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走向世界:81位作家的青春之旅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文訊》經典專題結集,原刊於2013年2月號~3月號(328~329期)的「我們這一代的文藝青年」,邀請不同世代作家書寫,早至四○年代的文學初啟蒙,到二十一世紀初的文友結社,呈現81位作家的青春憶語,看他們如何從文學走向世界。
	
	參與的81位作家:
	師 範 廖清秀 樂茝軍 辛 鬱 郭 楓 邵 僩 趙天儀 趙淑敏 黃永武
	桑品載 林錫嘉 丘秀芷 劉靜娟 王潤華 周志文 亮 軒 陳慧樺 楊小雲
	喬 林 吳 晟 吳敏顯 汪啟疆 尹 玲 喻麗清 鍾 玲 曾西霸 李 黎
	心 岱 葉言都 蘇紹連 王 岫 廖玉蕙 古蒙仁 陳義芝 渡 也 履 彊
	方 明 鄭如晴 向 陽 王幼華 林宜澐 方 梓 路寒袖 廖振富 陳克華
	章 緣 郭強生 楊 明 李進文 凌 煙 鍾文音 吳鈞堯 鄒敦怜 潘弘輝
	可樂王 向鴻全 王聰威 徐國能 張亦絢 張輝誠 丁威仁 凌性傑 許榮哲
	謝鴻文 李長青 張耀仁 凌明玉 陳思宏 楊宗翰 楊美紅 廖之韻 鯨向海
	林婉瑜 徐嘉澤 劉亮延 葉覓覓 古 嘉 曾琮琇 黃信恩 李時雍 羅毓嘉
目錄
	〈序〉封德屏  
	
	輯一 夢想啟航
	師 範    愛它,就不要害它
	廖清秀    從小就愛寫作
	樂茝軍    書是唯一
	辛 鬱    往事歷歷.感念沙牧
	郭 楓    《雞鳴》辰光的流浪哥兒們
	邵 僩    吃飯最大,酒次之
	趙天儀    散文、新詩及美學的探索
	趙淑敏    曾經天人交戰
	黃永武    高二那一年
	桑品載    咬著文學的奶嘴長大
	林錫嘉    我的文學因緣
	丘秀芷    我的文學路
	劉靜娟    我曾經有過的LIFE
	
	輯二 青春結伴
	王潤華    在樹下成長的南洋華僑文藝青年
	周志文    啟蒙材料
	亮 軒    幾個人的一句話
	陳慧樺    當我聽說「文青」被顛覆了
	楊小雲    當文藝成為美妝
	喬 林    我的詩創作的啓蒙與養成
	吳 晟    樹林小鎮
	吳敏顯    回到半個世紀前
	汪啟疆    曬海為鹽
	尹 玲    六○年代以及
	喻麗清    大同小異的苦悶
	鍾 玲    脫代的、孤立的文藝青年
	曾西霸    追憶文藝營歲月
	李 黎    憶華年──我的一九六○年代
	心 岱    大河的一滴
	葉言都    文學編青與《台大附友》
	蘇紹連    舞文弄墨話後浪
	王 岫    半調子的文藝青年
	廖玉蕙    那些仰望滿天星辰的日子
	
	輯三 繆思之戀
	古蒙仁    追逐「文」學花「季」的小文青──我與黃春明、陳映真的忘年之交
	陳義芝    想我年少時的兄弟
	渡 也    少年渡也,辛苦了,謝謝你
	履 彊    我的鄉土文學與戰鬥文藝營
	方 明    我的文學因緣──簾捲窗前詩影
	鄭如晴    離群的鳥
	向 陽    相會在華岡──我的大學文青生活
	王幼華    耕莘寫作班與我
	林宜澐    小說與披頭四
	方 梓    洛水之濱
	路寒袖    繆思的子民
	廖振富    台北城南:我的跨時空旅行
	陳克華    長長詩之路──記一個編輯與作者有著美好關係的年代
	章 緣    一切從那裡開始
	郭強生    安分的浪漫
	楊 明    我們真實地活著
	李進文    不小心脫隊的五年級生
	凌 煙    紅唇族少女文青的蛻變
	鍾文音    開啟流浪風潮與個我的時代
	吳鈞堯    那些鼓掌的人
	鄒敦怜    我這麼一位寫作者
	潘弘輝    深淵
	
