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雨作品集(1-10)
內容簡介
01《城的連作》
《城的連作》是零雨的第一本詩集,出版於二十世紀九○年代。回望那條隱隱發光的創作時間線,這本書就像夜空中靜定恆久的天狼星,錨定了往後數十年不變的關懷。
「機器人指揮著,一條永不回頭的∕單行道」詩人在第一本詩集中,即憂心忡忡開啟城市與文明的辯證。
大自然是她偏愛的主題,她透過探索都市生活傳達對自然的渴求。她的詩像能動性極高的各種區塊,為其強大的內在核心所驅動,跨越時空,組成各式各樣的詩篇。自由的散句,獨特的聲腔,構成「零雨的樣子」。
「我建造一座城堡∕用堅固溫暖的白雪」,那些文學書寫的語詞之所以能發著光,乃是因著零雨的那個始終關懷的核心,那核心一如靈魂,令常見的用字變成詩的奇蹟。
02《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宛如一個介於隱密和不存在之間的月台,這是一個駛向龐大的「零雨宇宙」的轉轍點,讀者可以在此觀察詩人調動語言的力度,凝視那些漫長悠遠的內心散步。
詩集中,討論度最高的〈箱子系列〉,指出一個都市生活的事實:「肺生病了∕由於身體∕在箱子裏」;〈失眠晚課〉:「這樣不快樂然則身世亦不夠淒涼」則呈現矛盾抗拮的感傷;「山從遠方來∕雲從山多夢的眼睛來」直書對故鄉的回顧與追悼。
〈籠子〉、〈梯子〉、〈尼金斯基日記〉等詩,可以看出零雨對現代詩的後設實驗,係以抽象的情緒與思維,建構詩歌書寫的虛實交錯,以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互文。
03《特技家族》
作為零雨的第三本詩集,《特技家族》的語言形式更為簡練,敘述姿態愈發節制,給予讀者冷靜、知性、抽離與神祕等閱讀感受,也挑戰了讀者進入詩作的能力。
同名作〈特技家族〉獲一九九三年度詩獎,為九個章節組成的長篇組詩,展現零雨詩降低抒情,提升表演性的特殊技法。
詩中運作「真實心靈」的祕密基地,並不向外尋求,而是根植於「身體」。這個「身體」既真實又虛構,可被拆解亦可重組。在虛實之間,詩人一方面抵抗現實,一方面呼喚精神的力量。既解構又重構的詩句,終至撐開形式與意義間的最大張力。
本書共分六輯,收錄詩人一九九○至一九九四年間詩作,涵括神話與鐵道兩大主題。「愛抽象甚於具象,整體甚於細部」的寫作手法,使其得以超越現實世界的框架,直抵意識思維的層次。
04《木冬詠歌集》
詩集起始於創世神話寓言,終於時間往復跳脫的空間,殷切探問「是要重新排練的時候嗎?」可惜人生不可能停在上台前那一刻。
生命的荒謬與荒蕪,遐想的跳躍與背反,詩人烙印事物輪廓,指出但不涉入;所有的奇思妙想彷彿集於一瞬,每次的回望則有每次的驚豔。
零雨的詩作似是梵谷畫作,不只是畫眼前所見之物,而是心靈反映在這些事物的模樣。〈噴泉廣場〉的黑暗中散步,〈獨自走路〉的不經意凝望,所有的抵達都是為了前往。猶如英雄帶回冒險故事然後再次出發,無庸置疑地,《木冬詠歌集》令人感受到行吟歌手的史詩衝動。
05《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
「故鄉」是一個親切而又遼迥的詞,常常與消逝、崩壞綁在一起。零雨詩作深掘故鄉的意義,跳脫抒情傳統,反倒更接近悲劇或神話——如果故鄉始於榛莽,非專屬於人類,那麼田園或野地,文明或暴蠻,又有什麼可執著的呢?詞語的拆解、互換或重構,既是趣味,也是無限求真。
詩人的生命經驗如排山倒海,本書大量的組詞亦由此而來,其中以〈語詞系列〉、〈野地系列〉的構成最為龐鉅。然而詩人意識到書寫的權力和暴力,因此選擇一種極簡的短句,去形塑、實驗沒有「我」的言說方式,站在比原始更蒙昧的,富有生命力的這一邊。
06《我正前往你》
《我正前往你》為如何在當代情境中安身立命,指出一條「返真」的路線:回到原初,重新與宇宙生靈共融。
零雨以「隱士」作為詩人的定位。帶著心神與肉體的刺痛,顛躓在棲居的路上;追尋澄澈的文學之心,或許正是旅途的意義。
通觀整本詩集,處處可見對於當代「全球化」和「器械化」的情境之下,對人的種種異化與同化的反思。破碎、凌亂、孤獨的世界,是「未完成美學」的象徵;在零雨看來,「詩」是寸土之言,文字的力量足可點燃方寸之地的詩心。
07《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家族與原鄉有如一列混聲合唱的歌隊,他們從舞台邊緣走入,唱歌、跳舞,暗示一齣悲劇的重量。
詩的耕耘就像田園的耕耘。詩人以詩演繹田園的百年孤寂。崇尚無為的思想隱伏其間,詩中的說話與呼喚,實則為除魅與復魅的往復迴環。
《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是零雨的第七本詩集,標誌其藝術創作歷程的持續演進。深掘詞語的內部,逼視野地的暴力與殘酷,將自身投入田園的美與素樸。詩人藉本書為父祖輩立傳,亦是一種對人類原始生存狀態與田園美感破壞的追悼。
08《膚色的時光》
《膚色的時光》收錄詩人閱讀經典文學孵育的果實,以及長年臨帖練字的視覺軌跡,那些生命經驗的殘響與精神力量的延伸,在詩中塗抹一種近乎禪者的筆意,緩慢、堅持,且溫柔質樸。
怎樣的時光是膚色的?膚色的時光是什麼?那或許是一雙擁有觸覺並且尋求比喻的眼睛,通過閱讀,詩人與文學家們上山下海,近乎肌膚之親地共處。
詩人說:「我喜歡天下的書冊/在胸口湧動」,李煜的焦慮,孟若的困境,都在零雨飽滿又克制的詩作裡現身。讀者必須以同樣的耐心跟上腳步節奏,才可能看見詩人的看見,並隨其辨認時光隊伍中既模糊又清晰的眾多人物。
09《女兒》
本書榮獲2022臺灣文學金典獎、Open Book年度好書獎。
身為女兒她寫下對母親的戀慕與悔愧,對死亡的遞嬗亦有深刻的體悟與釋然。詩中的「女兒」們有各自的面孔,各自的悲喜,卻又似漂流在同一片大海,承受著結構所帶來的斲傷。「從二十世紀走到二十一世紀∕一條戰爭的路」,重圍之後還有重圍,實難細數。
二十一世紀的女性,應該活出什麼面貌?
