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街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波蘭文學國寶布魯諾.舒茲
身處世界上最悲哀之地
孕育20世紀最動人的小說
有時像卡夫卡,有時像普魯斯特,
且時常成功達到他們沒有達到的深度……
舒茲五十歲那年因為猶太人身分,無法逃過當時那場種族大滅絕,倒楣地被射殺在街頭。這本來是六百萬分之一的個人悲劇,一個鄉村教師之死。可是一切因為兩本薄薄的小說集《鱷魚街》(Ulica krokodyli)和《沙漏下的療養院》(Sanatorium pod klepsydra)而徹底翻轉了--布魯諾.舒茲這個名字被留下來,宛如巨大的謎,不斷誘引出種種圍繞他的故事。這個來自陌生國度的陌生作家就像是遙遠的星光,微弱又持久地發亮,等待被我們發現。
七十年的光陰匆匆過去,今天,布魯諾.舒茲的瑰麗作品終於在台灣靠岸。聯合文學將在2012年十一月推出他的《鱷魚街》, 為配合波蘭作家布魯諾.舒茲(Bruno Schulz)一百二十年誕辰及逝世七十周年,聯合文學出版社將在2012年十一月(波蘭國會頒定的「舒茲月」)推出由長居波蘭的台灣詩人∕譯者林蔚昀從波蘭文原文翻譯的舒茲著作《鱷魚街》(Ulica krokodyli),收錄短篇集《肉桂店》(Sklepy cynamonowe)中所有小說,而《沙漏下的療養院》則預計在明年出版。
身處世界上最悲哀之地
孕育20世紀最動人的小說
有時像卡夫卡,有時像普魯斯特,
且時常成功達到他們沒有達到的深度……
舒茲五十歲那年因為猶太人身分,無法逃過當時那場種族大滅絕,倒楣地被射殺在街頭。這本來是六百萬分之一的個人悲劇,一個鄉村教師之死。可是一切因為兩本薄薄的小說集《鱷魚街》(Ulica krokodyli)和《沙漏下的療養院》(Sanatorium pod klepsydra)而徹底翻轉了--布魯諾.舒茲這個名字被留下來,宛如巨大的謎,不斷誘引出種種圍繞他的故事。這個來自陌生國度的陌生作家就像是遙遠的星光,微弱又持久地發亮,等待被我們發現。
七十年的光陰匆匆過去,今天,布魯諾.舒茲的瑰麗作品終於在台灣靠岸。聯合文學將在2012年十一月推出他的《鱷魚街》, 為配合波蘭作家布魯諾.舒茲(Bruno Schulz)一百二十年誕辰及逝世七十周年,聯合文學出版社將在2012年十一月(波蘭國會頒定的「舒茲月」)推出由長居波蘭的台灣詩人∕譯者林蔚昀從波蘭文原文翻譯的舒茲著作《鱷魚街》(Ulica krokodyli),收錄短篇集《肉桂店》(Sklepy cynamonowe)中所有小說,而《沙漏下的療養院》則預計在明年出版。
名人推薦
「他有時寫得像卡夫卡,有時像普魯斯特,而且時常成功達到他們沒有達到的深度。」-以撒.辛格(Issac Singer)
「他的敘述有著舊桌布般的柔軟,他善於捕捉不斷延伸的甚至是捉摸不定的意象。」-余華
「這格利西亞猶太人(…)為我們開創了整個世界,真實新穎而獨特的次元,而他還直到每個今天,持續不斷餵養我們糖,好讓我們度過這殘酷且永無止盡的冬天。」-大衛.葛羅斯曼(David Grossman)
「他的敘述有著舊桌布般的柔軟,他善於捕捉不斷延伸的甚至是捉摸不定的意象。」-余華
「這格利西亞猶太人(…)為我們開創了整個世界,真實新穎而獨特的次元,而他還直到每個今天,持續不斷餵養我們糖,好讓我們度過這殘酷且永無止盡的冬天。」-大衛.葛羅斯曼(David Grossman)
序/導讀
譯序
桌子的另一端--我與布魯諾.舒茲的相遇◎林蔚昀
1.
