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0930_開學語言展

寫作職人的本事:50年文字一生的真情告白,120蕊文學花的綻放緣起

  • 79 332
    42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現代華文創作現代散文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陳銘磻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布克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10/04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寫作猶如人生,總會遇上各樣困境,
辨識無感、心情浮沉……」——陳銘磻

寫作生涯,何止孤單?
人的一生不斷翻騰財富、愛恨、是非因果,
流轉成波瀾。那就用文字說說話,不然會習慣沉默。
「辛苦寫的書若沒幾個人看,誰也浪漫不起來。」——陳銘磻

寫作要技藝,也要身手。
無須為天賦不足找藉口,只想給自己更多勇氣,去相信
文字世界不是無情;所以不必疏離,不必退縮,只想嗅一點回音。
✦ 一本記述創作與出版緣由的自述之書
✦ 50個創作的真實故事,也是50篇的人生的體悟。
✦ 涵蓋歌詞、劇本、散文、小說、報導、紀行、人物書寫、官方邀稿……
✦ 逸文軼事盡在其中,揭示創作背後的「番外篇」

當過老師、記者,做過編輯、開過出版社,寫過文學報導、笑話書、情書、填詞寫詩;後來又回到文學,結合報導的底蘊,寫傳記、寫地景,甚至書寫日本文學與文學地景。

一生著作等身(書筍如身高),一路走來,靈感如何發生?契機如何轉化?一部又一部,一篇又一篇的文稿,如何在時代流轉中誕生?

【文學履歷】

文學與寫作的存在,是為準確理解人心,便於維繫人際羈絆。文學海洋廣袤無垠,講述如何在時間面前找尋履道坦坦的活路;時間不是阻礙,即使破碎,始終存留心底。人總要博取時光,不念過去,不問未來,但願浮生瞬息不若夢。寫一首小品,讀一篇佳作,不覺神情翩然;吃一口甜點、飲一杯咖啡,頓感欣喜,如一顆溫暖小行星,越過心窩;悲歡歲月,對世情、創作,刪繁就簡之後,凡人尚能在塵俗得所自在適意,這是文學對尋常生活最好的詮釋。
別急著匆匆埋葬過往景致,光景不待人,閱覽浩如煙海的人生,文學與寫作,是幽雅的生命哲學,美好得使人沉醉。

【跋】120蕊文學花
記敘《寫作職人的本事》―緣起文心

我的一生,大都被心智指使,局限在寫作中,而寫作是我在冷漠世界唯一的溫度。這本書或是自述為文心意的最末章節;當年,第一本書是怎麼開始?寫些什麼?把第一本和末尾一本對比,經歷年少到年歲漸長老去的職涯,期間發生怎樣變化?大概也隱匿不少力有未逮的創作困惑,一些從前說過或沒能講清楚的寫作動機,都在這一本書說明。

回望一九七五年出版第一本書《車過臺北橋》迄今,已然五十載。期間從事教師、編輯、廣播、編劇、出版、寫作,不覺完成一二○本書作;只因類型不同、散文、小說、報導文學、文學紀行、歌詞、劇本、小品,便以一二○蕊文學花自喻。就是,七十有五的文人生涯,總要有一段時光,不念過往,不問未來,僅在無垠的時間,體會寫作給生命帶來特別的興味。

第一本書敘述在群山掩映,叢林搖曳的尖石山居歲月、桃園觀音海岸軍旅生涯,全書篇章大抵在海邊碉堡寫成,並披露於主要報刊;如今,從一一九本著作,擇其五十冊類型不同,數篇細工描繪,文字迥異的作品,記敘創作起源、背景軼事、寫作技能,以至無視熬夜疲累,汲取報導文學的含意精隨,逐一載記系列「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文學旅次,不是為穿透旅行之趣,而是為了尋求匱乏的智慧之光;這個密碼,這個行動,催促記憶,讓我完成第一二○本的《寫作職人的本事》,於此,諸多年少傷懷、年長感觸,或許會跟著文字消長。

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怎麼樣的機遇?讓我腦門敞開,在一個明淨少喧囂的住居社區,磨礪文字,添增養分,自梳清晰的感染力,寫意完成連自己都為之動容的《寫作職人的本事》;每一本費盡心思創造出來的書,都是一蕊絢麗多姿的花,只能說,是歷練老成的本事(能力),使我勇氣倍增的膽敢溯及這本書所提,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的寫作本事(原委)。

