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佳比
Son
內容簡介
無法忘卻對兒子的思念,克萊兒必須踏上艱辛的旅程。
遠離愛與溫暖,以健康與青春換取她對親情的承諾!
克萊兒來自同化社區,一個沒有情緒、沒有顏色的所在。生為孕母的她,十四歲時生下一名嬰兒,由於陰錯陽差的結果,導致她還留有情感。得知兒子被喬納思帶走後,她便不可遏止的展開艱難的尋親之旅。她因船難落海,漂流到一個貧窮又和善的漁村,也在那兒找到愛她的牧羊人,可是對兒子的思念讓她寧可放下美好的歸屬,再度起程。她不惜以青春與交易大師交換兒子的訊息,翻山越嶺來到兒子所在的村落……
史詩般的理想國四部曲進入善惡衝突最劇烈的高潮,記憶傳承人(喬納思)、歷史刺繡人(綺拉)和象徵新生的兒子(佳比)都在此聚合。是什麼樣的天分可以逆轉交易?什麼樣的勇氣與慈愛可以阻斷邪惡勢力的擴張?
露薏絲.勞瑞以她無以倫比的創意,寫下驚心動魄的結局。
遠離愛與溫暖,以健康與青春換取她對親情的承諾!
克萊兒來自同化社區,一個沒有情緒、沒有顏色的所在。生為孕母的她,十四歲時生下一名嬰兒,由於陰錯陽差的結果,導致她還留有情感。得知兒子被喬納思帶走後,她便不可遏止的展開艱難的尋親之旅。她因船難落海,漂流到一個貧窮又和善的漁村,也在那兒找到愛她的牧羊人,可是對兒子的思念讓她寧可放下美好的歸屬,再度起程。她不惜以青春與交易大師交換兒子的訊息,翻山越嶺來到兒子所在的村落……
史詩般的理想國四部曲進入善惡衝突最劇烈的高潮,記憶傳承人(喬納思)、歷史刺繡人(綺拉)和象徵新生的兒子(佳比)都在此聚合。是什麼樣的天分可以逆轉交易?什麼樣的勇氣與慈愛可以阻斷邪惡勢力的擴張?
露薏絲.勞瑞以她無以倫比的創意,寫下驚心動魄的結局。
名人推薦
★勞瑞是個絕頂名家,出手不凡:時間的跳躍、觀點的轉換、情緒激動的時刻——恐懼、喜悅、哀傷——都用樸素的文筆,牢牢抓住讀者的心。把這本書送給你的孩子、你的祖母、你的國會議員、你的鄰居。這是為我們的時代而寫的政治小說。──華盛頓郵報
★一個母親決心找回失落孩子的慈悲,深深刻畫出這部小說的力道。──號角雜誌
★克萊兒的故事獨樹一格且動人。做為四部曲的完結篇,它也將所有的人物串在一起,重新再現許多令人氣憤的社會政治議題,傳達了強烈的容忍與希望的信息。讚!──柯克斯書評
★勞瑞的故事既吸引人又有意義,這樣的作家很罕見。──書單雜誌
★《我兒佳比》是這個令人念念不忘的故事的溫暖大結局,肯定是自《記憶傳承人》以來四部曲中最棒的一部。──學校圖書館雜誌
★這是會讓你再三咀嚼的那種書,它會刺激你去思考人性、社會與社會的未來。──青年脈動
★這是對同理心的力量與愛的義務的一次溫和、悲傷且深刻動人的探索。──紐約時報書評
★在引人入勝的開場中,勞瑞將讀者重新帶回喬納思生長的那個令人驚駭的世界。──出版家周刊
★露薏絲.勞瑞的《我兒佳比》是《理想國系列》四部曲引人入勝的大結局。──洛杉磯時報
★一個母親決心找回失落孩子的慈悲,深深刻畫出這部小說的力道。──號角雜誌
