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潼曾被人讚譽為「臺灣少年小說第一人」。本書收集了李潼的七個短篇小說,每篇各有不同的主題與訴求。
〈綠衣人〉裡,主角學榮在人生的轉捩點上徘徊,幸好及時醒悟,才能遠離罪惡深淵,獲得重生;〈懸絲傀儡〉裡,主角面臨傳統技藝的失傳,他究竟該勇敢承接家族工作,還是該放手,掌握自己的命運……
閱讀這本書,讓少年朋友思考如何與長輩互動、如何與同儕互助,學會體驗生活、了解生命,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得獎與推荐紀錄】
臺灣省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首獎
臺灣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第二名
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優等獎
〈綠衣人〉裡,主角學榮在人生的轉捩點上徘徊,幸好及時醒悟,才能遠離罪惡深淵,獲得重生;〈懸絲傀儡〉裡,主角面臨傳統技藝的失傳,他究竟該勇敢承接家族工作,還是該放手,掌握自己的命運……
閱讀這本書,讓少年朋友思考如何與長輩互動、如何與同儕互助,學會體驗生活、了解生命,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得獎與推荐紀錄】
臺灣省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首獎
臺灣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第二名
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優等獎
目錄
作者序——同自己好好相處
生命的迴旋曲
綠衣人
帶爺爺回家
懸絲傀儡
鞦韆上的鸚鵡
年少情懷
海天哥哥
檜木浴桶的司爐
雲山約
推薦序——失落與空白最美
導讀——李潼文學列車啟動
畫者介紹
生命的迴旋曲
綠衣人
帶爺爺回家
懸絲傀儡
鞦韆上的鸚鵡
年少情懷
海天哥哥
檜木浴桶的司爐
雲山約
推薦序——失落與空白最美
導讀——李潼文學列車啟動
畫者介紹
序/導讀
作者序
同自己好好相處∕李潼
在臺灣,常聽人說:「趣味就好」;這句話用在親友聚會、參訪旅遊、觀賞表演、就業工作或學習進修。閱讀一本書,當然也可以「有趣味」來品評。說這句「有趣味」的人,說話的聲調通常是灑脫和俐落,外帶一些些「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寬諒。
至於文化品味更高雅,生命體會更深厚的人,對世間人、事、時、地、物的評價,則更寬容、更平和、也更有意境。他們神氣清爽的說:「嗯,有生活的氣味。」他們說話的樣貌,當然少不了微笑,也就是精神十分滿足的神情。
有趣味,含有生動、快樂、詼諧一類輕快的狀態,同時也容許溫暖、柔軟、憤慨種種情緒;就像氣味,不僅是可聞嗅的具體氣味,它更推崇的是凡常生命裡,人在面對生活的一段曲折情節,能找到一種或是一連串方法去應對,能選擇一種或一系列態度去處理。
儘管那只是生命之中的小悲、小喜、小哀或小樂,小到旁人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這正是人生多數的常態。人能在這種小規模的悲喜中,和自己好好相處,也值得嘉許了。(人若常處在生活的大哀大樂,那多可怖,多不幸運!)
「閱讀口味較重」的讀者,不妨在閱讀時,試試另一種滋味的品嘗。也就是試著發現〈帶爺爺回家〉的小夏和爺爺,如何應對環境和自處;以輕鬆的心情看〈綠衣人〉的帥哥學榮,怎麼從現實中與自己對話;以及〈海天哥哥〉、〈懸絲傀儡〉裡的海天、漢本、阿磊怎麼努力和自己好好相處。
這本短篇小說集,希望讓讀者讀出一點「氣味」、一點「趣味」,也祝福大家都能自如、自在、自適的生活。
註:本書〈綠衣人〉、〈帶爺爺回家〉、〈懸絲傀儡〉、〈海天哥哥〉作品,選自民生報二○○二年出版《綠衣人》。推薦序
失落與空白最美--探尋說書人的隱藏訊息∕李潼長子 賴以誠
每一位擅於說故事的人,都會在故事裡隱藏一些訊息;每一位懂得看故事的人,也擅於挖掘,從中觸發更多……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何來?
要探尋隱藏的訊息,不妨先閱讀目錄前的「作者序」,好知道此書何來?而你,讀完本書作者李潼的「序」了嗎?
