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
謝凱特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榮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的青年作家謝凱特,繼與家庭斷裂切割的《我的蟻人父親》、重建關係的《普通的戀愛》後,推出描繪與繼承母性的《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
作者在同名篇章中指出,他生命中有許多事物是從母親繼承而來的,如長相、口味,還有血液裡的墨水。母親擔任工廠女工時,起初自覺目不識丁而不敢與人攀談,後來認了字,交到朋友,還和人合資購買文青架上的書,當小姐的時陣就看過張愛玲和三毛,是捧字細讀的文藝少女。在分輯「做小姐」中整理母親在「母親身分之外的」生活瑣事;「做母親」探討是不是真的有母性?「做人」則是繼承那些身而為人不太清晰的事情。
跌倒受傷的母親左手提舉重物會施不上力,作者成了母親的〈左右手〉,幫忙提裝滿高麗菜和橘子的塑膠袋,被母親稱讚菜切得整齊,衣服摺得漂亮,彷彿偷了母親的手,操控屋裡的一切;〈切手〉一文更是道盡母子間的愛、傷害與鴻溝:媽媽看他的日記怕他未來的情路坎坷艱辛,買很男孩子中二氣的牛仔褲給他,問他有沒有交女朋友,而他只覺得煩,與母親的價值觀有隔閡,再看到母親為他做菜切到手,他心懷愧疚不忍,卻說出傷人的話。
謝凱特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成長過程那些細微敏感卻無以迴避的各種疼痛,透過一筆一劃地剖析自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解構與建構,嘗試去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他寫母子間的愛怨交織;寫只懂用物品安撫孩子的父親;寫不時吵鬧爭執的哥哥;寫自己與同性伴侶生活中最真實的模樣。謝凱特以溫柔細膩的文字收納以愛為名的難言之隱,溫情再現關係中的缺憾與美好,促使人去拾回在時光月臺遺落的過往回憶,填補孤獨悵惘的心靈……
本書特色
★ 文字溫柔細緻地描寫成長紀事和家庭日常,卻鏗鏘有力地敲擊心靈,引發共鳴。
名人推薦
楊佳嫻動容推薦!
目錄
試閱
我的母親很久以前是文藝少女,這是我很後來才知道的事情。
近日母親拿出一本寫滿英文字母,錯落拼成單字的記事本,問著:Angel怎麼念?Angle又怎麼念?為什麼接續字母對調,字母的念法就不同?還有哪個字母也像它一樣變來變去?
母親問得很不好意思,唯恐麻煩陌生人般微小謹慎卻仔仔細細。記事本上還有Android、Address等字,兩人果不其然像教學錄音帶般反覆讀誦,區別g和dr相近又相異的發音,像區別這對母子這縱然相像卻也分歧的個體。
習得新的字是什麼感覺?一個字是怎麼被筆畫搭建起來的?當風吹過字的空隙,呼之欲出的是什麼聲音?它是一幅具體事物的素描?還是乘載概念的精巧符號?那個一打開課本,生字詞就像擺放整齊的鑰匙,一把鑰匙通往一個世界的年紀,已經,離我非常遙遠了。但母親的時間彷彿掉頭而走,撥開散亂家務中的塵埃,拾掇起曾經擁有又散落的字詞。
這些問題,似乎以前就問過了。
這一次,她又從英文字典的A字首開始揀拾了。
