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與建築的交響(國立臺灣文學館20週年館慶套書):島嶼拾光.文物藏影+百年建築.今昔物語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成立至今超過20年,卻是自百餘年前便矗立在圓環一隅,伴隨島嶼歷經時代的動盪,也默默見證社會的轉變,從外在的建築到內藏的文物,在在足以代表臺灣文學的底蘊與臺灣人的精神。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與《百年建築.今昔物語》雙套書即分別以臺灣文學館的文物與建築為主題,前者透過35件文物的軼事講述作家與他們經歷過的時代;後者則以4個時期、16位人物的故事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一磚一瓦地堆砌、一筆一畫地刻鏤,透過書寫,將臺灣文學與建築的故事持續傳頌下去。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簡介
典藏島與文學的故事,
探索臺灣文學藏品無可取代的價值
國立臺灣文學館創立至今20年,典藏超過13萬件文學文物,涵蓋作家手稿與書籍、各個年代的報刊雜誌與照片,以及作家所使用的各種器物,每一件藏品都富於歷史意義、學術價值與文化記憶,也都有它值得被訴說與認識的故事,更是臺灣文學百餘年來發展的見證。
本書共精選35件館藏文物,以33篇文學轉譯故事搭配百張圖片,分別從「手稿篇」、「書籍篇」、「報刊篇」、「寫真篇」與「器物篇」切入,將透過生動的敘事,娓娓道出每件藏品背後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簡介
有空間,就有故事!
4個時期,4×4篇人物轉譯故事與珍貴歷史照片
是建築的編年史,也是個人的斷代史
從政治中心到文學殿堂,
跨越百年光陰,在增建、改築、修復的過程中,
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與生命的溫度。
從「臺南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到「國立臺灣文學館」,這棟建築歷經歲月洗禮與空間變遷,最終成為我們如今熟悉的樣貌。
這是一個新舊混融的建築空間──在地理上,伴隨臺南東西部發展的軌跡,座落於新舊市區開發的中心節點;在歷史上,橫跨日治到戰後,見證政權的更迭與城市的興衰;在文學上,歷經舊文學式微與新文學的萌芽;而在建築上,其本身也由於政治與戰爭等因素,進行過各種維修與整建,形成不同時期各異的姿態。
建築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而空間本身訴說的就是故事。本書即邀集臺灣文學界的創作者撰寫16篇轉譯故事,著眼百餘年來空間的動態,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爬梳老建築的百年歷史,呈現人與空間的互動,交織出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的迷人面貌。
【4個時期,4×4篇人物故事與歷史照片】
◆臺南(州)廳時期(1916─1945)
臺南廳長松木茂俊
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
裕仁皇太子與歌人國枝龍一
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
◆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1949─1969)
空供部司令魏崇良
臺灣第一代舞蹈家林香芸
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平劇隊
空軍子弟姚蓬麟
◆臺南市政府時期(1969─1997)
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王秀蓮
第8屆臺南市長蘇南成
前《聯合報》府會線記者林建農
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專員許瑛峰
◆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1997至今)
臺文館古蹟修復建築師陳柏森
臺文館古蹟修復工務經理黃貴光
前臺文館副館長陳昌明
臺文館圖書室館員丁千惠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與《百年建築.今昔物語》雙套書即分別以臺灣文學館的文物與建築為主題,前者透過35件文物的軼事講述作家與他們經歷過的時代;後者則以4個時期、16位人物的故事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一磚一瓦地堆砌、一筆一畫地刻鏤,透過書寫,將臺灣文學與建築的故事持續傳頌下去。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簡介
典藏島與文學的故事,
探索臺灣文學藏品無可取代的價值
國立臺灣文學館創立至今20年,典藏超過13萬件文學文物,涵蓋作家手稿與書籍、各個年代的報刊雜誌與照片,以及作家所使用的各種器物,每一件藏品都富於歷史意義、學術價值與文化記憶,也都有它值得被訴說與認識的故事,更是臺灣文學百餘年來發展的見證。
本書共精選35件館藏文物,以33篇文學轉譯故事搭配百張圖片,分別從「手稿篇」、「書籍篇」、「報刊篇」、「寫真篇」與「器物篇」切入,將透過生動的敘事,娓娓道出每件藏品背後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簡介
有空間,就有故事!
