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是朱朱
我是末代公主
我是皇帝的女兒
我的名字卻不在歷史上
我到底是誰?
我要向你們說出真相!
繼《明朝那些事兒》、《回到明朝當王爺》、《說春秋》之後
華文世界全新歷史懸疑小說
由盲女公主重說歷史,寫明末春秋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動人、最精采的宮廷故事。
紫禁城、崇禎、陳圓圓與吳三桂、李自成、魏忠賢,
櫃子裡的乾坤,木樨地的花香與情欲迷茫……
有人為了權力而生、有人為了親情而死,人人守著一個祕密,至死為止。
是歷史小說中最曲折離奇、最好看的真人小說。
一部殘缺不全的神祕手稿,引發了中美學界的跨國解讀,
誰能想到,一位雙眼燒瞎、面容慘毀的老婦,
竟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私生女;
聽盲公主細說大明王朝衰亡之謎,
揭開大明王朝轟然坍陷的真實內幕。
以虛構的歷史人物為題,
完美雜糅真實歷史的懸疑小說!
美國漢學家宇文長安,從居住葡萄牙的舅公那裡,得到一部篇幅龐雜,內容詭譎的手稿,它牽扯到大明帝國四代皇帝及無數人的命運。這部手稿極有可能就是「亟待搜尋」的《燕山龍隱錄》。
手稿於兩百多年前,由傳教士從中國帶到歐洲,一直密藏在葡萄牙保萊塔修道院。宇文長安邀請一位專精歷史的中國作家,共同破譯、修訂、整理,經過12年的考證,塵封三、四百年的歷史,終於得以還原展現:
大明帝國覆滅的廢墟中,傳教士救出一位雙眼燒瞎的女子,她隱姓埋名45年後,終於開口說話,講述父皇崇禎的身世謎團、他與李自成的法華寺密晤、王朝崩塌的真相……
本書特色
1.作者把這部小說命名為感覺或感官的歷史寫作;他寫這部小說的主要動力是紫禁城。
2.《盲春秋》作為一部極具當代性的歷史小說,它的價值也許不亞於帕慕克的歷史小說《我的名字叫紅》;它能讓習慣於閱讀二月河或《明朝那些事》的讀者感到耳目一新。
3.何大草的小說具有南方性與陰柔魅力,由他寫明代就神形對味,十足的晚明氣息。
4.這書寫得像紫禁城宮殿群一樣,千門萬戶,有蜘蛛網般的路徑,但又呈現出數學般的精確。
我是末代公主
我是皇帝的女兒
我的名字卻不在歷史上
我到底是誰?
我要向你們說出真相!
繼《明朝那些事兒》、《回到明朝當王爺》、《說春秋》之後
華文世界全新歷史懸疑小說
由盲女公主重說歷史,寫明末春秋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動人、最精采的宮廷故事。
紫禁城、崇禎、陳圓圓與吳三桂、李自成、魏忠賢,
櫃子裡的乾坤,木樨地的花香與情欲迷茫……
有人為了權力而生、有人為了親情而死,人人守著一個祕密,至死為止。
是歷史小說中最曲折離奇、最好看的真人小說。
一部殘缺不全的神祕手稿,引發了中美學界的跨國解讀,
誰能想到,一位雙眼燒瞎、面容慘毀的老婦,
竟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私生女;
聽盲公主細說大明王朝衰亡之謎,
揭開大明王朝轟然坍陷的真實內幕。
以虛構的歷史人物為題,
完美雜糅真實歷史的懸疑小說!