★克萊兒的故事獨樹一格且動人。做為四部曲的完結篇,它也將所有的人物串在一起,重新再現許多令人氣憤的社會政治議題,傳達了強烈的容忍與希望的信息。讚!──柯克斯書評
★勞瑞的故事既吸引人又有意義,這樣的作家很罕見。──書單雜誌
★《我兒佳比》是這個令人念念不忘的故事的溫暖大結局,肯定是自《記憶傳承人》以來四部曲中最棒的一部。──學校圖書館雜誌
★這是會讓你再三咀嚼的那種書,它會刺激你去思考人性、社會與社會的未來。──青年脈動
★這是對同理心的力量與愛的義務的一次溫和、悲傷且深刻動人的探索。──紐約時報書評
★在引人入勝的開場中,勞瑞將讀者重新帶回喬納思生長的那個令人驚駭的世界。──出版家周刊
★露薏絲.勞瑞的《我兒佳比》是《理想國系列》四部曲引人入勝的大結局。──洛杉磯時報
目錄
出版緣起
作者介紹
推薦
理想國四部曲 總導讀
導讀
第Ⅰ段:從前
第一章 孕母克萊兒
第二章 解除孕母認證
第三章 進入魚類養殖場工作
第四章 拜訪育嬰中心
第五章 三十六號嬰兒
第六章 「渴望獲得」的奇特感覺
第七章 再見三十六號
第八章 留守養殖場
第九章 晚間散步
第十章 典禮過後
第十一章 巧遇船員
第十二章 安排的「巧遇」
第十三章 初見茉莉
第十四章 熱切的依戀
第十五章 是否服藥
第十六章 模糊不清的記憶
第Ⅱ段:中途
第一章 水裡來的女孩:克萊兒
第二章 失憶的克萊兒
第三章 重新學習
第四章 認識動物與色彩
第五章 參加婚禮
第六章 全新的體驗
第七章 協助接生
第八章 失而復得的記憶
第九章 興起離開的欲望
第十章 鍛鍊體能
第十一章 鍛鍊有成
第十二章 時機終於成熟
第十三章 分手將是永別
第十四章 驚險的攀岩
第十五章 遭受海鷗攻擊
第十六章 交易大師出現
第Ⅲ段:他方
第一章 老婦人的目光
第二章 喬納思感覺到隱約的危險
第三章 造船計畫
第四章 回憶麥迪
第五章 心中的祕密
第六章 祕密全盤托出
第七章 試航,失敗!
第八章 訴說陳年往事
第九章 被愛的感覺
第十章 接受真相
第十一章 拯救母親
第十二章 找尋交易大師
第十三章 與交易大師對決
譯後記
作者介紹
推薦
理想國四部曲 總導讀
導讀
第Ⅰ段:從前
第一章 孕母克萊兒
第二章 解除孕母認證
第三章 進入魚類養殖場工作
第四章 拜訪育嬰中心
第五章 三十六號嬰兒
第六章 「渴望獲得」的奇特感覺
第七章 再見三十六號
第八章 留守養殖場
第九章 晚間散步
第十章 典禮過後
第十一章 巧遇船員
第十二章 安排的「巧遇」
第十三章 初見茉莉
第十四章 熱切的依戀
第十五章 是否服藥
第十六章 模糊不清的記憶
第Ⅱ段:中途
第一章 水裡來的女孩:克萊兒
第二章 失憶的克萊兒
第三章 重新學習
第四章 認識動物與色彩
第五章 參加婚禮
第六章 全新的體驗
第七章 協助接生
第八章 失而復得的記憶
第九章 興起離開的欲望
第十章 鍛鍊體能
第十一章 鍛鍊有成
第十二章 時機終於成熟
第十三章 分手將是永別
第十四章 驚險的攀岩
第十五章 遭受海鷗攻擊
第十六章 交易大師出現
第Ⅲ段:他方
第一章 老婦人的目光
第二章 喬納思感覺到隱約的危險
第三章 造船計畫
第四章 回憶麥迪
第五章 心中的祕密
第六章 祕密全盤托出
第七章 試航,失敗!