4個時期,4×4篇人物轉譯故事與珍貴歷史照片
是建築的編年史,也是個人的斷代史
從政治中心到文學殿堂,
跨越百年光陰,在增建、改築、修復的過程中,
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與生命的溫度。
從「臺南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到「國立臺灣文學館」,這棟建築歷經歲月洗禮與空間變遷,最終成為我們如今熟悉的樣貌。
這是一個新舊混融的建築空間──在地理上,伴隨臺南東西部發展的軌跡,座落於新舊市區開發的中心節點;在歷史上,橫跨日治到戰後,見證政權的更迭與城市的興衰;在文學上,歷經舊文學式微與新文學的萌芽;而在建築上,其本身也由於政治與戰爭等因素,進行過各種維修與整建,形成不同時期各異的姿態。
建築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而空間本身訴說的就是故事。本書即邀集臺灣文學界的創作者撰寫16篇轉譯故事,著眼百餘年來空間的動態,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爬梳老建築的百年歷史,呈現人與空間的互動,交織出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的迷人面貌。
【4個時期,4×4篇人物故事與歷史照片】
◆臺南(州)廳時期(1916─1945)
臺南廳長松木茂俊
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
裕仁皇太子與歌人國枝龍一
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
◆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1949─1969)
空供部司令魏崇良
臺灣第一代舞蹈家林香芸
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平劇隊
空軍子弟姚蓬麟
◆臺南市政府時期(1969─1997)
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王秀蓮
第8屆臺南市長蘇南成
前《聯合報》府會線記者林建農
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專員許瑛峰
◆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1997至今)
臺文館古蹟修復建築師陳柏森
臺文館古蹟修復工務經理黃貴光
前臺文館副館長陳昌明
臺文館圖書室館員丁千惠
名人推薦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
專文導讀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惠珍/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王聰威/小說家
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陳萬益/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楊佳嫻/作家、學者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鄭順聰/作家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老屋顏工作室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馬翊航/作家
陳昌明/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導讀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惠珍/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王聰威/小說家
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陳萬益/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楊佳嫻/作家、學者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鄭順聰/作家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老屋顏工作室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馬翊航/作家
陳昌明/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目錄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目次
【館長序】故事,讓文學發光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導讀一】蓄積典藏能量,迸發充沛敘事力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掌心的溫度──手稿篇
01在成為「抗日詩人」以前──王品涵
洪棄生《寄鶴齋詩草乙未以前謔蹻集》
02臺灣文青的歧路──陳允元
劉吶鷗《新文藝日記》
03田地就這樣一畝一畝地耕下去──陳冠宏
楊逵〈模範村〉
04跨越語言前的嘆息──傅芃瑞
龍瑛宗〈故園秋色〉
05過時的新意──蕭詒徽
吳漫沙《落花恨》
06一張張變化的白紙──馬翊航
陸森寶《陸森寶自傳》
07崁頂村與洪醒夫剪影──廖崇倫
洪醒夫〈崁頂村的無賴漢〉寫作大綱
紙張的方寸──書籍篇
08一九一七桌來賓點唱──林廷璋
平澤平七《臺灣歌謠與名著物語》
09櫟社與它並不廢材的文青夥伴──徐淑賢
林幼春主編《櫟社第一集》
10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黃震南
蔡培火《十項管見》
11覺青王白淵的第一哨──劉怡臻
王白淵《荊棘之道》
12時代的夾層,一粒現代詩的煉金石──呂珮綾
林亨泰《靈魂的產聲》
13臺灣第一批文學女團與她們的產地──李筱涵
張漱菡主編《海燕集》
14跨越語言的一代,沒有跨過的那些──熊一蘋
陳秀喜《陳秀喜詩集》
15「一點都不能少」的幻覺與真實──許宸碩
張系國《昨日之怒》
鉛字的重量──報刊篇
16詩的燃點──盛浩偉
《南溟樂園》第4號
17《臺灣新民報》的日常戰鬥──徐淑賢
《臺灣新民報》第788至999號
18時間的倖存者──陳允元
《風車》第3號
19勇闖臺北帝大的臺灣人女學生──謝宜安
《民俗臺灣》第2卷第12號
20他從沒被當成作家,卻充滿文學感──朱宥勳
《劇場》第5、6、7/8期
時間的定格──寫真篇
21日治時代的Jolin在臺灣開演唱會?──林巧棠
崔承喜來南歡迎座談會合照
22全糖王國裡,特別鹹的青年集結地──邱映寰
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發會式合照
23天猶未光,咱用臺語搬最後一齣戲──吳映彤
省立師範學院臺語戲劇社合照
24詩人的手只能謄稿紙嗎?──蔡易澄
葉笛在家中彈吉他獨照
25夢醒日月潭──瀟湘神
黃得時、張文環與川端康成等人合照
26您點播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來了──林鈺凱
王昶雄與呂泉生合照
物件的記憶──器物篇
27〈那一年,他們用文學環島〉──鄭清鴻
張深切的徒步旅行之名人題字錄、臺灣文藝聯盟本部木匾
28〈生活中創作,限制中堅持〉──劉承欣
艾雯的旗袍
29〈遠行的徵兆〉──楚然
三毛的學生證
30〈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陳令洋
葉石濤的籐椅
31〈一把剪刀的誕生〉──許雅婷
李魁賢的採收洋菇剪刀
32〈爸爸的相反〉──陳令洋
洪炎秋的西裝背心
33〈他也是第一次登上玉山〉──馬翊航
霍斯陸曼.伐伐的玉山登頂證明書與筆記本
【後 記】
文學IN文物,召喚臺文「超靈體」──一段與文學藏品對話/通靈的奇妙旅程
──鄭清鴻/臺文館「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前主持人
轉譯研發團團員簡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目次
