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1031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捕獲小行星:二十二世紀智力競爭【丘宏義科幻小說系列】

The Capture of Asteroid X19380A: A Ra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Capture Asteroids
  • 9 405
    4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天文學家孫維新博士、台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丕燊教授連合推薦:「這是一本融合天文物理宇宙觀的科幻小說」。
 

本書以2125-2148為時間背景。於22世紀時,全球資源殆盡,小行星為唯一可能去採礦的地方。於2132年美國情報局發現中國有龐大太空艦隊在酒泉太空港上待發,大起恐慌,去舊檔案查,發現中國早於2125年開始遠征太空的計劃。因而白宮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美國太空名科學家張大衛(第四代中國移民)在會後審視數據及間諜人衛偵查到的圖片,發現中國新創「新天地資源」公司在研發數十億噸(數千個百萬噸)黃色炸藥核爆裝置。核子專家布郎傑認為這種核子裝置不可能用在戰爭上。也發現龐大太空艦隊是中國新「新天地資源」公司的計劃。美國不久發現這龐大艦隊利用金星重力協助奔向小行星花神8號(見註)。美國總統立刻撥款發射間諜人衛去花神8號追蹤。發現中國艦隊到了花神8號後,用全自動機械人建立開礦基地。美國也直起直追。也準備去花神8號上建立基地開礦。因此中美開始了和平而激烈進行的競爭。


中國的小行星Asteroid計劃的主持人衛思美是於21世紀中葉美國移民中國的美國人Jerome Wilson 的孫兒,是第三代移民。於2135年,在衛思美的領導之下,中國用數十億噸(數千個百萬噸)級的龐大核爆把一對相接小行星雙星分開,把其中一個送到地球附近,成為月球的人衛。命名為「廣寒宮」。天文方面的微中子實驗室發現中國在小行星帶上的核爆。宣佈之後,世界大嘩,中國和美國秘密協定,威利兼施,把反對的聲音逐漸消弭。之後美國跟著,也用龐大的核爆把一枚小行星推動到地球附近變成月球的衛星,取名馬茜娜Mahina(夏威夷原住民的月神)。可是美國把馬茜娜封存,名為研究載人去火星的計劃,實際上用來做軍事用途。中國則在廣寒宮上開建太空旅遊旅館,並租地給世界財團去造小行星上的太空旅遊旅館。本書以去廣寒宮的首航旅遊做結束。


至於書中「狂想精品店 La Boutique Fantstique」的實況,請看本書。


註:花神8號小行星8 Flora是離地最近的最大小行星,約140公里(90英哩)大小。離地球一百八十餘億公里(百餘億英哩)。上有豐富重鐵-鎳礦,推想其它的重金屬礦也很多。

名人推薦

天文學家孫維新博士、台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丕燊教授連合推薦:「這是一本融合天文物理宇宙觀的科幻小說,透過丘宏義博士的天文理論,或許為未來缺少資源的地球找到一條在宇宙星際捕捉小行星的資源開礦之路」。

作者

丘宏義

丘宏義,康乃爾大學博士,上海出生,在中國動亂中長大,在臺灣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旋即赴美於三年內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旅居美國,環遊世界,時代雜誌(Times)曾冊封為「最優秀的美國科學家」。丘博士任職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擔任天文物理及太空科學專家長達35年,曾在知名大學如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市立大學石溪大學等兼任教授,著有科學著作130餘篇、書籍十餘冊、科普中文譯作十餘冊、科普文章十餘篇等。美國聯邦政府退休後與海外華人菁英創辦漢世紀集團與EHGBooks微出版公司,並且擔任資深合夥人兼任總裁,帶領漢世紀技術團隊致力研發華人世界科技與人文的資訊解決方案:2008年帶領漢世紀推動臺灣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贊助的世界數位圖書館(World Digital Library),2012年帶領漢世紀開發全球第一套Amazon微出版漢字標準資訊解決方案(Amazon Micropublishing Chinese Solution)。

目錄

序言 -空間旅行,小行星,機械人及其它-

《捕獲小行星X19380A號》簡介
 

目錄
 

第一部 在太陽系中搜尋新資源
第一章/美國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中的活動
第二章/中國在醞釀一個秘密的空間計劃
第三章/項目和計劃
第四章/中國的操作
第五章/中國向花神8號小行星遠征
第六章/美國緊緊跟上
第七章/聚寶盆計劃--美國迎頭趕上
第八章/美國努力趕上
 

第二部 在花神8號小行星上開礦
第九章/第一批從花神8號來的礦
第十章/相接雙星小行星
第十一章/其大無比的中國的核子爆炸
第十二章/X19380A掠過火星;目的地:月球
 

第三部 美國的獵物及中國在空間中的企業
第十三章/美國的馬茜娜MAHINA計劃
第十四章/在X19380A上漫遊及空間旅館
第十五章/董事會和空間旅館
第十六章/狂想精品店LA BOUTIQUE FANTISTIQUE
第十七章/月球衛星-馬茜納小行星
第十八章/蟾宮旅館-去廣寒宮之遊
捕獲小行星的時間軸
論文

