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夢華錄
內容簡介
.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的上海記事: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轉速。
.近百幀圖片,記述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充滿時代痕跡感與特有溫度的文集。
.「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比一個人變心更快。」——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體會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
給已失落復又尋回的上海
每座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轉速。
上海,尤其在不同世代呈現萬千變化。從張愛玲筆下風華絕代的老上海,到二十世紀國際化的新上海,世博引領城市高速奔騰,直至大疫來襲,倏忽進入另一時序。
一座城市的轉速如何記憶?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每一位曾駐足在此的,或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感受這座城市。
本書作者林郁庭多年來頻繁進出上海而未曾久居,以漫遊者(flâneur)的姿態,追尋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琢磨出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上海這座城市什麼持續變動,又有什麼在轉變中留存下來。
數年來對於上海的持續探索,林郁庭不僅為隨著黃浦浪潮沉浮的各路英雄好漢創作出小說《海上群英傳》,同時也在想像與紀實之間變幻視角,將其步履行經的上海租界弄堂新舊地標,黃埔兩岸與十里洋場望見的風起雲湧,市井煙塵與高端場所流露的洋氣土氣,涓滴積累為其特有視角的上海記事,也是第一部專注於上海的散文集《海上夢華錄》。
這是一部處處充滿時代痕跡感的文集,猶如金宇澄在《繁花》記述兩代人的上海故事,《海上夢華錄》也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將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
全書共計二十七篇散文,近百幀作者拍攝與選輯的圖片,記述世博前後到疫情前的上海,關於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分為五個面向:
.「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
.「世博采風」由世博發展史展開,記錄二○一○年世博以如何風貌在上海呈現。
.「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是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
.「雙城故事」以明星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為引,為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
.「市井風情」追憶已消失的盧灣、南市,刻劃上海發展過程或隱退或留存的場景,禮查飯店、老城廂、弄堂群、舊書攤與拆遷中的市場,洋溢著新舊上海的風情與人情。
這些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織就了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以一次次流動於變遷的時空、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林郁庭的《海上夢華錄》為上海這座城市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珍貴的隨筆。
.近百幀圖片,記述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充滿時代痕跡感與特有溫度的文集。
.「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比一個人變心更快。」——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體會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
給已失落復又尋回的上海
每座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轉速。
上海,尤其在不同世代呈現萬千變化。從張愛玲筆下風華絕代的老上海,到二十世紀國際化的新上海,世博引領城市高速奔騰,直至大疫來襲,倏忽進入另一時序。
一座城市的轉速如何記憶?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每一位曾駐足在此的,或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感受這座城市。
本書作者林郁庭多年來頻繁進出上海而未曾久居,以漫遊者(flâneur)的姿態,追尋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琢磨出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上海這座城市什麼持續變動,又有什麼在轉變中留存下來。
數年來對於上海的持續探索,林郁庭不僅為隨著黃浦浪潮沉浮的各路英雄好漢創作出小說《海上群英傳》,同時也在想像與紀實之間變幻視角,將其步履行經的上海租界弄堂新舊地標,黃埔兩岸與十里洋場望見的風起雲湧,市井煙塵與高端場所流露的洋氣土氣,涓滴積累為其特有視角的上海記事,也是第一部專注於上海的散文集《海上夢華錄》。
這是一部處處充滿時代痕跡感的文集,猶如金宇澄在《繁花》記述兩代人的上海故事,《海上夢華錄》也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將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