館長序 一份珍貴的文化備忘錄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陳瑩芳
序章 ──張文薰
壹、奠基:臺南(州)廳時期 ──陳令洋
一、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
二、殖民地官廳新風貌──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的建築人生
三、行過大正町──皇子與庶民的臺南體驗
四、戰火來臨前──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的煩惱
【空襲】
貳、轉場: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 ──陳令洋
一、空供部流轉史──魏崇良與原州廳重修
二、返鄉臺南再出發──舞蹈家林香芸的演藝之路
三、在大禮堂唱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業餘平劇隊
四、軍眷的娛樂時代──空軍子弟的童年回憶
【交接】
參、激盪:臺南市政府時期 ──曾彥晏
一、走自己的路──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的斜槓人生
二、去去,結界走!──重劃市府空間、打破市政藩籬的大頭市長
三、那些年,我們跑過的府會線──市政記者的新聞最前線與情報發信地
四、追趕跑跳的市政萬象──穿梭各處室、包辦大小事的市府職員
【啟動】
肆、新生: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 ──翟翺
一、把時間蓋回來的人──古蹟修復再利用的人文思維
二、在州廳記憶消失之前──第一線修復的難題
三、開館那一天──國家級文學館的整備歷程
四、喚醒是六千個日子──一位圖書室館員的見證
【深耕】
終章 ──張浥雯
作者簡介
從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
【館長序】故事,讓文學發光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導讀一】蓄積典藏能量,迸發充沛敘事力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掌心的溫度──手稿篇
01在成為「抗日詩人」以前──王品涵
洪棄生《寄鶴齋詩草乙未以前謔蹻集》
02臺灣文青的歧路──陳允元
劉吶鷗《新文藝日記》
03田地就這樣一畝一畝地耕下去──陳冠宏
楊逵〈模範村〉
04跨越語言前的嘆息──傅芃瑞
龍瑛宗〈故園秋色〉
05過時的新意──蕭詒徽
吳漫沙《落花恨》
06一張張變化的白紙──馬翊航
陸森寶《陸森寶自傳》
07崁頂村與洪醒夫剪影──廖崇倫
洪醒夫〈崁頂村的無賴漢〉寫作大綱
紙張的方寸──書籍篇
08一九一七桌來賓點唱──林廷璋
平澤平七《臺灣歌謠與名著物語》
09櫟社與它並不廢材的文青夥伴──徐淑賢
林幼春主編《櫟社第一集》
10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黃震南
蔡培火《十項管見》
11覺青王白淵的第一哨──劉怡臻
王白淵《荊棘之道》
12時代的夾層,一粒現代詩的煉金石──呂珮綾
林亨泰《靈魂的產聲》
13臺灣第一批文學女團與她們的產地──李筱涵
張漱菡主編《海燕集》
14跨越語言的一代,沒有跨過的那些──熊一蘋
陳秀喜《陳秀喜詩集》
15「一點都不能少」的幻覺與真實──許宸碩
張系國《昨日之怒》
鉛字的重量──報刊篇
16詩的燃點──盛浩偉
《南溟樂園》第4號
17《臺灣新民報》的日常戰鬥──徐淑賢
《臺灣新民報》第788至999號
18時間的倖存者──陳允元
《風車》第3號
19勇闖臺北帝大的臺灣人女學生──謝宜安
《民俗臺灣》第2卷第12號
20他從沒被當成作家,卻充滿文學感──朱宥勳
《劇場》第5、6、7/8期
時間的定格──寫真篇
21日治時代的Jolin在臺灣開演唱會?──林巧棠
崔承喜來南歡迎座談會合照
22全糖王國裡,特別鹹的青年集結地──邱映寰
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發會式合照
23天猶未光,咱用臺語搬最後一齣戲──吳映彤
省立師範學院臺語戲劇社合照
24詩人的手只能謄稿紙嗎?──蔡易澄
葉笛在家中彈吉他獨照
25夢醒日月潭──瀟湘神
黃得時、張文環與川端康成等人合照
26您點播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來了──林鈺凱
王昶雄與呂泉生合照
物件的記憶──器物篇
27〈那一年,他們用文學環島〉──鄭清鴻
張深切的徒步旅行之名人題字錄、臺灣文藝聯盟本部木匾
28〈生活中創作,限制中堅持〉──劉承欣
艾雯的旗袍
29〈遠行的徵兆〉──楚然
三毛的學生證
30〈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陳令洋
葉石濤的籐椅
31〈一把剪刀的誕生〉──許雅婷
李魁賢的採收洋菇剪刀
32〈爸爸的相反〉──陳令洋
洪炎秋的西裝背心
33〈他也是第一次登上玉山〉──馬翊航
霍斯陸曼.伐伐的玉山登頂證明書與筆記本
【後 記】
文學IN文物,召喚臺文「超靈體」──一段與文學藏品對話/通靈的奇妙旅程
──鄭清鴻/臺文館「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前主持人
轉譯研發團團員簡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目次
館長序 一份珍貴的文化備忘錄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陳瑩芳
序章 ──張文薰
壹、奠基:臺南(州)廳時期 ──陳令洋
一、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
二、殖民地官廳新風貌──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的建築人生
三、行過大正町──皇子與庶民的臺南體驗
四、戰火來臨前──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的煩惱
【空襲】
貳、轉場: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 ──陳令洋
一、空供部流轉史──魏崇良與原州廳重修
二、返鄉臺南再出發──舞蹈家林香芸的演藝之路
三、在大禮堂唱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業餘平劇隊
四、軍眷的娛樂時代──空軍子弟的童年回憶
【交接】
參、激盪:臺南市政府時期 ──曾彥晏
一、走自己的路──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的斜槓人生
二、去去,結界走!──重劃市府空間、打破市政藩籬的大頭市長
三、那些年,我們跑過的府會線──市政記者的新聞最前線與情報發信地
四、追趕跑跳的市政萬象──穿梭各處室、包辦大小事的市府職員
【啟動】
肆、新生: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 ──翟翺
一、把時間蓋回來的人──古蹟修復再利用的人文思維
二、在州廳記憶消失之前──第一線修復的難題
三、開館那一天──國家級文學館的整備歷程
四、喚醒是六千個日子──一位圖書室館員的見證
【深耕】
終章 ──張浥雯
作者簡介
從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
試閱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節錄
詩的燃點(文:盛浩偉)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件藏品
在書店裡面閒晃,或許我們都習慣了一本雜誌或一本書展示在書架上。但這些書籍的出版,乃至於報章雜誌、文章刊登的背後,有許多細緻的溝通、討論與掙扎,是大多數讀者看不見的。
而有許多創作者在寫作、投稿的過程當中,充滿著自信,但又猶疑,遠方未曾謀面的編輯是否可以體會自己的匠心獨到,成為自己的伯樂……
在〈多田南溟致郭水潭函〉當中,我們便發現了這個靈光碰撞的珍貴瞬間。更特別的是,在臺日本詩人多田南溟對臺灣詩人郭水潭的激賞與肯認,似乎也告訴我們:在複雜的殖民統治當中,文學如何超越政治,成為臺日詩人共同的思想接點與現實關懷。
就讓本文帶你深入兩位詩人、同時也是作者與編輯詩心交會、激盪的歷史時刻。
◆故事的肇端
你創作嗎?你希望讓自己的作品公諸於世,被人們閱讀嗎?
