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鏡中棋緣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許多人都知道,JK羅琳的《哈利波特》深受路易斯‧卡洛的愛麗絲故事的影響,舉例來說,《哈利波特》第一集結尾榮恩下西洋棋那一段情節,其實就是從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得到的靈感。而本書《愛麗絲鏡中棋緣》也就是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的第一本中文註釋本。所謂註釋本,就是同時提供讀者多種趣味,既享受閱讀文學經典的樂趣,又能看懂故事當中隱藏的典故、學問、遊戲。
2010年出版台灣第一本愛麗絲故事的註釋本《挖開兔子洞》,引起各方好評,並躍上暢銷書排行榜達兩個月。可見國內讀者對於愛麗絲主題故事不僅具有強烈興趣,而且也希望更進一步去理解作者Lewis Caroll隱藏在書中的各種學問和趣味。這本《愛麗絲鏡中棋緣》就是它的續集。
這本書除了張華先生耗盡心力三十年的精采翻譯之外,同時並帶領讀者解開故事中所隱藏的各種弦外之音、遊戲、謎語、數學、詩歌、哲學…等等。張華並精心復原了Caroll原著所佈置的西洋棋局,亦即:整本故事書,就是一盤棋。這是歷年來中文翻譯本都未曾發現或表現的。
百年來,各方人馬無不挖空心思試圖解析愛麗絲故事,甚至世界各地還成立了許多愛麗絲研究學會(英、美、澳洲),而針對故事本身的重新創作,包括繪本、卡通、電影、食玩、電玩…,前仆後繼。2010年三月即將上市(迪士尼出品Tim Burton導演)的電影只是其中之一,不會是最後一個。
而針對故事中的無厘頭詩歌、哲學、數學做研究的書也非常多,但始終沒有中文研究本。本書譯者/註解者張華先生窮盡三十年時間收集、研究、翻譯愛麗絲,有時光是一首詩就耗盡半年的時光推敲。其翻譯成果足以與故世名家趙元任的版本相互輝映。
2010年出版台灣第一本愛麗絲故事的註釋本《挖開兔子洞》,引起各方好評,並躍上暢銷書排行榜達兩個月。可見國內讀者對於愛麗絲主題故事不僅具有強烈興趣,而且也希望更進一步去理解作者Lewis Caroll隱藏在書中的各種學問和趣味。這本《愛麗絲鏡中棋緣》就是它的續集。
這本書除了張華先生耗盡心力三十年的精采翻譯之外,同時並帶領讀者解開故事中所隱藏的各種弦外之音、遊戲、謎語、數學、詩歌、哲學…等等。張華並精心復原了Caroll原著所佈置的西洋棋局,亦即:整本故事書,就是一盤棋。這是歷年來中文翻譯本都未曾發現或表現的。
百年來,各方人馬無不挖空心思試圖解析愛麗絲故事,甚至世界各地還成立了許多愛麗絲研究學會(英、美、澳洲),而針對故事本身的重新創作,包括繪本、卡通、電影、食玩、電玩…,前仆後繼。2010年三月即將上市(迪士尼出品Tim Burton導演)的電影只是其中之一,不會是最後一個。
而針對故事中的無厘頭詩歌、哲學、數學做研究的書也非常多,但始終沒有中文研究本。本書譯者/註解者張華先生窮盡三十年時間收集、研究、翻譯愛麗絲,有時光是一首詩就耗盡半年的時光推敲。其翻譯成果足以與故世名家趙元任的版本相互輝映。
名人推薦
兩本《愛麗絲》書不是童書,而是唯一使我們變回兒童的書。──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屋子》作者)
路易斯.卡洛爾是與莎士比亞等量齊觀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經成為我們生活裡的聖經。──哈洛.卜倫(《西方正典》作者)
兩本《愛麗絲》的長久魅力和偉大,關鍵在於語言。書中的遊戲、文字遊戲和無窮盡的趣味謎團,在我們成人多年後依然不時出現。──A.S.拜雅特(《迷情書蹤》作者)
路易斯.卡洛爾是與莎士比亞等量齊觀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經成為我們生活裡的聖經。──哈洛.卜倫(《西方正典》作者)
