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_2026手帳年曆

鄉愁(德文直譯本)

Peter Camenzind
  • 9 252
    28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現代翻譯文學歐洲現代文學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赫曼.赫塞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柯麗芬
  • 出版社: 遠流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5/25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德文原書直譯
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門

 
赫塞寫作路徑的起點,青春年華的所有原型

《鄉愁》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的成名作,也是他的追憶性自傳。描寫一位出身阿爾卑斯山腳下村莊尼米坎的少年培德.卡門沁特,從原來的貧困農家子弟,經驗了漫漫無絕期的愛戀,對純摯友誼的渴求,人文藝術及寫作的啟蒙,死神的襲擊,甚至酗酒沉淪、徒步流浪與憂鬱……。一再的追尋與失落,是青春的軌跡,成長的必須,也是對生命的反覆叩問。
 
此書是進入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門,開拓了無數文藝青年的視野,更成為許多纖細敏感心靈的永遠的故鄉。
 
在優美宏闊的自然風光中,追求心靈境界的揚升

「我恍然大悟,自己以往不過瞇得世界的一個小縫,並未窺得宇宙的真相。我的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嚮往,猶如羅盤上抖動的指針,指向遙遠的前方。從此,當我看到雲彩漫遊無盡的天邊時,也終於懂得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被譽為浪漫主義最後英雄的赫塞,承襲了偉大人文傳統,尤其追求心靈境界的向上提升,以此觸動了許許多多文藝青年纖敏的內心。他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崇拜,亦化為書中諸多俯拾皆是的描摩段落,如詩似繪,引人入勝。
 
「愛情並非為了使我們幸福,而是要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承受力有多強。」

「我看著他在疼痛萬分的時候,找尋我的眼神,並非想要乞求什麼,而是想讓我明白,所有的抽搐與疼痛並沒有耗損他的美好。」
 
赫塞對孤獨的體悟,對情感的追索,對自我的剖析內省,總是深刻得教人震顫。讀者一路隨著培德.卡門沁特走出尼米坎,踏向世界,嘗盡悲歡,進而回首來處,亦彷彿再經歷了一次青春的試煉,靈魂的洗滌。

附錄
赫曼.赫塞年表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陳玉慧|作家
楊照|作家
蔣勳|作家
鍾文音|作家
 
好評推薦

.《鄉愁》就讓人看到了赫塞踩出的第一步,後來的一切都是這一步的延長。──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那年我十六歲,是個既頑固又悲傷的少年,老是和自己做對,且不明白這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那些年赫塞安慰著我,讓我知道:人世如此不盡美好,而追尋自我的道路又如斯孤單。──陳玉慧(作家)
 
.很難形容那莫名的震撼。少年的我把書放下來,遲遲無法讀下去,不是因為擔心書會太枯燥無聊,相反地,擔心書裡還有更多這樣衝擊震撼的內容,捨不得就這樣任意讀過去。──楊照(作家)
 
.因為赫塞我喜愛上一種獨白式的文體,像日記,也像書信;像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赫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蔣勳(作家)
 
.我於今回想,還好當年我的偶像是赫塞而不是別人,於是我某個部分悄悄地被他形塑成今天的我,原來這一切都有跡有尋。──鍾文音(作家)

作者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1877年7月2日生於德國南方小鎮卡爾夫(Calw)。年少時迫於父命曾就讀神學院,後因精神疾病而休學,但始終立志成為詩人,更在21歲時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詩歌》。27歲《鄉愁》一出,佳評如潮,繼而是《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荒野之狼》、《玻璃珠遊戲》等一部部不朽之作,讓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位20世紀德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最後英雄,於1962年病逝,享年85歲。

審定者
陳玉慧

法國國立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系碩士。曾隨西班牙小丑劇團巡迴演出,並於法國陽光劇團實習、紐約外外百老匯導演。由於本身從事多年的編導工作,因此作品呈現出的風格偏向社會寫實。再加上她深諳多國語言,遊走於不同種族文化,因而創作內容廣泛,不論在文學、戲劇與新聞領域皆獨樹一幟。著有《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等暢銷書。

譯者

柯麗芬

東吳大學德文系、輔仁大學德文研究所畢業,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德文系專任助理教授。