第八章 訴說陳年往事
第九章 被愛的感覺
第十章 接受真相
第十一章 拯救母親
第十二章 找尋交易大師
第十三章 與交易大師對決
譯後記
序/導讀
推薦序
從閱讀中學習判斷
普立茲獎得主密契納(James A. Michener),說「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這個國家的孩子在年輕時所讀的書,這些書會內化成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他的人生觀,以及他對事情的判斷。」所以有啟發性、立意良好的讀物是重要的,這些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孩子的品德。但是,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我們如何使孩子喜愛閱讀呢?這時,帶有想像力,不著痕跡說教的童話故事就是最好的載具了。
英國作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說:「童話故事最好的地方是讓孩子知道,火龍是可以被打敗的,好人最後是勝利的,透過童話,養成孩子不屈不撓、為理想為正義勇往向前的精神。」
《理想國四部曲》這幾本書,它得過大獎,並受到極大的好評和肯定,因為它啟發孩子內心深處的感情,我問了幾個看過書的學生:你們願意為了找孩子,犧牲青春作交易嗎?他們都毫不猶疑的說「願意」。書中理想國的人民每個人都有工作,但工作是被指派的,每個家庭也有孩子,但孩子不是自己生的,是上級分派的,在這個「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的天堂裡,人們沒有自主權,好似住在黃金打造的監獄中。學生領悟到人生不是只有吃、穿,當最基本的人權,如結婚生子,都由別人替你決定時,這種人生就不值得活了。人都會對現實不滿,但是有時不經比較,還真不知自己是該感恩還是該抱怨,學生說:至少我們不必靠「記憶傳承人」來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怎麼來的。
看到第二部《歷史刺繡人》時,學生害怕了,怎麼在這種看似天堂的地方,一個人如果沒有長老眼中的「用處」,就要被處死呢?綺拉天生腳有殘障,不符合有用的條件,應該被處死,幸好她的手有靈性,會刺繡,才得以活命,這種規定或法律讓天堂的假象逐漸崩潰。等到第三部《森林送信人》時,學生開始羨慕像麥迪這種可以穿越魔法森林去到外界的人,畢竟自由是人的第二個基本需求。等到第四集完結篇時,學生了解了:人生想要的東西都要經過努力才能獲得,品德尤其不能交易。但是善有善報,正義是在好人這邊的。每當佳比說:「我不要殺人」時,雲霧就散開一點,森林就安靜了一點,它明白的告訴孩子:不論在多危險的情境下,堅持你的理想、不做違背你良心和教誨的事。最後的結局令人深思,一個人不能自己當家作主,再美好的生活都是空的,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所長)
系列總導讀
追尋親情的烏托邦
經過漫長二十年的積澱,先後於一九九0年與一九九四年以《數星星》(Number the Stars)和《記憶傳承人》(The Giver)兩部作品,兩次榮獲紐伯瑞金牌獎的青少年小說大家露薏絲‧勞瑞(Lois Lowry),終於在二0一二年,七十五歲高齡時完成理想國四部曲。《記憶傳承人》於一九九三年出版後即好評不斷,不久就得到紐伯瑞獎;二000年完成《歷史剌繡人》(Gathering Blue);二00四年我們讀到《森林送信人》(The Messenger);二0一二年《我兒佳比》(Son)問世。
細讀這四部作品,讀者可把它們歸類為反烏托邦小說,雖然每個故事各有主角,也可獨立,但基本架構仍然有連結之處。譬如首部曲《記憶傳承人》的主角喬納思逃離同化社區,放棄受領者的身分,他的生死成為一個謎。作者在二、三部雖沒有直接點明,但聰明的讀者細讀時,不難發現書中的另一村落樂土的領袖,就是大難不死的喬納思。到了第四部曲時,喬納思與綺拉結婚,卸下領袖重擔,主角換成克萊兒與佳比母子。克萊兒在同化社區裡,身為孕母,因為未服用藥丸,竟一直思念編號三十六,即被喬納思帶走的嬰兒佳比,於是決心遠離家園尋找兒子。