母親常稱羨父親高中畢業,自卑地說自己只有小學學力,無捌字,無智識。聽人在學英文,就把兒子送進英語補習班;親戚孩子都念普通高中,便否決兒子追隨板模工父親腳步念高職的室內設計科的決定;看新聞恐嚇大學學歷已經不夠,本是大學畢業即不再供應兒子生活所需,卻又掏出私傢錢送兒子念研究所──她是如何在眾多是非難辨的資訊之中辨析,對著一知半解的說法點頭稱是,尷尬地掏錢替種種名目買單。坐在一旁的我,靜靜看著一疊鈔票自她懷裡交出,暗自氣惱那些都是話術,是拐騙,收走了錢,將我的義務教育從九年延長成十九年。
而我未曾料到那是一場時間的等價交換。
以為母親書讀得少,我視為常識的,對她卻是珍寶,常常拿來反覆擦拭般詢問。但總有怎麼教都不會的發音,怎麼解釋都聽不懂的事。情緒像舞蹈,很看對手反應,至終若不是我放棄治療,她訕訕笑說啊就學不會,閃身回廚房洗碗抹地;若我發起脾氣來,她也忿忿搬出「提錢乎你讀冊,毋是乎你看父母無啦」的經典台詞,用憤怒掩蓋失落,轉身回臥室攬鏡抹開架保養品。要是再年輕個幾歲就好,要是,保養品也能讓大腦逆齡。
一回,她指著我書架上那排花布書封的張愛玲說:我做小姐的時陣都看這些書。
恍然間腳下湧起浪潮,有些時間之流,我從未涉足。
務農母親自幼生活重心不是上學,而是莊稼事。只是農衰工興,扶犁種地太苦,做代工拿薪水總是比較舒服。與姊妹走上幾小時的路,見到廠房就敲門問有沒有缺工,被拒絕的隔天參看農民曆財位指引,往沒去過的方向走。缺女工嗎?缺,約定薪水休日,當天上班,沒有二話。
沒有人力銀行和地圖街景,任何事情都無法預先觀看,在腦海演練。硬闖的職涯,母親不知道生產線作業員也需要識得幾個字,無妨,看不懂耗材中英標示就問人,如何認字,哪裡買字典,書局在何處。二八年華,新事物如繁花一路綻開,一個路名,一則頭條,一張廣告宣傳單,就連廟宇牌匾都是一次地理大發現。她更在午休時借主管的訂報來讀,遇不識的字就查字典,在作廢報表背面習寫。主管見她字美,讓她成了秘書,負責抄寫文件,辦公室的書籍自由翻看。她行有餘裕還添購《唐詩三百首》背誦,至今仍能脫口幾句〈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絮絮叨叨成了座右銘。
許多遠古神話不直指太陽即是太陽神,人們會說:在清晨見證太陽升起,驅走黑暗,照亮大地的瞬間,經驗當下,才是神的存在。
若文字有神,母親必然是經驗了見字認字的歷程,親見文字的神了。
當年工廠女工們若非高中畢業,就是大專在職。起初母親自覺目不識丁,不敢攀談,後來認了字,有了自信,交了朋友,還加入書籍團購。說是團購,比較像集資,女工幾人合資買小說傳看,瓊瑤到嚴沁,三毛到張曼娟,未曾料得現在文青書架上都見蹤跡的張愛玲,母親當時就讀過了舊版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憧憬愛情而閱讀愛情,窺見愛情種種面貌後寫信寄到文學雜誌交筆友,幾度往返,老派交往的偏執便是等待時間考驗熱情的大限,一如此時我與現任伴侶相識的方式,原來如此。
但我說,媽,這些事你為什麼都沒提起過?
後來就跟恁老爸作夥了啊。
婚前母親消滅當年魚雁往返證據,婚後與心儀男星比肩合照,相片沖洗出來後就沿著他與她袖子貼合處撕開相紙,藏於喜餅鐵盒中不願示人,深怕父親是個吃醋的妒夫。後來她也清空了書櫃,合購的小說雜誌轉贈他人。而後鄰近社區的圖書館開張,興沖沖帶我辦了橄欖綠的借書證,丟包我在兒童閱覽室,逕自去文學區找那些熟悉的名字,重溫文藝少女的夢。但工作日漸繁忙,釘排線盯得老眼昏花,無力再捕捉蠅般的文字。第四台興起時一邊看電視版《青青河邊草》、《負君千行淚》一邊摺衣服,這麼一來,書,漸也不看了,家中僅剩寥寥醫學科普書。她仍查字典仍抄寫,只是漂亮的字寫就了人體器官和病症名稱,以及五行蔬果食療法。
媽,再後來呢?
