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月球博物館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以詩集入圍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的詩人全新作品
*「方舟月球藝術典藏」計畫後,從月面回歸的「重返」之作
*靈巧、慧黠的敘事與反敘事,塑造如夢之夢的世界觀
收錄
「方舟月球藝術典藏」計畫
史上最早登陸月球的華文現代詩
「屬於次世代的前瞻性詩意。」——唐捐
「二十世紀初期未來主義的2.0。」——鴻鴻
「像是早預言好了書中世界的未來。」——鄭宜農
詩人 唐捐 專序推薦
詩人/鴻鴻 創作歌手、演員、寫字的人/鄭宜農
啟程推薦
我於是知道什麼是無力與愛並存
關於詩的話題眾說紛紜
當行走、用餐、看一場表演都像場博物館中的夢
也許我們早就是月面上
被遺忘的人?
分不清日夜的軌道邊
等待漲潮的人們
在故事開始後被故事抵銷……詩就開始了
像是空白的殘響
像是我們的答案……。
而詩會帶我們去哪?會不會是
TO THE MOON AND BACK?
*「方舟月球藝術典藏」計畫後,從月面回歸的「重返」之作
*靈巧、慧黠的敘事與反敘事,塑造如夢之夢的世界觀
收錄
「方舟月球藝術典藏」計畫
史上最早登陸月球的華文現代詩
「屬於次世代的前瞻性詩意。」——唐捐
「二十世紀初期未來主義的2.0。」——鴻鴻
「像是早預言好了書中世界的未來。」——鄭宜農
詩人 唐捐 專序推薦
詩人/鴻鴻 創作歌手、演員、寫字的人/鄭宜農
啟程推薦
我於是知道什麼是無力與愛並存
關於詩的話題眾說紛紜
當行走、用餐、看一場表演都像場博物館中的夢
也許我們早就是月面上
被遺忘的人?
分不清日夜的軌道邊
等待漲潮的人們
在故事開始後被故事抵銷……詩就開始了
像是空白的殘響
像是我們的答案……。
而詩會帶我們去哪?會不會是
TO THE MOON AND BACK?
目錄
推薦序 次世代的未知感 唐捐
特別推薦 虛構的真實 鄭宜農
自序:因「抵銷」而生的世界
輯一:抵銷
核彈引爆之前,我們一起做三明治
不起眼的燒肉店
未知感
換日線上關東煮聚會
奧斯陸的麥當勞
我獨坐在麵店
飯店/神社
無關心的桌菜
最後九小時
那種感覺
泳池無人
無人泳池
輯二:虛構
日本最長餐廳街
內華達的牛肉麵
夜半的弓道教室
近未來海產:東方亞特蘭提斯
走出海產店之後:持續掙扎的貝類
一 龍宮
二 亞特蘭提斯
三 玉手香
四 現實?
他留下半塊司康
淚水回收廠
鬼之國的咖哩店
壱.過期冷凍肉咖哩
貳.被誤會的鬼
參.揉成紙球的傳單
肆.禁止帶走的世界
伍.盂蘭盆舞大會
陸.店長
大賣場的骯髒浴缸
不存在的超市
冰箱
白日夢
MENU
{開胃菜:手羽先佐芥末章魚}
{沙拉:油醋醬海菜皮蛋}
{湯:明太子蛤蠣濃湯}
{主菜:詩?}
{甜點:蒜苗香腸泡芙}
{咖啡:清酒}
輯三:未來
月球博物館(登月版本)
重返月球博物館
他們召集地球各個角落的詩人
A的複製人
寂靜
未來感
自由感
一體感
我偏好冷氣
特別推薦 虛構的真實 鄭宜農
自序:因「抵銷」而生的世界
輯一:抵銷
核彈引爆之前,我們一起做三明治
不起眼的燒肉店
未知感
換日線上關東煮聚會
奧斯陸的麥當勞
我獨坐在麵店
飯店/神社
無關心的桌菜
最後九小時
那種感覺
泳池無人
無人泳池
輯二:虛構
日本最長餐廳街
內華達的牛肉麵
夜半的弓道教室
近未來海產:東方亞特蘭提斯
走出海產店之後:持續掙扎的貝類
一 龍宮
二 亞特蘭提斯
三 玉手香
四 現實?