生非才子,更非才情超邁之士,但夠努力,五十年的寫作生涯,兼及辛勞與欣喜,其中不乏以典雅物語串連環境變遷、心思騷動和生命曲折的情節,不說不明,不寫不痛快。

五十年,甚或七十年,根本無法摧毀與逃離不平靜的歲月,只能隨月色恣意的在陽臺搖動不明的葉影,一次又一次聽聞暗黑裡的夜鶯啼叫。聽著,沒有夜空,星星也不會發亮。

人生是一場露水因緣,每日清晨醒來,就是新的一天;從跨年走過暗夜,又是新的一年。幾年來,媒體人謝蕙蒙熟悉我執著寫作的毅力和出版的決心,就算稍有進步跡象,我還是會認真細讀腳下的土地、足跡。她在臉書分享過一篇細緻分明的讚賞文,這篇寓意深遠的短文,就像在對後中年的人說「青春」,真是受用不盡的誇讚詞:

距二○一五年歡慶他跨過第一百本著作不到十年,今年即來到第一一七本《記得你的好》和第一一八本《文學旅人》,平均一年兩本新書,寫作量相當驚人,他說:「寫作,苦不堪言;不寫,又如死去靈魂的軀殼,更苦。」
《記得你的好》呼應前年出版的《給人生的道歉書》和《我的少爺時代》,彷彿千帆過盡,看見柳暗花明,七十以後的書寫更坦然豁達,流露更多熟年自信,文字也更加抒情柔美,橘色封面上有三個人,像三隻小螞蟻,在穹蒼下十分渺小,也格外孤單,但轉個身看見彼此,似乎遠遠在召喚。人生路上,某個時候遇見某個人,一起走一段,就這樣被記得了……這封面讓人很有感。「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後來全都放進人生的匣子裡,不愁不苦了!」阿磻老師如此解。
………
這次收下《記得你的好》和《文學旅人》,我的書櫃收藏陳銘磻的作品也來到第三十三本,從最早純粹寫旅遊見聞的《雪琉璃》到切入歷史人物的《戰國武將之旅》,直到結合日本文學和地景之後才真正奠定一家之言(媒體前輩邱海嶽語),這背後所花的時間精力更數倍於以往,他在書中自云:「要我嫌棄花錢到日本旅行,只為寫作地景是一種難諫的奢侈,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已無法停止使勁緊抓流動生命的風,踏實書寫。」七十三歲(二○二四)的他,一生懸命,終於成為公認的「文學旅人」,這四個字是二○二三年他在桃圖舉辦日本文學館物語展,主辦單位送給他的尊稱,如今他更用在新書封面上,期許人人都能透過文學地景重新了解日本文學,發展更好的雙向交流,加深旅遊的體驗。
宮崎駿在《神隱少女》說:「只有一個人在旅行時,才聽得到自己的聲音,它會告訴你,這世界比想像中寬闊。」而他,透過旅行、閱覽及寫作,終於聽見心的聲音。

我不自大也不自卑,接受自己只是凡庸個體的事實,勤耕寫作,謀定生計,平靜的投身世俗,青春,就此畫上休止符;過去的荒唐歲月,就只有狼狽、無奈嗎?也不是,青春或許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寶物,寫作也不是何等神聖的行為,但至少不會讓此生遺憾;走過青春,嘗試戀情,確認自己文筆行不行,才能與迷惘人生交流。每個人的一生,會失去青春,失去性命,一路走來的痕跡,會長久映入腦海,沉浸心底。

世間盡是凡人,孤獨時靜默,大概就是這樣,一個人獨立生活久了,總會不自覺為孤獨賦予詩意,然,這份詩意只能歸屬喝咖啡的清晨、浪漫的下雨天,其他時刻,孤獨就是孤獨,心事無可棲息時,偶爾與人說話或寫文章,不然會習慣沉默。

一生必定終了,人該如何面對生命終局?我很努力寫作,雖然經常板著一張呆滯臉孔,勇氣絕未斷裂,直到如今仍一往直前,停歇不下。時間不是最大阻礙,創意、執筆、讀上幾冊書,這是本色,是本事,是我的記憶小宇宙,更是一個男人守護書寫的唯一傾訴。