全書共計二十七篇散文,近百幀作者拍攝與選輯的圖片,記述世博前後到疫情前的上海,關於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分為五個面向:
.「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
.「世博采風」由世博發展史展開,記錄二○一○年世博以如何風貌在上海呈現。
.「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是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
.「雙城故事」以明星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為引,為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
.「市井風情」追憶已消失的盧灣、南市,刻劃上海發展過程或隱退或留存的場景,禮查飯店、老城廂、弄堂群、舊書攤與拆遷中的市場,洋溢著新舊上海的風情與人情。
這些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織就了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以一次次流動於變遷的時空、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林郁庭的《海上夢華錄》為上海這座城市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珍貴的隨筆。
目錄
海上夢華始末
輯一 浮光掠影
上海新與舊
豫園.老街.城隍廟
法租界風景
十里洋場
虹口探秘
浦東,浦東
輯二 世博采風
關於巴黎的幾個偶然
世博采風──上篇
世博在中國──下篇
輯三 生活食尚
衣在上海
食在上海
上海淘碟記
一步之遙
蘇州河到老場坊
水舍剪影
鄔達克在上海
上海法租界到巴黎伸展台
輯四 雙城故事
雙妹⋯⋯嚜
雙妹雙生
有點花露水
由淺水灣往戰地行
輯五 市井風情
上海大世界
文廟淘書
早安,上海
南外灘傳奇
非誠勿擾
弄堂二三景
後記
輯一 浮光掠影
上海新與舊
豫園.老街.城隍廟
法租界風景
十里洋場
虹口探秘
浦東,浦東
輯二 世博采風
關於巴黎的幾個偶然
世博采風──上篇
世博在中國──下篇
輯三 生活食尚
衣在上海
食在上海
上海淘碟記
一步之遙
蘇州河到老場坊
水舍剪影
鄔達克在上海
上海法租界到巴黎伸展台
輯四 雙城故事
雙妹⋯⋯嚜
雙妹雙生
有點花露水
由淺水灣往戰地行
輯五 市井風情
上海大世界
文廟淘書
早安,上海
南外灘傳奇
非誠勿擾
弄堂二三景
後記
序/導讀
海上夢華始末
二○○三—○四年間,為了進行中的博士論文做研究考察,隨著我在追尋的文件、藝品、人物、故事,從法蘭克福、柏林、科隆到了巴黎——這都是旅法時期或是觀光或是求學而熟悉的城市,找起資料得心應手,效率頗佳。相關論文後半部的行程預計到香港、上海,旅居歐美十載後返回亞洲,反而讓我感到陌生。
初抵上海但覺天寒地凍,過幾日竟然飄雪了,與我剛離開的熱帶香港別說是天差地遠,住了兩年的巴黎也沒見過幾次雪。此前約半年,家人剛好至上海工作,滬城對他也是新鮮的,在這個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的都會,過去兩年工作場域的陰霾消弭了大半,於異地重新開始,跟上此地奔騰向世博的氣象,他的腳步也輕快有勁。
我的研究生活十分規律(而單調),白日埋首於上海圖書館三○年代的史料,日暮時分走出圖書館,千禧年後的上海對我招手,卻只能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向公車站:懷著圖書館裡浸淫了一日的老上海回憶,沿著七○年後再度繁華璀璨的淮海路(昔日的霞飛路)而下,擁擠而每站必停的公交車行進得很慢,允許我一路緩緩拾起新世紀法租界的風華,到霓虹漸次黯淡,就知道外商聚集的虹橋區近了(上海圖書館站於世博開展年通車,走出地鐵站就到圖書館的便利,當年是沒有的,在幽暗的地底想像地上的風光,是截然不同的感受)。週末休憩,我們再回到法租界,試試新開的老宅餐廳;天氣好的時候,於戶外咖啡座閒坐,翦幾分法國梧桐篩落的陽光;或是到外灘走走,一邊仰望那整排留下上世紀資本印記的新古典建築群,一邊瞧著浦東那側仍不斷升起的高樓;或者去黃河路的會館做腳底按摩,啜養生湯品。
至復旦大學探訪師長,討論研究主題,則是難得溢出常軌的小冒險。地鐵10號線開通前,去一趟虹口像是到邊疆,公交得轉好幾程,路況不好而沙塵飛揚,風塵僕僕不只是說法,是很寫實的。在虹口閒逛,書本裡讀到的魯迅,像是還徘徊在公園、里弄、內山書店裡,他所描繪讓人垂涎、具有「香豔肉感」的「藝術」弄堂小吃—薏米杏仁蓮心粥、玫瑰白糖倫教糕—隨著帶有「晚明文選」辭藻的古風叫賣小販,不知去向何方;以日文吆喝而洋人不大買的那些水果和花販子,已成為歷史;算命的瞎子和化緣的和尚,如今不會去閘北,大多在靜安寺前招攬生意。弄堂口的生意與時俱進,魯迅說到「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約決不會停止的」,則令人莞爾。
研究結束後我仍然年復一年地返回上海,不僅因為有親友在,猶如多了一個家,總是好吃好住好玩:那時我心裡已經有一部小說在醞釀,隨著每一次到訪愈加清晰。世博之前大量資金湧入、急遽發展高速奔騰的城市,宛若是沾染了張愛玲說的成名定要早、遲了來不及的急迫感,投入這巨大渦旋至滬上淘金的各路英雄好漢,不由自主隨之快速旋轉、沈浮,造就了小說《海上群英傳》。
世博前後的報刊專欄與報導文章邀約,持續我進一步探索上海的動力。我頻繁進出上海卻未曾久居,琢磨出某種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觀察著什麼持續變動,什麼似乎在轉變中留存下來,好奇著世博之後,那不斷嘶喊著要快的轉速,還能否如舊?或龐雜或細瑣難以納入小說範疇的書寫,在紀實與想像之間變幻的視角,於城市反覆行走,偶然與機緣之間發掘的歷史風物人情,聚匯了點點滴滴長流細水,而為散文集《海上夢華錄》。
以為每隔一陣子訪滬會是常態,世紀大疫來襲,攪亂了所有人所有城市所有事物的次序與道理。不管是散文還是小說的形式,數年間累積的上海記事,無可厚非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也帶著寫下來已經成為過去的覺悟。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恍如隔世,猶如金宇澄《繁花》以九○年代的聲色犬馬,對照六○年代的「少年舊夢」。或許王家衛的影視版,揭露的是否符合時代精神已無所謂,不都是少年舊夢嗎?