他留下半塊司康
淚水回收廠
鬼之國的咖哩店
壱.過期冷凍肉咖哩
貳.被誤會的鬼
參.揉成紙球的傳單
肆.禁止帶走的世界
伍.盂蘭盆舞大會
陸.店長
大賣場的骯髒浴缸
不存在的超市
冰箱
白日夢
MENU
{開胃菜:手羽先佐芥末章魚}
{沙拉:油醋醬海菜皮蛋}
{湯:明太子蛤蠣濃湯}
{主菜:詩?}
{甜點:蒜苗香腸泡芙}
{咖啡:清酒}
輯三:未來
月球博物館(登月版本)
重返月球博物館
他們召集地球各個角落的詩人
A的複製人
寂靜
未來感
自由感
一體感
我偏好冷氣
序/導讀
次世代的未知感
唐捐
如何製作新穎的詩意,富於挑戰性,但也令人興奮。惟有一邊寫詩,一邊熱衷於探索詩的本質、技術與形構歷程,才能為詩注入活力。有一段時日,《好燙詩刊》是詩壇最有趣的刊物,我每每驚奇於他們——煮雪的人和他的同志——源源不絕的點子。是的,點子跟才情、知識、技巧一樣重要:有梗的詩人像個寶,沒梗的詩人就是草。
把詩送上月球到底要幹麼,我其實沒有很瞭,但我們地球人本來就熱愛各種儀式性的行為。煮雪的人可愛的地方,便在於那麼認真而生動地賦予為一些煞有介事的活動(例如登月)以及不經意的小動作或小事物(例如壽司)滿滿的儀式感。說來有趣,各式各樣的「○○感」構成他的詩意核心,嗯,那些無中生有、心血來潮、忽有所悟的微妙感覺。
我當然是從〈未知感〉、〈未來感〉、〈自由感〉、〈一體感〉這類詩題得到啟發的,然而遠不止此。有些篇章雖然沒有命名為什麼感,卻通過靈活的敘述或描寫,捕捉了諸多奇特的體會。例如〈最後九小時〉,描述離開日本前與友人相處的時光,大家只是閒話明天各自的行程,詩人便湧現一種「未來」的感覺,彷彿看見沒有選擇離開的自己:
那個我站在午後的荒川河堤上
吹著日常的風
這些沒有發生或不會發生的畫面,構成詩裡的事件。雖說是未來,但也未必沒有過去的成分,雖說是虛構,誰敢說這全然不是真實。「抒情」這個詞,似乎不適用於煮雪的人的詩,因為大多數篇章皆少見表達悲歡哀樂的詞語。
淡漠。刻意保持淡漠的反應。我覺得這似乎是他優為的一條詩意方程式。而以(一般人認為)有點大條的事情(譬如分離,悼念,世界末日)做為敘述動力,則是另一條詩意方程式。例一:〈冰箱〉描寫分離前夕,從容打開冰箱,看朋友要不要一起吃冷凍煎餃。例二:〈不起眼的燒肉店〉聊著無關大局的話題,同時想到:「倘若我有一位逝去的愛人/我會為他烤一片肉」。例三:〈核彈引爆之前,我們一起做三明治〉描寫大難將至,你我一起去逛賣場:
並肩走過罐頭貨架的我們
推著食材來到廚具展示間
切片,開始做三明治
在這個詩意體系裡,食物顯然是非常重要的符碼,而進食則是極日常又極關鍵的行動,人與人的連繫靠它,世界與我的對話也靠它。實在說來,煮雪的人所設定的「刺激-反應」不時給人「有點瞎」的感覺。但我喜歡他筆下人物的轉移話題、表裡差異,我喜歡對世界答非所問,我喜歡這種不對稱。
煮雪的人提出「抵銷」、「虛構」、「未來」等三個概念來闡釋自己的創作理念。這只是一家之說,但對他而言,卻有催化詩意生產且為其定向的作用。在我看來,煮雪的人在背景(也就是他所說的「故事」)的設定上確實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因而能夠登臨一些非常時刻,發出耐人尋味的語句。在〈MENU〉之「主菜:詩?」這一則裡,詩人提出了「記憶未必來自現實」的課題,那麼到底來自哪裡呢?可能是「網路上的一則迷因」,我想,也可能是來自日本的一部動漫或影劇。這就是煮雪的人感知結構的特異之處,屬於次世代的前瞻性詩意。
擅長說故事的詩人,特具有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這在「未來」一輯裡特別顯著,煮雪的人擅於在陌異情境裡回看家園,於是詩裡的「現在/這裡」常是「未來/遠方」的置換。首先,〈月球博物館〉涉及太空移民的課題,觸及一種跨越時空的旅人心境。〈重返月球博物館〉似為續集,居然流露出對未來的鄉愁:
為了讓居民忘記自己已離開地球
月球政府決定將「月」
從眾人的記憶中刪除
去故鄉而不知懷鄉,身在月球而不識月球,這便是故事。而描寫這種時空變異中的微妙感受,則是煮雪的人的拿手好戲。再如〈A的複製人〉提到我與A及其複製人的共同生活,情節未及展開(也許被抵銷了),而僅在召喚一種情境。這同樣是把「感」給前景化,而使故事居於輔助的寫法。
最有意思的也許是〈寂靜〉這首詩,在太空旅行的年代,水田鷺鷥俱成傳說。點開紀錄片,但見片頭是「幾滴雨水打在樹梢」:
此刻旁白開始說話:
「這是上一個世紀,」
「人類對寂靜的定義。」
影像是過去的,聲音則是現在(未來)的,「寂靜」做為一種「感」已經變遷了,那麼吾人的感覺結構,特別是與詩意美感相關的部分,是不是也有所重組與更新?煮雪的人身在地球家園,但他似乎有著比普通地球人更無羈的心思,更遼遠的懷想,這真是令人振奮而期待。
最後也許可以談談〈我偏好冷氣〉,詩人在「嶄新二十一世紀的人造人」的位置上凝視、感受與發言。「什麼植物象徵夏日?」「冰箱裡的切片西瓜。」這首詩當然屬於科幻小品,但這裡的人造人或許也可以視為次世代詩人的隱喻。他們的經驗異於我輩,想像與感性自然也不同。那麼,一切都是寓言,與我們無關又指向我們。——美可以自然而然,但也可以是爭執之後的產物。煮雪的人寫詩且思考詩,我喜歡他多謀有智,我喜歡他用點子寫詩。
二○二五年七月寫於檳城旅次
虛構的真實
鄭宜農
初讀本書的〈自序〉覺得很樂,樂於筆者對空白殘響、虛構裡實踐真實等概念的描寫,有一種不近人情的宅感,是我很喜歡的那種。結果一整本讀完再回頭把它咀嚼一次,感受從單純的樂,變成真正的殘響了。像是早預言好了書中世界的未來,明明以當下的口吻,卻又像是所有故事的後序。詩是當代的,故事是未來並虛構的,卻都像是過去了一樣真實。
時空重置,原來筆者確實走過了些什麼。我忍不住臆測。
——鄭宜農
自序:因「抵銷」而生的世界
1.抵銷
這些年來,我不斷在思考「如何用故事寫詩」。
用詩寫故事不難,至今已有大量的敘事詩。我所思考的,是用故事寫詩——故事作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的詩。
這個想法延續自我的前兩本詩集:《小說詩集》與《掙扎的貝類》。二○一二年出版《小說詩集》之際,我稱自己的作品為「小說詩」,並定義為「不以敘事為目的,而是以虛構故事為手法的詩」。
二○一九年出版第二本詩集《掙扎的貝類》,我沿用日本詩人入澤康夫提出的「擬物語詩」,將自己的作品界定為「有故事的詩/小說詩/擬物語詩」,強調其中的「虛構性」與「非目的性」。「虛構性」很好理解。至於「非目的性」,按照入澤康夫的說法,是「傳遞事件並非作者的目的」,這點很接近我在《小說詩集》中給出的定義(當然,入澤康夫比我更早提出這個概念)。
入澤康夫認為「詩並非表現/詩並非傳達的手段」,詩的價值並不在於作品背後的思想,而在於詩語言本身如何運作與生成。「擬物語詩」的成立,不只是來自故事,也來自如何書寫。若是透過其他方式轉述詩中故事,將會成為截然不同的作品。因此入澤康夫說:「『事件』與『敘述』,兩者相互依存。」
或許是因為入澤康夫研究法國文學,他的詩學也帶有後結構主義的影子。出版第二本詩集之後,除了繼續研讀他的詩論,我也試著從其他角度來理解自己的作品。畢竟,後結構主義已經不是什麼新東西。
五年後的今日,我的新美學目標是:抵銷。
上一本詩集的推薦序中,向陽老師認為我的作品散發著「以『無』為『有』的虛構本質」「從『無』出發,也結束於『無』」。如今我發現,這其中的「以無為有」,是抵銷後的結果。
這裡所謂的抵銷,是在敘事可開展之處中止故事,並用下一個敘事來抵銷。藉此,我試圖寫出若不通過詩語言,則無法成立的故事——詩中無外涉的故事相互抵銷,但不只是停留在反敘事(anti-narrative)的破壞性。我希望讀者讀完之後,能夠領會到「抵銷之後所留下的狀態」,以及「抵銷本身所帶來的美感」:Nothing left, but Beautiful.