現今,這一切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網路、自媒體、社群網站,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敢,那麼點擊滑鼠按下送出,就可能被看見。但是在從前,發聲的管道與工具並非這麼普及,人們能發表作品的空間不只有限,而且還有門檻。無論是想刊登在報章雜誌,抑或出版成冊,往往都需要通過守門人,也就是報社與出版社編輯的層層把關,只有被認可的作品,才有發表的資格,才足以被稱為「文學」。
退稿的故事我們在文學史裡也聽多了,甚至有很多先被退稿而後卻證明退稿者眼光錯誤的故事。可是,我們反而不常聽到稿件留用的故事。為什麼?也許,是那太平淡無奇,畢竟太順利的故事缺乏張力;也或許,是我們的目光都被後來刊載出來的作品所攫獲,而忽略刊載之前也有伯樂識馬的可貴。
幸運的是,在〈多田南溟致郭水潭函〉(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裡,我們有機會窺見這難得的一刻。
那一年,二十二歲的郭水潭將自己的創作投稿至多田南溟創立的《南溟樂園》雜誌上。青年郭水潭滿懷詩心,早以創作短歌見長,甚至十九歲自佳里公學校高等科畢業的時候,就因為短歌作品之優異而獲得重用,得以擔任通譯。但是,即使已經掌握了短歌這種能表現日語精髓的傳統日本文學文類,郭水潭仍想開拓未知的領域,此時,他正決定跳脫短歌三十一音的格律限制,嘗試更為自由、題材也更為廣闊的新詩。他寄出多首作品到《南溟樂園》這份詩誌,旋即獲得回音。
「〈乞丐〉、〈送主任〉、〈秋天的郊外〉,這三篇堪為佳作。」回信的開頭就這樣明白寫道。面對這般直截了當的肯定,不難想像青年郭水潭內心的雀躍;雖然繼續往下,也在信中看到了對其他作品的批評,但在批評之後,又是更大的鼓勵:「特別是〈乞丐〉這首,我認為力道十分強烈。今後,也懇切期望您將大作陸續投稿至我《南溟樂園》。」──對寫作者而言,他人的肯定比什麼都寶貴。也或許,就是這樣順利的投稿經驗,鼓舞了青年郭水潭堅定走上詩歌創作之路,使他在日後成為鹽分地帶文學陣營中,詩歌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吧。
但,故事不只是這樣。
這封回函,隨信附贈了《南溟樂園》的創刊號,信件的最後還有這樣澎湃的結尾:「請收下這本雖然貧瘠,但卻充滿力量的創刊號。我討厭矯飾,偏好坦率直白,還請您不要離棄我這樣的男人。在詩的道路上,能有真摯如您這樣的新同人加入,實在是︙︙」從那細瘦蜿蜒的筆跡裡,我們幾乎就要聽見哽咽。為什麼多田南溟會如此激動?又,多田南溟身為日本人、身為殖民者,卻如此滿懷欣喜地肯認、歡迎一位年輕的被殖民者與他的作品(甚至日語還不是他的母語),這在三○年代前夕的臺灣,也極為罕見。
◆開始放光的一刻
真正的答案,我們不得而知。而且以後見之明來看,在臺灣文學史上,郭水潭也比多田南溟要有名多了,就連時代相近、同為日本人的文學研究者島田謹二,也不曾提及多田南溟,而他所留下的資料、對他的相關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過,我們也許還是能旁敲側擊,去推想多田南溟的心境。
在同一年,多田南溟所出版的詩集《黎明的呼吸》,卷頭語如此寫著:「──所謂詩魂/是忠於自由.平等.博愛的/純心……」也就是說,他認為詩不只是文藝,更是超越身分、種族、階級與地位的一種精神與價值。所以他願意離開日本、前往殖民地臺灣,在異地追求詩,寫詩,創立詩社和詩誌,目的就是讓詩藝從學院知識分子高高在上的眼光中解放,真正成為所有民眾的「樂園」。然而,在當時臺灣這座南方島嶼上,他還沒有太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也與日本中央文壇、詩壇的主流體制格格不入。正是因為在如此孤絕的情境裡,能夠讀到郭水潭的詩,發現這個遙遠的南方島嶼,居然真的有人和他有相近的眼光、類似的關懷,這怎麼能教人不感動?
回過頭來,青年郭水潭或許也敏銳地嗅到了同類的氣息,才會將詩作投稿至此吧。所以這也許才是完整的故事:多田南溟與郭水潭互相以慧眼辨識了彼此,伯樂識得千里馬,反之亦然。
於是,那彷彿是詩的燃點,啪地一聲,遂燃起照亮未來的火光。
之後郭水潭果真持續創作新詩,且亦持續投稿至《南溟樂園》。這份刊物現在已十分罕見,而這僅存的一九三○年新春第四號,則記錄了在那之後的軌跡。郭水潭在這份雜誌上發表〈秋心〉一詩,主題是悠久且典型的吟詠季節,透露出詩人主體小我與自然運行大我的交融,顯現了典型的抒情情懷;另一方面,他也持續關注社會邊緣人,寫下了〈妓女〉一詩,描繪了女性被迫賣身的辛酸,反映現實,而多田南溟則寫下〈爭鬥著不斷的鬥爭〉一文,歌詠著所有在困境裡堅強求生的底層階級,兩人都踏上了同一條懷有理想的詩道之上。
此時,這還只是個小小的、僅有二十二位同人的社團刊物,他們也許都沒有料到,兩年之後,以此為中心改組的「無鑑查民眾美術組織」與《南溟藝園》,會成為擁有一千五百位會員的大團體。
火花也有形成燎原之勢的一天。而這封信件,這個讓兩人抵達燃點、開始放光的一刻,遂象徵著一切的肇端。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節錄
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文:陳令洋)
◆臺南廳長的上班聯絡道
一九○九年十月,這時汽車還未引進臺灣,新到任的臺南廳長松木茂俊應當是搭乘人力車上班,車夫的腳程會決定他眼中的風景。他十分珍惜可以親眼認識這座城市的機會。
松木雖然是臺南廳的最高行政首長,但他對於臺南的一切十分陌生。來臺灣之前,他原是大阪府的事務官,轉任臺南廳長或許只是出於公務生涯考量。遠渡重洋來到酷熱潮濕的殖民地雖然需要適應很多事情,但這是他難得可以擔任地方首長的機會,不好好把握不行。
松木茂俊的官舍在府城東側,上班的聯絡道是一條由東向西的筆直大馬路。他首先會穿過鐵路平交道,然後路過府東巷街的步兵第二聯隊。這裡在清國統治時期是「臺南府」的所在地,曾經是南臺灣的地方行政中心,相較於府城其他區域,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因此松木很喜歡路過這個地方。
接著,這條路會穿過一座圓環,圓環中央有一座前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壽像。周邊十分空曠,房子不多,有幾株剛移植過來的路樹,最醒目的建築是測候所,據說那是日本政府在臺灣設立的第一批氣象觀測建築,這也意味著,它是臺南府城地理上的最高點。