來到波蘭後,常有朋友或陌生人問我:「妳為什麼來波蘭?」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非官方說法是:「因為我在英國畢了業不知道要做什麼又不想回家。」官方說法是:「因為我看到一張波蘭畫家維克多.薩多夫斯基(Wiktor Sadowski)畫的海報,又讀了一本猶太裔波蘭作家布魯諾.舒茲(Bruno Schulz)寫的書。」
後面這個說法雖然有加油添醋和營造自我感覺良好的成分(聽到這句話,波蘭人就會對我投以敬佩的眼光),但也不盡然是謊言。我一開始會想去波蘭,真的就是因為一張海報和一本書。
2001或2002年吧,我獨自一人在愛丁堡讀書。當時的我,是個對學校和人際關係適應不良、怕生、依賴又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小女孩。我對獨立自主、自助旅行的生活十分嚮往,但是害羞內向的個性使然,我連走進咖啡廳點一杯咖啡都會嚇個半死。這樣的我,竟然會鼓起勇氣走進一家黑漆漆的波蘭海報專賣店,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在過門多次不入後,我終於走進了科克本街(Cockburn St.)上那家店,帶著興奮和緊張翻閱波蘭海報的目錄(就像舒茲筆下的主角走入陰暗的肉桂店,翻閱那些曖昧可疑的印刷品)。在我微微顫抖的手指底下,一張張美麗、陌生、奇怪的面孔就像鳥兒一樣從頁面飛了出來,灑下牠們彩色的鳥羽,使空氣中充滿了萬花筒般綺麗的光影。
當然,這只是一個誇張的比喻,我不是舒茲短篇小說〈鳥〉中的父親或男孩,無法看到鳥兒真的從彩色圖鑑上飛出來。然而,那本海報目錄對我造成的震撼,絕不亞於在短篇〈書〉中發現「真跡」那男孩內心的激動。我從未看過這麼奇幻、詭異、大膽、集美麗及殘酷於一身的圖像。在那些海報上有著許多變形的臉孔和人體,在該是眼睛的地方長出了一把刀子,在該是臉的地方則出現一個屁股。臉孔像是老舊的日曆片片剝落,或是乾脆用紐扣扣起來。一個沒有面孔的人把一張張臉孔挑在肩後,像是拿面具去賣的貨郎…
然後,我看到了屬於我的那張海報。那是一個關在牢龍裡的白色巨頭,畫著小丑的化妝,沒有身體。牢龍的門是半開的,不知道到底是要打開還是關上。巨頭半張著嘴,神情呆滯地往某個方向望去。
那時候,我就像是在〈天才的時代〉中受到神啟,「突然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男孩。不過,我沒有像他一樣命令家人抱一堆紙來讓他在地上畫圖,而是下了一個決定:「有一天,我要去波蘭。」雖然,我一個波蘭字母都不懂,也沒辦法讀出我那命定海報上的文字。
很瘋狂的想法,對吧?就像我因為看了電影《猜火車》而來到愛丁堡一樣瘋狂。在英國五年,我不只一次懷疑過這個念頭:「妳是不是頭殼壞去?波蘭在哪裡?妳知道那裡有什麼嗎?(是不是還在共產啊?)那裡又不講英文,難道妳又要浪費錢浪費時間去重新學一個語言?學了有用嗎?」
正當我打算把這個瘋狂的主意從腦海中趕出去時,我讀到了布魯諾.舒茲的作品《鱷魚街》(Ulica krokodyli)及《沙漏下的療養院》(Sanatorium pod klepsydra)的英譯本。那時候,我再也沒有任何懷疑。
「我要到波蘭學波蘭文,並且把舒茲用原文譯成中文。」我對自己說。
2.
來到波蘭以後,我發現和我一樣受到舒茲「啟發」,而做出一些出人意表行為的「肖仔」還真不少。比如說,一個加拿大女人讀了舒茲,單槍匹馬飛到波蘭,從此在這裡定居。一個女設計師讀了舒茲,對裡面的女人和鞋子產生興趣,蒐集了三百雙女人的高跟鞋,要在烏克蘭及波蘭展出裝置藝術。一個浪蕩不羈的鬼才讀了舒茲,決定到波蘭做研究,寫一本關於舒茲的理論著作…這樣的例子族繁不及備載,更別提那些受舒茲影響的文學、繪畫、電影、劇場、音樂作品了。究竟布魯諾.舒茲是什麼人?他具有什麼樣的魅力/魔力,能讓這麼多人死心塌地愛著他、為他奉獻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的時間和心血?