舊夢其時也是惘然的,要回頭凝望方知個中滋味。我多年於疫前上海行走的痕跡,約略分為五個面向:「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在遊走、觀察、思索之際,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二○一○年世博開幕閉幕前後,我都在上海,以文化研究者的身分,興趣盎然地觀察我所熟悉的世博之初——自一八五一年倫敦工業大博覽會的水晶宮、一八八九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的艾菲爾鐵塔、到其後的紐約芝加哥世界展——演變至廿一世紀,以什麼樣的風貌在上海呈現,誌為「世博采風」。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收錄於「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參與上海建築黃金時代、於塑造上海市貌功不可沒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出身上海法租界、成為主流時尚雜誌封面首位非白人面孔的混血名模奇娜.瑪夏朵,則以專文介紹。
「雙城故事」以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前幾章透過幾件美容用品的流轉,講述始於廣東而在十里洋場大放光彩的雙妹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紅遍大上海的明星花露水如何到了台灣,成為長輩梳妝台不可或缺的存在。張愛玲寫過的淺水灣飯店,曾經接待海明威夫婦、詩人奧登及小說家伊薛伍德,而這兩對「戰地記者」分別以香港為跳板深入中國,留下在重慶與上海的記事。「市井風情」主場景的盧灣、南市兩區,在上海發展過程中消失了,併入其他行政區;虹口饒富老上海風情的禮查飯店,同時存留了遠東第一時髦飯店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記憶,如今是博物館。我在老城廂行走,弄堂裡鑽來鑽去,買菜、逛舊書攤、尋修鞋,在拆遷中的市場看面料,弄堂裡聞著阿姨燒魚的醬香,人民公園裡聽上海人相親的流言蜚語。
在衛星導航規劃路徑成為常態前,手持地圖古典地探索城市,去感受它的律動心跳,是我喜愛的漫遊方式。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眼見第二帝國時期的巴黎如蟬般褪去外殼,蛻變為十九世紀的風貌,那顆象徵城市中古之心的聖母院以及零星的中世紀建築(克魯尼修道院、索邦大學前身的神學院、羅浮博物館地下的古宮牆……)斑駁殘存於蟬翼、胸腹之間。詩人哀嘆「巴黎在變,但我的憂鬱紋風未動」(Paris change! Mais rien dans ma mélancolie/ N’a bougé!),「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唉,比一個人變心更快」(la forme d’une ville/ Change plus vite, hélas, que le cœur d’un mortel)。我跟隨波特萊爾的腳步來到巴黎,之後是柏林,上海。到哪裡都是異鄉人,那憂鬱的顏色多少也淡了,看著城市變動比最薄倖的情人翻臉還快,覺著那個趣味—但循著同濟大學出版的建築書找路,見著圖片裡的弄堂只剩下半個石庫門,一邊還在鏟、磚瓦連番滾落,工人吼著快閃開,仍不由得動魄心驚。
作為一個不完美的漫遊者(flâneur),於浮動之世晃悠且安然自得,非我所長,一次次流動於不同時空的漫遊,容許我在稍縱即逝的瞬間,凝望無窮盡的可能。在我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是蟄伏的幽魂,隨著每次的閱讀重新有了生命與光彩,再度被召回永恆輪迴的現在。
二○○三—○四年間,為了進行中的博士論文做研究考察,隨著我在追尋的文件、藝品、人物、故事,從法蘭克福、柏林、科隆到了巴黎——這都是旅法時期或是觀光或是求學而熟悉的城市,找起資料得心應手,效率頗佳。相關論文後半部的行程預計到香港、上海,旅居歐美十載後返回亞洲,反而讓我感到陌生。
初抵上海但覺天寒地凍,過幾日竟然飄雪了,與我剛離開的熱帶香港別說是天差地遠,住了兩年的巴黎也沒見過幾次雪。此前約半年,家人剛好至上海工作,滬城對他也是新鮮的,在這個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的都會,過去兩年工作場域的陰霾消弭了大半,於異地重新開始,跟上此地奔騰向世博的氣象,他的腳步也輕快有勁。
我的研究生活十分規律(而單調),白日埋首於上海圖書館三○年代的史料,日暮時分走出圖書館,千禧年後的上海對我招手,卻只能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向公車站:懷著圖書館裡浸淫了一日的老上海回憶,沿著七○年後再度繁華璀璨的淮海路(昔日的霞飛路)而下,擁擠而每站必停的公交車行進得很慢,允許我一路緩緩拾起新世紀法租界的風華,到霓虹漸次黯淡,就知道外商聚集的虹橋區近了(上海圖書館站於世博開展年通車,走出地鐵站就到圖書館的便利,當年是沒有的,在幽暗的地底想像地上的風光,是截然不同的感受)。週末休憩,我們再回到法租界,試試新開的老宅餐廳;天氣好的時候,於戶外咖啡座閒坐,翦幾分法國梧桐篩落的陽光;或是到外灘走走,一邊仰望那整排留下上世紀資本印記的新古典建築群,一邊瞧著浦東那側仍不斷升起的高樓;或者去黃河路的會館做腳底按摩,啜養生湯品。
至復旦大學探訪師長,討論研究主題,則是難得溢出常軌的小冒險。地鐵10號線開通前,去一趟虹口像是到邊疆,公交得轉好幾程,路況不好而沙塵飛揚,風塵僕僕不只是說法,是很寫實的。在虹口閒逛,書本裡讀到的魯迅,像是還徘徊在公園、里弄、內山書店裡,他所描繪讓人垂涎、具有「香豔肉感」的「藝術」弄堂小吃—薏米杏仁蓮心粥、玫瑰白糖倫教糕—隨著帶有「晚明文選」辭藻的古風叫賣小販,不知去向何方;以日文吆喝而洋人不大買的那些水果和花販子,已成為歷史;算命的瞎子和化緣的和尚,如今不會去閘北,大多在靜安寺前招攬生意。弄堂口的生意與時俱進,魯迅說到「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約決不會停止的」,則令人莞爾。
研究結束後我仍然年復一年地返回上海,不僅因為有親友在,猶如多了一個家,總是好吃好住好玩:那時我心裡已經有一部小說在醞釀,隨著每一次到訪愈加清晰。世博之前大量資金湧入、急遽發展高速奔騰的城市,宛若是沾染了張愛玲說的成名定要早、遲了來不及的急迫感,投入這巨大渦旋至滬上淘金的各路英雄好漢,不由自主隨之快速旋轉、沈浮,造就了小說《海上群英傳》。
世博前後的報刊專欄與報導文章邀約,持續我進一步探索上海的動力。我頻繁進出上海卻未曾久居,琢磨出某種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觀察著什麼持續變動,什麼似乎在轉變中留存下來,好奇著世博之後,那不斷嘶喊著要快的轉速,還能否如舊?或龐雜或細瑣難以納入小說範疇的書寫,在紀實與想像之間變幻的視角,於城市反覆行走,偶然與機緣之間發掘的歷史風物人情,聚匯了點點滴滴長流細水,而為散文集《海上夢華錄》。
以為每隔一陣子訪滬會是常態,世紀大疫來襲,攪亂了所有人所有城市所有事物的次序與道理。不管是散文還是小說的形式,數年間累積的上海記事,無可厚非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也帶著寫下來已經成為過去的覺悟。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恍如隔世,猶如金宇澄《繁花》以九○年代的聲色犬馬,對照六○年代的「少年舊夢」。或許王家衛的影視版,揭露的是否符合時代精神已無所謂,不都是少年舊夢嗎?
