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卡繆的三幕劇
Le malentendu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等待多年
卡繆「荒謬三部曲」的最後一顆遺珠
戲劇作品《誤會》
終於浮出水面,堂皇問世
華文世界首見
荒謬世間的人情荒涼
讓人低迴不已
當我們可以把這個旅館和這個雨城摔到背後去,忘記了這陰惻惻的地方,那一天,我們終於站在我們夢想不已的大海的面前,那時候,你會看見我微笑的……。
心的深處所巴望的,與真正的事實永遠無法一致。人之以為會得到幸福:故鄉、海、陽光、親情,只不過是出於誤會。——金恒杰
卡繆的《誤會》寫於1943年。1944首次在巴黎演出。正值歐戰烽火交加,德軍佔領巴黎期間。劇本主旨在反映一個荒謬的情境,人與人之間的「不可能溝通」的本質,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誤認」,乃至「誤殺」的現代悲劇。故事起源於一則社會新聞。根據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地方報紙的記載,1935年在南斯拉夫的一個小鎮上,一位離家出走二十年的男子,帶著大量的金錢,回到由母親和妹妹開的旅店裡。原是想要幫助家庭,但是由於男子沒有透露自己的身分,而被母女二人誤殺。《誤會》三幕劇的形式合乎人,地,時一致的古典悲劇。它會讓我們想到弒父娶母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e),但是與其說《誤會》反映了《伊底帕斯王》(Oedipe)劇中的「誤認」或「誤殺」,不如說它是五十年代法國「荒謬劇」流行風潮的創始者。——李明明
卡繆「荒謬三部曲」的最後一顆遺珠
戲劇作品《誤會》
終於浮出水面,堂皇問世
華文世界首見
荒謬世間的人情荒涼
讓人低迴不已
當我們可以把這個旅館和這個雨城摔到背後去,忘記了這陰惻惻的地方,那一天,我們終於站在我們夢想不已的大海的面前,那時候,你會看見我微笑的……。
心的深處所巴望的,與真正的事實永遠無法一致。人之以為會得到幸福:故鄉、海、陽光、親情,只不過是出於誤會。——金恒杰
卡繆的《誤會》寫於1943年。1944首次在巴黎演出。正值歐戰烽火交加,德軍佔領巴黎期間。劇本主旨在反映一個荒謬的情境,人與人之間的「不可能溝通」的本質,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誤認」,乃至「誤殺」的現代悲劇。故事起源於一則社會新聞。根據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地方報紙的記載,1935年在南斯拉夫的一個小鎮上,一位離家出走二十年的男子,帶著大量的金錢,回到由母親和妹妹開的旅店裡。原是想要幫助家庭,但是由於男子沒有透露自己的身分,而被母女二人誤殺。《誤會》三幕劇的形式合乎人,地,時一致的古典悲劇。它會讓我們想到弒父娶母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e),但是與其說《誤會》反映了《伊底帕斯王》(Oedipe)劇中的「誤認」或「誤殺」,不如說它是五十年代法國「荒謬劇」流行風潮的創始者。——李明明
目錄
序文
卡繆——荒謬世界的詮釋者
誤會(三幕劇)
卡繆——荒謬世界的詮釋者
誤會(三幕劇)
序/導讀
序文 李明明
卡繆的三幕劇《誤會》原刊於《歐洲雜誌》的第五期(上)與第六期(下)。時在一九六六年,雜誌創刊不到兩年。二戰後的法國尚未完全恢復元氣。文藝界中尚瀰漫著一股存在主義遺留的餘溫。當時國內對五○年代法國文藝界盛行的荒謬文學並不熟習。
《歐洲雜誌》創刊於一九六五年。以介紹歐洲文化為宗旨,對戰後法國的文學藝術的引介不遺餘力。在短短兩三年間,除了介紹卡繆,還介紹了沙特(Sartre)、尤乃斯柯(Ionesco)、裴外(Jacques Prevert)、讓‧阿諾依(Jean Anouilh)、賈可梅蒂(Giacometi)等文藝作家。雜誌的第五期與第六期並設計了卡繆的專欄。恒杰翻譯了卡繆的《誤會》,湘人翻譯了《戒嚴狀態》(又名《圍城》)。恒杰並撰專文介紹卡繆。如今已事隔五十二年。
以上是本書的由來。
卡繆的《誤會》寫於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四年首次在巴黎演出。正值歐戰烽火交加,德軍佔領巴黎期間。劇本主旨在反映一個荒謬的情境,人與人之間的「不可能溝通」的本質,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誤認」,乃至「誤殺」的現代悲劇。故事起源於一則社會新聞。根據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地方報紙的記載,一九三五年在南斯拉夫的一個小鎮上,一位離家出走二十年的男子,帶著大量的金錢,回到由母親和妹妹開的旅店裡。原是想要幫助家庭,但是由於男子沒有透露自己的身分,而被母女二人誤殺。