要了解舒茲是何許人也,我們不能不提到舒茲研究的教父級人物-波蘭已故詩人葉基.費曹斯基(Jerzy Ficowski, 1924 – 2006)。像許多舒茲的死忠粉絲一樣,費曹斯基在十八歲那年讀到舒茲,瘋狂不可自拔地愛上了這位作家。他戰戰兢兢地寫信給舒茲想表達他的感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封信從來都沒有寄達舒茲手中,因為作家那時人已經在猶太人集中區(Getto)裡了。後來,年輕的費曹斯基輾轉得知舒茲已被蓋世太保槍殺的消息。難過的他,決心為舒茲立傳,重建那個隨著舒茲離去而消失的傳奇國度。
這趟過程是艱辛的。無情的戰爭不但摧毀了舒茲及他的親友,也帶走絕大部份他曾經存在的證明-他的手稿、信件、畫作。有如在長夜中摸索的旅人,費曹斯基跑遍波蘭、烏克蘭、美國,嘗試挖掘出那些失落的信件、舊照片,從殘破的手稿/素描及戰爭遺存者的記憶中拼湊舒茲的臉孔。經過將近六十年的奔波及等待,費曹斯基終於在2003年發表了最為完整的舒茲傳記-《異說的國度》(Regiony wielkiej herezji)。因為有它,我們才能真正認識這位迷人的作家。
根據費曹斯基的記載,布魯諾.舒茲於1892年在德羅霍貝奇(Drohobycz,現為烏克蘭境內)出生,該小鎮位於當時被稱為格利西亞(Galicja)的地區,有大量猶太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在此居住。舒茲小時候是個蒼白、瘦弱、體弱多病又敏感纖細的孩子。他對動物有一種特殊的好感,因為怕秋天的蒼蠅餓死,甚至還在窗台上灑糖給牠們吃。舒茲的父親雅各是個有藝術素養、精力旺盛的夢想家,他本來是一個成功的布商,在城裡的集市廣場上擁有自己的店面。但後來因為疾病纏身(可能是生理及心理的),不得不從事業的舞台上退場,把自己的榮光及驕傲交給幹練、實事求是的妻子去打理。
在小布諾眼中,雖然父親總是看起來老邁、瘦弱、多病,但他也同時聰明、幽默,擁有天馬行空的奇想。在舒茲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著導師、好友、同志的角色,兩人之間十分親密。相較之下,舒茲與過度保護他的母親關係就較為疏遠。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舒茲把父親選為他日後創作的一系列神話之中的英雄。
高中畢業後,舒茲到利沃夫(Lwow)攻讀建築。對於有社交恐懼、不敢一個人出門的舒茲來說,在異鄉求學的過程可說是萬分艱辛(老實說我看到這心裡一陣竊喜:原來我的偶像比我還宅!)。一方面擔心重病的父親,另一方面也因為自己健康情況不佳,舒茲休學回家,一病就是兩年。之後雖然復學,但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舒茲不得不再次休學,和家人逃到維也納去。他在那裡的藝術學院上過一陣子的課,但是卻沒有完成任何學業,也沒有任何證書。這使得他之後找工作的過程一直不順利,雖然他最後找到了高中美術老師的工作,但是卻非常不喜歡這份工作,得到的待遇也不是很好。
1915年父親的過世對舒茲是一重大打擊,另一重挫是,他們住了二十幾年的公寓及店面也因為戰火而化為灰燼。無法在現實中找到慰藉,舒茲於是開始寫作,希望能藉此重建那個失落的世界,再一次回到那個有父親、書、充滿了奇蹟、節慶與神話的童年時代。
3.