我就是因為容易遺忘,深怕想不起過去發生的大小事,即便把還記得的留下,不想記起來的沉埋,所以才能活命到今天,而今,寫作竟讓那些沉埋的過去甦醒。
身體是性命的容器,靈魂才是永恆的主角,成長是不斷失去的殘酷過程,幸好人世間尚有文學、音樂、戲劇,承載尋找自我的工具,而人的生命事蹟,委實無法完整塞進一本小小書冊裡;每個人都是自己各種經歷符號的總和,在廢墟般的生命,撿拾碎石破瓦片,補天、補壁或提補一些勇氣,便於逃脫世情風暴,拿捏出奇蹟,即便接受與眾不同的我,後來,那個與眾不同的人,才會在人群中發光。

(文載二○二五年月日中時人間副刊)

作者

姓名:陳銘磻
曾任國小教師、電臺廣播節目主持人。雜誌社總編輯、出版社發行人。電影「香火」編劇。耕莘寫作會主任導師、救國團復興文藝營駐隊導師。獲二○○九年新竹市名人錄。大愛電視臺〈發現〉節目主持人。以〈最後一把番刀〉獲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曾獲金鼎獎最佳出版獎。《香火》、《報告班長》、《部落.斯卡也答》電影原創。

著作:《賣血人》、《最後一把番刀》、《陳銘磻報導文學集》、《雪落無聲》、《微笑,花散里》、《我在日本尋訪源氏物語足跡》、《我在日本尋訪平家物語足跡》、《川端康成文學の旅》、《三島由紀夫文學の旅》、《跟著夏目漱石去旅行》、《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我在京都尋訪文學足跡》、《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1、2》、《片段作文》、《國門之都》、《木藝師游禮海》、《新店渡》、《大漢溪紀行》、《尖石風物詩》、《給人生的道歉書》、《我的少爺時代》、《日本文學館紀行》、《記得你的好》、《文學旅人》、《文學旅路》、《寫作職人的本事》等120部。

目錄

那些年,早熟的憂傷靈魂
散文《車過臺北橋》──鏡花水月

戀人的儀式
歌詞〈窗前的玫瑰〉──入詩入畫

你們的歡樂拯救了我的孤獨
小說《部落.斯卡也答》──部落再見

勇氣需要一股衝勁
報導文學〈賣血人〉──啟蒙之作

說是悲愁也可以
報導文學〈最後一把番刀〉──獲獎之作

風城昨夜下著雨
散文《石坊里的故事》──故里故人

高信疆與瘂弦:一個概念的兩面觀
專題《愛書人雜誌》──紙上對談

孤燈下,三個少年的身影
劇本小說《香火》──勤寫無礙

有一種沉澱,叫「報導文學」
報導文集《現實的探索》──名家論述

命運是弱者的名字
隨筆《報告班長》──再世男人

凝視繁花,愛在心頭
小品文《情話》──愛情神話

閉嘴的魚不會上鉤
笑話集《軍中笑話》──笑料盡出

不過比你們早幾步來到人間
散文《我家有對雙胞胎》──長工日誌

花色褪盡亦藏舊
散文《以父為名》、《父親》──淚光閃閃

生之幻想,去做就是
報導文學《陳銘磻報導文學集》──番刀光影

伊豆夏日の戀
遊記《伊豆夏日某天》──情意自述

露水般短暫的櫻
地景散文《尖石櫻花落》──錦屏觀櫻

豆腐達人遇見聖嚴
人物報導《撒豆成金》──豆腐養生

我的文學解語花
地景散文《花心那羅》──櫻之花芯

武陵墾荒人
人物報導《武陵人》──農場紀要

天也醉清風
地景散文《新店渡》──月迷津渡

企業家的人生怎麼過
人物報導《青雲有路志為梯》──楷模典範

我說我值得
報導文學《幸福正在旅行》──觀光紀行

冬の空港,淚潸潸
散文《在旅行中遇見感動》──無盡傷感

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文學紀行《我在日本尋訪源氏物語的足跡》、《我在日本尋訪平家物語的足跡》──無常世相

