畫最佳故事創意首獎、Book from Taiwan亞洲專刊、釜山影展亞洲內容市場展台灣代表)
閱讀探戈(台灣犯罪作家企劃長、7th林佛兒獎首獎)
仁狼血黑(作家)
目錄
駭客的貪念
智能家居與摩爾定律
駭客的嗔念
虛擬貨幣與梅特卡夫定律
駭客的癡念
元宇宙與吉爾德定律
駭客的告白
後記
駭客的選擇
智能家居與摩爾定律
駭客的嗔念
虛擬貨幣與梅特卡夫定律
駭客的癡念
元宇宙與吉爾德定律
駭客的告白
後記
駭客的選擇
序/導讀
推薦序〈死亡與密室〉
這年代太習慣以「燒腦」的刻意橋段來吸引讀者和觀眾,多於認真地經營角色和劇情主旨,使人失望居多。
牛小流本業藥劑師,曾著有《藥師偵探事件簿》和愛情小說,坦白說都不是我的領域。沒有甚麼評鑑資格,自然沒有甚麼期待或衝動。沒想到讀到後段,作者帶領讀者漸入佳境,一層層意想不到的情節叫讀者欲罷不能之餘,連結到驚豔的「評論之死」,如金庸人物雙手左右互搏,夫子自道「暢銷排行榜都是不好看排行榜」,顯然不是為了噱頭而寫,努力營造的巧思對推理愛好者固然精彩,更蘊含社會關懷與文學價值。
有寫過美學文藝和影論的人,容易感同身受。自從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理論濫用成風,瞬間有能無能者皆被賦權,任何東西都留待解讀,結果是虛無的道德和價值相對主義;阿多諾則認為現代文藝成為制度,除了傳統的作者和觀讀者,藝術館和商人,評論家亦是「藝術」的生產者。對初心不減的作家,評論人的隻字片語,直叫作家們又愛又恨,膽戰心驚,似乎大家都忘了:
作者既死,評人又憑何倖免?
畢竟,評論也無非作品,甚至──相對於創造本身──是最無用的作品。作者看清,評論雜口成風,不見得會馬上消退,註定是名副其實的無頭公案。到後來,向來立論而少評論的我以思想的角度來欣賞這本書,發現前段的虛浮原來是刻意,如偉大小說家錢鍾書說的魔術飛刀,以為消失其實從沒脫手。牛小流徹底地丟棄了本業我執,避免淪為半自我宣傳套路、全自我感覺良好的專業精英轉行寫書作品,從立論最難的基礎定律入手,推廣推理中至為重要的「思考」(亦因此如他援引,帕斯卡說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亦回應重大時弊。作者將尼采、奇點這些概念融入故事,即使不重,愛好者亦不會失望。此外,書中還出現推理主流社會派、硬漢派、本格派還有敘述性詭計,中間穿插大量推理名著、流行文化作品、一字多義和計中計,目不暇給。
在元宇宙、加密幣等時興糖衣下,角色們猶如宿命般在一宗宗密室詭計中相遇,使人想起經典電影《非常突然》。唯二吹毛求疵的地方,在於題材所限,讀者可能會期待角色較有機的人物發展和更豐滿的個性(後記中發現原來是不同時期所寫的短篇結合而成,因此可以解釋末段為了完整故事而思考出的完滿度)。而且角色名字為主題服務,出現不少略為彆扭出戲的洋名,直到「評論」開始,便併發出在地新趣味。這固然也是可理解的,畢竟作品要兼顧華語不同語境的市場,但要突破西方思想壟斷,尋求今天創作的藍海,大可發展出自身的獨有色彩和力量。讀者會很期待作者在華語或亞洲豐富的現代思想資源上的發揮,例如台灣《思想》出版、中日的前沿魯迅研究,甚或《鑑藝論I》回應莊周夢蝶的「偽真品」概念等等,或者有天作者鑽研出一套專屬定律。另外,事不過三的確是人思考的奇怪慣性(參考BBC重製的《Sherlock》),也是配合主題之故,而西方思想又隱含了耶教三一的潛意識。西方理論精神在大戰、殖民直到AI時代,能否全然用於華語語境,也是大哉問。可是正如《Matrix》中布希亞的概念,早在莊子年代已有觸及,人願在地,總能成路。
犯罪學學院老前輩贈詞:堅持、堅持、堅持。誠願作者人如其名,涓滴成流,滴水穿石,給華語小說帶來更多有思想內涵的優質讀物──此時我想起魯迅的鐵屋論,不就是一個華人現代最早、最重要、最有待破解的密室嗎?