標題開宗明義,就是要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而且作者還刻意用「氣味」跟「趣味」的諧音,讓序文讀來比較有樂趣……我想你能體會作者的用心,在看故事之外,也聽聽他的想法,寫這本書的動機,約略明白他的表達方式,而且還有「隱藏訊息」的提示!
本書的作者李潼是我的父親。他曾經提醒過我:看書最好先看「序」。我卻沒有一次照做——有時是急著先看故事;有時是忘記;更多時候是偷懶!
但是,等我書愈看愈多就發現:看「序」、「跋」或「後記」,很好玩。
「序」,可以像偵探小說的破解版、偶像劇的番外篇,或是電影製作過程大公開,有導演的旁白解說,以及劇中演員的演出心得及推薦。只要你願意翻看「序」,至少它會像參考書後面附錄的解答……這功用,你是知道的。
讓我們再回到本書的「序」吧。你會發現,作者其實很想問你:「你了解自己嗎?」、「你發現每個人內心多少都有隱晦面嗎?」、「成長的路程沒這麼簡單,你打算如何面對呢?」
當你看完每一篇故事,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是主角,我的心情會如何?我該怎麼辦?
書中每個少年面對困境時,都有自己的獨家處理方式;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面對的衝突可能還更多。故事中各個角色的處事方法,多少都值得我們體會與參考,使我們的思考方式更成熟,讓我們活得更有自信。
話分兩頭,且說……
我相信:故事的曲折離奇及緊張刺激一定很能吸引你;但我也必須告訴你:每一個故事的背後,必然還有更多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這種訊息可以是一句對話、一個值得你關心的社會議題、一種特別的價值觀,或是我們做為「人」擁有的某種情感。
當你看完故事,也許會覺得有些沉重,或有些不滿,甚至還有些莫名的憂鬱。不要懷疑!正是這種「憂鬱」,使你覺得這故事很「美」。
當你對小夏的爺爺居然才回臺灣就過世而深感震撼;當你對巧雲始終沒能送出那封信時的悵然若失,感同身受;或是當你完全能夠體會陳學榮因為被人忽略、還被呼來喚去,在手上刻下「忍」字時的那種悲憤,你就已經走進故事裡的世界了。
如果你領略了故事的「美」,同時感到有點憂鬱,而卻又好像可以放下一些積累已久的煩惱(雖然跟故事無關)……也不妨坦然接受!因為這種種感覺與感受,正是你發現隱藏訊息的起點。
書歸正傳……
一旦我們在故事中發現一些訊息,就能找到一些隱藏的小世界。有時即使只是故事角色的一種情緒,但只要你能夠體會或想像,相信依然會有共鳴——就像當你聽到知心好友跟你訴苦時,不知不覺也跟著難過起來一樣。我在〈綠衣人〉的陳學榮身上,看到了一個少年嘗試獨立的艱難,也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家人不記得陳學榮的生日,令他有點孩子氣的在意。但他卻又得強裝成熟的接受社會常規,接受自己已經長大,大人們不再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再特別關照自己的事實。然而,父母偏又仍舊把他當孩子似的叮囑叨唸,要求他馬上學會最艱難的「成熟」與「犧牲」,卻不給他一點小小的滿足(例如向他說一聲「生日快樂!」)。這之間的種種挫折、矛盾及沮喪,你也曾經歷過嗎?
陳學榮一心渴望成長,卻還殘存著兒童的一些脆弱心態;但最讓他不安的,或許是他對於童年快速消逝的遺憾,與即將面對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恐懼吧!