一種抵銷後的空白殘響。
透過故事本身的抵銷來達到美,而非仰賴外涉意義,也可以視為由故事構成的音樂(而抵銷的行為本身也能帶來節奏)。此外,這些最小限度的精煉故事,我認為更適合當代讀者。
這本詩集是嘗試的起點,並非所有的作品都有達成「抵銷」。我將最接近抵銷狀態的作品放在「輯一」中,其中我認為〈未知感〉最接近這項目標。
比起單首詩,更想透過眾多文本來建立語言上的「世界觀」。繼續書寫下去,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內容相互抵銷的世界。這個世界允許讀者與作者一同隱身,零和但共贏。
人類的答案,也許就在激情相互抵銷之處。
2.虛構
這本詩集想談的第二件事,是虛構與真實間的關係。
非虛構寫作在臺灣的存在感逐年增加,這點我認為有其必要性,畢竟,關於臺灣的歷史、記憶,我們仍有許多空缺需要好好釐清。
然而,非虛構之外,我也想討論「以虛構觀看真實」這件事。
從古至今,人類的文藝向來與虛構關係緊密,例如神話、演劇。思想家柄谷行人也曾提出:「反而是歌舞伎化妝後的臉譜,才能讓以前的(日本)人感覺到真實。」透過化妝/戴上面具的角色扮演,我們與現實保持距離,有時候反而更接近真實。鄭明河《姓越名南》與蘇育賢《公園》這些非典型紀錄片,皆是隔著虛構在觀看真實。
這本詩集,我嘗試隔著虛構之眼書寫臺灣:如〈近未來海產:東方亞特蘭提斯〉、〈重返月球博物館〉、〈內華達的牛肉麵〉這幾首詩。
虛構是人類共情能力的展現,放眼地球,只有人類會因為虛構事物而哀傷。
上一本詩集的後記,我以「隱身術」來釐清自己書寫故事詩的初衷。那段時期因為不擅長表達情緒,只能將情感隱藏在虛構故事背後,寫詩,於是成為了我的隱身術。當時的我認為,抒情與虛構,應該是處在對立面。
時至今日,我漸漸不再排除抒情,轉而開始以「虛構故事」抒「個人之情」。過去的我認為虛構難以抒情,是因為我混淆了「虛構」與「說謊」。近年來我才終於理解到「虛構」與「說謊」的不同——可以有真誠的虛構,也會有代言真實的謊言。
如何虛構但不說謊,是我近年來努力的課題。
我對虛構的執著,也許來自童年的大量3D電玩經驗。小學三年級,我得到一臺任天堂64,一頭栽進了電玩世界。到了國中時期,我主動寫下的第一首詩,是關於網路遊戲。上大學後,開始以「煮雪的人」為筆名寫作至今,儘管我不會刻意在作品中置入電玩元素,回頭來看仍可以找到許多影響:
例如,詩中的角色會同電玩NPC般,沒頭沒尾地說出非日常臺詞;例如,我著迷於空間轉換的瞬間,這讓我想起早期電玩在轉換地圖時總會有「Loading畫面」;例如,過往的3D電玩很常「破圖」,角色也容易因為BUG而走出地圖邊界,掉進無盡的黑暗中——這些經驗一再暗示童年時期的我:世界的背後,會不會只是虛無?