美國漢學家宇文長安,從居住葡萄牙的舅公那裡,得到一部篇幅龐雜,內容詭譎的手稿,它牽扯到大明帝國四代皇帝及無數人的命運。這部手稿極有可能就是「亟待搜尋」的《燕山龍隱錄》。
手稿於兩百多年前,由傳教士從中國帶到歐洲,一直密藏在葡萄牙保萊塔修道院。宇文長安邀請一位專精歷史的中國作家,共同破譯、修訂、整理,經過12年的考證,塵封三、四百年的歷史,終於得以還原展現:
大明帝國覆滅的廢墟中,傳教士救出一位雙眼燒瞎的女子,她隱姓埋名45年後,終於開口說話,講述父皇崇禎的身世謎團、他與李自成的法華寺密晤、王朝崩塌的真相……
本書特色
1.作者把這部小說命名為感覺或感官的歷史寫作;他寫這部小說的主要動力是紫禁城。
2.《盲春秋》作為一部極具當代性的歷史小說,它的價值也許不亞於帕慕克的歷史小說《我的名字叫紅》;它能讓習慣於閱讀二月河或《明朝那些事》的讀者感到耳目一新。
3.何大草的小說具有南方性與陰柔魅力,由他寫明代就神形對味,十足的晚明氣息。
4.這書寫得像紫禁城宮殿群一樣,千門萬戶,有蜘蛛網般的路徑,但又呈現出數學般的精確。
目錄
代序 長安來信
第一卷 木樨地
第二卷 午門以深
第三卷 我在地上的父
第四卷 俊僕
第五卷 闖入者
第六卷 櫃裡乾坤
第七卷 李自成
第八卷 吳三桂
第九卷 春月
附錄:另一卷 帶刀的素王
附錄:另二卷 二十七個逃亡的人
代跋 自無定河
第一卷 木樨地
第二卷 午門以深
第三卷 我在地上的父
第四卷 俊僕
第五卷 闖入者
第六卷 櫃裡乾坤
第七卷 李自成
第八卷 吳三桂
第九卷 春月
附錄:另一卷 帶刀的素王
附錄:另二卷 二十七個逃亡的人
代跋 自無定河
序/導讀
代序:長安來信
何先生:
您收到的這封長安來信,並非來自兩千年以前,而是來自七千英里之外:我即長安。
確切地說,我是一個地道的美國人:Stephen King,漢語一般譯為斯蒂芬‧金,但作為漢學家,更喜歡別人稱呼我的中文名字──宇文長安。我目前任教於紐波特大學歷史系,學術方向為漢唐的蠶桑業及其輸出。如您所知,長安是漢唐的偉大都城。我曾兩次造訪長安故地,時令均在寒露前後,所謂「秋風吹渭水,落葉下長安」,心情是百感交集的。當我說出「我愛長安」時,請您不要誤會,這絕非病態的自戀,正相反,是對無法重現的美好年代的緬懷,「長安」是那個年代中的絕色。
我和中國淵源極深,甚至早於負笈哈佛東亞文化研究所的歲月。從廣泛的譜系上說,現主持哈佛東亞所的孔飛力博士是我的同門師兄,他研究乾隆朝妖術大恐慌的力作《叫魂》,在漢學界卓有影響,還很可能在中國翻譯出版。相比之下,我著作寥寥,不敢以「述而不作」自我辯解,實在是生性懈怠,頗近清末之旗人,常以茶、酒自娛,佐以中國古典詩詞,在風月中快哉。三年前我決意撰寫論文〈蜀錦考〉,查找的文獻厚可盈尺(抑或三尺),奈何庸碌度日、蹉跎時光,迄今未能完成其中一半。先師墳草數青,墓木已拱,我每念及愧對師門,總汗顏無以自容。師兄諸人視我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卻又不忍痛責,只能溫言相勸,漢學博大精深,如燦燦寶山,汝已在赴寶山途中,切莫空手而回,云云。種種教誨,使我感動之餘,數度下了決心,終究是要寫完〈蜀錦考〉。但是,建議我不揣冒昧給身居錦官城的您寫信的,卻是我的女友,她姓唐,芳名歡君,——而且,這封信與我的論文並沒有關係。