目錄

【導讀】
赫曼.赫塞、羅曼.羅蘭、卡夫卡/南方朔   
【推薦】
我的赫塞鄉愁/陳玉慧       
學習加倍濃烈的喜怒哀樂/楊照       
因為赫塞……/蔣勳、鍾文音   
鄉愁      
【附錄】
赫曼.赫塞年表

序/導讀

導讀

赫曼.赫塞、羅曼.羅蘭、卡夫卡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儘管赫曼.赫塞這個名字在近當代文學研究裡,已很少再被提到,但對台灣讀者而言,卻對他始終情有獨鍾,幾乎他所有的小說創作,都早在一九七○年代即有了譯本。他一直是青年讀者探索生命意義和心靈境界的重要指標,這本《鄉愁》乃是他的第一本長篇著作,出版於一九○四年,英譯本則首見於一九六一年,赫塞後來寫作的路徑圖,已在這部作品裡顯露出了端倪。
 
最後的浪漫主義英雄
 
在文學譜系上,赫塞和法國文豪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乃是經常並論的人物。赫塞比羅曼.羅蘭小十一歲,但他們兩人心性相通,從一九一五年到羅曼.羅蘭逝世的一九四四年都通信不斷,羅曼.羅蘭甚至在一九三九年的信中說:「你是我藝術和思想上的兄弟。」羅曼.羅蘭出道及成名較早,他於一九一五年即獲諾貝爾文學獎,赫塞則遲至一九四六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而他們兩人的關係之所以特別值得重視,乃是他們分別是法德這兩個文學系統「最後的浪漫主義英雄」。這兩個從十九世紀過渡到二十世紀的文學宗師級人物,他們面對著人類思想業已巨變,由「信」往「不信」的方向移動,但他們並未因此而懷疑、犬儒,或走向嘲諷,而是更加確定那浪漫狂飆時代的核心價值,如自然及自由的哲學,以及心靈空間的開創。他們傳承了浪漫主義的香火。

因此,要瞭解赫塞,首要之務即是必須回溯浪漫主義整個人文運動的內在精神。浪漫主義繼承了理性啟蒙的遺緒,將自由與解放的樂觀價值首度推到了高峰,除了自由、平等、博愛、人道,這些現世面的解放外,在美學與哲學上,則出現了真善美合一、歌頌自然、肯定宇宙有情的新意義範疇,並將人類的心靈自由和意義探索,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浪漫主義的諸巨人裡,雨果的偉大人道胸懷、華滋華斯的自然和宇宙胸襟、歌德對靈魂自由的探索、貝多芬的自由奔放和熱情、拜倫對公義世界的追求,都將人文關懷的向度做了無限寬廣的擴延。

而羅曼.羅蘭和赫塞就是那個偉大人文傳統的繼承者。本質上,羅曼.羅蘭接近雨果的浪漫人道與浪漫自由精神。他的名著《約翰克里斯多夫》即是最好的例證;至於赫塞,在早期則接近華滋華斯,對大自然的盎然生機有著神祕的崇拜,對萬物一體,交互融合,成為一切生命的律動也有著契合的思維。儘管羅曼.羅蘭和赫塞對浪漫主義的切入點並不相同,但他們在浪漫人道關懷上卻都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羅曼.羅蘭首揭反戰旗幟,不能見容於法國而飽受抨擊,緊接著,赫塞也在瑞士《新蘇黎世報》發表反戰文章,被德國人指為叛徒,但赫塞卻受到羅曼.羅蘭的聲援與支持,並開始了法德兩個最後的浪漫主義英雄長達三十年的忘年友誼。

在此特別將法德這兩個最後的浪漫英雄那段友誼故事加以強調,其實是要指出文學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整個近代文學,在走完十九世紀而進入巨變的二十世紀後,由於世界動盪,災難的頻仍,那種以「信」為核心的浪漫主義已愈來愈感挫辱無力,人類開始進入以「不信」為核心的現代主義這個新的階級。在文學史上,比羅曼.羅蘭、赫塞略晚一點的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可以說即是替現代主義走出新路的先驅之一,他的《審判》、《城堡》等著作,已看不到對世界可以變得更好的熱情,剩下的只有森然冷酷的生存情境,以及人對生命意志的懷疑。文學做為熱情、浪漫、生命探索媒介,因而顯露出淋漓生機的那個階段,已開始要漸漸淡出了。