舊夢其時也是惘然的,要回頭凝望方知個中滋味。我多年於疫前上海行走的痕跡,約略分為五個面向:「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在遊走、觀察、思索之際,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二○一○年世博開幕閉幕前後,我都在上海,以文化研究者的身分,興趣盎然地觀察我所熟悉的世博之初——自一八五一年倫敦工業大博覽會的水晶宮、一八八九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的艾菲爾鐵塔、到其後的紐約芝加哥世界展——演變至廿一世紀,以什麼樣的風貌在上海呈現,誌為「世博采風」。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收錄於「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參與上海建築黃金時代、於塑造上海市貌功不可沒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出身上海法租界、成為主流時尚雜誌封面首位非白人面孔的混血名模奇娜.瑪夏朵,則以專文介紹。
「雙城故事」以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前幾章透過幾件美容用品的流轉,講述始於廣東而在十里洋場大放光彩的雙妹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紅遍大上海的明星花露水如何到了台灣,成為長輩梳妝台不可或缺的存在。張愛玲寫過的淺水灣飯店,曾經接待海明威夫婦、詩人奧登及小說家伊薛伍德,而這兩對「戰地記者」分別以香港為跳板深入中國,留下在重慶與上海的記事。「市井風情」主場景的盧灣、南市兩區,在上海發展過程中消失了,併入其他行政區;虹口饒富老上海風情的禮查飯店,同時存留了遠東第一時髦飯店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記憶,如今是博物館。我在老城廂行走,弄堂裡鑽來鑽去,買菜、逛舊書攤、尋修鞋,在拆遷中的市場看面料,弄堂裡聞著阿姨燒魚的醬香,人民公園裡聽上海人相親的流言蜚語。
在衛星導航規劃路徑成為常態前,手持地圖古典地探索城市,去感受它的律動心跳,是我喜愛的漫遊方式。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眼見第二帝國時期的巴黎如蟬般褪去外殼,蛻變為十九世紀的風貌,那顆象徵城市中古之心的聖母院以及零星的中世紀建築(克魯尼修道院、索邦大學前身的神學院、羅浮博物館地下的古宮牆……)斑駁殘存於蟬翼、胸腹之間。詩人哀嘆「巴黎在變,但我的憂鬱紋風未動」(Paris change! Mais rien dans ma mélancolie/ N’a bougé!),「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唉,比一個人變心更快」(la forme d’une ville/ Change plus vite, hélas, que le cœur d’un mortel)。我跟隨波特萊爾的腳步來到巴黎,之後是柏林,上海。到哪裡都是異鄉人,那憂鬱的顏色多少也淡了,看著城市變動比最薄倖的情人翻臉還快,覺著那個趣味—但循著同濟大學出版的建築書找路,見著圖片裡的弄堂只剩下半個石庫門,一邊還在鏟、磚瓦連番滾落,工人吼著快閃開,仍不由得動魄心驚。
作為一個不完美的漫遊者(flâneur),於浮動之世晃悠且安然自得,非我所長,一次次流動於不同時空的漫遊,容許我在稍縱即逝的瞬間,凝望無窮盡的可能。在我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是蟄伏的幽魂,隨著每次的閱讀重新有了生命與光彩,再度被召回永恆輪迴的現在。
試閱
早安,上海
出了和平飯店沿中山東一路往北,這一帶未必不比外灘那一長條新古典建築群不有趣,遊客卻少很多。越過橫渡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的外白渡大橋,眼睛陡地一亮,前頭熱切地招呼著,一八四六上海早晨,Morning Shanghai。
西方人慣於稱呼東方為「太陽升起之地」。朝陽升起,清晨彌漫的煙霧散去,看清這城市真貌之前(確有真貌嗎?),微笑著說早安的上海,無可避免帶了幾分異色情趣,神祕而不可捉摸——但這裡不光是神祕的東方,人類文明的搖籃,亦是中國最早接收西洋文化的交匯口。
這棟灰造紅頂建築,確實見證了若干上海近代文明的初始。它始建於一八四六年,就在一八四三年開埠後沒多久,屬於蘇格蘭商人 Peter Felix Richards,因創建者而命名為禮查飯店,是上海最早的西式餐廳與旅店。飯店最早在法租界,搬到現址是十多年後,幾經翻修擴充,建築風格由巴洛克、殖民東印度風到新古典帶維多利亞式中庭,亦由跑船海員停泊上海寄宿的客棧,逐漸轉為遠東最時髦的現代化旅館。中國最早點亮的電燈、最早接通的電話,它都趕上了,也是最早演出西洋馬戲、放映半有聲電影的場地,關錦鵬《長恨歌》、李安《色,戒》、陳凱歌《梅蘭芳》都在此取景,莫不是遙想於舊地喚起昔日海上風華?過了極盛的三○年代,迫近的中日戰爭陰影,使得它所在的虹口區陷入風聲鶴唳,上海社交圈的中心往蘇州河以南遷移,新起的和平飯店、匯中飯店輕易便奪去禮查曾有的鋒芒。
我走進「上海早晨」,心裡想著,在這兒等著我的,會是橙汁、黃油麵包加咖啡,還是豆漿油條、糍飯、酒釀圓子?