歡君籍貫重慶沙坪壩,出身中醫世家,1989年從四川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赴美,打工之餘,不倦於旅行、求學。有一年夏天我去大峽谷旅行,旅途中暑,上吐下瀉,躺在汽車旅館奄奄一息。有個陌生女孩給我扎了針,那些可怕的、有靈性的針,銀光閃閃,刺破我的肚子,快意無比,讓我感覺撈回了一條命。這個女孩即是歡君。我們的志趣相距甚遠,卻相談甚歡,遂攜手而回。她現為紐波特哲學博士候選人,攻叔本華和尼采。今年春節她回重慶省親,順道去成都的母校拜訪師友,在歷史系彭邦本教授——您的老同學——家作客時,偶然翻到您惠贈他的小說集《宣和以遠》,對其中描寫李清照南渡的一部中篇,印象頗深。返美後,她向我聊起您和您的作品,從而知道您從川大歷史系畢業後,在成都做過十餘年記者,後來專事小說寫作,現在是南方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的駐校作家。歡君還特意說明,她和您可稱「校友」。校友,在我看來,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信任。這一點十分重要,和我將在下文中提到的一部來歷複雜、命運多舛的手稿有關。
說到我的女友,請允許我多一點嘮叨:歡君雖自我預設為女哲學家,但與弗蘭納里‧奧康納《善良的鄉下人》中的女哲學博士歡姐(Joy)殊無共同之處,歡姐尖酸、無趣、邋遢,而且拖著一條假肢;而歡君雖著力於悲觀之哲學,卻長於游泳、登山,性情活潑、幽默,喜俳諧、滑稽,最上癮的電影莫過於伍迪‧艾倫和周星馳(私下也翻一翻拉辛和高乃依)。她不僅敦促我給您寫信,為我的中文做細緻地潤色,還提醒我在中文裡濫用「親愛的」、「尊敬的」將顯得有一點肉麻。故而,何先生,我只稱呼您為「您」。若有不敬之處,還請見諒(而責任在歡君)。
關於那部手稿,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
去年耶誕節前夕,我奉母命偕歡君前往葡萄牙北部,探望在群山環抱的小鎮保萊塔修道院擔任神職的舅公吉爾伯托‧西芒。舅公已過九旬,個子又高又瘦,一頭紅髮,臉色蒼白,極符合中國古人對紅髮夷鬼的想像。他精通七種以上的語言,博覽群書,頗近似那種「不出門,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智者。五歲的時候,我首次隨母拜訪他,他給我講述了一隻從石頭裡蹦出的猴子擾得天下大亂的故事,讓我聽得激動不已。後來,我知道了這就是《西遊記》,——這也是我頭一回聽說世上有「中國」。大一時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念人類學,暑期漫遊歐洲,再次見到舅公。他問我,第一個對中國發生重大影響的西方人是誰?我不假思索就回答,自然是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了。但他否定了我的回答,他說,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依照舅公的說法,馬可‧波羅對中國影響甚微,他的作用只在於喚起了西方對東方的想像;而利瑪竇則改變了中國,他帶去了上帝和數學這看似對立實則和諧的兩束光亮……舅公無力改變中國,卻改變了我,他送我一部《利瑪竇中國札記》,誘我走上了漢學之路(我多次懷疑,這是否是一條歧路)。
後來,我在舊金山唐人街的古董店閒逛時,發現了一卷裝在檀木匣中的紙卷。紙是宣紙,西方人稱為稻米紙,原本鮮潤的米漿色已經黯淡了,寫在紙上的字卻還是娟秀嫵媚的,如一個個羞澀的處子。那時候,我認識的漢字還不多,只能依稀感覺到,這是一封從明代皇宮中偷偷寄出的信,寫滿了思念、憂傷和疑惑……信末有一小塊暗紅的印記,起初我以為是印章,卻沒有發現印文。我請教店老闆,他說,是寫信人刺血按下的手印。從那以後,一直到現在,我只要一聽人說起「明代」,眼前浮現出來的,首先就是這一小塊胎記一樣的血跡。這卷書信標價太高,我買不起,然而,它卻成了我和明代相遇的開始。