同樣的,〈鞦韆上的鸚鵡〉中的哲文,似乎也有一些恐懼與煩惱。
當他們父子倆掛在懸崖的一棵松樹上,在那最危急的時刻,哲文才解開心防,說出對於父母分居的心情:
『爸,我希望你跟媽媽能住在一起。』
『爸知道。』
『我真怕以後跟你們一樣。』
『哲文,不會,你有你的路,你還有別的學習對象。』老爸說:『我和你媽媽都是驕傲的人,我們都深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要是我們今天能回去,我會請你媽媽留下來過生日。』
『爸,你留媽媽住下來好嗎?』」
你將看到:因為父母離婚,讓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失去健全的家庭,遊走在分居的父母之間,活像一隻被搬來移去的寵物;但你也將發現:他漸漸尋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只是,偶爾在不滿時還是不免以「少來了」、「少囉嗦」……為反應罷了。只要你深入想一下,就會找到作家涵藏在其間的訊息:「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但這個故事最好玩的,還是作家直接利用小說主角哲文的「連載來信」,為讀者製造「當事者」與「旁觀者」隔紙相會的驚喜與別趣。畢竟,我們很少有看小說看到一半,小說人物竟然跳出來對作者(同時也是對讀者)發牢騷的經驗。
這種作法,不但令角色深化,也讓小說有「真實性增強」的效果,以及羅生門般各說各話的趣味。更因為作者在緊張情節之外的適時補充,使情節的高、低潮相融交錯。此外,因為作者透過小說人物對你說話,也等同提供了你更完整的解讀方法,並且好像還對你有所暗示。
因此,你也一定發現了:作者使小說人物暫時化身為真實世界的讀者,並寫信給作者自己,相對也把「洛卡作家」變成一個小說人物了。這是一種有趣的手法,有點錯置拼貼,更有點虛實難辨。但這些編排看起來卻又如此合情順理,而你,也都弄清楚了,不是嗎?
故事的最後一段是:
「老爸看著我,大笑!我卻哭了。」
這一「哭」,或許是笑中之淚,也可能是哲文多年委屈的匯集宣洩。但不管事實如何,我覺得:無論是情緒懸殊的反襯語法,還是感受相異的表現手法,這樣的結尾方式都是高招。可以偷學起來!
再說到〈雲山約〉。你有沒有發現:除了表面的愛情章節,字裡行間似乎還隱藏了大社會的焦慮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安氣氛。例如,故事中的這一段:
「這時的洪向榮,怎麼看來如此瘦小?是他的背包太沉重,還是候機大廳太高敞?是他行色太匆匆,還是他爸媽的形象太高大?」
這段敘述,不但以機場的「大」以及背包的「重」來對照他的「瘦小」;而且以父母的「形象太高大」對比洪向榮被壓抑的形象。他像是一個被「父母」與「社會環境」夾擠得平扁細弱的影子——這個被父母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的少年,心中是有諸多無奈的。
甚至,他的無奈還不止於此:
「若是戀情早凋,不該就像是早鳴的蟬,提早瘖啞;就像早熟的紅榴,自然墜落?應該是自自然然的結束,哪需像這樣,大剪一般的生硬切離!
巧雲想不通,事情怎會來得這樣突然,問也無從問?」
這不就是作家在批判——許多家長對於孩子交友狀況的過度擔憂,結果造成少年、少女心靈的挫傷?在生命中凝成一抹難以散化的瘀青。
聰明的你一定也發現,作家其實還隱藏了對於一些社會現象更大的不以為然。例如:家長對於兒女婚姻與戀情的過度干預,乃至粗暴的阻攔:
「我們的爸媽不贊成我們往來……∕這可以好好溝通,你們用不著製造危險呀!∕他爸媽今天出國,他們害我被剪亂頭髮,剪成這樣(哭)……」
不滿兒子交女友的父母,便把兒子送出國;不願女兒交男友的父母,甚至把女兒的頭髮剪亂,使她不敢出門……這樣的行為,當然多少含有父母期待兒女能婚姻美滿、幸福的「用心良苦」,但又有多少原可結果的戀情,還來不及開花,就被這樣的專橫與跋扈硬生生的摧落了?
誰敢斷定:即使戀情結果,他們仍不可能婚姻美滿、幸福?這種有情人強遭父母拆散的故事,過去固然比比皆是,現今仍舊時時可聞,而未來,恐怕還是所在多有。你認為呢?
小說中,那位跟警察通電話的女子,分明已經說出放置炸彈的原因了,但竟然無人在意!你或許也會發現:媒體播報的許多慘案悲劇的起因,多數的閱聽大眾既不清楚,甚且也無心弄清楚!
那對情侶為何要用「詐彈」來抗議呢?他們想抗議什麼?你又聽過哪些類似的新聞?是電影的《不能沒有你》,還是電視的「白米炸彈客」?你不覺得作家在故事中,故意用鬧劇的方式把這些不幸事件串聯起來,會讓你對他們更感到同情、憐惜嗎?只是,這種憐惜,能不能促使你對事情有更深層次、更多角度的思考呢?