再往下走,他會經過打石街、郵便局、臺南新聞社,然後左轉進入西轅門街。松木到了這裡就準備下車。
然後他會穿過東西轅門,進到一座坐東朝西、面向安平的老舊合院建築,這裡就是他上班的臺南廳。這座建築是清國「臺灣道」所留下來的道署,曾經是全臺灣的最高行政機構。一八八七年臺灣設省後,它的重要地位被巡撫衙門所取代,但「道」這個行政層級並沒有消失,建築因而被留到了日治時期,作為地方政府的辦公廳舍使用。
在日治初期,各地官廳沿用清國官署是很常見的現象,就算是位在臺北的臺灣總督府,到此時也仍在使用清國留下的布政使司衙門。這些木造的官廳建築有很多缺點,例如容易被白蟻蛀蝕、容易因潮濕損壞,幾年前總督府甚至遭遇過大火,修繕需求不斷。終於在兩年前,總督府決定要新建自己的辦公廳舍,透過公開評圖遴選設計。不久前評選才告一段落,設計圖尚須修改再修改,恐怕還要幾年後才會開工。
此刻,初來殖民地的松木可能會覺得眼前這座臺南廳建築看起來不大氣派,不過在臺北看過了總督府之後,他心裡應該也清楚,要建新的官廳恐怕還要再等上好一陣子。
◆松木茂俊的難題
就任之前,或許松木茂俊曾經拜訪過前任廳長津田毅一,進行過一些業務上的交流。那麼,他肯定會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十分忐忑。津田與他不同,人家十年前就到總督府當檢察官了,任職臺南之前還有擔任過桃園廳長的經驗,說起殖民地的地方治理可以侃侃而談。
反觀松木,對於殖民地的一切都還只是耳聞,更棘手的是,臺灣的地方行政區劃在他到職的這一年做過大規模的調整,全臺灣從二十個廳整併縮減為十二個,而臺南廳是與臺北、臺中並列的一等廳。從今年開始,松木要治理的範圍硬生生大了津田許多,北邊的北門嶼、蕭壟、蔴荳、六甲原本屬於鹽水港廳,南邊的楠梓、打狗、鳳山原本屬於鳳山廳,現在全部都劃入臺南廳的治理範圍。
一個對臺南陌生的外地官僚,要治理一個幅員擴大、需要重新整合的行政區,壓力可想而知。但他萬萬沒想到,行政區重劃之後,最先浮現的問題竟然就出在自己的辦公廳舍。
事實上,臺南廳廳舍雖然說是沿用臺灣道署,但前一年增建過兩棟事務室。即便如此,臺南的行政區擴大之後,廳員人數暴增,原來就不是頂大的空間,如今座位安排上變得更加擁擠。除此之外,木造建築腐壞的問題在這段期間大量浮現。松木到職之後發現,就在兩個月前,臺南廳廳舍的會議室和倉庫竟然因為朽壞嚴重,在一場大雨中轟然倒下。更恐怖的是,沒有倒掉的建物還有大半處於瀕危狀態。如果現在辦公室就已經不夠用了,兩三年之後要怎麼辦呢?
隔年二月,松木茂俊在花了一點時間研究準備之後,送了急件公文給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說明選址新建臺南廳廳舍勢在必行。他語帶抱怨地寫道,作為一個相對繁忙的地方政府機關,辦公廳舍這種樣子實在太沒威嚴了吧。松木提出了他主張的方案,希望可以徵用府東巷街的步兵營,蓋一座新的臺南廳建築。
他的考量是,這裡距離官舍很近,又是前朝的臺南行政中心,本來就有權力象徵意義。此外,這附近以前曾經蓋過崇文書院、鴻指園(臺灣知府所建名園)、領事府、考棚等等,這意味著附近民有地比較少,未來如果要擴建也會有較大的腹地可以使用。
但是松木畢竟是新來的廳長,他少考慮了兩件事情。第一,他所劃設的預定地目前歸陸軍部所有,但該地陸軍部早有興建官舍的計畫,並且正在施工,要斡旋取得這塊土地並不容易。
其次,他沒有考慮到,這件事情應該與臺南既有的「市區改正」計畫一起思考。「市區改正」是日治初期以來,殖民政權從臺北開始陸續進行的類都市計畫。但就在松木行文上書的這一年,制度有了改變。此前市區計畫委員會是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設置,但從今年開始,總督府設立了統一的市區計畫委員會,相關計畫改由總督府審議後核定。
臺南在前幾波的市區改正中,尚未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此時的府城還保留著舊城時代的格局,與現代都市有著不小的距離,多數地方仍是漢人居住的傳統街市,人口非常密集,馬路狹長崎嶇沒有規則,彷彿一座複雜的迷宮。此外下水道系統還未建置完成,環境衛生狀況普遍不佳。舊城四周則由高聳的城牆與十四座城門包圍著,僅有去年剛通車的縱貫鐵路能穿越城牆,總體而言十分不利都市發展。
而此刻正是總督府將目光移往臺南的時候。在公文往返之中,松木雖然表達了廳舍選址的事情刻不容緩,但也收到了來自總督府工務課的意見,認為他的選址位置太偏,而且市區改正計畫現在正在進行,等到設計完成再決定可能會比較好。
理想的土地徵用困難,新建廳舍又十分急切,於是總督府要求松木提出第二候補預定地。
◆市區計畫的中心地帶
松木這回學乖了,他參考正在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把目光移向了那座立有兒玉壽像的圓環,他在公文中提出,預計將圓環南邊的三界壇一帶作為廳舍新築的第二候補地,也附上了附近土地的徵用計畫。
這裡會成為整座城市的核心位置早已有跡可循。這一帶被稱為「三界壇」,是沿用該地廟宇的名稱;也有人叫這裡「牛屎埕」,據說是因為清國統治時期,附近曾設有御史衙門,牛屎是御史的台語諧音。
早在一九○○年,當時的臺南市區計畫委員會技師長野純藏就已經提出過一份都市計畫圖。長野曾經到歐洲進修,他參考了巴黎凱旋門周邊設計,認為臺南應該要設有圓環,搭配放射狀的道路規劃,才能讓初來的人可以快速掌握這座城市的格局,輕易抵達任何目的地。除了交通之外,圓環與筆直的馬路也有助巡邏與防火救災,避免消防隊員耗費時間在尋找救災路徑。
基於這個想法,一九○六年,臺南廳就曾以增闢「火防線」為理由,一口氣在三界壇徵收了四千多坪土地,並遷走一百多人。
至於兒玉源太郎的壽像遷來此地,其實也不過是三年前的事。當時全臺共有四座兒玉壽像,臺南的這一座於一九○三年運抵之後,一直放在臺南廳長辦公室。一九○五年兒玉源太郎在日俄戰爭的關鍵戰役中取勝,立下功勳,他的光榮事蹟恰好可以對殖民地進行宣傳,許多人便主張,他的壽像不應該藏在室內,而應該進入公共空間,成為一座城市視線的焦點。於是不久之後,它就被改放到三界壇的圓環中央。
事情發展至此,三界壇一帶在臺南市區計畫中的重要性,幾乎已成定局。
位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地理上的制高點,有圓環,有空曠的土地,中央還有一座象徵殖民權力的兒玉壽像。還有什麼地方會比這裡更適合作為行政中心的預定地呢?