好的少年小說總不離親情、友情、愛情的宣揚,這四部曲尤其強調親情。在首部曲中,主角喬納思是孕母所生,與所謂的「父母」毫無血緣關係,因此與家人互動時,彼此言語僵硬,不含情意。他在接受記憶傳承訓練時,反而嚮往為長者慶生的畫面,渴望可以擺脫制式的生活,以獲得真正的親情滋潤。他的出走當然也受到傳授人親生女兒蘿絲瑪麗(Rosemary)自求解放的影響,因為他們父女展現的是大愛。後來喬納思從未提到他形式上的養父母,對自己的養妹也只是輕鬆帶過,因為他追尋的也是人類大愛。
對於熟悉《記憶傳承人》的讀者來說,《歷史剌繡人》的情節似曾相識,同樣是閉鎖型的社區。社區的生活同樣由一群所謂的長老掌控。綺拉的遭遇宛如喬納思的翻版。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細心的觀察,她發現了真相,只是為了更大的使命,她必須隱藏自己的情感。母親的過世讓頓失親情的她轉而對小麥、湯瑪、小喬深切的關懷,直到未曾謀面的盲父出現,她才無法抑制的宣洩對親情的渴望。
《森林送信人》中的麥迪(即小麥)也一直期待親情的滋潤。他在原生家庭裡並未得到應有的照顧。認識綺拉後,感受到她的和善,便把她當作親姐姐般看待;後來與綺拉的盲父同住,也視其若父,甚至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帶領綺拉勇闖森林。至於《我兒佳比》中的克萊兒,則是終其一生都在追尋親生兒佳比,她歷盡艱辛,縱使捨棄青春也要請求交易大師指點迷津,最後終能達成願望。克萊兒的強烈母性,可以說是作者追憶喪子的情緒轉移,作品帶有淨化作用。
勞瑞書寫這四部曲的基本手法,仍然依循著「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的追尋(quest)模式(也就是神話大師坎伯在《千面英雄》裡提到的英雄歷險過程:啟程、啟蒙與回歸)。《記憶傳承人》中的主角喬納思帶著佳比離開居住的社區,目的有二:一是將傳授人背負的一切,歸還給社區裡的每一個人。二是自己去尋找另一個真正的樂園。《歷史剌繡人》中的綺拉被迫毀家,走入預先設計安排的另一個舒適卻冰冷的處所。等她認為自己使命已達時,再跟隨麥迪到另一個家——她盲父的家。《森林送信人》中的麥迪離開充滿暴戾的家,去追尋新的歸屬,終於在另一個略具烏托邦模式的村子落戶,並與綺拉的盲父同住。《我兒佳比》中的孕母克萊兒為了尋找親生兒佳比,被迫離開原來的社區,經過艱辛的考驗後,終於到達新的烏托邦村子。
這些角色即使能夠完成旅程,重返家園,也會赫然發現,原來的家已經不是原本的模樣,因為經過不同時空的陶鑄與冶煉,擴展了自己的省察視野與生活歷練,對家的觀念也會有另一層新的看法。他們可能學會自我調適,讓自己適應新家,或者顛覆已經瀕臨滅絕的老家,另起爐灶,給家人帶來新氣息、新希望。
作者刻意鋪陳各書中主角的追尋旅程,其用意並不難理解。「大同世界」一直是古今人類嚮往的理想社會,但實際生存的社會,卻始終與理想社會差距太遠,於是一些先知先覺便把這種願望寄託在創作中。在中國,我們有陶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李汝珍的《鏡花緣》(如「君子國」的說法);在西方,除了較早的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穆爾的《烏托邦》說法外,希爾頓的《香格里拉》也給予我們相當程度的憧憬。但這些作品基本上不切實際,不合人性人情,因為禁絕飽暖以外的一切物欲,根本違反人類天性。在經過上天下海,苦苦尋覓之後,人們發現烏托邦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正面,所以二十世紀開始,出現的反烏托邦文學就是這種理念的反動,例如: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島》,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動物山莊》;這些作品強調的是:烏托邦社會只是一種虛幻的想望,不可期待。