在文學隨著時代而巨變的時候,像赫塞及羅曼.羅蘭這樣的人物,他們儘管見證了十九世紀末歐洲的動盪,甚至兩次世界大戰的黑暗,以及不同國族間的仇恨對立,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樂觀浪漫主義的信念,放在二十世紀文學史上來看,那就成了難得的空谷跫音。這也是儘管他們那種高度感性、自我,並直接的文體,現在已很少有人還會那樣寫了,但他們那些熱情含量很高的作品,在幾經變易的當代,對讀者仍極具魔力。特別是赫塞的作品,在一九六○年代不滿青年昂然而興的時代,他那種追求心靈境界的訴求,仍能打動許多年輕的心靈。浪漫主義文字可能會不合時宜,但只要人有心追求,它就有了再起的空間。
 
《鄉愁》──浪漫主義心靈成長小說
 
有關赫塞的生平及作品的探索,前人已做了許多。而非常值得注意的,乃是赫塞雖作品豐富,但他由始而終,無論思想和風格都有清晰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因此這本他的首部長篇作品《鄉愁》遂成了人們進入他的世界的第一道大門。由於浪漫主義作品通常都有明顯的「成長小說」特色,由作品裡可以看到成長過程中的慾望、挫折、困境,以及脫離困境的反省和決斷。這是生命的痕跡,由此而顯出未來的方向,而《鄉愁》就讓人看到了赫塞踩出的第一步,後來的一切都是這一步的延長。

這部作品寫阿爾卑斯山區一個農家子弟的人生追求。他因家貧和父親的保守,原本注定在山村終老,但教區神父惜才,而讓他得以唸中學,最後是到蘇黎世唸大學。在求學過程裡,他有過各式各樣的人生遇合,曾被中學朋友羞辱,也曾在大學受到益友的幫助,此外他也有過多次單戀和未成功的戀情。他曾有過在雜誌上寫文章而小有名氣的喜悅,也曾心情苦悶而酗酒沉淪,但他也在照顧身障無告者的經驗裡分享到關懷與喜悅,最後他仍做了反璞歸真的選擇,而開啟了人生的另一頁。
 
因此《鄉愁》乃是部典型的浪漫主義心靈成長小說。由於它對自己對整體都寄託著極大的浪漫想像,因而整部作品都充滿了向上提升的力量,並表現在直接、動人的語言敘述風格裡,這和後來現代主義作品由於失去了信念,文字也和心情一樣轉趨晦澀完全不同。正因為他對自己和世界的未來抱有夢想,因而在遭到挫折時,他總是反而能轉個彎就重新彈跳而起,書裡有如下兩段可做為他心情的總結:
 
──「我一直有個願望,期望能寫就一部非凡的作品,使人們更瞭解大自然宏偉而靜默的生命,進而愛上它。我想教導他們傾聽大地的律動,共築生命的圓滿,同時告訴他們,在命運微妙的運轉底下,不要忘記自己並非神仙,無法獨力創造。我們只是大地的兒女,宇宙的一部分。我想提醒大家,河流、海洋、浮雲與暴風雨,誠如文人的詩句和夜裡的夢境,都是我們內心的寄託與象徵。這些渴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將展翅於天地之間,朝向不朽飛奔而去。每個生命都確實擁有這些權利,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可以毫無畏懼地依偎在永恆的懷裡。」
 
──無垠的地平線也撼動著我。我像回到了兒時,再次看到清新蔚藍的遠方敞開大門迎向我。我再次意識到,自己天生不適合久居人群,囚困在城市與公寓裡;命中注定得流浪異鄉,如同在大海漂泊。一股莫名的激情,喚醒心中久違了的悲愁,我願投入上帝的懷抱,渴望以卑微的生命,與永恆結盟。」
 
在此引述這兩段句子,其實已可看到赫塞由始而終的那種「現實—理想」、「衝突—超越」、「沉淪—提升」自我對話風格。而它最終則以人我合一、人與永恆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在永恆的懷抱中得到生命的狂喜。這是浪漫主義裡最高的神祕主義境界。另外的浪漫主義大師如華滋華斯、布來克(William Blake,1757-1827),也都到了這種境界。赫塞這浪漫主義最後掌旗人,與前賢相比,更加青出於藍。
 