這一次重返保萊塔,舅公和我都明白,我們沒有機會再見面了,他老而又老,看起來就像是一尊石雕。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形象則接近於不朽。由於歡君的出現,使我們的交談多了若干樂趣,也自然談到了許多有關中國的事情。後來,他向我們贈送了這一部手稿。
確切地說,這不是一部手稿,而是一藤箱業已泛黃的紙頁,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蝌蚪文、象形文、奇怪的符號和圖案,夾雜著數不清的注疏與考辯,它們淹沒意義的主體,就像雜亂的林木淹沒了河谷:它幾乎無法被閱讀。但對它的來歷,舅公做過細緻考證,以及多種推測,使對它的?述有了比較清晰的脈絡:
一七六五年十月,一個在北京宣武門南教堂供職的義大利傳教士托蒂‧皮耶羅,獲得南巡歸來的皇帝恩准後,在北運河的終點大通橋碼頭登船,啟航返國。彼時的運河兩岸,槐樹成林,落葉紛飛,送行的人中,有一個高鼻深目的顫巍巍老者,即皮耶羅在華的最著名同胞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郎世寧親手送上了餞行的禮物:一竹籃的桂花糕。桂花糕金黃酥軟,宛如把整個北京的秋色都盛放在了籃中。皮耶羅隨即經北、南大運河,出杭州灣駛入東海,在澳門短暫停留後,開始返回祖國的漫長航程。──這一年在手稿上記載明確,如您所知,即乾隆30年,歲在乙酉,恰逢盛世。然而,老皮耶羅已年過花甲,看到了盛世後的淒涼;還有鄉愁纏綿(鄉愁是無需理由的),他於是隻身辭別了。籃子裡的桂花糕作為茶點和鄉誼的象徵,雖然不忍,但還是在三天之後吃完了:──籃子底部,露出了用絹帛包住的這部手稿;確切地說,是這部手稿的原始中文本。
次年,郎世寧作為備受恩寵的宮廷畫家,在北京去世,享年78歲。乾隆皇帝追封他從二品侍郎銜,厚葬於阜成門外滕公柵欄傳教士墓地。和他同在一處為伴的,有青草中的蛐蛐兒,他沒有說出的祕密,以及1610年即萬曆38年去世的利瑪竇。──這件事情,對尚在大海中展閱神祕手稿的托蒂‧皮耶羅來說,永遠都不會知曉了。
手稿篇幅龐雜,內容詭譎,牽扯到這個世界上最大帝國四代皇帝、無數人的命運。托蒂‧皮耶羅神父在長達一年,也許比一年更長的旅途中,把手稿翻譯成了拉丁文和義大利文。船在他的家鄉那不勒斯灣靠岸時,他覺得自己已快被鹹風吹成了鹹肉乾。在那不勒斯灣的小漁村,托蒂‧皮耶羅神父隱居起來,以沐浴陽光和修訂這一部(其實是三部)手稿,消磨了三十餘年的時光。然而,這部手稿郎世寧從何得來,又為什麼要交由他帶出海外,托蒂‧皮耶羅神父始終都弄不明白。1798年1月的某個早晨,他夢見了差不多業已遺忘的郎世寧推窗進屋,白髮披肩,兩眼迷惘,對他欲言又止……醒來後,他雙眼噙滿了淚水。隨後,他就騎著毛驢,頂了冷嗖嗖的風,去梵蒂岡朝覲了教皇庇護六世。彼時,全義大利正忙於應付拿破崙的征戰,當皮耶羅向庇護六世陳述有關中華帝國和郎世寧的事務時,教皇顯得有些心不在焉。但後來,皮耶羅還是以哆哆嗦嗦的手,呈上了這部手稿的拉丁文本。手稿被教皇接受以後,很快就束之高閣了。我有理由推論,它沒有被認真地閱讀過。因為就在該年的2月份,拿破崙的大軍攻破羅馬,俘虜了庇護六世,建立了羅馬(台伯爾)共和國。好在沒有史料表明,拿破崙清洗過教皇的私人檔案庫,這使手稿逃過了一劫。今天,如果梵蒂岡的檔案庫可以對外開放,這部手稿我們應該不難查找到:在皮耶羅神父留下的殘破札記中,記載了他給這部拉丁文手稿取的名字:「龍之祕史」。