《誤會》三幕劇的形式合乎人、地、時一致的古典悲劇。它會讓我們想到弒父娶母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e )》,但是與其說《誤會》反映了《伊底帕斯王(Oedipe )》劇中的「誤認」或「誤殺」,不如說它是五○年代法國「荒謬劇」流行風潮的創始者。
戲劇主題也帶有反叛的色彩。「反叛」與「自由」同步。因為劇中的主角「讓」,只要說出他的真實身分,就可以免去一死。但是他選擇了說謊。於是他就得死。周遭其餘的人也都得面對不幸的結局。母親投了河,妹妹也自殺了。因此《誤會》是一齣灰暗的舞台劇。它寫在一九四三年法國被德軍佔領期間。劇本帶有被放逐的色彩。但它不是一齣「絕望」的戲劇。而是以一個以當代情節的安排,反映一個古老的「宿命」主題。這題材的移置是否成功?得要由觀眾來判斷。
卡繆有意以舞台劇的方式呈現《誤會》的始末,這與他以小說、散文形式呈現的《異鄉人》(L'Etranger)或《西齊弗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即薛西弗斯神話的宗旨並無二致。那就是生命是荒謬的。這三部著作也被稱為「荒謬三部曲」。
恒杰稱卡繆為「荒謬世界的詮釋者」。誠然,一如劇中人物馬妲對馬利亞所說:「您要搞清楚囉,不論是生,不論是死,你和我都不會有故鄉,也沒有平安。」在恒杰專文中是這樣寫的:「心的深處所巴望的,與真正的事實永遠無法一致。人之以為會得到幸福——故鄉、海、陽光、親情——只不過是出於誤會。⋯⋯」、「在卡繆的思想中,這(虛無主義的語氣)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在於卡繆『對幸福與正義的追求』與『幸福本身』兩者之間所設的關聯,換句話說,由『追求幸福』到發現『幸福本身』根本不存在,使人憬悟到『荒謬』」。
《誤會》劇中的主角「讓」被母親和妹妹誤殺,與《異鄉人》中的主角墨索先生不明不白的被判死刑,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在說明了情境的荒謬。
卡繆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四年間,寫了《異鄉人》(L'Etranger)、《卡里古拉》(Caligula)、《西齊弗的神話》 (Le Mythe de Sisyphe)、《誤會》 (Le Malentendu ),一系列以「荒謬」為主題的作品,把生命的「荒謬」發揮到極至,對五○年代的荒謬文學影響甚鉅。一九五七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卡繆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作家。二戰期間他從事抗德地下工作。擔任記者,兼《戰鬥報》雜誌 (le Combat )的主編。作為一個極積參與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el engage),他堅持民主價值:亦即正義、自由、包容、人的尊嚴、對暴力與暴政的反抗。這些都代表了當時充斥巴黎文藝界的存在主義氛圍。
他的文體精練、扼要。抒情而不失優雅,尤其具有法國哲學傳統的清晰和準確。他曾自認為是「作家」,並非「哲學家」;但是他的小說《異鄉人》、散文《西齊弗的神話》,都被冠以「哲學小說」、「哲學散文」的稱號。因為他的著作都充滿哲理與反思:對生命意義的質疑,對荒謬世界的認知。《誤會》一劇是最好的說明。在《誤會》劇中,思索個人面對生命的處境。因理想和現實落差所形成的荒謬,以及如何面對此荒謬!卡繆提出了「反抗」與「自由」作為面對荒謬的可能。
卡繆的戲劇除了《誤會》,尚有《卡里古拉》(Caligula),《戒嚴狀態》(L'État de siege )(
又名《圍城》)等劇作。但是有中文譯本的,除了最常見的《異鄉人》之外,僅有《西齊弗的神話》、《瘟疫》(La Peste)、《卡繆札記》(Carnets)等小說及散文,少有關戲劇的中文單譯本。本書的重刊,在呈現「荒謬三部曲」的同時,也希望有助於卡繆戲劇的流傳。
卡繆的三幕劇《誤會》原刊於《歐洲雜誌》的第五期(上)與第六期(下)。時在一九六六年,雜誌創刊不到兩年。二戰後的法國尚未完全恢復元氣。文藝界中尚瀰漫著一股存在主義遺留的餘溫。當時國內對五○年代法國文藝界盛行的荒謬文學並不熟習。
《歐洲雜誌》創刊於一九六五年。以介紹歐洲文化為宗旨,對戰後法國的文學藝術的引介不遺餘力。在短短兩三年間,除了介紹卡繆,還介紹了沙特(Sartre)、尤乃斯柯(Ionesco)、裴外(Jacques Prevert)、讓‧阿諾依(Jean Anouilh)、賈可梅蒂(Giacometi)等文藝作家。雜誌的第五期與第六期並設計了卡繆的專欄。恒杰翻譯了卡繆的《誤會》,湘人翻譯了《戒嚴狀態》(又名《圍城》)。恒杰並撰專文介紹卡繆。如今已事隔五十二年。
以上是本書的由來。