童年在舒茲的作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核心的主題。我個人覺得,這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如此觸動我以及許多人的原因-每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都會離開童年而長大,成長的過程通常是十分辛苦,甚至是充滿痛苦和反覆不斷的失望的。舒茲把這些失望、痛苦、尷尬以最忠實、誠懇的手法寫下來,坦率直白到令人不忍睹卒。在〈盛季之夜〉這個短篇中,舒茲描述父親雅各在店裡暈頭轉向地做生意,這時候,天空中突然飛來一群奇形怪狀的鳥兒-父親驚訝地認出,那是之前被女僕阿德拉從家裡掃地出門的鳥兒們的子孫。他興奮地歡迎這群前來朝聖的鳥子鳥孫,然而瘋狂的群眾卻往空中丟石頭,鳥兒紛紛落地,這時父親看到:
牠們像是一束束巨大的羽毛,裡面隨隨便便塞滿放了不知多久的腐肉。在許多鳥兒身上看不出哪裡是頭部,因為這又肥又長的部位看起來並不像是靈魂的居所。有些鳥的身上長滿了亂糟糟、糾結的毛髮,像是野牛身上的一樣,而且聞起來有一股惡臭。其他的鳥則看起來像是駝背、禿頭、死去的駱駝。剩下的鳥顯然是用某種紙張做的-表面十分繽紛美麗,但是裡頭卻一點東西都沒有。當你走近去看,有些鳥根本只不過是一堆扇形的孔雀羽毛,它們到底是怎麼有了生命的假象,這一點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父親本來是這麼期待鳥兒們的歸來,以為他失落的夢想終於獲得了實現-然而當他走近一看,卻發現只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的紙老虎,讓人不禁懷疑在他的夢想剛萌芽的時候,這悲劇的命運是否就已經注定好了?是不是在那些鳥兒尚未出生之前,牠們就注定只能擁有虛假、廉價、粗製濫造、一點意義都沒有的生命?如果把這些鳥兒看成我們童年時期的夢想以及對這世界最初的期待,而死去的鳥屍是我們最終擁有的成人生活,這會是多麼強烈、令人難堪又痛苦的反差啊!然而,它又是如此地真實。
成人世界的殘酷,以及童年夢想(或是孩童看世界眼光)的幻滅,其實也是卡夫卡的主題。有些評論家認為舒茲和卡夫卡很像,兩者都對父親有一種強迫性的執著,兩者都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怪誕(grotesk)及超現實手法(在卡夫卡及舒茲的作品中都有人變成蟲或動物)。然而,比起卡夫卡在《城堡》或《審判》中的沉重、絕望、陰暗,舒茲多了一份幽默、輕盈、微妙自嘲的距離-這在英譯中看不太出來,在中譯裡可能也表達的不是很完美,但是在波文中則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用波文閱讀舒茲,你真的會因為那些悲慘得不得了的情節忍
桌子的另一端--我與布魯諾.舒茲的相遇◎林蔚昀
1.
來到波蘭後,常有朋友或陌生人問我:「妳為什麼來波蘭?」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非官方說法是:「因為我在英國畢了業不知道要做什麼又不想回家。」官方說法是:「因為我看到一張波蘭畫家維克多.薩多夫斯基(Wiktor Sadowski)畫的海報,又讀了一本猶太裔波蘭作家布魯諾.舒茲(Bruno Schulz)寫的書。」
後面這個說法雖然有加油添醋和營造自我感覺良好的成分(聽到這句話,波蘭人就會對我投以敬佩的眼光),但也不盡然是謊言。我一開始會想去波蘭,真的就是因為一張海報和一本書。
2001或2002年吧,我獨自一人在愛丁堡讀書。當時的我,是個對學校和人際關係適應不良、怕生、依賴又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小女孩。我對獨立自主、自助旅行的生活十分嚮往,但是害羞內向的個性使然,我連走進咖啡廳點一杯咖啡都會嚇個半死。這樣的我,竟然會鼓起勇氣走進一家黑漆漆的波蘭海報專賣店,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在過門多次不入後,我終於走進了科克本街(Cockburn St.)上那家店,帶著興奮和緊張翻閱波蘭海報的目錄(就像舒茲筆下的主角走入陰暗的肉桂店,翻閱那些曖昧可疑的印刷品)。在我微微顫抖的手指底下,一張張美麗、陌生、奇怪的面孔就像鳥兒一樣從頁面飛了出來,灑下牠們彩色的鳥羽,使空氣中充滿了萬花筒般綺麗的光影。
