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上的鸚鵡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活動期間購買童書類別滿額199元,即贈《傲嬌公主的奇幻冒險》早優券,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內容簡介
李潼曾被人讚譽為「臺灣少年小說第一人」。本書收集了李潼的七個短篇小說,每篇各有不同的主題與訴求。
〈綠衣人〉裡,主角學榮在人生的轉捩點上徘徊,幸好及時醒悟,才能遠離罪惡深淵,獲得重生;〈懸絲傀儡〉裡,主角面臨傳統技藝的失傳,他究竟該勇敢承接家族工作,還是該放手,掌握自己的命運……
閱讀這本書,讓少年朋友思考如何與長輩互動、如何與同儕互助,學會體驗生活、了解生命,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得獎與推荐紀錄】
臺灣省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首獎
臺灣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第二名
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優等獎
〈綠衣人〉裡,主角學榮在人生的轉捩點上徘徊,幸好及時醒悟,才能遠離罪惡深淵,獲得重生;〈懸絲傀儡〉裡,主角面臨傳統技藝的失傳,他究竟該勇敢承接家族工作,還是該放手,掌握自己的命運……
閱讀這本書,讓少年朋友思考如何與長輩互動、如何與同儕互助,學會體驗生活、了解生命,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得獎與推荐紀錄】
臺灣省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首獎
臺灣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第二名
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優等獎
名人推薦
101年台北市深耕閱讀入選書
目錄
作者序——同自己好好相處
生命的迴旋曲
綠衣人
帶爺爺回家
懸絲傀儡
鞦韆上的鸚鵡
年少情懷
海天哥哥
檜木浴桶的司爐
雲山約
推薦序——失落與空白最美
導讀——李潼文學列車啟動
畫者介紹
生命的迴旋曲
綠衣人
帶爺爺回家
懸絲傀儡
鞦韆上的鸚鵡
年少情懷
海天哥哥
檜木浴桶的司爐
雲山約
推薦序——失落與空白最美
導讀——李潼文學列車啟動
畫者介紹
序/導讀
作者序
同自己好好相處∕李潼
在臺灣,常聽人說:「趣味就好」;這句話用在親友聚會、參訪旅遊、觀賞表演、就業工作或學習進修。閱讀一本書,當然也可以「有趣味」來品評。說這句「有趣味」的人,說話的聲調通常是灑脫和俐落,外帶一些些「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寬諒。
至於文化品味更高雅,生命體會更深厚的人,對世間人、事、時、地、物的評價,則更寬容、更平和、也更有意境。他們神氣清爽的說:「嗯,有生活的氣味。」他們說話的樣貌,當然少不了微笑,也就是精神十分滿足的神情。
有趣味,含有生動、快樂、詼諧一類輕快的狀態,同時也容許溫暖、柔軟、憤慨種種情緒;就像氣味,不僅是可聞嗅的具體氣味,它更推崇的是凡常生命裡,人在面對生活的一段曲折情節,能找到一種或是一連串方法去應對,能選擇一種或一系列態度去處理。
儘管那只是生命之中的小悲、小喜、小哀或小樂,小到旁人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這正是人生多數的常態。人能在這種小規模的悲喜中,和自己好好相處,也值得嘉許了。(人若常處在生活的大哀大樂,那多可怖,多不幸運!)
「閱讀口味較重」的讀者,不妨在閱讀時,試試另一種滋味的品嘗。也就是試著發現〈帶爺爺回家〉的小夏和爺爺,如何應對環境和自處;以輕鬆的心情看〈綠衣人〉的帥哥學榮,怎麼從現實中與自己對話;以及〈海天哥哥〉、〈懸絲傀儡〉裡的海天、漢本、阿磊怎麼努力和自己好好相處。
這本短篇小說集,希望讓讀者讀出一點「氣味」、一點「趣味」,也祝福大家都能自如、自在、自適的生活。
註:本書〈綠衣人〉、〈帶爺爺回家〉、〈懸絲傀儡〉、〈海天哥哥〉作品,選自民生報二○○二年出版《綠衣人》。推薦序
失落與空白最美--探尋說書人的隱藏訊息∕李潼長子 賴以誠
每一位擅於說故事的人,都會在故事裡隱藏一些訊息;每一位懂得看故事的人,也擅於挖掘,從中觸發更多……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何來?
