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芒果街(中英對照全譯本)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雙封面
美國經典名著,中英對照全譯本呈現!
全臺高中老師強力推薦
全球狂銷六百多萬冊,十餘種譯本及有聲書面世
美國著名《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文學類教科書指定文章
·中英對照,譯文優美。不論是英文學習或是中文賞析,都是最佳的上選好書!
·林為正教授精闢賞析導讀,從各種文學角度及翻譯手法,帶你進入芒果街的世界!
·全文細膩比喻的運用,以及打破小說/散文格式,以新詩般的文字表現。
·教育小說的脈絡:顯淺的文字及深刻的內容,除了吸引讀者間的評論,亦引起學術界的興趣。
【內容簡介】
因為心中住著夢想,希望永遠存在
《家住芒果街》是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女主角耶絲蓓郎沙(Esperanza,西版牙文希望的意思)隨著家人由墨西哥遷往美國芝加哥的芒果街,開始了新的生活。雖然芒果街上的小屋不是她理想的家,一家六口全擠進去住,只有一間浴室,但是不用付房租,更不怕房東拿掃帚柄敲天花板。
對小女孩希望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創作這件事,還有用五塊錢換來腳踏車快樂時光,和一群好氣好笑卻又可愛的芒果街人們。透過希望細膩純真的眼睛,讓我們回想起有夢想的自己,珍惜那些渺小卻依舊努力發光的小小人事物。
美國經典名著,中英對照全譯本呈現!
全臺高中老師強力推薦
全球狂銷六百多萬冊,十餘種譯本及有聲書面世
美國著名《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文學類教科書指定文章
·中英對照,譯文優美。不論是英文學習或是中文賞析,都是最佳的上選好書!
·林為正教授精闢賞析導讀,從各種文學角度及翻譯手法,帶你進入芒果街的世界!
·全文細膩比喻的運用,以及打破小說/散文格式,以新詩般的文字表現。
·教育小說的脈絡:顯淺的文字及深刻的內容,除了吸引讀者間的評論,亦引起學術界的興趣。
【內容簡介】
因為心中住著夢想,希望永遠存在
《家住芒果街》是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女主角耶絲蓓郎沙(Esperanza,西版牙文希望的意思)隨著家人由墨西哥遷往美國芝加哥的芒果街,開始了新的生活。雖然芒果街上的小屋不是她理想的家,一家六口全擠進去住,只有一間浴室,但是不用付房租,更不怕房東拿掃帚柄敲天花板。
對小女孩希望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創作這件事,還有用五塊錢換來腳踏車快樂時光,和一群好氣好笑卻又可愛的芒果街人們。透過希望細膩純真的眼睛,讓我們回想起有夢想的自己,珍惜那些渺小卻依舊努力發光的小小人事物。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家住芒果街》的英文簡潔、美麗,反映一個貧窮小女孩努力上進,維護自尊的高貴心
境,寫出她自己的生活天地,經林為正教授的翻譯妙筆,中文本顯得格外流暢而感情深藏,讀來情境活靈活現,打動人心內想向上攀昇得人敬重的原始渴望。
--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陳建民
「珊卓拉.西斯奈洛斯以《家住芒果街》帶出的一系列作品,為拉丁文學帶來新氣象,她的作品以其韻味、魅力與熱情,傳達了美國西南的拉丁裔移民的經歷。」
奧斯卡.希恢洛斯(Oscar Hijuelos)
「傑作!西斯奈洛斯的感情細膩、觀察敏銳而富含層次,充滿音樂與畫面。」
關多琳.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
「珊卓拉與她的『房子』代表了一切──那棟房子、家;而芒果是水果、是一條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全在裡頭。」
耶杜瓦多.嘉里亞諾(Eduardo Galeano)
「《家住芒果街》的文筆簡潔、風趣而優美,足以對抗時間的考驗。該作是渴望與愛情的詩歌,道出世人共同的心聲。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佳作。」
艾衛吉.丹堤卡(Edwidge Danticat)
「《家住芒果街》將為世世代代所珍愛。耶絲蓓郎沙的故事溫柔、幽默而直指人生真相,讓它成為我們大家的故事,不只是拉丁裔移民的故事。」
克麗斯汀娜.賈西亞(Cristina García)
「《家住芒果街》道出了所有移民美國而心存故鄉的人的心聲,是一部令人難忘、無可取代的作品。」
霍黑.拉莫斯(Jorge Ramos)
「《家住芒果街》是部發聾振聵的作品,把人世間的真相攤在陽光下。珊卓拉.西斯奈洛斯的文字有個性、膽識與精純的技巧。它打動我的心不是因為我也屬拉丁裔移民,而是因為它立意要感動所有世人。《家住芒果街》讓文學也可以是歷史。」
亞卓安娜.洛佩茲(Adriana Lopez)
全書中英文對照
擁有夢想讓你不一樣,閃閃發光!
王盛弘 散文家
吳岱穎 建中老師 / 作家
吳玫瑛 國立台東大學兒文所所長
吳鈞堯 幼藝文藝主編
凌性傑 建中國文老師 / 詩人作家
徐國能 作家
陳建民 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許維民 金寧國民中小學校長
陳黎 詩人
游鎮維 佛光大學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不分先後)
全臺高中老師,感動推薦(依校名筆劃排序)
中山大學附屬國光中學
呂定璋
中山女高
徐熒蓮、吳常青、林豐藝、張青松
文山高中
李宥璇
北一女
陳美桂
台中文華高中
林美麗
台中家商
張哲愿、陳俊富
台南高商
李斐雯
台南新營高工
余定中、沈俐君
玉里高中張
銓傑
成功高中
李錦華
育成高中
祝一麗
花蓮高商
張景莉
南湖高中
王慧茹
屏東女中
游淑如
建國中學
文蜀陵、王曼莉、杜梅生、姜廣艮、施美慧、黃儷慧、楊玉玲、趙湘娥、劉岱珉、盧宜安
政大附中
楊曉菁、劉韻蘋
桃園陽明
黃志良、簡琪
高雄中學
蔡受勳
慈濟附中
周燉文
新竹女中
王智忠、李麗玲、陳秋圜
嘉義女中
李恆源
旗美高中
饒淑貞
《家住芒果街》的英文簡潔、美麗,反映一個貧窮小女孩努力上進,維護自尊的高貴心
境,寫出她自己的生活天地,經林為正教授的翻譯妙筆,中文本顯得格外流暢而感情深藏,讀來情境活靈活現,打動人心內想向上攀昇得人敬重的原始渴望。
--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陳建民
「珊卓拉.西斯奈洛斯以《家住芒果街》帶出的一系列作品,為拉丁文學帶來新氣象,她的作品以其韻味、魅力與熱情,傳達了美國西南的拉丁裔移民的經歷。」
奧斯卡.希恢洛斯(Oscar Hijuelos)
「傑作!西斯奈洛斯的感情細膩、觀察敏銳而富含層次,充滿音樂與畫面。」
關多琳.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
「珊卓拉與她的『房子』代表了一切──那棟房子、家;而芒果是水果、是一條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全在裡頭。」
耶杜瓦多.嘉里亞諾(Eduardo Galeano)
「《家住芒果街》的文筆簡潔、風趣而優美,足以對抗時間的考驗。該作是渴望與愛情的詩歌,道出世人共同的心聲。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佳作。」
艾衛吉.丹堤卡(Edwidge Danticat)
「《家住芒果街》將為世世代代所珍愛。耶絲蓓郎沙的故事溫柔、幽默而直指人生真相,讓它成為我們大家的故事,不只是拉丁裔移民的故事。」
克麗斯汀娜.賈西亞(Cristina García)
「《家住芒果街》道出了所有移民美國而心存故鄉的人的心聲,是一部令人難忘、無可取代的作品。」
霍黑.拉莫斯(Jorge Ramos)
「《家住芒果街》是部發聾振聵的作品,把人世間的真相攤在陽光下。珊卓拉.西斯奈洛斯的文字有個性、膽識與精純的技巧。它打動我的心不是因為我也屬拉丁裔移民,而是因為它立意要感動所有世人。《家住芒果街》讓文學也可以是歷史。」
亞卓安娜.洛佩茲(Adriana Lopez)
全書中英文對照
擁有夢想讓你不一樣,閃閃發光!