序/導讀

序言


-空間旅行,小行星,機械人及其它-

本書簡論
 

本書是一本科幻小說,也可以說不是。本書敘述的是未來的景色,大都和未來的科學工技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一本科幻小說。可是,所說的都基於科學的原理和原則(本書中沒有外星人,沒有遠在其它星球的行星,地外世界,也沒有超過光速的飛船,等等典型科幻小說的題材),因此也可以說不是。所有本書中說到的未來科學及工技的情景,雖然屬於未來,其實都可行。本書中有兩件科學和工技有關的情景。第一個是完全自動化的機械人工技。本書所說到的完全自動化機械人,現在沒有。現在的機械人工技還在現蕾期,可是相當複雜的機械人已經到處都有了:許多製造業如電子及汽車工業中已經大量採用,而有些已經成為家用器皿,已在市面上銷售了,例如自動化機械人吸塵器。而最近美國航天局在空間探險的成就的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已經在火星上漫遊的「好奇號Curiosity」,已經具有許多幾乎全自動的功能。第二個未來的科學工技是以炸藥來執行的「衝擊推動impulse propulsion」。目前許多關於炸藥的研究及應用都和軍事用途有關,可是最大宗的炸藥的銷路不在軍事方面,而在民用的和平用途。炸藥的典型民用大都在建築業裡,包括公路、鐵路等。協助把太空梭(太空飛機,Space Shuttle)送到繞地軌跡的固體燃料火箭也是炸藥的和平應用的一種,可是在本書內我談到的「衝擊推動」,是用炸藥來替代火箭來做空間的推動,現在幾乎沒有任何的發展。即使有,也都在很簡陋的初步開發時期。


本書的主題是空間旅行。在1957年,前蘇維埃聯邦把人(造地球)衛(星)(俄文sputnik)送到繞地(球)軌跡之後,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跟著的來的是載人到太空裡的繞地軌跡的船艙:前蘇維埃聯邦於1961年把一位宇航員送到繞地的軌跡。(這兩件事美國步前蘇維埃聯邦的後塵,在1958年發射進入地球軌跡的第一個人衛探險家號 一號Explorer I,在1962年把載人火箭艙送到繞地軌跡。)在1969年,又有一件創時代的傑作。美國的載人去月球登陸計劃成功。兩位美國的宇航員首次踏在月球表面上。隊長在登陸時說,「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可是卻即人類的一大步。」後來這兩句話變成太空時代的銘詞。出生在1957年之後的人們,都認為太空時代的產物,如通訊人衛,上地球軌道的宇航員等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之後的太空成就很多,可是傳播最廣的是載人上太空的成就,使得「載人上天」這幾個字幾乎就是太空時代的代名詞。跟著來的就是「太空梭」,或「太空飛機」(其實是太空運輸機)。之後,最吸引人的太空計劃莫不和載人上天有關,如太空站,中國的載人的火箭艙進入繞地軌跡,等等,甚至於經常在報章上看到,美國航天局還在設計及策劃中的「登陸小行星」及「登陸火星」,都和載人上天有關。可是,以歐美的經濟狀況來看,還不知道這些計劃會不會進行,更不必去提甚麼時候會登陸了。


美國航天局的貢獻


自從修完博士學位進入社會以後,我一生幾乎都在美國航天局中工作。一般人不太知道的是,和太空計劃相提並論的美國航天局對人類的最大的貢獻,不是在載人上天這部份。最大的貢獻乃是在於氣象人衛,通訊人衛,地球資源人衛,等等,不勝枚舉。連現在到處都在用的全球定位系統,都建立在人衛的科技上面。這些的貢獻,把人類社會的經濟和人文方面都完全改觀,大幅地改變了我們日常的生活。在科學方面,航天局支持的研究,幾乎無所不包,以我的科學家的身份來評估(當然按我個人的喜愛偏見),我要把哈伯望遠鏡和去各行星探險的飛船放在最有貢獻的科學研究裡。如果只說這些研究把我們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改觀,就會嫌這些贊語太貧瘠了。這些空間儀器簡直把我們在宇宙內的地位完全做基本上的改變。


我在航天局的戈特宇航中心的職位是天文物理學家兼太空物理學家。我在這機關工作了三十五年,寫了一百三十餘篇論文,著書十餘冊。我工作的範疇都是聽來好像玄之又玄的領域,如中子星,脈動星,類星體,微中子天文學,宇宙學,黑洞等。(順便一提,我是創立微中子天文學的少數科學家之一,「類星體」的英文字quasar是我創出的,我也把「黑洞 black hole」這名詞介紹到天文學裡。)我於退休後,我仍舊對太空的計劃眷戀及著迷,就如在半世紀以前我第一天加入航天局的陣營時一樣。

下一個太空新邊疆:小行星


我寫這小說的動機來自一篇報章上對美國航天局最近的小行星計劃的報導。這篇報導說航天局有一個計劃,以「逐漸推動」的方式,把一個小行星推到地球的附近。我不知道「逐漸推動nudge」這名詞是航天局引用的,還是報導這新聞的記者發明的。我臆測「逐漸推動」的意思大約是,一點一點地把小行星推動到地球的附近。聽來似屬有理,可是仔細分析之下,發現這個想法相當荒謬。我猜想推動的方式是用火箭。聽起來可行,可是不然。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最多打個平手,大自然總有一個方法贏過我們。讓我解釋一下為甚麼我認為這個想法非常荒謬。


航天局的確有計劃要去拜訪小行星,甚至於想要把一個小行星帶到地球附近。這些計劃的動機是甚麼?或者可以問,我們對這些計劃為甚麼會有興趣?一個自上世紀就浮動在報章科幻小說之間的構想是,目的是要去月球或小行星上去開礦。就我們目前耗用地球的速度來看,總有把地球的礦物資源用盡的一天。樂觀的人認為這麼的「一天」將在下世紀(22世紀)來到,悲觀的人認為將在本世紀下半節來到。用盡之後,我們怎麼辦?