要探尋隱藏的訊息,不妨先閱讀目錄前的「作者序」,好知道此書何來?而你,讀完本書作者李潼的「序」了嗎?
標題開宗明義,就是要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而且作者還刻意用「氣味」跟「趣味」的諧音,讓序文讀來比較有樂趣……我想你能體會作者的用心,在看故事之外,也聽聽他的想法,寫這本書的動機,約略明白他的表達方式,而且還有「隱藏訊息」的提示!
本書的作者李潼是我的父親。他曾經提醒過我:看書最好先看「序」。我卻沒有一次照做——有時是急著先看故事;有時是忘記;更多時候是偷懶!
但是,等我書愈看愈多就發現:看「序」、「跋」或「後記」,很好玩。
「序」,可以像偵探小說的破解版、偶像劇的番外篇,或是電影製作過程大公開,有導演的旁白解說,以及劇中演員的演出心得及推薦。只要你願意翻看「序」,至少它會像參考書後面附錄的解答……這功用,你是知道的。
讓我們再回到本書的「序」吧。你會發現,作者其實很想問你:「你了解自己嗎?」、「你發現每個人內心多少都有隱晦面嗎?」、「成長的路程沒這麼簡單,你打算如何面對呢?」
當你看完每一篇故事,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是主角,我的心情會如何?我該怎麼辦?
書中每個少年面對困境時,都有自己的獨家處理方式;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面對的衝突可能還更多。故事中各個角色的處事方法,多少都值得我們體會與參考,使我們的思考方式更成熟,讓我們活得更有自信。
話分兩頭,且說……
我相信:故事的曲折離奇及緊張刺激一定很能吸引你;但我也必須告訴你:每一個故事的背後,必然還有更多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這種訊息可以是一句對話、一個值得你關心的社會議題、一種特別的價值觀,或是我們做為「人」擁有的某種情感。
當你看完故事,也許會覺得有些沉重,或有些不滿,甚至還有些莫名的憂鬱。不要懷疑!正是這種「憂鬱」,使你覺得這故事很「美」。
當你對小夏的爺爺居然才回臺灣就過世而深感震撼;當你對巧雲始終沒能送出那封信時的悵然若失,感同身受;或是當你完全能夠體會陳學榮因為被人忽略、還被呼來喚去,在手上刻下「忍」字時的那種悲憤,你就已經走進故事裡的世界了。
如果你領略了故事的「美」,同時感到有點憂鬱,而卻又好像可以放下一些積累已久的煩惱(雖然跟故事無關)……也不妨坦然接受!因為這種種感覺與感受,正是你發現隱藏訊息的起點。
書歸正傳……
一旦我們在故事中發現一些訊息,就能找到一些隱藏的小世界。有時即使只是故事角色的一種情緒,但只要你能夠體會或想像,相信依然會有共鳴——就像當你聽到知心好友跟你訴苦時,不知不覺也跟著難過起來一樣。我在〈綠衣人〉的陳學榮身上,看到了一個少年嘗試獨立的艱難,也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家人不記得陳學榮的生日,令他有點孩子氣的在意。但他卻又得強裝成熟的接受社會常規,接受自己已經長大,大人們不再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再特別關照自己的事實。然而,父母偏又仍舊把他當孩子似的叮囑叨唸,要求他馬上學會最艱難的「成熟」與「犧牲」,卻不給他一點小小的滿足(例如向他說一聲「生日快樂!」)。這之間的種種挫折、矛盾及沮喪,你也曾經歷過嗎?
陳學榮一心渴望成長,卻還殘存著兒童的一些脆弱心態;但最讓他不安的,或許是他對於童年快速消逝的遺憾,與即將面對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恐懼吧!