〈帶爺爺回家〉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它也使我聯想到一則故事。
話說蘇東坡曾寄住一間佛寺;通往佛寺的山路邊有座供人歇腳的涼亭,名叫松風亭(光看名字就令人覺得渾身清涼……)。有次,他要返回佛寺。誰知山路才走了一半,就兩腿痠軟,累得想立刻躺下。可是,抬頭一看,松風亭還遠得很哪!這可該怎麼辦呢?
蘇東坡想了很久,終於「頓悟」:「誰說不到涼亭就不能休息呢?」當下,他的心情就像一隻脫鉤重回大海的魚般優遊自在了!
這個故事跟〈帶爺爺回家〉有什麼關係?看看兩段故事裡的文字,你就知道了!
「他順手抓了一粒紅、一粒青的藥粒,握在手心,揉著看向田心,揉著看向天,看向雲,再攤開手掌,藥粒都粉碎了。」
「荷妍還坐著不動,反過來又說:『小夏哥,難道讓
同自己好好相處∕李潼
在臺灣,常聽人說:「趣味就好」;這句話用在親友聚會、參訪旅遊、觀賞表演、就業工作或學習進修。閱讀一本書,當然也可以「有趣味」來品評。說這句「有趣味」的人,說話的聲調通常是灑脫和俐落,外帶一些些「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寬諒。
至於文化品味更高雅,生命體會更深厚的人,對世間人、事、時、地、物的評價,則更寬容、更平和、也更有意境。他們神氣清爽的說:「嗯,有生活的氣味。」他們說話的樣貌,當然少不了微笑,也就是精神十分滿足的神情。
有趣味,含有生動、快樂、詼諧一類輕快的狀態,同時也容許溫暖、柔軟、憤慨種種情緒;就像氣味,不僅是可聞嗅的具體氣味,它更推崇的是凡常生命裡,人在面對生活的一段曲折情節,能找到一種或是一連串方法去應對,能選擇一種或一系列態度去處理。
儘管那只是生命之中的小悲、小喜、小哀或小樂,小到旁人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這正是人生多數的常態。人能在這種小規模的悲喜中,和自己好好相處,也值得嘉許了。(人若常處在生活的大哀大樂,那多可怖,多不幸運!)
「閱讀口味較重」的讀者,不妨在閱讀時,試試另一種滋味的品嘗。也就是試著發現〈帶爺爺回家〉的小夏和爺爺,如何應對環境和自處;以輕鬆的心情看〈綠衣人〉的帥哥學榮,怎麼從現實中與自己對話;以及〈海天哥哥〉、〈懸絲傀儡〉裡的海天、漢本、阿磊怎麼努力和自己好好相處。
這本短篇小說集,希望讓讀者讀出一點「氣味」、一點「趣味」,也祝福大家都能自如、自在、自適的生活。
註:本書〈綠衣人〉、〈帶爺爺回家〉、〈懸絲傀儡〉、〈海天哥哥〉作品,選自民生報二○○二年出版《綠衣人》。推薦序
失落與空白最美--探尋說書人的隱藏訊息∕李潼長子 賴以誠
每一位擅於說故事的人,都會在故事裡隱藏一些訊息;每一位懂得看故事的人,也擅於挖掘,從中觸發更多……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何來?
要探尋隱藏的訊息,不妨先閱讀目錄前的「作者序」,好知道此書何來?而你,讀完本書作者李潼的「序」了嗎?
標題開宗明義,就是要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而且作者還刻意用「氣味」跟「趣味」的諧音,讓序文讀來比較有樂趣……我想你能體會作者的用心,在看故事之外,也聽聽他的想法,寫這本書的動機,約略明白他的表達方式,而且還有「隱藏訊息」的提示!
本書的作者李潼是我的父親。他曾經提醒過我:看書最好先看「序」。我卻沒有一次照做——有時是急著先看故事;有時是忘記;更多時候是偷懶!
但是,等我書愈看愈多就發現:看「序」、「跋」或「後記」,很好玩。
「序」,可以像偵探小說的破解版、偶像劇的番外篇,或是電影製作過程大公開,有導演的旁白解說,以及劇中演員的演出心得及推薦。只要你願意翻看「序」,至少它會像參考書後面附錄的解答……這功用,你是知道的。
讓我們再回到本書的「序」吧。你會發現,作者其實很想問你:「你了解自己嗎?」、「你發現每個人內心多少都有隱晦面嗎?」、「成長的路程沒這麼簡單,你打算如何面對呢?」
當你看完每一篇故事,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是主角,我的心情會如何?我該怎麼辦?