遊戲世界背後的「無」,似乎也可以連結到前面提到的「抵銷」。
3.未來
寫詩初期,我只是想創造無數的虛構故事。開始被閱讀之後——尤其是詩作被送上月球之後——我漸漸覺得自己的文字有社會責任。
若說詩人如何介入社會,很多人會想到關注社會議題的詩人。我卻以為,詩人只要持續書寫,勢必會改變語言,對社會的影響絕對深遠。
除了語言上的直接影響,我希望能提醒一件事:未來。
AI與虛擬實境逐漸普及後,人類科技面臨的新的典範轉移。對於這些新技術,世間總是不乏抗拒的聲音。部分當然是擔憂道德問題,例如訓練AI(大型語言模型)的著作權疑慮等等,我也同意必須對此謹慎。
然而我也看見,許多抗拒其實源自對未知的恐懼。二○二四年的芥川賞得主九段理江,只不過是因為提到作品中有百分之五的內容由AI協作,就遭受許多撻伐。
對於新科技的探索,我始終抱持開放態度。透過書寫,我希望能減少社會對新事物的恐懼。科技未必會帶來光明,只是不管如何我都會選擇前進。
我所愛的一切都在地球,所以我必須前往宇宙。
這些帶有未來想望的作品,我放在「輯三」中。〈重返月球博物館〉是詩作登月之後寫下的作品,其中我想預先提出「非地球視野」的可能性——不遠的未來,如果地球不再是人類唯一的居所,我們的哲學、文化、文學該如何做出調整?屆時,我們對於國家、民族的想像是否可以更加寬容?月球,是否也有可能成為某個人的故鄉?
自序的最後,容我引用〈一體感〉這首詩的末兩段作結:
然而當我體會到這件事
代表我終究要離去
離去你的身邊
離去這個令我溫暖、愉悅、安心的國度
因為我必須前進
唐捐
如何製作新穎的詩意,富於挑戰性,但也令人興奮。惟有一邊寫詩,一邊熱衷於探索詩的本質、技術與形構歷程,才能為詩注入活力。有一段時日,《好燙詩刊》是詩壇最有趣的刊物,我每每驚奇於他們——煮雪的人和他的同志——源源不絕的點子。是的,點子跟才情、知識、技巧一樣重要:有梗的詩人像個寶,沒梗的詩人就是草。
把詩送上月球到底要幹麼,我其實沒有很瞭,但我們地球人本來就熱愛各種儀式性的行為。煮雪的人可愛的地方,便在於那麼認真而生動地賦予為一些煞有介事的活動(例如登月)以及不經意的小動作或小事物(例如壽司)滿滿的儀式感。說來有趣,各式各樣的「○○感」構成他的詩意核心,嗯,那些無中生有、心血來潮、忽有所悟的微妙感覺。
我當然是從〈未知感〉、〈未來感〉、〈自由感〉、〈一體感〉這類詩題得到啟發的,然而遠不止此。有些篇章雖然沒有命名為什麼感,卻通過靈活的敘述或描寫,捕捉了諸多奇特的體會。例如〈最後九小時〉,描述離開日本前與友人相處的時光,大家只是閒話明天各自的行程,詩人便湧現一種「未來」的感覺,彷彿看見沒有選擇離開的自己:
那個我站在午後的荒川河堤上
吹著日常的風
這些沒有發生或不會發生的畫面,構成詩裡的事件。雖說是未來,但也未必沒有過去的成分,雖說是虛構,誰敢說這全然不是真實。「抒情」這個詞,似乎不適用於煮雪的人的詩,因為大多數篇章皆少見表達悲歡哀樂的詞語。
淡漠。刻意保持淡漠的反應。我覺得這似乎是他優為的一條詩意方程式。而以(一般人認為)有點大條的事情(譬如分離,悼念,世界末日)做為敘述動力,則是另一條詩意方程式。例一:〈冰箱〉描寫分離前夕,從容打開冰箱,看朋友要不要一起吃冷凍煎餃。例二:〈不起眼的燒肉店〉聊著無關大局的話題,同時想到:「倘若我有一位逝去的愛人/我會為他烤一片肉」。例三:〈核彈引爆之前,我們一起做三明治〉描寫大難將至,你我一起去逛賣場:
並肩走過罐頭貨架的我們
推著食材來到廚具展示間
切片,開始做三明治
在這個詩意體系裡,食物顯然是非常重要的符碼,而進食則是極日常又極關鍵的行動,人與人的連繫靠它,世界與我的對話也靠它。實在說來,煮雪的人所設定的「刺激-反應」不時給人「有點瞎」的感覺。但我喜歡他筆下人物的轉移話題、表裡差異,我喜歡對世界答非所問,我喜歡這種不對稱。
煮雪的人提出「抵銷」、「虛構」、「未來」等三個概念來闡釋自己的創作理念。這只是一家之說,但對他而言,卻有催化詩意生產且為其定向的作用。在我看來,煮雪的人在背景(也就是他所說的「故事」)的設定上確實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因而能夠登臨一些非常時刻,發出耐人尋味的語句。在〈MENU〉之「主菜:詩?」這一則裡,詩人提出了「記憶未必來自現實」的課題,那麼到底來自哪裡呢?可能是「網路上的一則迷因」,我想,也可能是來自日本的一部動漫或影劇。這就是煮雪的人感知結構的特異之處,屬於次世代的前瞻性詩意。
