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崛起(2)火燒赤壁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曹操善攻,一生不斷在風險中擴大規模,認定資本總是自己的好,所以壟斷是他不變的興趣。諸葛亮善守,被視為「興周旺漢」的大才,向來擅長在絕望處看出希望,是務實的多頭,並有過人的口才,可拉攏立場搖擺的對手增資買進,以迎戰主要敵人。
因果的鎖鏈往往從小處繫上。正如曹操罷三公,啟用司馬仲達為文學掾,怎麼知道這就是自掘墳墓的第一步?或如劉備躍馬過檀溪,早已命懸一線,又怎知會遇上司馬德操(水鏡先生)指點,還能三顧茅廬,敦請臥龍先生主持大政?這或許只是小說家穿鑿附會,但回想「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感慨,讀者似乎也不能不參詳這些虛構中的理路。
諸葛亮正是劉備最不可多得的操盤手,而「隆中對」精湛的架構,更預告往後的布局如何可能。換言之,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詳細檢查因果環節,層層扣合,這個戰略就能爆發驚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戰,小說中二十八歲的諸葛亮向五十四歲的曹操鬥智,似乎也代表一場世代交替。曹操固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但後生可畏,相對年輕的劉集團與更年輕的孫集團攜手合作,終於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因果的鎖鏈往往從小處繫上。正如曹操罷三公,啟用司馬仲達為文學掾,怎麼知道這就是自掘墳墓的第一步?或如劉備躍馬過檀溪,早已命懸一線,又怎知會遇上司馬德操(水鏡先生)指點,還能三顧茅廬,敦請臥龍先生主持大政?這或許只是小說家穿鑿附會,但回想「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感慨,讀者似乎也不能不參詳這些虛構中的理路。
諸葛亮正是劉備最不可多得的操盤手,而「隆中對」精湛的架構,更預告往後的布局如何可能。換言之,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詳細檢查因果環節,層層扣合,這個戰略就能爆發驚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戰,小說中二十八歲的諸葛亮向五十四歲的曹操鬥智,似乎也代表一場世代交替。曹操固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但後生可畏,相對年輕的劉集團與更年輕的孫集團攜手合作,終於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序/導讀
曹家天下最後落入司馬家手上,遠從劉備稱王、關羽遇害時,司馬懿在曹操面前賣弄計策時就埋下伏筆;而雲長昔日於下邳降曹,往後就變成華容道縱放曹軍的遠因。關、曹兩人終究沒有為對方痛下殺手,這絕非司馬氏的風格。只是曹操殺華佗後,隨後命赴黃泉。江山難得易失,歷歷分明。
就境界論,曹操拾得,孔明捨得。就計謀論,孟德善搶,諸葛善借。前者欲罷不能,所好者志在必得;後者借力使力,到手者物盡其用。用現代的話說,曹操善攻,一生不斷在風險中擴大規模,認定資本總是自己的好,所以壟斷是他不變的興趣,「吾為漢相,漢即吾也」,頗有「朕即國家」的氣象。諸葛亮善守,被視為「興周旺漢」的大才,向來擅長在絕望處看出希望,是務實的多頭,並有過人的口才,可拉攏立場搖擺的對手增資買進,以迎戰主要敵人。正因為資本大多是別人給的,他也無意竊據,所以孔明運籌帷幄時特別灑脫,代理操作的績效讓人刮目相看。反之,曹操為了替後代留資產,南征北討無不用上全力,儘管本人有不凡的思想高度,卻只能在自己親手建立的霸業牢籠中度過一生。
「我該有什麼?」回答是,因果的鎖鏈往往從小處繫上;自認「我該有的」往往伴隨「我一點也不想要有的」事物,反之亦然。正如曹孟德罷三公,啟用司馬仲達為文學掾,怎麼知道這就是自掘墳墓的第一步?或如劉玄德躍馬過檀溪,早已命懸一線,又怎知會遇上司馬德操(水鏡先生)指點,還能三顧茅廬,敦請臥龍先生主持大政?這或許只是小說家穿鑿附會,但回想「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感慨,讀者似乎也不能不參詳這些虛構中的理路。