偌大的餐廳空無一人,一看都擠在收銀台前,聊得正好呢,一兩雙視線瞄到我這邊,又自自然然地轉開,也沒打算要來招呼。於是我自己走過去拿了本菜單來看。沒人告訴我為何餐廳名為上海早晨,像是讓人坐了喝杯咖啡看早報的地方,卻沒有賣早餐。我把菜單放回桌上,轉身走了,似也沒人留意。
穿過迴廊到酒店大堂,刷得雪亮的藻井垂下裝飾藝術的圓燈,映了暗褐壁間更形照眼,這頭似乎有個藝展進行中,壁上地上三三兩兩掛著擱著幾幅,不很起勁。拐出側壁到正廳,那幾盞水晶吊燈依舊華麗眩目,愛奧尼亞式圓柱驕傲地頂住一片天地,接待人員初見我有幾分侷促,又隨即不理不睬,繼續無精打采,很典型的國營企業員工姿態。比起西式飯店集團的經營管理——那種客套而勢利,仿若貼心卻讓人感覺不到真心的拿捏——倒真是過與不及之間。大堂一旁我看到一家簡餐吧,賣些如炒蛋、煎香腸之類的餐點,飾以曾經下榻名人如卓別林、愛因斯坦、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英國哲學家羅素的頭像,卻冷落得半個人也無。
大門口穿著蘇格蘭裙的實習生,慇勤地為我撐開厚重的門,我微笑稱謝,看他黑亮的眼泛起一點神采。到菜鳥熬成老鳥,眼裡的光采也會黯淡下去了。看其他遊客的網路評論,也有人同我一般,對前台服務不敢恭維,唯獨門口小弟的殷勤印象深刻,不覺莞爾。老飯店再撐了幾年終於歇業,於二○一八年改為中國證券博物館。
一九九○年代,浦江飯店(就是老上海念念不忘的舊禮查,英文名字早在數度易手後,改為 Astor House)迎來改革開放的一顆明星(Astor):上海證券交易所曾於飯店西翼掛牌營業,這座分享了極多「中國之初」的歷史建築,於一九九○年十二月見證了中國股市開盤的鑼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初心」,導覽相關文獻的館員如是說。王家衛《繁花》劇集開場描述主人公阿寶因炒股發跡,交易所一開拉起鐵捲門、民眾湧入申購的景觀一晃而過,搖身而為寶總的人物旋即轉入外貿行業,直到劇末敘事線再回到股市,才有了更精緻的交易場景,我所熟悉的古典建築角樓一側,掛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紅字招牌入鏡。
偏離了金宇澄原著的《繁花》電視劇,對於那個年代的股海浮沉刻劃,卻是有所本的。股市操盤弄潮的反派角色黑頭座車,反覆從交易所邊繞過,窗外映出行走間朦朧的鋼骨影子,三角與矩柱交織的線條,於是知道他好整以暇穿越外白渡大橋,蘇州河波光同夕日餘暉於車廂內、擋風玻璃、人物臉上閃爍不定——幾秒鐘閃過的畫面,地理掌握仍精準不含糊(對照王家衛早期旋轉搖晃而模糊的香港,饒有趣味)。自典雅木框與明亮玻璃的門裡望出去,交易所前吆喝著賣的證券報,與銀行申購廊下股民手中、上市公司的會議桌上、大咖沙龍的俱樂部泳池畔,看的都是同一份,阿寶在股市奮力拼搏的高處與墜落點,正是上海證券報正式發行的一九九三年(於劇中化為浦江證券報)。進入交易廳,密集排開的木座工作檯擺滿上世紀樸拙厚重的箱型電腦、深寬鍵盤(那其實很好打字,現在的鍵盤都淺薄了些,說是省力),隨著開市,交易員點擊不停的鍵盤與繁忙接指示之聲,迴盪在帶幾分幽暗情調、古典廊柱與貝殼型壁燈的大廳裡。
二○年代的禮查飯店孔雀廳,號為遠東第一交誼舞廳,雲朵狀拱頂鑲嵌了彩色玻璃,將孔雀羽般五彩斑斕的流光,投射在水晶燈下搖曳起舞的男男女女身上。在交易所寄身這個大廳的九○年代,於此起舞生姿的是流金溢彩的資本與一夜致富的夢想,不住地迴旋攀升自是精彩迫人,摔著了也可能粉身碎骨,任人踩踏。在股市沸騰的這幾年,持續經營送往迎來的飯店東翼,是一併一飛沖天還是愈加寂寥?交易所於一九九七年遷往浦東新大樓,歸還半壁江山予浦江飯店,我在十多年後造訪,曾經人頭鑽動的交易所掛牌處,是帶著遲暮氣息的「早安上海」,無精打采地望向浦東——離它最初的一八四六畢竟已經遙遠。
同我的小上海朋友提起在浦江飯店的冒險,她說要帶我去試真正上海人吃的早餐。當年那八○後出生的小上海,即使熬成了中年上海, 對老上海的掌故也未必關心或了解,自然無需承受那個歷史包袱,更不耽溺於逝去的美好。他們歷經上海改革開放的巨大轉變,上海再度崛起是跟上了,卻未必真能受益;北京人批評上海除了商業文明沒有其它文明,他們會先出口反駁,然後想著所謂上海文明是什麼文明;儘管外來人對上海的豔羨也讓他們沾沾自喜,他們對逐日惡化的生活環境與飲食安全仍心存憂慮,也無法斷絕對於移民的想像。而上海如今就掌握在他們手裡。
我們約好要早起,大叔大嬸們逛菜場的時間,去湊湊熱鬧,然後一起用上海早餐。
繞過公園口閒逛、練太極、遛狗、圍一圈練唱「中國夢」的爺奶們,我們走進菜場裡。更早一波的買菜潮已經過了,不打緊,還是有人;沒有人氣的菜場頂無趣,畢竟逛傳統市場不就是看貨看人?窗明几淨的超市應有盡有,一目瞭然,卻是跟架子跟包裝機器買東西,背後或許有巨幅恬靜農村與快樂牛羊的幸福海報,卻失落了人情。