大多數的地質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時,它是一團熔化的液態球體。在這個液態球體的時期,大多數的重元素,如鐵和比鐵重的元素都沉到地心中去,在表面上的重元素成份很少。我們能不能挖深一點去採礦?我們能,可是要挖到礦產豐富的,熔成液態的地心裡,到那裡去採礦,恐怕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可能做成這種壯舉。另一個想法是,我們既然已經能登陸月球,是否可以去那裡採礦?美國登陸月球的壯舉,把月球表面的岩石帶回地球。研究這些岩石的成份後,帶來了許多科學上的成果。最重要的大約是決定了月球的起源。大約可以說,這個發現是最重要的登陸月球的科學發現之一。顯然月球表面的組成和地球表面上的組成非常類似。透過理論上的歸納和演繹,最可能的解釋是,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份。在早期的地球歷史裡,有一個原始小行星(大概月球那麼大小)掠過地球表面,把一大塊地球的表面打到外空去,變成月球。打出後留下的大坑就是我們稱為太平洋這個大窪地。有許多地質上的證據,證明這推測是正確的。因此,月球上的礦產想來不會很多,因此只有小行星這條路可走。
 

想來航天局不會去把做花園假山擺飾那麼大小的小行星帶到地球來。我不知道航天局要搬過來的小行星有多大,我就隨便說一下,航天局要運來地球附近的小行星的大小為一百米(公尺)大小。如果這小行星的組成為鐵-鎳型(這是許多隕石的組成),那麼它的質量大約在二百五十萬噸上下(如果是石質,質量在一百萬噸上下)。再假設這小行星的繞日軌跡和地球的很相似(這類小行星稱為近地特羅央 Earth Trojans)。把這類小行星運到地球附近會最省力。可是要把這小行星運到地球附近,我們要把它加速,到了地球附近後再減速,就和我們開車到某處一樣,要把車先加速,到了目的地之後再減速。我們野心不要太大,只要加、減速1公里/秒就好。再假設這小行星離我們的距離是四分之一的地球繞日軌跡(即離我們最遠的距離的一半)。地球繞日軌跡的長度約為九億多公里。四分之一是2.25億公里。以每秒1公里的速度向地球移過來,要3080天才能到達地球的附近。3080天約為8年半,比美國總統的法定最長連任期(8年)還要長。我很懷疑這些華府的政客們能想到這麼遠,會去做這麼長時期的打算。


現在算一下,要耗多少能量才能把這個小行星作每秒一公里的加速或減速。這需要一些牽涉到軌跡的運算,因此我就只給答案。要用到的能量,可以把12,847架滿載的,最近退役的太空梭或空間飛機Space Shuttle送到它們經常去運行的近地軌跡。(太空梭起飛時滿載的重量為120噸。)當然,這小行星到了地球附近時,需要同樣數字的能量來減速。現在你可以看出,把一百公尺大小的小行星以「逐漸推動」的方式運送到地球附近的計劃,是否有可行性。而一百公尺大小的小行星是很小的小行星,小到,以目前天文觀測的本領,無法去發現它們(除非運氣好)。目前的能力只能發現一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按目前的估計,大小超過一公里的小行星的數目在一百萬個以上,其中最大的是殼神小行星Ceres,直徑950公里。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推動小行星?雖然要移動一個小行星,要化很大的能量,可是這能量不是那麼大,不是大到不可想像。把一百公尺大小的小行星的速度增、減1公里/秒,所需的能量相當於一個30,000噸黃色炸藥威力的核子爆炸裝置(二戰末期在日本廣島投下的核子彈的威力是20,000噸黃色炸藥)。如果我們能引用熱核子爆炸裝置,可以推動甚至於更大的小行星。早在1958年,兩位美國名科學家佛利門‧戴遜Freeman Dyson(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仍健在)和斯坦尼斯瓦夫‧烏拉姆(Stanislaw Ulam, 1909-1984)提出用核子爆炸來推