手紙手札盡是書
手工書《自己動手做一本書》──筆記人生

清幽似雪,絢麗如花
文學紀行《川端康成文學之旅》──絕代風華

谷底的月色真綺麗
作文書《作文高手大全集》──很有意思

幽玄的文學咖啡屋
類小說《微笑.花散里》──紙上夢想

逆行的寫兩行刪一行
作文書《片段作文》、《情緒作文》、《誇飾作文》──思緒清晰

情深致命
抒情文〈空港愛別離〉──離情別緒

從桃園到布拉格
散文《國門之都》──景色粲粲

This is a book
名家名著《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1、2》──閱讀名作

不要睡在花影裡
歌詞〈櫻花落〉──落花飄零

看似枝頭花,原來是粉蝶
觀劇心得《無聊的人生,死也不要!》──日劇人生

全拋一片心,在北橫
報導《大漢溪紀行》──水文紀實

這樣的人生,何必咧!
散文《給人生的道歉書》──因何哀傷

沒人牽阿嬤的手走路
抒情文〈媽媽是美人〉──涕淚交垂

你的心借我靠一下
抒情文〈徒勞,天城山夢一場〉、〈櫻花戀人〉──相悅之情

清晨的野百合文文仔笑
散文《我的少爺時代》──少爺紀事

遠方的雪在夢中
報導《日本文學館紀行》──旅人養成

盛夏,何事惹心傷
抒情文〈桃園種了一棵生命樹〉──獻給顧念

紙窗有光,天地人
抒情文〈晴れ男〉──當世學者

文學之子,小說高手
抒情文〈我的青春已過期〉──雋朗男子

淚の別,不忍打擾
抒情文〈櫻花啊!〉──如露之逝

善變的美,如何追得上
抒情文〈我在蘆屋聽風的歌〉──夙川偶遇

一個晚上悟不透一輩子的事
散文《記得你的好》──殘雪新櫻

走過豐饒的八○年代
序文〈八○年代的美麗與哀愁〉──文風鼎盛

閒來綻開幾蕊花的喜悅
報導《文學旅人》、《文學旅路》──行路萬里

120蕊文學花
記敘《寫作職人的本事》──緣起文心

附記.陳銘磻120本著作出版年表

試閱

◆摘文◆
首部個人小說,改編電影成為經典

你們的歡樂拯救了我的孤獨
小說《部落.斯卡也答》──部落再見

《部落.斯卡也答》完成於一九七七年,臺北德華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第一本小說創作;取材自曾任教的新竹縣尖石鄉錦屏國小、玉峰國小的校園生活、人物印記,鳥鳴婉轉,樹影搖曳,有風吹拂的山林。

人的情感常因際遇不同而改變,書文原型,以任教的那羅部落為背景,描述自詡「少爺」的老師與學生的校園事蹟,以及泰雅族人面臨臺灣十大建設,經濟緩衝的一九七○年代初期,如何從貧困窘境,投身都市文明、城鄉文化差異,人文生態惡化的極端變局。

尖石鄉住民大多數為泰雅人,少部分客家人,書中角色演繹自兩個族群的真人實事。小說出版不久,曾隨作者到過那羅遊玩的導演吳念真,參照書名及情節,改編成電影《老師.斯卡也答》。主題曲∕詞:小野∕曲:陳雲山∕演唱:楊芳儀──

你來時的天空 像嬰孩甦醒時的臉
溫柔的紅霞 圍繞著池塘邊
你走時的天空 像嬰孩哭泣後的臉
殘餘的淚珠 垂掛在松樹間
斯卡也答 斯卡也答
走過郵筒 別忘了捎信來
斯卡也答 斯卡也答
走過山下 別忘了上山來

小說出版四十餘年,料想不到出生五峰鄉清泉部落,幼年成長於錦屏村,任教高雄縣甲仙國中英語科,曾以〈外祖父的酒瓶〉榮獲二○一三年原住民短篇小說金典獎入圍獎的葉賢能老師,利用閒暇譯成泰雅語。以族語說族人故事,使人驚嘆。

