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誘惑
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以基督信仰與企業管理為出發點,來探討人性的小說。看杜拉克如何用虛構的情節來闡述人性的管理關鍵,如何在道德、人性和管理上得到平衡?
一所天主教大學,一件平凡的小事,一位校長偶發的善行,卻在人性的複雜下,惹出軒然大波,導致整個組織動盪不安,最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故事圍繞在聖葉理諾這所天主教大學裡一位有遠見又充滿活力的校長──海因茲.齊瑪曼神父身上。海因茲神父因支持大學系上的決定,不再續聘學校裡的某位教授,而遭到教授妻子的黑函攻擊,更因出於善心的一個舉動,最後引發了茶壺裡的風暴。
一所天主教大學,一件平凡的小事,一位校長偶發的善行,卻在人性的複雜下,惹出軒然大波,導致整個組織動盪不安,最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故事圍繞在聖葉理諾這所天主教大學裡一位有遠見又充滿活力的校長──海因茲.齊瑪曼神父身上。海因茲神父因支持大學系上的決定,不再續聘學校裡的某位教授,而遭到教授妻子的黑函攻擊,更因出於善心的一個舉動,最後引發了茶壺裡的風暴。
目錄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序/導讀
【導讀】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被公認為「當代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他所創發的概念,至今仍被廣泛引用,舉凡目標管理、顧客導向,或知識工作者等。他的思想不只影響了管理學的肇建,舉凡對經濟學、行政學,乃至於社會學等,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更具催生者的地位。
他的學養與創見,讓他在跨領域的學術與實務界,都有無可替代的成就;然而,他不只以學術影響社會,令人震驚地,在文學領域也有發人深省的作品,《行善的誘惑》這本小說,不僅是以教會大學內「茶壺裡的風暴」為主軸鋪陳,更重要的是,其對人性面的檢視。當面對偽善等「假道學實鬥爭」議題時,人們會如何抉擇或偏執?善心或善行為何會引發系統性的集體霸凌、懦弱、連鎖謠言?甚或危及大學的定位與無力喚回神職人員的初心?對於長年生活於大學的我而言,確實從此小說情節中,看到不少人性困境與亂象,對其雷同性,不免常升起「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反思。
這本小說也告訴我們,不是有善心就可以任意「行事」(書中稱為「誘惑」、「野心」),因為行善真的需要有智慧與毅力,不然,很容易掉入所謂「威尼斯的眼淚」的信心崩盤與脆弱困局中,誠如小說裡的主教所言:「一旦有人攻擊他們的動機,他們可能會深受打擊,並突然意識到自己跟其他人一樣是有缺陷的,就只是平凡人而已,不完全值得敬佩。」
申言之,大凡我們如果有良善的動機,卻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或行善,可能適得其反,引起更多的紛擾。另外,所謂的善行,往往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利益所持,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或引起不同的誤會。所以,當我們興起行善的慾望(或誘惑)時,我們更應該事前有更充分的認識,與更周全的準備,甚至應與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有更全面性的溝通與相互理解。不然,只空有善心,卻無法圓滿善行!
今天,檢視台灣的大學校園中,大部分的大學都已經是世俗化了,即使是具有宗教背景的大學,也似乎並不全是非常的「宗教價值為先」,跟一般「績效經營導向」的教育機構相比,並沒有十分的不同。在此小說中所引述的那些謠言、毀謗、黑函等衝突的現象,在我們的各色大學中,也常見相仿的情節。所以,行善的誘惑,在西方的大學,或許是「必要的惡」,但是,在我們以技術掛帥的校園中,行善何曾是被高舉的核心價值呢?事實上,我們很難做跨文化式的判定,對許多大學領導人而言,標榜善心善行,並不見得是試煉,然而,當面臨人性的惡質考驗時,我們從這本小說中,可以讀出很多我們所處的文化生態的相似度。當我們思考行善的課題時,我們對書中的神父校長的處境,也難免會有深深的同情與理解!
這本小說內容涉及大學的使命、人性的枷鎖、宗教與現代的折衝,以及領導與管理等課題,均深值各界人士,一睹為快!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被公認為「當代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他所創發的概念,至今仍被廣泛引用,舉凡目標管理、顧客導向,或知識工作者等。他的思想不只影響了管理學的肇建,舉凡對經濟學、行政學,乃至於社會學等,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更具催生者的地位。
他的學養與創見,讓他在跨領域的學術與實務界,都有無可替代的成就;然而,他不只以學術影響社會,令人震驚地,在文學領域也有發人深省的作品,《行善的誘惑》這本小說,不僅是以教會大學內「茶壺裡的風暴」為主軸鋪陳,更重要的是,其對人性面的檢視。當面對偽善等「假道學實鬥爭」議題時,人們會如何抉擇或偏執?善心或善行為何會引發系統性的集體霸凌、懦弱、連鎖謠言?甚或危及大學的定位與無力喚回神職人員的初心?對於長年生活於大學的我而言,確實從此小說情節中,看到不少人性困境與亂象,對其雷同性,不免常升起「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反思。
這本小說也告訴我們,不是有善心就可以任意「行事」(書中稱為「誘惑」、「野心」),因為行善真的需要有智慧與毅力,不然,很容易掉入所謂「威尼斯的眼淚」的信心崩盤與脆弱困局中,誠如小說裡的主教所言:「一旦有人攻擊他們的動機,他們可能會深受打擊,並突然意識到自己跟其他人一樣是有缺陷的,就只是平凡人而已,不完全值得敬佩。」
申言之,大凡我們如果有良善的動機,卻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或行善,可能適得其反,引起更多的紛擾。另外,所謂的善行,往往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利益所持,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或引起不同的誤會。所以,當我們興起行善的慾望(或誘惑)時,我們更應該事前有更充分的認識,與更周全的準備,甚至應與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有更全面性的溝通與相互理解。不然,只空有善心,卻無法圓滿善行!
今天,檢視台灣的大學校園中,大部分的大學都已經是世俗化了,即使是具有宗教背景的大學,也似乎並不全是非常的「宗教價值為先」,跟一般「績效經營導向」的教育機構相比,並沒有十分的不同。在此小說中所引述的那些謠言、毀謗、黑函等衝突的現象,在我們的各色大學中,也常見相仿的情節。所以,行善的誘惑,在西方的大學,或許是「必要的惡」,但是,在我們以技術掛帥的校園中,行善何曾是被高舉的核心價值呢?事實上,我們很難做跨文化式的判定,對許多大學領導人而言,標榜善心善行,並不見得是試煉,然而,當面臨人性的惡質考驗時,我們從這本小說中,可以讀出很多我們所處的文化生態的相似度。當我們思考行善的課題時,我們對書中的神父校長的處境,也難免會有深深的同情與理解!
這本小說內容涉及大學的使命、人性的枷鎖、宗教與現代的折衝,以及領導與管理等課題,均深值各界人士,一睹為快!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