蔬果部門沒有意外的驚喜,但它們綺麗的形色就是自然的恩賜——只不過那些碩大豐美的成果,現在已經很難判定是自然,還是人工介入造成的扭曲;於是小黃瓜個頭粗壯得像臂膀,玉米粒粒飽滿齊整,容不下一顆歪斜疏漏的存在。那一陣子由於禽流感風聲緊,家禽攤位多少冷清,朋友說賣白斬雞、雞排、雞煲的生意都一落千丈了,儘管宣導煮熟吃就沒事,上海人還是謹慎得很;我想到我們每天照吃的荷包蛋,蛋黃還沒有煎熟,果真是傻傻的外地人膽子大。
在我們面前是家蛋鋪,從斑駁的鵪鶉蛋、玲瓏的鴿蛋、雞蛋、鴨蛋到鵝蛋都有,色澤深淺各異,斑紋各有千秋,驕傲地挺著各種完美的橢圓弧度,在攤子上一字擺開,若各色任人賞玩的珍奇寶石(所以《色,戒》裡鴿子蛋論克拉是有道理的……),讓人愛不釋手。想著拎一袋大大小小的蛋回家欣賞,但也知道離開鋪子,那個魔法就消失了,路上要是擠破更不消說,生命的脆弱感莫過於此。
但凡我拿出相機,朋友就跟對方致意,「她第一次來上海,很多沒看過的。」用普通話或上海話重複,於是張飛肉鋪大鬍子招牌下清秀的小伙子、醬菜媽媽那淹沒在無數封口瓶盅後的削瘦婆婆、麵粉鋪裡飛快攤麵皮鍘刀切條的師傅,便笑僵著臉讓我照。我發現她對這菜場沒比我熟多少,同樣好奇孜孜盯著醬缸,望著那一圈圈長豆、一大片沒切開的榨菜嘖嘖稱奇,婆婆俐落一刀剪下的醬菜末,我們一邊嘗一邊喝采,一樣在大觀園裡。
邊角站了一位大叔,西裝筆挺地拿了一只木槌不知在敲什麼,小上海說是醃好的肉片,裹了粉讓他敲一敲,回去炸豬排牛排,包準嫩。我滿懷敬意地鏡頭對著大叔,他神色莊重地看肉不看我,額角一直冒著汗珠,嘴角微微揚起。
轉過去那頭一長列海鮮鋪子,這市場最生猛鮮活的風景。我們走到賣黃鱔拆鱔絲的攤位,看那鑽動的鱔魚在魚販熟練地一釘一斬一蛻之下,成了血淋淋的段塊,後面燒好了滾水要燙,小上海在我身邊打個冷顫。前方排隊在等的人,大叔比大嬸多,早聽聞上海女人厲害,把上海男人調教得溫順儒雅,女權高漲的上海往往買菜做飯的是男人,無怪上海男人、四川女人與貓熊榮登為中國三寶。我看那些個提了菜籃的上海男人們無不目不轉睛,無比認真盯牢撈魚秤斤的小販,神情可比我們這兒的婆婆媽媽專注執著,問問小上海為什麼,她聳聳肩,有些靦腆地,「還不是怕人家少給一條兩條,在計較呢。」
穿過賣茶葉大米、核果乾貨的鋪子,略過一塊塊蓋著店家印記的豆腐,打著百葉結的阿姨也沒能慢下我們的腳步——到這時差不多肚子空城唱了好幾回,目標也近了。賣早點的多在菜場出口外緣,而我們也像其他上海人,上過菜場,終於可以吃早餐了!
騰騰熱氣中浮現的豆漿、燒餅、油條、湯圓、菜飯、骨頭湯,吃什麼好呢?我把難題丟給小上海,她左右看了看,點了鹹豆漿和油條。
「台灣沒吃過鹹豆漿吧?」
我想起外省伯伯們的早餐店,但那肯定不一樣的。正說著,老闆把放好醬料的湯碗丟在我們桌上,一柄長勺從熱鍋裡舀了豆漿就沖,我嚇了一身冷汗,他一滴也沒撒漏桌上,甭說把我們燙熟了。
「唉呀,你別照了,不好看的呀。」在爐頭炸油條的大姊嗔道。
「我覺得你很好看呀。」我放下相機,很無辜。
「那你就對了,這是我們大餅西施,」旁邊的大哥幫腔,「人好看,燒餅油條也做得好,這條街最好吃的。」
鼓腹而遊,一路綿綿細雨,到得靜安寺,已經過午。
出了和平飯店沿中山東一路往北,這一帶未必不比外灘那一長條新古典建築群不有趣,遊客卻少很多。越過橫渡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的外白渡大橋,眼睛陡地一亮,前頭熱切地招呼著,一八四六上海早晨,Morning Shanghai。
西方人慣於稱呼東方為「太陽升起之地」。朝陽升起,清晨彌漫的煙霧散去,看清這城市真貌之前(確有真貌嗎?),微笑著說早安的上海,無可避免帶了幾分異色情趣,神祕而不可捉摸——但這裡不光是神祕的東方,人類文明的搖籃,亦是中國最早接收西洋文化的交匯口。
這棟灰造紅頂建築,確實見證了若干上海近代文明的初始。它始建於一八四六年,就在一八四三年開埠後沒多久,屬於蘇格蘭商人 Peter Felix Richards,因創建者而命名為禮查飯店,是上海最早的西式餐廳與旅店。飯店最早在法租界,搬到現址是十多年後,幾經翻修擴充,建築風格由巴洛克、殖民東印度風到新古典帶維多利亞式中庭,亦由跑船海員停泊上海寄宿的客棧,逐漸轉為遠東最時髦的現代化旅館。中國最早點亮的電燈、最早接通的電話,它都趕上了,也是最早演出西洋馬戲、放映半有聲電影的場地,關錦鵬《長恨歌》、李安《色,戒》、陳凱歌《梅蘭芳》都在此取景,莫不是遙想於舊地喚起昔日海上風華?過了極盛的三○年代,迫近的中日戰爭陰影,使得它所在的虹口區陷入風聲鶴唳,上海社交圈的中心往蘇州河以南遷移,新起的和平飯店、匯中飯店輕易便奪去禮查曾有的鋒芒。
我走進「上海早晨」,心裡想著,在這兒等著我的,會是橙汁、黃油麵包加咖啡,還是豆漿油條、糍飯、酒釀圓子?