王盛弘 散文家
吳岱穎 建中老師 / 作家
吳玫瑛 國立台東大學兒文所所長
吳鈞堯 幼藝文藝主編
凌性傑 建中國文老師 / 詩人作家
徐國能 作家
陳建民 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許維民 金寧國民中小學校長
陳黎 詩人
游鎮維 佛光大學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不分先後)
全臺高中老師,感動推薦(依校名筆劃排序)
中山大學附屬國光中學
呂定璋
中山女高
徐熒蓮、吳常青、林豐藝、張青松
文山高中
李宥璇
北一女
陳美桂
台中文華高中
林美麗
台中家商
張哲愿、陳俊富
台南高商
李斐雯
台南新營高工
余定中、沈俐君
玉里高中張
銓傑
成功高中
李錦華
育成高中
祝一麗
花蓮高商
張景莉
南湖高中
王慧茹
屏東女中
游淑如
建國中學
文蜀陵、王曼莉、杜梅生、姜廣艮、施美慧、黃儷慧、楊玉玲、趙湘娥、劉岱珉、盧宜安
政大附中
楊曉菁、劉韻蘋
桃園陽明
黃志良、簡琪
高雄中學
蔡受勳
慈濟附中
周燉文
新竹女中
王智忠、李麗玲、陳秋圜
嘉義女中
李恆源
旗美高中
饒淑貞
編輯推薦
《家住芒果街》是美國經典名著,全球狂銷六百多萬冊,已有十餘種譯本及有聲書面世,目前已發行二十五週年。故事講述一個名字叫做「希望」少女的成長故事。她隨著家人由墨西哥遷往美國芝加哥的芒果街,開始了新的生活。雖然芒果街上的小屋不是她理想的家,但對小女孩「希望」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創作這件事,以及和一群好氣好笑卻又可愛的芒果街人們的點滴生活。透過「希望」細膩純真的眼睛,讀者將回想起有夢想的自己,珍惜那些渺小卻依舊努力發光的小小人事物。
目錄
作者序:自己的房子
譯者導讀:與您共讀
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
頭髮
男生與女生
我的名字
凱西:貓群的女王
快樂時光
笑聲
吉兒的傢俱買進賣出
米米•奧提茲
路易、他的表親和他的其他表親
瑪琳
局外人
有位老婦人子女成群不知如何是好
艾莉西亞總是看得到老鼠
戴瑞斯與雲朵
再來幾朵
小腳家族
米餡夾心三明治
人字拖
雙臀
第一份工作
老爸平時惺忪起床天還沒亮
壞胚子
耶蓮妮塔、紙牌、棕櫚、水
杰拉多姓氏不明
艾德娜的璐希
田納西伯爵
大爺
四棵瘦樹
嘸講英語
萊法耶拉禮拜二喝椰子、木瓜汁
莎莉
詩人美奈娃
閣樓裡的流浪漢
美麗而殘忍
小天才
莎莉的說法
猴子花園
紅小丑
地板上的玫瑰印花
三姊妹
艾莉西亞跟我在艾德娜的階梯上聊天
一棟我自己的房子
芒果也有道別時
譯者導讀:與您共讀
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
頭髮
男生與女生
我的名字
凱西:貓群的女王
快樂時光
笑聲
吉兒的傢俱買進賣出
米米•奧提茲
路易、他的表親和他的其他表親
瑪琳
局外人
有位老婦人子女成群不知如何是好
艾莉西亞總是看得到老鼠
戴瑞斯與雲朵
再來幾朵
小腳家族
米餡夾心三明治
人字拖
雙臀
第一份工作
老爸平時惺忪起床天還沒亮
壞胚子
耶蓮妮塔、紙牌、棕櫚、水
杰拉多姓氏不明
艾德娜的璐希
田納西伯爵
大爺
四棵瘦樹
嘸講英語
萊法耶拉禮拜二喝椰子、木瓜汁
莎莉
詩人美奈娃
閣樓裡的流浪漢
美麗而殘忍
小天才
莎莉的說法
猴子花園
紅小丑
地板上的玫瑰印花
三姊妹
艾莉西亞跟我在艾德娜的階梯上聊天
一棟我自己的房子
芒果也有道別時
序/導讀
自己的房子
照片中這個年輕女子就是我,當時正在寫《家住芒果街》。這是她的工作室,在她之前的住戶如果是家庭,這個房間應該是孩子的臥室。這個房間沒有門,只比一個開放式的儲藏空間還寬一點而已。不過這裡光線充足,位於一樓大門玄關的正上方。因此她可以聽到鄰居進進出出。她擺這個姿勢彷彿剛放下工作小憩片刻,其實在真實人生裡她從來不曾在這間工作室裡寫作。她在廚房裡寫作,那是唯一有暖氣設施的房間。
這是一九八○年芝加哥破落的巴克頓區,有錢人搬來這區是後來的事。這位年輕女子住在寶琳娜北街1814號二樓靠街那戶。尼爾遜.艾爾格倫 (Nelson Algren)曾經走過這些街道,索爾.拜婁 (Saul Bellow)的草坪就在分局路那邊,散步可達。這一帶街坊到處充鼻的氣味,是啤酒與尿騷、香腸與煮豆。
這位年輕女子把她這間「工作室」塞滿了她從麥斯威爾街跳蚤市場扛回來的東西。成堆的古董打字機、字母方塊、狐尾武竹、書架、聯軍占領時期的日本小磁像、柳條編籃、鳥籠、手繪照片等。都是一些她愛玩賞的玩意兒。她不能沒有這個空間供她玩賞、思索。每當她人在老家,觸目所及的物品都在責罵她,讓她覺得悲傷、沮喪。它們說,「把我洗乾淨。」它們說,「懶惰蟲。」它們說,「妳應該……」不過,她的工作室裡的東西都有魔法,邀她玩耍。它們讓她充滿光明。只有在這個房間,她才能息語平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她白天喜歡獨處。
她還是個女孩時,她夢想有一個靜謐的家,純屬於自己,就像其他女孩夢想自己的婚禮一樣。這位年輕女子並不為嫁妝而蒐集綾羅綢緞,她為未來那棟純屬自己的房子,從骯髒的密瓦基大道上那些二手貨店裡購買舊物品——褪色的被褥、有裂縫的花瓶、有殘缺的茶碟、需要關愛的燈臺。
這位年輕女子讀完研究所後回到芝加哥,搬進基勒北街1754號她父親的房子,住的是她曾住的女孩房,裡頭有兩張單人床與花壁紙。她那時二十三歲半。當時她鼓起勇氣告訴父親,她想要自己住,跟離家讀研究所時一樣。父親望著她,眼神有如正要攻擊的公雞,不過她並不驚慌。她看過這個眼神,知道那是虛張聲勢。她是他鍾愛的女兒,只需堅持就能得逞。
女兒聲稱,她所受的教育告訴她,作家需要安靜、隱私與漫長的獨處以利思索。父親則堅信太多大學教育與太多純白人朋友把她帶壞了。她的想法其實不無道理。每當她以父親的語言在內心思考,她知道子女要到結婚後才離開父母的家。每當她用英語思考,她知道自己十八歲起就該自立。
父女暫時達成和解。她同意搬進荷馬西街4832號地下室,那棟房子是她六位兄弟裡最年長的那位與他妻子的家。但過了幾個月後,她發現長兄竟然是個無所不探的「老大哥」 ,於是跨上單車沿著高中時代經過的街坊,找到一所公寓,牆上油漆尚新,窗上還貼著保護膠膜。她下車到一樓店面詢問。這便是她說服屋主把房間租給她的過程。
她父親不了解她為什麼要住在那棟百年老宅,那偌大的窗戶根本無法防寒。她知道至少自己的公寓裡可以乾乾淨淨,可是走廊裡就算她跟樓上的太太經常輪流拖地,依然破舊骯髒。走廊需要重刷,但是這就不是她們能做主的了。父親來探望時,爬著樓梯還一邊嫌惡地咕噥。到了房內,他看到她的書籍以牛奶箱分裝,排在無門臥室的地板上的床墊上,他吭了一句「嬉皮」,就像他看到男生在他家附近閒晃時就會吭一聲「毒蟲」。當父親看到只有廚房裡有暖氣設施,他搖頭嘆道,「我幹嘛辛辛苦苦掙錢買棟有暖氣渦爐的房子,好讓她回頭住這種地方?」
***
獨處的時候,她細賞她公寓的高挑天花板與讓天空傾洩而入的窗戶,新鋪的地毯與雪白如未打字的白稿紙,層層空架的開放式儲藏空間,沒裝門的臥室,放了一臺古董打字機的工作室,還有正面那排大窗戶,可以觀看街景、櫛比鱗次的屋頂、樹木,以及甘乃迪高速公路上快得眩目的車流。
在她那棟樓房與隔壁的圍牆之間,有個井然有序、低於路面的花園。花園唯一的訪客是說話如吉他琴聲的一家人,操南方口音的人家。他們黃昏時分出現,用籠子帶了寵物猴子來,坐在綠色長板椅上談笑。她躲在臥室窗帘後偷窺,好奇那隻猴子是從哪來的。
她父親每個禮拜都會打電話說,「好女兒,什麼時候搬回來?」她母親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她雙手插腰誇耀,「不愧是我女兒。」父親在場時,她則聳聳肩說,「我又能怎樣?」母親不反對。她知道人生充滿遺憾的滋味,她不要她的女兒也過那種人生。她總是支持女兒的任何計劃,只要她肯上學就好。這位母親把他們在芝加哥住過的每個家的牆壁都漆成各種花的顏色;在花園裡種植番茄與玫瑰;吟唱詠嘆調;用兒子的鼓練習她的獨唱曲;隨著綜藝節目《靈魂列車》裡的舞者翩翩起舞;用卡羅牌糖漿把旅遊海報貼在廚房牆上;每週都帶領她那群兒女到圖書館、民眾音樂會、博物館;衣襟上別了一枚圓盤,上頭寫了「餵飽人民,別餵國防部」;她連初中都沒畢業。就是那位母親。她給女兒輕輕一推,說:「妳讀過書,好運氣喲!」
父親則要女兒做電視裡的氣象播報員,或結婚生孩子。她不想成為電視臺的氣象小姐。她也不想結婚生孩子。現在不要。以後也許吧,但是她的人生裡有許多事情必須先完成。旅遊。學會跳探戈。出版一本書。到其他城市居住。贏得國家文藝贊助獎。觀看極光。從一個大蛋糕裡蹦出來。
她盯著自己公寓裡的天花板與牆壁,有如她曾經盯著成長中住過的公寓裡的天花板與牆壁,用水泥漆壁上的細紋想像出圖像,再用這些圖像發展出故事。在晚上,廚房的桌邊夾了一盞廉價的金屬臺燈,她坐在它圓形的燈光裡,伴著紙筆,假裝自己不害怕。她努力活得像個作家。