擅長說故事的詩人,特具有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這在「未來」一輯裡特別顯著,煮雪的人擅於在陌異情境裡回看家園,於是詩裡的「現在/這裡」常是「未來/遠方」的置換。首先,〈月球博物館〉涉及太空移民的課題,觸及一種跨越時空的旅人心境。〈重返月球博物館〉似為續集,居然流露出對未來的鄉愁:
為了讓居民忘記自己已離開地球
月球政府決定將「月」
從眾人的記憶中刪除
去故鄉而不知懷鄉,身在月球而不識月球,這便是故事。而描寫這種時空變異中的微妙感受,則是煮雪的人的拿手好戲。再如〈A的複製人〉提到我與A及其複製人的共同生活,情節未及展開(也許被抵銷了),而僅在召喚一種情境。這同樣是把「感」給前景化,而使故事居於輔助的寫法。
最有意思的也許是〈寂靜〉這首詩,在太空旅行的年代,水田鷺鷥俱成傳說。點開紀錄片,但見片頭是「幾滴雨水打在樹梢」:
此刻旁白開始說話:
「這是上一個世紀,」
「人類對寂靜的定義。」
影像是過去的,聲音則是現在(未來)的,「寂靜」做為一種「感」已經變遷了,那麼吾人的感覺結構,特別是與詩意美感相關的部分,是不是也有所重組與更新?煮雪的人身在地球家園,但他似乎有著比普通地球人更無羈的心思,更遼遠的懷想,這真是令人振奮而期待。
最後也許可以談談〈我偏好冷氣〉,詩人在「嶄新二十一世紀的人造人」的位置上凝視、感受與發言。「什麼植物象徵夏日?」「冰箱裡的切片西瓜。」這首詩當然屬於科幻小品,但這裡的人造人或許也可以視為次世代詩人的隱喻。他們的經驗異於我輩,想像與感性自然也不同。那麼,一切都是寓言,與我們無關又指向我們。——美可以自然而然,但也可以是爭執之後的產物。煮雪的人寫詩且思考詩,我喜歡他多謀有智,我喜歡他用點子寫詩。
二○二五年七月寫於檳城旅次
虛構的真實
鄭宜農
初讀本書的〈自序〉覺得很樂,樂於筆者對空白殘響、虛構裡實踐真實等概念的描寫,有一種不近人情的宅感,是我很喜歡的那種。結果一整本讀完再回頭把它咀嚼一次,感受從單純的樂,變成真正的殘響了。像是早預言好了書中世界的未來,明明以當下的口吻,卻又像是所有故事的後序。詩是當代的,故事是未來並虛構的,卻都像是過去了一樣真實。
時空重置,原來筆者確實走過了些什麼。我忍不住臆測。
——鄭宜農
自序:因「抵銷」而生的世界
1.抵銷
這些年來,我不斷在思考「如何用故事寫詩」。
用詩寫故事不難,至今已有大量的敘事詩。我所思考的,是用故事寫詩——故事作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的詩。
這個想法延續自我的前兩本詩集:《小說詩集》與《掙扎的貝類》。二○一二年出版《小說詩集》之際,我稱自己的作品為「小說詩」,並定義為「不以敘事為目的,而是以虛構故事為手法的詩」。
二○一九年出版第二本詩集《掙扎的貝類》,我沿用日本詩人入澤康夫提出的「擬物語詩」,將自己的作品界定為「有故事的詩/小說詩/擬物語詩」,強調其中的「虛構性」與「非目的性」。「虛構性」很好理解。至於「非目的性」,按照入澤康夫的說法,是「傳遞事件並非作者的目的」,這點很接近我在《小說詩集》中給出的定義(當然,入澤康夫比我更早提出這個概念)。
入澤康夫認為「詩並非表現/詩並非傳達的手段」,詩的價值並不在於作品背後的思想,而在於詩語言本身如何運作與生成。「擬物語詩」的成立,不只是來自故事,也來自如何書寫。若是透過其他方式轉述詩中故事,將會成為截然不同的作品。因此入澤康夫說:「『事件』與『敘述』,兩者相互依存。」
或許是因為入澤康夫研究法國文學,他的詩學也帶有後結構主義的影子。出版第二本詩集之後,除了繼續研讀他的詩論,我也試著從其他角度來理解自己的作品。畢竟,後結構主義已經不是什麼新東西。
五年後的今日,我的新美學目標是:抵銷。
上一本詩集的推薦序中,向陽老師認為我的作品散發著「以『無』為『有』的虛構本質」「從『無』出發,也結束於『無』」。如今我發現,這其中的「以無為有」,是抵銷後的結果。
這裡所謂的抵銷,是在敘事可開展之處中止故事,並用下一個敘事來抵銷。藉此,我試圖寫出若不通過詩語言,則無法成立的故事——詩中無外涉的故事相互抵銷,但不只是停留在反敘事(anti-narrative)的破壞性。我希望讀者讀完之後,能夠領會到「抵銷之後所留下的狀態」,以及「抵銷本身所帶來的美感」:Nothing left, but Beautiful.