書中每個少年面對困境時,都有自己的獨家處理方式;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面對的衝突可能還更多。故事中各個角色的處事方法,多少都值得我們體會與參考,使我們的思考方式更成熟,讓我們活得更有自信。
話分兩頭,且說……
我相信:故事的曲折離奇及緊張刺激一定很能吸引你;但我也必須告訴你:每一個故事的背後,必然還有更多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這種訊息可以是一句對話、一個值得你關心的社會議題、一種特別的價值觀,或是我們做為「人」擁有的某種情感。
當你看完故事,也許會覺得有些沉重,或有些不滿,甚至還有些莫名的憂鬱。不要懷疑!正是這種「憂鬱」,使你覺得這故事很「美」。
當你對小夏的爺爺居然才回臺灣就過世而深感震撼;當你對巧雲始終沒能送出那封信時的悵然若失,感同身受;或是當你完全能夠體會陳學榮因為被人忽略、還被呼來喚去,在手上刻下「忍」字時的那種悲憤,你就已經走進故事裡的世界了。
如果你領略了故事的「美」,同時感到有點憂鬱,而卻又好像可以放下一些積累已久的煩惱(雖然跟故事無關)……也不妨坦然接受!因為這種種感覺與感受,正是你發現隱藏訊息的起點。
書歸正傳……
一旦我們在故事中發現一些訊息,就能找到一些隱藏的小世界。有時即使只是故事角色的一種情緒,但只要你能夠體會或想像,相信依然會有共鳴——就像當你聽到知心好友跟你訴苦時,不知不覺也跟著難過起來一樣。我在〈綠衣人〉的陳學榮身上,看到了一個少年嘗試獨立的艱難,也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家人不記得陳學榮的生日,令他有點孩子氣的在意。但他卻又得強裝成熟的接受社會常規,接受自己已經長大,大人們不再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再特別關照自己的事實。然而,父母偏又仍舊把他當孩子似的叮囑叨唸,要求他馬上學會最艱難的「成熟」與「犧牲」,卻不給他一點小小的滿足(例如向他說一聲「生日快樂!」)。這之間的種種挫折、矛盾及沮喪,你也曾經歷過嗎?
陳學榮一心渴望成長,卻還殘存著兒童的一些脆弱心態;但最讓他不安的,或許是他對於童年快速消逝的遺憾,與即將面對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恐懼吧!
同樣的,〈鞦韆上的鸚鵡〉中的哲文,似乎也有一些恐懼與煩惱。
當他們父子倆掛在懸崖的一棵松樹上,在那最危急的時刻,哲文才解開心防,說出對於父母分居的心情:
『爸,我希望你跟媽媽能住在一起。』
『爸知道。』
『我真怕以後跟你們一樣。』
『哲文,不會,你有你的路,你還有別的學習對象。』老爸說:『我和你媽媽都是驕傲的人,我們都深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要是我們今天能回去,我會請你媽媽留下來過生日。』
『爸,你留媽媽住下來好嗎?』」
你將看到:因為父母離婚,讓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失去健全的家庭,遊走在分居的父母之間,活像一隻被搬來移去的寵物;但你也將發現:他漸漸尋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只是,偶爾在不滿時還是不免以「少來了」、「少囉嗦」……為反應罷了。只要你深入想一下,就會找到作家涵藏在其間的訊息:「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但這個故事最好玩的,還是作家直接利用小說主角哲文的「連載來信」,為讀者製造「當事者」與「旁觀者」隔紙相會的驚喜與別趣。畢竟,我們很少有看小說看到一半,小說人物竟然跳出來對作者(同時也是對讀者)發牢騷的經驗。
這種作法,不但令角色深化,也讓小說有「真實性增強」的效果,以及羅生門般各說各話的趣味。更因為作者在緊張情節之外的適時補充,使情節的高、低潮相融交錯。此外,因為作者透過小說人物對你說話,也等同提供了你更完整的解讀方法,並且好像還對你有所暗示。
因此,你也一定發現了:作者使小說人物暫時化身為真實世界的讀者,並寫信給作者自己,相對也把「洛卡作家」變成一個小說人物了。這是一種有趣的手法,有點錯置拼貼,更有點虛實難辨。但這些編排看起來卻又如此合情順理,而你,也都弄清楚了,不是嗎?