	輯四 相約文學
	可樂王    兩個真實──我的文藝青年時代
	向鴻全    曖昧模糊的文藝啟蒙經驗
	王聰威    我是小說家讀者成員
	徐國能    追憶似水年華──中年文青的回憶
	張亦絢    我們想要活一次……──一 九八九、高中生學運及其文藝少男與少女
	張輝誠    一路上緩緩走來
	丁威仁    所謂文藝青年的非文藝養成訓練
	凌性傑    我們這一代的高級娛樂
	許榮哲    那一年,我是個文藝諧星
	謝鴻文    說時依舊
	李長青    我忽然覺得,如此遙遠
	張耀仁    渾沌的狂野的熱病
	凌明玉    祕密星系的聚會
	陳思宏    從文學營啟程
	楊宗翰    文青是怎樣煉成的?──一個六年級「文壯」的回憶
	楊美紅    釣魚台是燕鷗的,而詩是我們的
	廖之韻    閒晃的觀察者
	鯨向海    微文青與偽文青
	林婉瑜    從文藝青年成為文藝中年
	徐嘉澤    有伴
	劉亮延    新的才華
	葉覓覓    我不是文青,但是我可以提供一點線索
	古 嘉    姿態低而夢想高
	曾琮琇    少女W的文學之旅
	黃信恩    那段醫學院的文青日子
	李時雍    培養皿和三○九電影院
	羅毓嘉    詩從紅樓詩中來
序/導讀
	主編序
	
	從文學走向世界
	封德屏
	
	2012年秋天,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文訊》執行「台北文學季」特展,當時訂的主題是「台北文青生活考」,展覽於2013年3月開幕。展出戰後以降,雅好文學、藝術青年的生活用品、書籍、雜誌。籌備期間,《文訊》邀請不同世代作家、藝術工作者,撰寫「我們這一代的文藝青年」,並自2012年11月(325期)開始刊登,至2013年3月(329期)共五期,有81位,分屬1、2、3、4、5、6、7年級的作家、學者、文藝工作者(1927~1985出生)參與撰稿。
	
	2023年,為了慶祝《文訊》創刊40周年,企劃結集、出版這些文章。十年後重新捧讀,內心仍充滿悸動。時代更迭,這些文學青年有不同的文學養成,卻映照著不滅的文學情懷。《文訊》走過40年,這些文章,按照世代分為四輯,記錄著台灣文學往前邁進的腳步,以及在歷史洪流下,個人不同的人生際遇。
	
	第一輯「夢想啟航」。1950年11月,師範和台糖公司的四位同事,拿出他們的薪水,集資創辦了《野風》雜誌,希望「提供同好們一個可以抒發他們心聲的純文藝園地,以撫慰、舒緩大家精神上的苦悶與物質上的貧乏……」;廖清秀歷經日治、國民政府,通過高、普考,無論換什麼工作、職位,唯一沒有放棄的就是寫作;樂茞軍的童年、青少年至後來流離顛沛的各個年代,書及閱讀是她今生的唯一;辛鬱感念帶他踏入新文學的詩人沙牧,難忘趴在地舖或水泥地上寫作的情景;趙天儀在小學六年半中,學了日語、台語、華語,特別懷念鼓勵他們創刊《台中一中初三上甲組報》的楊錦銓老師;黃永武台南師範時的詩作〈思鄉〉,由同班同學配上民謠,刻印樂譜及圖案,由手推滾筒的油墨套上紅藍黃三色;1958年彰化員林高商的少女劉靜娟,每期都收到來自美國德州筆友寄來的《LIFE》,因為英文老師李篤恭的鼓勵,這群孩子與外面的世界有了聯繫;少女時期的丘秀芷在田園中做過許多苦工,豐富了她日後寫作的素材。
	