小說家愛亞獲悉訊息,說道:「我建議出版,想想,這是尖石鄉的文化財!舉世第一本泰雅語書。」

尖石的山,那羅的水,部落的花,閃耀在粲粲日光下,於此,臺灣第一本泰雅語譯文的《部落.斯卡也答》,尖石鄉公所斥資,泰雅畫家林世偉封面繪圖,城邦集團布克文化於二○一五年一月出版,同年二月一日,中臺科技大學教授,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諸多研究與論述的劉智濬教授,撰文「泰雅語版《部落.斯卡也答》/回到最初鑄成所在的番刀」寫道:

一九七七年,陳銘磻以任教尖石那羅部落期間感知的人事作為題材,寫成小說《部落.斯卡也答》,一九七八年,相同題材再寫成報導文學體〈最後一把番刀〉,並獲時報文學獎;二○一四年,幼年成長於那羅部落的葉賢能老師將《部落.斯卡也答》譯成泰雅語。去年底,銘磻老師披露此一譯作訊息時,我在他的臉書留言建議,應該想辦法出版,一來保留泰雅母語,二來這大概是第一本漢文譯成原住民語的作品,而且還有另一層意義:陳銘磻的〈最後一把番刀〉終於還是回到最初鑄成的所在!

貧困的一九七○年代,我以報導尖石泰雅族人的人文為志業,寫出《部落.斯卡也答》、〈最後一把番刀〉,即是為了向世人傳達,在樂天知命的泰雅人的小社會生活,正是我青春時期,對寂寥生命感到厭煩而受到改變的關鍵,那是我在那羅與族人認真活命,以至後來閱讀、創作,為部落開啟文學入景、入鄉的創舉,終至讓心靈獲得啟發而使生命富足的因緣。

如若生活在部落初始,我愚懦無知,未盡勇敢,不肯面對,命運將會如何改變?說不定不會衍生後來成為寫作者的陳銘磻,不會出現任職十二年尖石鄉長、八年新竹縣原民處長的雲天寶,他和老師及若干活躍在部落的學生,都真實存在於《部落.斯卡也答》。

知命安身的泰雅人,天生的歡樂喜感,打擾到我原有的孤獨,人生是無盡的孤單,生命本質更是一個人活,我卻能在年少重要的成長時刻,與愛戴我的族人邂逅,算是奇妙了。

以那羅溪流域,真人實事為藍本的小說舞臺錦屏村,正是個人文學寫作啟蒙地,我藉由《部落.斯卡也答》及相關尖石著作,自見掀起秀麗與壯麗兼容的多樣山水風情,讓文學的那羅彰顯使人驚呼的美好。這些稍縱即逝的粲粲歲月,只存在生命一角,而我這一生被提及最多的,大概就是以頑強的生命力和逍遙的浪漫,愛上那羅部落。

◆摘文3 ◆
從黃牛淬練為賣血牛,寫成第一篇報導文學

勇氣需要一股衝勁
報導文學〈賣血人〉──啟蒙之作

報導文學推手高信疆曾在「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演講會說:「選擇報導文學,正是一個年輕人接觸人生真實的、具有反哺意義的事業。報導文學是種不斷追尋的良心作業,靠著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愛心、我們的知識,才得以實踐,並且成長。而當我們拿起筆來,走入鄉間、城鎮、廠礦、漁牧……走近身邊的一事一物時,也正是我們從蒙昧無知、受人呵護的狀態中,邁向成熟、邁向責任的最佳經驗。」
個人創作歷程,也曾擇其報導文學為選項,這種抉擇畢竟苦多於樂――我必須抱持足夠勇氣與能力,發掘可以感動人心的事件。
後來,高先生在他主編的人間副刊,推出備受矚目的報導文學專題「現實的邊緣」。某天,邀我到大理街,辦公桌稿件堆積如山的編輯室,研擬寫作題材。「不要讓人事前知道我的計畫,直接請他們看結果。」心裡暗自想著。
當時,我草擬一篇「時代黃牛」的企畫請他過目。我想傳達,這世間存有不少美麗的凶險,如:鐵路車票黃牛、司法黃牛、監理黃牛、房仲黃牛、戲票黃牛、演唱會票券黃牛、地下匯兌黃牛、醫院血牛……,高先生目光灼灼看了一眼,驚異回覆:「浪費題材。集中心力報導最有可能引起關注的一隻『牛』就行。」
我的喉嚨不覺乾澀起來,未敢多言,隨後,暗自選擇困難度高的「血牛」為目標,〈賣血人〉遂成精準的理想主題。未幾,隨即展開暗黑人性議題的資料搜集與採訪。