——林慎(人文思想家、劍橋大學犯罪學博士)
【導讀】
三大定律的新世界中,與時俱進的完美殺機——牛小流《科技三定律》導讀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有三個定律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摩爾定律(Moore’s law)、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和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這些定律不僅塑造出現代人生活的雛形,也預示了人類社會未來脈絡的更多可能性。然而,許多生於其中的使用者,卻對自己存在於這三大定律的世界毫不知情。
《科技三定律》這一部令許多推薦人眼睛一亮的小說,是牛小流擺脫了過往充滿異國風情,或大馬藥劑師查案的創作軌跡,一頭栽入不同於他的本質學能和生活經驗的科普題材,企圖營造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犯罪世界觀。作者將那些牽制著人類生活的定律所延伸出的智能家居、虛擬貨幣和元宇宙等科技概念,純熟地融入這部小說中不同的事件與命案中,繪製出了一幅令人驚嘆的現代啟示圖景。
對一位本業並非科技產業或程式設計的作者而言,我相信牛小流肯定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鑽研書中那些定律背後的理論、應用與歷史。而為了虛構的劇情去蒐集真實的參考資料或進行田野調查,也是作者們在創作小說時最令人振奮的時期。因為在研讀那些可能用得上的文本資料時,腦中三不五時會迸現出靈感的花火。尤其是需要為劇情設計出一些精巧的機關、障眼的詭計,或者應用物理化學的反應,設計出虛構的完美犯罪命案時,那也是創作偵推犯罪小說時,最令作者們癡迷神往的創作過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高登.摩爾(Gordon Earle Moore)於一九六五年提出,它預測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隔兩年左右就會升級翻新,性能也會隨之提升。這個定律驅動了電腦行業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使得電子設備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功能卻越來越強大,而且價格還越來越便宜。
智能家居是摩爾定律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完美體現。隨著處理器性能的提升和尺寸的縮小,我們可以將強大的運算功能嵌入到各種家居設備中,進而實現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尤其是微型的無線感測網路,也是受益於摩爾定律,除了收發設備的體積變得極其微小,就連價格也日趨低廉了。
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家中配置許多無線感測網路,收集各種環境數據,如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為智能家居系統提供即時的參考,與自動調適時所需的數據。而家庭中的中央控制系統,現今的科技已經可以同時處理來自近百個設備的數據,並做出即時決策與調整。這種複雜的計算能力在幾十年前,還得靠一堆龐大的伺服器才可運行,如今卻以輕薄短小的體積走進家庭,成為AI自動化的主要設備之一。
人工智能與機器的學習也隨著處理器性能的提升而進步。我們可以在家庭設備中運行複雜的AI運算,這使得智能家居系統能夠學習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預測出用戶的需求,並且適時自動調整家居環境。摩爾定律使得邊緣計算成為可行的運算法,也就是許多數據處理任務已經可以在自家的設備上完成,而無需將所有的數據傳輸到雲端去運算,提高了速度上的需求,更增強了隱私上的保護。
然而,正如小說中所暗示的,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風險。智能家居系統的複雜性增加了安全漏洞的可能。駭客有機會利用這些漏洞入侵家庭網絡、控制設備,甚至造成人身傷害。因此,在享受摩爾定律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潛在的安全風險,並不斷完善防護措施。
《科技三定律》中的一起密室殺人命案,也就架構在這種充滿高科技家具、器材與裝潢的豪宅中。隨著探案偵探的抽絲剝繭,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殺人!如此的場景設定,也令我想起一部2023年的比利時心理驚悚片《坐困愁屋》(Inside),是由班.霍普金斯(Ben Hopkins)編劇,瓦西利斯.卡索皮斯(Vasilis Katsoupis)執導,那也是卡索皮斯第一部導演的長片處女作。
電影講述一名專偷名畫與藝術品的竊賊「尼莫」,透過駭客同伴的協助潛入一間收藏許多世界名畫的豪華頂層公寓,卻因為誤觸了某些物品而啟動了豪宅內智能家居的保全系統。在所有高科技的智能家具與設備的牽制下,他被困在那一間曾經榮獲國際知名「智能家居保全設計大獎」的豪華頂層公寓內。