同樣的,〈鞦韆上的鸚鵡〉中的哲文,似乎也有一些恐懼與煩惱。
當他們父子倆掛在懸崖的一棵松樹上,在那最危急的時刻,哲文才解開心防,說出對於父母分居的心情:
『爸,我希望你跟媽媽能住在一起。』
『爸知道。』
『我真怕以後跟你們一樣。』
『哲文,不會,你有你的路,你還有別的學習對象。』老爸說:『我和你媽媽都是驕傲的人,我們都深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要是我們今天能回去,我會請你媽媽留下來過生日。』
『爸,你留媽媽住下來好嗎?』」
你將看到:因為父母離婚,讓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失去健全的家庭,遊走在分居的父母之間,活像一隻被搬來移去的寵物;但你也將發現:他漸漸尋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只是,偶爾在不滿時還是不免以「少來了」、「少囉嗦」……為反應罷了。只要你深入想一下,就會找到作家涵藏在其間的訊息:「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但這個故事最好玩的,還是作家直接利用小說主角哲文的「連載來信」,為讀者製造「當事者」與「旁觀者」隔紙相會的驚喜與別趣。畢竟,我們很少有看小說看到一半,小說人物竟然跳出來對作者(同時也是對讀者)發牢騷的經驗。
這種作法,不但令角色深化,也讓小說有「真實性增強」的效果,以及羅生門般各說各話的趣味。更因為作者在緊張情節之外的適時補充,使情節的高、低潮相融交錯。此外,因為作者透過小說人物對你說話,也等同提供了你更完整的解讀方法,並且好像還對你有所暗示。
因此,你也一定發現了:作者使小說人物暫時化身為真實世界的讀者,並寫信給作者自己,相對也把「洛卡作家」變成一個小說人物了。這是一種有趣的手法,有點錯置拼貼,更有點虛實難辨。但這些編排看起來卻又如此合情順理,而你,也都弄清楚了,不是嗎?
故事的最後一段是:
「老爸看著我,大笑!我卻哭了。」
這一「哭」,或許是笑中之淚,也可能是哲文多年委屈的匯集宣洩。但不管事實如何,我覺得:無論是情緒懸殊的反襯語法,還是感受相異的表現手法,這樣的結尾方式都是高招。可以偷學起來!
再說到〈雲山約〉。你有沒有發現:除了表面的愛情章節,字裡行間似乎還隱藏了大社會的焦慮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安氣氛。例如,故事中的這一段:
「這時的洪向榮,怎麼看來如此瘦小?是他的背包太沉重,還是候機大廳太高敞?是他行色太匆匆,還是他爸媽的形象太高大?」
這段敘述,不但以機場的「大」以及背包的「重」來對照他的「瘦小」;而且以父母的「形象太高大」對比洪向榮被壓抑的形象。他像是一個被「父母」與「社會環境」夾擠得平扁細弱的影子——這個被父母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的少年,心中是有諸多無奈的。
甚至,他的無奈還不止於此:
「若是戀情早凋,不該就像是早鳴的蟬,提早瘖啞;就像早熟的紅榴,自然墜落?應該是自自然然的結束,哪需像這樣,大剪一般的生硬切離!
巧雲想不通,事情怎會來得這樣突然,問也無從問?」
這不就是作家在批判——許多家長對於孩子交友狀況的過度擔憂,結果造成少年、少女心靈的挫傷?在生命中凝成一抹難以散化的瘀青。
聰明的你一定也發現,作家其實還隱藏了對於一些社會現象更大的不以為然。例如:家長對於兒女婚姻與戀情的過度干預,乃至粗暴的阻攔:
「我們的爸媽不贊成我們往來……∕這可以好好溝通,你們用不著製造危險呀!∕他爸媽今天出國,他們害我被剪亂頭髮,剪成這樣(哭)……」
不滿兒子交女友的父母,便把兒子送出國;不願女兒交男友的父母,甚至把女兒的頭髮剪亂,使她不敢出門……這樣的行為,當然多少含有父母期待兒女能婚姻美滿、幸福的「用心良苦」,但又有多少原可結果的戀情,還來不及開花,就被這樣的專橫與跋扈硬生生的摧落了?
誰敢斷定:即使戀情結果,他們仍不可能婚姻美滿、幸福?這種有情人強遭父母拆散的故事,過去固然比比皆是,現今仍舊時時可聞,而未來,恐怕還是所在多有。你認為呢?
小說中,那位跟警察通電話的女子,分明已經說出放置炸彈的原因了,但竟然無人在意!你或許也會發現:媒體播報的許多慘案悲劇的起因,多數的閱聽大眾既不清楚,甚且也無心弄清楚!
那對情侶為何要用「詐彈」來抗議呢?他們想抗議什麼?你又聽過哪些類似的新聞?是電影的《不能沒有你》,還是電視的「白米炸彈客」?你不覺得作家在故事中,故意用鬧劇的方式把這些不幸事件串聯起來,會讓你對他們更感到同情、憐惜嗎?只是,這種憐惜,能不能促使你對事情有更深層次、更多角度的思考呢?