手稿的中文原始本,托蒂‧皮耶羅則捐獻給了佛羅倫斯的達文西博物館。中文手稿的墨蹟都寫在柔韌的宣紙上,隨情緒的起伏,時而工致似春閨婦人,時而狂亂如驚馬奔騰,神父認為,所謂書法,即東方藝術之極至。據神父的殘破札記記載,中文的手稿名共有五個字,其中一個是「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發現《……龍……》消失了。關於它的去向,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墨索里尼為了討好希特勒,把《……龍……》作為重禮相贈,後來毀於1945年盟軍對柏林的春季大轟炸。一是盟軍占領佛羅倫斯的當天傍晚,一個穿盟軍制服、戴鋼絲邊眼鏡的上校參謀驅車來到博物館,把《……龍……》借走,從此神祕失蹤(1945年之後,盟軍在他們用槍征服的歐陸各地,又用玫瑰、殷勤,或其他意想不到的方式,領走了許多姑娘以及別的財富,其中一個漂亮的葡萄牙少女蘇姍娜,即是我的母親)。前邊兩種說法,都近於小說家言,無法查實,唯一可信的是:它的確找不到了。
只有托蒂‧皮耶羅神父翻譯的那份義大利文手稿,以另一種方式流傳
何先生:
您收到的這封長安來信,並非來自兩千年以前,而是來自七千英里之外:我即長安。
確切地說,我是一個地道的美國人:Stephen King,漢語一般譯為斯蒂芬‧金,但作為漢學家,更喜歡別人稱呼我的中文名字──宇文長安。我目前任教於紐波特大學歷史系,學術方向為漢唐的蠶桑業及其輸出。如您所知,長安是漢唐的偉大都城。我曾兩次造訪長安故地,時令均在寒露前後,所謂「秋風吹渭水,落葉下長安」,心情是百感交集的。當我說出「我愛長安」時,請您不要誤會,這絕非病態的自戀,正相反,是對無法重現的美好年代的緬懷,「長安」是那個年代中的絕色。
我和中國淵源極深,甚至早於負笈哈佛東亞文化研究所的歲月。從廣泛的譜系上說,現主持哈佛東亞所的孔飛力博士是我的同門師兄,他研究乾隆朝妖術大恐慌的力作《叫魂》,在漢學界卓有影響,還很可能在中國翻譯出版。相比之下,我著作寥寥,不敢以「述而不作」自我辯解,實在是生性懈怠,頗近清末之旗人,常以茶、酒自娛,佐以中國古典詩詞,在風月中快哉。三年前我決意撰寫論文〈蜀錦考〉,查找的文獻厚可盈尺(抑或三尺),奈何庸碌度日、蹉跎時光,迄今未能完成其中一半。先師墳草數青,墓木已拱,我每念及愧對師門,總汗顏無以自容。師兄諸人視我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卻又不忍痛責,只能溫言相勸,漢學博大精深,如燦燦寶山,汝已在赴寶山途中,切莫空手而回,云云。種種教誨,使我感動之餘,數度下了決心,終究是要寫完〈蜀錦考〉。但是,建議我不揣冒昧給身居錦官城的您寫信的,卻是我的女友,她姓唐,芳名歡君,——而且,這封信與我的論文並沒有關係。
歡君籍貫重慶沙坪壩,出身中醫世家,1989年從四川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赴美,打工之餘,不倦於旅行、求學。有一年夏天我去大峽谷旅行,旅途中暑,上吐下瀉,躺在汽車旅館奄奄一息。有個陌生女孩給我扎了針,那些可怕的、有靈性的針,銀光閃閃,刺破我的肚子,快意無比,讓我感覺撈回了一條命。這個女孩即是歡君。我們的志趣相距甚遠,卻相談甚歡,遂攜手而回。她現為紐波特哲學博士候選人,攻叔本華和尼采。今年春節她回重慶省親,順道去成都的母校拜訪師友,在歷史系彭邦本教授——您的老同學——家作客時,偶然翻到您惠贈他的小說集《宣和以遠》,對其中描寫李清照南渡的一部中篇,印象頗深。返美後,她向我聊起您和您的作品,從而知道您從川大歷史系畢業後,在成都做過十餘年記者,後來專事小說寫作,現在是南方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的駐校作家。歡君還特意說明,她和您可稱「校友」。校友,在我看來,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信任。這一點十分重要,和我將在下文中提到的一部來歷複雜、命運多舛的手稿有關。