一九一○年底,總督府市區計畫委員會委員長長尾半平核定了臺南的市區改正計畫,臺南即將告別府城的格局,走向棋盤式的道路規劃,並搭配數個圓環,其中,位居中心且能輻射向市區各處的一個,正是位在三界壇的圓環。
最後,毫無意外地,臺南廳廳舍的新建築就落腳在松木茂俊提出的第二候補地上。
詩的燃點(文:盛浩偉)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件藏品
在書店裡面閒晃,或許我們都習慣了一本雜誌或一本書展示在書架上。但這些書籍的出版,乃至於報章雜誌、文章刊登的背後,有許多細緻的溝通、討論與掙扎,是大多數讀者看不見的。
而有許多創作者在寫作、投稿的過程當中,充滿著自信,但又猶疑,遠方未曾謀面的編輯是否可以體會自己的匠心獨到,成為自己的伯樂……
在〈多田南溟致郭水潭函〉當中,我們便發現了這個靈光碰撞的珍貴瞬間。更特別的是,在臺日本詩人多田南溟對臺灣詩人郭水潭的激賞與肯認,似乎也告訴我們:在複雜的殖民統治當中,文學如何超越政治,成為臺日詩人共同的思想接點與現實關懷。
就讓本文帶你深入兩位詩人、同時也是作者與編輯詩心交會、激盪的歷史時刻。
◆故事的肇端
你創作嗎?你希望讓自己的作品公諸於世,被人們閱讀嗎?
現今,這一切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網路、自媒體、社群網站,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敢,那麼點擊滑鼠按下送出,就可能被看見。但是在從前,發聲的管道與工具並非這麼普及,人們能發表作品的空間不只有限,而且還有門檻。無論是想刊登在報章雜誌,抑或出版成冊,往往都需要通過守門人,也就是報社與出版社編輯的層層把關,只有被認可的作品,才有發表的資格,才足以被稱為「文學」。
退稿的故事我們在文學史裡也聽多了,甚至有很多先被退稿而後卻證明退稿者眼光錯誤的故事。可是,我們反而不常聽到稿件留用的故事。為什麼?也許,是那太平淡無奇,畢竟太順利的故事缺乏張力;也或許,是我們的目光都被後來刊載出來的作品所攫獲,而忽略刊載之前也有伯樂識馬的可貴。
幸運的是,在〈多田南溟致郭水潭函〉(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裡,我們有機會窺見這難得的一刻。
那一年,二十二歲的郭水潭將自己的創作投稿至多田南溟創立的《南溟樂園》雜誌上。青年郭水潭滿懷詩心,早以創作短歌見長,甚至十九歲自佳里公學校高等科畢業的時候,就因為短歌作品之優異而獲得重用,得以擔任通譯。但是,即使已經掌握了短歌這種能表現日語精髓的傳統日本文學文類,郭水潭仍想開拓未知的領域,此時,他正決定跳脫短歌三十一音的格律限制,嘗試更為自由、題材也更為廣闊的新詩。他寄出多首作品到《南溟樂園》這份詩誌,旋即獲得回音。
「〈乞丐〉、〈送主任〉、〈秋天的郊外〉,這三篇堪為佳作。」回信的開頭就這樣明白寫道。面對這般直截了當的肯定,不難想像青年郭水潭內心的雀躍;雖然繼續往下,也在信中看到了對其他作品的批評,但在批評之後,又是更大的鼓勵:「特別是〈乞丐〉這首,我認為力道十分強烈。今後,也懇切期望您將大作陸續投稿至我《南溟樂園》。」──對寫作者而言,他人的肯定比什麼都寶貴。也或許,就是這樣順利的投稿經驗,鼓舞了青年郭水潭堅定走上詩歌創作之路,使他在日後成為鹽分地帶文學陣營中,詩歌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吧。
但,故事不只是這樣。
這封回函,隨信附贈了《南溟樂園》的創刊號,信件的最後還有這樣澎湃的結尾:「請收下這本雖然貧瘠,但卻充滿力量的創刊號。我討厭矯飾,偏好坦率直白,還請您不要離棄我這樣的男人。在詩的道路上,能有真摯如您這樣的新同人加入,實在是︙︙」從那細瘦蜿蜒的筆跡裡,我們幾乎就要聽見哽咽。為什麼多田南溟會如此激動?又,多田南溟身為日本人、身為殖民者,卻如此滿懷欣喜地肯認、歡迎一位年輕的被殖民者與他的作品(甚至日語還不是他的母語),這在三○年代前夕的臺灣,也極為罕見。
◆開始放光的一刻
真正的答案,我們不得而知。而且以後見之明來看,在臺灣文學史上,郭水潭也比多田南溟要有名多了,就連時代相近、同為日本人的文學研究者島田謹二,也不曾提及多田南溟,而他所留下的資料、對他的相關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過,我們也許還是能旁敲側擊,去推想多田南溟的心境。
在同一年,多田南溟所出版的詩集《黎明的呼吸》,卷頭語如此寫著:「──所謂詩魂/是忠於自由.平等.博愛的/純心……」也就是說,他認為詩不只是文藝,更是超越身分、種族、階級與地位的一種精神與價值。所以他願意離開日本、前往殖民地臺灣,在異地追求詩,寫詩,創立詩社和詩誌,目的就是讓詩藝從學院知識分子高高在上的眼光中解放,真正成為所有民眾的「樂園」。然而,在當時臺灣這座南方島嶼上,他還沒有太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也與日本中央文壇、詩壇的主流體制格格不入。正是因為在如此孤絕的情境裡,能夠讀到郭水潭的詩,發現這個遙遠的南方島嶼,居然真的有人和他有相近的眼光、類似的關懷,這怎麼能教人不感動?