	第二輯「青春結伴」。遠從馬來西亞的文藝青年王潤華,細數在政大成立《星座詩刊》的歲月,文末「我們這一代的文青,把文藝當成宗教,一輩子執著的信仰文藝在社會的意義,所以至今還沒放棄文學,繼續為文藝而努力」;亮軒年輕時候立志創作,服膺作家就是要拼命地寫、拼命地讀,其他事越是不管越好;喬林感謝「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覃子豪編寫的講義讓他得到啟蒙及初步完整的詩學教育,第二次寫詩與養成的啟蒙,則完全來自朱橋的《青年雜誌》,在他心目中,朱橋是台灣第一位新文藝運動家;吳敏顯高中沒考好,必須到十幾公里外讀縣中,每天早起騎腳踏車穿梭田野中,他用粗鐵絲在車龍頭上綁成克難書架,邊騎邊看;少年吳晟的台北之旅,升學考試之路雖然坎坷,文學之根卻已紮下;1969年24歲的尹玲一路流淚離開西貢,台北的文學人、文學社團卻用溫暖環抱著她;少女鍾玲以武俠小說交到一生的文學知己;復興文藝營是曾西霸青春回憶的主體,他告訴學員,營友是你的文學同好,也是未來寫作的假想敵、競爭者;蘇紹連懷念那一代的文藝青年,曾以不畏不懼的精神,完成「後浪詩社」到《詩人季刊》階段性使命;心岱感謝黃春明曾手把手教她進行報導時的攝影技巧,讓她以報導文學參與時代的變貌。
	
	第三輯「繆思之戀」。古蒙仁提起《文學季刊》的尉天驄、黃春明、陳映真,忘不了入伍前陳映真邀他到永和家中作客的情景;嘉義成長的少年渡也,難忘定期到台北朝聖、取經的艱辛與誠懇;陳義芝回憶物質貧乏中,幾位喜愛文學孩子們的知心相處;王幼華感謝當年包容、協助他的施淑女、李元貞教授;路寒袖憶及當年並肩入山門、領受繆思洗禮同好們清純真摯的情感;青年廖振富從台北出發,上朔古典中國,更在此發現台灣文學的豐美;陳克華受高信疆、瘂弦兩位主編的提攜,16歲立下創作心願一以貫之;章緣在《漢聲》的文青歲月訂下生命基調,對藝術對文學對美持續的追求;楊明認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裡一起生活、彼此陪伴的文青更是一輩子的朋友;鍾文音「緣於寫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而一路堅持」,不結盟但與同世代創作者相濡以沫;吳鈞堯體會那雙創作炫技的手,也應該是給同行者鼓掌的手;潘弘輝堅信,再沒有比創作更值得尊敬且投身其中的事了。
	
	第四輯「相約文學」。王聰威真誠地要成為「小說家讀者成員」的心路歷程「我想要成為他們的朋友,我想要趕上他們,讓他們認同我」;徐國能說,儘管當時很多書、很多電影看不懂,卻給我一種無限的吸引力,彷彿告訴我遠方有個美麗的世界;張輝誠說,如果沒有遇到心儀的作家,也許我的眼光就不會宏遠,境界也不會高明;楊美紅追憶田啟元的《白水》,把語言靈巧逗弄至詩的境地,舞台上的能量毫無防備的衝擊著文青們;凌明玉「我們聚在一起不是互相取暖,而是珍視一起革命的情感,如此接近的靈魂,稍微磨擦便有火光,照亮長時寫作的暗房」;徐嘉澤「文學創作不是個人的事,有懂的人聽你訴苦痛罵,和你一起八卦歡笑,有伴,才能把這條路給走長」;葉覓覓從前輩詩人小說家學到創作的熱誠與態度,山海迴瀾的壯麗加持,於是安心地把文字野放出去;曾琮琇17歲參加第一屆青年文藝營,之後的每一片波浪都源於那場文學之旅;李時雍以「樹的前世,是我們在電影和詩歌裡的一生」懷念青春歲月;羅毓嘉的「南海路56號,紅樓詩社,是詩句棲居的場所」,讓「不安的時代給不安的靈魂,找到了永恆的居所」。
	
	我重讀這些文章,在笑與淚中,迴盪著追憶與省思。我發現,原來,文學人、文學工作者,不管以前或現在,總有人引路、守護,從來都不曾孤單過。
	
	就像陳思宏在文章裡說的,「我總是記得踏出高師大文藝營的那一刻,我們淚眼道別,約好,文學裡見。」
	
	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半個世紀,甚至一甲子過去,在文學裡,我們都沒有失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