藉由理想國四部曲,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烏托邦制度的檢視。《記憶傳承人》裡的老傳授人在傳授記憶的過程中,幫喬納思揭露了社區的真相,並間接鼓勵喬納思出走,把所有記憶還給社區的每一個人。《歷史刺繡人》中的綺拉以近乎神奇的刺繡天分僥倖存活,但盲父卻告訴她:迫使她差點成為孤兒的,正是她一向視為恩人的長老;她又在傳唱大會上,親眼目睹傳唱人腳踝上的腳鐐時,才終於了解這個社區的本質。即使在《森林送信人》中接近真正理想烏托邦的村子裡,亦有許多異議的聲音。良師益友的反常態度、社區出現反對收容更多外來者的聲浪,加上交易大師的攪局,都令人不安。整個理想社區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詭譎氣氛。
《我兒佳比》先從不同角度重述克萊兒與喬納思曾經生活過的同化社區的故事,再把前面三本小說的角色牽連在一起,故事既有魔法又帶神祕。背景雖是三個獨特的社區,但主軸都不離對愛的渴望與反思。在《記憶傳承人》和《歷史刺繡人》裡,作者把「自私」與「掌控」描述成一件自然不過的事。統治階層往往站在制高點,做出一些不見得正確、甚且有害大眾的決策。在《森林送信人》、《我兒佳比》裡,人性中的「惡」以一種超自然的、巧妙的處理方式,做出相同的詮釋;只是擁有奇特力量的交易大師,終因誤用能力而導致滅亡。
這些追尋理想夢土的故事,同時告訴我們,即使是像大森林之外的那個力主自由民主、收容不同族群的村子,也難免會出現「良師益友」或「交易大師」這類自命不凡、自以為是的人物。他們自私自利,以完成某種企圖為終極目標,往往使整個村子陷於不安、混亂的狀況。他們忘記村子創立的宗旨是「無私」,他們忘記他們逃離「政府殘暴、嚴刑峻法、民不聊生、虛幻不實」的故鄉,是為了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生存空間。人們在追求與形塑完美社會的過程中,如何避開或去除這類人性中本具的「惡」,是許多深信人性本善的人必須費盡周折才能達成的。
在細讀這四部曲後,我們充分了解烏托邦永遠無處可尋。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我們生存的空間永遠有無數的難題等待解決。
這一系列小說和一般科幻小說不同,它們不刻意強調高科技的奇幻與毀滅性殺戮的場面,沒有恐怖的爭權奪利的描繪,沒有虛無渺茫的未來承諾。它告訴讀者,人間天堂不
從閱讀中學習判斷
普立茲獎得主密契納(James A. Michener),說「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這個國家的孩子在年輕時所讀的書,這些書會內化成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他的人生觀,以及他對事情的判斷。」所以有啟發性、立意良好的讀物是重要的,這些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孩子的品德。但是,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我們如何使孩子喜愛閱讀呢?這時,帶有想像力,不著痕跡說教的童話故事就是最好的載具了。
英國作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說:「童話故事最好的地方是讓孩子知道,火龍是可以被打敗的,好人最後是勝利的,透過童話,養成孩子不屈不撓、為理想為正義勇往向前的精神。」
《理想國四部曲》這幾本書,它得過大獎,並受到極大的好評和肯定,因為它啟發孩子內心深處的感情,我問了幾個看過書的學生:你們願意為了找孩子,犧牲青春作交易嗎?他們都毫不猶疑的說「願意」。書中理想國的人民每個人都有工作,但工作是被指派的,每個家庭也有孩子,但孩子不是自己生的,是上級分派的,在這個「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的天堂裡,人們沒有自主權,好似住在黃金打造的監獄中。學生領悟到人生不是只有吃、穿,當最基本的人權,如結婚生子,都由別人替你決定時,這種人生就不值得活了。人都會對現實不滿,但是有時不經比較,還真不知自己是該感恩還是該抱怨,學生說:至少我們不必靠「記憶傳承人」來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怎麼來的。