書中呈現的女性困境,猶如失聲和失能交織而成的荒謬的羅網。詩人自由地穿越在不同的視角與思考脈絡之間,透過延遲與空白製造懸念,詩句因此有著幻術般的流動之美,層次豐富且多變化。
10《白翎鷥》
《白翎鷥》是零雨寫給宜蘭的地方誌,是野窖野藏的人間味,以尋常的生活口語,打磨出簡練卻非比尋常的詩意。
在零雨的筆下,蘭陽綿亙無盡的田野,泥土蟲豕無比的親切,草場水澤間踱步的翩翩身影,都化為她靈魂的伴侶。白翎鷥的天空,是詩人長抒胸臆的廣袤天地。
……伴隨著白翎鷥振翅飛掠過晨昏四季,日復一日的思索與觀看,詩人的情感遍灑在行過的路途。凝鍊的詩句漫過平原、小城、菜園和街巷轉角的人家,流盪在高山與海洋之間。收進眼底的零星片段,便足以激起浪花般細膩美妙的詩情。
《城的連作》是零雨的第一本詩集,出版於二十世紀九○年代。回望那條隱隱發光的創作時間線,這本書就像夜空中靜定恆久的天狼星,錨定了往後數十年不變的關懷。
「機器人指揮著,一條永不回頭的∕單行道」詩人在第一本詩集中,即憂心忡忡開啟城市與文明的辯證。
大自然是她偏愛的主題,她透過探索都市生活傳達對自然的渴求。她的詩像能動性極高的各種區塊,為其強大的內在核心所驅動,跨越時空,組成各式各樣的詩篇。自由的散句,獨特的聲腔,構成「零雨的樣子」。
「我建造一座城堡∕用堅固溫暖的白雪」,那些文學書寫的語詞之所以能發著光,乃是因著零雨的那個始終關懷的核心,那核心一如靈魂,令常見的用字變成詩的奇蹟。
02《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宛如一個介於隱密和不存在之間的月台,這是一個駛向龐大的「零雨宇宙」的轉轍點,讀者可以在此觀察詩人調動語言的力度,凝視那些漫長悠遠的內心散步。
詩集中,討論度最高的〈箱子系列〉,指出一個都市生活的事實:「肺生病了∕由於身體∕在箱子裏」;〈失眠晚課〉:「這樣不快樂然則身世亦不夠淒涼」則呈現矛盾抗拮的感傷;「山從遠方來∕雲從山多夢的眼睛來」直書對故鄉的回顧與追悼。
〈籠子〉、〈梯子〉、〈尼金斯基日記〉等詩,可以看出零雨對現代詩的後設實驗,係以抽象的情緒與思維,建構詩歌書寫的虛實交錯,以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互文。
03《特技家族》
作為零雨的第三本詩集,《特技家族》的語言形式更為簡練,敘述姿態愈發節制,給予讀者冷靜、知性、抽離與神祕等閱讀感受,也挑戰了讀者進入詩作的能力。
同名作〈特技家族〉獲一九九三年度詩獎,為九個章節組成的長篇組詩,展現零雨詩降低抒情,提升表演性的特殊技法。
詩中運作「真實心靈」的祕密基地,並不向外尋求,而是根植於「身體」。這個「身體」既真實又虛構,可被拆解亦可重組。在虛實之間,詩人一方面抵抗現實,一方面呼喚精神的力量。既解構又重構的詩句,終至撐開形式與意義間的最大張力。
本書共分六輯,收錄詩人一九九○至一九九四年間詩作,涵括神話與鐵道兩大主題。「愛抽象甚於具象,整體甚於細部」的寫作手法,使其得以超越現實世界的框架,直抵意識思維的層次。
04《木冬詠歌集》
詩集起始於創世神話寓言,終於時間往復跳脫的空間,殷切探問「是要重新排練的時候嗎?」可惜人生不可能停在上台前那一刻。
生命的荒謬與荒蕪,遐想的跳躍與背反,詩人烙印事物輪廓,指出但不涉入;所有的奇思妙想彷彿集於一瞬,每次的回望則有每次的驚豔。
零雨的詩作似是梵谷畫作,不只是畫眼前所見之物,而是心靈反映在這些事物的模樣。〈噴泉廣場〉的黑暗中散步,〈獨自走路〉的不經意凝望,所有的抵達都是為了前往。猶如英雄帶回冒險故事然後再次出發,無庸置疑地,《木冬詠歌集》令人感受到行吟歌手的史詩衝動。
05《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
「故鄉」是一個親切而又遼迥的詞,常常與消逝、崩壞綁在一起。零雨詩作深掘故鄉的意義,跳脫抒情傳統,反倒更接近悲劇或神話——如果故鄉始於榛莽,非專屬於人類,那麼田園或野地,文明或暴蠻,又有什麼可執著的呢?詞語的拆解、互換或重構,既是趣味,也是無限求真。
詩人的生命經驗如排山倒海,本書大量的組詞亦由此而來,其中以〈語詞系列〉、〈野地系列〉的構成最為龐鉅。然而詩人意識到書寫的權力和暴力,因此選擇一種極簡的短句,去形塑、實驗沒有「我」的言說方式,站在比原始更蒙昧的,富有生命力的這一邊。
06《我正前往你》
《我正前往你》為如何在當代情境中安身立命,指出一條「返真」的路線:回到原初,重新與宇宙生靈共融。
零雨以「隱士」作為詩人的定位。帶著心神與肉體的刺痛,顛躓在棲居的路上;追尋澄澈的文學之心,或許正是旅途的意義。
通觀整本詩集,處處可見對於當代「全球化」和「器械化」的情境之下,對人的種種異化與同化的反思。破碎、凌亂、孤獨的世界,是「未完成美學」的象徵;在零雨看來,「詩」是寸土之言,文字的力量足可點燃方寸之地的詩心。
07《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家族與原鄉有如一列混聲合唱的歌隊,他們從舞台邊緣走入,唱歌、跳舞,暗示一齣悲劇的重量。
詩的耕耘就像田園的耕耘。詩人以詩演繹田園的百年孤寂。崇尚無為的思想隱伏其間,詩中的說話與呼喚,實則為除魅與復魅的往復迴環。
《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是零雨的第七本詩集,標誌其藝術創作歷程的持續演進。深掘詞語的內部,逼視野地的暴力與殘酷,將自身投入田園的美與素樸。詩人藉本書為父祖輩立傳,亦是一種對人類原始生存狀態與田園美感破壞的追悼。
08《膚色的時光》
《膚色的時光》收錄詩人閱讀經典文學孵育的果實,以及長年臨帖練字的視覺軌跡,那些生命經驗的殘響與精神力量的延伸,在詩中塗抹一種近乎禪者的筆意,緩慢、堅持,且溫柔質樸。
怎樣的時光是膚色的?膚色的時光是什麼?那或許是一雙擁有觸覺並且尋求比喻的眼睛,通過閱讀,詩人與文學家們上山下海,近乎肌膚之親地共處。
詩人說:「我喜歡天下的書冊/在胸口湧動」,李煜的焦慮,孟若的困境,都在零雨飽滿又克制的詩作裡現身。讀者必須以同樣的耐心跟上腳步節奏,才可能看見詩人的看見,並隨其辨認時光隊伍中既模糊又清晰的眾多人物。
09《女兒》
本書榮獲2022臺灣文學金典獎、Open Book年度好書獎。
身為女兒她寫下對母親的戀慕與悔愧,對死亡的遞嬗亦有深刻的體悟與釋然。詩中的「女兒」們有各自的面孔,各自的悲喜,卻又似漂流在同一片大海,承受著結構所帶來的斲傷。「從二十世紀走到二十一世紀∕一條戰爭的路」,重圍之後還有重圍,實難細數。
二十一世紀的女性,應該活出什麼面貌?