重讀赫塞,重溫理想的光輝
 
赫塞巨著不斷,他中期最重要的《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以心理分析雙重人格的角度,剖析人的「狼心與良心」自我爭戰的勝利,來標誌人性的必勝。他晚期最重要的《玻璃珠遊戲》(Des Glasper Lenspiel),則要為不分東西方的世界,打造一個超脫政治、經濟和道德動亂的精神王國。赫塞橫跨西方基督教、東方佛教及印度教,兼對中國儒道兩家皆有涉獵,而且程度並不泛泛,這遂使得他最後這部《玻璃珠遊戲》,有了更大的走向未知的宇宙胸懷。他會在一九四六年這個二戰剛結束的時間點上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是在推崇他那跨越藩籬、眾生平等、天人合一的世界襟懷。他曾經說過,世界是個表象,看起來各自殊異,但在那根部,則是所有的皆相濡相生。他那浪漫情懷所看的,就是這個根本,這也是今日重讀赫塞,要對那根本格外看重的原因。

浪漫主義的時代早已成了過去,昔日人們的熱情已被冷漠所取代,而由於熱情始可能產生的盼望則被苦澀的犬儒心情所掩蓋。當文學不再以「光照」為目標,文學存在的意義也就讓人懷疑起來。重讀赫塞,緬懷前賢,去體會那些浪漫的理想光輝,讓人們變得更加恢弘,或許才是可以有的覺悟吧!

專文推薦

我的赫塞鄉愁
陳玉慧(作家)
 
少年時代

試閱

關於愛情,我始終停留在純情少年的階段。對我而言,愛慕一直是一種淨化心靈的崇拜,是照亮幽暗內心的一團熊熊烈火,如同伸出祈禱的雙手,迎向藍天。探究原因,主要來自對母親的印象和自己模糊的概念,我尊敬女性,將她們視為美麗又神祕陌生的個體。天生麗質與穩定的內涵,讓她們優於男性,理該受到呵護珍惜;她們就像天上的星星與高山的頂峰,遙不可及,與神同等位置。但是坎坷的人生習以波折做為調味,我對女性的愛戀也是苦樂參半。面對高居神殿的女性,我這個膜拜的司祭往往淪為可笑的小丑。
  
幾乎每到餐廳吃飯,就會碰到蘿西。這個身材結實、體態柔美的十七歲女孩。纖細的臉龐、清新的棕色肌膚,散發著恬靜的靈性之美。即使是她母親,當時都還保有遺傳自祖先的姿色。這個優雅、備受上帝恩寵的古老家族,代代出了不少美女,個個端莊嫻靜、清新脫俗,深具貴族氣質,美麗無瑕。我見過最精巧的畫作中,有一幅富格爾家族3的女子畫像,那是十六世紀時,一位不知名畫家的畫作。基爾坦兒家族的女子,包括蘿西在內,就神似畫中人物。
  
然而,當初我尚不知道這樣的比較,只管單純的欣賞她散發的恬靜與明朗,感覺她自然流露的貴氣。此後,每當傍晚靜坐沉思時,腦海中便清晰地憶起她的形象,伴隨一陣甜蜜而奇特的戰慄,傳遍我那稚嫩的心靈。然而轉瞬間,喜悅又變成晦暗,令我陷入痛苦。我覺悟到,她是如此陌生,而她不但不認識我,甚至不會留意到我;由此,關於她的想像簡直就是一種剽竊。諷刺的是,每當這種感覺越強烈越折磨我時,她的倩影就越加栩栩如生地浮現眼前,在我心中氾濫黑暗的暖流,衝擊著最細微的脈動。
  
白天,這股波濤會在上課或者和人打架時,再度來襲。我不禁閉起雙眼,渾身無力,掉進溫暖的深淵,直到被老師的呼喚、同學的一記拳頭給喚醒。我逃離了人群,跑到戶外,如夢似幻地瞭望這個世界。驀然發現,宇宙多麼美麗繽紛,陽光、空氣如此遍佈萬物,河流如此清澈,屋頂如此透紅,青山又是如此翠綠。但美景並無法解憂消愁,我只能感傷地靜靜欣賞。萬物愈是美麗,離我愈是遙遠,一切都與我無關,我只是個局外人。昏昏沉沉的思路接著又回到蘿西身上。此刻如果我死了,她不會知道,也不會聞問,更遑論為我悲傷!然而,我並不渴望她的注意。我很願意努力為她做些事,即便送她一份禮物,只是不想她知道是誰做的或是誰送的。
  