故事的最後一段是:
「老爸看著我,大笑!我卻哭了。」
這一「哭」,或許是笑中之淚,也可能是哲文多年委屈的匯集宣洩。但不管事實如何,我覺得:無論是情緒懸殊的反襯語法,還是感受相異的表現手法,這樣的結尾方式都是高招。可以偷學起來!
再說到〈雲山約〉。你有沒有發現:除了表面的愛情章節,字裡行間似乎還隱藏了大社會的焦慮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安氣氛。例如,故事中的這一段:
「這時的洪向榮,怎麼看來如此瘦小?是他的背包太沉重,還是候機大廳太高敞?是他行色太匆匆,還是他爸媽的形象太高大?」
這段敘述,不但以機場的「大」以及背包的「重」來對照他的「瘦小」;而且以父母的「形象太高大」對比洪向榮被壓抑的形象。他像是一個被「父母」與「社會環境」夾擠得平扁細弱的影子——這個被父母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的少年,心中是有諸多無奈的。
甚至,他的無奈還不止於此:
「若是戀情早凋,不該就像是早鳴的蟬,提早瘖啞;就像早熟的紅榴,自然墜落?應該是自自然然的結束,哪需像這樣,大剪一般的生硬切離!
巧雲想不通,事情怎會來得這樣突然,問也無從問?」
這不就是作家在批判——許多家長對於孩子交友狀況的過度擔憂,結果造成少年、少女心靈的挫傷?在生命中凝成一抹難以散化的瘀青。
聰明的你一定也發現,作家其實還隱藏了對於一些社會現象更大的不以為然。例如:家長對於兒女婚姻與戀情的過度干預,乃至粗暴的阻攔:
「我們的爸媽不贊成我們往來……∕這可以好好溝通,你們用不著製造危險呀!∕他爸媽今天出國,他們害我被剪亂頭髮,剪成這樣(哭)……」
不滿兒子交女友的父母,便把兒子送出國;不願女兒交男友的父母,甚至把女兒的頭髮剪亂,使她不敢出門……這樣的行為,當然多少含有父母期待兒女能婚姻美滿、幸福的「用心良苦」,但又有多少原可結果的戀情,還來不及開花,就被這樣的專橫與跋扈硬生生的摧落了?
誰敢斷定:即使戀情結果,他們仍不可能婚姻美滿、幸福?這種有情人強遭父母拆散的故事,過去固然比比皆是,現今仍舊時時可聞,而未來,恐怕還是所在多有。你認為呢?
小說中,那位跟警察通電話的女子,分明已經說出放置炸彈的原因了,但竟然無人在意!你或許也會發現:媒體播報的許多慘案悲劇的起因,多數的閱聽大眾既不清楚,甚且也無心弄清楚!
那對情侶為何要用「詐彈」來抗議呢?他們想抗議什麼?你又聽過哪些類似的新聞?是電影的《不能沒有你》,還是電視的「白米炸彈客」?你不覺得作家在故事中,故意用鬧劇的方式把這些不幸事件串聯起來,會讓你對他們更感到同情、憐惜嗎?只是,這種憐惜,能不能促使你對事情有更深層次、更多角度的思考呢?
〈帶爺爺回家〉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它也使我聯想到一則故事。
話說蘇東坡曾寄住一間佛寺;通往佛寺的山路邊有座供人歇腳的涼亭,名叫松風亭(光看名字就令人覺得渾身清涼……)。有次,他要返回佛寺。誰知山路才走了一半,就兩腿痠軟,累得想立刻躺下。可是,抬頭一看,松風亭還遠得很哪!這可該怎麼辦呢?
蘇東坡想了很久,終於「頓悟」:「誰說不到涼亭就不能休息呢?」當下,他的心情就像一隻脫鉤重回大海的魚般優遊自在了!
這個故事跟〈帶爺爺回家〉有什麼關係?看看兩段故事裡的文字,你就知道了!
「他順手抓了一粒紅、一粒青的藥粒,握在手心,揉著看向田心,揉著看向天,看向雲,再攤開手掌,藥粒都粉碎了。」
「荷妍還坐著不動,反過來又說:『小夏哥,難道讓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