偌大的餐廳空無一人,一看都擠在收銀台前,聊得正好呢,一兩雙視線瞄到我這邊,又自自然然地轉開,也沒打算要來招呼。於是我自己走過去拿了本菜單來看。沒人告訴我為何餐廳名為上海早晨,像是讓人坐了喝杯咖啡看早報的地方,卻沒有賣早餐。我把菜單放回桌上,轉身走了,似也沒人留意。
穿過迴廊到酒店大堂,刷得雪亮的藻井垂下裝飾藝術的圓燈,映了暗褐壁間更形照眼,這頭似乎有個藝展進行中,壁上地上三三兩兩掛著擱著幾幅,不很起勁。拐出側壁到正廳,那幾盞水晶吊燈依舊華麗眩目,愛奧尼亞式圓柱驕傲地頂住一片天地,接待人員初見我有幾分侷促,又隨即不理不睬,繼續無精打采,很典型的國營企業員工姿態。比起西式飯店集團的經營管理——那種客套而勢利,仿若貼心卻讓人感覺不到真心的拿捏——倒真是過與不及之間。大堂一旁我看到一家簡餐吧,賣些如炒蛋、煎香腸之類的餐點,飾以曾經下榻名人如卓別林、愛因斯坦、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英國哲學家羅素的頭像,卻冷落得半個人也無。
大門口穿著蘇格蘭裙的實習生,慇勤地為我撐開厚重的門,我微笑稱謝,看他黑亮的眼泛起一點神采。到菜鳥熬成老鳥,眼裡的光采也會黯淡下去了。看其他遊客的網路評論,也有人同我一般,對前台服務不敢恭維,唯獨門口小弟的殷勤印象深刻,不覺莞爾。老飯店再撐了幾年終於歇業,於二○一八年改為中國證券博物館。
一九九○年代,浦江飯店(就是老上海念念不忘的舊禮查,英文名字早在數度易手後,改為 Astor House)迎來改革開放的一顆明星(Astor):上海證券交易所曾於飯店西翼掛牌營業,這座分享了極多「中國之初」的歷史建築,於一九九○年十二月見證了中國股市開盤的鑼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初心」,導覽相關文獻的館員如是說。王家衛《繁花》劇集開場描述主人公阿寶因炒股發跡,交易所一開拉起鐵捲門、民眾湧入申購的景觀一晃而過,搖身而為寶總的人物旋即轉入外貿行業,直到劇末敘事線再回到股市,才有了更精緻的交易場景,我所熟悉的古典建築角樓一側,掛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紅字招牌入鏡。
偏離了金宇澄原著的《繁花》電視劇,對於那個年代的股海浮沉刻劃,卻是有所本的。股市操盤弄潮的反派角色黑頭座車,反覆從交易所邊繞過,窗外映出行走間朦朧的鋼骨影子,三角與矩柱交織的線條,於是知道他好整以暇穿越外白渡大橋,蘇州河波光同夕日餘暉於車廂內、擋風玻璃、人物臉上閃爍不定——幾秒鐘閃過的畫面,地理掌握仍精準不含糊(對照王家衛早期旋轉搖晃而模糊的香港,饒有趣味)。自典雅木框與明亮玻璃的門裡望出去,交易所前吆喝著賣的證券報,與銀行申購廊下股民手中、上市公司的會議桌上、大咖沙龍的俱樂部泳池畔,看的都是同一份,阿寶在股市奮力拼搏的高處與墜落點,正是上海證券報正式發行的一九九三年(於劇中化為浦江證券報)。進入交易廳,密集排開的木座工作檯擺滿上世紀樸拙厚重的箱型電腦、深寬鍵盤(那其實很好打字,現在的鍵盤都淺薄了些,說是省力),隨著開市,交易員點擊不停的鍵盤與繁忙接指示之聲,迴盪在帶幾分幽暗情調、古典廊柱與貝殼型壁燈的大廳裡。
二○年代的禮查飯店孔雀廳,號為遠東第一交誼舞廳,雲朵狀拱頂鑲嵌了彩色玻璃,將孔雀羽般五彩斑斕的流光,投射在水晶燈下搖曳起舞的男男女女身上。在交易所寄身這個大廳的九○年代,於此起舞生姿的是流金溢彩的資本與一夜致富的夢想,不住地迴旋攀升自是精彩迫人,摔著了也可能粉身碎骨,任人踩踏。在股市沸騰的這幾年,持續經營送往迎來的飯店東翼,是一併一飛沖天還是愈加寂寥?交易所於一九九七年遷往浦東新大樓,歸還半壁江山予浦江飯店,我在十多年後造訪,曾經人頭鑽動的交易所掛牌處,是帶著遲暮氣息的「早安上海」,無精打采地望向浦東——離它最初的一八四六畢竟已經遙遠。