我的確做到了。一個短暫的假期,我回到故鄉,每天挑戰自己的體力。一切都為了榮耀蘿西。我攀爬最險峻的山峰;數度駕船在湖中急速行駛,瘋狂地完成長距離航程;甚至在一次旅程結束後,精疲力盡、飢渴交迫下,竟然興起不吃不喝直到晚上的念頭。一切都為了蘿西。我帶著她的名字和對她的頌讚,登上偏遠的山峰,下至人跡未至的峽谷。
  
這樣一來,我那被教室壓抑了的年輕活力也獲得舒展,充分發揮。我的肩膀變寬了,人曬黑了,全身肌肉變得結實。
  
假期結束的前一天,我辛苦摘來一束花獻給我的愛。我知道在幾處險坡上開滿了薄雪花,但始終覺得這種銀白花朵,無色無香,缺乏生氣,一點也不美。我獨鍾孤立於懸崖岩縫間的阿爾卑斯玫瑰,花開得慢,姿色誘人,只是很難攀折。但是我絕不放棄。為了愛,加上年輕氣盛,凡事沒有不可能的,雖然雙手磨破了皮,雙腿抽筋,我終究還是到達了目的地。儘管緊張害怕讓我無法高聲歡呼,但當我小心地剪斷粗枝,將戰利品捧在手中,心中正歡愉地歌唱著。回程我得用嘴啣著花兒,倒爬下山。天知道,我是怎麼安然回到山下的。整座山的阿爾卑斯玫瑰早已凋謝,我手中握的,是當年最後一株蓓蕾。隔天,五個小時的車程,我一直捧著花兒。一開始,我滿心雀躍,怦怦跳著迎向美麗的蘿西之城,但是隨著山巒漸行漸遠,強烈的鄉愁一把拖住了我。我至今都還記得那趟火車之旅!塞那爾普司托克山早已退去,後來連崎嶇的小山丘也一座一座隱沒,一次次撕裂我的心。故鄉群嶺皆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寬廣淺綠的平地。這番感觸前所未有,我的內心充滿不安、害怕與悲傷,宛如被判了刑,終身只能在平坦的國度前進,永遠失去擁有故鄉山巒的權力。而這同時,蘿西纖細的臉龐浮現眼前,柔美如昔,但同時的陌生與冷漠,卻令我難堪、悲痛得呼吸困難。窗外接連閃過整潔可愛的村落,有著細長的尖塔和白牆。乘客上上下下,相互寒暄交談,有人笑著,有人抽著菸——快樂的平地人,精明能幹,開朗率真,一派光鮮,而我這個笨拙的山地人,沉默、悲傷且抑鬱地置身其中。我覺得我已經沒有了家,群山已經回不去,又難以和平地人一樣,這麼快樂,這麼精明,這麼圓滑與自信。這類人會取笑我,有一天他們其中的一位,將和基爾坦兒家的女兒結婚、永遠擋住我的去路,永遠比我超前一步。
  
我帶著這些思緒到了城裡。打過招呼後,我爬上閣樓,打開箱子,拿出一大疊紙來。那不是什麼精緻的紙,我把花包在裡頭,再用一條特別從家裡帶來的緞帶綁好。整體而言,一點也不像是愛的禮物。我慎重地帶著花走到基爾坦兒律師家的那條街,侍機從開著的大門走進去,張望了一下傍晚微暗的走廊,把隨意包紮的花束放在寬闊的樓梯上。
  
沒有人發覺,不過我也無從得知,蘿西是否收到我的問候。但是攀爬懸崖,冒著生命危險,只為把玫瑰放在她家的階梯上,儘管有些酸楚,其中的甜蜜、喜悅和詩意還是讓我愉快,至今餘韻猶存。只是偶爾沮喪的時候,不免疑惑那段冒險,是否和日後所有的戀愛經歷一樣,只不過是唐吉訶德式的幻想。
  