〈帶爺爺回家〉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它也使我聯想到一則故事。
話說蘇東坡曾寄住一間佛寺;通往佛寺的山路邊有座供人歇腳的涼亭,名叫松風亭(光看名字就令人覺得渾身清涼……)。有次,他要返回佛寺。誰知山路才走了一半,就兩腿痠軟,累得想立刻躺下。可是,抬頭一看,松風亭還遠得很哪!這可該怎麼辦呢?
蘇東坡想了很久,終於「頓悟」:「誰說不到涼亭就不能休息呢?」當下,他的心情就像一隻脫鉤重回大海的魚般優遊自在了!
這個故事跟〈帶爺爺回家〉有什麼關係?看看兩段故事裡的文字,你就知道了!
「他順手抓了一粒紅、一粒青的藥粒,握在手心,揉著看向田心,揉著看向天,看向雲,再攤開手掌,藥粒都粉碎了。」
「荷妍還坐著不動,反過來又說:『小夏哥,難道讓
同自己好好相處∕李潼
在臺灣,常聽人說:「趣味就好」;這句話用在親友聚會、參訪旅遊、觀賞表演、就業工作或學習進修。閱讀一本書,當然也可以「有趣味」來品評。說這句「有趣味」的人,說話的聲調通常是灑脫和俐落,外帶一些些「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寬諒。
至於文化品味更高雅,生命體會更深厚的人,對世間人、事、時、地、物的評價,則更寬容、更平和、也更有意境。他們神氣清爽的說:「嗯,有生活的氣味。」他們說話的樣貌,當然少不了微笑,也就是精神十分滿足的神情。
有趣味,含有生動、快樂、詼諧一類輕快的狀態,同時也容許溫暖、柔軟、憤慨種種情緒;就像氣味,不僅是可聞嗅的具體氣味,它更推崇的是凡常生命裡,人在面對生活的一段曲折情節,能找到一種或是一連串方法去應對,能選擇一種或一系列態度去處理。
儘管那只是生命之中的小悲、小喜、小哀或小樂,小到旁人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這正是人生多數的常態。人能在這種小規模的悲喜中,和自己好好相處,也值得嘉許了。(人若常處在生活的大哀大樂,那多可怖,多不幸運!)
「閱讀口味較重」的讀者,不妨在閱讀時,試試另一種滋味的品嘗。也就是試著發現〈帶爺爺回家〉的小夏和爺爺,如何應對環境和自處;以輕鬆的心情看〈綠衣人〉的帥哥學榮,怎麼從現實中與自己對話;以及〈海天哥哥〉、〈懸絲傀儡〉裡的海天、漢本、阿磊怎麼努力和自己好好相處。
這本短篇小說集,希望讓讀者讀出一點「氣味」、一點「趣味」,也祝福大家都能自如、自在、自適的生活。
註:本書〈綠衣人〉、〈帶爺爺回家〉、〈懸絲傀儡〉、〈海天哥哥〉作品,選自民生報二○○二年出版《綠衣人》。推薦序
失落與空白最美--探尋說書人的隱藏訊息∕李潼長子 賴以誠
每一位擅於說故事的人,都會在故事裡隱藏一些訊息;每一位懂得看故事的人,也擅於挖掘,從中觸發更多……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何來?
要探尋隱藏的訊息,不妨先閱讀目錄前的「作者序」,好知道此書何來?而你,讀完本書作者李潼的「序」了嗎?
標題開宗明義,就是要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而且作者還刻意用「氣味」跟「趣味」的諧音,讓序文讀來比較有樂趣……我想你能體會作者的用心,在看故事之外,也聽聽他的想法,寫這本書的動機,約略明白他的表達方式,而且還有「隱藏訊息」的提示!
本書的作者李潼是我的父親。他曾經提醒過我:看書最好先看「序」。我卻沒有一次照做——有時是急著先看故事;有時是忘記;更多時候是偷懶!
但是,等我書愈看愈多就發現:看「序」、「跋」或「後記」,很好玩。
「序」,可以像偵探小說的破解版、偶像劇的番外篇,或是電影製作過程大公開,有導演的旁白解說,以及劇中演員的演出心得及推薦。只要你願意翻看「序」,至少它會像參考書後面附錄的解答……這功用,你是知道的。
讓我們再回到本書的「序」吧。你會發現,作者其實很想問你:「你了解自己嗎?」、「你發現每個人內心多少都有隱晦面嗎?」、「成長的路程沒這麼簡單,你打算如何面對呢?」
當你看完每一篇故事,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是主角,我的心情會如何?我該怎麼辦?