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從哪得到作家該怎麼過日子的想法。她還沒讀過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她還不認識羅沙里歐.卡斯提拉諾斯 (Rosario Castellanos)或娑爾.璜安娜 (Sor Juana)。在世界某處,葛羅莉亞.安薩杜瓦(Gloria Anzadúa)與謝莉.莫拉嘉(Cherríe Moraga)正在開闢自己的道路,不過她對她們也一無所知。她什麼都不知道。她邊寫邊創造。
照片中的我在拍這張照片時,依然以詩人自稱,儘管我從小學起就開始撰寫故事。我要到進愛荷華大學詩歌創作坊時,才又走回小說的路子。愛荷華大學所教的詩歌,如思想樓閣卻華而不實,而我只能透過故事來傳達自己的想法。
照片中的這個我,當時不但寫詩,同時也一點一滴經營一系列小品故事。書名我已經先有了,《家住芒果街》。書寫了五十頁,不過我尚未以小說看待。只是一罐鈕扣,有如我在二手義賣店的貨堆裡,隨手抽出的繡花枕頭套與繡名餐巾一樣,胡搭亂配。我寫下這些事情,雖然視之為「小故事」,卻感覺得到它們彼此關聯。當時我還沒聽過循環故事系列一詞。我還沒讀到厄米羅.阿布何.葛美茲(Ermilo Abreu Gómez)的《卡湼克》、艾蓮娜.波尼亞托斯卡(Elena Poniatowska)的《利勒斯.奇可斯》、關多琳.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的《莫德.瑪莎》、奈莉.坎柏貝羅(Nellie Campobello)的《我母親的雙手》。那是後來,我有更多空閒與獨處可供閱讀時才讀到。
開頭三則故事,是這位女子,也就是我,當時在愛荷華以一週不到的時間寫成的。不過我並非註冊於小說創作組,因此他們不願意把它們計入我文藝創作碩士學位的畢業成果裡。我也沒去爭取;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太像我父親了。每當我沒有在為學位寫詩的時候,我便把時間挪來經營這些小故事,聊供慰藉。我與同儕分享這些故事,包括詩人喬伊.哈爾荷(Joy Harjo),她在詩歌創作坊裡也過得不順,還有小說作家丹妮絲.瑪堤斯(Dennis Mathis),她是來自伊利諾州小鎮的鄉下人,不過所收藏的平裝書卻來自全世界。
當時,即七○年代,文壇流行短小精巧的故事。丹妮絲向我談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極短篇《手之掌》故事集。我們一面煎蛋餅當晚餐,一面朗讀賈西亞.馬奎茲(García Márquez)與享利奇.鮑爾(Heinrich Böll)的故事。我們都喜歡具實驗精神的作家——在那個時候,所有人,除了葛蕾絲.貝利(Grace Paley)——都跟我們一樣是造反分子。丹妮絲後來成為終身的編輯、盟友與電話中鼓舞人心的聲音,每當我們兩人中有人意志消沉時。
照片中這位年輕女子以霍赫.路易斯.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夢虎》為藍本來塑造她日漸成形的書,波赫斯是她從高中時代便閱讀的作家,其故事片段擲地有聲,有如安徒生童話或奧維得(Ovid)或百科全書裡的條目。她希望自己寫出的故事能跨越文類間的籓籬、口說與書寫的分野、嚴肅文學與兒歌的鴻溝、紐約與想像村落瑪康多(Macondo)的落差、墨西哥與美國的國界。沒錯,她希望她景仰的作家能欽佩她的作品,但她也要讓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讀了它們一樣能得到樂趣。她絕無意寫一本讀者無法讀懂,卻還要為不懂慚愧的書。
她認為故事的主題是美。美要眾人皆能欣賞才行,就像雲朵如羊群放牧於藍天。她認為,為糊口勞苦的大眾,儘管沒什麼空閒而且經常勞累不堪,依然有權閱讀美好的小故事。她當下立志要寫一本書,能讓不知道前情後續的讀者,隨手展書從任何地方讀起都能讀出來龍去脈。
她以文字做實驗,創造出如詩歌簡潔、可塑的文本,將句子拆成碎片讓讀者自由停頓,讓句子為讀者服務,而非讓讀者遷就句子,我省去引號,讓版面乾淨清爽,也讓書頁儘量單純而易讀。如此,句子有如柔條軟枝,可以有多種編讀方式。
當年那個我,有時會在週末出去會一會其他作家。有時我會邀請這些朋友到我的住所,將彼此的作品品頭論足一番。我們來自黑人、白人、拉丁裔族群。我們既是男人也是女人。我們共同抱持的信念是藝術必須服務自己的族群。我們一起出版了一本文集——《譯者導讀
與您共讀 開始之前
文學欣賞,如人品酒,陶醉雖同,其實享受各異。文學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個人體會。有時個人的體會若能別具洞見、扣中心弦、燦然成篇,本身也成了美麗動人的文學作品了。有時個人的體會有如樹木的種子,會發芽茁壯,想要長出胸口,想要供大家取材,不吐不快。有時個人的體會,有如內心最深處有條琴弦,莫名與作者產生共鳴,是你與作者隔著時空共享的祕密。閱讀中的感動,有如涼風送爽,來時無心,去時無憾,你只是經歷了閱讀佳篇的滿心暢快。悠然闔卷,心靈中似乎多了不同的光彩,世界似乎稍微美好一些。也許為閱讀而閱讀,也可以是最純粹的喜悅,而心靈收獲已如柳蔭遍地。
因此,我只想與各位讀者共享這部雖淡而雋永,似淺而深刻的作品。我會建議各位讀者先別理會這篇引言(甚至也別先看作者的自介),自己把全書看完,細細品味後,再來看作者的自介以及這篇導讀。這也是我在此儘量不以「作者的意思是……」的方式來論述,而是以「原作裡說了什麼」,因為以下一切都是我跟原作之間互動的結果。作品在完成之後,作者跟讀者一樣,都是旁觀者。本篇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當日的見解、一時的聯想,不敢妄言解惑,至少聊供參考。換另一個時間、空間的我,也許會有不同的觀點與說法。倒不是此時此刻所言虛浮,而是「芒果」的滋味會隨你人生歷練及成長而呈現不同的風貌,帶來不同的感動。朋友,你也會有你的感受與見解,別把心關上哦。
關於原作
●關於「房子」
「房子」一物在本書中,無論視之為微言大義的象徵或激發聯想的意象,顯然都十分重要。本書的原文標題,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就是以它為核心發展出來,而作為住所的「房子」,也成為書中許多主題的樞紐。
首先,「房子」與女性的覺醒(如書中主角)或不覺醒(如書中莎莉這個人物)這個主題兩者的關係,有如形影密切。主角一直無法以芒果街上那個家為榮,而莎莉只能以欣賞如囚籠的家為最大樂趣。前者雖有自主的覺醒而被困於現狀,後者雖自甘被囚,卻有無法揮去的哀怨(〈地板上的玫瑰印花〉)。維吉妮亞.吳爾芙在她的重要著作《自己的房間》裡有句名言:「女性若想寫小說,必須擁有自己的收入與房間。」西斯奈洛斯亦為女性作家,感同身受,更把對房間的需求擴大為房子。但兩人的差異畢竟不止於此,如果吳爾芙是以評論的形式、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從女性、創作、女權這個三角關係所產生的議題,那麼本書則是採取聯篇小品的形式、感性的角度。本書完成於二十世紀八○年代,當時女性運動已大有進展。此時二十一世紀初,情況雖早已迥異於吳爾芙的時代或甚至近如八○年代,但若除去性別、族裔的表相,則其中弱勢族群對抗大環境的刻版印象、對抗主流傳統壓迫等的議題,則是亙古恆今,超越時代與國界了。
故事裡的主角對於自己專屬房子的需要,同時具有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需求。在〈耶蓮妮塔、紙牌、棕櫚、水〉裡,主角為自己的夢想之屋求神問卜,她所指的房子,顯然指的是實體的房子,而非精神狀態。但是,她在這點上也不是拜物主義者,她對房子的概念從地點、物質等,昇華到後來的心中的一個地方,她從沒有不食人間煙火地變成只嚮往這個心中之屋,而是在精神與理想之外,也有物質與現實的考量。直到書末最後一句話,她描述的仍是一棟實體的房子,只不過發展至此,已具有作家的靈魂:「一棟靜謐如雪的房子,只供我用的空間,乾淨如寫上詩句前的白紙。」
其次,房子在書中也象徵人性,人如其屋。米米的故事裡,便有最現成的例子,「正面外有二十一步臺階,歪歪斜斜的,像一口爛牙……每當米米的老媽在門廊上喚他,米米便手忙腳亂爬上那二十一步臺階……」,我們可以想見米米笑起來,那口牙齒大概跟那臺階相似,而那臺階歪斜的樣子儼然就是米米登階體態的具體呈現,此處兩者既能呼應,卻又非合掌的死對。當然,也有人生非其屋,生錯身家地位,在人如其屋的世界裡,這可能是最大的不幸了。所衍生的主題便是房子與自我認同的關係。主角顯然覺得自己未能生在自己認同的房子,從書開始時,主角必須跟校長說她住哪,到書末朋友指著她的住所,這類情況都讓她羞愧。她甚至想要「搖搖頭,彷彿搖頭可以甩掉我在裡頭住的一年。」(〈艾莉西亞跟我在艾德娜的階梯上聊天〉)。於是,「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真正的房子。一棟可以指給人家看的房子。」(〈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