一種抵銷後的空白殘響。
透過故事本身的抵銷來達到美,而非仰賴外涉意義,也可以視為由故事構成的音樂(而抵銷的行為本身也能帶來節奏)。此外,這些最小限度的精煉故事,我認為更適合當代讀者。
這本詩集是嘗試的起點,並非所有的作品都有達成「抵銷」。我將最接近抵銷狀態的作品放在「輯一」中,其中我認為〈未知感〉最接近這項目標。
比起單首詩,更想透過眾多文本來建立語言上的「世界觀」。繼續書寫下去,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內容相互抵銷的世界。這個世界允許讀者與作者一同隱身,零和但共贏。
人類的答案,也許就在激情相互抵銷之處。
2.虛構
這本詩集想談的第二件事,是虛構與真實間的關係。
非虛構寫作在臺灣的存在感逐年增加,這點我認為有其必要性,畢竟,關於臺灣的歷史、記憶,我們仍有許多空缺需要好好釐清。
然而,非虛構之外,我也想討論「以虛構觀看真實」這件事。
從古至今,人類的文藝向來與虛構關係緊密,例如神話、演劇。思想家柄谷行人也曾提出:「反而是歌舞伎化妝後的臉譜,才能讓以前的(日本)人感覺到真實。」透過化妝/戴上面具的角色扮演,我們與現實保持距離,有時候反而更接近真實。鄭明河《姓越名南》與蘇育賢《公園》這些非典型紀錄片,皆是隔著虛構在觀看真實。
這本詩集,我嘗試隔著虛構之眼書寫臺灣:如〈近未來海產:東方亞特蘭提斯〉、〈重返月球博物館〉、〈內華達的牛肉麵〉這幾首詩。
虛構是人類共情能力的展現,放眼地球,只有人類會因為虛構事物而哀傷。
上一本詩集的後記,我以「隱身術」來釐清自己書寫故事詩的初衷。那段時期因為不擅長表達情緒,只能將情感隱藏在虛構故事背後,寫詩,於是成為了我的隱身術。當時的我認為,抒情與虛構,應該是處在對立面。
時至今日,我漸漸不再排除抒情,轉而開始以「虛構故事」抒「個人之情」。過去的我認為虛構難以抒情,是因為我混淆了「虛構」與「說謊」。近年來我才終於理解到「虛構」與「說謊」的不同——可以有真誠的虛構,也會有代言真實的謊言。
如何虛構但不說謊,是我近年來努力的課題。
我對虛構的執著,也許來自童年的大量3D電玩經驗。小學三年級,我得到一臺任天堂64,一頭栽進了電玩世界。到了國中時期,我主動寫下的第一首詩,是關於網路遊戲。上大學後,開始以「煮雪的人」為筆名寫作至今,儘管我不會刻意在作品中置入電玩元素,回頭來看仍可以找到許多影響:
例如,詩中的角色會同電玩NPC般,沒頭沒尾地說出非日常臺詞;例如,我著迷於空間轉換的瞬間,這讓我想起早期電玩在轉換地圖時總會有「Loading畫面」;例如,過往的3D電玩很常「破圖」,角色也容易因為BUG而走出地圖邊界,掉進無盡的黑暗中——這些經驗一再暗示童年時期的我:世界的背後,會不會只是虛無?