試閱

第一章/美國發現了中國在空間中的活動
時間:2132年十月某日。

這個秋天的早晨又美又好。這位從中國來的第四代移民後裔張大衛(David Zhang),自己準備好早餐之後,坐下,把他的平板電腦打開,一面吸吮咖啡,一面閱讀當日的新聞。沒有特別的新聞,只有已經看過多少次的「舊聞」,如非洲及中東的不穩局面,世界的資源愈來愈少,這裡那裡的經濟困境,及不時來了又來的選舉訊息-政客們再三許諾,他們一旦被選上之後,生活會有多大的改善。只要有選舉,就可以聽到這類的陳腔濫調。可是這些諾言很少被兌現。如果真的想要去兌現,就被反對黨加以阻撓及破壞。這就像中國神話中吳剛伐桂一樣,伐後樹復合,永無止境 。支持者不悟地在選舉前熱心助選,在選擧後又大失他們的所望。
非洲仍舊一團糟。兩個多世紀前二戰結束後,西方在非洲建立殖民地的列強被迫退出,舊殖民地成立了新國家。可是在近百年的殖民時代時,為了要容易統治,侵略者把不同語言、宗教及族裔的民族歸屬在同一殖民地來統治,製造分裂的局面,以這些民族的內爭來轉移這些些殖民地對他們的反抗。殖民地獨立之後,新的國家沿用舊殖民地的土地規劃,因此這些國家一開始就建立在分裂的局面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非洲的經濟依賴豐富的礦產。可是當這些資源逐漸被開採盡之後,沖突矛盾激化。更糟的是,人口的成長已經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如二十世紀末的名科普作家卡爾∙沙根所說的,自然界會來「修理」這種糟局面,可是大自然來收拾的方式往往不是人們所喜歡或能接受的。
在中東,石油收入已經萎縮,許多以前產油國已經無法依賴石油的收入來支撐他們奢華的生活,而貧富的不均使得這些國家的政局呈不穩現象。還有,風力及太陽能已經變成世界的能源主流,使得石油在工業上的應用逐漸從燃料變成工業原料。而使這種情況惡化的另一個原因是,自二十一世紀末開始,世界上石油的生產已經從中東逐漸移轉到中國的南海去。強大的中國提出和南海的小國資源分享的計劃,按人口及國土大小來分配。在中國強大的壓力之下,這些小國不得不勉強接受這種的分配方法,因為在溫帶之下的世界超級強權只有中國和美國,而這兩個國家等於在一條繃緊的鋼索上鬥力,誰也羸不了誰,只想維持一個界乎於膚淺的和平、合作、友誼和公開敵意之間的局面。而中國早已發出一個類似一位十九世紀初的美國門羅 Menlo 總統的宣言-其它非美洲國家不得干預南美國家的一切。中國的宣言是,在南海沒有領土的國家不得干預南海的軍事及政治。
自中東的經濟萎縮以來,因為要增加工業的生產,在不情不願的心態下,這些國家不得不讓女性也進入許多一向只有男性才能進入的工作領域。可是這些國家的工業發展還是無法和世界其它國家的發展抗衡,特別是美國,中國及歐洲的有些國家,如德國等。自有史以來,發動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奪取其它國家的資源及土地。可是核子武器的可怕威力幾乎完全消滅了這種既不人道又危險的戰爭可能。再者,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和其他資源枯竭的程度,使得所有的國家都不得不承認,戰爭不是解決資源的方法,可是想不出其它的辨法。
當張大衛沉浸在這些思想之中時,他的平板電腦上閃出一個訊息:
「緊急通告:今天早上十一時正有一個重要的會議。在十時正你就要到你的辦公室報到。保安處已經派遺安全人員等待,護送你去會議室去。」
張大衛是國家空間工程管理署 NSEA(National Space Engineering Administration 的字頭縮語)的天文物理工程中心的主任。雖然自二十一世紀中葉起,由於通訊的發達,許多人可以在他們的家中工作,可是,人是社交的動物,喜歡和其它的人交往。再者,對許多人來說,團隊工作的環境往往能產生出很大的啟發性,而員工們的面對面的交往,往往能培養出更具協和合作性的工作態度。還有,許多工作非要在辦公室做,不能帶回家去做。而做主腦的人,如張大衛,有經常在辦公室裡工作的必要。在這一天,他本來打算要請一天假在家裡辦理一些私事的,可是這個訊息顯然改變了他的計劃。在會議前數小時宣佈要開會,是相當不尋常的事。再者,這會議的性質有些不尋常。通常要召開會議時,先會宣佈會議的內容。而這個會議的通告甚麼都沒有,只說他一定要去參加這個會議,而且有安全人員護送他去參加這會議。
不幸的是,他的車在廠中維修(這也是他要請一天假的原因之一)。他不得不去叫一輛車來。他拿出他的 A-Comm -在二十一世紀初時,行動電話的功能已經大輻地增加到包括了任何可以想像到的通訊及其它功能,這種新的行動電話被稱為無所不包的通訊器 All Inclusive Communicator,可是人們簡稱它為 A-Comm。他選一個他喜歡的出租車公司來。他把他要去的地址及他的密碼輸入-這公司資料庫中早已存了他的住址及付帳方式。一個訊息很快出現了:「你叫的車約在五分鐘內到達你的大門口。估計到達你的目的地的時間是35分鐘。」
果然,五分鐘內一輛無人駕駛的電動車到達他的門口。張大衛取出他的 A-Comm,把他的密碼輸入。車門打開了。車中沒有駕駛員。經過不知若干年的研發之後,汽車工業界終於發展出無人駕駛車,或全自動的車。所有工業國家的安全委員會早已曾多次建議要發展無人駕駛自動車-不再會有醉後駕駛,不再會有超速及違規駕駛,沒有醉酒駕車,沒有「熱棒」在大街上的賽車手,也不會因為駕駛問題而發怒及爭吵,沒有參差不齊的人為因素,因為所有的汽車都在最可能最高的的移動速度上運行。人們仍舊可以駕車,可是任何時刻,一旦自動駕駛系統發現違規或不正常現象,馬上把駕車自動化。仍舊有賽車大會,可是只能在專門賽車的賽車場中進行賽車。不服氣的駕車者不知道去法院告過多少次,說是自動駕駛車違反了他們駕車的自由。可是美國的最高法院裁定,公眾安全優先於個人駕車的自由。在空壙的郊區仍可以自由開車,可是在城市中只能允許自動駕駛車。自動駕駛車的設計,使得要做手腳拆除自動系統幾乎不可能。
張大衛進入自動車。這車在擁擠的交通中緩慢但穩步地駛行。所有的汽車都在道路條件和交通流動許可下,以可能的最大速度進行。34分鐘後,張大衛到達了他的辦公樓。一進去後,辦公室的人員要他把所有證明他身份的文件帶齊,要去另一間大樓去開會。他進入他的辦公室,把他的文件從保險箱中取出。除了驗指紋,還要掃描眼睛的網膜,才能打開保險箱。把文件拿齊後,兩位早已在等候中的便裝安全人員把他帶到一輛車中去。這輛車有「駕駛員」,監視車的目的地。這車把他帶到一個無法描述特徵的大樓去。他經過這大樓的外面不知多少次了,一直不知道這大樓是甚麼。