●黑暗面
正如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本書亦企圖探討人性或人生裡的黑暗面。以女性人物為主的作品,往往不能不探討家暴與性騷擾這兩個主題,本書在這上頭亦著墨頗多。如〈第一份工作〉裡,主角才上班第一天就遭到素昧平生的同事占便宜。如〈小腳家族〉裡,就連路邊偶遇的流浪漢,都想以一塊錢的利益,誘惑女孩子出賣自己的肉體。其餘狀況可想而知。但也跟任何父權社會一樣,沒有人檢討誘惑的男性之過錯,反而高壓管制被誘惑的女性,如莎莉與美奈娃的故事所呈現。但如作者擅長的手法,有時表面平靜卻暗潮洶湧,例如〈猴子花園〉與〈紅小丑〉裡,莎莉似乎也想把主角扯進來,漸漸讓主角處於不利的狀況,雖然實際上發生的故事未明講,情節的張力卻飽滿欲裂。貧窮社區裡的犯罪問題,在〈路易、他的表親以及其他親戚〉,則以喜劇,甚至近乎鬧劇的手法呈現,下面有更多的討論。
表現手法
本書能風靡文壇這麼久,自然不只是因為它觸及人性基本議題而已。該書的文筆與敘述方式,都自作者的獨門風格。以下歸納出幾點該作者常用的手法。當然這種歸納只是起點,因為常常在同一個地方,可看到作者同時運用許多手法。至於這些手法如何搭配,或發現此處未提及的手法,這類探索就留給讀者自己發揮了。
●詩般的文字
該作以其詩般的文字而聞名,而作者本身也是詩人。所謂「詩般的文字」的定義問題,本身是一個文類學的核心課題,但此處且就廣義地來看,基本上就是以特殊的說法、句法,或文法來創造美感效果的語言。
意象式敘述便是一例。作者用「我只是一顆紅氣球,綁在錨上的氣球。」(〈男生與女生〉)來形容自己沒有知心密友的狀態。這個意象組合裡,實體物品有氣球、錨,兩者不用多作描述就已形成強烈對比,一輕一重、游移不定與固定不動、自由自在與困於一處。連結兩者的動作「綁」,是個象徴性強的動作,點出說話者的感受。
「在屋簷的排水糟裡堆了許多擊出後不再落地的棒球。」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任何在巷子裡打過球的人,一定都找過打得太遠的球。棒球是美國極常見的運動,一顆棒球便足以勾起多少人的童年遊戲記憶。而擊出飛天後不再回來的那顆球,更是象徵一去不返的童年的最佳意象。這些房子用它上頭的排水糟收藏多少人的棒球,就像房子被忽視的角落裡,其實正收藏過往住戶多少往事與回憶。
這類感性如詩的語言,在全書中捬拾可得,閱讀時先別急著找出作者的「答案」是什麼,讓那些語言的各種層面的意涵在你心中進行化合作用,釀造你個人獨到的心得。這些意象,飽滿而有機,閱讀它們本身就已如觀看精采的文筆魔術,讀後更有無盡回味的空間。
●一文多體
此外,原作的寫作手法裡還有一絕,即巧妙融合口說語言與書寫文字,結構鬆而不散,讓人物、情境與意象等各個元素,有更多融合的方式與彈性。例如〈小腳家族〉裡這一段:「母親的腳掌豐滿而端莊,有如白鴿從枕頭海上飛下來,越過地板上的玫瑰印花,一路下降到木頭臺階,踏上跳房子方格裡、五、六、七、藍天。妳要不要這個?接著遞給我們一個紙袋,裡頭有雙檸檬黃的鞋子、一雙紅鞋,還有一雙舞鞋,看得出以前是純白色,如今泛著淺藍。」那雙腳從虛的鳥類比喻飛經屋中幾處,到實的形容走下屋前臺階,到具體存在與主角交談,接著觀點轉交到主角口中。在此,我們從比喻看到這位太太的體態步姿、家中的陳設,而從海天、花叢這些遙遙暗示婚禮的比喻轉入跳房子的遊戲動作,似乎是在呈現婚姻憧憬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實生活。最後的轉折是一個雙重的意外,其一是風格的突轉,從描述變成對白,其二是故事的意外發展,即贈鞋一節,故事裡的人意外,讀者也沒想到。如果從後來這些鞋子所引出的風波,回頭再來看這段,就更能感受到其中隱藏的戲劇張力。當初的鞋主是這位太太,由於這些鞋子在故事中,惹來一些風波,那麼她的過去是如何也就耐人尋味,又帶給讀者一個想像力的啟發。總之,這段裡的轉化過程有詩的跳躍想像,有散文的流暢清澈,還有小說的情節鋪陳跌宕,三大文類的基本精神,在作者手中融於一體卻能相互加乘,帶來更大的藝術能量。
●微物大義、以簡馭繁
原作還有一種手法也值得一提:作者擅長以看似瑣碎的小事物或聽似隨意的口吻做為觸媒,引爆強大的藝術感染功效。本書所觸及的課題,如族群議題、家暴、女性主義等議題等,都是極為敏感的材料。處理這類材料,往往容易情緒失控而變成篇篇濫情的血淚史,或者批判的分寸拿捏不當,而淪為膚淺尖酸的漫罵或刻意陳腐的政宣。原作顯然也想透過這些小品,呈現某種看法、觀點,有時甚至有褒貶論斷的企圖。不過我們不會聽到聲嘶力竭的控訴,我們卻看到故事在小地方、小情節裡,表現出對種族、性別、經濟上的劣勢族群的悲憫與關懷,也對這群人有時犯下的小奸小惡抱以同情的諒解。作者往往以間接的方式或者看似輕鬆的語氣來陳述事情、探究原因,但是反而能觸及更深刻的情感,作出更切中要害的褒貶。例如聲稱是法國貴族後裔的凱西,她們一家住在該區,顯然在社會上亦屬中下階層,可是他們本身並未能同情與自己有相同處境的其他族裔的移民,還聲稱(旁人看來則是近乎癡夢)有一天在法國會有哪位天高地遠的遠房親戚,留下一大筆產業給他家繼承。原作並未挑明指責他們自己就是種族主義者,也未譏刺他們荒謬的、聊以自慰的白日夢,但是在傳達了這些真相的同時,讀者亦能同情這些人物的
照片中這個年輕女子就是我,當時正在寫《家住芒果街》。這是她的工作室,在她之前的住戶如果是家庭,這個房間應該是孩子的臥室。這個房間沒有門,只比一個開放式的儲藏空間還寬一點而已。不過這裡光線充足,位於一樓大門玄關的正上方。因此她可以聽到鄰居進進出出。她擺這個姿勢彷彿剛放下工作小憩片刻,其實在真實人生裡她從來不曾在這間工作室裡寫作。她在廚房裡寫作,那是唯一有暖氣設施的房間。
這是一九八○年芝加哥破落的巴克頓區,有錢人搬來這區是後來的事。這位年輕女子住在寶琳娜北街1814號二樓靠街那戶。尼爾遜.艾爾格倫 (Nelson Algren)曾經走過這些街道,索爾.拜婁 (Saul Bellow)的草坪就在分局路那邊,散步可達。這一帶街坊到處充鼻的氣味,是啤酒與尿騷、香腸與煮豆。
這位年輕女子把她這間「工作室」塞滿了她從麥斯威爾街跳蚤市場扛回來的東西。成堆的古董打字機、字母方塊、狐尾武竹、書架、聯軍占領時期的日本小磁像、柳條編籃、鳥籠、手繪照片等。都是一些她愛玩賞的玩意兒。她不能沒有這個空間供她玩賞、思索。每當她人在老家,觸目所及的物品都在責罵她,讓她覺得悲傷、沮喪。它們說,「把我洗乾淨。」它們說,「懶惰蟲。」它們說,「妳應該……」不過,她的工作室裡的東西都有魔法,邀她玩耍。它們讓她充滿光明。只有在這個房間,她才能息語平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她白天喜歡獨處。
她還是個女孩時,她夢想有一個靜謐的家,純屬於自己,就像其他女孩夢想自己的婚禮一樣。這位年輕女子並不為嫁妝而蒐集綾羅綢緞,她為未來那棟純屬自己的房子,從骯髒的密瓦基大道上那些二手貨店裡購買舊物品——褪色的被褥、有裂縫的花瓶、有殘缺的茶碟、需要關愛的燈臺。
這位年輕女子讀完研究所後回到芝加哥,搬進基勒北街1754號她父親的房子,住的是她曾住的女孩房,裡頭有兩張單人床與花壁紙。她那時二十三歲半。當時她鼓起勇氣告訴父親,她想要自己住,跟離家讀研究所時一樣。父親望著她,眼神有如正要攻擊的公雞,不過她並不驚慌。她看過這個眼神,知道那是虛張聲勢。她是他鍾愛的女兒,只需堅持就能得逞。
女兒聲稱,她所受的教育告訴她,作家需要安靜、隱私與漫長的獨處以利思索。父親則堅信太多大學教育與太多純白人朋友把她帶壞了。她的想法其實不無道理。每當她以父親的語言在內心思考,她知道子女要到結婚後才離開父母的家。每當她用英語思考,她知道自己十八歲起就該自立。
父女暫時達成和解。她同意搬進荷馬西街4832號地下室,那棟房子是她六位兄弟裡最年長的那位與他妻子的家。但過了幾個月後,她發現長兄竟然是個無所不探的「老大哥」 ,於是跨上單車沿著高中時代經過的街坊,找到一所公寓,牆上油漆尚新,窗上還貼著保護膠膜。她下車到一樓店面詢問。這便是她說服屋主把房間租給她的過程。
她父親不了解她為什麼要住在那棟百年老宅,那偌大的窗戶根本無法防寒。她知道至少自己的公寓裡可以乾乾淨淨,可是走廊裡就算她跟樓上的太太經常輪流拖地,依然破舊骯髒。走廊需要重刷,但是這就不是她們能做主的了。父親來探望時,爬著樓梯還一邊嫌惡地咕噥。到了房內,他看到她的書籍以牛奶箱分裝,排在無門臥室的地板上的床墊上,他吭了一句「嬉皮」,就像他看到男生在他家附近閒晃時就會吭一聲「毒蟲」。當父親看到只有廚房裡有暖氣設施,他搖頭嘆道,「我幹嘛辛辛苦苦掙錢買棟有暖氣渦爐的房子,好讓她回頭住這種地方?」
***
獨處的時候,她細賞她公寓的高挑天花板與讓天空傾洩而入的窗戶,新鋪的地毯與雪白如未打字的白稿紙,層層空架的開放式儲藏空間,沒裝門的臥室,放了一臺古董打字機的工作室,還有正面那排大窗戶,可以觀看街景、櫛比鱗次的屋頂、樹木,以及甘乃迪高速公路上快得眩目的車流。
在她那棟樓房與隔壁的圍牆之間,有個井然有序、低於路面的花園。花園唯一的訪客是說話如吉他琴聲的一家人,操南方口音的人家。他們黃昏時分出現,用籠子帶了寵物猴子來,坐在綠色長板椅上談笑。她躲在臥室窗帘後偷窺,好奇那隻猴子是從哪來的。