無論是供電、用水或日常的澆花灑水工作,都在智能家居系統的管控下自動執行。但是也因為如此,那一層位於高樓層的豪宅,也儼如一座銅牆鐵壁、堅不可摧的高智能牢籠,讓誤觸保全系統的盜賊受困於其中,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也令入侵者逐漸失去了對現實與自我的掌控。
在《科技三定律》中,牛小流也以梅特卡夫定律創作關於網絡效應、虛擬貨幣,所帶來暗潮洶湧的死亡與金流的疑雲。梅特卡夫定律由乙太網發明者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提出,他指出網絡的價值與用戶數量是以平方成正比,也解釋了為什麼社交網絡、通訊應用等產品會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現象。
而虛擬貨幣,尤其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梅特卡夫定律在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個典型應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某種虛擬貨幣,其價值和實用性就會呈指數級增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比特幣之類的加密貨幣,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此高的估值。虛擬貨幣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全球範圍內的價值轉移變得更加容易和便捷。這種便利性又進一步促進了用戶數量的增長,形成正向循環。
牛小流也在這一部小說中置入了一名神秘人物,也就是那位令全球虛擬貨幣使用者神往與猜測的「中本聰」,並且以巧妙的手法將他融入了劇情之中。中本聰是比特幣的神秘創始人,他的真實身份至今仍是個謎。
2008年,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白皮書,奠定了比特幣的理論基礎。2009年1月,中本聰發布了第一個比特幣客戶端軟體,並開採了創世區塊(Block 0),正式啟動了比特幣網絡。
在比特幣早期發展中,中本聰扮演了關鍵角色,他與其他開發者一起完善了比特幣系統,並解答社區的疑問。然而,到2010年底,中本聰突然消失,不再參與比特幣的開發和討論。他最後一次出現是在2011年4月,此後再無音訊……
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成為了加密貨幣界最大的謎題之一。有人認為他可能是一個人,也有人認為是一個團隊。儘管有許多猜測和調查,但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證明任何人就是中本聰。雖然中本聰本人已經淡出,但他留下的比特幣系統繼續在全球範圍內運行和發展,成為了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牛小流也以天馬行空的超強創意,假設了他對中本聰本尊更多的虛構情節。然而,正如故事中所描述的,虛擬貨幣世界並非完全光明。暗網中的非法交易、加密貨幣盜竊等問題仍然存在。中本聰的身份之謎更增添了這個領域的神秘色彩。這些挑戰和謎題都在等待著像故事中的駭客偵探這樣的人物去解開。
《科技三定律》中也以吉爾德定律,將讀者帶進了另一個帶寬爆炸與元宇宙的轉折情節中。吉爾德定律由未來學家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提出,它預測通信系統的總帶寬每年將以三倍的速度增長。這個定律預示著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資訊豐富的時代,帶寬也將變得幾乎是免費的資源。
元宇宙也接近吉爾德定律最極致的展現,它的概念興起正是吉爾德定律發展下的產物。元宇宙搭配著無限的帶寬,將成為創造出一個沉浸式的虛擬世界的技術基礎,實現了超高清視頻串流、3D音效等,將可打造出極其逼真的虛擬環境。
總之,元宇宙需要處理和傳輸的數據量是巨大的,但是吉爾德定律也預示了帶寬增長,將使得這一項技術成為可行的。在元宇宙中,我們可以創建複雜的虛擬經濟系統,包括虛擬貨幣、數字資產交易等,這些都需要強大的網絡基礎設施支持。
誠如這一本小說中所暗示的,元宇宙的發展雖然令人驚艷,但是也同時帶來了一系列哲學和道德的問題。當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變得如此模糊,人類該如何去定義何謂「真實」?另外,在元宇宙中所發生的犯罪事件,又應該如何去界定、審判與懲處?這些都是我們很快就需要去面對的新挑戰。