再經過一道安全的檢查後,他進入這大樓的會議室去。
他在開會時間前十五分鐘到達。早已有約十五來位的人在會議室中等待,有些他認識的,可是其它的都陌生。國家空間工程管理署 NSEA 的主腦,衛郎尼,也在場。張大衛認出有一位他熟識的女士,羅杰茜Jessica Proust。她是美國白宮的科學顧問。羅杰茜有極強的科學背景(康乃爾大學的物理兼天文博士)。在其它與會的人中,有一位穿了陸軍工程軍團的制服的克哈維先生Harvey Crest,上校階級(麻省理工學院博士);一位穿了空軍制服的女士梅洛茜Rosie Mellin,來自空軍特種計劃辦事處,也是上校階級。另外一位穿了海軍制服來自海軍先進科技處的女士莫夏娃Eva Molin,海軍上校階級。張大衛想,這是多麼不尋常的人物的配合:有管理人才,有三軍代表,還有和他一樣的科學家/工程師。
NSEA 的主腦,衛郎尼署長,主持這個會議。在短暫的歡迎詞之後,他把羅杰茜介紹到講台上發言。一點不說廢話,羅杰茜直接了當地開始發言。
「你們和我今天在這裡開會的原因是因為有些重大的,有關極先鋒科技的發展,需要我們來瞭解。總統剛剛收到了一份對中國情報的特殊報告,總結了一些近期的不尋常的發展。人衛及來自地面的情報,指出中國已經在發展一件很大的空間工程的計劃,可是我們不瞭解這計劃的目的。首先,我要給你們看一些人衛堪察到的圖片。第一張是酒泉空間發射中心的圖片。有好幾個大型火箭已經放在發射架上了。每一枚火箭是六枚中國最大的火箭遠征系列V級的集群,每一集群火箭的載荷能力估計在幾百噸以上,可能超過一千噸。我們有相當大的信心,這些火箭的目的不是載宇航員上空間。我們認為這些火箭也不是用來造空間站的。軍方也想不出這麼大的火箭有任何的軍事用途。我們的情報專家也想不出有任何需要這麼大的火箭的非軍事用途。
「我們的情報也告訴我們,中國造了一個很大的綜合工程園區,稱為『新天地』。這園區已經開業了好幾年。它在山西的太原市的郊區。你們知道,太原是中國的空間探險發展中心,有不少和空間工業有關的實業都在那裡。『新天地』的網站上只模糊及籠統地提到這工程園區的任務,如在太陽系中做行星探險,及去尋求太陽系起源的奧秘等。所有這些研究以前都有人大批地做過。雖然還有不少未解決,不知解答的問題,可是這些學科的研究並不能辯解為甚麼要化這麼大的鉅資來研究這些問題。我們不知道這個龐大的綜合工程中心的真正目的是甚麼,也沒有其它的資訊可以告訴我們它的真正目的。而巧合的是,在各最有名氣的大學中,和機械人有關的學科急速發展,如北大、清華、合肥科技大學、南開、國立台灣大學及其它名大學等。同時,在這些名大學中,有好幾年以來,機械人系及相關的學科中開始大幅減少外國學生的入學名額。而這些名大學的機械人系及有關的學科的畢業生似乎都被『新天地』籠括去那裡工作了。」說到這裡,她暫停一下。
在座的人都在靜思,房間寂靜無聲。最後莫夏娃半開玩笑地說:「也許中國人準備要和火星人打一場戰爭。」
羅杰茜揮一揮手,不理這笑話,繼續說下去。「你們大約知道,好幾年以前,中國已在空間組成一個相當大的空間站。中國申稱這空間站的目的是在研究地球。可是在這空間站上他們也造了一台雙鏡型的干涉望遠鏡。它的基線是一公里,可是這望遠鏡的鏡片大小只有兩米,是相當小的望遠鏡。我要解釋一下甚麼是干涉望遠鏡。拿兩個望遠鏡分開在兩個地方觀測同一個星體,如果以它們分開的距離為基線,用了光的干涉原理,這兩個望遠鏡的解析本領就等於一個基線那麼大的望遠鏡。在月球上已經有了不少口徑要大得多,基線要長得多的干涉望遠鏡。它們對天文的貢獻很大。我們不懂為甚麼要在空間站中測試這麼小的干涉望遠鏡。還有,在這空間站中有很大的,有能操作極大載荷能力的機械人,可以用來搬動質量極大的物體。另一個奇怪的事,這空間站很大,可是可以住宇航員的宿舍區卻很少,最多只能容納十來位宇航員。看來這空間站的目的是用來做空間中的自動控制測試。
「還有,好幾個月以前,中國已經發射了四枚極大的火箭,每枚有上千噸的空間載荷。中國對這次的發射,只有很短的敘述,說這些發射是用來做行星際空間的研究。它們已經接近金星。明顯的目的要借助金星的重力場替火箭加速,稱為重力加速。
「我要解釋一下,甚麼是重力加速。這種利用重力場來加速的過程又稱為重力彈弓,重力協助的操作,等等;它的原理是利用一個行星的重力場來改變我們送出去的空間載荷的方向及速度。典型的運用是用來加速,其目的在節省火箭的燃料,飛行的時間,及費用等。換句話說,一個行星的重力可以用來替空間載荷加速及改變其飛行的方向。
「我們推算出的中國火箭載荷的航道,似乎指向他們想要獲得相當大的重力加速,而從它們的軌跡,我們推算出,這些火箭載荷會再回到金星去,再受到另一次的重力加速。如果我們的推算無誤,它們的最終目的地大約是火星,而更可能的是火星之外的地區。似乎中國正在準備一個大的空間計劃。未來大概會有更多的火箭載荷追隨這一批帶頭的四個。你們能不能想一下這些情報的意義是甚麼?」這時,房間陷於沉默之中,只有一些與會者的靜音議論。
「我們知道,酒泉是中國設備最好的空間港。這地方能發射極大極重的空間載荷。」張大衛打叉說。衛郎尼點頭。羅杰茜繼續說下去,「『新天地』是一個新的公司,雇了這麼多的機械人工程師及科學家們,又離開中國的航天中心地太原那麼近,表明中國在進行一個新的,牽涉到空間機械人計劃。這計劃是甚麼?我左想右想都想不出為甚麼空間探險要用到這麼大的火箭及載荷,又要用上機械人。」說完後,有一陣子會議室再度寂靜無聲。
羅杰茜繼續顯示其它的圖像。有一張是「新天地」的全景。這是一個極大的園區,有許多的建築。另一張顯示出公寓住宅區,這區至少可以容納數千戶家庭。另幾張顯示出許多運貨大卡車車隊駛入「新天地」,好幾座正在建造中的建築,一條前兩年才造好的,通到「新天地」倉庫上下貨大門的鐵路,及在「新天地」外面的新住房住宅區,包括一兩個賣場中心。看起來,似乎為了「新天地」在造一座新城市。
請所有與會者去研究討論這個新組織。可是大家都一頭霧水,因此也沒有甚麼討論。 在結束這會議之前,羅杰茜給每位與會者一個秘碼,可以自由進入貯藏這些情報的網站去找要用的資料來研究。羅杰茜邀請所有與會者和她保持聯絡,一有新的構想就告訴她。她答應儘量協助去研究的人去找這些網站上找不到的情報。如果有任何具體的發展或建議,會再召開第二次會議。