她父親每個禮拜都會打電話說,「好女兒,什麼時候搬回來?」她母親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她雙手插腰誇耀,「不愧是我女兒。」父親在場時,她則聳聳肩說,「我又能怎樣?」母親不反對。她知道人生充滿遺憾的滋味,她不要她的女兒也過那種人生。她總是支持女兒的任何計劃,只要她肯上學就好。這位母親把他們在芝加哥住過的每個家的牆壁都漆成各種花的顏色;在花園裡種植番茄與玫瑰;吟唱詠嘆調;用兒子的鼓練習她的獨唱曲;隨著綜藝節目《靈魂列車》裡的舞者翩翩起舞;用卡羅牌糖漿把旅遊海報貼在廚房牆上;每週都帶領她那群兒女到圖書館、民眾音樂會、博物館;衣襟上別了一枚圓盤,上頭寫了「餵飽人民,別餵國防部」;她連初中都沒畢業。就是那位母親。她給女兒輕輕一推,說:「妳讀過書,好運氣喲!」
父親則要女兒做電視裡的氣象播報員,或結婚生孩子。她不想成為電視臺的氣象小姐。她也不想結婚生孩子。現在不要。以後也許吧,但是她的人生裡有許多事情必須先完成。旅遊。學會跳探戈。出版一本書。到其他城市居住。贏得國家文藝贊助獎。觀看極光。從一個大蛋糕裡蹦出來。
她盯著自己公寓裡的天花板與牆壁,有如她曾經盯著成長中住過的公寓裡的天花板與牆壁,用水泥漆壁上的細紋想像出圖像,再用這些圖像發展出故事。在晚上,廚房的桌邊夾了一盞廉價的金屬臺燈,她坐在它圓形的燈光裡,伴著紙筆,假裝自己不害怕。她努力活得像個作家。
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從哪得到作家該怎麼過日子的想法。她還沒讀過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她還不認識羅沙里歐.卡斯提拉諾斯 (Rosario Castellanos)或娑爾.璜安娜 (Sor Juana)。在世界某處,葛羅莉亞.安薩杜瓦(Gloria Anzadúa)與謝莉.莫拉嘉(Cherríe Moraga)正在開闢自己的道路,不過她對她們也一無所知。她什麼都不知道。她邊寫邊創造。
照片中的我在拍這張照片時,依然以詩人自稱,儘管我從小學起就開始撰寫故事。我要到進愛荷華大學詩歌創作坊時,才又走回小說的路子。愛荷華大學所教的詩歌,如思想樓閣卻華而不實,而我只能透過故事來傳達自己的想法。
照片中的這個我,當時不但寫詩,同時也一點一滴經營一系列小品故事。書名我已經先有了,《家住芒果街》。書寫了五十頁,不過我尚未以小說看待。只是一罐鈕扣,有如我在二手義賣店的貨堆裡,隨手抽出的繡花枕頭套與繡名餐巾一樣,胡搭亂配。我寫下這些事情,雖然視之為「小故事」,卻感覺得到它們彼此關聯。當時我還沒聽過循環故事系列一詞。我還沒讀到厄米羅.阿布何.葛美茲(Ermilo Abreu Gómez)的《卡湼克》、艾蓮娜.波尼亞托斯卡(Elena Poniatowska)的《利勒斯.奇可斯》、關多琳.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的《莫德.瑪莎》、奈莉.坎柏貝羅(Nellie Campobello)的《我母親的雙手》。那是後來,我有更多空閒與獨處可供閱讀時才讀到。
開頭三則故事,是這位女子,也就是我,當時在愛荷華以一週不到的時間寫成的。不過我並非註冊於小說創作組,因此他們不願意把它們計入我文藝創作碩士學位的畢業成果裡。我也沒去爭取;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太像我父親了。每當我沒有在為學位寫詩的時候,我便把時間挪來經營這些小故事,聊供慰藉。我與同儕分享這些故事,包括詩人喬伊.哈爾荷(Joy Harjo),她在詩歌創作坊裡也過得不順,還有小說作家丹妮絲.瑪堤斯(Dennis Mathis),她是來自伊利諾州小鎮的鄉下人,不過所收藏的平裝書卻來自全世界。
當時,即七○年代,文壇流行短小精巧的故事。丹妮絲向我談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極短篇《手之掌》故事集。我們一面煎蛋餅當晚餐,一面朗讀賈西亞.馬奎茲(García Márquez)與享利奇.鮑爾(Heinrich Böll)的故事。我們都喜歡具實驗精神的作家——在那個時候,所有人,除了葛蕾絲.貝利(Grace Paley)——都跟我們一樣是造反分子。丹妮絲後來成為終身的編輯、盟友與電話中鼓舞人心的聲音,每當我們兩人中有人意志消沉時。
照片中這位年輕女子以霍赫.路易斯.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夢虎》為藍本來塑造她日漸成形的書,波赫斯是她從高中時代便閱讀的作家,其故事片段擲地有聲,有如安徒生童話或奧維得(Ovid)或百科全書裡的條目。她希望自己寫出的故事能跨越文類間的籓籬、口說與書寫的分野、嚴肅文學與兒歌的鴻溝、紐約與想像村落瑪康多(Macondo)的落差、墨西哥與美國的國界。沒錯,她希望她景仰的作家能欽佩她的作品,但她也要讓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讀了它們一樣能得到樂趣。她絕無意寫一本讀者無法讀懂,卻還要為不懂慚愧的書。
她認為故事的主題是美。美要眾人皆能欣賞才行,就像雲朵如羊群放牧於藍天。她認為,為糊口勞苦的大眾,儘管沒什麼空閒而且經常勞累不堪,依然有權閱讀美好的小故事。她當下立志要寫一本書,能讓不知道前情後續的讀者,隨手展書從任何地方讀起都能讀出來龍去脈。
她以文字做實驗,創造出如詩歌簡潔、可塑的文本,將句子拆成碎片讓讀者自由停頓,讓句子為讀者服務,而非讓讀者遷就句子,我省去引號,讓版面乾淨清爽,也讓書頁儘量單純而易讀。如此,句子有如柔條軟枝,可以有多種編讀方式。
當年那個我,有時會在週末出去會一會其他作家。有時我會邀請這些朋友到我的住所,將彼此的作品品頭論足一番。我們來自黑人、白人、拉丁裔族群。我們既是男人也是女人。我們共同抱持的信念是藝術必須服務自己的族群。我們一起出版了一本文集——《譯者導讀
與您共讀 開始之前
文學欣賞,如人品酒,陶醉雖同,其實享受各異。文學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個人體會。有時個人的體會若能別具洞見、扣中心弦、燦然成篇,本身也成了美麗動人的文學作品了。有時個人的體會有如樹木的種子,會發芽茁壯,想要長出胸口,想要供大家取材,不吐不快。有時個人的體會,有如內心最深處有條琴弦,莫名與作者產生共鳴,是你與作者隔著時空共享的祕密。閱讀中的感動,有如涼風送爽,來時無心,去時無憾,你只是經歷了閱讀佳篇的滿心暢快。悠然闔卷,心靈中似乎多了不同的光彩,世界似乎稍微美好一些。也許為閱讀而閱讀,也可以是最純粹的喜悅,而心靈收獲已如柳蔭遍地。
因此,我只想與各位讀者共享這部雖淡而雋永,似淺而深刻的作品。我會建議各位讀者先別理會這篇引言(甚至也別先看作者的自介),自己把全書看完,細細品味後,再來看作者的自介以及這篇導讀。這也是我在此儘量不以「作者的意思是……」的方式來論述,而是以「原作裡說了什麼」,因為以下一切都是我跟原作之間互動的結果。作品在完成之後,作者跟讀者一樣,都是旁觀者。本篇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當日的見解、一時的聯想,不敢妄言解惑,至少聊供參考。換另一個時間、空間的我,也許會有不同的觀點與說法。倒不是此時此刻所言虛浮,而是「芒果」的滋味會隨你人生歷練及成長而呈現不同的風貌,帶來不同的感動。朋友,你也會有你的感受與見解,別把心關上哦。
關於原作
●關於「房子」
「房子」一物在本書中,無論視之為微言大義的象徵或激發聯想的意象,顯然都十分重要。本書的原文標題,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就是以它為核心發展出來,而作為住所的「房子」,也成為書中許多主題的樞紐。
首先,「房子」與女性的覺醒(如書中主角)或不覺醒(如書中莎莉這個人物)這個主題兩者的關係,有如形影密切。主角一直無法以芒果街上那個家為榮,而莎莉只能以欣賞如囚籠的家為最大樂趣。前者雖有自主的覺醒而被困於現狀,後者雖自甘被囚,卻有無法揮去的哀怨(〈地板上的玫瑰印花〉)。維吉妮亞.吳爾芙在她的重要著作《自己的房間》裡有句名言:「女性若想寫小說,必須擁有自己的收入與房間。」西斯奈洛斯亦為女性作家,感同身受,更把對房間的需求擴大為房子。但兩人的差異畢竟不止於此,如果吳爾芙是以評論的形式、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從女性、創作、女權這個三角關係所產生的議題,那麼本書則是採取聯篇小品的形式、感性的角度。本書完成於二十世紀八○年代,當時女性運動已大有進展。此時二十一世紀初,情況雖早已迥異於吳爾芙的時代或甚至近如八○年代,但若除去性別、族裔的表相,則其中弱勢族群對抗大環境的刻版印象、對抗主流傳統壓迫等的議題,則是亙古恆今,超越時代與國界了。