同我的小上海朋友提起在浦江飯店的冒險,她說要帶我去試真正上海人吃的早餐。當年那八○後出生的小上海,即使熬成了中年上海, 對老上海的掌故也未必關心或了解,自然無需承受那個歷史包袱,更不耽溺於逝去的美好。他們歷經上海改革開放的巨大轉變,上海再度崛起是跟上了,卻未必真能受益;北京人批評上海除了商業文明沒有其它文明,他們會先出口反駁,然後想著所謂上海文明是什麼文明;儘管外來人對上海的豔羨也讓他們沾沾自喜,他們對逐日惡化的生活環境與飲食安全仍心存憂慮,也無法斷絕對於移民的想像。而上海如今就掌握在他們手裡。
我們約好要早起,大叔大嬸們逛菜場的時間,去湊湊熱鬧,然後一起用上海早餐。
繞過公園口閒逛、練太極、遛狗、圍一圈練唱「中國夢」的爺奶們,我們走進菜場裡。更早一波的買菜潮已經過了,不打緊,還是有人;沒有人氣的菜場頂無趣,畢竟逛傳統市場不就是看貨看人?窗明几淨的超市應有盡有,一目瞭然,卻是跟架子跟包裝機器買東西,背後或許有巨幅恬靜農村與快樂牛羊的幸福海報,卻失落了人情。
蔬果部門沒有意外的驚喜,但它們綺麗的形色就是自然的恩賜——只不過那些碩大豐美的成果,現在已經很難判定是自然,還是人工介入造成的扭曲;於是小黃瓜個頭粗壯得像臂膀,玉米粒粒飽滿齊整,容不下一顆歪斜疏漏的存在。那一陣子由於禽流感風聲緊,家禽攤位多少冷清,朋友說賣白斬雞、雞排、雞煲的生意都一落千丈了,儘管宣導煮熟吃就沒事,上海人還是謹慎得很;我想到我們每天照吃的荷包蛋,蛋黃還沒有煎熟,果真是傻傻的外地人膽子大。
在我們面前是家蛋鋪,從斑駁的鵪鶉蛋、玲瓏的鴿蛋、雞蛋、鴨蛋到鵝蛋都有,色澤深淺各異,斑紋各有千秋,驕傲地挺著各種完美的橢圓弧度,在攤子上一字擺開,若各色任人賞玩的珍奇寶石(所以《色,戒》裡鴿子蛋論克拉是有道理的……),讓人愛不釋手。想著拎一袋大大小小的蛋回家欣賞,但也知道離開鋪子,那個魔法就消失了,路上要是擠破更不消說,生命的脆弱感莫過於此。
但凡我拿出相機,朋友就跟對方致意,「她第一次來上海,很多沒看過的。」用普通話或上海話重複,於是張飛肉鋪大鬍子招牌下清秀的小伙子、醬菜媽媽那淹沒在無數封口瓶盅後的削瘦婆婆、麵粉鋪裡飛快攤麵皮鍘刀切條的師傅,便笑僵著臉讓我照。我發現她對這菜場沒比我熟多少,同樣好奇孜孜盯著醬缸,望著那一圈圈長豆、一大片沒切開的榨菜嘖嘖稱奇,婆婆俐落一刀剪下的醬菜末,我們一邊嘗一邊喝采,一樣在大觀園裡。
邊角站了一位大叔,西裝筆挺地拿了一只木槌不知在敲什麼,小上海說是醃好的肉片,裹了粉讓他敲一敲,回去炸豬排牛排,包準嫩。我滿懷敬意地鏡頭對著大叔,他神色莊重地看肉不看我,額角一直冒著汗珠,嘴角微微揚起。
轉過去那頭一長列海鮮鋪子,這市場最生猛鮮活的風景。我們走到賣黃鱔拆鱔絲的攤位,看那鑽動的鱔魚在魚販熟練地一釘一斬一蛻之下,成了血淋淋的段塊,後面燒好了滾水要燙,小上海在我身邊打個冷顫。前方排隊在等的人,大叔比大嬸多,早聽聞上海女人厲害,把上海男人調教得溫順儒雅,女權高漲的上海往往買菜做飯的是男人,無怪上海男人、四川女人與貓熊榮登為中國三寶。我看那些個提了菜籃的上海男人們無不目不轉睛,無比認真盯牢撈魚秤斤的小販,神情可比我們這兒的婆婆媽媽專注執著,問問小上海為什麼,她聳聳肩,有些靦腆地,「還不是怕人家少給一條兩條,在計較呢。」
穿過賣茶葉大米、核果乾貨的鋪子,略過一塊塊蓋著店家印記的豆腐,打著百葉結的阿姨也沒能慢下我們的腳步——到這時差不多肚子空城唱了好幾回,目標也近了。賣早點的多在菜場出口外緣,而我們也像其他上海人,上過菜場,終於可以吃早餐了!
騰騰熱氣中浮現的豆漿、燒餅、油條、湯圓、菜飯、骨頭湯,吃什麼好呢?我把難題丟給小上海,她左右看了看,點了鹹豆漿和油條。
「台灣沒吃過鹹豆漿吧?」
我想起外省伯伯們的早餐店,但那肯定不一樣的。正說著,老闆把放好醬料的湯碗丟在我們桌上,一柄長勺從熱鍋裡舀了豆漿就沖,我嚇了一身冷汗,他一滴也沒撒漏桌上,甭說把我們燙熟了。
「唉呀,你別照了,不好看的呀。」在爐頭炸油條的大姊嗔道。
「我覺得你很好看呀。」我放下相機,很無辜。
「那你就對了,這是我們大餅西施,」旁邊的大哥幫腔,「人好看,燒餅油條也做得好,這條街最好吃的。」
鼓腹而遊,一路綿綿細雨,到得靜安寺,已經過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