書中呈現的女性困境,猶如失聲和失能交織而成的荒謬的羅網。詩人自由地穿越在不同的視角與思考脈絡之間,透過延遲與空白製造懸念,詩句因此有著幻術般的流動之美,層次豐富且多變化。
10《白翎鷥》
《白翎鷥》是零雨寫給宜蘭的地方誌,是野窖野藏的人間味,以尋常的生活口語,打磨出簡練卻非比尋常的詩意。
在零雨的筆下,蘭陽綿亙無盡的田野,泥土蟲豕無比的親切,草場水澤間踱步的翩翩身影,都化為她靈魂的伴侶。白翎鷥的天空,是詩人長抒胸臆的廣袤天地。
……伴隨著白翎鷥振翅飛掠過晨昏四季,日復一日的思索與觀看,詩人的情感遍灑在行過的路途。凝鍊的詩句漫過平原、小城、菜園和街巷轉角的人家,流盪在高山與海洋之間。收進眼底的零星片段,便足以激起浪花般細膩美妙的詩情。
目錄
01《城的連作》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散而能動的內化吐辭與其核心——陳家朗
1 1982-1983
上山
日出
城的歲月
2 1983-1984
北國紀行集
旅店.之一
聲音.之二
道情.之三
位置.之四
路線.之五
3 1985
城的連作
步行集
十字路上
4 1986-1987
孤獨列傳
圍城日記(一)
圍城日記(二)
初冬記事
附錄
冬天的囚犯(代序)——零雨
02《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
《導讀》零雨宇宙的轉轍點——楊智傑
1
失眠晚課
生病的眼睛
運送夢的過程
紀元1999
上溯
記得
2
下班1
下班2
下班3
影子
雨中大街
幸福
槿花
旅館
秋日
籠子
梯子
3
箱子系列
幻覺系列
在黑與白之間
4
山中記事
伍子胥日記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尼金斯基日記1
尼金斯基日記2
附錄
現在幾點鐘(代序) 零雨
03《特技家族》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分身有術——陳其豐
1
特技家族
2
劍橋日記(九首)
3
被告
俘虜
夜宴
出土
戰爭中的停格
明天的博物館
4
黎明的課題(原題:特技家族2)
未完成的大廈
八德路鐵道日記1
八德路鐵道日記2
昨天的博物館
夢魘系列1
夢魘系列2
5
鐵道連作(六首)
6
廚房廢墟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1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2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3
黃昏組曲1
黃昏組曲2
黃昏組曲3
某次生日宴1
某次生日宴2
愛之喜組曲(四首)
房間裡的愛麗絲
野地裡早餐
附錄
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 楊小濱
04《木冬詠歌集》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手握預言的潛行者——柏森
1
創世排練第一幕
遠古
瀚海
水火
噴泉廣場
2
星期日花園——十五歲之憶
餐桌的記憶
山村——車過雙溪看到十六歲的母親
門
父親在火車上
結婚紀念日
夥伴A
夥伴B
夥伴C
窗簾
獨自走路(五首)
火車旅行1
火車旅行2
父親在舞台上——致L. Borges, 1983並致梅新先生
3
大荒年——旅途.1996
旅途.1996(四首)
4
島
龜山島詠歎調(一)(四首)
龜山島詠歎調(二)(三首)
木冬詠歌集——追悼雙十年華
5
虛無的節慶(記夢)
我們的房間(八首)
附錄
冬日之旅——讀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 楊小濱
05《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人類的幼年,黑洞的嘴——蕭宇翔
1
吳爾芙和她的房間
李清照和她的姊妹——給cn
有果實的客廳
草書——給PC 讀李魁賢譯策蘭詩
假裝 你還活著——致Federico Georgia O'Keeffe
Georgia O'Keeffe
湖上記事(4首)
2
有時
語詞系列(1-9)
語詞系列(10-18)
單字系列
詩篇
3
下午的妝扮
荷
縫隙
分配
編號(29 33 37 38)
此時
孩子
雨傘
或者
4
父親
火把的節慶
不深刻的故事(4首)
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
野地系列(14首)
喜瑪拉雅
後記
附錄
亂世的你盛世的他(代序)——零雨
06《我正前往你》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附贈心肝的詩——郭哲佑
我正前往你
我和我的火車和你
外衣
顏色
九月
你的祖國
妹妹
祖父
帶母親離家出走
姊姊1
姐姐2
非人
上帝——
回返
Vermeer在Delft
Delft——Vermeer的家鄉
下雨的房間
風雨
桃花源記
A和B
A和B和#
白色巧克力多拿滋——飲食系列 序
飲食系列
成年禮——神話系列 序
神話系列
我去到死亡中把你撿回來
後記
附錄
有美尾、落羽松的雪夜(代序)——獻給AC 零雨
車廂上的詩人
07《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我正在迎向荒廢美學——李蘋芬
降臨
紅鳳菜
土路
河彎過
土崙
綠饅頭
海浪
那朵雲
聆聽
太初
我正在經過
黑雲
另一顆心
不遠處
桃紅
夏四月
五月
種在夏天的一棵樹
秋九月
三貂角
黃泥路
村子
田園
有橘子的山上
故事
失散
說話人
卜居1
卜居2
游牧故事
小小
不被看見
一雙巧手
頭城——悼F
太平洋
從頭城到雙溪
侯硐廢屋
這時
田野
紅色鋼索橋
禮貌
小村
被推翻
我不是路過
眼睛
吱吱怪怪
我喜歡
火車1
火車2
火車3
火車4
在夜車上
靜下來
海的顏色
稻田
初始
穿上水泥
這個詞
精衛之鳥
盆栽
價格
煙火
尾巴
山說
往回走
失敗
荒廢
十二月
颱風(五首)
颱風過後,車過雙溪
他們叫他瀑布
黃昏
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江山
高處
遠處
我撿拾
後記1
後記2
後記3
後記4
後記5
新版後記
附錄
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專訪零雨)——黃文鉅
她是深情而無窮大的追問者——沈眠
08《膚色的時光》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他仕紳瓊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再一次看見空間裡的人——王炳富
1
重疊
秋千架上
京師的晚宴
夢見文言文
夢見古代(三首)
被遮蔽的一行
一小段(B.C.630)
招魂
問路
思舊賦——寄向秀
殷浩(公元354年)
韓愈
杜甫(公元767年)
東坡寒食詩
紅樓夢中人
膚色的時光——獻給莎妹劇團
2
毛筆
一隻帆——致石濤
寒食帖
江行初雪
暗殺——致A.P.