孔明正是劉備最不可多得的操盤手,而「隆中對」精湛的架構,更預告往後的布局如何可能。換言之,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詳細檢查因果環節,層層扣合,這個戰略就能爆發驚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戰,小說中二十八歲的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向五十四歲的曹操(一五五─二二○)鬥智,似乎也代表一場世代交替。儘管研究者指出「史書上亦無孔明參加赤壁之戰的記載」(余明俠《諸葛亮評傳》),或諸葛亮在這場戰爭中「大多時候只能冷眼旁觀而已」(陳文德《諸葛亮大傳》);但據陳舜臣所言,當時劉備四十八歲、關羽四十七歲、張飛四十一歲、魯肅三十七歲、周瑜三十四歲、孫權二十七歲、曹丕二十二歲,東吳主帥孫權的年齡只有曹操之半,帥哥周瑜也和曹操差了二十歲,這些人可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曹孟德固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但後生可畏,相對年輕的劉集團與更年輕的孫集團攜手合作,終於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十二年後,曹丕於三十四歲登基,恰好也是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年紀。
天下大亂,就是年輕人出頭的機會。想出面穩定社會秩序,武力、腦力與幸運缺一不可。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陣營實際動員二十餘萬人(張作耀《曹操評傳》),卻敵不過孫、劉共五萬人聯軍作戰,此中學問甚多,亦可為倚老賣老者戒。正如劉備可以依賴小他二十歲的諸葛亮,如何發掘並重用德智兼備的年輕人,也還是當代不能逃避的課題。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就境界論,曹操拾得,孔明捨得。就計謀論,孟德善搶,諸葛善借。前者欲罷不能,所好者志在必得;後者借力使力,到手者物盡其用。用現代的話說,曹操善攻,一生不斷在風險中擴大規模,認定資本總是自己的好,所以壟斷是他不變的興趣,「吾為漢相,漢即吾也」,頗有「朕即國家」的氣象。諸葛亮善守,被視為「興周旺漢」的大才,向來擅長在絕望處看出希望,是務實的多頭,並有過人的口才,可拉攏立場搖擺的對手增資買進,以迎戰主要敵人。正因為資本大多是別人給的,他也無意竊據,所以孔明運籌帷幄時特別灑脫,代理操作的績效讓人刮目相看。反之,曹操為了替後代留資產,南征北討無不用上全力,儘管本人有不凡的思想高度,卻只能在自己親手建立的霸業牢籠中度過一生。
「我該有什麼?」回答是,因果的鎖鏈往往從小處繫上;自認「我該有的」往往伴隨「我一點也不想要有的」事物,反之亦然。正如曹孟德罷三公,啟用司馬仲達為文學掾,怎麼知道這就是自掘墳墓的第一步?或如劉玄德躍馬過檀溪,早已命懸一線,又怎知會遇上司馬德操(水鏡先生)指點,還能三顧茅廬,敦請臥龍先生主持大政?這或許只是小說家穿鑿附會,但回想「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感慨,讀者似乎也不能不參詳這些虛構中的理路。
孔明正是劉備最不可多得的操盤手,而「隆中對」精湛的架構,更預告往後的布局如何可能。換言之,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詳細檢查因果環節,層層扣合,這個戰略就能爆發驚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戰,小說中二十八歲的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向五十四歲的曹操(一五五─二二○)鬥智,似乎也代表一場世代交替。儘管研究者指出「史書上亦無孔明參加赤壁之戰的記載」(余明俠《諸葛亮評傳》),或諸葛亮在這場戰爭中「大多時候只能冷眼旁觀而已」(陳文德《諸葛亮大傳》);但據陳舜臣所言,當時劉備四十八歲、關羽四十七歲、張飛四十一歲、魯肅三十七歲、周瑜三十四歲、孫權二十七歲、曹丕二十二歲,東吳主帥孫權的年齡只有曹操之半,帥哥周瑜也和曹操差了二十歲,這些人可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曹孟德固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但後生可畏,相對年輕的劉集團與更年輕的孫集團攜手合作,終於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十二年後,曹丕於三十四歲登基,恰好也是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年紀。
天下大亂,就是年輕人出頭的機會。想出面穩定社會秩序,武力、腦力與幸運缺一不可。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陣營實際動員二十餘萬人(張作耀《曹操評傳》),卻敵不過孫、劉共五萬人聯軍作戰,此中學問甚多,亦可為倚老賣老者戒。正如劉備可以依賴小他二十歲的諸葛亮,如何發掘並重用德智兼備的年輕人,也還是當代不能逃避的課題。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