回過頭來,青年郭水潭或許也敏銳地嗅到了同類的氣息,才會將詩作投稿至此吧。所以這也許才是完整的故事:多田南溟與郭水潭互相以慧眼辨識了彼此,伯樂識得千里馬,反之亦然。
於是,那彷彿是詩的燃點,啪地一聲,遂燃起照亮未來的火光。
之後郭水潭果真持續創作新詩,且亦持續投稿至《南溟樂園》。這份刊物現在已十分罕見,而這僅存的一九三○年新春第四號,則記錄了在那之後的軌跡。郭水潭在這份雜誌上發表〈秋心〉一詩,主題是悠久且典型的吟詠季節,透露出詩人主體小我與自然運行大我的交融,顯現了典型的抒情情懷;另一方面,他也持續關注社會邊緣人,寫下了〈妓女〉一詩,描繪了女性被迫賣身的辛酸,反映現實,而多田南溟則寫下〈爭鬥著不斷的鬥爭〉一文,歌詠著所有在困境裡堅強求生的底層階級,兩人都踏上了同一條懷有理想的詩道之上。
此時,這還只是個小小的、僅有二十二位同人的社團刊物,他們也許都沒有料到,兩年之後,以此為中心改組的「無鑑查民眾美術組織」與《南溟藝園》,會成為擁有一千五百位會員的大團體。
火花也有形成燎原之勢的一天。而這封信件,這個讓兩人抵達燃點、開始放光的一刻,遂象徵著一切的肇端。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節錄
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文:陳令洋)
◆臺南廳長的上班聯絡道
一九○九年十月,這時汽車還未引進臺灣,新到任的臺南廳長松木茂俊應當是搭乘人力車上班,車夫的腳程會決定他眼中的風景。他十分珍惜可以親眼認識這座城市的機會。
松木雖然是臺南廳的最高行政首長,但他對於臺南的一切十分陌生。來臺灣之前,他原是大阪府的事務官,轉任臺南廳長或許只是出於公務生涯考量。遠渡重洋來到酷熱潮濕的殖民地雖然需要適應很多事情,但這是他難得可以擔任地方首長的機會,不好好把握不行。
松木茂俊的官舍在府城東側,上班的聯絡道是一條由東向西的筆直大馬路。他首先會穿過鐵路平交道,然後路過府東巷街的步兵第二聯隊。這裡在清國統治時期是「臺南府」的所在地,曾經是南臺灣的地方行政中心,相較於府城其他區域,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因此松木很喜歡路過這個地方。
接著,這條路會穿過一座圓環,圓環中央有一座前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壽像。周邊十分空曠,房子不多,有幾株剛移植過來的路樹,最醒目的建築是測候所,據說那是日本政府在臺灣設立的第一批氣象觀測建築,這也意味著,它是臺南府城地理上的最高點。
再往下走,他會經過打石街、郵便局、臺南新聞社,然後左轉進入西轅門街。松木到了這裡就準備下車。
然後他會穿過東西轅門,進到一座坐東朝西、面向安平的老舊合院建築,這裡就是他上班的臺南廳。這座建築是清國「臺灣道」所留下來的道署,曾經是全臺灣的最高行政機構。一八八七年臺灣設省後,它的重要地位被巡撫衙門所取代,但「道」這個行政層級並沒有消失,建築因而被留到了日治時期,作為地方政府的辦公廳舍使用。
在日治初期,各地官廳沿用清國官署是很常見的現象,就算是位在臺北的臺灣總督府,到此時也仍在使用清國留下的布政使司衙門。這些木造的官廳建築有很多缺點,例如容易被白蟻蛀蝕、容易因潮濕損壞,幾年前總督府甚至遭遇過大火,修繕需求不斷。終於在兩年前,總督府決定要新建自己的辦公廳舍,透過公開評圖遴選設計。不久前評選才告一段落,設計圖尚須修改再修改,恐怕還要幾年後才會開工。
此刻,初來殖民地的松木可能會覺得眼前這座臺南廳建築看起來不大氣派,不過在臺北看過了總督府之後,他心裡應該也清楚,要建新的官廳恐怕還要再等上好一陣子。
◆松木茂俊的難題
就任之前,或許松木茂俊曾經拜訪過前任廳長津田毅一,進行過一些業務上的交流。那麼,他肯定會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十分忐忑。津田與他不同,人家十年前就到總督府當檢察官了,任職臺南之前還有擔任過桃園廳長的經驗,說起殖民地的地方治理可以侃侃而談。
反觀松木,對於殖民地的一切都還只是耳聞,更棘手的是,臺灣的地方行政區劃在他到職的這一年做過大規模的調整,全臺灣從二十個廳整併縮減為十二個,而臺南廳是與臺北、臺中並列的一等廳。從今年開始,松木要治理的範圍硬生生大了津田許多,北邊的北門嶼、蕭壟、蔴荳、六甲原本屬於鹽水港廳,南邊的楠梓、打狗、鳳山原本屬於鳳山廳,現在全部都劃入臺南廳的治理範圍。
一個對臺南陌生的外地官僚,要治理一個幅員擴大、需要重新整合的行政區,壓力可想而知。但他萬萬沒想到,行政區重劃之後,最先浮現的問題竟然就出在自己的辦公廳舍。
事實上,臺南廳廳舍雖然說是沿用臺灣道署,但前一年增建過兩棟事務室。即便如此,臺南的行政區擴大之後,廳員人數暴增,原來就不是頂大的空間,如今座位安排上變得更加擁擠。除此之外,木造建築腐壞的問題在這段期間大量浮現。松木到職之後發現,就在兩個月前,臺南廳廳舍的會議室和倉庫竟然因為朽壞嚴重,在一場大雨中轟然倒下。更恐怖的是,沒有倒掉的建物還有大半處於瀕危狀態。如果現在辦公室就已經不夠用了,兩三年之後要怎麼辦呢?