看到第二部《歷史刺繡人》時,學生害怕了,怎麼在這種看似天堂的地方,一個人如果沒有長老眼中的「用處」,就要被處死呢?綺拉天生腳有殘障,不符合有用的條件,應該被處死,幸好她的手有靈性,會刺繡,才得以活命,這種規定或法律讓天堂的假象逐漸崩潰。等到第三部《森林送信人》時,學生開始羨慕像麥迪這種可以穿越魔法森林去到外界的人,畢竟自由是人的第二個基本需求。等到第四集完結篇時,學生了解了:人生想要的東西都要經過努力才能獲得,品德尤其不能交易。但是善有善報,正義是在好人這邊的。每當佳比說:「我不要殺人」時,雲霧就散開一點,森林就安靜了一點,它明白的告訴孩子:不論在多危險的情境下,堅持你的理想、不做違背你良心和教誨的事。最後的結局令人深思,一個人不能自己當家作主,再美好的生活都是空的,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所長)
系列總導讀
追尋親情的烏托邦
經過漫長二十年的積澱,先後於一九九0年與一九九四年以《數星星》(Number the Stars)和《記憶傳承人》(The Giver)兩部作品,兩次榮獲紐伯瑞金牌獎的青少年小說大家露薏絲‧勞瑞(Lois Lowry),終於在二0一二年,七十五歲高齡時完成理想國四部曲。《記憶傳承人》於一九九三年出版後即好評不斷,不久就得到紐伯瑞獎;二000年完成《歷史剌繡人》(Gathering Blue);二00四年我們讀到《森林送信人》(The Messenger);二0一二年《我兒佳比》(Son)問世。
細讀這四部作品,讀者可把它們歸類為反烏托邦小說,雖然每個故事各有主角,也可獨立,但基本架構仍然有連結之處。譬如首部曲《記憶傳承人》的主角喬納思逃離同化社區,放棄受領者的身分,他的生死成為一個謎。作者在二、三部雖沒有直接點明,但聰明的讀者細讀時,不難發現書中的另一村落樂土的領袖,就是大難不死的喬納思。到了第四部曲時,喬納思與綺拉結婚,卸下領袖重擔,主角換成克萊兒與佳比母子。克萊兒在同化社區裡,身為孕母,因為未服用藥丸,竟一直思念編號三十六,即被喬納思帶走的嬰兒佳比,於是決心遠離家園尋找兒子。
好的少年小說總不離親情、友情、愛情的宣揚,這四部曲尤其強調親情。在首部曲中,主角喬納思是孕母所生,與所謂的「父母」毫無血緣關係,因此與家人互動時,彼此言語僵硬,不含情意。他在接受記憶傳承訓練時,反而嚮往為長者慶生的畫面,渴望可以擺脫制式的生活,以獲得真正的親情滋潤。他的出走當然也受到傳授人親生女兒蘿絲瑪麗(Rosemary)自求解放的影響,因為他們父女展現的是大愛。後來喬納思從未提到他形式上的養父母,對自己的養妹也只是輕鬆帶過,因為他追尋的也是人類大愛。
對於熟悉《記憶傳承人》的讀者來說,《歷史剌繡人》的情節似曾相識,同樣是閉鎖型的社區。社區的生活同樣由一群所謂的長老掌控。綺拉的遭遇宛如喬納思的翻版。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細心的觀察,她發現了真相,只是為了更大的使命,她必須隱藏自己的情感。母親的過世讓頓失親情的她轉而對小麥、湯瑪、小喬深切的關懷,直到未曾謀面的盲父出現,她才無法抑制的宣洩對親情的渴望。
《森林送信人》中的麥迪(即小麥)也一直期待親情的滋潤。他在原生家庭裡並未得到應有的照顧。認識綺拉後,感受到她的和善,便把她當作親姐姐般看待;後來與綺拉的盲父同住,也視其若父,甚至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帶領綺拉勇闖森林。至於《我兒佳比》中的克萊兒,則是終其一生都在追尋親生兒佳比,她歷盡艱辛,縱使捨棄青春也要請求交易大師指點迷津,最後終能達成願望。克萊兒的強烈母性,可以說是作者追憶喪子的情緒轉移,作品帶有淨化作用。
勞瑞書寫這四部曲的基本手法,仍然依循著「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的追尋(quest)模式(也就是神話大師坎伯在《千面英雄》裡提到的英雄歷險過程:啟程、啟蒙與回歸)。《記憶傳承人》中的主角喬納思帶著佳比離開居住的社區,目的有二:一是將傳授人背負的一切,歸還給社區裡的每一個人。二是自己去尋找另一個真正的樂園。《歷史剌繡人》中的綺拉被迫毀家,走入預先設計安排的另一個舒適卻冰冷的處所。等她認為自己使命已達時,再跟隨麥迪到另一個家——她盲父的家。《森林送信人》中的麥迪離開充滿暴戾的家,去追尋新的歸屬,終於在另一個略具烏托邦模式的村子落戶,並與綺拉的盲父同住。《我兒佳比》中的孕母克萊兒為了尋找親生兒佳比,被迫離開原來的社區,經過艱辛的考驗後,終於到達新的烏托邦村子。