兩本《愛麗絲》的長久魅力和偉大,關鍵在於語言。書中的遊戲、文字遊戲和無窮盡的趣味謎團,在我們成人多年後依然不時出現。──A.S.拜雅特(《迷情書蹤》作者)
編輯推薦
跟著愛麗絲探險鏡中世界
我是個愛麗絲迷,但若說我「公器私用」因而編了兩本與愛麗絲有關的書,似乎有欠公平,因為這一切其實要從2000年的一場關於兒童文學翻譯的研討會說起。
那場研討會上,我遇到了本書的譯注者張華先生。當時覺得這人很有趣,明明是學理工的,卻跑來發表關於愛麗絲翻譯的論文?不說則已,一聽到張華先生發表文章,他說已經花了二十年研究愛麗絲,他收集了許多譯本,也試著自己翻譯,有時短短的文字竟費了五年才想出來。
張華先生雖然滿頭白髮,但談話時謹慎的眼神、可掬的笑容,讓我感覺他進行翻譯和論文寫作時,只是單純的興趣所在,和想與人分享的心情。幾經波折,我有幸讀到他自行排版完成的《深讀愛麗絲漫遊奇境》,這部作品後來成了2010年遠流出版的《挖開兔子洞》一書。而再相隔近兩年的時間,遠流很高興地推出正宗續集《愛麗絲鏡中棋緣》。
這部同樣閱讀趣味極高的作品,不用我多介紹,故事中的多位角色,如哈啦叮和哈啦噹雙胞胎、紅王后和白王后,早透過多部電影、動畫的問市而深植人心。甚至《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與西洋樂壇的羅比威廉斯的作品中,也都或多或少有著本書作者路易斯.卡洛爾的創作點子。但如果你沒有看過,相信我,只要翻開第一頁,你就會被愛麗絲的奇遇冒險而吸引著目不轉睛。
這本書名為《愛麗絲鏡中棋緣》,其中的「棋」代表著卡洛爾以「隱藏」的西洋棋局來為故事佈局的舖陳,而這一切祕密,在本書所特別設計的拉頁海報中,也由張華先生重現並解謎,且要送給每一位讀者。
上回,我們請你跟著張華一起《挖開兔子洞》,今年,我們也同樣邀請你,跟著張華再來一場「鏡中棋緣」,心動了嗎?現在就上路吧!(文/遠流出版副總編輯周惠玲)
目錄
譯者序
棋 譜
1897 年版序
序 詩
第一章 鏡子裡的房間
第二章 活花的花園
第三章 鏡子裡的昆蟲
第四章 哈啦叮和哈啦噹
第五章 羊毛和水
第六章 圓圓滾滾
第七章 獅子和獨角獸
第八章 「這是我的發明」
第九章 愛麗絲王后
第十章 搖搖搖
第十一章 醒來
第十二章 是誰做的夢?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棋 譜
1897 年版序
序 詩
第一章 鏡子裡的房間
第二章 活花的花園
第三章 鏡子裡的昆蟲
第四章 哈啦叮和哈啦噹
第五章 羊毛和水
第六章 圓圓滾滾
第七章 獅子和獨角獸
第八章 「這是我的發明」
第九章 愛麗絲王后
第十章 搖搖搖
第十一章 醒來
第十二章 是誰做的夢?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序/導讀
1897 年版序
有些讀者對於上一頁的棋譜感到不解1,或有說明的必要。其實依照西洋棋的規則來講,大致還是正確的。雖然紅棋和白棋的順序沒有嚴
格遵照規定,三位王后的「入堡」2,也只是藉「入堡」這個名詞說明她們進了王宮;可是假如讀者不嫌麻煩按照棋譜來下,還是可以發現第六步紅騎士對白國王將軍、第七步白騎士吃紅騎士、和第最後一步將軍紅國王,都嚴守規則。
關於《扎勃沃龍》一詩新詞的發音,各人也有不同的讀法,所以也要加一些說明。Slithy( 滑活) 應讀如sly加the;gyre( 陀轉) 和gamble( 錐鑽) 的g都發硬g聲,rath( 猜豬) 則和bath同韻。
這第六萬一千本版3 的插圖從木刻原版直接製版(木刻本身從未曾直接用來印刷,所以和1871 年4 新刻時完全一樣),全書也全新排版,要是新版在印刷品質方面比第1 版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應該不是作者、出版商或印刷廠沒有盡力的緣故。
我順便在這裡報告,《嬰兒愛麗絲》5 原來定價四先令整,現在調降為一先令,和一般圖畫書同價。不過我還是相信,這本書各方面的水準(除了內容以外,這方面我不能自誇)都比別的圖畫書高得多。如果把昂貴的初期投資算進去,四先令其實是合理的價格。不過,假如大家都說:「我們不會買超過一先令的圖畫書,不管書多漂亮。」為了不讓小讀者失去讀這本書的機會,我甘願承受損失,把這本書的售價定得幾乎是免費贈送。