隔年二月,松木茂俊在花了一點時間研究準備之後,送了急件公文給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說明選址新建臺南廳廳舍勢在必行。他語帶抱怨地寫道,作為一個相對繁忙的地方政府機關,辦公廳舍這種樣子實在太沒威嚴了吧。松木提出了他主張的方案,希望可以徵用府東巷街的步兵營,蓋一座新的臺南廳建築。
他的考量是,這裡距離官舍很近,又是前朝的臺南行政中心,本來就有權力象徵意義。此外,這附近以前曾經蓋過崇文書院、鴻指園(臺灣知府所建名園)、領事府、考棚等等,這意味著附近民有地比較少,未來如果要擴建也會有較大的腹地可以使用。
但是松木畢竟是新來的廳長,他少考慮了兩件事情。第一,他所劃設的預定地目前歸陸軍部所有,但該地陸軍部早有興建官舍的計畫,並且正在施工,要斡旋取得這塊土地並不容易。
其次,他沒有考慮到,這件事情應該與臺南既有的「市區改正」計畫一起思考。「市區改正」是日治初期以來,殖民政權從臺北開始陸續進行的類都市計畫。但就在松木行文上書的這一年,制度有了改變。此前市區計畫委員會是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設置,但從今年開始,總督府設立了統一的市區計畫委員會,相關計畫改由總督府審議後核定。
臺南在前幾波的市區改正中,尚未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此時的府城還保留著舊城時代的格局,與現代都市有著不小的距離,多數地方仍是漢人居住的傳統街市,人口非常密集,馬路狹長崎嶇沒有規則,彷彿一座複雜的迷宮。此外下水道系統還未建置完成,環境衛生狀況普遍不佳。舊城四周則由高聳的城牆與十四座城門包圍著,僅有去年剛通車的縱貫鐵路能穿越城牆,總體而言十分不利都市發展。
而此刻正是總督府將目光移往臺南的時候。在公文往返之中,松木雖然表達了廳舍選址的事情刻不容緩,但也收到了來自總督府工務課的意見,認為他的選址位置太偏,而且市區改正計畫現在正在進行,等到設計完成再決定可能會比較好。
理想的土地徵用困難,新建廳舍又十分急切,於是總督府要求松木提出第二候補預定地。
◆市區計畫的中心地帶
松木這回學乖了,他參考正在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把目光移向了那座立有兒玉壽像的圓環,他在公文中提出,預計將圓環南邊的三界壇一帶作為廳舍新築的第二候補地,也附上了附近土地的徵用計畫。
這裡會成為整座城市的核心位置早已有跡可循。這一帶被稱為「三界壇」,是沿用該地廟宇的名稱;也有人叫這裡「牛屎埕」,據說是因為清國統治時期,附近曾設有御史衙門,牛屎是御史的台語諧音。
早在一九○○年,當時的臺南市區計畫委員會技師長野純藏就已經提出過一份都市計畫圖。長野曾經到歐洲進修,他參考了巴黎凱旋門周邊設計,認為臺南應該要設有圓環,搭配放射狀的道路規劃,才能讓初來的人可以快速掌握這座城市的格局,輕易抵達任何目的地。除了交通之外,圓環與筆直的馬路也有助巡邏與防火救災,避免消防隊員耗費時間在尋找救災路徑。
基於這個想法,一九○六年,臺南廳就曾以增闢「火防線」為理由,一口氣在三界壇徵收了四千多坪土地,並遷走一百多人。
至於兒玉源太郎的壽像遷來此地,其實也不過是三年前的事。當時全臺共有四座兒玉壽像,臺南的這一座於一九○三年運抵之後,一直放在臺南廳長辦公室。一九○五年兒玉源太郎在日俄戰爭的關鍵戰役中取勝,立下功勳,他的光榮事蹟恰好可以對殖民地進行宣傳,許多人便主張,他的壽像不應該藏在室內,而應該進入公共空間,成為一座城市視線的焦點。於是不久之後,它就被改放到三界壇的圓環中央。
事情發展至此,三界壇一帶在臺南市區計畫中的重要性,幾乎已成定局。
位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地理上的制高點,有圓環,有空曠的土地,中央還有一座象徵殖民權力的兒玉壽像。還有什麼地方會比這裡更適合作為行政中心的預定地呢?
一九一○年底,總督府市區計畫委員會委員長長尾半平核定了臺南的市區改正計畫,臺南即將告別府城的格局,走向棋盤式的道路規劃,並搭配數個圓環,其中,位居中心且能輻射向市區各處的一個,正是位在三界壇的圓環。
最後,毫無意外地,臺南廳廳舍的新建築就落腳在松木茂俊提出的第二候補地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