這些角色即使能夠完成旅程,重返家園,也會赫然發現,原來的家已經不是原本的模樣,因為經過不同時空的陶鑄與冶煉,擴展了自己的省察視野與生活歷練,對家的觀念也會有另一層新的看法。他們可能學會自我調適,讓自己適應新家,或者顛覆已經瀕臨滅絕的老家,另起爐灶,給家人帶來新氣息、新希望。
作者刻意鋪陳各書中主角的追尋旅程,其用意並不難理解。「大同世界」一直是古今人類嚮往的理想社會,但實際生存的社會,卻始終與理想社會差距太遠,於是一些先知先覺便把這種願望寄託在創作中。在中國,我們有陶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李汝珍的《鏡花緣》(如「君子國」的說法);在西方,除了較早的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穆爾的《烏托邦》說法外,希爾頓的《香格里拉》也給予我們相當程度的憧憬。但這些作品基本上不切實際,不合人性人情,因為禁絕飽暖以外的一切物欲,根本違反人類天性。在經過上天下海,苦苦尋覓之後,人們發現烏托邦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正面,所以二十世紀開始,出現的反烏托邦文學就是這種理念的反動,例如: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島》,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動物山莊》;這些作品強調的是:烏托邦社會只是一種虛幻的想望,不可期待。
藉由理想國四部曲,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烏托邦制度的檢視。《記憶傳承人》裡的老傳授人在傳授記憶的過程中,幫喬納思揭露了社區的真相,並間接鼓勵喬納思出走,把所有記憶還給社區的每一個人。《歷史刺繡人》中的綺拉以近乎神奇的刺繡天分僥倖存活,但盲父卻告訴她:迫使她差點成為孤兒的,正是她一向視為恩人的長老;她又在傳唱大會上,親眼目睹傳唱人腳踝上的腳鐐時,才終於了解這個社區的本質。即使在《森林送信人》中接近真正理想烏托邦的村子裡,亦有許多異議的聲音。良師益友的反常態度、社區出現反對收容更多外來者的聲浪,加上交易大師的攪局,都令人不安。整個理想社區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詭譎氣氛。
《我兒佳比》先從不同角度重述克萊兒與喬納思曾經生活過的同化社區的故事,再把前面三本小說的角色牽連在一起,故事既有魔法又帶神祕。背景雖是三個獨特的社區,但主軸都不離對愛的渴望與反思。在《記憶傳承人》和《歷史刺繡人》裡,作者把「自私」與「掌控」描述成一件自然不過的事。統治階層往往站在制高點,做出一些不見得正確、甚且有害大眾的決策。在《森林送信人》、《我兒佳比》裡,人性中的「惡」以一種超自然的、巧妙的處理方式,做出相同的詮釋;只是擁有奇特力量的交易大師,終因誤用能力而導致滅亡。
這些追尋理想夢土的故事,同時告訴我們,即使是像大森林之外的那個力主自由民主、收容不同族群的村子,也難免會出現「良師益友」或「交易大師」這類自命不凡、自以為是的人物。他們自私自利,以完成某種企圖為終極目標,往往使整個村子陷於不安、混亂的狀況。他們忘記村子創立的宗旨是「無私」,他們忘記他們逃離「政府殘暴、嚴刑峻法、民不聊生、虛幻不實」的故鄉,是為了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生存空間。人們在追求與形塑完美社會的過程中,如何避開或去除這類人性中本具的「惡」,是許多深信人性本善的人必須費盡周折才能達成的。
在細讀這四部曲後,我們充分了解烏托邦永遠無處可尋。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我們生存的空間永遠有無數的難題等待解決。
這一系列小說和一般科幻小說不同,它們不刻意強調高科技的奇幻與毀滅性殺戮的場面,沒有恐怖的爭權奪利的描繪,沒有虛無渺茫的未來承諾。它告訴讀者,人間天堂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