1896 年聖誕節
譯注者序 八大週年的饗宴 張華
獻給
大哥、慎之、慧宜、怡德
查爾斯.杜森(Charles L. Dodgson)和路易士.卡洛爾(Lewis Carroll)可說是鏡裡和鏡外人物的代表。鏡外的杜森是口吃、嚴謹的數學講師,鏡裡的卡洛爾卻是趣味橫生的講故事人。妙的是「兩人」各自出版著作,互不相認,但鏡裡的分身卻遠比鏡外的本尊有名得多。明 (2012) 年7月4日是卡洛爾為愛麗絲姐妹講《愛麗絲漫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以下簡稱《奇境》) 故事原型的150週年紀念,國際卡洛爾學界將有盛大的慶祝活動,此時出版《愛麗絲鏡中棋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以下簡稱《鏡中》) 註釋版,搭配去年出版的《挖開兔子洞》,剛好把卡洛爾最成功的雙璧完整呈現。
英美兩國由於一手資料取得較易,長期以來都是國際卡洛爾研究的中心,本書除了把這些蒐集所得的研究成果以註釋方式摘要引進外,也加入個人的研究與設計心得,例如書末拉頁棋譜,可能是愛麗絲研究界的首見,希望在這場國際盛會中貢獻一份心力。
一、作者與原著
卡洛爾30-40歲 (1862-1872) 這10年期間是他人生的高潮,但也使他嘗盡甘苦參半的滋味。1862年7月4日,他為愛麗絲說了著名的《奇境》故事,但翌年6月便被愛麗絲的母親勒令不得往來,中斷了長約7年的交往;1865年出版《奇境》,1868年摯愛的父親去世;《鏡中》在1871年聖誕節出版 (扉頁上註明是1872年),而就在這年,20歲的愛麗絲傳言和維多女王的幼子里奧普王子談戀愛。
根據卡洛爾外甥柯靈華 (Stuart Dodgson Collingwood) 1898年出版的卡洛爾傳記《卡洛爾的生平和文學》(The Life and Letters of Lewis Carroll) 第4章所述,本書出版前出版界早有風聞,一間著名雜誌以每頁2堅尼 (guinea) 的高價要求以連載方式先行刊登,但他似乎不為所動。按2堅尼合2.1英鎊 (即2英鎊2便士),卡洛爾1年所得也不過300英鎊。這本書上市時,第1版8,000本馬上被書店搶購一空,連卡洛爾自己都拿不到作者贈本。
傳記記述本書原來有13章,但田尼爾認為「假髮黃蜂」(Wasp in a Wig) 畫起來不好看,故事也不如其他部分精彩,終於刪成12章,但根據後來發現的「假髮黃蜂」排版清樣,「假髮黃蜂」只是第8章的一部分。插畫完成後,卡洛爾原想把第1章的勇士屠龍圖當作卷首插畫,可是擔心太恐怖會嚇到小讀者,向約30位媽媽級朋友徵詢後,終於決定改用白騎士和愛麗絲並排而行的畫面。
愛麗絲故事與其他童話故事最大不同點,便是隱藏了許多時代背景與私人典故,在卡洛爾日記和其他文獻都有脈絡可尋,增加研究者尋寶的趣味,成為老少咸宜的作品。《鏡中》第8章描述白騎士的發明,反映出當時的發明熱潮與民眾面對新事物的驚喜 (第5章白王后:「有時候起床還沒吃早餐就能相信六件不可能的事」)。愛麗絲穿越的大鏡子,據說原型出自愛麗絲祖父家的客廳,鏡子反映出的花園,便成了活花花園的場景。愛麗絲和紅王后見面的小山,也是祖父家附近的勒康頓小山 (Leckhamton Hill),卡洛爾和愛麗絲曾一起出遊 (1963年4月7日,見第2章註15)。火車場景則是同年7月16日卡洛爾偶遇愛麗絲的地方,那天愛麗絲姐妹由家庭教師陪同,從祖父家度假回家 (見第3章註3)。
童話故事裡經常出現國王、王后,卡洛爾是少數真正見過王室人物的作者。根據卡洛爾1860年12月12日的日記,維多利亞女王中午駕臨基督教堂學院,晚上到愛麗絲父親家中接受招待,卡洛爾也是座上賓,愛麗絲可能也在場,但不見記載。第9章的王宮盛宴多少有這個場面的影子。
《鏡中》還隱藏了令人驚異的預言。故事中的愛麗絲變成王后,真正的愛麗絲則因和王子談戀愛,差點變成王室一員;而愛麗絲在第7章玩的字母接龍遊戲「我用H愛我的愛」(I love my love with an H),真正的愛麗絲在1880年成了Hargreaves太太,正是H開頭(第7章註5)。