安全人員把張大衛護送回他的辦公室。張大衛把應做的例行公事辦好後,開始登錄上這個貯藏情報的網站,開始去研究。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個極大的計劃。任何大計劃一定需要許多器材及消耗品材料。從這些器材及消耗品材料的特性,也許可能推斷出該計劃的性質。可是,從人衛的圖片中,似乎找不到可以顯示出這計劃的性質。他看了又看這些偵察的圖片,仔細地審視,可是每張圖片都似乎千篇一律,都是仔細掩蓋好的大車隊,看不出運輸的是甚麼東西。他對這計劃規模之大感到不解。還有,更為不解的是,為甚麼這麼大的計劃不會更早被發現。他決定要得到些更多的資訊。他因此用安全的聲視頻線和羅杰茜直接通話。
羅杰茜幾乎立即出現在視頻的幕上。張大衛問。「今天看到你,實在非常高興。你有沒有幾分鐘的時間?」
「當然有。我今天看到你也非常感到高興。我經常想到你。你的近況如何?在甚麼時候你離開哈佛大學,轉到國家空間工程管理署的?」羅杰茜顯然在驚奇中感到欣慰。
「在哈佛時,我從事一件月球基地的計劃。而在這時候天文物理工程中心的主任中風,之後不能繼續在工作壓力大的主任職位上繼續下去,因此他找到一個較輕鬆的研究職位去任職。國家空間工程管理署找到我來接管這主任的位置。你怎麼會去白宮任總統的科學顧問的?」
「說來話長。你知道,我一直對政治感興趣。多年前,總統當時還是下議院的議員。他在競選連任時,我當了義工。我們的社會日漸趨向科技,因此他需要在科技方面的人,我正好當上他的科技顧問。後來他住的那一州的國家上議院的參議員退休了,他就去競選,成功之後,他不斷擴大他的政治影響,後來競選總統成功。他親自選我為他的科學顧問。現在,我要問你一下,你對今天的會議的看法是甚麼?」
「這也是我想找你問的原因。我想不通,這麼重要的事,為甚麼要這麼久才讓總統知道?」
「這類情形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說都不要說了。當我們的情報人員收到有關『新天地』的情報時,分析情報的專家認為又是另一家中國新開的大商業公司,認為不重要。我在會中提到的,中國在發射大型集群火箭隊時,中東正好有一個危機,這危機把這發射的重要性給降低了,因此也沒有人去注意。一直到最近,一位情報分析員看到你在會裡看到的人衛圖片,有大批集群火箭在放射場上等待發射,他覺得事有蹊蹺,因此去有關的舊檔案裡去搜索,才發現了藏在這冰山頂尖下面的大冰塊。」
「真的還沒有人發現這些發展的真正目的?很難相信。好罷,我去仔細研究一下你給我去看的情報,一有新發現我就會再同你通話。」
放下視頻電話後,他回到他的工作桌,再度去審視這些圖片。這不是容易的工作,因為沒有任何的線索,真是一件無頭公案。這些圖片上的影像真是枯燥無味,千篇一律,如果不是看不出所以然的建築,就是一行列一行列的,完全遮掩住的卡車隊。看了又看,還是看不所以然。最後,他把這些圖片放大,大到幾乎可以看到每一像素點 pixel 的地步。他的眼睛在像素點中打轉。突然他看到一個可疑的小像素點。一個大卡車上的掩蓋布沒有扎好,一陣風來,把這掩蓋布的一角揭起來。在這角落他看到一個小黃點。這黃點非常小,最多只有幾個像素點。可是這個黃點的黃色令人吃驚。這是世界各國各地都普遍採用的警示放射物標誌的黃彩背景。
張大衛再仔細地看這些偵察的圖片,找到許多同型的,掩蓋很仔細的大卡車。所有的建築物似乎都被緊緊地隱蔽好,他無法窺看到這些建築裡面是甚麼。他幾乎要放棄他的搜索了,可是就在這時候,在一輛小卡車上他看到一個在黃色背景上的扇形體的一部份。這一次,他一點沒有疑問了。這是警示放射性物品的標誌。
張大衛立刻打視頻電話給羅杰茜,「杰茜,我發現了一些線索。似乎進入『新天地』的大卡車中裝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我不懂放射性物質和探測太陽系有甚麼關聯。我想不出。我完全一頭霧水。我需要同一位核武專家討論一下。」
「甚麼? 」羅杰茜驚呼了一聲。好一陣子她不作聲。然後說,「你真能確實嗎? 」問的口氣好像她不能置信似地。
「我不能確實,這就是我要去找一位核武專家和我討論的原因。我要知道大量的放射性物資和去探測太陽系有甚麼關聯。我看不出有甚麼關聯,因此我要找一位核武專家去討論的原因。」