故事裡的主角對於自己專屬房子的需要,同時具有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需求。在〈耶蓮妮塔、紙牌、棕櫚、水〉裡,主角為自己的夢想之屋求神問卜,她所指的房子,顯然指的是實體的房子,而非精神狀態。但是,她在這點上也不是拜物主義者,她對房子的概念從地點、物質等,昇華到後來的心中的一個地方,她從沒有不食人間煙火地變成只嚮往這個心中之屋,而是在精神與理想之外,也有物質與現實的考量。直到書末最後一句話,她描述的仍是一棟實體的房子,只不過發展至此,已具有作家的靈魂:「一棟靜謐如雪的房子,只供我用的空間,乾淨如寫上詩句前的白紙。」
其次,房子在書中也象徵人性,人如其屋。米米的故事裡,便有最現成的例子,「正面外有二十一步臺階,歪歪斜斜的,像一口爛牙……每當米米的老媽在門廊上喚他,米米便手忙腳亂爬上那二十一步臺階……」,我們可以想見米米笑起來,那口牙齒大概跟那臺階相似,而那臺階歪斜的樣子儼然就是米米登階體態的具體呈現,此處兩者既能呼應,卻又非合掌的死對。當然,也有人生非其屋,生錯身家地位,在人如其屋的世界裡,這可能是最大的不幸了。所衍生的主題便是房子與自我認同的關係。主角顯然覺得自己未能生在自己認同的房子,從書開始時,主角必須跟校長說她住哪,到書末朋友指著她的住所,這類情況都讓她羞愧。她甚至想要「搖搖頭,彷彿搖頭可以甩掉我在裡頭住的一年。」(〈艾莉西亞跟我在艾德娜的階梯上聊天〉)。於是,「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真正的房子。一棟可以指給人家看的房子。」(〈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
●黑暗面
正如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本書亦企圖探討人性或人生裡的黑暗面。以女性人物為主的作品,往往不能不探討家暴與性騷擾這兩個主題,本書在這上頭亦著墨頗多。如〈第一份工作〉裡,主角才上班第一天就遭到素昧平生的同事占便宜。如〈小腳家族〉裡,就連路邊偶遇的流浪漢,都想以一塊錢的利益,誘惑女孩子出賣自己的肉體。其餘狀況可想而知。但也跟任何父權社會一樣,沒有人檢討誘惑的男性之過錯,反而高壓管制被誘惑的女性,如莎莉與美奈娃的故事所呈現。但如作者擅長的手法,有時表面平靜卻暗潮洶湧,例如〈猴子花園〉與〈紅小丑〉裡,莎莉似乎也想把主角扯進來,漸漸讓主角處於不利的狀況,雖然實際上發生的故事未明講,情節的張力卻飽滿欲裂。貧窮社區裡的犯罪問題,在〈路易、他的表親以及其他親戚〉,則以喜劇,甚至近乎鬧劇的手法呈現,下面有更多的討論。
表現手法
本書能風靡文壇這麼久,自然不只是因為它觸及人性基本議題而已。該書的文筆與敘述方式,都自作者的獨門風格。以下歸納出幾點該作者常用的手法。當然這種歸納只是起點,因為常常在同一個地方,可看到作者同時運用許多手法。至於這些手法如何搭配,或發現此處未提及的手法,這類探索就留給讀者自己發揮了。
●詩般的文字
該作以其詩般的文字而聞名,而作者本身也是詩人。所謂「詩般的文字」的定義問題,本身是一個文類學的核心課題,但此處且就廣義地來看,基本上就是以特殊的說法、句法,或文法來創造美感效果的語言。
意象式敘述便是一例。作者用「我只是一顆紅氣球,綁在錨上的氣球。」(〈男生與女生〉)來形容自己沒有知心密友的狀態。這個意象組合裡,實體物品有氣球、錨,兩者不用多作描述就已形成強烈對比,一輕一重、游移不定與固定不動、自由自在與困於一處。連結兩者的動作「綁」,是個象徴性強的動作,點出說話者的感受。
「在屋簷的排水糟裡堆了許多擊出後不再落地的棒球。」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任何在巷子裡打過球的人,一定都找過打得太遠的球。棒球是美國極常見的運動,一顆棒球便足以勾起多少人的童年遊戲記憶。而擊出飛天後不再回來的那顆球,更是象徵一去不返的童年的最佳意象。這些房子用它上頭的排水糟收藏多少人的棒球,就像房子被忽視的角落裡,其實正收藏過往住戶多少往事與回憶。
這類感性如詩的語言,在全書中捬拾可得,閱讀時先別急著找出作者的「答案」是什麼,讓那些語言的各種層面的意涵在你心中進行化合作用,釀造你個人獨到的心得。這些意象,飽滿而有機,閱讀它們本身就已如觀看精采的文筆魔術,讀後更有無盡回味的空間。
●一文多體
此外,原作的寫作手法裡還有一絕,即巧妙融合口說語言與書寫文字,結構鬆而不散,讓人物、情境與意象等各個元素,有更多融合的方式與彈性。例如〈小腳家族〉裡這一段:「母親的腳掌豐滿而端莊,有如白鴿從枕頭海上飛下來,越過地板上的玫瑰印花,一路下降到木頭臺階,踏上跳房子方格裡、五、六、七、藍天。妳要不要這個?接著遞給我們一個紙袋,裡頭有雙檸檬黃的鞋子、一雙紅鞋,還有一雙舞鞋,看得出以前是純白色,如今泛著淺藍。」那雙腳從虛的鳥類比喻飛經屋中幾處,到實的形容走下屋前臺階,到具體存在與主角交談,接著觀點轉交到主角口中。在此,我們從比喻看到這位太太的體態步姿、家中的陳設,而從海天、花叢這些遙遙暗示婚禮的比喻轉入跳房子的遊戲動作,似乎是在呈現婚姻憧憬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實生活。最後的轉折是一個雙重的意外,其一是風格的突轉,從描述變成對白,其二是故事的意外發展,即贈鞋一節,故事裡的人意外,讀者也沒想到。如果從後來這些鞋子所引出的風波,回頭再來看這段,就更能感受到其中隱藏的戲劇張力。當初的鞋主是這位太太,由於這些鞋子在故事中,惹來一些風波,那麼她的過去是如何也就耐人尋味,又帶給讀者一個想像力的啟發。總之,這段裡的轉化過程有詩的跳躍想像,有散文的流暢清澈,還有小說的情節鋪陳跌宕,三大文類的基本精神,在作者手中融於一體卻能相互加乘,帶來更大的藝術能量。
●微物大義、以簡馭繁
原作還有一種手法也值得一提:作者擅長以看似瑣碎的小事物或聽似隨意的口吻做為觸媒,引爆強大的藝術感染功效。本書所觸及的課題,如族群議題、家暴、女性主義等議題等,都是極為敏感的材料。處理這類材料,往往容易情緒失控而變成篇篇濫情的血淚史,或者批判的分寸拿捏不當,而淪為膚淺尖酸的漫罵或刻意陳腐的政宣。原作顯然也想透過這些小品,呈現某種看法、觀點,有時甚至有褒貶論斷的企圖。不過我們不會聽到聲嘶力竭的控訴,我們卻看到故事在小地方、小情節裡,表現出對種族、性別、經濟上的劣勢族群的悲憫與關懷,也對這群人有時犯下的小奸小惡抱以同情的諒解。作者往往以間接的方式或者看似輕鬆的語氣來陳述事情、探究原因,但是反而能觸及更深刻的情感,作出更切中要害的褒貶。例如聲稱是法國貴族後裔的凱西,她們一家住在該區,顯然在社會上亦屬中下階層,可是他們本身並未能同情與自己有相同處境的其他族裔的移民,還聲稱(旁人看來則是近乎癡夢)有一天在法國會有哪位天高地遠的遠房親戚,留下一大筆產業給他家繼承。原作並未挑明指責他們自己就是種族主義者,也未譏刺他們荒謬的、聊以自慰的白日夢,但是在傳達了這些真相的同時,讀者亦能同情這些人物的
試閱
起先我家並不住芒果街。在那之前,我們住盧米斯街三樓,再之前是基勒街。搬到基勒街之前是寶琳娜街,再之前我就記不得了。反正印象中我們常常搬家。每搬一次,家裡好像就會多一個成員。等我們搬到芒果街,家裡有六個人——老媽、老爸、卡洛斯、奇奇、我小妹奈妮,還有我。
芒果街上所住的那棟房子買的,我們不用付房租給任何人,院子也不用跟樓下的人共用,再鬧也不用擔心吵到誰,更不會有房東拿掃帚柄敲天花板抗議。不過,儘管如此,那棟房子並非我們原先想要的。
都怪盧米街的住處不能再待下去了。那裡多處水管破裂,房東以房屋老舊為由不肯修。我們只好儘快搬家。我們必須使用隔壁人家的浴室,再用空牛奶桶裝水帶回家用。這也是為什麼老媽、老爸要找房子,為什麼我們搬進芒果街這棟,一搬就橫跨城市,遠遠住到另一邊來了。
爸媽以前總是說,有一天我們會搬進透天厝,真正的透天厝,永遠屬於我們所有,再也不用每年搬家。我們的房子會有完善的自來水跟管線。房子裡會有真正的樓梯間,不是那種穿堂梯,就像電視劇裡的房子有的那種。我們會有地下室以及三間以上的浴室,如此要泡澡就不必先通知大家。我們房子會有白牆以及綠樹圍繞,還有個寬闊的大院子,綠草如茵,不設圍籬。就是這樣的房子,是每次老爸手握樂透彩券就會跟我們提起的抱負,就是這樣的房子,是每次老媽哄我們睡覺時出現在枕邊故事裡的夢想。
可惜芒果街上的那棟房子,根本不是他們描述的那樣。它是棟小房子,紅牆,前階陡狹,窗戶小得你以為它們正縮口閉氣。磚牆有幾處已經剝落,前門嚴重變形,要用力推才打得開。屋前並沒有前院,只有市政府在人行道上栽的四株瘦小榆樹。屋子後面有個小車庫,我們一時還沒買下,以及一個小後院,不過夾在兩邊房子中間,看起來更狹小。我們的房子裡有樓梯間,不過只是普通的穿堂梯,而整棟房子只有一間浴室。大家的浴廁都在這一間解決——老爸和老媽、卡洛斯和奇奇,我和奈妮。
還住盧米斯街時,有一次我學校的修女路過,看到我在街邊玩耍。樓下的自助洗衣店因為兩天前遭搶用木板封住,店主在板上漆了「別懷疑,我們有營業!」,以免生意跑掉。
妳住哪兒?她問。
那兒,我說著便手指三樓。
不會是那裡吧?