《鏡中》除了有趣的故事,還有嚴肅的學術價值。書中第1章充滿的〈扎勃沃龍〉(Jabberwocky) 胡言詩 (nonsense verse),出版後就被認為是書中最傑出、最有創意的部分,也成為翻譯上的熱門話題。第6章圓圓滾滾有關「皮箱詞」(portmanteau word) 的說話,也成為語言學家探討的語言學題。今天常見的早午餐(brunch)、汽車旅館 (motel)、internet (網際網路)等,都是暗合「皮箱詞」造詞原則的新術語。
圓圓滾滾對傳統英語用法也別有見地,他說:「我用一個詞,就代表我想說的意思,不多也不少。」這種舊詞新義 (neologism) 的見解,在當時可能還是相當前衛。英國19世紀初著名散文家赫茲利特 (William Hazlitt, 1778-1830) 在卡洛爾出生前10年 (1822) 發表的文章《論平易文體》 (On Familiar Style)中說出他對既定詞義的忠心不二:「我寧可私鑄國家的貨幣,也不願意偽造國王的英語。」 句中「國王的英語」指正統英語,因為當時執政的是國王威廉四世。文中同時對to cut an acquaintance (故意冷落或忽視熟人) 中cut的用法不以為然,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用法,卡洛爾卻堂而皇之把這俚俗用法收在本書第9章裡,透過紅王后之口說出,變成Queen’s English (「女王的英語」,同樣指正統英語),如此針鋒相對,也許是巧合,但可以看出卡洛爾的反叛性格。
二、《鏡中》中文譯本概況
《鏡中》第一位中文譯者並不是趙元任先生,而是程鶴西先生(1907-1999),書名《鏡中世界》,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出版。程鶴西譯本書「得了170元的稿費」後,因而決定留在北京,考上北平大學農學院,成為著名的水稻專家,曾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趙元任先生的譯本原定在1932年出版,但清稿隨上海商務印書館毀於128戰火,楊鎮華先生譯的《愛麗思鏡中遊記》(1937年上海啟明書局出版) 因此成為第2個譯本。由於時局變化,第3個譯本《愛麗思鏡中遊記》隔了20年 (1957) 才由台灣啟明書局出版 (無具名,疑是楊鎮華譯本),再晚22年,大陸到1979年才出現趙明菲譯的譯本。
後來趙先生整理殘稿,在1968年由美國亞洲語言出版社 (Asia Language Publications) 以中文和國語羅馬字對照的教材形式出版,編在《中國話的讀物》(Readings in Sayable Chinese) 第二冊裡,篇名《走到鏡子裡跟阿麗思看見裡頭有些什麼》。趙先生還親自朗讀故事做成卡式錄音帶,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由譯者親自錄音的愛麗絲故事。趙先生在1975年寫通函給朋友說:「我把[《鏡中》的]雙關語譯成雙關語,韻腳譯成韻腳。在《阿麗思漫遊奇境記》裡我沒有能做成這麼好。」 由於目標讀者是學中文的美國學生,所以少為中文學界所知。1988年北京商務印書館用《阿麗思漫遊奇境記》附《阿麗思漫遊鏡中世界》為名,以雙語形式出版,臺北則由尖端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阿麗思走到鏡子裡》,從註解看來,大概出自北京商務1988版。
目前《鏡中》中譯版本兩岸共有將近60個,譯者30餘人,其中不乏翻譯名家,詳見附錄三,筆者已收集了其中大部份。
三、關於《愛麗絲鏡中棋緣》
(一)準備工作
筆者對愛麗絲兩本故事的翻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約從1980年受到愛麗絲譯本吸引開始,陸續蒐集英文論述及中文翻譯本,2000年到2002年間以研究所得前後發表過4篇與愛麗絲翻譯相關的文章:
2000年《〈愛麗絲漫遊奇境〉台灣中文全譯版本比較及探討》:發表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學刊》第4期,針對台灣出版的中文全譯版本,配合香港、大陸版本比對分析,探討理想中譯本之可能。
2001年《華文世界〈愛麗絲〉故事研究現況及展望》:發表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學刊》第6期,透過國外對《愛麗絲》故事研究的現況,比對檢視華文世界在過去80年間內對《愛麗絲》研究的成果,並提出推廣研究的建議。
2002年《從「因巧見難」到「因難見巧」──談雙關語的圖解、分析與翻譯》:發表於臺灣翻譯學學會《翻譯研究集刊》第6輯,蒐集雙關語的翻譯佳例,對其類別及處理方式加以整理說明,並把雙關語的結構以圖示的方式提出具體的分析工具,以為翻譯的參考。
2002年《譯者與作者的罕見巧合──趙元任的〈阿麗思〉中文翻譯》:發表於臺灣翻譯學學會《翻譯研究集刊》第7輯,整理趙元任先生翻譯《阿麗思漫遊奇境記》的經過及技巧,發現趙元任和卡洛爾的特點「巧合得令人訝異」。
2010年出版《挖開兔子洞》。
本書初稿約完成於2003年,今年承遠流出版社周慧玲副總編輯誠邀,又花了約6個月整理、補充資料,甚至在清稿階段因發現新資料還在修改。
(二)英文原文
英文部分以筆者收藏的1910年美國麥米倫原版為準。卡洛
有些讀者對於上一頁的棋譜感到不解1,或有說明的必要。其實依照西洋棋的規則來講,大致還是正確的。雖然紅棋和白棋的順序沒有嚴
格遵照規定,三位王后的「入堡」2,也只是藉「入堡」這個名詞說明她們進了王宮;可是假如讀者不嫌麻煩按照棋譜來下,還是可以發現第六步紅騎士對白國王將軍、第七步白騎士吃紅騎士、和第最後一步將軍紅國王,都嚴守規則。
關於《扎勃沃龍》一詩新詞的發音,各人也有不同的讀法,所以也要加一些說明。Slithy( 滑活) 應讀如sly加the;gyre( 陀轉) 和gamble( 錐鑽) 的g都發硬g聲,rath( 猜豬) 則和bath同韻。
這第六萬一千本版3 的插圖從木刻原版直接製版(木刻本身從未曾直接用來印刷,所以和1871 年4 新刻時完全一樣),全書也全新排版,要是新版在印刷品質方面比第1 版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應該不是作者、出版商或印刷廠沒有盡力的緣故。
我順便在這裡報告,《嬰兒愛麗絲》5 原來定價四先令整,現在調降為一先令,和一般圖畫書同價。不過我還是相信,這本書各方面的水準(除了內容以外,這方面我不能自誇)都比別的圖畫書高得多。如果把昂貴的初期投資算進去,四先令其實是合理的價格。不過,假如大家都說:「我們不會買超過一先令的圖畫書,不管書多漂亮。」為了不讓小讀者失去讀這本書的機會,我甘願承受損失,把這本書的售價定得幾乎是免費贈送。
1896 年聖誕節
譯注者序 八大週年的饗宴 張華
獻給
大哥、慎之、慧宜、怡德
查爾斯.杜森(Charles L. Dodgson)和路易士.卡洛爾(Lewis Carroll)可說是鏡裡和鏡外人物的代表。鏡外的杜森是口吃、嚴謹的數學講師,鏡裡的卡洛爾卻是趣味橫生的講故事人。妙的是「兩人」各自出版著作,互不相認,但鏡裡的分身卻遠比鏡外的本尊有名得多。明 (2012) 年7月4日是卡洛爾為愛麗絲姐妹講《愛麗絲漫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以下簡稱《奇境》) 故事原型的150週年紀念,國際卡洛爾學界將有盛大的慶祝活動,此時出版《愛麗絲鏡中棋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以下簡稱《鏡中》) 註釋版,搭配去年出版的《挖開兔子洞》,剛好把卡洛爾最成功的雙璧完整呈現。
英美兩國由於一手資料取得較易,長期以來都是國際卡洛爾研究的中心,本書除了把這些蒐集所得的研究成果以註釋方式摘要引進外,也加入個人的研究與設計心得,例如書末拉頁棋譜,可能是愛麗絲研究界的首見,希望在這場國際盛會中貢獻一份心力。
一、作者與原著