「嗯…我想我可以找到一位。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中任職。他的知識面很廣,所有核武專家及其它科學家對他都非常尊敬。我立刻去找他來同你討論。」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是美國核武的研發中心,自二戰結尾時發展出核彈以來,一直都是。雖然在二戰尾聲時,在日本丟下兩枚核彈之後,此後在任何其它戰爭中都沒有用過核武,可是有核武的強國都有積極的對核武的研發及保養。(每枚核彈,特別是熱核武,都只有一、二十年的保質期,因此必需要經常來重建及維護。)核戰的可怕,使得世界一直在一種不穩定的和平狀態中,這種不穩的和平已維持了將近200年。每個國家都知道核戰的可怕後果,因此他們的政策也都配置了相應的對策,即保持這種不穩的和平。
不久,一位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關鍵科學家布郎傑Jack Brown透過過一個保安的視頻線和張大衛聯絡上了。張大衛給布郎傑做一個關於這問題的簡報及他的發現之後,他請布郎傑去看一下這個情報網站上的人衛偵察圖片。數小時後,布郎傑透過安全視頻線和張大衛開始通話。
「看來是一個核子計劃。那些你看到的大卡車是用來運輸用來製造核武的放射性物品物體的。我們也用同類型的卡車來運輸核子材料及彈頭。可是這些運輸核材料的卡車的數目和其型種使我不解。每個這類卡車有充份的熱核子融合 thermonuclear 材料來組裝一個核武裝置。現在,從這類大卡車的總數來看,至少有上百個核彈裝置的熱融合材料。令我不解的是,每一枚熱核子武器要用到一個核分裂彈 fission bomb來引炸。而車隊中用來運輸核分裂彈的卡車數目非常少。似乎他們要把有些核武拆下來,組裝一個更大更強的核子爆炸裝置。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熱核子計劃,那麼這個熱核子裝置的爆炸威力相當於數百到上千個百萬噸級的威力。所有世界各國的核專家都同意,超過三百萬噸級的核武在世界上無用武之地。一枚三百萬噸級的熱核子彈可以把整個紐約城,包括附近的郊區夷為平地。如你所知,自 1963 年以來,還沒有一個主要的核武國家違反了當年訂下的停止核武爆炸測試的條約。再者,目前美國和中國並沒有有任何對抗的狀態;他們在經濟及商業等等上互相依賴,因此連傳統性的衝突都是少之又少,更何況在核子方面的對抗。根本沒有使用這種巨大的爆炸裝置的必要及需要。」
張大衛一語不發。過一陣子後,他說話了。「我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測試過的最大熱核彈的威力有多大。第二個問題是,熱核子爆炸裝置的大小有沒有理論上的限制。」
「關於這第一問題的回答是,爆炸威力最大的熱核子測試是解體前的蘇維埃聯邦做的,名為『沙皇彈』,威力是60 個百萬噸,約二世紀前於 1961 年試炸。關於第二問題的回答是,沒有理論上的限制。太陽本身就是一個其大無比的核子反應爐,雖然它的原理和熱核子爆炸裝置不太一樣。熱核子內用的核子是氫的同位素,氘或氚。太陽用的核燃料是氫,可是在太陽剛誕生之際,有好幾百萬年太陽用的核燃料也是氘及氚。」
「哼!很奇怪。你知不知道幾十億噸級(幾千個百萬噸級)的核爆炸裝置有甚麼軍事用途?」張大衛還不太相信。
「絕對沒有。如果我向我的同儕提起要去發展這麼大的威力的核爆炸裝置,他們也許會叫一輌救護車來把我送到瘋人院去。」布郎傑開玩笑的說。
「謝謝你。我要好好地去想一想。我希望不久我也會有機會回報你,也希望同你見面。」
「不必客氣。謝謝你打電話來。我希望會有一個同你見面的機會,聽聽你在天文物理工程方面的高見。任何時間如果你有問題,可以直接打電話來,我一定會盡力回答你的問題。」布郎傑笑容滿面地說。
視頻電話掛斷後,張大衛自言自語地說,「哼!那麼說來,中國有一個我們不瞭解的計劃。他們大約在造一個其大無比的核爆炸裝置,可是看來他們並不懷惡意。倒底是甚麼?」張大衛又是一頭霧水。