遊戲世界背後的「無」,似乎也可以連結到前面提到的「抵銷」。
3.未來
寫詩初期,我只是想創造無數的虛構故事。開始被閱讀之後——尤其是詩作被送上月球之後——我漸漸覺得自己的文字有社會責任。
若說詩人如何介入社會,很多人會想到關注社會議題的詩人。我卻以為,詩人只要持續書寫,勢必會改變語言,對社會的影響絕對深遠。
除了語言上的直接影響,我希望能提醒一件事:未來。
AI與虛擬實境逐漸普及後,人類科技面臨的新的典範轉移。對於這些新技術,世間總是不乏抗拒的聲音。部分當然是擔憂道德問題,例如訓練AI(大型語言模型)的著作權疑慮等等,我也同意必須對此謹慎。
然而我也看見,許多抗拒其實源自對未知的恐懼。二○二四年的芥川賞得主九段理江,只不過是因為提到作品中有百分之五的內容由AI協作,就遭受許多撻伐。
對於新科技的探索,我始終抱持開放態度。透過書寫,我希望能減少社會對新事物的恐懼。科技未必會帶來光明,只是不管如何我都會選擇前進。
我所愛的一切都在地球,所以我必須前往宇宙。
這些帶有未來想望的作品,我放在「輯三」中。〈重返月球博物館〉是詩作登月之後寫下的作品,其中我想預先提出「非地球視野」的可能性——不遠的未來,如果地球不再是人類唯一的居所,我們的哲學、文化、文學該如何做出調整?屆時,我們對於國家、民族的想像是否可以更加寬容?月球,是否也有可能成為某個人的故鄉?
自序的最後,容我引用〈一體感〉這首詩的末兩段作結:
然而當我體會到這件事
代表我終究要離去
離去你的身邊
離去這個令我溫暖、愉悅、安心的國度
因為我必須前進
試閱
核彈引爆之前,我們一起做三明治
落下的核彈尚未引爆
放棄餘生的眾人
在大賣場中等待
並肩走過罐頭貨架的我們
推著食材來到廚具展示間
切片,開始做三明治
「我們從未如此親密。」你說
看著你手上的蘑菇
我意識到目前為止的豁達
只不過是自我欺瞞
我於是知道什麼是無力與愛並存
窗外終於出現閃光
爆炸,卻遲遲沒有襲來
也許已經是死後的世界
也許是高溫侵襲全身前
無限被延長的一秒鐘
總之,停留在這一刻也不錯
「外面真亮。」
你看著窗外說
「對啊,」我說:
就像出遊的早晨醒來
發現天氣晴朗
我偏好冷氣
我偏好
有冷氣的房間
牆上掛著從未見過的畫作
作者,可能比我年輕
我不若其他詩人
他們熟識山林,他們逃離都市
我以此為恥,也以此為傲
我的答案也許不在外頭
而是在乾淨明亮的冷氣房
卸下畫作後的牆面上
的電子螢幕中
「什麼植物象徵夏日?」
一位畫家問我
「冰箱裡的切片西瓜。」我說
我不坐在山頂
我坐在冷氣房中
我是嶄新二十一世紀的人造人
落下的核彈尚未引爆
放棄餘生的眾人
在大賣場中等待
並肩走過罐頭貨架的我們
推著食材來到廚具展示間
切片,開始做三明治
「我們從未如此親密。」你說
看著你手上的蘑菇
我意識到目前為止的豁達
只不過是自我欺瞞
我於是知道什麼是無力與愛並存
窗外終於出現閃光
爆炸,卻遲遲沒有襲來
也許已經是死後的世界
也許是高溫侵襲全身前
無限被延長的一秒鐘
總之,停留在這一刻也不錯
「外面真亮。」
你看著窗外說
「對啊,」我說:
就像出遊的早晨醒來
發現天氣晴朗
我偏好冷氣
我偏好
有冷氣的房間
牆上掛著從未見過的畫作
作者,可能比我年輕
我不若其他詩人
他們熟識山林,他們逃離都市
我以此為恥,也以此為傲
我的答案也許不在外頭
而是在乾淨明亮的冷氣房
卸下畫作後的牆面上
的電子螢幕中
「什麼植物象徵夏日?」
一位畫家問我
「冰箱裡的切片西瓜。」我說
我不坐在山頂
我坐在冷氣房中
我是嶄新二十一世紀的人造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