卡洛爾30-40歲 (1862-1872) 這10年期間是他人生的高潮,但也使他嘗盡甘苦參半的滋味。1862年7月4日,他為愛麗絲說了著名的《奇境》故事,但翌年6月便被愛麗絲的母親勒令不得往來,中斷了長約7年的交往;1865年出版《奇境》,1868年摯愛的父親去世;《鏡中》在1871年聖誕節出版 (扉頁上註明是1872年),而就在這年,20歲的愛麗絲傳言和維多女王的幼子里奧普王子談戀愛。
根據卡洛爾外甥柯靈華 (Stuart Dodgson Collingwood) 1898年出版的卡洛爾傳記《卡洛爾的生平和文學》(The Life and Letters of Lewis Carroll) 第4章所述,本書出版前出版界早有風聞,一間著名雜誌以每頁2堅尼 (guinea) 的高價要求以連載方式先行刊登,但他似乎不為所動。按2堅尼合2.1英鎊 (即2英鎊2便士),卡洛爾1年所得也不過300英鎊。這本書上市時,第1版8,000本馬上被書店搶購一空,連卡洛爾自己都拿不到作者贈本。
傳記記述本書原來有13章,但田尼爾認為「假髮黃蜂」(Wasp in a Wig) 畫起來不好看,故事也不如其他部分精彩,終於刪成12章,但根據後來發現的「假髮黃蜂」排版清樣,「假髮黃蜂」只是第8章的一部分。插畫完成後,卡洛爾原想把第1章的勇士屠龍圖當作卷首插畫,可是擔心太恐怖會嚇到小讀者,向約30位媽媽級朋友徵詢後,終於決定改用白騎士和愛麗絲並排而行的畫面。
愛麗絲故事與其他童話故事最大不同點,便是隱藏了許多時代背景與私人典故,在卡洛爾日記和其他文獻都有脈絡可尋,增加研究者尋寶的趣味,成為老少咸宜的作品。《鏡中》第8章描述白騎士的發明,反映出當時的發明熱潮與民眾面對新事物的驚喜 (第5章白王后:「有時候起床還沒吃早餐就能相信六件不可能的事」)。愛麗絲穿越的大鏡子,據說原型出自愛麗絲祖父家的客廳,鏡子反映出的花園,便成了活花花園的場景。愛麗絲和紅王后見面的小山,也是祖父家附近的勒康頓小山 (Leckhamton Hill),卡洛爾和愛麗絲曾一起出遊 (1963年4月7日,見第2章註15)。火車場景則是同年7月16日卡洛爾偶遇愛麗絲的地方,那天愛麗絲姐妹由家庭教師陪同,從祖父家度假回家 (見第3章註3)。
童話故事裡經常出現國王、王后,卡洛爾是少數真正見過王室人物的作者。根據卡洛爾1860年12月12日的日記,維多利亞女王中午駕臨基督教堂學院,晚上到愛麗絲父親家中接受招待,卡洛爾也是座上賓,愛麗絲可能也在場,但不見記載。第9章的王宮盛宴多少有這個場面的影子。
《鏡中》還隱藏了令人驚異的預言。故事中的愛麗絲變成王后,真正的愛麗絲則因和王子談戀愛,差點變成王室一員;而愛麗絲在第7章玩的字母接龍遊戲「我用H愛我的愛」(I love my love with an H),真正的愛麗絲在1880年成了Hargreaves太太,正是H開頭(第7章註5)。
《鏡中》除了有趣的故事,還有嚴肅的學術價值。書中第1章充滿的〈扎勃沃龍〉(Jabberwocky) 胡言詩 (nonsense verse),出版後就被認為是書中最傑出、最有創意的部分,也成為翻譯上的熱門話題。第6章圓圓滾滾有關「皮箱詞」(portmanteau word) 的說話,也成為語言學家探討的語言學題。今天常見的早午餐(brunch)、汽車旅館 (motel)、internet (網際網路)等,都是暗合「皮箱詞」造詞原則的新術語。
圓圓滾滾對傳統英語用法也別有見地,他說:「我用一個詞,就代表我想說的意思,不多也不少。」這種舊詞新義 (neologism) 的見解,在當時可能還是相當前衛。英國19世紀初著名散文家赫茲利特 (William Hazlitt, 1778-1830) 在卡洛爾出生前10年 (1822) 發表的文章《論平易文體》 (On Familiar Style)中說出他對既定詞義的忠心不二:「我寧可私鑄國家的貨幣,也不願意偽造國王的英語。」 句中「國王的英語」指正統英語,因為當時執政的是國王威廉四世。文中同時對to cut an acquaintance (故意冷落或忽視熟人) 中cut的用法不以為然,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用法,卡洛爾卻堂而皇之把這俚俗用法收在本書第9章裡,透過紅王后之口說出,變成Queen’s English (「女王的英語」,同樣指正統英語),如此針鋒相對,也許是巧合,但可以看出卡洛爾的反叛性格。