致王蒙
松雪齋——致黃公望
線條
武陵農場寫生——致秀美、素如、玉娟
地平線
整型
古董
南泉斬貓,趙州下山
想念老子
羅莎.盧森堡
微弱
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
艾莉絲.孟若
卡瓦菲斯
翻譯——致A
脈搏
北海之濱——致李滄東
3
胸口
圈起來
對話
精衛
蚊子
無頭蟑螂
書房
一行——致《一行》三十周年
語詞練習
失守
對仗
222地震記事(2014)
多寶格
此刻我在
補丁
修飾的事兒
缺口——寄W
我看到
第五度時空——致羅桑倫巴
給賽斯(Seth)
超越悲傷的大愛——趙翠慧的瀕死經驗
兩個字——致俞萱景窗靖閔
並記佳佳西市場旅館
天使——致Z、M
4
十七世紀
你問起那盞燈
去哪裡——捷運2014
捷運(2014)——致W
文明回憶錄——致M先生
有松樹的那條路
山水筆記
後記
09《女兒》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在臟器間奔跑——《女兒》的長照書寫與身體意象
——李修慧
1
東海岸
我的名字叫海
女兒
2
然後,然後——
我人瑞的母親
調換
白色
一生
無望
木頭人
縫
怎麼我
取名字
語言—致M
相片
同樣的
房間一種
新的舊的
那不是
以後
每個家庭都有
缽
和囚犯說話
夢
3
我和Z
中途 一半 語言 對面 歲月 凌遲 踉蹌
三十年 那顆星球 夢與醒來 頂樓 逐出 老年 黃昏
仙人掌 詰問 背叛 兩盞燈 不理 淚珠 我喜歡
文明 神話 裂痕 橄欖樹 捉迷藏 聲音 深處
4
看畫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
後記
附錄
身體這麼強悍在海上漂流——李蘋芬
我是A和Z,是始和終——廖偉棠
10《白翎鷥》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腳踏實地的人間味——林宇軒
1
白翎鷥
廢園
慢慢謠
好天氣
靜靜的冬山河──給B
園子1
園子2
園子3
園子4
有點黑的小鎮
種籽
鄉間的事兒
隔壁人家的雞
迷信
四月
聽她說話
十一月
霧似的
不記得
動物考古學
南極考古學
2
意義
拆拆拆
萊爾富
萬利寢具行──某電台節目
恰好落羽松
全聯
喜互惠
文化中心
早餐店
霓虹燈
大樓
瀑布
下午茶
大宴
天才
笑聲
公園小角落
香蕉林
你說你
最美好的一段
今日新聞
3
剪頭髮
鏡子
蝴蝶結
酡紅
兩個花園
那花園
兒童樂園
應該有
車聲
散步
過和平東路1
過和平東路2
家園
鄉間公車
玻璃窗
4
鄉愁
秋過坪林
消失
櫻花樹下
針線盒
消失
我的親友
餐桌
漬物
涼拌菜
平常心
塵土
盛世
遊戲
魔咒
那面牆
遷居
這間屋子
後記
附錄
從物態日常的素樸到精神預言的神祕——楊小濱
現代性與世界感——林宇軒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散而能動的內化吐辭與其核心——陳家朗
1 1982-1983
上山
日出
城的歲月
2 1983-1984
北國紀行集
旅店.之一
聲音.之二
道情.之三
位置.之四
路線.之五
3 1985
城的連作
步行集
十字路上
4 1986-1987
孤獨列傳
圍城日記(一)
圍城日記(二)
初冬記事
附錄
冬天的囚犯(代序)——零雨
02《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
《導讀》零雨宇宙的轉轍點——楊智傑
1
失眠晚課
生病的眼睛
運送夢的過程
紀元1999
上溯
記得
2
下班1
下班2
下班3
影子
雨中大街
幸福
槿花
旅館
秋日
籠子
梯子
3
箱子系列
幻覺系列
在黑與白之間
4
山中記事
伍子胥日記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尼金斯基日記1
尼金斯基日記2
附錄
現在幾點鐘(代序) 零雨
03《特技家族》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分身有術——陳其豐
1
特技家族
2
劍橋日記(九首)
3
被告
俘虜
夜宴
出土
戰爭中的停格
明天的博物館
4
黎明的課題(原題:特技家族2)
未完成的大廈
八德路鐵道日記1
八德路鐵道日記2
昨天的博物館
夢魘系列1
夢魘系列2
5
鐵道連作(六首)
6
廚房廢墟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1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2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3
黃昏組曲1
黃昏組曲2
黃昏組曲3
某次生日宴1
某次生日宴2
愛之喜組曲(四首)
房間裡的愛麗絲
野地裡早餐
附錄
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 楊小濱
04《木冬詠歌集》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手握預言的潛行者——柏森
1
創世排練第一幕
遠古
瀚海
水火
噴泉廣場
2
星期日花園——十五歲之憶
餐桌的記憶
山村——車過雙溪看到十六歲的母親
門
父親在火車上
結婚紀念日
夥伴A
夥伴B
夥伴C
窗簾
獨自走路(五首)
火車旅行1
火車旅行2
父親在舞台上——致L. Borges, 1983並致梅新先生
3
大荒年——旅途.1996
旅途.1996(四首)
4
島
龜山島詠歎調(一)(四首)
龜山島詠歎調(二)(三首)
木冬詠歌集——追悼雙十年華
5
虛無的節慶(記夢)
我們的房間(八首)
附錄
冬日之旅——讀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 楊小濱
05《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人類的幼年,黑洞的嘴——蕭宇翔
1
吳爾芙和她的房間
李清照和她的姊妹——給cn
有果實的客廳
草書——給PC 讀李魁賢譯策蘭詩
假裝 你還活著——致Federico Georgia O'Keeffe
Georgia O'Keeffe
湖上記事(4首)
2
有時
語詞系列(1-9)
語詞系列(10-18)
單字系列
詩篇
3
下午的妝扮
荷
縫隙
分配
編號(29 33 37 38)
此時
孩子
雨傘
或者
4
父親
火把的節慶
不深刻的故事(4首)
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
野地系列(14首)
喜瑪拉雅
後記
附錄
亂世的你盛世的他(代序)——零雨
06《我正前往你》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附贈心肝的詩——郭哲佑
我正前往你
我和我的火車和你
外衣
顏色
九月
你的祖國
妹妹
祖父
帶母親離家出走
姊姊1
姐姐2
非人
上帝——
回返
Vermeer在Delft
Delft——Vermeer的家鄉
下雨的房間
風雨
桃花源記
A和B
A和B和#
白色巧克力多拿滋——飲食系列 序
飲食系列
成年禮——神話系列 序
神話系列
我去到死亡中把你撿回來
後記
附錄
有美尾、落羽松的雪夜(代序)——獻給AC 零雨
車廂上的詩人
07《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我正在迎向荒廢美學——李蘋芬
降臨
紅鳳菜
土路
河彎過
土崙
綠饅頭
海浪
那朵雲
聆聽
太初
我正在經過
黑雲
另一顆心
不遠處
桃紅
夏四月
五月
種在夏天的一棵樹
秋九月
三貂角
黃泥路
村子
田園
有橘子的山上
故事
失散
說話人
卜居1
卜居2
游牧故事
小小
不被看見
一雙巧手
頭城——悼F
太平洋
從頭城到雙溪
侯硐廢屋
這時
田野
紅色鋼索橋
禮貌
小村
被推翻
我不是路過
眼睛
吱吱怪怪
我喜歡
火車1
火車2
火車3
火車4
在夜車上
靜下來
海的顏色
稻田
初始
穿上水泥
這個詞
精衛之鳥
盆栽
價格
煙火
尾巴
山說
往回走
失敗
荒廢
十二月
颱風(五首)
颱風過後,車過雙溪
他們叫他瀑布
黃昏
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江山
高處
遠處
我撿拾
後記1
後記2
後記3
後記4
後記5
新版後記
附錄
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專訪零雨)——黃文鉅
她是深情而無窮大的追問者——沈眠
08《膚色的時光》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他仕紳瓊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再一次看見空間裡的人——王炳富
1
重疊
秋千架上
京師的晚宴
夢見文言文
夢見古代(三首)
被遮蔽的一行
一小段(B.C.630)
招魂
問路
思舊賦——寄向秀
殷浩(公元354年)
韓愈
杜甫(公元767年)
東坡寒食詩
紅樓夢中人
膚色的時光——獻給莎妹劇團
2
毛筆
一隻帆——致石濤
寒食帖
江行初雪
暗殺——致A.P.