後來母親大病一場,無力工作,地方媽媽二度就業,轉職成為小額投資操盤聖手(別稱:散戶),研讀商業書,看股市行情,再度執筆是畫K線圖分析走勢。字典仍查:斷頭、利多、內線交易。有段時間母親頻頻蹙眉憂心,只緣本是明牌的都被套牢。彼時網路書店興起,我入中文系就讀,頻向母親大量討錢添購文學書,只管滿足自己文藝癖,卻輕藐著錢來錢去的母親總愛盯著電視裡紅紅綠綠的線圖看,隨口一問:套牢是什麼意思。
母親說,就是拿錢填別人的坑了。
我之於母親,是否也是套牢般的存在?
熬過大學研究所,夫妻退休,借閱證從橄欖綠護貝卡變成手機條碼,紙本字典也進化成網路字典。退伍後我房裡原本的老書櫃消失了,父親用舊衣櫃釘成新書櫃置於床邊,母親如我曾從事的書店編輯般按作者序列排列書籍,思考陳設。我不在房裡時,她坐於床緣兩眼放空。思念無益,就隨手取書翻看這些年來以她的生命當墨水印製成的印刷品,數年間早已讀遍架上文字。一日她指指那一套張愛玲,回憶般隨口說:我做小姐的時陣,就看過她的書了。不僅如此,書架上那些作家不僅只是文學史上的標籤,卻也都是她生活裡某個共時的名字。
我生命中有許多事物,是自母親繼承而來的,長像是,口味是,血液裡的墨水也是。如同字母孳乳繁衍,組合成萬千文字。
但那撇捺橫豎組成的文字,隨時間過去,越來越難記住了。我總擔心文藝少女成為母親三十餘年後,怎地越發失憶健忘,不是眼鏡就在鼻樑前卻遍尋不著的傻忘,而是打一把新鑰匙甫出門就不知落在何處的遺忘。
明代《笑贊》裡一則笑話:某人學語,卻忘在河中,涉水來尋,怕話被河水沖走。船家問所遺何物,他說:他忘了一句話。船家說:話也會忘,豈有此理。
他怒回:你撿到為何不早說。
他忘了的那句就是:豈有此理。
是啊,話也會忘,豈有此理?
但我也不想母親忘了任何一句話。
她自字典裡將忘了的字揀回,佐證那些閱讀過的時光。這回重新拿起英漢字典,很多年前看過但這次又翻開A字母讀著,幸虧沒有看到Abandon就宣告放棄。拾掇是不能停歇的,為避免時間模糊了字,漫漶了記憶。
我敬慕所有用字如見神的文字使用者,但卻鮮少承認自己也敬慕母親如隱世不出的文字忠實讀者。
我的媽媽做小姐的時候是文藝少女,至今亦然,她總是捧著字,細讀著,轉過身來卻問我這次回家想吃什麼的,文藝少女。
切手
切到手了。
血從指頭流出,染在昂貴的青森蘋果上。
雖然對這種節儉有一點不好意思,但還是直接把蘋果端上桌了。本來想著另一半會不會覺得雪白的果肉上沾到血而感到困窘,或是覺得我小家子氣。他只說:先包紮傷口吧。
包紮傷口時,想到母親也常被切到手。
怕熱的別進廚房,怕刀砧的也一樣。下廚久了,都知道手上痕跡怎麼來的,鋒利的刀,充滿細菌的魚鰓,熱如烙鐵的鍋邊,冷不防跳起的油爆。手指,手背,手腕,日日都在累積的,勸勉自己稱其為戰士的勳章。
一開始怕,後來漸也不怕了,了解母親怎麼只願意用很便宜的優碘、凡士林、嬰兒油,不願用好一點的護手霜,也不去做美甲或手部美容。只是以前不明白的事,是母親的傷口在我眼裡不知怎麼特別惹眼,刀疤燙疤塗了凡士林,在燈光下泛著的油亮亮的光芒,總覺得像是故意顯擺給我看似的。
真是令人討厭。