《科技三定律》並非是對前沿科技的文字炫技,或是跟得上潮流的小說創作,而是在對這些定律與科技越深入瞭解,逐漸看到了其中所隱藏的危機與犯罪的可能性。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技術發展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機遇,還有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無論是劇情中所描繪的新型犯罪、隱私問題、身份認同危機等,都是我們已經或很快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時候小說或影視作品,揭示了我們對未來的警示,必須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警惕潛藏在底裡的風險,建立更多相應的法律和道德框架。
是的,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吉爾德定律共同描繪了一幅令人振奮的未來圖景。智能家居將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虛擬貨幣正在重塑我們的經濟系統,元宇宙則可能徹底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小說中的駭客偵探所面臨的挑戰並不遙遠,其實也是我們在這個新世界中即將遇到的各種難題。新科技將如何被正確使用?如何在創新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我們的法律和道德體系又該如何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
這些都是牛小流的《科技三定律》所帶給我們的啟示,那些也將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擁抱未來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警惕和理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控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所控制。
未來已經來臨,讓我們攜手共創那個更美好的三定律世界。
——提子墨(知名作家、台灣、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會員)
這年代太習慣以「燒腦」的刻意橋段來吸引讀者和觀眾,多於認真地經營角色和劇情主旨,使人失望居多。
牛小流本業藥劑師,曾著有《藥師偵探事件簿》和愛情小說,坦白說都不是我的領域。沒有甚麼評鑑資格,自然沒有甚麼期待或衝動。沒想到讀到後段,作者帶領讀者漸入佳境,一層層意想不到的情節叫讀者欲罷不能之餘,連結到驚豔的「評論之死」,如金庸人物雙手左右互搏,夫子自道「暢銷排行榜都是不好看排行榜」,顯然不是為了噱頭而寫,努力營造的巧思對推理愛好者固然精彩,更蘊含社會關懷與文學價值。
有寫過美學文藝和影論的人,容易感同身受。自從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理論濫用成風,瞬間有能無能者皆被賦權,任何東西都留待解讀,結果是虛無的道德和價值相對主義;阿多諾則認為現代文藝成為制度,除了傳統的作者和觀讀者,藝術館和商人,評論家亦是「藝術」的生產者。對初心不減的作家,評論人的隻字片語,直叫作家們又愛又恨,膽戰心驚,似乎大家都忘了:
作者既死,評人又憑何倖免?
畢竟,評論也無非作品,甚至──相對於創造本身──是最無用的作品。作者看清,評論雜口成風,不見得會馬上消退,註定是名副其實的無頭公案。到後來,向來立論而少評論的我以思想的角度來欣賞這本書,發現前段的虛浮原來是刻意,如偉大小說家錢鍾書說的魔術飛刀,以為消失其實從沒脫手。牛小流徹底地丟棄了本業我執,避免淪為半自我宣傳套路、全自我感覺良好的專業精英轉行寫書作品,從立論最難的基礎定律入手,推廣推理中至為重要的「思考」(亦因此如他援引,帕斯卡說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亦回應重大時弊。作者將尼采、奇點這些概念融入故事,即使不重,愛好者亦不會失望。此外,書中還出現推理主流社會派、硬漢派、本格派還有敘述性詭計,中間穿插大量推理名著、流行文化作品、一字多義和計中計,目不暇給。
在元宇宙、加密幣等時興糖衣下,角色們猶如宿命般在一宗宗密室詭計中相遇,使人想起經典電影《非常突然》。唯二吹毛求疵的地方,在於題材所限,讀者可能會期待角色較有機的人物發展和更豐滿的個性(後記中發現原來是不同時期所寫的短篇結合而成,因此可以解釋末段為了完整故事而思考出的完滿度)。而且角色名字為主題服務,出現不少略為彆扭出戲的洋名,直到「評論」開始,便併發出在地新趣味。這固然也是可理解的,畢竟作品要兼顧華語不同語境的市場,但要突破西方思想壟斷,尋求今天創作的藍海,大可發展出自身的獨有色彩和力量。讀者會很期待作者在華語或亞洲豐富的現代思想資源上的發揮,例如台灣《思想》出版、中日的前沿魯迅研究,甚或《鑑藝論I》回應莊周夢蝶的「偽真品」概念等等,或者有天作者鑽研出一套專屬定律。另外,事不過三的確是人思考的奇怪慣性(參考BBC重製的《Sherlock》),也是配合主題之故,而西方思想又隱含了耶教三一的潛意識。西方理論精神在大戰、殖民直到AI時代,能否全然用於華語語境,也是大哉問。可是正如《Matrix》中布希亞的概念,早在莊子年代已有觸及,人願在地,總能成路。
犯罪學學院老前輩贈詞:堅持、堅持、堅持。誠願作者人如其名,涓滴成流,滴水穿石,給華語小說帶來更多有思想內涵的優質讀物──此時我想起魯迅的鐵屋論,不就是一個華人現代最早、最重要、最有待破解的密室嗎?