致王蒙
松雪齋——致黃公望
線條
武陵農場寫生——致秀美、素如、玉娟
地平線
整型
古董
南泉斬貓,趙州下山
想念老子
羅莎.盧森堡
微弱
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
艾莉絲.孟若
卡瓦菲斯
翻譯——致A
脈搏
北海之濱——致李滄東
3
胸口
圈起來
對話
精衛
蚊子
無頭蟑螂
書房
一行——致《一行》三十周年
語詞練習
失守
對仗
222地震記事(2014)
多寶格
此刻我在
補丁
修飾的事兒
缺口——寄W
我看到
第五度時空——致羅桑倫巴
給賽斯(Seth)
超越悲傷的大愛——趙翠慧的瀕死經驗
兩個字——致俞萱景窗靖閔
並記佳佳西市場旅館
天使——致Z、M
4
十七世紀
你問起那盞燈
去哪裡——捷運2014
捷運(2014)——致W
文明回憶錄——致M先生
有松樹的那條路
山水筆記
後記
09《女兒》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在臟器間奔跑——《女兒》的長照書寫與身體意象
——李修慧
1
東海岸
我的名字叫海
女兒
2
然後,然後——
我人瑞的母親
調換
白色
一生
無望
木頭人
縫
怎麼我
取名字
語言—致M
相片
同樣的
房間一種
新的舊的
那不是
以後
每個家庭都有
缽
和囚犯說話
夢
3
我和Z
中途 一半 語言 對面 歲月 凌遲 踉蹌
三十年 那顆星球 夢與醒來 頂樓 逐出 老年 黃昏
仙人掌 詰問 背叛 兩盞燈 不理 淚珠 我喜歡
文明 神話 裂痕 橄欖樹 捉迷藏 聲音 深處
4
看畫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
後記
附錄
身體這麼強悍在海上漂流——李蘋芬
我是A和Z,是始和終——廖偉棠
10《白翎鷥》
《前言》一棵繁花兀自盛開的樹
《作者總序》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零雨
《導讀》腳踏實地的人間味——林宇軒
1
白翎鷥
廢園
慢慢謠
好天氣
靜靜的冬山河──給B
園子1
園子2
園子3
園子4
有點黑的小鎮
種籽
鄉間的事兒
隔壁人家的雞
迷信
四月
聽她說話
十一月
霧似的
不記得
動物考古學
南極考古學
2
意義
拆拆拆
萊爾富
萬利寢具行──某電台節目
恰好落羽松
全聯
喜互惠
文化中心
早餐店
霓虹燈
大樓
瀑布
下午茶
大宴
天才
笑聲
公園小角落
香蕉林
你說你
最美好的一段
今日新聞
3
剪頭髮
鏡子
蝴蝶結
酡紅
兩個花園
那花園
兒童樂園
應該有
車聲
散步
過和平東路1
過和平東路2
家園
鄉間公車
玻璃窗
4
鄉愁
秋過坪林
消失
櫻花樹下
針線盒
消失
我的親友
餐桌
漬物
涼拌菜
平常心
塵土
盛世
遊戲
魔咒
那面牆
遷居
這間屋子
後記
附錄
從物態日常的素樸到精神預言的神祕——楊小濱
現代性與世界感——林宇軒
序/導讀
【作者序】
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 零雨
回顧我的第一本詩集《城的連作》於一九九○年出版,至今(二○二五年)已歷三十五年了。而我第一次提筆寫詩始於一九八二年,算算至今竟也四十多年了。當時詩人梅新正著手《現代詩》復刊事宜,請我幫忙校對。於是我從一個小說夢想家,一變而去嘗試現代詩的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專心致志,愈走愈遠愈深。如今想來,好像一隻命運的手,把我拋擲在無邊的荒漠中,自行求生;也彷彿是連我自己都難以感知的潛在心願,發射到廣大的宇宙,神祕的量子通訊糾纏示現,有以致之。而那年,我已三十歲了。
三十歲才開始寫詩,並且對何為詩壇、有哪些名家,都所知不多。最重要的,現代詩是什麼?我一知半解。看看手邊要校對的詩人手稿,我似懂非懂,就依樣畫葫蘆,寫了一首〈上山〉,取了一個筆名,混進詩稿中,竟也刊登出來。於是,接著又寫了〈日出〉,也刊登了。一九八三年,我到威斯康辛讀書,異鄉歲月,特別有感,我竟自然地用詩句來描摹我的心境,而這些詩也幸運地都刊登在復刊的《現代詩》上。因為三十歲才開始寫詩,其後又因讀書、教學、編輯等等多方面的忙碌,時光匆匆,一晃眼,我竟也度過了寂靜卻不失豐富的四十年。
這四十年中,前十年幾乎是在摸索中成長。一九八五年我開始在基隆崇右技術學院擔任教職,同時幫忙《國文天地》的編輯工作,梅新先生和詩人林泠又給我一項任務──接編復刊的《現代詩》。也是這一段蠟燭多頭燒的時光,我漸漸進入詩的領域,讀詩、編詩、採訪詩人、記錄詩的座談會,成為我寒暑假的重要工作。我的第一本詩集《城的連作》、第二本詩集《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就是這些忙碌摸索的果實。
一九九一年,我應海倫‧樊徳勒(Helen Vendler)教授之薦,前往哈佛大學訪學一年。主要是藉此休養生息,恢復疲憊的身心。返台之後,我轉往宜蘭大學擔任教職;開啟了我教學、閱讀、寫作的單純生活。晚熟的我,也開始展開對語言與書寫內涵種種的實驗與挑戰。當時的詩壇風氣,似乎喜愛長詩或長句。有一次讀到林亨泰的〈風景No.2〉,很喜歡這種短短的句式。恰好不久,看到插畫家石某的一張馬戲團表演跳火圈的畫,內心有很大的觸動,回到家,很快完成了〈特技家族〉組詩九首。從此我對語言的掌握,有了較深的體會。《特技家族》、《木冬詠歌集》,都在這種嘗試下完成。
隨著九○年代末,梅新先生過世,原本由鴻鴻繼我而接棒的《現代詩》停刊。二千年伊始,鴻鴻、夏宇、曾淑美、阿翁和我創立了《現在詩》,由夏宇主導,推出了十期形式多變,具有後現代嬉遊風格的詩刊,並配合各種展場展出,一時頗為轟動。《現在詩》給我最大的啟發,還是在語言的實驗,例如語言的彈性與當代性;以及奔放而大無畏的前衛精神。這對晚熟的我,具有推動的作用,讓我逐漸找到自己的語言,並且固執地用自己的語言,書寫自己的內在。