二、《鏡中》中文譯本概況
《鏡中》第一位中文譯者並不是趙元任先生,而是程鶴西先生(1907-1999),書名《鏡中世界》,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出版。程鶴西譯本書「得了170元的稿費」後,因而決定留在北京,考上北平大學農學院,成為著名的水稻專家,曾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趙元任先生的譯本原定在1932年出版,但清稿隨上海商務印書館毀於128戰火,楊鎮華先生譯的《愛麗思鏡中遊記》(1937年上海啟明書局出版) 因此成為第2個譯本。由於時局變化,第3個譯本《愛麗思鏡中遊記》隔了20年 (1957) 才由台灣啟明書局出版 (無具名,疑是楊鎮華譯本),再晚22年,大陸到1979年才出現趙明菲譯的譯本。
後來趙先生整理殘稿,在1968年由美國亞洲語言出版社 (Asia Language Publications) 以中文和國語羅馬字對照的教材形式出版,編在《中國話的讀物》(Readings in Sayable Chinese) 第二冊裡,篇名《走到鏡子裡跟阿麗思看見裡頭有些什麼》。趙先生還親自朗讀故事做成卡式錄音帶,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由譯者親自錄音的愛麗絲故事。趙先生在1975年寫通函給朋友說:「我把[《鏡中》的]雙關語譯成雙關語,韻腳譯成韻腳。在《阿麗思漫遊奇境記》裡我沒有能做成這麼好。」 由於目標讀者是學中文的美國學生,所以少為中文學界所知。1988年北京商務印書館用《阿麗思漫遊奇境記》附《阿麗思漫遊鏡中世界》為名,以雙語形式出版,臺北則由尖端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阿麗思走到鏡子裡》,從註解看來,大概出自北京商務1988版。
目前《鏡中》中譯版本兩岸共有將近60個,譯者30餘人,其中不乏翻譯名家,詳見附錄三,筆者已收集了其中大部份。
三、關於《愛麗絲鏡中棋緣》
(一)準備工作
筆者對愛麗絲兩本故事的翻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約從1980年受到愛麗絲譯本吸引開始,陸續蒐集英文論述及中文翻譯本,2000年到2002年間以研究所得前後發表過4篇與愛麗絲翻譯相關的文章:
2000年《〈愛麗絲漫遊奇境〉台灣中文全譯版本比較及探討》:發表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學刊》第4期,針對台灣出版的中文全譯版本,配合香港、大陸版本比對分析,探討理想中譯本之可能。
2001年《華文世界〈愛麗絲〉故事研究現況及展望》:發表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學刊》第6期,透過國外對《愛麗絲》故事研究的現況,比對檢視華文世界在過去80年間內對《愛麗絲》研究的成果,並提出推廣研究的建議。
2002年《從「因巧見難」到「因難見巧」──談雙關語的圖解、分析與翻譯》:發表於臺灣翻譯學學會《翻譯研究集刊》第6輯,蒐集雙關語的翻譯佳例,對其類別及處理方式加以整理說明,並把雙關語的結構以圖示的方式提出具體的分析工具,以為翻譯的參考。
2002年《譯者與作者的罕見巧合──趙元任的〈阿麗思〉中文翻譯》:發表於臺灣翻譯學學會《翻譯研究集刊》第7輯,整理趙元任先生翻譯《阿麗思漫遊奇境記》的經過及技巧,發現趙元任和卡洛爾的特點「巧合得令人訝異」。
2010年出版《挖開兔子洞》。
本書初稿約完成於2003年,今年承遠流出版社周慧玲副總編輯誠邀,又花了約6個月整理、補充資料,甚至在清稿階段因發現新資料還在修改。
(二)英文原文
英文部分以筆者收藏的1910年美國麥米倫原版為準。卡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