那裡。她看錯了嗎?我抬頭看她指哪裡——沒錯,是三樓,油漆剝落,窗戶被老爸用木板條封住以免我們摔下來。妳不會住那裡吧?她的口吻讓我覺得自己好卑賤。就是那裡,我住在那裡。我點點頭。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真正的房子。一棟可以指給人家看的房子。現在這棟還差得遠。芒果街上這棟還差得遠。老媽安慰,就住這一陣子而已,老爸則說,暫時委曲了。不過我心裡明白,世事難得如願。
頭髮
我們家裡每個人的頭髮都各不相同。老爸的頭髮像掃帚,全直挺挺豎著。我呢,我的頭髮生性懶惰。向來懶得理髮夾或髮帶的管束。卡洛斯的頭髮又厚又順。他不需要梳頭髮。奈妮的頭髮滑不溜丟的——能從你指間滑洩而下。至於老么奇奇,一頭毛茸茸的頭髮。
不過我老媽的頭髮、她那一頭秀髮呀,就像一朵朵玫瑰花飾,就像一圈圈棒棒糖漩渦,又捲又美,因為她整天用帶夾髮捲固定頭髮形狀,她抱你的時候,把臉湊上去還會有陣陣香氣撲鼻,讓她抱著就有安全感,有如聞到進烤箱前的麵包那種溫暖的味道,有如她在床上挪出身邊的空間讓你擠進去睡,你窩在她身邊會聞到的味道,外頭下著雨,老爸在床另一邊打鼾。鼾聲、雨聲,還有老媽那有如麵包味的髮香。
男生與女生
男生跟女生住在不同的世界裡。男生有自己的宇宙,我們有我們的天地。就以我兩個弟弟為例吧。他們在家裡可以和我跟奈妮聊個沒完。不過一出家門,就怕被別人看到跟女孩子說話。卡洛斯和奇奇是彼此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女生就不是。
奈妮還太小,沒辦法做朋友。她只是一個妹妹,而這又不是我的錯。你沒得挑選,根本就是強迫中獎,有時候妹妹就會是奈妮這樣的人。
她不能跟瓦賈斯家的小孩玩,免得近墨者黑被他們帶壞。她又剛好是接在我後面出生的孩子,於是帶她的責任就掉在我頭上。
有一天我要給自己找一位摯友。一位可以傾訴祕密的摯友。一位完全不用解釋就聽得懂我的笑話的摯友。在此之前,我只是一顆紅氣球,繫在錨上的氣球。
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用英文表達就是希望。它的西班牙文字母太多。表達了希望中的悲傷,希望中的等待。就像九這個數字。泥濘的顏色。是我父親在禮拜天早上刮鬍子時播放的墨西哥唱片,啜泣般的歌聲。
它原本是我曾祖母的名字,現在是我的。曾祖母屬馬,跟我一樣生在中國人所說的馬年——據說生在馬年的女性不會有好運氣——不過我認為中國人騙人,因為中國人跟墨西哥人一樣,不喜歡女人能幹。
我曾祖母。真希望能認識她,野馬般的女性,野得不願嫁人。後來還是曾祖父用袋子罩住她的頭,把她強行擄走。就這樣,就像搶一座漂亮的大吊燈。他就是這麼幹的。
據說她不曾原諒他。一輩子都倚窗對外眺望,就像所有怨婦,把手肘放在窗臺上托住滿懷的哀怨。我不知道她是無奈地勉強將就,還是心痛自己人生中一切夢想都無法實現了。耶絲蓓郎沙。我繼承了她的名字,但可不想繼承她在窗邊的位置。
在學校裡,別人都說我的名字滑稽,好像用錫打造,唸它會刮疼你的口腔。不過以西班牙語的腔調來唸,質地就軟多了,好像是銀子打造的,完全不像我妹妹的名字那樣的濁重——瑪葛達蓮娜——比我的名字還要難聽。瑪葛達蓮娜回到家裡,至少可以變成奈妮,我永遠是耶絲蓓郎沙。
我想再受洗換個新名字,比較像真正的我的名字,沒有人看見的那個我。把耶絲蓓郎沙換成萊珊卓拉或瑪瑞查或X女郎潔潔。沒錯,類似X女郎潔潔這種名字還不錯。
快樂時光
給我五塊錢,我就永遠做妳的朋友。那個小不點兒告訴我。
五塊錢很划算,因為我唯一的朋友凱西禮拜二就要搬走,除了她,我一個朋友也沒有。
五塊錢、五塊錢。
她們正在找人籌錢,好向名叫提多的小鬼買腳踏車。她們已經有十塊錢,現在只差五塊。
只差五塊,她說。
別跟她們講話,凱西說。難道妳不覺得她們有股掃帚的臭味。
可是我喜歡她們。她們的衣著怪異而老舊。她們穿著光亮的正式皮鞋卻又不穿襪子,結果把腳踝磨得赤紅,不過我就是喜歡她們。特別是大塊頭的那個,一笑起來把整排牙齒秀給你看。儘管她把說話的責任全讓小不點兒扛,我就是喜歡她。
五塊錢,小不點兒說,只要五塊。
凱西扯扯我的手臂,我知道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會讓她氣我一輩子。
等我一下,說完我便進屋子找五塊錢。我已經存了三塊,再從奈妮的撲滿裡拿兩塊。她不在家,不過我確定她會高興知道我把錢花來買腳踏車。等我出來時,凱西已如我所料走了,不過我不在乎。我多了兩個新朋友,還有一輛腳踏車。
我叫露西,大塊頭自我介紹,這是我妹妹瑞秋。
我是她妹妹,瑞秋說,妳叫什麼?
我真希望我叫卡珊卓或是艾列西絲或瑪瑞莎——什麼都好,就是不叫耶絲蓓郎沙——不過當我告訴她們,她們沒笑我。
我們從德州搬來,露西說著做個笑臉。伊生這裡,我生德州。
妳是指「她」嗎,我說。
不對,從德州來的是我,妳有聽沒懂啦。
這輛腳踏車我們三個共有,瑞秋說,已經預先在盤算了。今天我的,明天露西的,後天妳的。
可是大家今天都想搶騎新車,因此我們決定明天以後再輪流。今天車子大家共享。
我且先不提奈妮也有份。那太複雜了。特別是因為看到瑞秋為了搶著先騎,差點要撲上露西把她抓瞎。不過最後我們達成協議,一起騎。有何不可?
露西腿長,她負責踩踏板。我坐後座,瑞秋瘦小,可以坐在車頭的橫槓上,如此一來行進間便搖搖晃晃,好像輪子是麵條做的,不過沒多久就習慣了。
我們愈騎愈快。先經過我家房子,寒酸、紅牆、多處剝落,又經過班尼先生在轉角的雜貨店,並駛向大街的危險路段。自助洗衣店、舊貨店、藥房、店面櫥窗以及汽車,更多汽車,轉過街角,又回到芒果街。
公車上的乘客向我們揮手。對街有位十分肥胖的太太對我們說,小心超重囉!
瑞秋回喊,妳才超重咧。她講話很沒分寸。
前進吧,沿芒果街騎下去。瑞秋、露西、我。我們的新腳踏車。一路搖晃歡笑騎回來。
笑聲
奈妮和我長得不像姊妹……乍看不像。不是瑞秋跟露西那種像法,有家族的註冊商標可以辨認,她們全家每個人都有一模一樣肥厚如冰棒的嘴脣。但我跟奈妮的像,卻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以我們的笑聲為例。不像瑞秋與露西他們那家子那樣,笑起來像害羞的冰淇淋車鈴噹淺淺騷動,我們不笑則已,一笑就是整堆盤子冷不防地砸碎那樣爆笑。還有其他事情,我解釋不來啦。
有一天我們路過一棟房子,忽然有個念頭,它看起來就像我在墨西哥看到的房屋一樣。我不明白為什麼。那棟房子完全沒有一樣特徵,符合我記憶中在墨西哥看到的房屋。就連這個想法為什麼會浮上心頭,我也不明白,不過就是覺得像。
望著那棟房子,我說它看起來像墨西哥。
瑞秋和露西看看我,認為我胡言亂語,但就在她們才要笑起來之前,奈妮接著我說,沒錯,那就是墨西哥。我剛才心裡也是這麼想。
瑪琳
瑪琳的男朋友在波多黎各。她把他寫的信給我們看,還要我們發誓不告訴任何人,等她回老家就要跟他結婚。她說他還沒找到工作,不過她有在存錢,來自銷售雅芳化妝品以及照顧她那群小表妹。
瑪琳說如果明年還留在這裡,就要到市中心找份真正的工作,因為最棒的工作都在那裡,妳總是打扮得美美的,穿得漂漂亮亮的,也許在地鐵上會遇到真命天子,娶了妳並帶你遠走高飛住大宅。
不過第二年路易的父母打算把她送回她母親身邊,附了封信說他們實在沒
芒果街上所住的那棟房子買的,我們不用付房租給任何人,院子也不用跟樓下的人共用,再鬧也不用擔心吵到誰,更不會有房東拿掃帚柄敲天花板抗議。不過,儘管如此,那棟房子並非我們原先想要的。
都怪盧米街的住處不能再待下去了。那裡多處水管破裂,房東以房屋老舊為由不肯修。我們只好儘快搬家。我們必須使用隔壁人家的浴室,再用空牛奶桶裝水帶回家用。這也是為什麼老媽、老爸要找房子,為什麼我們搬進芒果街這棟,一搬就橫跨城市,遠遠住到另一邊來了。
爸媽以前總是說,有一天我們會搬進透天厝,真正的透天厝,永遠屬於我們所有,再也不用每年搬家。我們的房子會有完善的自來水跟管線。房子裡會有真正的樓梯間,不是那種穿堂梯,就像電視劇裡的房子有的那種。我們會有地下室以及三間以上的浴室,如此要泡澡就不必先通知大家。我們房子會有白牆以及綠樹圍繞,還有個寬闊的大院子,綠草如茵,不設圍籬。就是這樣的房子,是每次老爸手握樂透彩券就會跟我們提起的抱負,就是這樣的房子,是每次老媽哄我們睡覺時出現在枕邊故事裡的夢想。
可惜芒果街上的那棟房子,根本不是他們描述的那樣。它是棟小房子,紅牆,前階陡狹,窗戶小得你以為它們正縮口閉氣。磚牆有幾處已經剝落,前門嚴重變形,要用力推才打得開。屋前並沒有前院,只有市政府在人行道上栽的四株瘦小榆樹。屋子後面有個小車庫,我們一時還沒買下,以及一個小後院,不過夾在兩邊房子中間,看起來更狹小。我們的房子裡有樓梯間,不過只是普通的穿堂梯,而整棟房子只有一間浴室。大家的浴廁都在這一間解決——老爸和老媽、卡洛斯和奇奇,我和奈妮。
還住盧米斯街時,有一次我學校的修女路過,看到我在街邊玩耍。樓下的自助洗衣店因為兩天前遭搶用木板封住,店主在板上漆了「別懷疑,我們有營業!」,以免生意跑掉。
妳住哪兒?她問。
那兒,我說著便手指三樓。
不會是那裡吧?