選擇〈賣血人〉為個人報導文學首篇創作,緣起一則少人關注的報紙新聞,標記「血牛與醫生勾結圖利」的事件,從起先未明內情,搜集資料、查詢衛生單位,並作抽樣調查,雖則過程頻遭挫折,我仍持之不敗不退的態度,奔走各大醫院血庫間,搜尋與血、賣血等相關單位、人物,進行訪談,期能呈現這則未被大眾注目的新聞。

一介報導文學工作者所能付出的,便是以知性、感性挖掘真相,提供和解析事實與問題所在。

〈賣血人〉的發表,在尚屬封閉的年代,是反映社會暗黑面之作,確然成為聳動話題,讀者的迴響眾口紛紜,副刊主編索性另闢讀者來函的版面呈現。
針對社會議題,我的報導非意圖暴露人性陰暗面,更無政治意涵,或不懷好意挑起底層社會異態生活的樣貌。如果露骨的認為報導文學是在散播恐怖訊息,就無法清楚認知社會真實狀態。

日後,〈賣血人〉入圍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獎推薦獎決審,評審委員「香港著名報人」胡菊人說明:
〈賣血人〉便是我最後要投他一票的首選,這篇文章結構層次分明,問題步步揭開,又從各方面反應這個現代都市的嚴重問題;同時,作者除了自己的主觀見解之外,還能一併反映了旁人的意見,這是很難得的。而中心點「抽佣」的血牛罪惡,扣緊為全文主脈,讀後非常感動。

目錄學專家郭立誠在人間副刊發表〈人血迷信的種種〉指出:
拜讀過陳銘磻先生那篇關於〈賣血人〉的報導,使我感到一般人耳目所能接觸的社會層面實在太狹窄了,不由他的報導,我們怎麼會知道那些賣血人的辛酸以及剝削這些可憐蟲的「賣血黃牛」?
這篇報導實在下的工夫不小,不然怎麼會寫得那麼詳密深入?

資深記者林全洲在〈獨騎瘦馬踏殘月〉敘述:
陳銘磻的個案實力調查,在他的作品裡算是十分豐富,而且也十分具象,尤其〈賣血人〉裡的個案幾乎活生生的躍在讀者面前。雖然這種調查,並不能概括社會的全面性,但提出的這一個層面,讓讀者了解後能夠深思這一點,就足以使他的〈賣血人〉形成深厚的水準。

本文自人間副刊披露後,承載最多輿論的議論,來自媒體、醫院、捐血中心,提出不少莫衷一是的意見;後來,這個鮮明度高的題材,成就為語文科研究生列為論文研討課程的提綱。一九七九年,〈賣血人〉與〈最後一把番刀〉、〈鷹架上的夕陽〉、〈最後的妝扮〉、〈輪迴跟著來〉等文,一併收錄到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賣血人》,成為作者的第一本報導文學著作。

(文載二○二五年六月十八日中時人間副刊)


◆摘文4◆
太喜歡日本文學,那何不為文介紹日本文學名著,躍升為個人代表作

This is a book
名家名著《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1、2輯》──閱讀名作

一九八○年秋末,陪伴父親第一次前去關東和關西旅行,彼時,正是日本邁入經濟史上最蓬勃時段,景氣復甦,次文化與科技的自動販賣機正流行,社會快速躍進繁榮,就算普通上班族的薪資,也能拿到幾十萬日幣。冬季時,年輕人大量湧向滑雪場、黃金週海外旅遊,那可不是一般繁華的榮景。

看哪,迪斯可舞曲迎來揮金如土的昭和男女,出手闊綽,以炫耀性消費之姿,在充滿香檳、豔麗的霓虹燈裡深入社群,代代木公園興起搖滾族、新宿街頭出現暴走族,流行元素變化萬千;女性穿著粉色系高聳墊肩的上衣、螢光色系迷你裙、吹起半屏山流風的劉海;男性穿著寬鬆高腰西裝褲,注重分層疊裝、酷愛牛仔套裝、夏威夷彩繪花俏短衫,電燙斜劉海或櫻木花道的髮型,就連內着也偏愛昂貴的法國名牌HOM,在在標榜戰後爆炸式經濟蓬勃發展的氣燄。