書中每個少年面對困境時,都有自己的獨家處理方式;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面對的衝突可能還更多。故事中各個角色的處事方法,多少都值得我們體會與參考,使我們的思考方式更成熟,讓我們活得更有自信。
話分兩頭,且說……
我相信:故事的曲折離奇及緊張刺激一定很能吸引你;但我也必須告訴你:每一個故事的背後,必然還有更多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這種訊息可以是一句對話、一個值得你關心的社會議題、一種特別的價值觀,或是我們做為「人」擁有的某種情感。
當你看完故事,也許會覺得有些沉重,或有些不滿,甚至還有些莫名的憂鬱。不要懷疑!正是這種「憂鬱」,使你覺得這故事很「美」。
當你對小夏的爺爺居然才回臺灣就過世而深感震撼;當你對巧雲始終沒能送出那封信時的悵然若失,感同身受;或是當你完全能夠體會陳學榮因為被人忽略、還被呼來喚去,在手上刻下「忍」字時的那種悲憤,你就已經走進故事裡的世界了。
如果你領略了故事的「美」,同時感到有點憂鬱,而卻又好像可以放下一些積累已久的煩惱(雖然跟故事無關)……也不妨坦然接受!因為這種種感覺與感受,正是你發現隱藏訊息的起點。
書歸正傳……
一旦我們在故事中發現一些訊息,就能找到一些隱藏的小世界。有時即使只是故事角色的一種情緒,但只要你能夠體會或想像,相信依然會有共鳴——就像當你聽到知心好友跟你訴苦時,不知不覺也跟著難過起來一樣。我在〈綠衣人〉的陳學榮身上,看到了一個少年嘗試獨立的艱難,也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家人不記得陳學榮的生日,令他有點孩子氣的在意。但他卻又得強裝成熟的接受社會常規,接受自己已經長大,大人們不再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再特別關照自己的事實。然而,父母偏又仍舊把他當孩子似的叮囑叨唸,要求他馬上學會最艱難的「成熟」與「犧牲」,卻不給他一點小小的滿足(例如向他說一聲「生日快樂!」)。這之間的種種挫折、矛盾及沮喪,你也曾經歷過嗎?
陳學榮一心渴望成長,卻還殘存著兒童的一些脆弱心態;但最讓他不安的,或許是他對於童年快速消逝的遺憾,與即將面對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恐懼吧!
同樣的,〈鞦韆上的鸚鵡〉中的哲文,似乎也有一些恐懼與煩惱。
當他們父子倆掛在懸崖的一棵松樹上,在那最危急的時刻,哲文才解開心防,說出對於父母分居的心情:
『爸,我希望你跟媽媽能住在一起。』
『爸知道。』
『我真怕以後跟你們一樣。』
『哲文,不會,你有你的路,你還有別的學習對象。』老爸說:『我和你媽媽都是驕傲的人,我們都深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要是我們今天能回去,我會請你媽媽留下來過生日。』
『爸,你留媽媽住下來好嗎?』」
你將看到:因為父母離婚,讓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失去健全的家庭,遊走在分居的父母之間,活像一隻被搬來移去的寵物;但你也將發現:他漸漸尋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只是,偶爾在不滿時還是不免以「少來了」、「少囉嗦」……為反應罷了。只要你深入想一下,就會找到作家涵藏在其間的訊息:「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但這個故事最好玩的,還是作家直接利用小說主角哲文的「連載來信」,為讀者製造「當事者」與「旁觀者」隔紙相會的驚喜與別趣。畢竟,我們很少有看小說看到一半,小說人物竟然跳出來對作者(同時也是對讀者)發牢騷的經驗。
這種作法,不但令角色深化,也讓小說有「真實性增強」的效果,以及羅生門般各說各話的趣味。更因為作者在緊張情節之外的適時補充,使情節的高、低潮相融交錯。此外,因為作者透過小說人物對你說話,也等同提供了你更完整的解讀方法,並且好像還對你有所暗示。
因此,你也一定發現了:作者使小說人物暫時化身為真實世界的讀者,並寫信給作者自己,相對也把「洛卡作家」變成一個小說人物了。這是一種有趣的手法,有點錯置拼貼,更有點虛實難辨。但這些編排看起來卻又如此合情順理,而你,也都弄清楚了,不是嗎?