——林慎(人文思想家、劍橋大學犯罪學博士)
【導讀】
三大定律的新世界中,與時俱進的完美殺機——牛小流《科技三定律》導讀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有三個定律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摩爾定律(Moore’s law)、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和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這些定律不僅塑造出現代人生活的雛形,也預示了人類社會未來脈絡的更多可能性。然而,許多生於其中的使用者,卻對自己存在於這三大定律的世界毫不知情。
《科技三定律》這一部令許多推薦人眼睛一亮的小說,是牛小流擺脫了過往充滿異國風情,或大馬藥劑師查案的創作軌跡,一頭栽入不同於他的本質學能和生活經驗的科普題材,企圖營造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犯罪世界觀。作者將那些牽制著人類生活的定律所延伸出的智能家居、虛擬貨幣和元宇宙等科技概念,純熟地融入這部小說中不同的事件與命案中,繪製出了一幅令人驚嘆的現代啟示圖景。
對一位本業並非科技產業或程式設計的作者而言,我相信牛小流肯定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鑽研書中那些定律背後的理論、應用與歷史。而為了虛構的劇情去蒐集真實的參考資料或進行田野調查,也是作者們在創作小說時最令人振奮的時期。因為在研讀那些可能用得上的文本資料時,腦中三不五時會迸現出靈感的花火。尤其是需要為劇情設計出一些精巧的機關、障眼的詭計,或者應用物理化學的反應,設計出虛構的完美犯罪命案時,那也是創作偵推犯罪小說時,最令作者們癡迷神往的創作過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高登.摩爾(Gordon Earle Moore)於一九六五年提出,它預測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隔兩年左右就會升級翻新,性能也會隨之提升。這個定律驅動了電腦行業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使得電子設備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功能卻越來越強大,而且價格還越來越便宜。
智能家居是摩爾定律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完美體現。隨著處理器性能的提升和尺寸的縮小,我們可以將強大的運算功能嵌入到各種家居設備中,進而實現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尤其是微型的無線感測網路,也是受益於摩爾定律,除了收發設備的體積變得極其微小,就連價格也日趨低廉了。
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家中配置許多無線感測網路,收集各種環境數據,如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為智能家居系統提供即時的參考,與自動調適時所需的數據。而家庭中的中央控制系統,現今的科技已經可以同時處理來自近百個設備的數據,並做出即時決策與調整。這種複雜的計算能力在幾十年前,還得靠一堆龐大的伺服器才可運行,如今卻以輕薄短小的體積走進家庭,成為AI自動化的主要設備之一。
人工智能與機器的學習也隨著處理器性能的提升而進步。我們可以在家庭設備中運行複雜的AI運算,這使得智能家居系統能夠學習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預測出用戶的需求,並且適時自動調整家居環境。摩爾定律使得邊緣計算成為可行的運算法,也就是許多數據處理任務已經可以在自家的設備上完成,而無需將所有的數據傳輸到雲端去運算,提高了速度上的需求,更增強了隱私上的保護。
然而,正如小說中所暗示的,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風險。智能家居系統的複雜性增加了安全漏洞的可能。駭客有機會利用這些漏洞入侵家庭網絡、控制設備,甚至造成人身傷害。因此,在享受摩爾定律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潛在的安全風險,並不斷完善防護措施。
《科技三定律》中的一起密室殺人命案,也就架構在這種充滿高科技家具、器材與裝潢的豪宅中。隨著探案偵探的抽絲剝繭,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殺人!如此的場景設定,也令我想起一部2023年的比利時心理驚悚片《坐困愁屋》(Inside),是由班.霍普金斯(Ben Hopkins)編劇,瓦西利斯.卡索皮斯(Vasilis Katsoupis)執導,那也是卡索皮斯第一部導演的長片處女作。
電影講述一名專偷名畫與藝術品的竊賊「尼莫」,透過駭客同伴的協助潛入一間收藏許多世界名畫的豪華頂層公寓,卻因為誤觸了某些物品而啟動了豪宅內智能家居的保全系統。在所有高科技的智能家具與設備的牽制下,他被困在那一間曾經榮獲國際知名「智能家居保全設計大獎」的豪華頂層公寓內。
無論是供電、用水或日常的澆花灑水工作,都在智能家居系統的管控下自動執行。但是也因為如此,那一層位於高樓層的豪宅,也儼如一座銅牆鐵壁、堅不可摧的高智能牢籠,讓誤觸保全系統的盜賊受困於其中,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也令入侵者逐漸失去了對現實與自我的掌控。
在《科技三定律》中,牛小流也以梅特卡夫定律創作關於網絡效應、虛擬貨幣,所帶來暗潮洶湧的死亡與金流的疑雲。梅特卡夫定律由乙太網發明者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提出,他指出網絡的價值與用戶數量是以平方成正比,也解釋了為什麼社交網絡、通訊應用等產品會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現象。