這種厭惡的感覺並沒有隨著長大而消失,倒是現在久久返回老家一次,母親就大張旗鼓地,買很貴的食材,花很長的時間煮飯。明明一桌都是自己喜歡的菜,不知道為什麼吃起來就是這麼令人難過。常常都要跟母親說,拜託別煮了,煮一大桌都沒人動,只有我一個人吃。母親只是搪塞著說,會吃啊會吃,你先吃嘛。不明白為何在我心裡,母親好像有意無意的亮著那些陳年的切割傷疤,手看起來比以前更痛了。
其實我也清楚,母親沒有那個意思。
那個討厭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呢。
在日文裡,「切手」是郵票的意思。
切手原本稱之為「切符手形」(きっぷてがた),「手形」指的是文件上壓的手印,借代為票據、存根的意思;而「切符」,則是將紙張裁剪成小紙片,像一小張平安符,意近中文的剪票,日本的地鐵站常常看到這個字。
因為與母親通信閒談彼此小時候的事情,寫信時,常常用到郵票。
把信件摺好放進信封,寫上地址,拿出一次買來一大張的郵票,沿著一個個小圓孔的虛線小心撕開,變成獨立的郵票,貼上去,丟進郵筒,然後等母親回信。每次把郵票撕開時,總是要想:到底要長大到什麼年紀,才能這樣對著母親,若無其事地像在談論別人的事情般,寫著那些自己明明很受傷的事情。
比方問母親這句話:早知道出生就把你(們)掐死算了。
說出這句話的她,是不是真的不想生?還是生了然而後悔了?
母親那時是用閩南語說的,有時她會說「出世就給汝捏捏死」,有時會換成「出世就給汝挾挾死」,前者是用手捏死,後者是用腳夾死。母親只會在棄絕喪志的時候說下這句話,像是已經工作一整天,一回家看見整屋子亂亂蓬蓬,要求小孩幫忙做個家事,坐在電視前的小孩不幫手,也沒有真的在忙什麼事情,只是拗在那裡爭著兄弟誰做的家事多,誰做得少,誰也不願多做些什麼以免吃虧。或是在工作一整天後,趕回家煮飯,有時就是有那種冰箱剛好剩下不多不少的食材,不煮浪費,組合起來又不美味的日子,勉強拼湊一桌,六十分的材料煮出六十分的餐,已經是滿分的刀工手法,但小孩子隨口一句誠實話恐怕比什麼都傷人:難吃,不喜歡,想去速食店買薯條蘸番茄醬,想吃某某同學媽媽做的焗烤通心粉,學校營養午餐都比你做的好吃。
近廟欺神,每個家裡都發生的事。
有時見母親沉默一陣,強忍著什麼,擦著地板,最後才脫口:煮飯乎恁食又要嫌,早知影出世就給汝挾挾死。
是啊早知如此,剛生產完的她,只要一息尚存,就應該兩腳往內一擠,切斷什麼孽緣般把小孩夾死。
這樣動念的時刻很多,但是到底沒發生。
但我總不明白母親越是傷心怎地卻做得越多,留一桌子被嫌棄的菜餚,又跑了出門買巷口的鍋貼和小菜,或是自己從來也沒吃過幾次的白醬海鮮義大利麵。孩子眼見母親做得更多就越發歉疚,但越是歉疚,卻越要好強地說出更傷人的話,躲開明明自認沒錯又要低頭的窘境:又沒叫你煮,幹嘛自找麻煩。
同樣的話,可以套用在各個場景。比方母親替青春期的我挽面,教我打理外表,偷偷塞給我防曬乳和粉底液;有時,卻看著我的日記,擔心我走了另一條艱困的路,又拼命說服我要我出門打球運動,買很貴的、很男孩子中二氣的牛仔褲,問我有沒有交女朋友,燉轉骨藥給我吃。諸如此類母親與我的價值都不斷在腦裡打架的時刻,我總怒不可遏地吼著母親,別再做這麼多了,又沒叫你做,自找麻煩就罷了,也在找我麻煩。