我出生在新北市坪林的深山之中,雖然四、五歲時,即隨父親的職務搬遷到台北市區,僅在寒暑假返鄉探望祖父母及鄉親。但短暫的鄉居經驗,卻給予了我一生的眷戀。我所看到的自然山水,是人與動物混同合一,接近我想像中的老莊哲學。至今,我見到山,見到水,見到山光雲影,蟲鳴鳥叫,都忍不住停佇讚嘆,就連破敗的荒山、枯木,髒汙魯鈍的鄉人,我都能欣賞那種自然之美。基於此,我長大之後酷愛傳統水墨山水,恐也來自故鄉山水之助。然而,八○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我的故鄉也遭逢社會轉型的衝擊。我對自然山林的濃烈情感,不得不轉為回顧與哀鳴。我思考人類心靈家園的喪失,並且哀悼我的故鄉已成追憶。同時我也抒發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以及對文學家、藝術家的致敬。這一些省思,都記錄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膚色的時光》這幾本詩集中。而其中《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這三本詩集,作家黃文鉅在〈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的採訪中,認為這是「零雨的原鄉三部曲」。
《女兒》這本詩集出版於二○二二年,引起了較多的關注。我猜想是因為書中書寫了性別、死亡、家庭倫理等等主題,與傳統女詩人的著眼點不同。我們這一代的寫作者,經歷了台灣社會劇烈的動盪,而女性的種種改變,更是其中最大的變動之一。身為女性的我,不能不為這種改變而發出聲音。因此,我用詩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對我而言是很自然的事。我在年輕一些的時候,常為抽象所迷,以為那些玄奧難懂的哲理,是最高的機妙。年齡漸老,愈益發現具象之物更難表現。試看我所熱愛的古典詩詞都是具象的,即使談玄說理也出之以具體的襯托。這使我愈老而詩愈寫得具體,莫不得之於個人的實踐與體驗,以及古人給我的深層積澱──我一直喜愛作品的人間味。就如梵谷的《吃馬鈴薯的人》、《一雙農鞋》、漩渦般的《星夜》,對我的衝擊遠勝那些如墮五里霧中的抽象表現。六十歲以後,我重新審視我的文學、藝術美學,並悄悄做了一些轉移,轉移到我的動情之處。我以為,「情感」是最珍貴的──勝過理性──尤其在年齡漸老,見識了許多人事變幻之後,我更珍惜真淳質樸的情性,並且盡一點小小的能力,發揮出來。古代典籍中有所謂「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我誠摯地希望後之讀者,讀到我的作品,記起有一位女子浸潤在她的生活、她的時代之中,想像她的一切物質及精神生活。就如現在的我讀屈原、陶淵明、杜甫、蘇東坡,也能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時代一樣。這乃是我寫作最大的樂趣,與最沉潛的思索。
我的最新詩集《白翎鷥》於今年(二○二五年)出版。這些詩的寫作,不避瑣細,更全面地書寫我在宜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來自於這種屬於我個人的新美學的信念。最近我讀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此在」與「存有」,不禁一驚,原來哲學家早有這樣的體認,而我的寫作竟暗合了他的生命哲學。這些日常生活的紀錄,記錄了我生活當下的喜怒愛憎,無論它們多麼破碎,都展現了生命無可取代的「此在」與「存有」,我認為這是最可貴的,而我稱它為詩。但我的目的,並不僅僅為了呈現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而是藉由它們,抵達生活的核心,或說──生命的本質。
寫詩的我,內心總有一個美好世界的嚮往。然而,知道戰爭、死亡、霸凌、飢餓,天天都在進行著,又使我內心著火;有時感覺自己又像一座隱藏的水庫,不時流出淚來。在這樣水火交攻的日子裡,我一年一年,度過沒有答案的書寫時光。現在回看我四十多年歲月的十本詩集,似乎每一本詩集都有一個真我在其中,以及我對生活、對時代、對世界、對萬物的體察。每個階段固然有些差異,但不變的是,我的內心燃燒著對人類、對生活的火焰。就像從童年起,我最愛守在家鄉的灶火前,這燃燒的柴火,永在我的心中閃耀、跳動,牽引著一個美麗的夢想。不寫詩的我,大多時候,從閱讀中獲得力量。除文學、藝術之外,我熱愛人類學、考古學、神話、哲學、歷史──我總想探究人類的源頭與發展。年輕時我夢想環遊世界,但現在的我,並不想外出尋奇;我只想在閱讀與想像中拓寬我的視野。
猶記在大學時期,我閱讀古典詩歌,立即迷上陶淵明、《詩經》、《楚辭》;另如杜甫、蘇東坡,也為我所迷戀。我深受他們的影響,他們一生的遭遇、關懷的視角,在在都牽動著我的情感,與我血脈相連。像是一座一座靜默而古老的火山,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岩漿的光焰與熱度。他們的光與熱,猶如我的指路星,也是我詩學的搖籃。希臘神話中有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因為熱愛人類,而不惜遭受鷹啄肝臟之苦。中國神話中也有鯀因偷盜息壤,而被殛於羽山的故事。為我所熱愛的人類,我寫詩,正如我所熱愛的這些詩人一樣,他們用詩記錄這個人類耕耘的大地,這個充滿了火熱、純真生命的世界。我很幸運地,追踵前人的腳步,加入這一項盛大的文學工程,維繫這一場壯麗輝煌的事業於不墜。
在水火交攻的日子裡 零雨
回顧我的第一本詩集《城的連作》於一九九○年出版,至今(二○二五年)已歷三十五年了。而我第一次提筆寫詩始於一九八二年,算算至今竟也四十多年了。當時詩人梅新正著手《現代詩》復刊事宜,請我幫忙校對。於是我從一個小說夢想家,一變而去嘗試現代詩的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專心致志,愈走愈遠愈深。如今想來,好像一隻命運的手,把我拋擲在無邊的荒漠中,自行求生;也彷彿是連我自己都難以感知的潛在心願,發射到廣大的宇宙,神祕的量子通訊糾纏示現,有以致之。而那年,我已三十歲了。