而虛擬貨幣,尤其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梅特卡夫定律在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個典型應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某種虛擬貨幣,其價值和實用性就會呈指數級增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比特幣之類的加密貨幣,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此高的估值。虛擬貨幣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全球範圍內的價值轉移變得更加容易和便捷。這種便利性又進一步促進了用戶數量的增長,形成正向循環。
牛小流也在這一部小說中置入了一名神秘人物,也就是那位令全球虛擬貨幣使用者神往與猜測的「中本聰」,並且以巧妙的手法將他融入了劇情之中。中本聰是比特幣的神秘創始人,他的真實身份至今仍是個謎。
2008年,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白皮書,奠定了比特幣的理論基礎。2009年1月,中本聰發布了第一個比特幣客戶端軟體,並開採了創世區塊(Block 0),正式啟動了比特幣網絡。
在比特幣早期發展中,中本聰扮演了關鍵角色,他與其他開發者一起完善了比特幣系統,並解答社區的疑問。然而,到2010年底,中本聰突然消失,不再參與比特幣的開發和討論。他最後一次出現是在2011年4月,此後再無音訊……
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成為了加密貨幣界最大的謎題之一。有人認為他可能是一個人,也有人認為是一個團隊。儘管有許多猜測和調查,但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證明任何人就是中本聰。雖然中本聰本人已經淡出,但他留下的比特幣系統繼續在全球範圍內運行和發展,成為了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牛小流也以天馬行空的超強創意,假設了他對中本聰本尊更多的虛構情節。然而,正如故事中所描述的,虛擬貨幣世界並非完全光明。暗網中的非法交易、加密貨幣盜竊等問題仍然存在。中本聰的身份之謎更增添了這個領域的神秘色彩。這些挑戰和謎題都在等待著像故事中的駭客偵探這樣的人物去解開。
《科技三定律》中也以吉爾德定律,將讀者帶進了另一個帶寬爆炸與元宇宙的轉折情節中。吉爾德定律由未來學家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提出,它預測通信系統的總帶寬每年將以三倍的速度增長。這個定律預示著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資訊豐富的時代,帶寬也將變得幾乎是免費的資源。
元宇宙也接近吉爾德定律最極致的展現,它的概念興起正是吉爾德定律發展下的產物。元宇宙搭配著無限的帶寬,將成為創造出一個沉浸式的虛擬世界的技術基礎,實現了超高清視頻串流、3D音效等,將可打造出極其逼真的虛擬環境。
總之,元宇宙需要處理和傳輸的數據量是巨大的,但是吉爾德定律也預示了帶寬增長,將使得這一項技術成為可行的。在元宇宙中,我們可以創建複雜的虛擬經濟系統,包括虛擬貨幣、數字資產交易等,這些都需要強大的網絡基礎設施支持。
誠如這一本小說中所暗示的,元宇宙的發展雖然令人驚艷,但是也同時帶來了一系列哲學和道德的問題。當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變得如此模糊,人類該如何去定義何謂「真實」?另外,在元宇宙中所發生的犯罪事件,又應該如何去界定、審判與懲處?這些都是我們很快就需要去面對的新挑戰。
《科技三定律》並非是對前沿科技的文字炫技,或是跟得上潮流的小說創作,而是在對這些定律與科技越深入瞭解,逐漸看到了其中所隱藏的危機與犯罪的可能性。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技術發展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機遇,還有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無論是劇情中所描繪的新型犯罪、隱私問題、身份認同危機等,都是我們已經或很快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時候小說或影視作品,揭示了我們對未來的警示,必須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警惕潛藏在底裡的風險,建立更多相應的法律和道德框架。
是的,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吉爾德定律共同描繪了一幅令人振奮的未來圖景。智能家居將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虛擬貨幣正在重塑我們的經濟系統,元宇宙則可能徹底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小說中的駭客偵探所面臨的挑戰並不遙遠,其實也是我們在這個新世界中即將遇到的各種難題。新科技將如何被正確使用?如何在創新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我們的法律和道德體系又該如何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
這些都是牛小流的《科技三定律》所帶給我們的啟示,那些也將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擁抱未來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警惕和理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控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所控制。
未來已經來臨,讓我們攜手共創那個更美好的三定律世界。
——提子墨(知名作家、台灣、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會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