故事的最後一段是:
「老爸看著我,大笑!我卻哭了。」
這一「哭」,或許是笑中之淚,也可能是哲文多年委屈的匯集宣洩。但不管事實如何,我覺得:無論是情緒懸殊的反襯語法,還是感受相異的表現手法,這樣的結尾方式都是高招。可以偷學起來!
再說到〈雲山約〉。你有沒有發現:除了表面的愛情章節,字裡行間似乎還隱藏了大社會的焦慮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安氣氛。例如,故事中的這一段:
「這時的洪向榮,怎麼看來如此瘦小?是他的背包太沉重,還是候機大廳太高敞?是他行色太匆匆,還是他爸媽的形象太高大?」
這段敘述,不但以機場的「大」以及背包的「重」來對照他的「瘦小」;而且以父母的「形象太高大」對比洪向榮被壓抑的形象。他像是一個被「父母」與「社會環境」夾擠得平扁細弱的影子——這個被父母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的少年,心中是有諸多無奈的。
甚至,他的無奈還不止於此:
「若是戀情早凋,不該就像是早鳴的蟬,提早瘖啞;就像早熟的紅榴,自然墜落?應該是自自然然的結束,哪需像這樣,大剪一般的生硬切離!
巧雲想不通,事情怎會來得這樣突然,問也無從問?」
這不就是作家在批判——許多家長對於孩子交友狀況的過度擔憂,結果造成少年、少女心靈的挫傷?在生命中凝成一抹難以散化的瘀青。
聰明的你一定也發現,作家其實還隱藏了對於一些社會現象更大的不以為然。例如:家長對於兒女婚姻與戀情的過度干預,乃至粗暴的阻攔:
「我們的爸媽不贊成我們往來……∕這可以好好溝通,你們用不著製造危險呀!∕他爸媽今天出國,他們害我被剪亂頭髮,剪成這樣(哭)……」
不滿兒子交女友的父母,便把兒子送出國;不願女兒交男友的父母,甚至把女兒的頭髮剪亂,使她不敢出門……這樣的行為,當然多少含有父母期待兒女能婚姻美滿、幸福的「用心良苦」,但又有多少原可結果的戀情,還來不及開花,就被這樣的專橫與跋扈硬生生的摧落了?
誰敢斷定:即使戀情結果,他們仍不可能婚姻美滿、幸福?這種有情人強遭父母拆散的故事,過去固然比比皆是,現今仍舊時時可聞,而未來,恐怕還是所在多有。你認為呢?
小說中,那位跟警察通電話的女子,分明已經說出放置炸彈的原因了,但竟然無人在意!你或許也會發現:媒體播報的許多慘案悲劇的起因,多數的閱聽大眾既不清楚,甚且也無心弄清楚!
那對情侶為何要用「詐彈」來抗議呢?他們想抗議什麼?你又聽過哪些類似的新聞?是電影的《不能沒有你》,還是電視的「白米炸彈客」?你不覺得作家在故事中,故意用鬧劇的方式把這些不幸事件串聯起來,會讓你對他們更感到同情、憐惜嗎?只是,這種憐惜,能不能促使你對事情有更深層次、更多角度的思考呢?
〈帶爺爺回家〉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它也使我聯想到一則故事。
話說蘇東坡曾寄住一間佛寺;通往佛寺的山路邊有座供人歇腳的涼亭,名叫松風亭(光看名字就令人覺得渾身清涼……)。有次,他要返回佛寺。誰知山路才走了一半,就兩腿痠軟,累得想立刻躺下。可是,抬頭一看,松風亭還遠得很哪!這可該怎麼辦呢?
蘇東坡想了很久,終於「頓悟」:「誰說不到涼亭就不能休息呢?」當下,他的心情就像一隻脫鉤重回大海的魚般優遊自在了!
這個故事跟〈帶爺爺回家〉有什麼關係?看看兩段故事裡的文字,你就知道了!
「他順手抓了一粒紅、一粒青的藥粒,握在手心,揉著看向田心,揉著看向天,看向雲,再攤開手掌,藥粒都粉碎了。」
「荷妍還坐著不動,反過來又說:『小夏哥,難道讓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