像極了颱風般不斷吸收水氣、下雨、吸收更多水氣、下更大的雨。一個遞增的循環模式,幾乎可適用於各種親近的關係,各種主題子題,但我們不知道在其中三態變化的是傷口滲出來的血水,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
如果可以拿鍋蓋擋住水蒸氣,凝結成眼淚,停在湯鍋裡就好了。
很多年後,某雜誌以「讀書的女人」為題,訪問了我的母親。主角到底不是我,是母親,趁著我去上廁所時,母親似乎跟採訪記者稍微透露了心聲。等我一出來,隨口一問剛剛說了什麼,母親連同記者攝影眾人訕訕笑說沒有啊什麼都沒說,默契好得以為已經認識數十年。其實我聽得再清楚不過,她剛剛說的是:其實心底還是希望我「變好」。我聽到這句話,但心底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我猜想得到變好二字極為矛盾複雜的思緒:希望孩子不要這麼辛苦,又不能代替孩子活;不能剝奪孩子的生命,但這個生命卻又是扎實地從她身上伸根出去的。
要切斷這個繫連,是多麼疼痛的一件事情。
比生出我的時候剪斷臍帶還要痛吧。
把這件事情偷偷放在心裡,不要在表面說了,把一些事情放在刀砧上,狠心一點,切開來,流血就流血,分出去的就出去了,分不出去的,她會放在心裡某個角落,而我也會。
撕下郵票的時候,看著兩張明明長得一模一樣的東西,變成了兩張,貼在信封上,寄給遠方的母親。
母親大概也是懷抱這樣的心情撕下郵票的。
包紮完,蘋果在時間裡氧化發黃,血漬看起來也就沒有那麼明顯,像一小塊水傷,味道沒什麼變化。
如果我是我自己的伴侶,看到這個人明明切到手了卻不先包紮傷口,好像故意展示著傷痕,我是不是也會生氣起來,質問著:又沒叫你切──不知道為什麼,總有那麼一些些時候,心裡其實希望這樣的循環可以再出現一次:聽到「又沒叫你」怎樣怎樣的,然後越是被推開,越是做更多,勾起所有負欠的感受,像是打開鍋蓋,讓淚水重新蒸發、凝結、落下。繼續用語言的刀、給予與奉獻的刀,割劃對方,刀刀都要見血。
但是他沒有。
幸好他沒有。
我想起母親,想跟她說,循環在這裡停止了。
有很多人說過這句話:愛的相反不是恨,愛的相反是不愛,而恨是愛的另一面。這話已經取代了愛是無怨無悔的奉獻一語,變成新時代的陳腐金句。然而我總是在切肉的時候想著,愛恨比較像是流理台上的菜刀與砧板。
如果言盡至此有人遂順理成章地接:傷人的恨一定是菜刀,愛是抵擋恨的砧板。
那就錯了。我想的,恰恰相反。
比較多時候,愛是失控的那一方,以為可以解決一切事情。
很多時候是砧板讓刀看見自己的無能。
愛的無能。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商品評價
-
pa***e72 說:2022-06-04從這本書認識了謝凱特,進而想看他之前及未來的作品。作品中感受到滿滿的愛,讓做母親的我邊看邊掩書深思。
相關商品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
普通的戀愛
我的蟻人父親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龍顏FUN書獎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