那裡。她看錯了嗎?我抬頭看她指哪裡——沒錯,是三樓,油漆剝落,窗戶被老爸用木板條封住以免我們摔下來。妳不會住那裡吧?她的口吻讓我覺得自己好卑賤。就是那裡,我住在那裡。我點點頭。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真正的房子。一棟可以指給人家看的房子。現在這棟還差得遠。芒果街上這棟還差得遠。老媽安慰,就住這一陣子而已,老爸則說,暫時委曲了。不過我心裡明白,世事難得如願。
頭髮
我們家裡每個人的頭髮都各不相同。老爸的頭髮像掃帚,全直挺挺豎著。我呢,我的頭髮生性懶惰。向來懶得理髮夾或髮帶的管束。卡洛斯的頭髮又厚又順。他不需要梳頭髮。奈妮的頭髮滑不溜丟的——能從你指間滑洩而下。至於老么奇奇,一頭毛茸茸的頭髮。
不過我老媽的頭髮、她那一頭秀髮呀,就像一朵朵玫瑰花飾,就像一圈圈棒棒糖漩渦,又捲又美,因為她整天用帶夾髮捲固定頭髮形狀,她抱你的時候,把臉湊上去還會有陣陣香氣撲鼻,讓她抱著就有安全感,有如聞到進烤箱前的麵包那種溫暖的味道,有如她在床上挪出身邊的空間讓你擠進去睡,你窩在她身邊會聞到的味道,外頭下著雨,老爸在床另一邊打鼾。鼾聲、雨聲,還有老媽那有如麵包味的髮香。
男生與女生
男生跟女生住在不同的世界裡。男生有自己的宇宙,我們有我們的天地。就以我兩個弟弟為例吧。他們在家裡可以和我跟奈妮聊個沒完。不過一出家門,就怕被別人看到跟女孩子說話。卡洛斯和奇奇是彼此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女生就不是。
奈妮還太小,沒辦法做朋友。她只是一個妹妹,而這又不是我的錯。你沒得挑選,根本就是強迫中獎,有時候妹妹就會是奈妮這樣的人。
她不能跟瓦賈斯家的小孩玩,免得近墨者黑被他們帶壞。她又剛好是接在我後面出生的孩子,於是帶她的責任就掉在我頭上。
有一天我要給自己找一位摯友。一位可以傾訴祕密的摯友。一位完全不用解釋就聽得懂我的笑話的摯友。在此之前,我只是一顆紅氣球,繫在錨上的氣球。
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用英文表達就是希望。它的西班牙文字母太多。表達了希望中的悲傷,希望中的等待。就像九這個數字。泥濘的顏色。是我父親在禮拜天早上刮鬍子時播放的墨西哥唱片,啜泣般的歌聲。
它原本是我曾祖母的名字,現在是我的。曾祖母屬馬,跟我一樣生在中國人所說的馬年——據說生在馬年的女性不會有好運氣——不過我認為中國人騙人,因為中國人跟墨西哥人一樣,不喜歡女人能幹。
我曾祖母。真希望能認識她,野馬般的女性,野得不願嫁人。後來還是曾祖父用袋子罩住她的頭,把她強行擄走。就這樣,就像搶一座漂亮的大吊燈。他就是這麼幹的。
據說她不曾原諒他。一輩子都倚窗對外眺望,就像所有怨婦,把手肘放在窗臺上托住滿懷的哀怨。我不知道她是無奈地勉強將就,還是心痛自己人生中一切夢想都無法實現了。耶絲蓓郎沙。我繼承了她的名字,但可不想繼承她在窗邊的位置。
在學校裡,別人都說我的名字滑稽,好像用錫打造,唸它會刮疼你的口腔。不過以西班牙語的腔調來唸,質地就軟多了,好像是銀子打造的,完全不像我妹妹的名字那樣的濁重——瑪葛達蓮娜——比我的名字還要難聽。瑪葛達蓮娜回到家裡,至少可以變成奈妮,我永遠是耶絲蓓郎沙。
我想再受洗換個新名字,比較像真正的我的名字,沒有人看見的那個我。把耶絲蓓郎沙換成萊珊卓拉或瑪瑞查或X女郎潔潔。沒錯,類似X女郎潔潔這種名字還不錯。
快樂時光
給我五塊錢,我就永遠做妳的朋友。那個小不點兒告訴我。
五塊錢很划算,因為我唯一的朋友凱西禮拜二就要搬走,除了她,我一個朋友也沒有。
五塊錢、五塊錢。
她們正在找人籌錢,好向名叫提多的小鬼買腳踏車。她們已經有十塊錢,現在只差五塊。
只差五塊,她說。
別跟她們講話,凱西說。難道妳不覺得她們有股掃帚的臭味。
可是我喜歡她們。她們的衣著怪異而老舊。她們穿著光亮的正式皮鞋卻又不穿襪子,結果把腳踝磨得赤紅,不過我就是喜歡她們。特別是大塊頭的那個,一笑起來把整排牙齒秀給你看。儘管她把說話的責任全讓小不點兒扛,我就是喜歡她。
五塊錢,小不點兒說,只要五塊。
凱西扯扯我的手臂,我知道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會讓她氣我一輩子。
等我一下,說完我便進屋子找五塊錢。我已經存了三塊,再從奈妮的撲滿裡拿兩塊。她不在家,不過我確定她會高興知道我把錢花來買腳踏車。等我出來時,凱西已如我所料走了,不過我不在乎。我多了兩個新朋友,還有一輛腳踏車。
我叫露西,大塊頭自我介紹,這是我妹妹瑞秋。
我是她妹妹,瑞秋說,妳叫什麼?
我真希望我叫卡珊卓或是艾列西絲或瑪瑞莎——什麼都好,就是不叫耶絲蓓郎沙——不過當我告訴她們,她們沒笑我。
我們從德州搬來,露西說著做個笑臉。伊生這裡,我生德州。
妳是指「她」嗎,我說。
不對,從德州來的是我,妳有聽沒懂啦。
這輛腳踏車我們三個共有,瑞秋說,已經預先在盤算了。今天我的,明天露西的,後天妳的。
可是大家今天都想搶騎新車,因此我們決定明天以後再輪流。今天車子大家共享。
我且先不提奈妮也有份。那太複雜了。特別是因為看到瑞秋為了搶著先騎,差點要撲上露西把她抓瞎。不過最後我們達成協議,一起騎。有何不可?
露西腿長,她負責踩踏板。我坐後座,瑞秋瘦小,可以坐在車頭的橫槓上,如此一來行進間便搖搖晃晃,好像輪子是麵條做的,不過沒多久就習慣了。
我們愈騎愈快。先經過我家房子,寒酸、紅牆、多處剝落,又經過班尼先生在轉角的雜貨店,並駛向大街的危險路段。自助洗衣店、舊貨店、藥房、店面櫥窗以及汽車,更多汽車,轉過街角,又回到芒果街。
公車上的乘客向我們揮手。對街有位十分肥胖的太太對我們說,小心超重囉!
瑞秋回喊,妳才超重咧。她講話很沒分寸。
前進吧,沿芒果街騎下去。瑞秋、露西、我。我們的新腳踏車。一路搖晃歡笑騎回來。
笑聲
奈妮和我長得不像姊妹……乍看不像。不是瑞秋跟露西那種像法,有家族的註冊商標可以辨認,她們全家每個人都有一模一樣肥厚如冰棒的嘴脣。但我跟奈妮的像,卻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以我們的笑聲為例。不像瑞秋與露西他們那家子那樣,笑起來像害羞的冰淇淋車鈴噹淺淺騷動,我們不笑則已,一笑就是整堆盤子冷不防地砸碎那樣爆笑。還有其他事情,我解釋不來啦。
有一天我們路過一棟房子,忽然有個念頭,它看起來就像我在墨西哥看到的房屋一樣。我不明白為什麼。那棟房子完全沒有一樣特徵,符合我記憶中在墨西哥看到的房屋。就連這個想法為什麼會浮上心頭,我也不明白,不過就是覺得像。
望著那棟房子,我說它看起來像墨西哥。
瑞秋和露西看看我,認為我胡言亂語,但就在她們才要笑起來之前,奈妮接著我說,沒錯,那就是墨西哥。我剛才心裡也是這麼想。
瑪琳
瑪琳的男朋友在波多黎各。她把他寫的信給我們看,還要我們發誓不告訴任何人,等她回老家就要跟他結婚。她說他還沒找到工作,不過她有在存錢,來自銷售雅芳化妝品以及照顧她那群小表妹。
瑪琳說如果明年還留在這裡,就要到市中心找份真正的工作,因為最棒的工作都在那裡,妳總是打扮得美美的,穿得漂漂亮亮的,也許在地鐵上會遇到真命天子,娶了妳並帶你遠走高飛住大宅。
不過第二年路易的父母打算把她送回她母親身邊,附了封信說他們實在沒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