當然,這只是一個誇張的比喻,我不是舒茲短篇小說〈鳥〉中的父親或男孩,無法看到鳥兒真的從彩色圖鑑上飛出來。然而,那本海報目錄對我造成的震撼,絕不亞於在短篇〈書〉中發現「真跡」那男孩內心的激動。我從未看過這麼奇幻、詭異、大膽、集美麗及殘酷於一身的圖像。在那些海報上有著許多變形的臉孔和人體,在該是眼睛的地方長出了一把刀子,在該是臉的地方則出現一個屁股。臉孔像是老舊的日曆片片剝落,或是乾脆用紐扣扣起來。一個沒有面孔的人把一張張臉孔挑在肩後,像是拿面具去賣的貨郎…
然後,我看到了屬於我的那張海報。那是一個關在牢龍裡的白色巨頭,畫著小丑的化妝,沒有身體。牢龍的門是半開的,不知道到底是要打開還是關上。巨頭半張著嘴,神情呆滯地往某個方向望去。
那時候,我就像是在〈天才的時代〉中受到神啟,「突然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男孩。不過,我沒有像他一樣命令家人抱一堆紙來讓他在地上畫圖,而是下了一個決定:「有一天,我要去波蘭。」雖然,我一個波蘭字母都不懂,也沒辦法讀出我那命定海報上的文字。
很瘋狂的想法,對吧?就像我因為看了電影《猜火車》而來到愛丁堡一樣瘋狂。在英國五年,我不只一次懷疑過這個念頭:「妳是不是頭殼壞去?波蘭在哪裡?妳知道那裡有什麼嗎?(是不是還在共產啊?)那裡又不講英文,難道妳又要浪費錢浪費時間去重新學一個語言?學了有用嗎?」
正當我打算把這個瘋狂的主意從腦海中趕出去時,我讀到了布魯諾.舒茲的作品《鱷魚街》(Ulica krokodyli)及《沙漏下的療養院》(Sanatorium pod klepsydra)的英譯本。那時候,我再也沒有任何懷疑。
「我要到波蘭學波蘭文,並且把舒茲用原文譯成中文。」我對自己說。
2.
來到波蘭以後,我發現和我一樣受到舒茲「啟發」,而做出一些出人意表行為的「肖仔」還真不少。比如說,一個加拿大女人讀了舒茲,單槍匹馬飛到波蘭,從此在這裡定居。一個女設計師讀了舒茲,對裡面的女人和鞋子產生興趣,蒐集了三百雙女人的高跟鞋,要在烏克蘭及波蘭展出裝置藝術。一個浪蕩不羈的鬼才讀了舒茲,決定到波蘭做研究,寫一本關於舒茲的理論著作…這樣的例子族繁不及備載,更別提那些受舒茲影響的文學、繪畫、電影、劇場、音樂作品了。究竟布魯諾.舒茲是什麼人?他具有什麼樣的魅力/魔力,能讓這麼多人死心塌地愛著他、為他奉獻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的時間和心血?
要了解舒茲是何許人也,我們不能不提到舒茲研究的教父級人物-波蘭已故詩人葉基.費曹斯基(Jerzy Ficowski, 1924 – 2006)。像許多舒茲的死忠粉絲一樣,費曹斯基在十八歲那年讀到舒茲,瘋狂不可自拔地愛上了這位作家。他戰戰兢兢地寫信給舒茲想表達他的感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封信從來都沒有寄達舒茲手中,因為作家那時人已經在猶太人集中區(Getto)裡了。後來,年輕的費曹斯基輾轉得知舒茲已被蓋世太保槍殺的消息。難過的他,決心為舒茲立傳,重建那個隨著舒茲離去而消失的傳奇國度。
這趟過程是艱辛的。無情的戰爭不但摧毀了舒茲及他的親友,也帶走絕大部份他曾經存在的證明-他的手稿、信件、畫作。有如在長夜中摸索的旅人,費曹斯基跑遍波蘭、烏克蘭、美國,嘗試挖掘出那些失落的信件、舊照片,從殘破的手稿/素描及戰爭遺存者的記憶中拼湊舒茲的臉孔。經過將近六十年的奔波及等待,費曹斯基終於在2003年發表了最為完整的舒茲傳記-《異說的國度》(Regiony wielkiej herezji)。因為有它,我們才能真正認識這位迷人的作家。
根據費曹斯基的記載,布魯諾.舒茲於1892年在德羅霍貝奇(Drohobycz,現為烏克蘭境內)出生,該小鎮位於當時被稱為格利西亞(Galicja)的地區,有大量猶太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在此居住。舒茲小時候是個蒼白、瘦弱、體弱多病又敏感纖細的孩子。他對動物有一種特殊的好感,因為怕秋天的蒼蠅餓死,甚至還在窗台上灑糖給牠們吃。舒茲的父親雅各是個有藝術素養、精力旺盛的夢想家,他本來是一個成功的布商,在城裡的集市廣場上擁有自己的店面。但後來因為疾病纏身(可能是生理及心理的),不得不從事業的舞台上退場,把自己的榮光及驕傲交給幹練、實事求是的妻子去打理。