卡繆的《誤會》寫於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四年首次在巴黎演出。正值歐戰烽火交加,德軍佔領巴黎期間。劇本主旨在反映一個荒謬的情境,人與人之間的「不可能溝通」的本質,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誤認」,乃至「誤殺」的現代悲劇。故事起源於一則社會新聞。根據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地方報紙的記載,一九三五年在南斯拉夫的一個小鎮上,一位離家出走二十年的男子,帶著大量的金錢,回到由母親和妹妹開的旅店裡。原是想要幫助家庭,但是由於男子沒有透露自己的身分,而被母女二人誤殺。
《誤會》三幕劇的形式合乎人、地、時一致的古典悲劇。它會讓我們想到弒父娶母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e )》,但是與其說《誤會》反映了《伊底帕斯王(Oedipe )》劇中的「誤認」或「誤殺」,不如說它是五○年代法國「荒謬劇」流行風潮的創始者。
戲劇主題也帶有反叛的色彩。「反叛」與「自由」同步。因為劇中的主角「讓」,只要說出他的真實身分,就可以免去一死。但是他選擇了說謊。於是他就得死。周遭其餘的人也都得面對不幸的結局。母親投了河,妹妹也自殺了。因此《誤會》是一齣灰暗的舞台劇。它寫在一九四三年法國被德軍佔領期間。劇本帶有被放逐的色彩。但它不是一齣「絕望」的戲劇。而是以一個以當代情節的安排,反映一個古老的「宿命」主題。這題材的移置是否成功?得要由觀眾來判斷。
卡繆有意以舞台劇的方式呈現《誤會》的始末,這與他以小說、散文形式呈現的《異鄉人》(L'Etranger)或《西齊弗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即薛西弗斯神話的宗旨並無二致。那就是生命是荒謬的。這三部著作也被稱為「荒謬三部曲」。
恒杰稱卡繆為「荒謬世界的詮釋者」。誠然,一如劇中人物馬妲對馬利亞所說:「您要搞清楚囉,不論是生,不論是死,你和我都不會有故鄉,也沒有平安。」在恒杰專文中是這樣寫的:「心的深處所巴望的,與真正的事實永遠無法一致。人之以為會得到幸福——故鄉、海、陽光、親情——只不過是出於誤會。⋯⋯」、「在卡繆的思想中,這(虛無主義的語氣)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在於卡繆『對幸福與正義的追求』與『幸福本身』兩者之間所設的關聯,換句話說,由『追求幸福』到發現『幸福本身』根本不存在,使人憬悟到『荒謬』」。
《誤會》劇中的主角「讓」被母親和妹妹誤殺,與《異鄉人》中的主角墨索先生不明不白的被判死刑,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在說明了情境的荒謬。
卡繆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四年間,寫了《異鄉人》(L'Etranger)、《卡里古拉》(Caligula)、《西齊弗的神話》 (Le Mythe de Sisyphe)、《誤會》 (Le Malentendu ),一系列以「荒謬」為主題的作品,把生命的「荒謬」發揮到極至,對五○年代的荒謬文學影響甚鉅。一九五七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卡繆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作家。二戰期間他從事抗德地下工作。擔任記者,兼《戰鬥報》雜誌 (le Combat )的主編。作為一個極積參與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el engage),他堅持民主價值:亦即正義、自由、包容、人的尊嚴、對暴力與暴政的反抗。這些都代表了當時充斥巴黎文藝界的存在主義氛圍。
他的文體精練、扼要。抒情而不失優雅,尤其具有法國哲學傳統的清晰和準確。他曾自認為是「作家」,並非「哲學家」;但是他的小說《異鄉人》、散文《西齊弗的神話》,都被冠以「哲學小說」、「哲學散文」的稱號。因為他的著作都充滿哲理與反思:對生命意義的質疑,對荒謬世界的認知。《誤會》一劇是最好的說明。在《誤會》劇中,思索個人面對生命的處境。因理想和現實落差所形成的荒謬,以及如何面對此荒謬!卡繆提出了「反抗」與「自由」作為面對荒謬的可能。
卡繆的戲劇除了《誤會》,尚有《卡里古拉》(Caligula),《戒嚴狀態》(L'État de siege )(
又名《圍城》)等劇作。但是有中文譯本的,除了最常見的《異鄉人》之外,僅有《西齊弗的神話》、《瘟疫》(La Peste)、《卡繆札記》(Carnets)等小說及散文,少有關戲劇的中文單譯本。本書的重刊,在呈現「荒謬三部曲」的同時,也希望有助於卡繆戲劇的流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