這段初戀漫漫無絕期,不僅困惑我整個青春年少,無從擺脫,又像個安靜的姊姊,伴隨我經驗後來的戀情。我想不出比這位年輕女子更為高貴、純潔與美麗的形象。直到多年後,在慕尼黑的一個展覽上,看到那幅謎一般嫵媚的「傅格家千金畫像」,那段執拗而悲愁的年輕歲月彷彿又重現,深邃的眼睛正迷惘地凝視著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緩緩脫胎換骨,慢慢成為一位青年。當時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我瘦骨嶙峋、身材高佻,活脫脫農家子弟的模樣,穿著襤褸的校服,眼神呆滯、四肢僵硬。我十分訝異自己的轉變,暗自企盼大學生涯的來臨。
  
我將可以前往蘇黎世上大學。成績優異的話,贊助者還提供遊學的機會。我不禁勾勒起一幅美麗的古典畫面,我坐在一座裝綴著荷馬和柏拉圖雕像的涼亭裡,埋首研讀古籍,周遭視野遼闊,可清晰眺望到遠處的城市、湖泊和山巒等美景。我的心冷靜了下來,而且生氣盎然,歡喜期待未來的幸福,並且自信受之無愧。
  
中學最後一年,我專攻義大利文,並開始接觸古典作品,打算日後鑽研這些作家,以做為蘇黎世大學生涯的重心。是離開的日子了,告別師長和舍監,收拾好行囊,我悲欣交集地徘徊蘿西家門外,悄悄辭行。
  
接下來的假期裡,我硬生生嚐到了人生的苦楚,被一把從美麗的幻夢中拔起。首先打擊我的,是母親生病了。她躺在床上,幾乎不發一語,連我進門時也沒有下床。我並沒有因此哭哭啼啼,倒是為自己的喜悅和驕傲得不到回應,感到有些傷心。緊接著,父親又跟我說,他不反對我繼續唸大學,但無力提供我金援,萬一獎學金不夠支出,我必須自己想辦法。他說,他在我這個年紀,早就自力更生了……。這趟返鄉,我不常去健行、划船或爬山,因為必須幫忙家務和農事。空閒時,則什麼也不想做,連看書都覺得意興闌珊。眼看平凡的日常如此勒索存在的權力,又如此吞噬所有的自負,我深感憤怒與疲憊。話說回來,父親提了經濟上的問題後,雖是一貫的冷淡,尚稱和氣,但也不令人高興;再者,父親對我所受的教育和閱讀的書,隱約有種帶著輕蔑的敬意,委實也讓我困擾、難過。我常常想起蘿西,越加自卑地認為,自己農家的出身肯定成不了縱橫天下的大人物。甚至心想索性留在家鄉,屈服在黯淡、忙碌的生活壓力下,認命地忘卻拉丁文,忘卻夢想。在母親病榻前也得不到安慰與寧靜,我痛苦、憤怒地四處遊盪。回想那幅裝綴著荷馬雕像的涼亭美夢,如今顯得充滿嘲諷,受盡折磨的我傾所有怒氣與敵意,恨不能將之摧毀。假期的那幾個星期,時間委實漫長,彷彿我整個青春年華都要葬送在怨懟、矛盾以及絕望裡。如同我驚訝、憤怒於幸福的夢想如何迅速徹底地被摧毀,突然茁壯且亟欲戰勝折磨的力量也震懾了我。生命讓我看到它現實的一面,驀然又在我低垂的眼前,展現永恆不渝的深層意義,我的青春歲月將體驗一場簡單而強烈的試煉。
  
一個炎炎夏日的清晨,我躺在床上,覺得口渴,於是起身想到廚房去,那兒總是放著一桶清涼的水。途中我必須穿過父母親的臥房。母親不尋常的呻吟引起我的注意,於是我走到她的床邊。她沒有察覺到我,也沒有任何回應,仍然不安地呻吟著,眼皮不停顫動著,臉色泛青。儘管有些擔心,但是我並沒有特別驚慌,直到看到她靜靜擺在床單上的雙手。這雙手宛如一對沉睡中的姊妹。我忽然警覺母親正瀕臨死亡,否則她鮮少如此疲累、沒有意識,完全喪失生命力。我已忘了口渴,不由得跪了下來,把手放在母親額頭上,尋找她的眼神。她的目光中沒有痛苦,卻幾近熄滅。我沒想要叫醒一旁睡得正熟的父親,就這樣,跪了將近兩個鐘頭,看著母親過世。一如過去她的所為,她安靜、莊嚴且勇敢地面對死亡,又一次為我樹立良好典範。
  