三十歲才開始寫詩,並且對何為詩壇、有哪些名家,都所知不多。最重要的,現代詩是什麼?我一知半解。看看手邊要校對的詩人手稿,我似懂非懂,就依樣畫葫蘆,寫了一首〈上山〉,取了一個筆名,混進詩稿中,竟也刊登出來。於是,接著又寫了〈日出〉,也刊登了。一九八三年,我到威斯康辛讀書,異鄉歲月,特別有感,我竟自然地用詩句來描摹我的心境,而這些詩也幸運地都刊登在復刊的《現代詩》上。因為三十歲才開始寫詩,其後又因讀書、教學、編輯等等多方面的忙碌,時光匆匆,一晃眼,我竟也度過了寂靜卻不失豐富的四十年。
這四十年中,前十年幾乎是在摸索中成長。一九八五年我開始在基隆崇右技術學院擔任教職,同時幫忙《國文天地》的編輯工作,梅新先生和詩人林泠又給我一項任務──接編復刊的《現代詩》。也是這一段蠟燭多頭燒的時光,我漸漸進入詩的領域,讀詩、編詩、採訪詩人、記錄詩的座談會,成為我寒暑假的重要工作。我的第一本詩集《城的連作》、第二本詩集《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就是這些忙碌摸索的果實。
一九九一年,我應海倫‧樊徳勒(Helen Vendler)教授之薦,前往哈佛大學訪學一年。主要是藉此休養生息,恢復疲憊的身心。返台之後,我轉往宜蘭大學擔任教職;開啟了我教學、閱讀、寫作的單純生活。晚熟的我,也開始展開對語言與書寫內涵種種的實驗與挑戰。當時的詩壇風氣,似乎喜愛長詩或長句。有一次讀到林亨泰的〈風景No.2〉,很喜歡這種短短的句式。恰好不久,看到插畫家石某的一張馬戲團表演跳火圈的畫,內心有很大的觸動,回到家,很快完成了〈特技家族〉組詩九首。從此我對語言的掌握,有了較深的體會。《特技家族》、《木冬詠歌集》,都在這種嘗試下完成。
隨著九○年代末,梅新先生過世,原本由鴻鴻繼我而接棒的《現代詩》停刊。二千年伊始,鴻鴻、夏宇、曾淑美、阿翁和我創立了《現在詩》,由夏宇主導,推出了十期形式多變,具有後現代嬉遊風格的詩刊,並配合各種展場展出,一時頗為轟動。《現在詩》給我最大的啟發,還是在語言的實驗,例如語言的彈性與當代性;以及奔放而大無畏的前衛精神。這對晚熟的我,具有推動的作用,讓我逐漸找到自己的語言,並且固執地用自己的語言,書寫自己的內在。
我出生在新北市坪林的深山之中,雖然四、五歲時,即隨父親的職務搬遷到台北市區,僅在寒暑假返鄉探望祖父母及鄉親。但短暫的鄉居經驗,卻給予了我一生的眷戀。我所看到的自然山水,是人與動物混同合一,接近我想像中的老莊哲學。至今,我見到山,見到水,見到山光雲影,蟲鳴鳥叫,都忍不住停佇讚嘆,就連破敗的荒山、枯木,髒汙魯鈍的鄉人,我都能欣賞那種自然之美。基於此,我長大之後酷愛傳統水墨山水,恐也來自故鄉山水之助。然而,八○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我的故鄉也遭逢社會轉型的衝擊。我對自然山林的濃烈情感,不得不轉為回顧與哀鳴。我思考人類心靈家園的喪失,並且哀悼我的故鄉已成追憶。同時我也抒發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以及對文學家、藝術家的致敬。這一些省思,都記錄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膚色的時光》這幾本詩集中。而其中《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這三本詩集,作家黃文鉅在〈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的採訪中,認為這是「零雨的原鄉三部曲」。
《女兒》這本詩集出版於二○二二年,引起了較多的關注。我猜想是因為書中書寫了性別、死亡、家庭倫理等等主題,與傳統女詩人的著眼點不同。我們這一代的寫作者,經歷了台灣社會劇烈的動盪,而女性的種種改變,更是其中最大的變動之一。身為女性的我,不能不為這種改變而發出聲音。因此,我用詩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對我而言是很自然的事。我在年輕一些的時候,常為抽象所迷,以為那些玄奧難懂的哲理,是最高的機妙。年齡漸老,愈益發現具象之物更難表現。試看我所熱愛的古典詩詞都是具象的,即使談玄說理也出之以具體的襯托。這使我愈老而詩愈寫得具體,莫不得之於個人的實踐與體驗,以及古人給我的深層積澱──我一直喜愛作品的人間味。就如梵谷的《吃馬鈴薯的人》、《一雙農鞋》、漩渦般的《星夜》,對我的衝擊遠勝那些如墮五里霧中的抽象表現。六十歲以後,我重新審視我的文學、藝術美學,並悄悄做了一些轉移,轉移到我的動情之處。我以為,「情感」是最珍貴的──勝過理性──尤其在年齡漸老,見識了許多人事變幻之後,我更珍惜真淳質樸的情性,並且盡一點小小的能力,發揮出來。古代典籍中有所謂「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我誠摯地希望後之讀者,讀到我的作品,記起有一位女子浸潤在她的生活、她的時代之中,想像她的一切物質及精神生活。就如現在的我讀屈原、陶淵明、杜甫、蘇東坡,也能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時代一樣。這乃是我寫作最大的樂趣,與最沉潛的思索。
我的最新詩集《白翎鷥》於今年(二○二五年)出版。這些詩的寫作,不避瑣細,更全面地書寫我在宜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來自於這種屬於我個人的新美學的信念。最近我讀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此在」與「存有」,不禁一驚,原來哲學家早有這樣的體認,而我的寫作竟暗合了他的生命哲學。這些日常生活的紀錄,記錄了我生活當下的喜怒愛憎,無論它們多麼破碎,都展現了生命無可取代的「此在」與「存有」,我認為這是最可貴的,而我稱它為詩。但我的目的,並不僅僅為了呈現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而是藉由它們,抵達生活的核心,或說──生命的本質。