在小布諾眼中,雖然父親總是看起來老邁、瘦弱、多病,但他也同時聰明、幽默,擁有天馬行空的奇想。在舒茲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著導師、好友、同志的角色,兩人之間十分親密。相較之下,舒茲與過度保護他的母親關係就較為疏遠。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舒茲把父親選為他日後創作的一系列神話之中的英雄。
高中畢業後,舒茲到利沃夫(Lwow)攻讀建築。對於有社交恐懼、不敢一個人出門的舒茲來說,在異鄉求學的過程可說是萬分艱辛(老實說我看到這心裡一陣竊喜:原來我的偶像比我還宅!)。一方面擔心重病的父親,另一方面也因為自己健康情況不佳,舒茲休學回家,一病就是兩年。之後雖然復學,但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舒茲不得不再次休學,和家人逃到維也納去。他在那裡的藝術學院上過一陣子的課,但是卻沒有完成任何學業,也沒有任何證書。這使得他之後找工作的過程一直不順利,雖然他最後找到了高中美術老師的工作,但是卻非常不喜歡這份工作,得到的待遇也不是很好。
1915年父親的過世對舒茲是一重大打擊,另一重挫是,他們住了二十幾年的公寓及店面也因為戰火而化為灰燼。無法在現實中找到慰藉,舒茲於是開始寫作,希望能藉此重建那個失落的世界,再一次回到那個有父親、書、充滿了奇蹟、節慶與神話的童年時代。
3.
童年在舒茲的作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核心的主題。我個人覺得,這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如此觸動我以及許多人的原因-每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都會離開童年而長大,成長的過程通常是十分辛苦,甚至是充滿痛苦和反覆不斷的失望的。舒茲把這些失望、痛苦、尷尬以最忠實、誠懇的手法寫下來,坦率直白到令人不忍睹卒。在〈盛季之夜〉這個短篇中,舒茲描述父親雅各在店裡暈頭轉向地做生意,這時候,天空中突然飛來一群奇形怪狀的鳥兒-父親驚訝地認出,那是之前被女僕阿德拉從家裡掃地出門的鳥兒們的子孫。他興奮地歡迎這群前來朝聖的鳥子鳥孫,然而瘋狂的群眾卻往空中丟石頭,鳥兒紛紛落地,這時父親看到:
牠們像是一束束巨大的羽毛,裡面隨隨便便塞滿放了不知多久的腐肉。在許多鳥兒身上看不出哪裡是頭部,因為這又肥又長的部位看起來並不像是靈魂的居所。有些鳥的身上長滿了亂糟糟、糾結的毛髮,像是野牛身上的一樣,而且聞起來有一股惡臭。其他的鳥則看起來像是駝背、禿頭、死去的駱駝。剩下的鳥顯然是用某種紙張做的-表面十分繽紛美麗,但是裡頭卻一點東西都沒有。當你走近去看,有些鳥根本只不過是一堆扇形的孔雀羽毛,它們到底是怎麼有了生命的假象,這一點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父親本來是這麼期待鳥兒們的歸來,以為他失落的夢想終於獲得了實現-然而當他走近一看,卻發現只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的紙老虎,讓人不禁懷疑在他的夢想剛萌芽的時候,這悲劇的命運是否就已經注定好了?是不是在那些鳥兒尚未出生之前,牠們就注定只能擁有虛假、廉價、粗製濫造、一點意義都沒有的生命?如果把這些鳥兒看成我們童年時期的夢想以及對這世界最初的期待,而死去的鳥屍是我們最終擁有的成人生活,這會是多麼強烈、令人難堪又痛苦的反差啊!然而,它又是如此地真實。
成人世界的殘酷,以及童年夢想(或是孩童看世界眼光)的幻滅,其實也是卡夫卡的主題。有些評論家認為舒茲和卡夫卡很像,兩者都對父親有一種強迫性的執著,兩者都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怪誕(grotesk)及超現實手法(在卡夫卡及舒茲的作品中都有人變成蟲或動物)。然而,比起卡夫卡在《城堡》或《審判》中的沉重、絕望、陰暗,舒茲多了一份幽默、輕盈、微妙自嘲的距離-這在英譯中看不太出來,在中譯裡可能也表達的不是很完美,但是在波文中則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用波文閱讀舒茲,你真的會因為那些悲慘得不得了的情節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