小房間裡靜悄悄的,曙光緩緩照了進來。包括我們家,整個村落都還酣夢未醒,我有足夠的時間,得以陪伴亡者的靈魂,神遊房舍、村落、湖泊和覆雪的山峰,自在地前往清晨純淨而冷冽的天空。我並不難過,更多的是驚訝與敬畏,目睹一個大謎題如何解開,生命之環如何微微顫抖地趨於終點。亡魂無懼,所散發的清冷光亮,滲透我心深處。我絲毫不察父親還在旁邊睡覺,也沒有神父、聖餐與禱告伴隨靈魂踏上歸途。只覺一股永恆氣息涼沁背脊,瀰漫在曙光搖曳的屋裡,與我合而為一。
  
母親最後闔眼的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親了她的雙唇,它們冰冷乾癟。我莫名地悸動起來,感到寒意和恐懼,坐在床緣,任淚水撲簌簌流下,流過臉頰、下巴和雙手。
  
不久,父親醒來,看到我坐在那裡,睡眼惺忪地問我怎麼了。我想回答,卻無法開口,起身走出房間,夢遊般回到自己的房裡,緩慢、無意識地換上衣服。父親很快趕過來了。
  
「媽媽已經走了,」父親問道:「你知道嗎?」
  
我點點頭。
  
「你怎麼沒叫醒我?也沒有請神父來!你真該——」他數落了我一頓。我的頭好像血管爆裂般痛了起來。我走向父親,堅定地握起他的雙手——就力道而言,他簡直像個孩子。我望著他,無法言語,他倒是冷靜了下來,流露著憂鬱。我們一起回到母親身邊,死亡的莊重也感染了他,使他變得異常肅穆。然後他俯身看著死去的母親,像小孩一樣啜泣起來,聲調細弱尖銳,猶如鳥啼。我走開出門去,將母親的死訊告訴鄰居。大家聆聽著,也不再多問,僅僅握著我的手,表示將提供我們這失怙之家必要的幫忙。有人前去修道院請神父,等我一回到家,就有位鄰居已在畜欄裡照料牛隻。
  
神父來了,村裡所有的婦人幾乎也都來了。一切後事準時、確切地進行著,就連棺木也不勞我們操心,已經備妥了。我才深切體會到,面臨困境時,有個家或隸屬的可靠團體,有多好。不過,在這點上我也許應該想得更透徹一點才是。
  
事情是這樣的,當棺木行過祝禱,入了土,一堆奇奇怪怪、十分寒酸的古式禮帽——包含我父親的,分別回到各自的盒子或櫥櫃裡時,我可憐的父親突然變得脆弱不堪。他可憐起自己,大量引用《聖經》上的用語,向我述說他的悲慘。他怨嘆老伴已經過世,還將失去兒子,眼睜睜看他要到遠方。他就這樣叨絮個不停,聽得我十分詫異,幾乎都要答應留下了。
  
但就在我回應的瞬間,內心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一刻,我的眼前突然浮現過往以來的所有幻想和嚮往。我看到許多偉大美好的事等著我去完成,許多要唸和要寫的書;伴隨焚風呼嘯,看到洋溢著歡樂的湖泊和堤岸,在南方溫暖的色彩中閃耀、聰明慧黠的人們熙來攘往、美麗優雅的女子、忙碌的街道、穿越阿爾卑斯山脈隘口奔馳列國的火車。這一切幾乎同時呈現,卻各個清晰可辨。背景是無垠的晴空,點綴著浮雲片片。學習、創作、參觀、旅行——儘管匆匆一瞥,生活其中的繽紛卻歷歷在目。我的內心再度像孩提時期,升起一陣強烈的悸動,恨不能即刻向那遼闊的世界奔去。我終究還是沉默,任憑父親說話,只管點頭,等待他平息下來。到了黃昏,我才向他說明我的決定不變,我要上大學,要在思想領域中找尋未來的鄉關,但不會索求他的援助。父親不再追問,只是搖搖頭,憂傷地看著我。他也已經明白,從此,我將走自己的路,很快地我們就要分道揚鑣了。寫到這裡,彷彿又看到那天的情景,父親坐在向晚的窗下,稍嫌纖細的脖子上,是他那精悍的農家頭顱,動也不動,泛白的頭髮下,嚴肅的臉龐流露著悲傷,年老的威脅正和堅韌的男子氣概角力著。
  