明治時代大力倡導歐化文明,以利攝取西洋文化的效應,於此大舉釋放發酵,社會形態不僅驕奢浪費,不知節制,儼然形成瘋狂與奢靡的代名詞,一味汲取外來文化,後來更成為全世界潮流、時尚和文化藝術的中心;一九八○中期到一九九○初期,史稱「日本泡沫經濟」,又稱「失去的十年」;多數人認為,日本經濟最好的時機已然過去了,直至二○一七年,大阪府立登美丘女子高校舞蹈部,由指導老師Akane領隊,推出一九八○年代動感舞曲,荻野目洋子演唱的《Dancing Hero》,舞動迪斯可節奏與誇張舞蹈,復以「泡沫時代女性」的妝扮,搬上表演臺,一時間風靡全球,並於YouTube獲得超過一億次以上的點閱率,強烈激起人們開啟復古未來主義的熱潮。Akane說:「我們把想傳達日本文化有趣的心情,完美和諧地結合在快速的律動中。」

我在一九八○年代十年間,年年進出次文化不斷奔竄,溢滿昭和派氛圍的日本,在東京、橫濱、大阪、京都、神戶搜尋二戰敗仗後,致力重振品德勇氣,再造人文美學為標竿的「新日本」現象,目睹電車裡、船舶間、公車候車亭,男女老少人手一冊,漫畫或推理小說,文庫本或風尚雜誌,無不流露高度品味的閱讀魅力,日積月累的影響,深化了民間自主閱讀的共識。

尤其,知名書店:紀伊國、蔦屋、淳久堂、三省堂、丸善、BOOK 1st等,連鎖店林立,文史類、藝術類專櫃並列重點區;其他如地鐵站、車站與百貨公司,也都設置有書冊販賣店,購書人潮的盛況,大幅增長為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同時間,臺灣面臨一九八七年解嚴後的「經濟起飛」期,簽賭「大家樂」一窩蜂擁上為全民運動,彼時,我居址不定的在金門街主編愛書人雜誌,兼及主持號角出版社,汲汲營營於為那個遼闊卻不好觸碰的出版夢想奮力,從而感受,經濟與文化變異幅度最大的年代,從養成閱讀的習慣,感受讀到一冊好書,心神無比歡悅。書海像宇宙,讀了一本有意思的書,作者傳說的事件猶如真實的夢,持續陪伴心靈;可當什麼都不讀、不識讀或不去讀,不為認知求安穩,不就什麼都不是。

因為欽羨日本擁有宏敞規模的書店,以及不斷擴張的閱讀人口,當年,居然興起想寫一本「介紹好書的書」的衝動,私下還取了書名「This is a book 」(或日文名これは本です)。事隔多年未落筆實現,直到二○一○年開始寫作系列「日本文學地景紀行」,聯想起過去為搜索文學地景,重閱新讀不少日本文學名作,名家名著感動人心,何不藉機選讀擁有臺灣譯本的著作,介紹給讀者。

於此,有了寫作日本文學名著的主張,隨後,徵得總編輯賈俊國同意,激發《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的寫作動力。

半年時間,在文字深淵打滾完成的厚重新書出版,意識到從年少即喜歡寫作這件辛勞事,無須以假意文學愛好者欺瞞自己。自少年承接寫作志業,喜歡就是喜歡,心無掛慮就是無掛慮;寫作五十餘年的人生行旅,一心只想著藉由文字說出心裡想講的話,要做的事,並傳達寫作並不孤獨,它是可以使人從文字書寫,學習到知識與智慧。

閱讀的主宰者是自己,所有在寫作或閱讀的思慮中,容或有任何一時察覺不到的疑惑,都可以從閱讀中獲取他人的生活經驗和成長智慧。智慧是生命最優美的樂章,也即是應該順勢從閱讀中觀察他人的矛盾、波折、挫敗,甚至成功的案例。
相信寫書同樣可以給人帶來珍奇的夢想,不該放棄。分隔數年,持以信心,繼續寫作第二輯,出版的夢想,再獲青睞,以兩冊共介紹一百本日本經典文學名著,了卻由來已久的妄想大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77923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21*14.8*1.3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0/06 出貨 上市後立即出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