說到我的女友,請允許我多一點嘮叨:歡君雖自我預設為女哲學家,但與弗蘭納里‧奧康納《善良的鄉下人》中的女哲學博士歡姐(Joy)殊無共同之處,歡姐尖酸、無趣、邋遢,而且拖著一條假肢;而歡君雖著力於悲觀之哲學,卻長於游泳、登山,性情活潑、幽默,喜俳諧、滑稽,最上癮的電影莫過於伍迪‧艾倫和周星馳(私下也翻一翻拉辛和高乃依)。她不僅敦促我給您寫信,為我的中文做細緻地潤色,還提醒我在中文裡濫用「親愛的」、「尊敬的」將顯得有一點肉麻。故而,何先生,我只稱呼您為「您」。若有不敬之處,還請見諒(而責任在歡君)。
關於那部手稿,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
去年耶誕節前夕,我奉母命偕歡君前往葡萄牙北部,探望在群山環抱的小鎮保萊塔修道院擔任神職的舅公吉爾伯托‧西芒。舅公已過九旬,個子又高又瘦,一頭紅髮,臉色蒼白,極符合中國古人對紅髮夷鬼的想像。他精通七種以上的語言,博覽群書,頗近似那種「不出門,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智者。五歲的時候,我首次隨母拜訪他,他給我講述了一隻從石頭裡蹦出的猴子擾得天下大亂的故事,讓我聽得激動不已。後來,我知道了這就是《西遊記》,——這也是我頭一回聽說世上有「中國」。大一時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念人類學,暑期漫遊歐洲,再次見到舅公。他問我,第一個對中國發生重大影響的西方人是誰?我不假思索就回答,自然是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了。但他否定了我的回答,他說,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依照舅公的說法,馬可‧波羅對中國影響甚微,他的作用只在於喚起了西方對東方的想像;而利瑪竇則改變了中國,他帶去了上帝和數學這看似對立實則和諧的兩束光亮……舅公無力改變中國,卻改變了我,他送我一部《利瑪竇中國札記》,誘我走上了漢學之路(我多次懷疑,這是否是一條歧路)。
後來,我在舊金山唐人街的古董店閒逛時,發現了一卷裝在檀木匣中的紙卷。紙是宣紙,西方人稱為稻米紙,原本鮮潤的米漿色已經黯淡了,寫在紙上的字卻還是娟秀嫵媚的,如一個個羞澀的處子。那時候,我認識的漢字還不多,只能依稀感覺到,這是一封從明代皇宮中偷偷寄出的信,寫滿了思念、憂傷和疑惑……信末有一小塊暗紅的印記,起初我以為是印章,卻沒有發現印文。我請教店老闆,他說,是寫信人刺血按下的手印。從那以後,一直到現在,我只要一聽人說起「明代」,眼前浮現出來的,首先就是這一小塊胎記一樣的血跡。這卷書信標價太高,我買不起,然而,它卻成了我和明代相遇的開始。
這一次重返保萊塔,舅公和我都明白,我們沒有機會再見面了,他老而又老,看起來就像是一尊石雕。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形象則接近於不朽。由於歡君的出現,使我們的交談多了若干樂趣,也自然談到了許多有關中國的事情。後來,他向我們贈送了這一部手稿。
確切地說,這不是一部手稿,而是一藤箱業已泛黃的紙頁,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蝌蚪文、象形文、奇怪的符號和圖案,夾雜著數不清的注疏與考辯,它們淹沒意義的主體,就像雜亂的林木淹沒了河谷:它幾乎無法被閱讀。但對它的來歷,舅公做過細緻考證,以及多種推測,使對它的?述有了比較清晰的脈絡:
一七六五年十月,一個在北京宣武門南教堂供職的義大利傳教士托蒂‧皮耶羅,獲得南巡歸來的皇帝恩准後,在北運河的終點大通橋碼頭登船,啟航返國。彼時的運河兩岸,槐樹成林,落葉紛飛,送行的人中,有一個高鼻深目的顫巍巍老者,即皮耶羅在華的最著名同胞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郎世寧親手送上了餞行的禮物:一竹籃的桂花糕。桂花糕金黃酥軟,宛如把整個北京的秋色都盛放在了籃中。皮耶羅隨即經北、南大運河,出杭州灣駛入東海,在澳門短暫停留後,開始返回祖國的漫長航程。──這一年在手稿上記載明確,如您所知,即乾隆30年,歲在乙酉,恰逢盛世。然而,老皮耶羅已年過花甲,看到了盛世後的淒涼;還有鄉愁纏綿(鄉愁是無需理由的),他於是隻身辭別了。籃子裡的桂花糕作為茶點和鄉誼的象徵,雖然不忍,但還是在三天之後吃完了:──籃子底部,露出了用絹帛包住的這部手稿;確切地說,是這部手稿的原始中文本。
次年,郎世寧作為備受恩寵的宮廷畫家,在北京去世,享年78歲。乾隆皇帝追封他從二品侍郎銜,厚葬於阜成門外滕公柵欄傳教士墓地。和他同在一處為伴的,有青草中的蛐蛐兒,他沒有說出的祕密,以及1610年即萬曆38年去世的利瑪竇。──這件事情,對尚在大海中展閱神祕手稿的托蒂‧皮耶羅來說,永遠都不會知曉了。
手稿篇幅龐雜,內容詭譎,牽扯到這個世界上最大帝國四代皇帝、無數人的命運。托蒂‧皮耶羅神父在長達一年,也許比一年更長的旅途中,把手稿翻譯成了拉丁文和義大利文。船在他的家鄉那不勒斯灣靠岸時,他覺得自己已快被鹹風吹成了鹹肉乾。在那不勒斯灣的小漁村,托蒂‧皮耶羅神父隱居起來,以沐浴陽光和修訂這一部(其實是三部)手稿,消磨了三十餘年的時光。然而,這部手稿郎世寧從何得來,又為什麼要交由他帶出海外,托蒂‧皮耶羅神父始終都弄不明白。1798年1月的某個早晨,他夢見了差不多業已遺忘的郎世寧推窗進屋,白髮披肩,兩眼迷惘,對他欲言又止……醒來後,他雙眼噙滿了淚水。隨後,他就騎著毛驢,頂了冷嗖嗖的風,去梵蒂岡朝覲了教皇庇護六世。彼時,全義大利正忙於應付拿破崙的征戰,當皮耶羅向庇護六世陳述有關中華帝國和郎世寧的事務時,教皇顯得有些心不在焉。但後來,皮耶羅還是以哆哆嗦嗦的手,呈上了這部手稿的拉丁文本。手稿被教皇接受以後,很快就束之高閣了。我有理由推論,它沒有被認真地閱讀過。因為就在該年的2月份,拿破崙的大軍攻破羅馬,俘虜了庇護六世,建立了羅馬(台伯爾)共和國。好在沒有史料表明,拿破崙清洗過教皇的私人檔案庫,這使手稿逃過了一劫。今天,如果梵蒂岡的檔案庫可以對外開放,這部手稿我們應該不難查找到:在皮耶羅神父留下的殘破札記中,記載了他給這部拉丁文手稿取的名字:「龍之祕史」。
手稿的中文原始本,托蒂‧皮耶羅則捐獻給了佛羅倫斯的達文西博物館。中文手稿的墨蹟都寫在柔韌的宣紙上,隨情緒的起伏,時而工致似春閨婦人,時而狂亂如驚馬奔騰,神父認為,所謂書法,即東方藝術之極至。據神父的殘破札記記載,中文的手稿名共有五個字,其中一個是「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發現《……龍……》消失了。關於它的去向,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墨索里尼為了討好希特勒,把《……龍……》作為重禮相贈,後來毀於1945年盟軍對柏林的春季大轟炸。一是盟軍占領佛羅倫斯的當天傍晚,一個穿盟軍制服、戴鋼絲邊眼鏡的上校參謀驅車來到博物館,把《……龍……》借走,從此神祕失蹤(1945年之後,盟軍在他們用槍征服的歐陸各地,又用玫瑰、殷勤,或其他意想不到的方式,領走了許多姑娘以及別的財富,其中一個漂亮的葡萄牙少女蘇姍娜,即是我的母親)。前邊兩種說法,都近於小說家言,無法查實,唯一可信的是:它的確找不到了。
只有托蒂‧皮耶羅神父翻譯的那份義大利文手稿,以另一種方式流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