那段日子,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小插曲。離家前一星期,有個晚上,父親戴上帽子,正要出門。「你要去哪裡?」我問道。「關你什麼事?」他回問。「如果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大可告訴我啊!」我說。他聽了仰頭後大笑,叫道:「你可以一起來呀!畢竟你不是小孩子了。」於是我也跟著去——酒館。裡頭有幾個農人圍坐在一甕哈勞酒前,兩個外地車伕喝著苦艾酒,還有一桌吵雜的年輕人在打牌。
  
我偶爾會喝杯小酒,卻是第一次不為喝酒而上酒館。聽說父親是個道地的酒徒,很能喝,而且只喝好酒,以至於儘管談不上忽略家庭,但家裡的經濟確實老是告窘。我發現酒館老闆和客人對他非常敬重。父親點了一公升的瓦特藍酒,叫我倒酒,並教我該如何倒:一開始,瓶口要靠近杯子,再漸漸拉長彼此的距離,最後酒瓶盡可能地放低。接著,他開始大談他所知道的各種酒,還有偶爾進城或到法語區時品嚐的酒。他盛讚深紅色的威爾特林酒,可以分辨出三個不同品種。說到聲調沙啞了,還熱切地談論某些瓶裝的瓦特藍酒。最後帶著童稚般的表情,喃喃低訴納沙泰爾酒的一切,說這種陳年酒倒出來時,泡沫會成一個星狀,說著便沾濕食指,在桌上畫了一個星星。接著,他滔滔不絕地扯到他沒喝過的香檳,揣測它們的特性和口感,認定只要喝上一瓶,就能使兩個男人酩酊大醉。停頓下來,他便若有所思地點燃菸斗。發現我沒菸,他給了我十分錢買菸。我們面對面坐著,相互抽著菸,慢慢喝完了第一公升的酒。橙黃辛辣的瓦特藍酒真是棒極了。隔壁桌的人漸漸加入了我們的談話,最後一個個做作地清著喉嚨,小心翼翼地坐到我們這桌來。不久,話題轉到我身上,我那登山好手的名聲還沒被遺忘。我那魯莽的攀登和驚險的失足,都一一被提出來討論、爭辯,只不過添加了一層傳奇的薄霧。這當兒,第二公升的酒幾乎也喝完了。我的雙眼充血,一反常態,我大聲自吹自擂了起來,包括冒險攀登塞那爾普斯托克山岩壁,為蘿西摘阿爾卑斯玫瑰的英勇事蹟。沒人願意相信,而我的信誓旦旦,卻換來大家的嘲笑,於是我氣憤地向眾人下戰帖,要他們等著瞧,必要時我可以將他們一一撂倒。有一個駝背的老農走到櫃台,拿來一個大石甕,橫放在桌上。
  
「我告訴你,」他笑著說:「當真你這麼強壯,就赤手空拳把這個甕給劈碎吧。辦到的話,我們就請你喝這甕能裝的酒。做不到,酒錢就由你付。」
  
父親立刻同意。於是我站了起來,用手帕包住手,一拳劈了下去。頭一兩拳不見動靜,待第三拳時石甕應聲而破。「付錢!」父親高興得歡呼著。那位老者點了點頭。「好,」他說道:「這個甕所能裝的酒,我付錢。不過應該不會多了。」的確,那碎片裝不到半升的酒,而我除了手臂疼痛外,還受到大家的嘲笑。連我父親也跟著取笑。
  
「好,你贏了。」我咆哮道。順手拿起我們的酒倒滿甕碎片,接著把碎片上的酒倒在那個老翁頭上。這下我們勝利了,在場的人發出喝采。
  
後來又陸續上演了幾齣鬧劇。最後由父親拖著我回家。我們一路喧嚷、東倒西歪,匆匆穿過三星期前還停放著母親靈柩的房間。我睡得跟死人一樣沉,隔天早上全身筋骨像要散了似的。父親取笑我,他自己則精神奕奕,心情高昂,肯定很得意自己的好酒量。我暗地發誓再也不喝酒,滿心期待離家日子的到來。
  
終於啟程上路了,倒是那個誓言一直未曾實現。我結識了橙黃的瓦特藍酒、深紅的維爾特林酒、納沙泰爾的夏帖和其他許多酒類,並且從此和它們義結金蘭。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8009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1*13.8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1/1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