一直要幾乎半年後才有些新發展。那些「新天地」送出去的火箭載荷再次回到金星,準備再一次的重力加速。利用這些火箭載荷發出送回中國的導航訊號,可以定出它們的位置及其它航線的軌跡。利用及追蹤這些導航的訊號,NSEA 精密地定出這些載荷的軌跡。它們的目的地是花神 8 號,這是最內圍的小行星群中最大的小行星。
在地球和太陽系的最大的行星,木星之間,行星及小行星的分佈如下。離地球最近的是火星,其軌跡是一倍半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距離稱為天文單位 AU,約1.5億公里)。小行星帶就在火星軌跡之外7千5百萬公里到2億公里之間(總距離為2 到3 個天文單位)的區帶中。小行星帶之外三億公里,才是木星。
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 317 倍,它的重力大而廣。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創世之際,在木星和火星之間應當會形成一個行星的。可是由於木星的重力影響,這小行星沒有形成,其殘留的原始物質就是我們所觀測到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的分佈不是隨機的;它們分佈成群(family),稱為小行星群。離地球最近的是匈牙利群 Hungaria 及 花神群Flora,可是這兩群中最大的小行星是花神 8 號,其大小為一百四十公里。它的軌跡約在地球之外一個多天文單位,即它離太陽的距離是2 個多一點天文單位AU。
地球形成時,它是極熱的一團岩漿。在它冷卻的那一段時間內,大部份的重元素-包括重金屬如鐵、黃金、鈾等-都逐漸沉到地球中心去。留在地球表面的重金屬少。地球中心是一團溫度達到攝氏 6000度的液態物體,我們永遠無法去開採那裡的礦產。可是小行星沒有經過這個熔化的過程,因此小行星的重金屬都留在表面上。小行星表面的礦產大概很豐富。
花神 8 號是一個不規則形狀的小行星,表面重力很低。它的逃逸速度(即要離開它的速度)為每小時 288 公里,甚至於快一點的賽車都可以開到這速度(相比之下,地球的逃逸速度為每秒 11 公里)。這小行星沒有甚麼其它特別的地方。為甚麼中國要對它加以青睞?
張大衛決定去做一些在文獻裡的調查,特別是中國的文獻。在二十二世紀,電子翻譯已經進步到任何電腦,甚至於A-Comm 都有能力把任何語言譯到另一個語言去,都有二十世紀末科幻電影中《星球大戰》影集中(假想的)CP-3O機械人的翻譯能力。許多以前認為是科幻小說中的器材,都已經變成現實。妨礙了人類多年來的歷史進展的語言障礙,幾乎完全被消除。
在中國的科學文獻中,張大衛發現不到任何對他有價值的關於小行星的文獻,大都是和天文有關的枯燥科學論文。他開始去「新天地」的網站上搜索。他有條不紊地去審查公佈出的每一位科學家工程師的著作及論文。可是找不到和他要搜尋的小行星體有關的文章。最後找到了一篇短文,是一位中國科學家江寧Jiang Ning寫的,提到一個在空間中可以應用的新穎推動臆測:衝擊推動。它的主旨是用爆炸來做在空間中的推動方法。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及他正在寫一篇長論文來討論。這是好幾年以前的事了。可是在他狂熱的搜索之下,張大衛找不到江寧提到的續集論文。可是在這篇江寧寫的短論文中,他說他審視了一個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科學家丘宏義的構想。丘氏的構想是一個能以能量最經濟的方法把在小行星上開的礦運到地球的方法用及爆炸來做空間中的推進方法。張大衛開始好奇了,因此在龐大的數據庫中去尋找丘氏的名字,及他用爆炸來做空間推進的構思。他找到一篇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代裡一位美籍華裔科學家丘宏義發表的論文。(此論文附在本書的附錄中。)
丘氏的論文提及在小行星上開礦的可行性。他想出一個高效節能的方法把小行星上開到的礦送到地球來。他建議把開到礦的裝在貨筒內,把這裝載荷的大筒用彈射機的方式送到火星的附近,然後利用火星的重力把這載荷的路線改道,使它會降落在地球上。火星的重力把這路線改道時,也把這載荷的速度降低,到了地球的時候,這載荷進入地球大氣的速度是每秒13到15公里。這速度比兩世紀前登陸月球後返回地球安然著陸的阿波羅空間船降落地球的速度,每秒11.2公里,大不了多少,因此可以用阿波羅空間船降落地球的科技,用燒蝕熱盾的方法,把載荷軟性著陸。用行星的重力把空間船改道,及把空間船加速或減速的技巧,稱為重力協助,或重力彈弓等名稱,已在空間中實行多次。而把載荷從小行星送到火星,只需要每秒3公里以下的速度,要達到這速度,可以不必用火箭。可以在小行星上設鐵軌彈射機,以彈射的方式把載荷彈出。
可是在丘氏的論文結尾,他提及用核子爆炸裝置來把一對相接雙星小行星contact binary asteroid 分開。有不少這類的雙星小行星;兩枚小行星在它們的重力影響下聯結為一個雙星,可是聯接力很弱。在這兩枚小行星的相接面上放了炸藥,爆炸後可以把這兩枚分開,各朝相反的方向加速。如果其中一枚小行星在它的軌跡上加速,另一枚則會減速。如果爆炸的威力正好,而雙星的位置也正好,其中減速的一枚會進入一個離太陽近的軌跡。如果一切條件正好,這枚小行星會截交火星軌跡,掠過火星,火星的重力場能把它再次減速。如果一切條件都好,這枚小行星會飛到地球附近,被地球或月球捕獲成為地球或月球的衛星。人們就可以去這小行星上採礦,或建立空間的基地。
當張大衛在讀完這篇古老的論文的時候,他用他的手指關節朝自已的頭打一下,驚呼:「這麼簡單的事,為甚麼我想不出?」他再讀下去。丘氏做一個粗略的估計,需要多大的爆炸力來把一個一公里大小的雙星小行星送到火星再去地球。答案是,約數千到數萬個百萬噸黃色炸藥TNT的爆炸力。
「尤里卡!」張大衛不禁喊出古希臘大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發現比重原理後,赤裸地在大街上狂奔時喊出的希臘語「Eureka 我知道了!」心中想,「這個數字正好符合我們人衛偵察圖片所示的情報。這就是為甚麼中國要去造這麼巨大的核子爆炸裝置的原因。這也是為甚麼江寧 的續集論文不出現的原因,因為被中國列為機密文件而不能公開發表。」
張大衛立即把他的發現通報給羅杰茜。「杰茜,我想我發現了中國的企圖。」他把他和布郎傑的談話及他的發現及推理告訴羅杰茜。「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情報。我想我們應當再開一次會。」
羅杰茜感到十分驚奇,居然有這麼一個近乎瘋狂的計劃。她回答說,「我們要小心翼翼地進行。你先給我一個書面的報告,闡述你的發現。我收到後就立刻發出通知,再召開一次緊急會議。」
張大衛立刻起草一個報告闡明他對中國的意圖的發現。這篇報告立刻傳給羅杰茜後,羅杰茜立刻發出通知,召開第二次會議來討論張大衛的發現。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162503130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0
    • 商品規格
    • 22.9*15.2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1/07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