寫詩的我,內心總有一個美好世界的嚮往。然而,知道戰爭、死亡、霸凌、飢餓,天天都在進行著,又使我內心著火;有時感覺自己又像一座隱藏的水庫,不時流出淚來。在這樣水火交攻的日子裡,我一年一年,度過沒有答案的書寫時光。現在回看我四十多年歲月的十本詩集,似乎每一本詩集都有一個真我在其中,以及我對生活、對時代、對世界、對萬物的體察。每個階段固然有些差異,但不變的是,我的內心燃燒著對人類、對生活的火焰。就像從童年起,我最愛守在家鄉的灶火前,這燃燒的柴火,永在我的心中閃耀、跳動,牽引著一個美麗的夢想。不寫詩的我,大多時候,從閱讀中獲得力量。除文學、藝術之外,我熱愛人類學、考古學、神話、哲學、歷史──我總想探究人類的源頭與發展。年輕時我夢想環遊世界,但現在的我,並不想外出尋奇;我只想在閱讀與想像中拓寬我的視野。
猶記在大學時期,我閱讀古典詩歌,立即迷上陶淵明、《詩經》、《楚辭》;另如杜甫、蘇東坡,也為我所迷戀。我深受他們的影響,他們一生的遭遇、關懷的視角,在在都牽動著我的情感,與我血脈相連。像是一座一座靜默而古老的火山,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岩漿的光焰與熱度。他們的光與熱,猶如我的指路星,也是我詩學的搖籃。希臘神話中有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因為熱愛人類,而不惜遭受鷹啄肝臟之苦。中國神話中也有鯀因偷盜息壤,而被殛於羽山的故事。為我所熱愛的人類,我寫詩,正如我所熱愛的這些詩人一樣,他們用詩記錄這個人類耕耘的大地,這個充滿了火熱、純真生命的世界。我很幸運地,追踵前人的腳步,加入這一項盛大的文學工程,維繫這一場壯麗輝煌的事業於不墜。
試閱
《女兒》後記
1
浮世繪是我的另一次元。
歌川廣重是另一次元。
東海道五十三次是另一次元。
我愛廣重多過葛飾。遇相同愛好者,引為知己,如魯迅。
西人愛葛飾,此東西情調之不同。
葛飾用特寫,廣重用長鏡頭。
單說「情調」,東海道五十三次,常放案頭,隨意翻閱。
用長鏡頭凝望。(—是否特寫,則可自行調派)
每每被畫中情物牽動。庶民趣味,一入畫中,就洋溢生命活力。
下層修辭在十八、九世紀,被一枝高雅的筆釋放出來。
令後代可以追溯前代,追溯粗鄙—其實也談不上粗鄙的庶民生活。
「浮世繪」,單單這三個字,就是最好的發明。
我也發明了自己的浮世趣味。
從東海道,到東海岸。五十三次,到五十三篇。
我追溯這一段路,一路帶著長鏡頭。
很長,是生命中一段長長的時光。
我的另一次元。
2
五十三篇,不是數字,是專有名詞。(—這本書並非五十三篇)
我的好友—活在十九世紀的歌川廣重,借給我用。
他把《東海道五十三次》慷慨地借我一覽,「道」換成「岸」,「次」
換成「篇」——活字印刷,隨時抽換,我們同享方塊字的美妙。
我在此感謝他的慷慨,並給予我的靈感。
所有藝術—當然,擴及所有人文、科技,都是偉大的贈予。
3
我生活在海浪上。在浪尖,在浪裡。
我在東邊躺臥,浮槎去來。
我細數銀河、黃昏、黎明,在哀樂中。
我細數離別、情愛、夢想,在哀樂中。
哀樂,在小船上。
我只是靜靜躺著,就有晴天麗日,就有漩渦來到,就有風雨作出。
渾然不覺,它是移動的。
我製作,我拋棄。這座大海,這樣形成。
沒有彼岸。
彼岸,是一個充滿想像的說辭。
我在此告白。
寫詩就是我的太陽神殿,我的阿基里斯盾牌。
我的三星堆,我的阿萊夫。
世界在其中。
我創造。我生活。
4
關於詩題,到底是用《東海岸五十三篇》,還是用《女兒》——這個在最後一刻誕生的題目。
我琢磨了許久。
母親離世六年多,這本書既是獻給她,就用《女兒》吧。
我對母親,總有深深的戀慕與愧悔。
羅蘭.巴特《哀痛日記》,每看一回,就感傷一回。
淚成為日常。
—母親死了,自己就成為了自己的母親。
並且知道你也會死。
死亡的遞嬗,不曾變過。
而我,永遠是一個在尋找母親的女兒。
5
前面三則因《東海岸五十三篇》而早早寫成的〈後記〉,亦仍保留。
保留我對這個題目的深情。
說到底,人世就是一個深情,還有什麼呢。
1
浮世繪是我的另一次元。
歌川廣重是另一次元。
東海道五十三次是另一次元。
我愛廣重多過葛飾。遇相同愛好者,引為知己,如魯迅。
西人愛葛飾,此東西情調之不同。
葛飾用特寫,廣重用長鏡頭。
單說「情調」,東海道五十三次,常放案頭,隨意翻閱。
用長鏡頭凝望。(—是否特寫,則可自行調派)
每每被畫中情物牽動。庶民趣味,一入畫中,就洋溢生命活力。
下層修辭在十八、九世紀,被一枝高雅的筆釋放出來。
令後代可以追溯前代,追溯粗鄙—其實也談不上粗鄙的庶民生活。
「浮世繪」,單單這三個字,就是最好的發明。
我也發明了自己的浮世趣味。
從東海道,到東海岸。五十三次,到五十三篇。
我追溯這一段路,一路帶著長鏡頭。
很長,是生命中一段長長的時光。
我的另一次元。
2
五十三篇,不是數字,是專有名詞。(—這本書並非五十三篇)
我的好友—活在十九世紀的歌川廣重,借給我用。
他把《東海道五十三次》慷慨地借我一覽,「道」換成「岸」,「次」
換成「篇」——活字印刷,隨時抽換,我們同享方塊字的美妙。
我在此感謝他的慷慨,並給予我的靈感。
所有藝術—當然,擴及所有人文、科技,都是偉大的贈予。
3
我生活在海浪上。在浪尖,在浪裡。
我在東邊躺臥,浮槎去來。
我細數銀河、黃昏、黎明,在哀樂中。
我細數離別、情愛、夢想,在哀樂中。
哀樂,在小船上。
我只是靜靜躺著,就有晴天麗日,就有漩渦來到,就有風雨作出。
渾然不覺,它是移動的。
我製作,我拋棄。這座大海,這樣形成。
沒有彼岸。
彼岸,是一個充滿想像的說辭。
我在此告白。
寫詩就是我的太陽神殿,我的阿基里斯盾牌。
我的三星堆,我的阿萊夫。
世界在其中。
我創造。我生活。
4
關於詩題,到底是用《東海岸五十三篇》,還是用《女兒》——這個在最後一刻誕生的題目。
我琢磨了許久。
母親離世六年多,這本書既是獻給她,就用《女兒》吧。
我對母親,總有深深的戀慕與愧悔。
羅蘭.巴特《哀痛日記》,每看一回,就感傷一回。
淚成為日常。
—母親死了,自己就成為了自己的母親。
並且知道你也會死。
死亡的遞嬗,不曾變過。
而我,永遠是一個在尋找母親的女兒。
5
前面三則因《東海岸五十三篇》而早早寫成的〈後記〉,亦仍保留。
保留我對這個題目的深情。
說到底,人世就是一個深情,還有什麼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